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流放 怎麼解釋最完整!
刑罰的歷史》
在遠古時代,流放幾乎等同於死刑,只是讓犯人多了一點苟延殘喘的時間。受人憎惡的單身遠行者,很容易成為捕獵者的目標。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獵殺被流放的人甚至還是一項受到鼓勵的活動。
1579年英國起草了有關計劃,讓裝備了帆船的艦隊把大批的重犯帶到船上,把時常製造麻煩的罪犯驅逐到更遠的地方。
二十年後,一項允許把犯人運走的法律生效了。在伊麗莎白一世執政的最後幾年,流放變得國際化了。英國犯人的流放目的地是一個世紀前哥倫布發現的美洲。
流放行動曾因幾次戰爭中斷了很長時間。1756年到1763年的「七年戰爭」使數百名男女犯人的流放行程受阻。流放行動的另一個困難是,美洲定居者們已經不願意再讓頑固的罪犯到他們的土地上來,從定居者們的勞動生活看,他們已經不是罪犯了。種植園主們發現了比白人廉價得多的勞動力——從非洲送來的奴隸。所以從1775年起,再沒有人願意用英國罪犯做勞力了。這還是獨立戰爭爆發之前的事情。
美洲逐漸繁榮起來,跨大西洋的商業航行成倍地增加。從貿易方面講,這是個好消息,但從刑罰方面看,這是個災難,因為此時被流放的犯人發現回家比過去容易了。
流放期限分為7年、14年和終身。如果一個被判流放7年的犯人在期滿前回家,被抓住後要重服14年的刑期。如果再次私逃,就要被絞死。但是絞刑的震懾力並不太大。
詹妮.迪佛爾,別名瑪麗.揚,是一個高明的扒手兼騙子。她總是假扮孕婦,一雙假臂放在大肚子上。她的手藏在衣服下面,伺機對毫無戒備的人行竊,所獲金額十分巨大。迪佛爾最終還是落入法網,被捕後流放到弗吉尼亞。一到美洲,迪佛爾就從一個向她求愛的人那裡弄到了盤纏,然後回到了英國。她在克雷夫森德跳下船,繼續她的犯罪生活。再次被捕後,她被重新流放。但她又私逃回來,最後被捕,於1740年被絞死。
流放制度的另一個缺點,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暴露出來。人們沒有任何理由不相信一段時間的海外生活能改造犯人的不良道德觀,但實際情況證明結果正好相反。
亨利.西姆斯原本犯罪較輕,在被流放途中他從同船的犯人那裡學到了公路搶劫的技巧。回到英國後,他把學到的理論付諸實踐,在東南部地區襲擾路人,1746年被絞死。美洲似乎成了想當公路響馬的人的精修學校。
殖民澳大利亞
美洲已經不再接受來自歐洲的流放者,而英國的監獄又人滿為患,輿論一致認為英國急需另闢殖民地。
英國委派48歲的退役海軍上校阿瑟.菲利普帶領一支流放船隊,前往澳大利亞開辟殖民地,菲利普將是首任總督。這支船隊包括11艘噸位不大的船,船員由官員、水手、海軍及其家屬和736名男女犯人組成。這次航行歷時252天,途中有48人死亡,其中包括40名犯人和5名兒童。
英國當局給流放者設計的生活方式是開荒種地,但地圖只繪出了這塊新大陸的一部分海岸線,內陸深處的情況無人知曉。他們的預定任務是務農,目標是自給自足,但是他們根本看不到政府所描述的草木豐茂的土壤和森林,那裡只有劣質的雜樹和濃密的灌木叢。海灣也無法保護船隻免受暴風雨的襲擊。一個官員寫道:「如果我們被迫在這里定居,那麼一年之內所有的人都會死去。」
斷定巴塔尼灣不具備居住條件後,菲利普帶領船隊破浪北進,進入傑克遜港,這也就是後來的悉尼港。這里至少有新鮮的淡水,而且是個天然良港,盡管土地還是一樣貧瘠。
船隊經過開普敦補充的給養,足夠他們在新南威爾士吃兩年的。
但是畜禽很快被犯人盜食,或死於炎熱。犯人們不具備最基本的耕作技術,而後續的補給船也沒有來。
水兵、官員和犯人們日復一日地眺望海平面,得到的是月復一月的失望。直到1790年6月3日,第二支船隊的先導船朱麗安娜號才抵達悉尼,但這只船因撞上了冰山,已經失去了人們期待已久的補給品。
人們對家鄉音信盼望之切,並不亞於對麵粉的渴望,後續船隊終於讓他們重新聽到了國內的消息。但船隊也帶來了新的犯人,這使殖民地的口糧更顯緊張。
犯人們的勞動極端繁重。他們像牛一樣套著軛拉犁。當初流放美洲的犯人抵達目的地時,當地已有了人煙,澳大利亞則不同,犯人們不得不親手建造每一間小屋、辦公室和工棚。許多人在勞動時倒斃。
直到1792年,才獲得了第一次實質性的豐收,飢餓的士兵和犯人終於得到了充足的食物,這一時刻,人們歡慶勝利。同年12月,總督菲利普帶著兩個土著人回英國。像以往一樣,他堅信殖民地一定會興旺發達起來。
殖民地開辟4年後,被流放7年的犯人得到了回家的船票,這等於是假釋。再過6年,被判14年的犯人也可以走了。但被判流放終身的要等上8年。菲利普有意勸說其中一些人留下來繼續建設殖民地,1792年,他向53名獲釋放的犯人授予了土地——盡管其中一部分人還是選擇了用攢下的錢買船票回國。
地獄島諾福克
在澳大利亞以東500千米處,在太平洋的滾滾波濤中,聳立著一座地獄般的島嶼——諾福克島。它兩次被用來容納對大陸居民構成威脅的極度重犯,從那時起,它就成了野蠻、殘酷和絕望的代名詞。
總督菲利普到澳大利亞後不久,即派海軍上尉菲利普.吉德雷.金帶人到諾福克島駐扎。因為如果想到澳大利亞建成大型海軍基地,就必須控制這個島。金在島嶼上建立了一套嚴酷的制度,對一丁點的犯罪也要施以鞭笞。而其繼任者約瑟夫.弗維奧克斯少校更是變本加厲,許多已有的刑罰變得更加可怕,腳鐐被做得更小,目的是讓它嵌進肉里。隔離室設在一個地下水坑裡,被禁閉的犯人浸在水中無法睡覺。
弗維奧克斯在1804年離任,那時島上的狀況已令人慘不忍睹。1810年,英國人決定撤出諾福克島。四年之內,該島恢復了荒無人煙的狀態。
但諾福克島的寧靜只持續了十年。當英國政府決定為那些最凶頑的遭到流放的犯人找一個地獄入口之後,諾福克島又迎來了囚犯和刑罰。1825年6月,第一批人回到島上,當指揮官克羅耐爾.詹姆斯.莫里賽到達後,諾福克島的噩夢真正開始了。
鞭笞的刑量被定為100下,而且須分段進行。行刑的工具是一種加重的特製刑鞭,稱為「尾鞭」,一般帶有利刃。受刑的人第一個星期先挨50鞭,第二個星期傷口快癒合時,再挨剩餘50鞭。犯人背部和臀部的皮肉幾乎被劃成碎條。但他們得不到任何治療,只能靠自然恢復——那滋味絕不好受,蛆蟲叮附在傷口上,嚙食感染的肉。鞭笞刑針對的罪過包括對長官無禮、拒絕工作、唱歌,甚至笑一下。
犯人們被鐵鏈串接在一起,從早到晚勞動。他們的住處是一圈木柵欄,他們在裡面飽受害蟲、害獸的侵擾,最多的是大老鼠。他們沒有刀叉,每天只能像狗一樣吃飯。
諾福克島上的苛政嚴刑使犯人們心中充滿了怨恨,但他們絕對無路可逃,這個島只有8千米長、4.8千米寬,確實沒有任何可藏身的地方。但自由的強烈誘惑占據了犯人的頭腦,他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叛亂。這場災禍在1834年1月15日早晨爆發了。犯人們攻擊衛兵,並為同伴打開鐵鏈。但因叛亂的計劃不周密,槍響驚動了全島衛兵。
騷亂平息後,衛兵們進行了報復性的懲罰。五個月後,威廉.伯頓法官來到諾福克島,犯人的慘狀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島上的問題引起了悉尼方面的關注。
最初有35個犯人被判死刑,但伯頓法官立即給他們緩刑。他與總督磋商後,只有14人被絞死。當這些人得知要上絞架時,他們都感謝上帝讓他們脫離苦海。而被判緩刑的人卻流下了痛苦的淚水。
同前任弗維奧克斯一樣,詹姆斯之所以恣意妄為,是因為他發現諾福克島上除了毫無權利的犯人之外,再沒有人能證明他的暴行。只有從澳大利亞大陸來訪的人才會懷疑這里有公然的虐待,並提出一些批評。島上的行政狀況難以得到監督,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於是在1855年最終決定停止在島上的活動。
不流血的斷頭台
正當英國人對流放殖民地的殘酷性越來越憎惡的時候,法國開始意識到流放是一種不錯的刑罰。
1852年,第一批法國人抵達加勒比海南部的魔鬼島,它位於南美洲的法屬蓋亞那東北13千米處。最初來的是患麻風病的犯人,他們在這個酷熱的、叢林密布的小島上度過餘生。1895年後,健康的犯人被運到島上。他們是被裝進貨艙里的鋼籠子運到魔鬼島的。這里的食物僅夠勉強糊口。犯人被關在一圈木柵欄里,指揮官及其部下住在政府建造的舒適房屋內,島上的其他地方叢林密布,面積約26平方千米。
熱帶叢林使人容易患上各種疾病,而在附近,短吻鱷和食肉的紅螞蟻成群出沒。小島周圍的海域游弋著大批的食人魚。逃跑的機會絕少,而懲罰的措施很嚴,逃跑者將被關進可怕的「聖約瑟夫囚室」,這囚室因殘酷被稱作「不流血的斷頭台」。
但有一個人決心要逃走。雷恩.貝爾班諾,1921年被送到這個島上,眼前的一切使他驚駭不已。最初他和另一名囚犯一起做了一個木筏,在沒有探路的情況下,帶著木筏闖過恐怖的叢林,出了海。他們到達了荷屬蓋亞那,但被殖民地的荷蘭警察抓獲,並立刻被送回魔鬼島。貝爾班諾在「不流血的斷頭台」里待了60 天,出來時虛弱得站不起來,幾乎不能說話。但身體一康復,他就決心再次出逃。
這次他和另外幾個亡命之徒造了一個獨木舟。1922年聖誕節前夜,他們溜過叢林,乘上這條並不牢靠的小舟出海。結果沒走多遠船就出了問題。他們被困在了鄰近的一個小島上,斷糧缺水,逃跑再次失敗。指揮官認為「不流血的斷頭台」已不足以懲罰貝爾班諾,於是罰他到查維營做苦力80天,那是一個瘧疾橫行的礦場。80天後他竟活著回來了,非凡的耐力讓指揮官大為驚愕。後來他又進行了幾次未成功的逃跑,因此成了一個名人。 本文 摘自文學城
www.wenxuecity.com
當一個美國電影製片人到島上考察監獄狀況時,貝爾班諾向他透露了很多內情。這位囚犯最終成功地逃脫了鐵窗。那次,他和幾個人掘了一棵樹,用樹干做成獨木舟,駛往英國控制的特里尼達。1935年3月2日下水後,他們在海上漂流了兩星期,在幾乎絕望時,海水把他們沖上了特里尼達海灘,那裡距離魔鬼島1120 千米。他們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庇護。
貝爾班諾喚起了法國人對魔鬼島上慘無人道的狀況的關注。1938年,這個流放營終於被關閉。
⑵ 為什麼英國人當年流放罪犯
因為這個和人口密度有極大的關系,人口越密集,社會越難以達到治安。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帶回的新的物種使得歐洲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史實是英國在這之後成百分比的增加了人口。英國是個島國,國土就那麼大。工業革命開始後 ,以及英國在資本擴張期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其社會矛盾之巨我們可想而知 。 但是把罪犯流放一是達到了一種比較嚴厲的懲戒,(讓罪犯遠離主流社會,終生不得返回)有效降低了犯罪率(我們都知道一個犯了罪的人想要真正被社會重新接受有些困難 ,讓他融入社會也有一定難度 , 何況當時英國的罪犯多的監獄都應付不過來)。
一種變相的移民實邊,讓英國的殖民地得到開發,並實現文明開化 。
英國政府的這一措施簡單有效 ,節約不少行政開支 ,讓英國當局把更多經力放在開拓殖民地和資本主義市場上,同時降低了社會動盪的風險, 規避了暴動 ,起義等其他國家都頭疼的問題 。
流放比起嚴刑峻法來說更符合基督教博愛的宗旨,給犯人以機會。史實是北美最初的許多人才都是被英國流放的清教徒 )。
有中國的例子為證 中國在乾隆時期人口成倍增長,社會矛盾加劇 之後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 ,幾乎每個朝代都是如此,開國 矛盾緩和 經濟發展 , 人口增長 ,社會矛盾加深 ,農民起義 衰落 ,幾乎是一個不變的歷史周期律。
⑶ 英國在殖民地屠殺了多少億人
先說北美印地安人,從英國殖民到獨立成美國(美國人還是英國殖民者及其後裔),英國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的一系列戰役和印第安人的反抗,從1622年一直持續到1769年。
美國建國以後,隨著疆土的大踏步向西擴展,資產階級當權派對印第安人的征討和屠殺進一步加強了。美國政府開始正式建軍後,命令軍隊立即向西開進。美國陸軍第一團從成立之日起,征剿印第安人就成為它的基本任務。
美國聯邦正規軍隊和民兵從事的這種殘暴的屠殺和征剿,從1803年一直持續到1892年,差不多進行了整整一個世紀。特別是在l 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在當地民兵的配合下,美國聯邦正規軍採取分進合擊等戰術,集中發起了1000多次不同規模的軍事行動,基本上完成了消滅印第安人的作戰任務。
據美國一些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依據史料重新做出的推算,當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時,在現在美國和加拿大境內居住的印地安人總人口少則為3000萬,多則達l億。為謹慎起見,我們就以他們推算的最低數字、即3000萬人為難。
那麼,在20世紀70年代我生活在美國期間,被迫分散聚居在美國全國各窮鄉僻壤的「保留地」里的印地安人總人口還剩下了多少呢?據美國官方統計,還不到80萬人。 這就是說,在這3000萬人里,至少有2900萬人先後被美國資產階級的前身——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殖.義者和建國以後的美國資產階級所屠殺了。
在澳洲,1788年,澳大利亞淪為英國殖民地,從此大批英國白人移民涌來。開始時,澳大利亞是英國犯人流放地,來的移民丅主要是英國犯人,因此澳洲黑人所接觸到的是犯人移民,黑人和白人的關系主要是黑人部落成員和犯人的關系。在英國白人殖民者屠殺下,澳洲大陸黑人人口大幅度減少,到1947年僅餘4.7萬人,就是說85%的人被虐殺了。餘下的黑人在死亡的威脅下只好內遷,其中大部分遷往內陸荒漠地區。塔斯馬尼亞黑人的命運更為悲慘,在虐殺下,1847年剩下40人,1860年只剩有11人。1869<0>年只剩下男女兩人,而當年這位最後一個塔斯馬尼亞男子也死了,這樣只剩下最後一個女人了。後來,這個名叫特魯卡尼尼的女人死於1876年。這樣,到1876年,所有塔斯馬尼亞人在七十三年的時間里全部被消滅了。
其他劣跡:為了修建蘇伊士運河,英國殖民公司活活累死了12萬埃及勞工。舉世聞名的黑奴貿易,讓非洲損失了約一億兩千萬人口,當讓這部光是英國一國乾的。在印度,英國人將拒絕使用塗有牛油豬油子彈的印度士兵捆在烈日下暴曬致死;英國人將被俘的印度起義者綁在大炮的炮口上開炮轟死;英國人俘虜了莫卧兒帝國的末代皇帝,在他面前砍掉王子的腦袋喝王子的血,還說「不喝他們的血我們的靈魂不得安寧」,英國在殖民地橫征暴斂,不顧當地人民死活,1771年印度孟加拉邦的一次飢荒,3000萬總人口中死了1000萬。英國侵佔印度280年總共害死了多少印度人,已無法統計。當年英國旅行家描寫印度,「德干高原到處是白骨累累……」
⑷ 澳大利亞人是不是很多英國犯罪的後代
1788年,第一批載著殖民者和罪犯的船隊經過半年多的航行抵達了澳大利亞。船隊共11艘船,包含500多名殖民者以及750多名罪犯。
這一天是1月26日,因此被澳大利亞定為國慶日,而對於澳洲土著民族來說,他們的悲慘命運也從這一刻被註定,因此,土著們稱這一天為「入侵日」。
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英國人一直將罪犯運往澳大利亞,直到1853年才停止罪犯輸入。
在這幾十年間,英國人共向澳大利亞輸送了高達16萬人的犯罪分子。這里關的是英國的罪犯,所以也有人稱澳大利亞是英國罪犯的監獄。
不過,澳大利亞經過大批罪犯們的建設,到19世紀末,已經發展得相當不錯,吸引了大批的外來移民,外來移民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犯人人數。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經過殖民者的奴役和虐殺,土著人口已經由當年的近80萬人下降到如今的20多萬,如果按照正常發展的話,今天的土著人口應當達到數百萬之多。
到了今天,澳大利亞境內人口大約有20%是當年英國罪犯們的後代,很多人都成為了商人、銀行家、律師和政府官員。
——參考了《16萬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亞,就能說澳大利亞是罪犯的後代建立的?》
⑸ 英國殖民時期流放犯人的場所在哪裡後來怎麼樣了
澳大利亞本身就屬於南半球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非常罕見獨佔大陸的國家,國土的面積更是達到769.2萬萬平方公里,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但是很多人都會說澳大利亞是由犯罪集團所創立的,那麼澳大利亞真的是犯罪集團創立的嗎?
而在進入到1805年的時候,由於治安方面的加強,囚犯的數量基本上下降到30%,當然還有一方面,可能和早期的罪犯早就已經服刑完畢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囚犯的數量相比同期其他國家,因為早期基數太大還是相當的多,以至於外界認為這里大部分的人全部都是囚犯,所以很多人才會說這里就是由犯罪集團所創立的。
⑹ 當年英國犯人流放到澳洲的最古老監獄位於哪座城市
Norfolk島(諾福克島)。從1789年到1856年,這座島是英國流放犯人的監獄,因為Norfolk島的地理位置很特別,它遠離大陸,離法屬新喀里多尼亞最近,但也有800公里,犯人即使逃出監獄,但想離開這個島是不可能的。1795年時有八百名犯人,最多的時候有兩千名犯人,負責看守犯人的是英國皇家海軍。 喀喀湖(Lake Titicaca),喀讀KA
⑺ 為什麼英國要流放囚犯到澳洲
在北美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英國本來把北美作為罪犯流放地,美國獨立後,英國只能把犯人流放在澳大利亞。
英國人一向有把罪犯送到海外的習慣。獨立以前,北美是英國人流放罪 犯的主要地方。美洲人對這種做法很不滿,深惡痛絕,但是沒辦法,英國是宗主國,它說了算。北美獨立以後,不再接受來自英國的罪犯。英國人沒辦法,只好在泰晤士河上弄了一批廢船, 用來關押罪犯。時間一長,罪犯越來越多,逐漸人滿為患,據說最多時有十萬之眾,社會日益感到不安。好幾萬凶徒被關在不遠處河上的廢船里,的確沒法讓人放心。
英國政府開始著急,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這時,有人提議可以把罪犯送到遙遠的澳大利亞去。1787年,第一艘運送罪犯的船離開英國,駛向澳大利亞。第二年初,到達了澳大利亞。
(7)英國流放多少犯人擴展閱讀:
英國當初只是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海外監獄,因此垂直管 理的程度很深,管理制度的軍事化色彩很濃。殖民地當局並沒有權力制定任何法律。雖然如此,英國政府仍然賦予總督以權力 發布關於治理殖民地的命令。這種命令在實際中就成為殖民地的當地法律。換句話說,總督是具有相當的立法權的。
既然有了這個授權,總督就把英國本土的法律,或移植、或修改,實在沒有就新定,在澳大利亞逐漸建立起一套符合 當地情況的准法律制度。吸引自由民的政策就是這種法律制度的一部分。
吸引自由民的政策逐漸吸引來一些英國人。這些人相信,很有機會在這個遙遠的大陸開辟自己的新生活。著名的小說 《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有當時的英國人轉而前往澳大利亞開拓新生活的情節。顯然,那時,去澳大利亞已經不再只意味著流 放和艱苦了,更多的是意味著更大的機會和更美好的未來。
⑻ 英國在18世紀為什麼將澳大利亞作為罪犯流放地
1770年庫克船長發現了澳大利亞,以大不列顛的名義宣布對澳大利亞東海岸地區擁有主權。由於澳大利亞地理位置孤立,同時又由於1782年11月30日美國獨立戰爭結束,美國和英國代表在巴黎簽署和平條約。澳大利亞被認為是流放這些囚犯最好的地方。
於是英王喬治三世決定將澳大利亞作為集中的罪犯流放地。1788年1月26日,一個由11艘船艦組成的艦隊將548名男罪犯和189名女罪犯送到澳大利亞,一直到1840年,澳大利亞一共送了16萬名罪犯。罪犯的小孩由於不在記錄中,人數不詳,估計全部罪犯及小孩,約在20萬人以上。
在接下來的80年裡,大約有16.2萬名被判犯有刑事罪的男女流放到了位於澳大利亞多個不同的罪犯流放地。
(8)英國流放多少犯人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罪犯流放地遺址在201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1306。澳大利亞罪犯流放地遺址並非一個單一的地點,而是一共有11處,分布在新南威爾士州、塔斯馬尼亞州、西澳大利亞州等多處。
這11處遺跡現在全部都已經不再是監獄或流放地,絕大部分都被改造成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有些的知名度還頗高,所以大家在澳大利亞旅遊時,如果對澳大利亞的歷史文化有興趣,可以選取一些參觀下,11處遺跡分別如下:
1、金斯頓和亞瑟谷歷史遺址(Kingston and Arthur`s Vale Historic Area),諾福克島(Norfolk Island)
2、帕拉瑪特舊政府大樓(Parramatta Old Government House)及市立廣場(The Domain),新南威爾士州
3、海德公園軍營遺址(Hyde Park Barracks),新南威爾士州
4、布理肯頓·威爾莫庄園(Brickendon and Woolmers Estates),塔斯馬尼亞州
5、達琳敦假釋局(Darlington Probation Station),塔斯馬尼亞州
6、古大北路(Old Great North Road),新南威爾士州
7、卡斯卡德婦女工廠遺址(Cascades Female Factory),塔斯馬尼亞州
8、亞瑟港歷史遺址(Port Arthur Historic Site),塔斯馬尼亞州
9、煤礦歷史遺址(Coal Mines Historic Site),塔斯馬尼亞州
10、科克圖島監獄遺址(Cockatoo Island Convict Site),新南威爾士州
11、弗里曼特爾監獄(Fremantle Prison),西澳大利亞州
所有流放遺跡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塔斯馬尼亞州塔斯曼半島(Tasman Peninsula)上的亞瑟港(Port Arthur),這里有著全澳大利亞保存最完好的監獄,從1830年至1877年之間,這里曾經關押了超過1.2萬名英國重刑流放犯人。
監獄四周高山林立,猶如天然的屏障城堡,對當年的流放犯來講這里也是最陰森恐懼的地方。目前供遊客參觀游覽的有當年犯人建造的古式教堂,火葯庫,牢房和守衛塔等。這里還有一個充滿奇特風格的監獄博物館,裡面展出許多當年的圖片和實物,包括犯人的囚衣、鞭子和鎖鏈等。
⑼ 澳大利亞作為英國殖民地時期,英國對其的統治是什麼
1768年,英國海軍部委任航海家詹姆斯·庫克以觀摩金星凌日為名,到位於「南方大陸」以東的塔希提島,然後探尋南方大陸。庫克在塔希提島完成觀察任務後,越過該島繼續西航。1769年,他的船隻到達了紐西蘭,環繞紐西蘭一周,並穿過紐西蘭南北兩島之間的海峽(今庫克海峽),判定該島由兩島組成。庫克決定經由爪哇、好望角返回英國,因而不停地西航。這樣便碰上了澳大利亞東海岸。與他同行的還有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和博士索蘭德等。這些英國人沿澳大利亞東海岸北航,1770年4月到達了一個巨大的海灣。他們登陸上岸,花了8天時間進行探察,見到了許多奇觀。因植物茂密繁多,便給這個巨大的海灣命名為植物灣,他們還給見到的各種地形取了名字。離開植物灣後,庫克一行沿岸繼續北航達1,800英里,途中曾三次登陸勘察,最後到達了澳大利亞最北角,在今佔領島登陸。他們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宣布澳大利亞東部為英國領土,並取名為新南威爾士。
庫克在航海日記里詳細地描述了他們在澳大利亞東部的見聞。他寫道,在這里「景色愉快宜人,旖旎多變,有崇山峻嶺、平原峽谷,還有小片草地」;「我們在好幾處望見裊裊炊煙,肯定有人居住」。他在談到那個巨大的海灣時說:「在這個地方發現大量𫛟魚,使我想到要把它命名為𫛟魚灣」,但是「在這個地方,班克斯先生和索蘭德博士發現大量植物,使我想到要把它命名為植物灣」。
庫克等人於1771年回到倫敦,向海軍部做了報告。1774年,海軍部再次派他出航澳大利亞進一步探險。庫克率領「努力號」和「發現號」揚帆西航,1779年在夏威夷島上被土人殺死。
庫克對解開「未知南方大陸」之謎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史家們一般認為,庫克是發現澳大利亞大陸的「哥倫布」。從上面的史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荷蘭人揚茨才是真正的「哥倫布」,而庫克只不過是「亞美利哥」。這樣的評價應當說是實事求是的,公正的。
淪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從1717年開始,一直把本國重罪犯人流放到北美殖民地去。1783年,北美殖民地贏得了獨立,英國喪失了北美流放地。這時,英國社會因工業革命和圈地運動大規模地進行而陷於動盪的局面,犯罪率日益升高。擁擠在囚船上和監獄中的犯人發生了瘟疫,並有向農村蔓延之勢,而犯人暴動又屢屢發生。如何處置犯人成了當時執政的皮特政府急待解決的問題。
1779年,曾經隨同庫克發現東澳大利亞的約瑟夫·班克斯向下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建議,把東澳大利亞的植物灣地區作為流放地。英國政府採納了班克斯的建議。1786年8月,內務大臣悉尼勛爵宣布東澳大利亞為刑事犯和政治犯的流放地,並指示海軍部做准備,以便把第一批犯人運往澳洲。接著,英王任命阿瑟·菲利普上校為新殖民地的第一任總督兼駐地司令官。
1787年5月13日,菲利普總督率領212名海軍陸戰隊員,押送575名流放犯離開英國,於1788年1月到達澳洲的植物灣。從此,澳大利亞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變澳大利亞為自己的殖民地化費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經歷了流放犯殖民地和公民殖民地兩個歷史時期。
(1)流放犯殖民地時期(1788-1823年)
從1788年開始,英國把大批犯人陸續流放到澳洲。1788-1795年間,流放來的犯人為5,765人;1795-1810年間為6,525人;1816-1820年間為11,250人。最初30多年,被放逐到澳洲來的犯人總數達33,508人。據統計,在澳大利亞的白人總人口中,犯人、釋放犯及其後裔佔3/4以上①。
流放來的犯人除少數確有危害社會的罪行外,大多數是無以為生的貧民,被剝奪土地的農民,乞丐,或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愛爾蘭人以及政治犯,等等。
英國在這里建立起的殖民政府起初具有濃厚的軍事專制性質,以犯人及其後裔為統治對象。在1823年以前,總督擁有赦免罪犯、緩刑、徵兵、維持法紀、賜予土地、統率軍隊、保衛移民等權力。總督對母國政府負責,受殖民大臣遙控。
澳殖民政府利用軍隊和嚴刑強迫流放犯在傑克遜港(今悉尼市)建造住所,修築道路,開荒種地,辦起農場和牧場。澳大利亞出現了第一批城市和鄉村。初期,一切東西,尤其糧食和生活必需品完全依賴母國的船隻運輸供應。一旦運輸船延誤日期或失事,就會給殖民地帶來嚴重飢饉。如1789-1790年的飢饉使菲利普總督深信,只靠流放犯的勞動,不可能使殖民地長期存在下去,因而他制定出發展殖民地的方針:從英國吸引自由移民來澳大利亞,把犯人作為自由移民的勞動力;賜土地予官員,亦由犯人充作勞動力;賜土地予釋放犯。這一方針後經格羅斯等總督修改充實,成了英國殖民當局長期在澳的殖民方針。其結果使澳大利亞社會向與流放犯殖民地相反的方向發展。
農業是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經濟部門。農業經濟體制當時出現了四種類型:殖民當局的農場,強迫犯人勞動;軍政官員私人農場,指派犯人無償勞動或僱傭釋放犯;自由移民的個體經濟;釋放犯的個體經濟。
畜牧業、小型作坊和商業也陸續建立起來,其中以養羊業的出現和發展,對後來澳大利亞社會的發展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澳大利亞養羊業的鼻祖是前軍官麥卡阿瑟。1802年,他在倫敦說服了國務大臣卡登姆伯爵,允許他在澳發展養羊業。他帶著卡登姆給新南威爾士總督金的命令回到悉尼。命令要求金給麥卡阿瑟1萬英畝土地來飼養西班牙的美利奴細毛羊,澳大利亞的養羊業從此發展起來。
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客觀上要求擴大土地面積,從而加緊了對澳洲內陸的探察,並取得了一些成就。其中最重大的成就是1813年越過藍山山埡和1815年越過利物浦山脈的通道,進而發現兩山山麓以西的肥沃的大平原。新南威爾士殖民政府當即派出探險人員對大平原及其河流進行勘察,不久便開始大規模向這里移民。這就為澳大利亞農牧業,尤其是養羊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前提條件。
在各個經濟部門中,流放犯和釋放犯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最初的幾任總督都能正確地對待釋放犯。犯人刑滿釋放後,一般給予30-50英畝土地,如有專門技能,務使盡其才,並給予較高的社會地位。因而進入十九世紀後涌現出一批有名的釋放犯,如西米恩·洛德、查爾斯·威廉、湯普森等人。在這方面,澳大利亞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麥誇里總督(1809-1821年任職)是比較突出的。
在麥誇里總督時期,在如何對待釋放犯方面,澳大利亞出現了相互對立的兩派:凡擁護正確對待釋放犯的人,稱之為「解放論」派;凡反對給釋放犯以應有的社會地位的人,稱之為「排斥論」派。早在1816年,一批反對麥誇里的人寫了一份請願書交維爾牧師轉呈英國下議院。請願書控告麥誇里總督改變陪審團的決定、鞭打自由人、出賣赦免證和重用釋放犯等。1819年英國下議院任命了一個「調查監獄委員會」。殖民大臣巴瑟斯特任命約·托·比格為調查委員,去澳大利亞調查,雙方的斗爭達到高潮。
比格從1819年10月至1821年2月在新南威爾士和范迪門兩殖民區進行了細致的調查,並在1822和1823年先後向英國政府提交了三個報告,就有關犯人和釋放犯提出了如下建議:大力發展牧羊業,用流放犯牧羊;把最頑固的犯人流放到莫爾頓灣、克斯提港和博恩港去,對一般犯人亦「寧嚴勿寬」;廢除授土地予釋放犯的政策;禁止任命釋放犯擔任社會公職和由釋放犯參加陪審團。英國政府接受了比格的這些建議。
1821年12月,布里斯班取代麥誇里任總督。布里斯班奉命改變了對犯人和釋放犯的政策,完全按照比格的建議行事,把犯人從市鎮遷到鄉村,指派給自由移民去從事農牧業勞動;把所謂不堪改造的犯人送往麥誇里港和莫爾頓灣,後又改遷到諾福克島;同時廢止了授土地予釋放犯的政策。
(2)公民殖民地時期(1823-1850年)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英國工業革命,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已基本完成。母國工業的巨大發展,迫切要求殖民地提供更多的原料和銷售更多的商品。在工業革命中,英國毛紡織工業高速度地發展起來,大幅度地增加了對羊毛的需求量,迫切要求澳大利亞養羊業迅速發展,以適應母國毛紡織工業高速度發展的要求。英國因此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後改變了對澳大利亞的殖民政策。
英國政府在澳推行了新的土地政策,建立起新的授予、租讓和出售土地的制度。1825年,英國頒發給澳大利亞農業公司特許狀,在新南威爾士東海岸的紐卡斯爾地區授予該公司100萬英畝土地。後來又允許亨利·丹加爾家族在亨特河流域佔用30萬英畝土地。在1820-1850年間,僅塔斯馬尼亞一個殖民區就租讓土地達425萬英畝。新南威爾士共出租土地高達7,300萬英畝。這樣,澳大利亞出現了畜牧業大發展的局面。1847年,英國樞密院為了適應這一局面而頒布了有關土地租借的法令。此法令的頒布導致租借土地高達1億8千萬英畝。
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出售土地也達到了一定的規模。1820-1831年間,塔斯馬尼亞和新南威爾士兩個殖民區共發賣土地500萬英畝;1837-1842年間又發賣土地200萬英畝。倫敦地產公司專門經營出售西澳大利亞的土地,它在18個月內就賣給70個自由移民50萬英畝土地。
英國政府還推行了新的移民政策。對自由移民給予旅費津貼。1830年以後從英國移入的公民幾乎全是由政府資助的。到澳大利亞後,殖民當局給予妥善安排,給予籽種、土地、工具和牲畜,無償向他們提供流放犯充作勞動力。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起,自由移民大批湧入澳大利亞。1820-1850年流放來的犯人為10萬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達20萬人以上。澳大利亞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自由移民數量超過了流放犯和釋放犯人數的總和;出現了階級差別;人口的總數從1820年的33,543人上升到1850年的405,363人,即在30年內增長了近11倍。
英國政府還改變了對澳統治方式。1823年,英國議會通過關於改善新南威爾士和范迪門地區的司法條例。根據條例,新南威爾士和范迪門地區分別建立起5-7人的立法會議。此後,英國被迫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改革,變換統治方式。總督權力日益削弱,而由當地地主資產階級控制的議會的力量日益膨脹。
澳大利亞人口結構的變化,英國對澳統治方式的變化,以及採取新的土地政策和移民政策,所有這些表明,澳大利亞已由流放犯殖民地轉向公民殖民地。
除原有新南威爾士和范迪門地區外,英國殖民主義者還於1829年建立西澳大利亞殖民區,1836年建立南澳大利亞殖民區。自由移民不僅侵佔了藍山山脈和利物浦山脈以西的大平原,而且向南、向西,向整個澳大利亞擴展,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整個澳大利亞都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在這一歷史時期內,澳大利亞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為了適應母國毛紡織業的發展,養羊業已發展成為澳洲的主要經濟部門。英國大量投資於細羊毛生產。擁有資本的移民絕大多數成為養羊主,史稱「牧地借用人」。他們隨著日益增多的羊群逐步向內陸推進,距海岸越來越遠。而規模巨大的養羊公司和牧羊場象雨後春筍般地陸續出現。到1849年,澳大利亞已擁有1,600萬只綿羊。羊毛成了主要的出口商品,出口數量迅速增長,1810年僅167磅,到1849年就達到了3,500萬磅。1850年,澳大利亞的羊毛幾乎全部運往英國,佔英國全年羊毛進口總數的一半。
羊毛生產和出口的迅猛增長對澳大利亞社會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澳大利亞因此而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農業經濟發展也很快。首先耕地面積逐漸擴大,據不完全統計,1850年,新南威爾士、范迪門地區和南澳大利亞三個殖民區的農田已達43萬2千英畝,糧食自給率逐年增加。
農牧業的迅速發展是建立在侵佔土著黑人土地和屠殺土著居民的基礎之上的。據估計,在1788年時,大陸上黑人約有500個部落,人口總計約30萬。此外,在塔斯馬尼亞還有4-7千黑人土著。在流放犯殖民地時期,英國人和土著基本上是互不來往,只是有時流放犯逃到土著那裡避難。進入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後,尤其大規模養羊業開始後,英國殖民主義者為奪取肥沃土地,大肆屠殺黑人土著。採取的手段極端殘暴,如集體驅趕槍殺、在食物中下毒、追逐捕殺……。經過多年屠殺,到1876年,塔斯馬尼亞黑人土著被虐殺殆盡,大陸上的黑人85%以上也被虐殺了。
隨著農牧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澳大利亞內部市場逐步擴大,促進了供本地需要的製造業的產生,出現了造船、釀酒、制粉、農具等工業部門,此外,食鹽、服裝、製革、傢俱、陶器、鐵器等小型作坊也紛紛出現。工業中以造船業最為突出。范迪門是澳大利亞造船中心。1840-1850年間該殖民區建造輪船400艘,載重量總計達2萬4千噸。與此同時,從事商業和進出口貿易的機構以及金融銀行機構也陸續建立起來。
澳大利亞各殖民區土生土長的地主資產階級、中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在這一歷史時期內逐步成長起來,並開始了激烈的斗爭。在1823-1850年間,政治斗爭主要是圍繞著廢除流放制而展開的。澳大利亞各殖民區的中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主張廢除流放制,英國政府堅決反對。1837-1838年,英國下議院被迫建立一個由威廉·莫爾斯沃思爵士主持的委員會調查流放制的問題。1839年,英國政府下令廢除新南威爾士和范迪門地區的流放犯指派制。1840年,英國殖民大臣約翰·羅素勛爵在下議院發表演說,不得不承認流放制是奴隸制,並宣布廢除向新南威爾士流放犯人的制度。此後,澳大利亞本土的各階級和一些政治集團不斷地對英國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它在其他殖民區也廢除流放制,斗爭一直持續到1866年。是年英國不得不宣布在整個澳大利亞廢除流放制。
廢除流放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之後,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為澳大利亞民族的形成和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主要還是以英國女王為最高首領,任命總督,然後總督選舉總理及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