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7年戰爭,英國是怎麼贏的
首先,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經歷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比較徹底地摧毀了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勢力。七年戰爭前 英國首相老皮特夕,它正處於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的世界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加產業革命,促使英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獲得長足的進展,這是它克敵制勝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以老威廉·皮特為核心(戰爭爆發時任陸軍大臣,1756年起組閣)的英國統治集團的戰略指導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皮特力主以金錢收買歐洲大陸上新興的軍事強國普魯士為英國打仗,牽製法國的兵力,以便英國發揮其海軍優勢爭奪法國的海外殖民地。按此方針,英國盡可能避免直接捲入歐洲大陸上的地面作戰,僅對法國沿海要地實施襲擾或封鎖,間接配合普軍的行動。英國本身有利的島國地位保證了它的本土不易遭受對方襲擊。皮特推行的這一套政策實際上是英國的傳統國策。正如後來俾斯麥所指出的:「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於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他指的是僱用「朋友」並唆使它們同英國的主要敵人為敵的政策。七年戰爭時英國的實踐是這種傳統政策最典型的表現。 ——摘自網路
㈡ 「七年戰爭」中英國是怎麼贏的法國有實力打贏這場戰爭嗎
英國基本上是「躺贏」,但是英國通過七年戰爭獲(qiang)得(o)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英國參戰原因一是法奧俄聯盟威脅到了英王喬治二世的老家——漢諾威,二是如果普魯士戰敗,奧地利法國,俄羅斯會變得更加強大這無疑會對英國構成嚴重威脅。所以英國選擇與普魯士結盟,但在喬治二世死後,繼任者喬治三世(喬二的孫子,其長子弗里德里克,幼子坎博蘭公爵都死的早)甚至想放棄普魯士。英國獲得的勝利基本全是靠普魯士苦苦支撐和彼得三世沙皇的反水。(但是英國確實在殖民地的戰爭分散了法國的注意力)
還有當時歐洲奉行的是「有限戰爭」,即使法奧俄聯盟勝利,法國無非是削弱了普魯士,而自己的老冤家奧地利會獲得比自己更大的利益。所以,打夠了,打窮了,打沒人了停戰就好,沒什麼丟臉的。
㈢ 不列顛之戰英國取勝的原因
簡單說幾點:
1海獅計劃本身就是納粹陸軍大本營制定的 ,由於壓根就沒有海軍部的參與制定,因此對於水文天氣幾乎都沒有考慮,因此可以說是一個 根本不符合實際的登陸計劃。因此登陸作戰計劃基本失敗在設計書階段,因而根本就沒有被大力施行。
2正是基於第一點的實際情況,第三帝國元首xtl只得將重點放在「轟炸英倫」上,以達到迫使不列顛屈服的目的。 與其說是xtl太盲目自信了,不如說是整個第三帝國都太盲目自信了。而戈林明顯的本事是誇大話 而不是踏踏實實的做好德空軍的後勤和科技發展方面。
3英國皇家空軍是在本土作戰,雖然處於劣勢,但是飛機起火,人可以跳傘,到了地面也是自己的救護人員,可以立即回到中隊繼續換飛機,准備投入下一場戰斗。德國人么?摔一個少一個啊。
4我們知道 德國入侵比利時荷蘭的時候,傘兵部隊損失較重,大批的運輸機駕駛員陣亡,事後解密的資料證實,他們其中...幾乎都是空軍的運輸機和轟炸機教官,知道了吧 還是人才問題,這個不列顛空戰的情況相仿。
6本來德國的初衷是 轟炸 英國的工業基地(包括飛機生產基地 和 海軍艦船生產基地)。如果一直這么幹下去,英國真就完了。但是丘吉爾犯渾,派皇家空軍白天去轟炸德國本土。當時據說,英國皇家空軍損失了近六成遠程重型轟炸機。xtl暴怒了下令改變轟炸目標,不再轟炸英國的工業基地,而是改為--倫敦。 這下倫敦人民倒了大霉,但是丘吉爾的苦肉計成功了,他自己在偷笑。丘吉爾用倫敦市民的血肉換取了軍工基地的回復生產。
7同時 隨著美國的租借法案及貨款自運原則的應用,大量的美國援助大大的支援了英國人民的抗爭,為最終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8新科技的應用:包括 雷達技術的應用與反控制、密碼破譯及加密、飛機製造技術的發展、大量新型夜航設備的開發及應用,海軍航空兵理論的發展與應用。其中 個人認為 前兩條比較關鍵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吧 累死我了 我手工寫這么多容易么 英雄 給點分吧
㈣ 英國在與法西斯作戰的過程中取得哪些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勝利
1、1940年7~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命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企圖迫使英國屈服。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意志第三帝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把德軍拖入了致命的長期持久戰,最後成為英美反攻歐洲大陸的跳板,使德軍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
2、1942年1月,英國軍隊在北部非洲阿拉曼一帶發動反攻,德意軍隊損失慘重,倉皇西逃,北非戰場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1943年年4月,北非德意軍隊投降。
3、1944年6月6日,280萬美英等同盟國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蘇軍也在東線對德軍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從此盟軍開始兩面夾擊德軍,加速了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的滅亡。
㈤ 「七年戰爭」中英國是怎麼贏的法國有實力打贏這場戰爭嗎
戰爭進程:開戰之初,普魯士軍隊利用法國、奧地利、俄羅斯同盟不夠協調的戰略弱點,連續擊敗奧地利、法國。即使是到了1757年,普魯士軍隊總體上也是占據優勢的。到了1758年,法奧俄聯軍兵力已經遠遠超過普魯士,雖然由於協調的問題,在捷克、西里西亞的一系列戰役中聯軍並沒有取得顯著的戰果,但聯軍特別是俄羅斯軍隊將普魯士拖入了消耗戰,而這是對人數較少的普魯士不利的。1759年,由於俄國將軍薩爾科夫的優秀指揮和戰役籌劃,俄國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並且奪取了東普魯士。但是由於聯盟內奧地利和法國同俄國出現裂痕,因此沒有能進一步擴大戰果並且錯失了攻克柏林的機會。經過1760年的僵持,1761年俄國在那個時代的一流名將魯緬采夫(會在以後專門寫到他)的指揮下,攻克了當時被普魯士占據的波蘭和普魯士多個重要的軍事要塞,普魯士一下子陷入困境。然而,1762年發生了極為戲劇性的事件,俄國女皇病死,繼任者彼得三世和普魯士皇帝腓特烈二世的關系甚為親密,之後俄國迅速退出戰爭。反普魯士聯盟的主力退出了,於是局面就呈現出了一邊倒。很快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結束了。歐洲主戰場以普魯士為主力(也有部分英軍與之一起),而在加拿大、印度、太平洋的廣大領域,戰爭是以英國和法國為主進行的。當然,英帝國繼打敗荷蘭、西班牙之後,又打敗了法國,奪得了包括加拿大和印度在內的廣大殖民地。 戰爭評論:英國、普魯士、法國、奧地利、俄國,捲入七年戰爭的國家都是歐洲最主要的強國,戰場遍及歐亞大陸和美洲,丘吉爾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我總體上也是贊同這個看法的。不過從戰爭藝術本身來說,七年戰爭所引起的變化還不足以和兩次世界大戰媲美。當然,也不能說沒有,那就是線式戰術的鼎盛和沒落的開始。相信大多數人一定都看過歐洲轉型時期的戰爭片、油畫或者圖片。其中常常會有步兵排成一個一個不大的方陣,每個方陣相距一段距離,方陣中間有馬拉的大炮,方陣兩側有騎兵賓士。這個場景就是典型的線式戰術。線式戰術與早期的滑膛槍相配合,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滑膛槍的火力——通過方陣各排輪流開槍,可以達到火力持續的效果;通過方陣士兵滑膛槍附帶的刺刀,可以阻止騎兵沖陣;通過大炮轟擊,可以掩護步兵前進;通過騎兵機動,可以突襲對方側翼。這種陣型的優勢在於兵種配合默契時可以發揮出各兵種的優勢並且形成互補。而它的限制條件有三點,第一對地形限制比較大,通常只適用於平原地形;第二對軍隊訓練要求很高,如有步調或者節奏不一致就難以奏效;第三因為以步兵為核心並且非常強調一致性,因此總體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就比較低。在七年戰爭的主戰場西歐,雙方廣泛使用了這一戰術,但是,也暴露出了這一戰術的上述問題。很明顯,線式戰術能量的發揮上述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在西歐戰場上,地形總體來說不是問題;而普魯士軍隊更加訓練有素,因此總能以少敵多;而因為西歐各國領土有限,必須固守的戰略要地很集中,因此機動靈活性不高的問題也不是很嚴重。但是情況總在變化。不久之後,美利堅大陸上,依靠更加復雜的地形,更加廣闊的戰略空間和更加靈活分散的民兵,美國人打贏了超級大國英國;而再之後,身負戰敗之恥的法國人在軍事天才拿破崙的領導下用炮騎結合、步兵分散的三線戰術打遍了歐洲。小時候讀到北美戰爭中英國人排成方陣前進,就覺得英國人真笨,排的那麼密豈不是給人當靶子?長大些以後了解了滑膛槍的歷史和特性,才知道過去的人是很聰明的,不管今天看來多不合理的戰術,能在戰場上存在,必有其道理。只不過,時代總是在變化,武器的革新和戰術思想的轉變必然帶來舊戰法的淘汰。 歷史評論:本來行將戰敗的普魯士因為一個巧合,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從此之後,普魯士能夠與列強平起平坐,開始了統一德意志的夢想。腓特烈二世則因此被稱為「腓特烈大帝」(可見關系不在多,有幾個關鍵的就行,彼得三世這個小兄弟一上台,腓特烈二世就從亡國之君的邊緣咸魚翻身了)奧地利丟掉了西里西亞,本來就不算非常強盛的國力又受到打擊,在軍事上更是再無力與軍國普魯士爭雄。而高傲的法國則輸得一塌糊塗,徹底丟掉了印度和加拿大。跟英國幾世紀的仇又添了一筆,直到一戰才解開;跟普魯士的仇則幾個來回,到了二戰之後通過戴高樂之手才算慢慢解開。俄羅斯則在普魯士的明暗配合下向西擴張,瓜分波蘭。法奧耍盡心思手段,打不過普魯士都白搭,怎麼也還是敵不過俄羅斯的肌肉分得的贓物多——打贏才是硬道理,這話一點不錯。要說最大的贏家,恐怕就是英國了,雖然在西歐大陸參與不多,但是利用普魯士這個盟友拴住了法國,自己悶聲發大財,拿到了加拿大和印度;另一邊還在西歐大陸製造了更多的仇恨以維持均勢。但諷刺的是,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為了轉嫁軍費,無意中在新大陸製造了對自己的不滿。要說不滿,殖民地的不滿多了,也不差這一個。可是新大陸這幫新教徒的不滿十幾年後竟然真的開花結果,造出了一個美國。再過一百餘年,這個新生兒將徹底取代英國的位置。「任何事物產生的時候都已經同時孕育了滅亡它自身的因素。」——看看日不落帝國的誕生,歷史真是辨證得很。
㈥ 阿金庫爾戰役英國是怎麼打贏法國的法國為什麼會失敗呢
英國長弓手擅長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免自己的弱點。他們選擇的戰場都是崎嶇的小徑、丘陵或狹窄的區域。騎兵根本無法在這個戰場上沖刺,他們的機動性也非常有限。每次戰斗前,英國長弓兵都會優先考慮有利的地形,能夠從容射擊。然而,失去機動能力的騎兵就像活目標一樣,被其他人屠殺。他們在沖向英軍前線之前被射中刺蝟。可以說,在百年戰爭中,法國的重裝騎士們不得不面對籠罩在藍天上的箭影和他們咆哮時發出的尖銳聲音。
阿金庫爾戰役後,英國長弓手聞名於世,這讓所有法國騎士聞之色變。但事實上,英國軍隊之所以能夠贏得這場戰斗,不僅僅是因為長弓的一個分支。法國發動正面進攻時,戰場前沿的英國騎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這些重甲騎士的掩護,長弓將被近身的法國軍隊屠殺。因此,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的勝利實際上是所有兵種不顧一切、協同合作的結果。
㈦ 二戰史略不列顛之戰英國為什麼能勝利
很多原因,比如,英國是本土作戰,所以飛行員損失不大,還有,英國飛機的月產量比德國高,所以,很容易拖垮德國的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