1. 如何評價馬島戰爭
馬島海戰對二戰後的英國海軍兩棲作戰能力是一個實際考驗,同時,對日後英國海軍兩棲作戰方式和制定兩棲戰艦船的發展對策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啟示。
啟示之一:兩棲艦船在地區性沖.突及局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並將成為解決地區危.機的重要兵力。隨著各種現代化武.器的出現,抗登陸的有利條件大為增加,登陸與抗登陸之間的抗衡更為激烈。對於登陸作戰,特別是大跨度越洋登陸作戰,必然會有由艦到岸的兵力及裝備輸送過程。只有使用主船體.內擁有較大塢艙,載有氣墊登陸艇、高速登陸艇、兩棲作戰和運輸車輛,甲板上可裝載一定數量直升機或垂直起降戰斗機的大型登陸艦船,才能完成快速、機動、有效地輸送登陸部.隊和裝備上岸,對登陸部.隊實施必要的火力支援,同時承擔一定的自身防禦任務。
啟示之二:兩棲戰艦船宜向多用途化和艦型綜合化、裝載均衡化的方向發展。二戰後,兩棲戰艦船陸續發展派生出近10種艦型,各種艦型的艦船在應用中,使用任務相對比較單一。在需要達成某一作戰目的時,往往要多種艦型的登陸艦配套使用,一艘專用艦船出現戰損,有可能影響到整個登陸作戰行動。馬島海戰,英國海軍動用了包括直升機兩棲攻擊艦、通用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登陸支援艦、改裝的運輸登陸艦、坦.克登陸艦等多種艦型,給登陸作戰的組.織和指揮帶來很大困難。同是為掩護這些艦船實施登陸作戰,英國海軍還不得不調整對阿根廷大.陸方向的封.鎖力量而組成了龐大的護航編隊。由此看來,簡化艦型,一艦多用,均衡裝載將是大型兩棲戰艦船發展的必然結果。
啟示之三:馬島距離英國十萬八千里,在阿根廷家門口,卻是英國國土。英國不曾拿起國際法.律請求司法裁決,也從不提出200海里的說法。歷.史就是歷.史,英方與阿方未曾互利共贏共同開發。南海問題的解決要從中獲得啟示。
啟示之四:隨著兩棲作戰方式的發展,現代化兩棲戰艦船必須具有立體兩棲突擊作戰能力,加強自身攻防能力,提高戰技性能。英國海軍在馬島登陸作戰時,雖已意識到了採用「平面登陸」和空中「垂直登陸」相結合的「立體登陸」方式所可能取得的效果,但苦於沒有滿足需要的立體兩棲突擊作戰能力,仍然只能採用較為傳統的突擊搶灘登陸方式。馬島海戰後的1⑨85年,美國海軍在總結二戰以來包括英阿馬島海戰、登陸及抗登陸作戰的經驗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超地平線突擊登陸」的立體作戰方式。這種戰法對兩棲作戰艦船的立體突擊能力、隨作戰編隊高速機動能力和自身的進攻和防衛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直升機甚至垂直起降作戰飛機、氣墊登陸艇、中口徑火炮、艦空導彈、反潛武.器、近程防禦系統、高性能指控系統、電子戰系統等都將成為大型兩棲戰艦船的必要配置。英國海軍鑒於馬島登陸作戰中的經驗教訓,也認為這種作戰方式在未來登陸作戰中將佔主導地位。
2. 如果馬島戰爭中英國打的是中國,英國還敢打嗎
不如說82年中國能否武力收復香港?答案是肯定可以,因為香港和大陸屁股挨著屁股,大陸要是不顧平民死傷,直接幾百門火箭炮來個齊射英軍就基本GG了,但是如果香港是在南沙西沙,或者說就相當於馬島距離阿根廷那麼遠的位置,答案是英國肯定敢來打一架,為什麼?從74年和88年的海戰來看,暴露出了很嚴重的問題,沒有任何戰機包括路基飛機的支援,第二,當時大陸海軍軍艦無論從噸位還是火力等方面和皇家海軍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大陸打了兩次都贏了,但那是用炮打的,和導彈完全不是一個等級。雖然當時皇家海軍只能帶20架海鷂以及各種直升機出去,但是當時的大陸是一架都帶不出去,並且即使是路基飛機也是大量的殲6等一代機,殲7這種二代的還沒多少。而英國如果當時在南沙或西沙同大陸開戰,比和阿根廷在馬島打還要輕松點,為什麼?因為從本土出來首先有直布羅陀這個軍事基地,還要塞普勒斯,在印度洋上有迪戈加西亞島,還有汶萊;另外和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有五國聯防條約,其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基地將會首先被利用起來,而打馬島的時候沿途只有一個阿森松島,也就是說,我的狂風戰機(雖然是80年才服役的,但中國海軍真的能保衛這些南海島嶼的時間還是在21世紀後),我的F4鬼怪戰機,我海軍或空軍其他的非艦載的鷂式戰機甚至我的老式遠程轟炸機比如火神可以從直接從本土起飛,利用這些沿途的軍事基地直接可以在30個小時之內抵達戰區,等特混艦隊到達的時候我的空軍已經將你的海軍打殘了特混艦隊就是來收拾殘局的甚至都沒有存在的必要,只需在汶萊,馬來西亞等地部署42驅逐,22和23護衛就可以了,打馬島的時候4月2日阿根廷出兵,4月5日英國特混艦隊出發,將近一個月後抵達戰區,又將近打了74天戰爭結束,但如果是西沙或南沙地區就可以4月3日到4月4日英軍就能投入到戰斗,特混艦隊抵達之時就是戰爭結束之時。而有的說二炮簡直是一個笑話,一般來說短程或中程彈道導彈戰斗部是1t,巡航導彈大多數是500kg,但是以東風15為例早期型號誤差在150-500m左右,後期是30-50m的誤差,而以美國戰斧巡航導彈為例早期型號誤差30m,到了block 4階段也就是海灣戰爭結束後到2000年,這段大陸海軍非常落後的階段雖不知其戰斧導彈的精度多少,但可以知道的是海灣戰爭中有過戰斧導彈穿過窗戶打到建築物內部的例子,而海灣戰爭期間使用的是block 3階段的戰斧也就是1988年到1993年,而前不久美軍攻擊一個敘利亞的機場使用了50多枚的戰斧導彈,而使用的導彈是block 5階段的,自己再算算需要多少的東風導彈大陸又是否承擔得起這些消耗;另外說長劍和鷹擊的也是一個笑話,那你可否知道那時候大陸巡航導彈才剛剛起步?是否知道在88年內那時候有了反艦導彈仍然在海戰中只有使用炮,為什麼?因為精度不佳
3. 香港和馬島為何對英國來說那麼重要
香港在最初英國尋求割讓的時候,定位僅僅是貿易港,主要是因為其地理位置比較好(當時的珠三角對外貿易規模遠遠超過長三角)。到二戰後由於和新中國意識形態上的對立,香港對英國來說相當於同時具備了(對大陸交流的)中轉站以及戰略前沿的作用。當然這個是從經濟意義上的,軍事上的香港島幾乎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馬島和香港的情況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共同點在於都可以作為戰略前沿(同樣的例子還有當年抵在德國咽喉上的赫爾戈蘭群島)。不同點在於,第一,阿根廷不是中國,它和英國的糾紛主要是主權本身。第二,樓上也說了,馬島有石油。雖然蘊藏量顯然比不上北海和中東,但這依然使馬島對阿根廷的戰略價值進一步提升。
另外,英國的殖民征服時期並不是沒有徵服過大片的土地,但那些都是在高經濟價值的地區或重要的原材料產區,比如北美,印度,澳大利亞和馬來亞,但最遲到二戰後,這些地區基本都獲得了獨立。
4. 如何評價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是冷戰期間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海陸空聯合戰爭。
馬島戰爭不僅僅是一場領土歸屬權的戰爭,實質是以美英兩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首的跨國金融體系,在80年代中前期依靠國際債務工具對拉美國家實施系統性收割的前奏。
自冷戰緩和以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大量富餘資本開始流入較少受到冷戰波及的「中間地帶」,在這當中尤以投資回報率較高的拉美國家為主。
這一時期由於70年代美國通脹政、減稅政策等一系列手段,再加上兩次石油危機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美元在全球幾乎泛濫,拉美國家則舉債發展成風。
但是80年代末期,美國開始進行貨幣收緊,大幅提高利率,其他發達國家亦步亦趨,發展中國家失去舉債發展的土壤。
另一端,美國通過讓長期名義利率低於短期名義利率的手段,一方面阻止了短期資金外流,一方面吸引了國際投資。
而對於大舉外債發展的拉美國家來說,開始陷入了嚴重的外匯供應和債務危機,馬島戰爭則為美國加速這一進程提供了機會。
戰敗讓阿根廷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無力償還高額的債務和利息,並進一步導致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國家集體陷入債務困境之中,不少都當了「老賴」。
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下場收割,從1981到1982年有16個國家在基金組織的安排下進行了重新安排債務的談判,拉美等原本欣欣向榮的國家為還清債務只能中斷經濟計劃。
導致大量資本流入西方國家,美國又在這些國家不斷挑動政治風波,使這些國家徹底淪為美國等西方債權國的印鈔機。
5. 馬島到底有什麼魅力,為什麼會讓英國「心向神往」
現在的馬島,可是個不折不扣的旅遊勝地:島嶼上有著令人嚮往的奇花異草,有著種類豐富的海鳥以及海洋哺乳動物,令人驚嘆的是,它還擁有特殊地理構造的岩石形態。這樣一個使人流連忘返的好地方,誰會不喜歡呢?而喜歡這個小島的不止是遊客,還有兩個國家。就是這個神奇的小島,曾經引得兩個國家為其大打出手。那麼,這馬島究竟有何魅力,竟引得兩國不惜為之一戰?
綜合以上幾點原因,在阿根廷武裝佔領馬島以後,英國也組織了反擊戰爭。兩個多月後,英國以微小的優勢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同時也證明了英國的實力。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馬島的歸屬問題至今依舊是個不可解的迷:阿根廷認為從地理位置來說,是屬於自己的。但是英國認為就馬島人民的一員和對馬島的統治來說,馬島是屬於英國的。
所以,盡管當初聯合國也參與到了這個問題當中來,但是這個問題依舊是沒有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兩家依舊是各說各有理,並且堅定自己才是正確的一方。不得不說,這馬島是個死物,要是它自己可以張嘴說話的話,也許問題還能有第三個解決方案!
6. 英國為什麼要搶占馬島
根本原因是因為馬島蘊藏有豐富的泥炭以及鉛、煤、鐵、銀等礦藏資源,近海有石油和天然氣。
附錄相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克蘭的主權歸屬問題轉移到聯合國。1964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就群島的歸屬問題進行了辯論。阿根廷以1493年的教宗(教皇)敕令(後經1494年的《托德西利亞斯條約》〔TreatyofTordesillas〕修訂)為依據(西班牙與葡萄牙曾據此自行瓜分新大陸),又以繼承西班牙,以群島鄰近南美洲,以結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等為理由,宣稱對福克蘭群島擁有主權。英國則以自1833年以來對群島的「公開、持續、實際的擁有、佔領和管理」,以及決心以聯合國憲章承認的自決原則運用於福克蘭島民,宣稱對它擁有主權。
7. 英國能夠歸還香港,為何不肯放棄馬島,馬島有何特別之處
因為在當時馬島屬於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擁有它就相當於打開了我國的門戶。
8. 英國為什麼願意放棄香港而不願意放棄馬島
首先第一點,香港是由3部分組成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其中香港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割讓給英國的,九龍半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割讓的,而新界是1898年清政府租借給英國政府的,下面的圖是香港地區的演示圖,其中綠色的部分就是統稱的新界。所以在法理上新界不屬於英國,而香港島和九龍半島是屬於英國的,但是由於香港島和新界的面積太小,不足以支撐一個轉口港的存在,所以新界的地位對於香港非常重要。
第二,1982年中英開啟香港回歸談判,當時英國剛剛打贏馬島戰爭,所以氣勢上很盛,他們的目的就是繼續租借新界,但是中國政府並沒有同意,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香港島和九龍半島要一並歸還。
第三,馬島,也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在阿根廷方面來講馬島是屬於阿根廷沿海大陸架的延伸部分。所以是阿根廷理所當然的領土,但是英國在16世紀發現該島的時候就成了該島的實際擁有者,雖然期間西班牙曾經短暫佔領過該島,但是英國的在該島的統治是具有延續性的,而且在該島宣示了英國主權,所以在法理上對於英國來說馬島是屬於英國的領土,而阿根廷方面並不承認該法理。這就不同於香港問題,香港的新界在法理上對於英國來說英國自己承認是不擁有主權的,他們只是暫時租借,所以租借到期後能否續租或者歸還在法理上要按照地區所有國的意志進行,而這一條件在馬島地區並不適用。
第4,馬島是英國在南大西洋的戰略基地。從地緣政治上講,馬島遠離南美大陸。加之擁有天然良港,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是大西洋轉道太平洋的咽喉要道,同時也是通往南極的戰略中樞,這一點是香港所不具備的。香港在49年之前的發展程度是遠遠低於廣州的,香港只是英國在全球戰略上的一個前進基地而已,英國在亞洲的戰略核心是印度和新加坡,二戰的時候英國在香港只象徵性的抵抗了一天就頭像了,而在新加坡他們抵抗了將近一個月。
第5,香港的繁華是冷戰的產物,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歐美列強對我國實行封鎖政策,50年代末又和蘇聯決裂。整個新中國處於完全被外界隔離的一個狀態,真正能夠利用的口岸只有香港一個,因為香港離大陸最近,香港實行資本主義,香港是自由港。所以在長達將近40年的時間里香港扮演的角色是大陸同歐美發達國家的中間商,這也早就了香港發達的金融市場和轉口港的地位。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同樣是彈丸之地,香港的高新技術產業完全和新加坡不能抗衡的原因,因為香港可以通過大陸和歐美之間的貿易往來賺取差價,而且這還是個獨門生意。
第6,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香港地位的下降。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香港的地位逐步下降,因為大陸的貿易口岸逐步在開放,現在上海的競爭力已經完全能夠和香港所抗衡了,包括離香港最近的珠三角地區也有深圳的鹽田港和廣州的南沙港兩個更靠近珠三角工業區的深水港,香港作為貿易中間商和轉口港的地位已經大幅下降,國際競爭力日薄西山。
第7,放棄香港符合英國利益。2戰後英國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從前,放棄了印度,新加坡等屬於英國核心利益的殖民地,而相對意義不是很大的香港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雞肋,不過由於國際形式的變化,早就了香港的飛速發展,而英國也樂得坐享其成,在英國殖民150年裡對香港的投資幾乎為零,就連1990年香港政府單方面宣布修建大嶼山新機場也要大陸方面買單,所以說香港對於英國來說是在是可有可無的殖民地。
第8,馬島地區的自然資源。馬島和香港不一樣,香港是個彈丸之地,但是馬島不僅僅是一個群島,他還代表了一大片海域和其中的自然資源,南大西洋上最大的島嶼就是馬島,而且馬島靠近南極,不像南極那麼氣候惡劣,所以比較適合成為英國在南大西洋的戰略核心。英國在馬島的實際存在等於英國在南大西洋的軍事,政治,經濟還有南極的開發有了話語權,這是一個非常是在的力量。而香港的存在對於英國在亞洲的話語權幾乎等於沒有,小日本,台灣地區,韓國的經濟活力都比香港發達,而且其經濟對香港的依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改革開放的中國更是不會在乎香港在經濟上的存在。
第9,中國政府需要香港,阿根廷政府不一定需要馬島。
中國政府需要香港是需要給世界一個展示,證明社會主義也能治理好社會,也能管理好政府,也能對世界做出貢獻,所以現在還在實行資本主義的香港是中國政府的掌上明珠。而馬島對於阿根廷人來說認同感不是那麼強,因為自1812年阿根廷建國之前馬島就是英國的殖民地了,而且當時阿根廷正處於內外交困的時期,雖然曾經短暫占據馬島十幾年,但是對於阿根廷人來說並沒有手足分離的感覺,所以從民眾到政府對馬島的認同感是遠遠不能和中國人對香港的認同感相提並論的。
所以馬島是英國的利益核心,而香港不是。香港問題上英國的對手是龐大的中國,而馬島問題英國面對的對手是還在解決國內若干矛盾的阿根廷。不管是從自己的內部利益上,還是外部壓力上,香港問題解決難度都是遠遠小於馬島問題的
9. 當年英國打贏馬島戰爭獲得什麼好處了
首先,獲得馬島的實際佔領權,馬島有豐富的油氣礦產,動植物,旅遊資源。
(馬島上蘊藏有豐富的泥炭以及鉛、煤、鐵、銀等礦藏資源,近海有石油和天然氣。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馬島附近海域蘊藏約600億桶的石油,不遠的將來,這里將成為南大西洋地區的資源寶庫。島上95%的勞動力從事畜牧業和漁業,有綿羊71.2萬只,年產羊毛230萬公斤。工業有羊毛和漁產品加工業。自1987年起,馬島當局向在群島專屬區捕魚的外國漁船徵收捕魚特許稅,特許稅年均收入約2200萬英鎊。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5500萬英鎊。1998~1999年度,馬島財政收入為4370萬英鎊,財政支出4480萬英鎊,赤字110萬英鎊。馬島主要出口產品為羊毛、皮革。島上電力自給自足,年發電1200萬千瓦時。共建有5座中小型機場,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飛往馬島。公路總長近440公里,主要港口為斯坦利港。馬島最吸引人的是奇花異草、種類豐富的海鳥、海洋哺乳動物以及擁有特殊地理構造的岩石形態在歐洲大約有30家旅行社組織前往福克蘭群島的旅行。
)
其次,英軍的勝利是有力的維護了領土主權完整,在國際社會樹立國家形象。
第三,緩解國內矛盾,團結民眾。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橫掃全國,加強了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首的政府的權威,同時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了1983年的普選。
10. 英阿馬島爭端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呢
說起馬島,人們一定還記得發生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當時英國的首相撒切爾夫人打贏了這場戰爭,而且借著這場戰爭勝利的餘威,在與中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也是志在必得、信心滿滿,玩起了「主權牌」,但鄧小平老人家回懟:主權問題不容談判,在1997年中國一定要收回香港。而且在離開人民大會堂時撒切爾夫人在台階上不慎摔了一跤。
雖然就這么一個環節模糊,卻致使馬島的歸屬權出現了爭議。至於1774年英國的主動撤離究竟怎麼算?誰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即使英國當時就是放棄了,可後來它又不承認了,對它又能怎樣呢?
所以,對這種各說其理的事情,最終的解決方法,就是看誰的拳頭大了。所以,英國的福克蘭群島也好,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罷,反正現在是英國的掌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