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佔領什麼島

英國佔領什麼島

發布時間:2022-12-06 01:56:18

① 英國的殖民地有哪些

曾經是英國殖民的國家共56個,地區2個(現在的國名):

一、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紐西蘭,萬那杜,吐瓦魯,索羅門群島,薩摩亞,諾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巴貝多,吉里巴斯。

二、非洲21個: 南非,奈及利亞,喀麥隆,賴索托,波札那,迦納,馬拉維,坦尚尼亞,辛巴威,史瓦濟蘭,尚比亞,烏干達,湯加塞席爾,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獅子山,肯亞,甘比亞。

三、美洲9個:美國的一部分,加拿大,貝里斯,蓋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 哥,牙買加 ,格瑞那達,巴哈馬,安地卡及巴布達。

四、亞洲11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緬甸,汶萊,民主葉門、中國香港。

五、歐洲3個:愛爾蘭,塞普勒斯,馬爾他。

例舉介紹:

一、非洲

巴蘇陀蘭 即今賴索托。1868年英國吞並了該地區,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1884年英國恢復對其的直接管轄。1966年獨立。

貝專納即今波札那。1884年英國遠征軍到達該地,1885年宣布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895年貝專納部分地區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其餘部分繼續直接隸屬於英國的管轄之下。1966年獨立。

英屬多哥 原為德國的殖民地,一戰後被分為法屬多哥和英屬多哥。戰後英國對該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19年被並入黃金海岸,迦納獨立後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

英屬喀麥隆原為德國殖民地,一戰後英國對其部分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英屬與法屬喀麥隆合並並宣布獨立。

甘比亞 自1661年起該國就是英國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並入獅子山,1888年成為獨立的英國殖民地,1894年部分內陸地區也被宣布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65年獲得獨立。

南非 1795年和1806年英國從荷蘭人手中兩次奪得好望角的部分領土,1814年全面吞並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國直接管轄。

英國佔領了這個原屬荷蘭的殖民地後,眾多荷蘭裔白人開始向奧蘭治自由邦和德蘭士瓦移民,但英國在1900年布爾戰爭後吞並了這兩個地區。納塔爾則於1843年被英國吞並並成為其殖民地。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並組成南非聯邦,成為一個自治領。

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878年納米比亞的沃爾維斯港被宣布為英國領地,1884年被並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國吞並了該港周圍的德國殖民地,於1919年成立南非委任統治地。1990年獨立。

史瓦濟蘭1890年英國與德蘭士瓦對史瓦濟蘭統治者進行聯合保護,1906年英國單獨對其保護,1968年獨立。

蘇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後在1880年代埃及統治被馬赫迪推翻;1898年英國以埃及的名義重新佔領蘇丹,並與埃及共同對蘇丹進行統治。1956年蘇丹獨立。

坦噶尼喀原為德國在東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獨立,1964年與桑給巴爾組成坦尚尼亞。

桑給巴爾 1841年英國在該島建立領事館,1890年宣布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963年獨立,次年與坦噶尼喀合並組成坦尚尼亞。

烏干達1890年英國東非公司與布干達王國簽訂條約,1894年布干達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96年其他幾個地區陸續加入保護國,1905年成立烏干達殖民地,1962年獨立。

二、美洲與大西洋

安提瓜 聖克里斯托弗於1632年對其進行殖民統治,1663年被置於英國的管轄之下,1981年獨立為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哈馬群島1717年開始被英國統治,1973年獨立。

巴貝多1625年起開始有人在該島上居住,1663年歸英國政府統治,1966年獨立。

百慕大群島1612年一家倫敦公司開始管理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

英屬維爾京群島166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1713年起成為英國殖民地。

開曼群島1670年西班牙割讓該群島,行政上一直屬牙買加殖民政府管理,直到1959年成為獨立的殖民地。

多米尼加1761年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該島,1778年法國重奪多米尼加,英國則於1783年再度佔領;1978年獨立。

格瑞那達1762年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該島,1779年法國重奪格瑞那達,英國則於1783年再度佔領;1974年獨立。

牙買加 1655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該島,1962年獨立。

蒙特塞拉特1632年起島上開始有人居住,1663年成為英國殖民地,法國曾在1664~1768年和1782~1784年兩度統治該島。

聖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1623年聖克里斯托弗成為英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第一塊殖民地,1663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1782年至1783年間曾被法國短暫佔領。1882年聖克里斯托弗與尼維斯島組成聯合政府,1983年獨立,稱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1778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該島,1783年又歸還法國,1796年和1803年英國又分別兩次重新佔領,1814年英國永久吞並聖露西亞,1979年獨立。

聖文森特英國於1762年佔領該島,1779年~1783年法國曾佔領該島,1979年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獨立。

三、亞洲

亞丁1839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得該港口,1858年東印度公司將統治權交給英國政府,成為英屬印度殖民政府的管轄范圍。

1936年亞丁與其內陸地區成為一個單獨的殖民地亞丁保護地。1963年亞丁加入南阿拉伯聯邦,後者於1967年獨立為南葉門,1990年南北葉門統一後亞丁依然是葉門的一個港口城市。

巴林1820年,英國政府與巴林埃米爾簽署協議,將其變為保護國,1971年巴林宣布獨立。

不丹1864年英國通過戰爭佔領了不丹的邊境地區,1911年不丹與英國簽署條約,不丹的外交政策交由英國執行,內部事務則保持自治;1947年印度獨立後英國也結束了對不丹的控制。

四、歐洲

塞普勒斯1878年英國與土耳其簽訂條約,獲得了塞普勒斯的統治權,1914年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60年完全獨立。

直布羅陀1704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這個軍事要塞,1713年英國與西班牙簽訂條約,正式確認其主權歸英國所有。

(1)英國佔領什麼島擴展閱讀:

1、殖民影響:

由於美洲的殖民地獨立較早,因此殖民地的歷史作用主要體現在非洲和亞洲地區。

1853年,卡爾·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義有「雙重使命」,即破壞性使命和建設性使命,兩者都是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

殖民地的「破壞性使命」主要表現在對殖民地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破壞上,但由於宗主國的政治、經濟情況不同,各個殖民地的歷史情況、殖民對象、自然生態條件和社會集團的不同,因此殖民地所受的影響在質量上有很大的差別。

由於殖民,西屬美洲殖民地和英屬印度殖民地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和破壞是巨大的。但在熱帶非洲,除占極少面積(法屬西非為8%,撒哈拉以南非洲為5%)的經濟作物種植地區外,殖民地的絕大多數地區都保持了原始的農業社會結構。

殖民地的「建設性使命」,即積極意義,通常表現在以下方面: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資本、技術,進行建設,為其提供了現代化的港口、道路等基礎設施。

殖民地的商品經濟也得到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現了鐵路、公路、電訊、電話、醫院、學校,把原本落後的殖民地地區帶入了市場經濟領域,比較典型的例子如香港。

對於殖民地歷史作用的評價,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意見。左派的和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學者通常認為,在非洲、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對於當地的文明、文化、經濟和政治只起到負面的、破壞的作用。

也有觀點認為,殖民地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作用是不同的,以非洲為例,在早期奴隸販賣時期,殖民地對非洲文化起了毀滅性的破壞作用;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禁止非洲本土的奴隸貿易,是功大於過;在帝國主義時期,對非洲的資源掠奪加劇,是過大於功;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殖民地的建設時期,既有對殖民地的投資和發展,也有對殖民地民族運動的鎮壓,功過相等。也有觀點認為,殖民地的歷史貢獻大於它對當地造成的損害。

2、現存殖民地

內部自治的海外領地:安圭拉、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

無自治權的海外領地: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歐洲:直布羅陀(英)、大西洋地區、安圭拉(英)、百慕大、英屬維爾京群島(英)、福克蘭群島(包括南喬治亞島)(英);

開曼群島(英)、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蒙特塞拉特(英)、聖赫勒拿(包括戈夫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阿森松島)(英)、皮特凱恩群島(英)。

② 英國分為哪三個島

英國分為英格蘭島,蘇格蘭島,北愛爾蘭島三個島。除了英倫三島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

1,英格蘭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主體,因此習慣上英格蘭一詞也泛指英國。

英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部,蘇格蘭以南,威爾士以東,還包括懷特島、錫利群島和沿岸各小島,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是英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長城為界。

2,蘇格蘭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實體之一,位於歐洲西部、不列顛島北部,南接英格蘭,東瀕北海,東北與西北分別與挪威、丹麥、冰島隔海相望,西臨大西洋。

蘇格蘭歷史上是一個獨立王國,被英格蘭佔領並統治時間長達數百年,為反對英格蘭的佔領,曾發動過2次獨立戰爭,1707年被英格蘭王國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蘇格蘭雖然在外交、軍事、金融、宏觀經濟政策等事務受到英國管轄,但在內部立法、行政管理上,擁有很大程度的自治空間。

3,北愛爾蘭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實體之一,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首府是貝爾法斯特。面積14139 平方千米。地形中間低平,周圍多山。主要河流有班恩河,上游的內伊湖,是英國最大的湖泊,屬冰蝕湖。

(2)英國佔領什麼島擴展閱讀

英國的海外領地

1,直布羅陀(Gibraltar)

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的城市和港口。在直布羅陀海峽東端的北岸,扼大西洋和地中海交通咽喉,南對西班牙的北非屬地休達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直布羅陀海峽長90公里,寬12公里至43公里,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唯一的海上通道。

1704年起被英國佔領為殖民地。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戰略地位加強。是重要的要塞和海空軍基地,有現代化裝卸設備、船舶修理廠和大船塢,並有鍾表製造、釀酒等業。自最南端的歐羅巴角燈台,天氣晴好時能望見對岸的非洲大陸。

2,馬島

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英語:Falkland Islands)。是一個位於南大西洋的群島。主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南緯52°左右海域。

整個群島包括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福克蘭群島是英國海外領土,擁有內部自治權,英國負責其國防和外交事務。群島首府是斯坦利港(阿根廷方稱「阿根廷港」),位於索萊達島。

福克蘭群島的發現及其後歐洲人殖民統治的歷史均存在爭議。法國、英國、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島上設立定居點。英國於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統治,但阿根廷仍宣稱擁有島上主權。1982年,阿根廷對島上實施軍事佔領,馬島戰爭由此爆發,之後阿根廷戰敗撤軍,英國再次擁有群島主權。

參考下了來源:網路——英格蘭

網路——蘇格蘭

網路——北愛爾蘭

網路——直布羅陀

網路——馬爾維納斯群島

③ 求英國的殖民地(全部)

從屬於英國的殖民地稱為英國殖民地,開始於1868年,鼎盛時期在世界各個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

內部自治的海外領地(Internallyself-governingoverseasterritory):安圭拉、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

無自治權的海外領地(Non-sovereignOverseasterritory):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殖民地(crowncolony):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海外領地(Overseasterritory):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歐洲

直布羅陀(英)

大西洋地區

安圭拉(英)

百慕大

英屬維爾京群島(英)

福克蘭群島(包括南喬治亞島)(英)

開曼群島(英)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

蒙特塞拉特(英)

聖赫勒拿(包括戈夫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阿森松島)(英)

太平洋地區

皮特凱恩群島(英)

英國殖民地地域

非洲

巴蘇陀蘭即今賴索托。1868年英國吞並了該地區,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1884年英國恢復對其的直接管轄。1966年獨立。

貝專納即今波札那。1884年英國遠征軍到達該地,1885年宣布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895年貝專納部分地區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其餘部分繼續直接隸屬於英國的管轄之下。1966年獨立。

英屬多哥原為德國的殖民地,一戰後被分為法屬多哥和英屬多哥。戰後英國對該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19年被並入黃金海岸,迦納獨立後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

英屬喀麥隆原為德國殖民地,一戰後英國對其部分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英屬與法屬喀麥隆合並並宣布獨立。

甘比亞自1661年起該國就是英國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並入獅子山,1888年成為獨立的英國殖民地,1894年部分內陸地區也被宣布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65年獲得獨立。

黃金海岸即今迦納。自1631年起英國商人就開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屬獅子山的下設行政區,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制。1830年起其領土開始向內陸擴張,1874年英國設立黃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邊界最終被確定。1919年將英屬多哥並入,1957年獨立。

埃及1882年埃及被英國佔領,1914年至1922年期間是英國的保護國,1922年獲得獨立,但對英國履行必要的條約義務,英國軍隊在該國持續駐軍直到1954年。

肯亞1886年英國與德國瓜分東非後獲得肯亞,1888年將其並入英國東非公司管轄,1895年由英國政府取代東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亞殖民地,1963年獨立。

模里西斯1814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模里西斯,1968年獨立。

奈及利亞1851年在該國建領事館,1861年吞並部分地區,1885年成立尼日地區保護地,1886年交由英國皇家尼日公司管理,1892年至1898年間英國繼續佔領奈及利亞的剩餘領土,1900年英國政府開始直接對奈及利亞施行統治。1914年南北奈及利亞合並,1919年將英屬喀麥隆並入奈及利亞,1960年獨立。

北羅得西亞今尚比亞。1891年起劃歸英屬南非公司統治,1924年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該地,1953年北羅得西亞與尼亞薩蘭和南羅得西亞成立中非聯邦,1964年獨立。

尼亞薩蘭今馬拉維。1875年起就有傳教士在次建立據點,1891年英國在此建立中非保護地,1907年被命名為尼亞薩蘭,1953年與南北羅得西亞合並成立中非聯邦,1964年獨立。

獅子山自1787年起獅子山就是英國公司進行黑奴貿易的重要據點,1807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896年其內陸地區被宣布為英國的保護國,1961年獨立。

南羅得西亞今辛巴威。1893年英國從非洲部落手中奪得南羅得西亞,並由英屬南非公司管理,1923年成立責任政府,由英國政府管理,1953年至1964年間與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組成中非聯邦,1965年該國的白人少數政府自行宣布獨立,只獲得南非等少數國家承認。1980年白人政權與黑人族群達成共治協議,更名辛巴威,成為獲廣泛承認的主權國家。

英屬索馬里蘭1884年成為亞丁的保護國,1897年劃定邊界,1905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間曾被義大利短暫佔領,1960年並入索馬里後獨立。

南非1795年和1806年英國從荷蘭人手中兩次奪得好望角的部分領土,1814年全面吞並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國直接管轄。英國佔領了這個原屬荷蘭的殖民地後,眾多荷蘭裔白人開始向奧蘭治自由邦和德蘭士瓦移民,但英國在1900年布爾戰爭後吞並了這兩個地區。納塔爾則於1843年被英國吞並並成為其殖民地。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並組成南非聯邦,成為一個自治領。

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878年納米比亞的沃爾維斯港被宣布為英國領地,1884年被並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國吞並了該港周圍的德國殖民地,於1919年成立南非委任統治地。1990年獨立。

史瓦濟蘭1890年英國與德蘭士瓦對史瓦濟蘭統治者進行聯合保護,1906年英國單獨對其保護,1968年獨立。

蘇丹蘇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後在1880年代埃及統治被馬赫迪推翻;1898年英國以埃及的名義重新佔領蘇丹,並與埃及共同對蘇丹進行統治。1956年蘇丹獨立。

坦噶尼喀原為德國在東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獨立,1964年與桑給巴爾組成坦尚尼亞。

桑給巴爾1841年英國在該島建立領事館,1890年宣布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963年獨立,次年與坦噶尼喀合並組成坦尚尼亞。

烏干達1890年英國東非公司與布干達王國簽訂條約,1894年布干達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96年其他幾個地區陸續加入保護國,1905年成立烏干達殖民地,1962年獨立。

美洲與大西洋

阿森松島1815年拿破崙被囚禁於聖赫勒拿島後,英國為防止法國人控制該島在此駐軍,1922年起由聖赫勒拿島對其進行行政上的管轄。

英屬蓋亞那今蓋亞那。英國於1796年和1803年分兩次奪得了原屬於荷蘭的三塊殖民地:伯比斯、德梅拉拉和埃塞奎博。1831年3塊殖民地被合並組成英屬蓋亞那殖民地,1966年獨立。

英屬宏都拉斯今貝里斯。1636年起就有英國的洋蘇木砍伐者在該國沿岸定居,之後西班牙與英國展開了對該地控制權的爭奪,直到1786年英國取得完全的控制權。1862年至1884年該地由牙買加管轄,1884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1981年獨立。

加拿大法屬加拿大在1760年被英國佔領,1763年成立英屬魁北克殖民地,1791年魁北克被分為上下加拿大兩個獨立的殖民地,後下加拿大被重新命名為東加拿大,上加拿大被稱作西加拿大,東西加拿大又分別是後來魁北克省與安大略省的核心部分,他們與新不倫瑞克和新斯科舍於1867年合並組成加拿大自治領,之後英屬哥倫比亞、愛德華王子島、西北地區和紐芬蘭島又陸續加入加拿大自治領。

福克蘭群島1765年英國首次佔領福克蘭群島,後在西班牙的抗議下於1774年撤出,1833年又重新佔領,1841年開始進行殖民統治。1982年阿根廷宣布福克蘭群島歸其所有引發馬島戰爭,英國在戰爭勝利後重新取得該島的主權。

紐芬蘭15世紀後期起英國的船隻就在該地區海域捕魚,1583年漢弗萊·吉爾伯特爵士登陸紐芬蘭並宣布其為英國領土,1713年英國政府開始對其進行直接的殖民統治,1855年紐芬蘭成立責任政府,但1934年英國又恢復對其殖民統治,194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領。

安圭拉島1650年部分聖克里斯托弗移民到此,1663年該島被宣布為英國領土,1882年至1967年它與聖克里斯托弗由一個聯合政府共同管理,1967年退出,1969年英國恢復對該島的統治。安提瓜聖克里斯托弗於1632年對其進行殖民統治,1663年被置於英國的管轄之下,1981年獨立為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哈馬群島1717年開始被英國統治,1973年獨立。

巴貝多1625年起開始有人在該島上居住,1663年歸英國政府統治,1966年獨立。

百慕大群島1612年一家倫敦公司開始管理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

英屬維爾京群島166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1713年起成為英國殖民地。

開曼群島1670年西班牙割讓該群島,行政上一直屬牙買加殖民政府管理,直到1959年成為獨立的殖民地。

多米尼加1761年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該島,1778年法國重奪多米尼加,英國則於1783年再度佔領;1978年獨立。

格瑞那達1762年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該島,1779年法國重奪格瑞那達,英國則於1783年再度佔領;1974年獨立。

牙買加1655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該島,1962年獨立。

蒙特塞拉特1632年起島上開始有人居住,1663年成為英國殖民地,法國曾在1664~1768年和1782~1784年兩度統治該島。

聖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1623年聖克里斯托弗成為英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第一塊殖民地,1663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1782年至1783年間曾被法國短暫佔領。1882年聖克里斯托弗與尼維斯島組成聯合政府,1983年獨立,稱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1778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該島,1783年又歸還法國,1796年和1803年英國又分別兩次重新佔領,1814年英國永久吞並聖露西亞,1979年獨立。

聖文森特英國於1762年佔領該島,1779年~1783年法國曾佔領該島,1979年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獨立。

特立尼達1797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獲得該島,1888年與多巴哥成立聯合政府,1962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獨立。

特克斯和凱克斯群島1678年起有居民居住在此,1766年英國吞並該群島,之後曾先後由牙買加和巴哈馬的殖民政府管轄,1973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

聖赫勒拿島1651年英國吞並該島,1661年起東印度公司對其進行管理,1834年英國政府開始對其進行直接管轄。

特立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為防範1815年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拿破崙而由英國皇家海軍於1816年佔領該島,1938年起成為隸屬於聖赫勒拿島行政管轄的英國殖民地。

南極洲

英屬南極領地1819年英國對該地區聲明主權,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南極洲領土聲明主權的國家。1908年和1917年英國分兩次取得了南極洲的部分領土,1959年《南極條約》制訂,規定南緯60°以內的土地不屬於任何國家,也禁止在南極洲其他地區擁有領土的國家在此移民或從事其他與科學研究無關的活動。

亞洲

亞丁1839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得該港口,1858年東印度公司將統治權交給英國政府,成為英屬印度殖民政府的管轄范圍。1936年亞丁與其內陸地區成為一個單獨的殖民地亞丁保護地。1963年亞丁加入南阿拉伯聯邦,後者於1967年獨立為南葉門,1990年南北葉門統一後亞丁依然是葉門的一個港口城市。

巴林1820年,英國政府與巴林埃米爾簽署協議,將其變為保護國,1971年巴林宣布獨立。不丹1864年英國通過戰爭佔領了不丹的邊境地區,1911年不丹與英國簽署條約,不丹的外交政策交由英國執行,內部事務則保持自治;1947年印度獨立後英國也結束了對不丹的控制。英屬新幾內亞1884年英國在此建立保護地,1906年轉由澳大利亞管理並更名巴布亞,1949年巴布亞與其餘的新幾內亞合並並獨立為巴布亞紐幾內亞。

汶萊1888年英國宣布汶萊為其保護國,1942年至1945年間曾被日本佔領,1983年汶萊脫離英國的保護完全獨立。

緬甸英國經過1824年、1852年和1885年的三次戰爭後佔領緬甸全境,並將其置於印度殖民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直到1937年。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佔領過緬甸,1948年緬甸獨立。錫蘭今斯里蘭卡。1796年東印度公司從荷蘭手中奪得該島的沿海地區,1802年交由英國政府管理,1815年英國廢黜了錫蘭的國王,將錫蘭全島置於英國統治之下,1948年獨立,1972年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

中國香港1842年鴉片戰爭勝利後英國取得香港島;1860年英國又獲得九龍半島;1898年英國與清朝簽訂租約,將新界置於香港的管理之下,租期99年。1984年英國同意在新界租期屆滿後將全香港歸還中國,1997年政權順利轉移,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英屬印度1609年起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據點,1757年開始向內陸擴張領土,多數印度邦保持內部事務的自治,但是就必須服從東印度公司的絕對權威。1858年英國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統治,印度也逐漸成為英國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稱作「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英國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稱號。1947年印度在分裂為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後獨立;1972年孟加拉國又從巴基斯坦分裂出來。

伊拉克英國在一戰期間佔領原屬土耳其的伊拉克,1920年開始對伊拉克進行國際聯盟授權下的委任統治,1922年伊拉克實行自治,1932年獨立。1941年至1945年間英國曾重新佔領過伊拉克。

科威特1899年起科威特埃米爾就與英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保護條約,喪失了部分主權。1961年科威特完全獨立。

馬來亞今西馬來西亞。1874年至1930年間英國與馬來亞半島上的多個蘇丹簽訂了一系列的保護條約;1896年部分州組成馬來亞聯邦,1942年至1945年間馬來亞全境被日本佔領,1948年除新加坡外的馬來亞組成一個新的聯邦,包括了1896年沒有加入聯邦的州,1957年完全獨立。1963年馬來亞、新加坡(後退出)、北婆羅州和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群島1887年被納為英國的保護國,1965年獨立。

巴勒斯坦1918年一戰期間英國佔領了原屬土耳其的巴勒斯坦領土,1920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48年英國放棄委任統治,之後發生了幾十年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武裝沖突。今天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領土被以色列佔領。

尼泊爾1814年英國與尼泊爾王國進行了一場戰爭,英軍勝利後從1816年起在尼泊爾宮廷派駐特別代表,對尼泊爾進行間接的殖民統治,1947年印度獨立後尼泊爾也隨即獲得獨立。

北婆羅州今東馬來西亞的沙巴。1881年,汶萊蘇丹將英國殖民地

該地區割讓給英國北婆羅州公司,1906年起英國政府對其進行直接管理,1942年至1945年間曾被日本佔領,1963年更名沙巴並加入馬來西亞。

阿曼英國自19世紀初開始就控制著阿曼繁榮的貿易,1891年阿曼正式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71年獨立。

卡達1916年起英國就與卡達的統治者簽訂了一系列的協定,將卡達置於英國的保護之下,1971年獨立。

沙撈越1841年汶萊蘇丹同意任命一位英國人詹姆斯·布魯克擔任該地區的總督,1861年至1905年間沙撈越的領土不斷擴大;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佔領該地區,1946年英國政府正式取代布魯克家族對沙撈越進行統治,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

海峽殖民地即今天的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1826年這三個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聯合組成海峽殖民地,由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管轄,1858年起由印度政府管理,1867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交由英國政府直接管理。二戰中這三個城市都曾被日本佔領。1948年馬六甲和檳城加入馬來亞,1957年獨立。新加坡則單獨繼續保留在大英帝國的版圖內,1959年才允許其自治。1963年新加坡選擇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又退出,宣布獨立。

外約旦今約旦。1918年英國佔領了曾經是土耳其約旦省中一部分的外約旦,1920年起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21年外約旦與巴勒斯坦分離,1923年英國允許約旦王國成立,但直到1946年才讓其完全獨立於英國。特魯西爾酋長國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887年起英國就與當地的阿拉伯統治者們簽訂了一系列保護條約,1971年獨立。

威海衛今中國山東省威海市。1898年英國向中國政府租借該港,1930年歸還。

歐洲

塞普勒斯1878年英國與土耳其簽訂條約,獲得了塞普勒斯的統治權,1914年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60年完全獨立。

直布羅陀1704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這個軍事要塞,1713年英國與西班牙簽訂條約,正式確認其主權歸英國所有。

馬爾他1800年英國人趕走2年前佔領了馬爾他的法國人,並在1814年正式吞並馬爾他。1964年獨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即英國本土,是大英帝國的中心,牽涉到帝國的殖民與行政事務都在此處理,帝國的國家元首英國君主也居住在此。

太平洋地區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是英國在澳大利亞最早的一個殖民地,1770年詹姆斯·庫克就提出對澳大利亞東部沿海進行開發,1788年第一批英國犯人被移民到此拓荒,1855年新南威爾士成立責任政府。1824年昆士蘭成為英國在莫爾頓灣所建的第一個殖民地,一開始隸屬於新南威爾士殖民政府,1859年脫離,成立獨立的責任政府。1834年英國議會決定在澳大利亞成立新的殖民地,1836年第一批英國殖民者到達南澳大利亞,1855年南澳大利亞成立責任政府。塔斯馬尼亞則早在1803年就被歐洲人殖民,最早被稱作范迪門蘭,是新南威爾士殖民政府下的一個行政區。1825年脫離新南威爾士成為獨立的英國殖民地,1856年成立責任政府。1834年,來自塔斯馬尼亞的英國人又到菲利浦港殖民,1851年維多利亞殖民地成立,4年後成立責任政府。西澳大利亞則從1826年開始就被殖民,但直到1890年才成立責任政府。1901年由新南威爾士、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和西澳大利亞合並組成澳大利亞聯邦,後取得自治領地位。

吉爾伯特群島今吉里巴斯。1892年與埃利斯群島一同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16年與埃利斯群島組成殖民地,1979年獨立。

埃利斯群島今吐瓦魯。1892年該群島被英國宣布為其保護國,1916年埃利斯群島與吉爾伯特群島組成殖民地,1978年獨立。

斐濟1835年起就有傳教士和殖民者在斐濟定居,1874年應斐濟酋長的要求,英國將斐濟置於其保護之下,1970年獨立。

諾魯原屬德屬新幾內亞,一戰結束後澳大利亞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一直持續到1968年諾魯獨立。

紐西蘭詹姆斯·庫克分別於1769年和1770年對紐西蘭北島和南島提出主權要求,1840年英國與當地毛利人簽訂條約,英國開始統治紐西蘭,1856年紐西蘭成立責任政府,後取得自治領地位。

皮特開恩群島1790年,英國軍艦邦蒂號發生軍變,9名水手逃亡該島,並在此定居,1838年英國將其納入帝國版圖。

索羅門群島1893年起成為英國保護地,二戰期間曾被日本佔領,1978年獨立。

湯加1879年湯加統治者與英國簽訂友好條約,1900年起受英國保護,1970年獨立。

新赫布里底群島原為英國和法國的共屬殖民地,1980年獨立

④ 英國的海外領土有哪些

英國海外領土包括安圭拉、英屬南極領地、百慕達、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福克蘭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聖赫勒拿(包括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皮特凱恩群島、南喬治亞島與南桑威奇群島和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其中在南極洲聲稱的英屬領地並不被其他國家所承認。這14塊領土的總面積共約1,728,000平方公里,人口共約260,000人。
英國海外領地(英語:BritishOverseasTerritories)是主權歸於英國,但並不屬於聯合王國建制的14塊海外領土。它們是大英帝國的殘余部分,部分領土經投票表決繼續成為英國領土,其餘領土則尚未取得完全獨立。
「英國海外領土」一詞源於《2002年英國海外領土法案》,取代了《1981年英國國籍法案》使用的稱呼「英國屬地」(Britishdependentterritory)。1981年前,這些領地被稱為「殖民地」(colonies)或「直轄殖民地」(Crowncolonies)。英國海外領土也會被稱為聯合王國的海外領土,若上下文意明顯,更可以直稱海外領土。
根西島和澤西島(合稱海峽群島)以及馬恩島,都被稱為於皇室屬地,雖然也是屬於英國皇家主權之下,但是其與聯合王國的憲政關系與海外領土完全不同,英國的14塊海外領土只是單純海外領土,並不是英國的屬地。英國海外領土和皇家屬地也與英聯邦國家地位不同,後者是由於與大英帝國的關系而加入英聯邦的主權國家。

⑤ 英國侵佔香港島的時間是

18世紀初,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1840年 6月,清政府下令查禁鴉片,英國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出兵攻打廣州。1841年 1月26日,英國派兵強行佔領香港。

早在1833年(道光十三年),英國侵略者就有意在中國海岸侵佔島嶼,以便對中國進行侵略。1834年,他們首先看到香港在戰略上和商業上對他們有利,此後,侵佔中國沿海島嶼,就成為英國侵略者最重要的目標。在英軍強佔香港以後的50多年時間里,英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三個有關香港問題的不平等條約,霸佔了整個香港地區。

1842年8月29日, 英國政府同清政府簽訂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第三條規定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1856年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強迫清朝政府於1860年10月24日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中國領土給英國。

⑥ 現今英國還控制了哪些殖民地

現在依然是英國管轄的海外領地,屬地還有16個:
海外領地9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直布羅陀、蒙拉賽拉特島、聖海倫納及其附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屬地3個: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為「福克蘭島」) 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皮特凱恩群島.

皇家屬地3個:根西島,澤西島,馬恩島.

特殊屬地1個:賽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⑦ 1841年1月,英國侵略者派兵佔領( ) A.廣州 B.寧波 C.香港島 D.廈

C
試題分析:1841年1月26日,英國軍隊佔領的地方是香港島。香港在戰略上和商業上對英國有利,因此香港就成為英國侵略者最重要的目標。在英軍強佔香港以後的50多年時間里,英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三個有關香港問題的不平等條約,霸佔了整個香港地區。

⑧ 英國侵佔香港島始於

始於1840年,1842年8月簽定南京條約割讓.所以還是強借或租借,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侵佔.

⑨ 英國侵佔港島始於

1841年,英國強佔香港島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帝為此下了幾十道諭旨,一些封疆大吏也曾上折具奏,但清政府沒有能力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
北京政府時期,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和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問題。但終因英國的頑拒和當時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和缺乏實力作外交的後盾而嚴重受挫。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奮斗目標,其中將取消列強在華租借地放在突出的地位。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從來沒有向英國正式提出過歸還九龍租借地。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本來有兩次機會收回香港和九龍租借地。可是,蔣介石政府執行錯誤政策,又兩次坐失收復良機。
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和港人治港方針的成功實踐。收復香港的百餘年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落後必挨打、弱國無外交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夙願。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1841年英國武力侵佔香港島開始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一個半世紀,中國經歷了晚清時期、民國(包括北京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和新中國時期。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民國時期的北京政府和國民政府,都曾為收復香港進行過努力。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歷史表明,只有新中國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夙願。在香港回歸已在眼前的今天,全面地回顧一下百餘年來我國收復香港的艱苦歷程,將有助於真正理解香港回歸祖國的深刻含義,並從中得到應有啟示。

英國強佔香港島及清政府武力收復香港島計劃的破滅

自1841年1月英國武力強佔香港島起,清政府即開展了收復該島的斗爭。為了說明這一斗爭的情況,首先必須弄清英國佔領該島的經過。
迄至目前為止,一些著述和傳媒是這樣描述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如何佔領香港島的:1840年8月英軍在佔領定海之後,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驚慌失措的清政府急派直隸總督琦善去大沽與英國全權使臣懿律和義律談判。1841年1月25日,琦善與英國簽訂了臭名昭著的《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佔領了香港島。這種說法似乎認為英國佔領香港島有確實的「條約根據」。其實英國是在毫無條約根據的情況下強占該島的,道光帝事先既未曾聞知,更未予允准。因此才有亟謀收復之舉。
依據中英兩國的檔案記載,1840年8月30日,義律去天津大沽曾向清政府遞交《巴麥尊子爵給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提出割讓東南沿海一島或數島給英國等侵略要求。琦善根據道光帝的旨意拒絕了英方提出的侵略要求,勸說英軍退回廣東再繼續談判。幾個月之後,琦善抵達廣州繼續與英方交涉。道光帝明確指示琦善,如果英方堅持其侵略要求,即採取果斷措施,堅決用武力抗擊侵略者。但是琦善懾於英軍船堅炮利,力求妥協。由於道光帝的態度非常強硬,因此琦善在與義律談判時只同意賠償煙價,拒絕割讓香港島。1841年1月7日,英軍野蠻地攻佔了虎門口的大角、沙角,隨即又提出霸佔沙角等要求。琦善在英軍武力脅迫下,萬般無奈,復照英方,英軍若退還定海、沙角等處,可奏請道光帝於珠江口外給予「寄寓一所」。1月14日,義律提出割佔九龍尖沙咀、香港兩地。琦善答以只能選擇一處「寄寓泊船」,俟英方選定後,再由他上奏請旨。1月20日,義律突然宣布,他已經與琦善達成共有四項內容的「初步協定」,其中第一項就是將香港島及港口割讓與英王。1月26日,英軍在沒有任何條約依據的情況下,悍然侵佔了香港島。1月27—28日,義律為了迫使中方承認其侵佔香港島為合法,又迫不及待地與琦善在蓮花山進行會談。兩人在英方提出的重要條款,即割讓香港島和通商等問題上發生了爭執,琦善表示對義律所擬定的協定草案再行籌思後方能具復。由此可見,1月20日義律宣布的「初步協定」實屬無稽之談。1月30日,英方又故伎重演,英國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照會中方大鵬協副將賴恩爵,再次謊稱義律已與琦善「說定諸事,議將香港全島地方讓給英國主掌,已有文據在案,」並要求撤走島上各處的中國官兵。兩天之後,英軍又在香港島張貼告示,妄稱「現經與欽差大臣爵閣部堂議定諸事,將香港等處全島讓給英國寄居主掌,已有文據在案。是以香港等處居民,現系歸屬大英國主之子民」。歷史事實是,琦善在英軍炮口下,確有允許代為奏懇皇帝,准許英人在香港寄寓泊船之意。但是,當時香港一詞,並非指香港全島,而僅僅指該島西南今香港仔一隅之地。英方卻故意將一隅變成了全島,將「寄寓泊船」變為割占,將「代為奏懇」說成是「議定諸事」、「已有文據在案」。這充分說明英國這個老牌殖民帝國在外交上是如何不擇手段的。
英國武力侵佔香港島以後,清政府極為震驚,立即為武力收回香港島進行了部署。1841年2月26日,道光帝收到廣東巡撫怡良關於琦善將該島擅與英人、英軍侵佔香港島並擅出偽示的奏摺,即認定英軍侵佔香港島是琦善越權私與造成的,諭稱:「朕君臨天下,尺土一民,莫非國家所有,琦善擅與香港,擅准通商,膽敢乞朕恩施格外,」並下令將琦善革職鎖拿解京,查抄所有家產。道光帝嚴懲琦善絕非偶然,他對琦善在廣東一味向英人妥協的行徑早就不滿。1月27日道光帝得知大角、沙角炮台失守,即刻下令將琦善交部議處。三天後,他又命御前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南下征討英國侵略者。英軍侵佔香港島後,武力收復香港島就成了奕山等人南下征戰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時奕山等人還在南下途中,道光帝降旨稱:「即使香港並非險要,亦必設法趕緊收回,斷不準給予該夷,致滋後患。」之後他又接二連三地下達收復香港島的諭旨:「至該逆所佔香港,務須設法克復,使該逆永絕窺伺,方為不負委任。」豈知道光帝下令調集的奕山軍隊人數雖然數倍於英軍,但全部是陸軍,只能由陸上防守廣州,根本無力進攻港島。1841年5月18日,英軍幾乎傾巢出動,前往進攻廣州。奕山倉促應戰,清軍大敗,廣州城外炮台全部失陷,奕山被迫訂立「城下之盟」,在一星期內交付了600萬元賠款,並把軍隊撤出了廣州城。事後奕山謊報軍情,諱敗為勝,致使道光帝誤認為,英軍於條件得到滿足後從廣州退回港島,是天朝征討「英夷」的勝利。至於香港島,道光帝接受新任兩廣總督祁�的建議,同意暫緩圖之。此間恰好港島遭到兩次颶風,很多英船沉沒、被毀。道光帝得知這一消息,立即頒發大藏香二十柱,讓奕山等去各廟宇答謝神靈,並誤以為以後「夷膽震懾,不敢再有覬覦」。
1841年8月21日,英國派來接替義律擴大侵華戰爭的璞鼎查,留下少數陸軍及5艘軍艦在香港,親自率主力北上。道光帝以為英軍主力北上,港島勢必空虛,這是收復香港的良機。他告誡奕山:「如能設法收復香港,則從前辦理不善尚可少贖罪戾。」之後,他又多次令奕山等訓練鄉勇,乘機收復香港。奕山經過廣州之戰的大敗,已深知英軍實力,陸上攻剿一敗塗地,遑論渡海收復港島。加以虎門內外炮台早被鏟為平地,無險可扼,水師無船無炮,他認為當今之計,只有嚴守陸路,以防焚掠而已。盡管道光帝一再諭令收復香港,斷不準遲延觀望,但是廣東方面依舊我行我素,隱忍苟安,不圖攻剿。1841年10月,英軍相繼攻佔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中英雙方開始在陸上交戰。道光帝認為陸戰是清軍長處,他任命奕經為揚威將軍,從全國各地調集軍隊,准備一舉擊敗英軍,收復失地,並再次諭令奕山等,乘廣東海面英船無幾、香港空虛之際,即行剿洗,並收復香港。誰知清軍陸戰再次失利,揚威將軍遁逃杭州。鐵的事實證明了清軍不僅海上不能打,陸上同樣不可恃。但是英軍盤踞香港依然是道光帝的一塊心病。1842年3月27日清政府以耆英署杭州將軍,並於4月11日頒給他欽差大臣關防。5月18日英軍攻陷乍浦,在此危急之時,5月25日道光帝卻出乎意料地下令耆英帶欽差大臣關防馳赴廣州將軍之任,諭令他稱:「至香港地方豈容被逆夷久據,現在廣東炮台等工事如已妥為預備,正可乘機進取,明攻暗襲,收復香港,以伸國威。」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後一道收復香港的諭旨。但是,10天之後道光帝不得不改變主意,命令耆英暫緩赴粵,在浙確查英人動向,專辦對英羈縻事宜。此時的羈縻實際上已經成了乞降的代名詞。當英軍攻陷吳淞、上海、直抵鎮江時,道光帝更授權耆英便宜行事,決意投降。其後英軍攻陷鎮江,8月4日直逼南京城下,耆英、伊裡布接受了英方提出的議和條款,並在8月29日簽訂了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條約》,終於將香港島割讓與英國。
上述事實說明,英國強佔香港島之後,清政府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帝為此下了幾十道諭旨,一些封疆大吏也曾上折具奏,並咨會奕山,要求武力收復香港島。但是,清政府最終不僅沒有收復香港島,反而以條約形式割讓了香港島,表明了清政府已經沒有能力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國家的落後,統治階級的腐敗,從根本上決定了這一結局。1860年,英國又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了九龍半島南端及昂船洲。1898年,在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英國又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攫取了我國新安縣大片陸地及周圍235個島嶼連同廣闊水域的「租借權」,為期99年,並將其改稱「新界」,並入英國的香港直轄殖民地。

辛亥革命到太平洋戰爭前中國爭取收回九龍租借地的努力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和人民繼續為收回香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曾根據北京政府的指示,向和會提出收回租借地(包括九龍租借地)的問題。由於和會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戰勝國英、法所把持,它們在中國都佔有租借地,根本不願意放棄其既得利益。和會主席、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借口中國的提案「不在和會許可權范圍之內」,推說這件事應由國際聯盟今後去加以考慮,輕易地予以否決了。眾所周知,這個標榜建立「國際公正」、以「締造世界永久和平」為宗旨的和會,以其極不公正地對待中國,通過將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讓與日本的決議而誘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並促使中國代表拒絕在和會的對德和約上簽字。
1921年12月3日,中國代表顧維鈞在華盛頓會議上,又重新提出廢止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議案。議案中歷數了列強在華租借地破壞中國領土及行政完整、危及中國國防、將中國牽入列強沖突的漩渦及被列強利用來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等事實,要求「將此等租借地取消或從速廢止之」。當時正值戰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中國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人民大眾「外爭國權」、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浪潮洶涌澎湃。與此同時,美、日在遠東互爭雄長,美國力圖箝制日本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其他列強之間也矛盾重重。以上兩個因素促使英、日兩國不得不分別同意放棄威海衛和膠州彎租借地。但在廢除九龍(即香港新界)租借地和旅大租借地的問題上,中國代表卻遭到英、日代表的強烈反對。英國出席會議的代表、樞密院長、以「血腥人物」著稱的貝爾福,借口「沒有九龍租借地則香港不能自衛」,堅決拒絕歸還。12月7日,顧維鈞在會議的遠東委員會上據理駁斥了貝爾福的謬說。貝爾福對此置若罔聞,日本代表緘口不言,美國代表則無動於衷,作壁上觀。此後,華盛頓會議再沒有討論九龍租借地的問題。中國收回九龍租借地的正當要求,終因英國的頑拒和當時中國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和缺乏實力作外交的後盾而嚴重受挫。
華盛頓會議以後,中國人民對會議結果大失所望。廢除不平等條約,日益成為全國各黨派和各界人士的共同要求。1924年1月,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幫助下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同月23日通過的大會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奮斗目標,其中將取消列強在華租借地放在突出的地位。宣言寫道:「一切不平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管理關稅權以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使一切政治權力侵害中國主權者,皆當取消,重訂雙方平等互尊主權之條約。」這段話成了後來一個時期中國外交的指導方針。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雖然對帝國主義尤其是英、美有很大的依賴性,但是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也不得不考慮廣大民眾的迫切願望和孫中山先生渴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遺願,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外交方針,多次要求列強廢除租界和租借地。但這一修約外交,除了在關稅自主、收回幾處租界和按照英國先前的承諾於1930年收回了威海衛租借地外,其他收效甚微。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南京國民政府甚至從來沒有向英國正式提出過歸還九龍租借地。
和國民政府相反,英國政府及港英當局一直關切著九龍租借地的前途,神經過敏地注視著國民政府和中國輿論在這個問題上的動向。港督金文泰不僅堅決反對歸還這塊租借地,反而多次建議本國政府將它正式割占,辦法是以歸還威海衛作為交換條件,或是故意挑起與中國的沖突來製造兼並的機會。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另一位港督羅富國也企圖乘人之危,於1938年提出中國急需外國貸款來支持它的貨幣,不妨利用這個機會用貸款來換取它割讓九龍租借地或延長它的租期。但是以上兩位港督的建議沒有得到英國政府採納,它寧可對這件事採取拖延、沉默、迴避的方針。只要中國不提出,它決不主動涉及這個問題。
英國政府雖然在九龍租借地問題上對中國防範甚嚴,卻沒有注意到它的政策正在給它對香港的統治帶來致命的危險。多年以來,英國一直奉行對日本綏靖、討好、縱容的方針,幻想與日本達成妥協,以維護它在遠東和東南亞的殖民利益。孰知這一政策非但沒有奏效,反而鼓勵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南進,起到引狼入室的作用,終於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和日本對整個香港地區的佔領,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正如一位澳大利亞學者所說,「在這個時期,幾乎可以說,對香港……的較大威脅與其說是來自中國人,勿寧說是來自英國外交部。」

1942年中英關於歸還九龍租借地的談判和兩次收復香港良機的喪失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軍進攻香港。是時英國忙於歐洲戰事及保衛本土,在香港抵抗不力,僅僅18天即棄甲曳兵而走。港督楊慕琦於同年聖誕日向日本投降,英國對香港的百年統治由日本取而代之。與此同時,英國王牌軍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卻敵號」在馬來海面為日本襲擊而檣櫓灰飛煙滅,英國在遠東和東南亞的殖民體系迅速土崩瓦解。到1942年6月,英軍已先後退出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地,日本陳兵印緬邊境,形成直叩印度大門之勢。大英帝國往日的雄風,掃地殆盡。英國在香港和東南亞的大潰退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列強通過華盛頓會議建立起來的遠東國際均勢已徹底破壞。中、美、英此時已成為共同反對日本侵略的盟邦。這一形勢迫使英國不得不考慮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要求。
當時,東西方反法西斯戰爭連成一片,中國的抗戰與各同盟國的作戰匯成一體。國際形勢的變化不僅有利於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也為收復香港提供了良機。以羅斯福為首的美國政府,深知中國戰場對日本的巨大牽製作用,為了使國民政府堅持對日作戰,為了戰後填補英國在遠東可能留下的真空,從自身利益出發,也開始攻擊英國在中國保留殖民特權、不將香港歸還中國等做法。美國的態度無疑對英國是一個壓力,對國民政府是一個鼓舞,並促使它採取行動。
1942年8月底,國民政府正式要求美國與中國舉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談判,藉以促使英國與中國也舉行類似的談判。英國外交部聞知此事後,慌了手足,急忙指示其駐華大使薛穆「採取主動」。10月10日,美、英兩國分別發表聲明,准備與中國政府談判「立時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解決有關問題」之條約。中美、中英關於廢除不平等條約、另訂新約的談判隨即開始。此次談判涉及放棄在華租界問題,國民政府認為租借地與租界屬於同一范疇,乘勢提出了歸還九龍租借地(即香港新界)的要求,這本是順理成章的事。
此後,美、英兩國分別提出關於新約的草案以供考慮。中英談判在重慶舉行,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和薛穆分別代表兩國。英方草案包括廢除在華治外法權,終止1901年辛丑條約、將一些租界交還中國等內容。但是,英方雖然明知中國至為關心收回香港(至少是新界),卻在其草案中故意不提這個問題。11月10日,英國戰時內閣首相丘吉爾更親自出馬,針對香港問題強硬地宣稱:「我當國王的首相不是為了主持清算大英帝國」,又說他「決不會放棄大英帝國的任何一塊領地」,從而表明了英國堅持它對香港殖民統治的頑固立場。
11月13日,國民政府就英方草案提出一份《修訂草案》,其中加上了廢止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內容:「英方在九龍租借地之行政與管理權,連同其官有資產與官有債務,應移交中華民國政府。」應該說,這里僅提出歸還九龍租借地,未要求歸還整個香港地區,已屬妥協退讓。是時重慶輿論激昂,反對任何外國繼續佔領中國領土,美國公眾意見也同情和支持中國的正當要求。形勢於中國有利。
當英國收到中方《修訂草案》後,急忙研究對策。英國外交部遠東司司長格善理(克拉克)提出三個可供選擇的方案:(1)接受要求;(2)斷然拒絕;(3)盡量拖延。他認為第一個方案不行,因為新界在經濟和戰略上對香港至關重要;第二個方案也不行,會引起美國的不滿和非議(戰時英國對美國有很大的依賴性)。因此,他認為應該選擇第三個方案,能拖就拖。對於這位司長的主張,外交大臣艾登認為是既不堅決又不明朗,竭力表示反對。他傾向採取第二個方案,即斷然宣布九龍租借地不屬於本條約的討論范圍,拒絕歸還。艾登的主張得到丘吉爾的大力支持,並在11月30日英國戰時內閣會議上作出了相應的決議。英國對九龍租借地的政策,因以大定。
11月30日,薛穆按照英國政府的指示,向宋子文宣布英國不準備同中國談判九龍租借地問題。宋子文反復重申了中國收回該租借地的原則立場。雙方發生爭執,未有結果。蔣介石得知這一情況後表示,中英新約內如果不包括收回新界的內容,他就拒絕在條約上簽字。談判陷於僵局。
在此情況下,中方首席代表宋子文發生了動搖。他為了打破談判僵局,准備拿原則做交易,在九龍租借地問題上對英讓步。但他不敢對蔣介石直陳他的主張,於是請求當時正回國述職的外交界元老、駐英大使顧維鈞去勸說蔣介石對英讓步。顧維鈞受託前往,對蔣介石說,他「明白委員長的意思,說送來的禮物應當一次送來,可是英國願意分兩次送」,「依我看還是先收下這第一份為宜,可以暗示我們正等待這第二份禮物的到來,這樣可以不致引起什麼誤解」;而且,戰時盟國間的「團結一致」「極為重要」。顧維鈞的勸說對蔣介石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在此後的談判中,英方繼續堅持殖民主義的頑固立場。宋子文為了使談判不致完全破裂,退而要求英方發表一項表示今後願歸還九龍租借地意向的聲明,為此中方在戰爭結束前決不催促英國歸還九龍租借地,同時著重宣布,如果英方連這樣的意向也不表示,中國將不在條約上簽字。對此,英國只同意「於取得戰爭勝利後討論該租借地的前途問題」,不願就戰後歸還該租借地作出任何承諾,甚至以英方也要「拒絕簽訂新約」相威脅。恰在此時,正對中國進行血腥野蠻侵略的日本,為了攪亂人心、挑撥盟國間關系,提出「盡速撤消」日本在華租界及治外法權等特權,以示「中日親善」,以圖搶在中美、中英之前與汪偽訂約。蔣介石在英國「拒簽新約」、日偽可能搶在中英之先訂約的雙重壓力下,向英國作了根本性的讓步,於1942年12月31日指示國民政府正式同意不將收回九龍租借地問題與取消治外法權等問題合並提出。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對英外交,頗費心神」,「九龍(租借地)交還問題英堅不願在新約內同時解決」,他只得「暫忍之」,同意在中英條約上簽字;「待我簽字之後,另用書面對彼說明,交還九龍問題暫作保留,以待將來繼續談判,為日後交涉之根據。」他還信誓旦旦地寫道,作為「最後手段」,他准備「一俟戰後,用軍事手段(將九龍租借地)由日軍手中取回。則彼雖狡猾,亦必無可如何。」
蔣介石的本意是趕在日偽之前於1943年元旦簽訂中美、中英新約。但由於英國拖延,直到1943年1月11日才簽訂這兩個條約(日偽條約已於1月9日簽字)。在當天於重慶簽字的《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中,隻字沒有涉及九龍租借地問題。同一天,宋子文照會薛穆,聲明中國政府對九龍租借地「保留日後提出討論之權。」戰時中國收回九龍租借地的交涉,至此又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
1942年是中國廢除列強在華特權和不平等條約的有利時機。不能諱言,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雖然對英美有嚴重的依賴性,但當時確想乘機收回盡可能多的外人在華利權。通過1943年1月的中英新約,中國廢除了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和1901年的辛丑條約,收回了北平使館租界及上海、廈門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權,收回了天津、廣州的英租界,如此等等。這件事發生在英國用炮艦打開中國大門、逼簽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100周年之際,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巧合。這是中華民族廢除不平等條約斗爭史上的一件大事。這個成就的取得,從根本上說,應當歸功於正與日寇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
然而應該指出,此次交涉中未能收回九龍租借地,確是國民政府的無能。國民政府在中美、中英新約簽訂後的第二天發表的文告中,宣布中國自此已獲得與各國「並駕齊驅」的「完全獨立平等自由之地位」,未免言過其實。此次中國未能收回九龍租借地,固然是英國堅持殖民主義所致,但與國民政府爭取不力、態度軟弱也有直接關系。如上所述,當時收回九龍租借地,有絕好的國際國內條件。本應把握時機,據理力爭,堅持原則,以求成功。即使英國頑固不讓,也不妨拒簽新約,以待來日。即便如此,英國亦無法責難中國破壞盟國團結。相反,英國作為中國盟國,抓住在華租借地這種特權不放,倒是有害於盟國團結的。故條約不成,失理仍在英方。在當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已經不可逆轉。即使新約暫時不訂,戰爭勝利以後,英國豈能長期保持在華特權和租借地不放?宋子文作為中方首席代表,不能洞察世界大勢,目光短淺,心理軟弱,企圖以妥協退讓來換取與英國的「團結」,結果中國愈退,英國愈進,終於造成中方有理而受挫,英方無理而制勝的局面。對此,宋子文是不能辭其咎的。至於蔣介石,他雖然想收回九龍租借地,並為此作了一些努力,但在英國死硬的立場面前,仍沒有堅持到底,最終還是對英國委曲求全,致使收回九龍租借地一事功虧一簣,坐失良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收復香港的良機再至。可是,由於蔣介石奉行矛頭對內、堅決反共的錯誤政策,急於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他早已把自己關於戰後重新提出交涉和「用軍事力量從日軍手中取回」九龍租借地的誓言忘到九霄雲外;相反,倒是急急忙忙地向英國宣布他對香港「沒有野心」。結果是讓英國搶先重新佔領了香港。不僅如此,蔣介石作為同盟國中國戰區(香港屬於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本有權接受香港日軍的投降,可是最後連這個受降權事實上也被英國人奪去。這是國民政府在收復香港問題上的第二次坐失良機,是對「四強」之一中國的莫大諷刺,也是它的歷史悲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中國半殖民地時代的終結,第一次為香港地區的回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我國國力的日趨強盛、香港新界租期的行將屆滿和國際形勢出現有利的變化,到80年代初,收回香港提上了議事日程。1984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原則上最終解決了香港的回歸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不久前產生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任命了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主要官員,香港的順利回歸和平穩過渡已在意料之中。這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和港人治港方針的成功實踐。百年屈辱,即將滌盪殆盡,國人無不為此而揚眉吐氣,並對回歸後香港的繁榮穩定充滿信心。
在歡慶香港即將回歸的同時,我們切不可忘記收復香港的漫長而艱苦的歷程,當思今日成就的取得來之不易。收復香港的百餘年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落後必挨打、弱國無外交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證明了一個閉關自守、不求革新、內部不穩、國力不振、腐敗落後的國家,是斷不能保持自身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的,要求它「重頭收拾舊山河」,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夙願,只有改革開放,保持穩定團結,自立自強,力爭先進,不斷增強國力,才是唯一的衛國興邦之道。

⑩ 英國侵佔香港島始於幾年

1841年1月英軍侵佔香港島
1842年6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

閱讀全文

與英國佔領什麼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