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紫霧多肉和淡雪的區別
紫霧多肉和淡雪的區別?
紫霧多肉(Graptopetalum 『Purple Haze』)為景天科風車草屬多年生肉質灌狀草本植物,是一種園藝雜交培育品種。莖直立,木質化,下部分枝,下部葉逐漸脫落在莖頂排列呈蓮座狀,葉卵形,肉質,略有光澤,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中葉片呈粉紅色,非常漂亮。星狀小花,花瓣5,卵狀三角形,白色帶紫紅色或暗紅色斑點、斑紋。可採用葉插可莖插繁殖栽培,性喜光照充足、乾燥、通風良好。植株可以養成非常漂亮的老樁盆景。
淡雪
㈡ 紫霧繚繞這個成語可用在新居對聯嗎
紫霧繚繞不是成語。但可用在新居對聯中。
————————————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
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此說的根據是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檮杌》,但據《楹聯概說》考證,梁章鉅在引用時將"以其詞工"改為"以其詞非工",《蜀檮杌》原文認為該聯是辛寅遜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對聯的要求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 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3. 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
一、字句對等。
一副對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
二、詞性對品。
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
三、結構對應。
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四、節律對拍。
上下聯句的語流節奏一致。節奏的確定,可以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出現單字佔一節;也可以按語意節奏,即與聲律節奏有同有異,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後一字。
五、/平/仄對立。
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平/仄規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遞換,傳統稱「/平/頂/平/,仄頂仄」。如犯本通則第十條避忌之,或影響句中/平/仄調協,則從寬。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
六、形對意聯。
形式對舉,意義關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統一於主題。
㈢ 種了紫霧有必要養淡雪嗎
種了紫霧沒有必要養淡雪。紫霧多肉是景天科,風車草屬的多肉植物,是朧月和華麗風車的雜交品種。淡雪多肉是景天科,擬石蓮屬的多肉植物,還叫做幽靈公主,是桃美人和朧月的雜交品種。
紫霧是朦月和華麗風車的雜交品種,它是景天科風車草屬的多肉,是中小型品種,莖樣沒有淡雪粗壯,但它們都繼續了母本朦月的皮實,非常好養容易形成群生,葉插成活率很高。
紫霧多肉的葉子形狀為卵形,葉子比較厚實,葉片更窄,前端更尖,葉子顏色也有區別,紫霧在陽光充足出狀態的時候葉片顏色偏紫,葉子上有時會出現紅色斑點。淡雪多肉的葉子要比紫霧更厚實一些,葉片相對寬一些,前端相對較鈍,葉片顏色偏粉,基本不會出現血斑,整個葉子顏色變化是從白色到微藍色。
㈣ 其中穿越小黃人的影視小說
1.小黃人的身世之謎
2010年的《神偷奶爸》番外短片《迎新日》首次提到了小黃人的起源。那時格魯公司迎新宣傳片里介紹了小黃人是某種DNA變異的單細胞組織孕育出來的生物。《小黃人大眼萌》中,這些機靈鬼又被設定為是億萬年前單細胞進化的生物,他們的基因決定了他們找不到主人就渾身不得勁。
關於他們的體貌特徵,製片人克里斯托弗·麥雷丹德瑞曾透露:整個動畫製作團隊設計出上千稿的小黃人造型,並找來很多各行各業的人進行調研訪問,最終才甄選到我們看到的膠囊造型。
2.小黃人改變歷史
火化恐龍、砸扁法老、讓吸血鬼灰飛煙滅、炮打拿破崙,小黃人在不經意間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種用虛擬主人公串燒歷史的手法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屢見不鮮(楊過石斃蒙哥,陳家洛手摑乾隆),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3.全能唱將小黃人
在《神偷奶爸》系列發布的多款短片中,小黃人曾多次展示過他們的歌技。而《小黃人大眼萌》中,小黃人直接開起了「演唱會」:從環球影業片頭配樂,到經典的"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從《雨中曲》的「Make 'Em Laugh」"到猴子樂隊的代表作,再到披頭士的"Revolution"——我們只能說小黃人快出專輯吧。(要為八百多號小黃人配音的導演皮艾爾·柯芬已經哭暈在廁所)
4.萬中選三做主角
在《神偷奶爸》系列的電影中,十多個有名有姓的小黃人輪番亮相,只露了一臉的龍套小黃人更是不計其數。但到了本片中,真正唱主角的只有小黃人凱文、斯圖爾特以及鮑勃。原因除了劇情設定的需要外,還因為這三人的身形體貌與格魯的三個女兒Margo、Agnes及Edith一一對應。當然在凡事講求行業規則的好萊塢,他們三人也是通過試鏡後才當選的——請參考《神偷奶爸2》片尾彩蛋。
5.泰迪熊玩具
小黃人三人組出征時各有行李。鮑勃始終是熊不離手,他手中那隻可愛的毛絨玩具就是大名鼎鼎的泰迪熊。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只泰迪熊玩具與憨豆先生的那隻一模一樣。
6.1968年=格魯前42年
《小黃人大眼萌》中故事發生的主要年份始自1968年,影片預告中還專門提示1968年也就是42 Years B.G (Before Gru),即「格魯前42年」。1968年加上42正好是2010,也就是《神偷奶爸》中格魯和小黃人首次亮相大銀幕的年份。
7.小黃人的制服「誘惑」
初到紐約的小黃人一身冬裝,而從當時人們的著裝來看,應是夏季。因此,找幾套合適衣服穿上就成了當務之急。片中詳細展示了小黃人如何找到了他們的「牛仔工作服」的,但這時的制服上還沒有打上格魯的logo,因為他們還沒有為格魯工作。
8.尼克松競選總統
1968年是美國的總統大選年。因此小黃人在紐約一登岸,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懸掛在寫字樓上的大廣告牌,上面印有尼克松的競選口號」Finally a name you can trust「(終於出現了一個值得你們信賴的名字)。
尼克松最終當選為第37屆美國總統(任期為1969-1974),他在任內逐漸將美軍從越戰中撤出,並推動登月計劃的實施;1972年尼克松訪華也是中美兩國外交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而「水門事件」暴露之後,尼克松最終以辭職告別總統生涯,他也是美國首位在任內辭職的總統。
9.反戰遊行
1968年是美國國內民眾反越戰的最高潮時期,在紐約、華盛頓等大城市,人們紛紛湧上街頭,示威集會,要求政府立即撤兵。生性愛湊熱鬧的小黃人,自然也加入到了遊行大軍之中。那句著名的反戰口號「Make」Love, not War"也由遊行示威的人群說了出來。
10.香蕉裙子
小黃人在紐約街頭壓馬路,路過唱片行時看到一位女士正在買碟,這位女士穿著一件通身印滿香蕉的連衣裙。可不要像小黃人一樣被誤導,以為僅僅是契合小黃人自身的「香蕉元素」,創作團隊的本意應該是在致敬史上的一張經典專輯《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原唱片於1967年發行,封面由藝術家安迪·沃霍爾設計,上面只有一根香蕉。
11.梅西百貨
小黃人偶入的Fancy』s百貨不僅名字與著名的梅西百貨(Macy's)相似,內部裝飾裝潢也與位於紐約Herald廣場的梅西百貨非常相像。注意一下那些遮陽罩,是不是大同小異?還有,在片中一晃而過的木製自動扶梯現已成為梅西百貨的標志之一,該電梯建於1902年,目前仍在使用。
12.約會游戲
上世紀六十年代,電視業在美國興起。ABC推出了一檔經典的電視娛樂節目,很受北美觀眾的歡迎。每期節目會請來一名女性,現場先後會與三位男性交流,節目的最後她會選出其中一位作為約會對象。許多當年尚名不見經傳的明星都曾參加過這個節目,例如卡朋特兄妹、邁克爾 傑克遜、金·凱瑞、阿諾·施瓦辛格等。小黃人在片中看的正是此檔節目,還對片中出現的同名人類表現出很大興趣。
另外在該節目前出現的兩檔節目分別為首播於1962年的英劇"The Saint"以及1964年首播的美劇《家有仙妻》。
13.黃色消防栓
在紐約大街上,多次出現紅色和黃色的消防栓。之後的橋段中也屢有黃色消防栓露臉的情節。這可絕不是出品方的惡搞,在美國,確實有這樣的規定:使用私有水源的消防栓是紅色,使用公共水源的消防栓則是黃色。事實上,在中國現在也有黃色和紅色兩種消防栓,但用法與美國略有差異。黃色的准確叫法為「環衛取水栓」,基本上用於灑水車、高壓沖洗車、多功能車等環衛用車取水。紅色的消防用水則是免費的。香港地區則以紅色與黃色區分使用淡水與海水的消防栓。
14.嬉皮士&彩繪巴士
小黃人在公路上要攔車搭順風車。馬路的對面有一個嬉皮士青年正在搭便車去紐約,無論是搭車客還是彩繪巴士,其風格都是嬉皮士盛行年代時的標志事物。
15.去奧蘭多
片中惡人大會的召開地點被安排在奧蘭多,應該是片方有意為之。目前,環球影業最大的主題公園所在地目前就在奧蘭多,而本片的全球發行可是環球來做的喲。
16.壞蛋大會
小黃人凱文、斯圖爾特以及鮑勃參加的」壞蛋大會「與現實中動漫展十分相似。其中的斯嘉麗·殺人狂演講的H大廳在聖迭戈動漫展(Comic Con)中多用來舉行人氣最旺、觀眾最多的大型活動。
17.格魯家族小團圓
在惡人大會上,小黃人徑直走過一排攤位,旁若無人。但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他最終的主人格魯其實就在他的左手邊——Nefario博士正在向年輕的格魯展示他的最新發明冷凍射線槍,而格魯的媽媽也與他一起參加了壞蛋大會。如果再算上對應著格魯三名女兒的小黃人三人組,格魯家族在本片中也算「小團圓」了。
18.致敬《回到未來》
在惡人大會的展廳里,各類商鋪展位林立。其中Professor Flux的時間旅行機器尤為惹眼,從形象上看Flux與《回到未來》中的瘋狂科學家Emmett Brown博士很是相像,而後者當年的出品方也是環球影業。
19.格格巫亂入
在惡人大會的觀禮廳里,座無虛席,各種惡人全部殺到,可謂是群惡薈萃。坐在小黃人前排的老兄神似動畫《藍精靈》中的大反派格格巫,當然它在片尾也加入了追捕小黃人的反派大軍。
20.60年代最In著裝
斯嘉麗與其丈夫赫布的裝扮都稱得上上世紀60年代的最In著裝。斯嘉麗的蓬蓬裙搭配摩登長手套再加上高聳的發型都是那個年代時尚女性的首選著裝,頗似奧黛麗·赫本+傑奎琳·肯尼迪的綜合體。而赫布則緊追搖滾樂帶起的風尚,開始嘗試緊身西裝搭配牛仔褲的裝扮,他的發型更是跟當時還算青澀的滾石樂隊成員們如出一轍。
21.安迪·沃霍爾與波普藝術
斯嘉麗和丈夫赫布領著小黃人參觀他們偷來的「藏寶室」,大衛雕像、擲鐵餅者、復活節島石像等應有盡有。赫布向小黃人顯擺他的寶貝「罐頭」——這幅畫作是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金寶罐頭湯》,現收藏於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則是《瑪麗蓮·夢露》,《小黃人大眼萌》還特別製作了一版這幅畫作的戲仿版。
22.吉米·亨德里克斯的電吉他
在藏寶室里還有一件寶貝,也許它的歷史價值更勝市場價值。這把紅色吉他的主人是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搖滾音樂史中最偉大的電吉他演奏者。本片中,與畫面同步發聲的背景音樂是《紫霧》(Purple Haze),這正是吉他主人於1967年夏錄制的單曲。1970年,亨德里克斯去世,年僅27歲。
23.《彼得與狼》
斯嘉麗給小黃人三人組講睡前故事,這個橋段所用的背景音樂是不是聽著很耳熟?這段音樂取自俄羅斯作曲家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為兒童所作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完成於1936年。
24.《閃靈》再現
斯嘉麗丈夫赫布的個人實驗室中的地毯與1980年華納出品的經典驚悚片《閃靈》中那間旅館的地毯的花樣如出一轍——這似乎也預示著這對品位奇特的夫妻絕不是什麼善茬。
25.女王的皇冠
片中偷皇冠的一幕,其背景並非虛構。英國女王的皇冠珠光寶氣,價值連城。小黃人們要偷的女王皇冠正是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3年加冕時所戴的聖愛德華皇冠。皇冠由純金打造,上面嵌有藍寶石、碧璽、水晶等貴重寶石與半寶石,重達2.23千克。皇冠多數時候的確會放在倫敦塔里,不過女王的皇冠可不止這一頂。
26.《毛發》之歌
小黃人試圖竊取女王皇冠時,以一曲「洗腦歌」成功蠱惑了三位壯碩的侍衛,而他們所唱的就是米洛斯·弗曼執導的音樂電影《毛發》中的"Hair"。該電影於1979年上映,根據1967年初次上映的同名音樂劇改編。
這部劇作堪稱上世紀60年代嬉皮士反主流文化以及性解放運動的產物,其中的多首歌曲更成為反越戰運動的代表歌曲。影片中,三位侍衛在聽完此曲後紛紛長出秀麗長發令人忍俊不禁,切題又搞笑。
27.拔劍稱王
在被女王的手下追捕的過程中,小黃人鮑勃誤打誤撞,情急之下拔出了傳說中的「石中劍」。根據亞瑟王的傳說,能拔出此劍者就是「真命天子」,於是鮑勃被擁戴為英國國王——英倫神話預言成真了。
該傳說曾多次被改編為影視,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1963年的迪士尼動畫《石中劍》以及英國電影《黑暗時代》、《亞瑟王》及劇集《梅林傳奇》。今年7月,迪士尼又宣布將拍真人版《石中劍》。
28.工期延後的悉尼歌劇院
接到凱文電話後,小黃人大軍浩浩盪盪踏上旅程,前去尋找新主人。其中的一個鏡頭顯示它們取道悉尼,途經當地的地標建築——尚未封頂的悉尼歌劇院。而現實中的歷史是,1968年的悉尼歌劇院已經進入了內部裝潢階段。出品方的無意之舉,讓工期大大延後了。這也可算作本片的一個小Bug?
29.人類從未登上月球?
影片中段,小黃人後備大軍途經美國,巧遇攝影棚擺拍美國宇航員登月。這也是一個著名的「陰謀論」事件。關於美國是否於1969年真正登陸月球,歷來存有爭議。雖然主流聲音大都承認這一歷史事實,但質疑此事的聲音一直不斷,其中,以《我們從未登上月球》一書影響最大。
30.皇室愛犬小柯基
鮑勃三人入主白金漢宮,影片不僅從多個視角對這座富麗堂皇的宮殿進行了多維度掃描,而且對皇室成員的生活細節也有真實的反映。其中,小黃人騎跨的毛色黃白相間的小狗的確是英國皇室的寵物。
這種彭布羅克威爾士柯基犬氣質獨特,脾氣溫順,從12世紀的理查一世到現在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一直倍受英國王室的寵愛,就連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它們都有出鏡。不過隨著年歲的增長,女王表示不會再多養柯基,原因是它們腿太短,走路容易絆腳……
31.橫刀立馬的皇室畫像
鮑勃登基後,宮廷畫師特別為他製作畫像,掛在宮內。而他的畫像與雅克·路易·大衛的代表作《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構圖大同小異,只是左右對調了下。這顯然也是出品方的精心設計,可不要忘了,「大惡人」拿破崙歷史上可是做過小黃人的主人喲。
32.斯嘉麗VS斯嘉麗
斯嘉麗是一個很注重自己形象的人,即將成為女王的她形容她的服裝很「華倫天奴」。不過講真,她的裙子除了華麗的顏色與華倫天奴的衣服比較相近,其設計並非講求合身剪裁的華倫天奴所追求的。
總體而言,斯嘉麗的穿衣風格與《亂世佳人》中跟她同名的女主人公斯嘉麗反而比較相像。此外,赫布為斯嘉麗收束衣帶的場景與《亂世佳人》中女僕為費雯·麗更衣的一幕簡直不要太像。
33.下水道中的英國象徵
小黃人三人組在下水道展開逃亡之旅中,一口氣出現了多個英國的象徵——但均以指示牌的形式呈現。其中包括"God Save the Queen"(《天佑女王》,是英國國歌的名稱),Fish & Chips(炸魚薯條,英國土特產小吃),Carnaby Street(卡納比大街,六七十年代曾是倫敦的潮人聚集地)以及"Big Ben"(大本鍾)。
34.電鑽車致敬《忍者神龜》
逃亡路上機關多。剛躲過了電鋸,又遭遇來自電鑽的攻擊。穿地而出的打鑽車險些就要了小黃人們的命。從車廂里一躍而下的軍曹如果說硬要與《忍者神龜》的克朗相聯系可能還是有些牽強了,但這個鑽地車如果說沒有借鑒牛頭豬面的地下交通工具,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35.反派奪命團
追殺小黃人的反派團中藏著許多熟臉,其中戲份最搶眼的當屬電鋸殺人狂魔與野蠻人柯南,至於他們分別出自什麼電影恐怕不需要再多說了。 另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則是日本演員真田廣之配音的相撲選手Dumo Sumo。
36.阿比路與披頭士
披頭士樂隊早已是流行音樂史上的不朽傳奇,其第11張專輯"Abbey Road",被《滾石》雜志讀者評為披頭士的最佳專輯。唱片的封面就是樂隊四人組依次穿越阿比路(即灌制唱片的錄音室所在地)斑馬線,此封面亦是史上經典。
小黃人三人組逃脫斯嘉麗的魔掌,欲從馬路中央的下水道井蓋爬出卻遭到四個路人的踩踏。無論背景、著裝,都明顯是對這張專輯封面設定情境的致敬。 不過,"Abbey Road"是1969年4月才開始錄制,所以影片又犯了一次「時間穿越」的錯誤。
37.致敬《黑湖妖譚》
小黃人過五關、躲六將,但最終難逃一劫。湖中冒出的魚怪將其擒獲。這一橋段應該是向著名的怪獸片《黑湖妖譚》致敬。值得一提的是,《黑湖妖譚》的出品方正是環球影業。不過對於中國觀眾來說,看到這魚怪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西遊記》里的奔波兒灞與灞波兒奔。
38.金剛威武
危急關頭,凱文變身巨型小黃人,救了自己的兩位小夥伴。特別是雙掌託人的場景,都讓人無法不想起《金剛》中巨猩救美的那一幕。
39.英國人民要喝茶
任你天翻地覆,我自巋然不動,不管怎樣,英國人民都要喝下午茶。警察們追捕小黃人時在警車上喝下午茶;斯嘉麗被巨黃人凱文甩出好幾條街去了,搞了個烏煙瘴氣,陽台上的英國老兄仍然悠閑自得地看著報紙、曬著太陽、喝著下午茶。就連小黃人也入鄉隨俗地集體享受下午茶時光。
40.斯圖爾特比范·海倫超前十年?
在片尾的授勛典禮上,斯圖爾特用電吉他演奏了范·海倫首張專輯中的"Eruption",可問題是這張專輯1978年才發行。小黃人在十年前的1968年居然就演唱了!誰「剽竊」的誰?這是個問題。
41.搖滾演出摔吉他
搖滾歌手「摔吉他」這種行為始於「誰人」樂隊的主唱兼吉他手皮特·湯申德。1964年樂隊的一次現場演出中,湯申德手中的吉他出了一點狀況,情急之下的湯申德一口氣把吉他全砸了。而之後慕「摔吉他」之名來看他們演出的觀眾反而多了起來,在媒體與粉絲的呼聲中,「摔吉他」便逐漸成為誰人樂隊甚至更多搖滾樂隊的傳統。
而這項原本因意外產生的偶然之舉此後被包裝美化為「反物質主義的宣言」。而小黃人斯圖爾特在片中怒砸電吉他的行為顯然也延續了搖滾樂的「精神」,影片自然也使用了誰人樂隊的代表作作為配樂。
42.活學活用
影片開場中曾埋下伏筆——格魯在惡人大會上對冷凍激光槍產生興趣。現在到了影片的尾聲,格魯用新入手的傢伙將斯嘉麗和赫布封在冰內,可謂活學活用,現學現賣。這一武器,觀眾在「後來」的《神偷奶爸》系列中也常常見到。
43.致敬《捉鬼敢死隊》
凱文隆重變形出場,除了致敬《金剛》之外,與80年代經典喜劇《捉鬼敢死隊》中終極BOSS棉花糖人的出場也非常相似——去年的大熱動畫《超能陸戰隊》中的大白則在外形上與棉花糖君有幾分相似。
㈤ 百慕大金三角
百慕大三角 Burmuda Triangle
亦稱魔鬼三角區[1]和喪命地獄。
據說已有50多隻船和20多架飛機在此處神秘失蹤。該地區略呈三角形,位於美國南岸、百慕達島和大安地列斯群島之間。該地區無法解釋的事件可上溯至19世紀中葉。船隻失蹤有時原因不明,有時還沒有發出遇難訊號即無影無蹤。突出的實例是裝載著錳礦的美國海軍輔助船「獨眼神號」在1918年3月失蹤,迄今仍是一個謎。1945年有5架美國轟炸機從佛羅里達州羅德岱堡空軍基地起飛,在飛行訓練途中用無線電報告他們遇難,然後電訊逐漸減弱消失,救難隊也告失蹤。
百慕大群島是世界聞名的一個地方,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正東約600公里的海上。百慕大三角的具體地理位置是指位於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島、邁阿密(美國佛羅里達半島)和聖胡安(波多黎各島)這三點連線形成的三角地帶,面積達40萬平方英里。百幕大三角由360多個島嶼組成的群島,這些島嶼好似圓形的環躺卧在大西洋上,由於百慕大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有一股暖流經過,因此,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島上綠樹常青,鮮花怒放。百慕大又被稱為地球上最孤立的海島.因為它與最接近的陸地也有幾百英里之遙,因此,百慕大群島四周是遼闊的海洋,具有藍天綠水,白鷗飛翔,花香四溢的秀麗風景。
不過,百慕大之所以出名,並非是由於它的美麗的海島風光,而是,提起百慕大,人們就會聯想到恐怖而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區」。相傳,在這里航行的艦船或飛機常常神秘地失蹤,事後不要說查明原因,就是連一點船舶和飛機的殘骸碎片也找不到。以致於最有經驗的海員或飛行員通過這里時,都無心欣賞那美麗如畫的海上風光,而是戰戰兢兢,提心吊膽,唯恐碰上厄運,不明不白地葬送魚腹。現在,百慕大三角已經成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種失蹤事件的代名詞。[編輯本段]概況
「百慕大魔鬼三角區」名稱的由來,是1945年12月5日美國19飛行隊在訓練時突然失蹤,當時預定的飛行計劃是一個三角形,於是人們後來把美國東南沿海的西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羅里達州南部的邁阿密,然後通過巴哈馬群島,穿過波多黎各,到西經40線附近的聖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個三角地區,稱為百慕大三角區或「魔鬼三角」。在這個地區,已有數以百計的船隻和飛機失事,數以千計的人在此喪生。從1880到1976年間,約有158次失蹤事件,其中大多是發生在1949年以來的30年間,曾發生失蹤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喪生或失蹤。這些奇怪神秘的失蹤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馬尾藻海」地區,為北緯20°-40°、西經35°-75°之間的寬廣水域。這兒有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晝夜120-190千米流過,且多漩渦、台風和龍卷風。不僅如此,這兒海深達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溝,深7000米以上,最深達9218米。[編輯本段]形成原因
到目前為止,對「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釋可歸納為如下幾類:一類認為,這些失蹤是由於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聯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飛碟在作怪。第二類則認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異常、洋底空洞、甚至還有人提出泡沫說、晴空湍流說、水橋說、黑洞說等等的看法,用一些奇異自然現象來解釋「百慕大魔鬼三角」。最近,英國地質學家,利茲大學的克雷奈爾教授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造成百慕大海域經常出現沉船或墜機事件的元兇是海底產生的巨大的沼氣泡。在百慕大海底地層下面發現了一種由冰凍的水和沼氣混合而成的結晶體。當海底發生猛烈的地震活動時被埋在地下的塊狀晶體被翻了出來,因外界壓力減輕,便會迅速氣化。大量的氣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來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時經過這里的船隻,就會像石頭一樣沉入海底。如果此時正好有飛機經過,當沼氣遇到灼熱的飛機發動機,無疑會立即燃燒爆炸,盪然無存。與此相反,有些人認為這些奇特的失蹤現象彼此間並無聯系,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大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這層神秘的面紗是否已經揭開,尚待後人的研究驗證。
科學家們的種種解釋
魔鬼三角 未解之謎全世界的科學家似乎都不允許百慕大三角的謎繼續存在下去。他們運用自己已知的各種知識,去解釋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種種怪事。 悲夫!
在各種解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的這幾種:
(l)磁場說。在百慕大三角出現的各種奇異事件中,羅盤失靈是最常發生的。這使人把它和地磁異常聯系在一起。人們還注意到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事的時間多在陰歷月初和月中,這是月球對地球潮汐作用最強的時候。
地球的磁場有兩個磁極,即地磁南極和地磁北極。但它們的位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變化中。地磁異常容易造成羅盤失誤而使機船迷航。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百慕大三角海域的海底有巨大的磁場,它能造成羅盤和儀表失靈。
1943年,一位名叫襲薩的博士曾在美國海軍配合下,做過一次有趣的試驗。他們在百慕大三角區架起兩台磁力發生機,輸以十幾倍的磁力,看會出現什麼情況。試驗一開始,怪事就出現了。船體周圍立刻湧起綠色的煙霧,船和人都消失了。試驗結束後,船上的人都受到了某種刺激,有些人經治療恢復正常,有的人卻因此而神經失常。事後,襲薩博士卻莫名其妙地自殺了。臨死前,他說試驗出現的情況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關。他沒有留下任何其他論述,以致連試驗的本身也成了一個謎。
(2)黑洞說。黑洞是指天體中那些晚期恆星所具有的高磁場超密度的聚吸現象。它雖看不見,卻能吞噬一切物質。不少學者指出,出現在百慕大三角區機船不留痕跡的失蹤事件,頗似宇宙黑洞的現象,但難以解釋它何以剎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3)次聲說。聲音產生於物體的振盪。人所能聽到的聲音之所以有低渾、尖脆之分,這是由於物體不同的振盪頻率所致。頻率低於20次/秒的聲音是人的耳朵聽不見的次聲。次聲雖聽不見,卻有極強的破壞力。
百慕大海域地形的復雜性,造成了次聲的產生及其加劇了次聲的強度。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爆發、海浪和海溫的波動都是產生次聲的原因。
(4)水橋說。據認為百慕大三角區的海底有一般不同於海面潮水涌動流向的潛流。因為,有人在太平洋東南部的聖大杜島沿海,發現了在百慕大失蹤船隻的殘骸。當然只有這股潛流才能把這船的殘骸推到聖大杜島來;當上下兩股潮流發生沖突時,就是海難產生的時候。而海難發生之後,那些船的殘骸又被那股潛流拖到遠處,這就是為什麼在失事現場找不到失事船隻的原因了。
(5)晴空湍流說。晴空湍流是一種極特殊的風。這種風產生於高空,當風速達到一定強度時,便會產生風向的角度改變的現象。這種突如其來的風速方向改變,常常又伴隨著次聲的出現,這又稱」氣穴」。航行的飛機碰上它便會激烈震顫。當然嚴重的時候,飛機就會被它撕得粉碎。
可惜,這些僅僅是假說而已,而且,每一種假說只能解釋某種現象,而無法徹底解開百幕大之謎。何況,除了飛機和船隻無端失蹤之外,百慕大海底和海面還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怪事呢!
在本世紀海上發生的神秘事件中,最著名而以最令人費解的,當屬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輪船失蹤案。百慕大是一個奇怪的地方。在這里不明不白失事的飛機多達數十架,輪船100多艘,不僅如此,百慕大還出現過許多穿越時間隧道失蹤,而又突然出現,且「使人年輕」的傳聞。
在全球,當人們一提到百慕大,就會感到毛骨悚然,一個科學團體認為,此處可能有一個巨大的隕石。據研究,約1500年前,有一個巨大的隕石從太空飛來,掉入大西洋。這塊大隕石猶如一個大黑洞,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連光線也能吸引進去,何況飛機、輪船。墨西哥半島上的貝里斯也曾經飛落過一顆隕石,摧毀了地球上萬物生靈,其塵埃在地球上空彌漫十年之久。百慕大離貝里斯不遠,是否是受雙重影響也不得而知。
如果隕石造成百慕大魔鬼三角區的論點成立的話,那麼北緯30度一線附近的種種怪異現象是否也可用隕石論的觀點來解釋呢?
西方著名科學家赫爾比格曾提出過一個令人驚嘆的理論,地球在其46億年的歷程中,先後捕獲了4顆衛星,即4個月亮。這4個月亮恰好跟地球的4個地質年代相符合,同地球4次大變動相印證。我們今天看到的月球是地球的第四顆衛星,前三顆由於在運行中離地球太近,最後都墜落了。在墜落到地球赤道偏北附近三個地方之前,他們發生了爆炸,摧毀了世界上萬物之靈,地球變形了,形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顆月亮落地中心除印度洋以外,其他兩顆碩大的月球都是在北緯30度附近,不僅形成了三大洋,其地球內部地核結構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使地球自轉和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均呈傾斜。
但也有人認為,地球運轉軌道呈斜形是面積217.56萬平方米的格陵蘭島億萬冰雪融化導致地球失去重心所造成。還有人認為,地球運行呈斜形(往西北方傾斜)並非上述兩大原因所致,而是地球的衛星——月亮在起作用。因為月亮始終是繞地球轉的,地球被月亮牽制住了。眾說紛紜,但這些說法與神秘的北緯30度主題都離得較遠。
據說自從1945年以來,在這片海域已有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神秘的無故失蹤。失蹤事件之多,使世人無法相信其盡屬偶然。而該地區無法解釋的船隻或飛機失蹤事件,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
科學研究與探索
1979年,美國和法國科學家組織的聯合考察組,在百慕大海域的海底發現一個巨大的水下金字塔。根據美國邁阿密博物館名譽館長查爾斯·柏里茲派人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這個水下金字塔比埃及大金字塔還要巨大。塔身上有兩個黑洞,海水高速從洞中穿過。
水下金字塔的發現,使百慕大三角謎變得更為神秘莫測,它到底是人造的還是自然形成的?它與百慕大海域連續發生的海難和空難有什麼關系?這些都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討。百慕大這個黑洞,至今還沒有看見底。
《並不存在的「百慕大魔鬼三角」》
作者:方舟子
「百慕大群島是大西洋上著名的旅遊勝地,然而卻跟一個恐怖的名字聯系在了一起。在地理學上,並不存在「百慕大三角」這樣的劃分,但是神秘現象的鼓吹者將百慕大群島、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和波多黎各的聖胡安這三個地方硬是劃了三條連線,組成一個三角形,然後聲稱在這一海域曾多次發生過莫名其妙的航船、飛機失蹤,稱之為「魔鬼三角」。有的甚至聲稱這種「魔鬼三角」在地球上還有多個,較著名的還有一個日本「魔鬼海」。這種說法經過無數文章、書籍的渲染,越傳越神,不僅家喻戶曉,甚至連某些專業人士也信以為真,比如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海洋信息網也將「百慕大三角」當成「海洋奇觀」、「海洋之謎」,收錄了幾篇有關文章。國內海洋方面的主要科普雜志《海洋世界》在80年代初首次向國人介紹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以後又多次提起這個話題,直到2000年,上面至少還有兩篇介紹文章,一篇是趙俊濤《百慕大:死亡三角》(2000年第2期),一篇是洋洋《海洋中的神秘地帶》(2000年第4期),聲稱:「幾十年來,有許多船隻、飛機在這里神秘失蹤,而且從來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在這片海域內,無人駕駛的鬼船飄來忽去,奇光異霧時隱時現……百慕大三角被人們稱為『死亡三角』、『魔鬼三角』、『魔海』……」(趙俊濤《百慕大:死亡三角》)一個風景優美的人間天堂在這些作者筆下成了人間地獄,實在駭人聽聞。
五花八門的理論、假說被提出來試圖解釋這個神秘現象,簡直成了一門學問。比如上面的這篇文章,就提到了「外星人綁架」、「大西國發射激光」、「黑洞理論」、「海上次聲波振動理論」、「高壓油氣說」、「平行宇宙」、「第二重力」、「四維空間」、「時空收縮論」等等。最流行的說法認為百慕大三角海底有個外星人基地,那些失蹤的飛機和船隻被外星人掠走了,失蹤者被外星人帶去當實驗品,科幻電影《第三類親密接觸》就有幾十年後那些失蹤的飛行員被外星人放回的鏡頭,而且還跟失蹤前一樣年輕。還有一種很迷人的科幻說法,說是這些飛機和船隻進入了「時間旋渦」或第四維空間,去了另一個世界。也有人試圖根據現有的科學知識,給出合理的解釋,比如海嘯、地震、龍卷風、重力異常、磁異常(美國海軍在普查繪制海圖時測量過這個海域,並未發現任何異常)。其中有一個「磁偏角異常」的說法,看上去似乎很合理,甚至連一些懷疑論者也接受。眾所周知,地球的磁極和地理極往往是不相吻合的,導致羅盤所指的北極與實際的北極有一定的偏差,不同地點的磁偏角一般均不同,這種磁偏角現象早在宋朝就已被中國人發現,是航海的一個基本常識。
有人聲稱,百慕大三角這個地方與眾不同,磁北極和北極是在同一直線上,即磁偏角為零,如果海員、飛行員在百慕大三角繼續保持校正磁偏角的習慣,就會迷失方向。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磁偏角現象是每個海員、飛行員都時刻牢記著的,如果他們一時忘了,在別的地方會偏離航向,在磁偏角為零的地方卻偏偏不會。即使有海員、飛行員發神經突然在不需校正羅盤的地方去校正羅盤,也只能解釋為什麼飛機、船隻偏離了航線,卻無法解釋它們為什麼會消失。地磁上有很多地方磁偏角為零,將這些地方連接起來,成了一條假想的「零磁偏線」,這條線從美國五大湖區,經美國東部、佛羅里達、古巴一直延伸到南美。百慕大三角實際上並不都在零磁偏線上,只有在靠近佛羅里達的地方磁偏角才接近零,往東則磁偏角逐漸增加,在百慕大群島處達到15度。
神秘現象的鼓吹者都承認,並沒有一個合理的理論、假說能夠解釋百慕大三角的神秘失蹤現象。問題是,如果這個神秘失蹤現象本來就不存在,又何必挖空心思去解釋呢?但是這些「研究者」卻沒有一個想到要去調查調查是否真有那麼多船隻、飛機在百慕大三角失蹤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圖書館員拉里·庫舍(Larry Kusche)決定為他們代勞,挨個挨個地調查神秘現象鼓吹者所具體提到的全部五十多(因為有的相關事故很難說該算在一起還是分開,所以不用確定數字)起事例的真相,查閱美國空軍、海軍、海岸警備隊、倫敦勞埃德(LLoyd's)保險公司的有關調查報告,事故發生時報紙的報道,以及向有關人員寫信查詢,在1975年出版了《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 Solved)一書,詳細地介紹了他對每一起事例的調查結果。該書被美國海岸警備隊、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和許多權威機構認為是對百慕大三角現象的定論。
在這本書中,庫捨得出了十條結論:
一、在找到了足夠的資料以後,大多數的事故都能有合理的解釋,並不神秘。比如,有的是因為遇到了颶風,有的是船體結構本身有缺陷又遇到壞天氣,這些在事後的調查報告中都有結論。
二、在一些傳說的「事故」中,關鍵的細節,甚至整個事故,都是虛構的。
三、一些明顯發生在別處的事故也被算進了百慕大三角之中,最臭名昭著的是1902年發生在太平洋的一起海難和1951年發生在愛爾蘭的一起空難,都被當成了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如果我們根據鼓吹者所提到的百慕大三角事故劃定百慕大三角,它將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大西洋的無比廣闊的海域。船隻、飛機失蹤是全球各地到處發生的,比如,自1850年以來,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北歐之間,有近兩百艘(架)船隻或飛機失蹤或被遺棄。事實上百慕大三角的失蹤現象並不突出。
四、有一些失蹤的船隻的航線經過了百慕大三角,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它們是否是在那裡失蹤的。
五、在許多事例中,船隻或飛機的失蹤地幾乎完全未知,搜尋者不得不被要求尋找廣闊的海域。
六、許多事故在發生的時候,當時的人並不認為有神秘之處,但在許多年後,神秘現象的鼓吹者在尋找證據時,卻開始把它們也算入了神秘事故。這時候要再去完全搞清楚發生在多年前的事故的詳情,一般是很困難的。
七、與傳說的相反,在許多事故發生的時候,天氣都非常惡劣。在幾起事故中,颶風應承擔責任。
八、許多事故發生在下午或晚上,使得援救人員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清現場,因此大海有整夜的時間「破壞」現場,難以找到殘骸。
九、許多作者在介紹事故時,並未做原始的調查,而只是引用別的作者的文章,因此以訛傳訛,越傳越離譜。
十、在介紹某些事故時,鼓吹者隱瞞了那些能對失蹤有明顯的解釋的重要細節。
庫舍在書中(第二版)並沒有具體統計有多少起事故是可以確定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我根據他對每一起事故的具體描述算了一下,在這五十多起事故中,只有二十起左右可以確定是發生在百慕大三角或其鄰近海域。考慮到那是一個船隻、飛機出入極其頻繁的地區,在一百多年中只發生了這些事故,並不算多。此外,與傳說的相反,有的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找到了殘骸,甚至還有倖存者。
這些結論也同樣適用於其他的「魔鬼三角」,比如日本的「魔鬼海」,庫舍發現實際上是美國人捏造出來的。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想到,如果百慕大三角真的頻繁發生神秘的海難、空難,最該重視的是海洋保險公司,應對經過百慕大三角的船隻收取額外的保險費。但是保險公司並不認為百慕大三角是個特別危險的海域。1975年,在答復《命運》(Fate)雜志的詢問時,壟斷英國海洋保險的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聲明:「根據勞埃德記錄,自1955年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有428艘船隻被報失蹤,而你們也許有興趣知道,我們的情報部門未能發現任何證據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他地方有更多失蹤案的說法。美國海岸警備隊有關大西洋事故的計算機記錄可以追溯到1958年,其結果也支持這個結論。」
如此看來,所謂「百慕大魔鬼三角」神秘現象是根本不存在的,神秘的倒成了這個神秘現象是如何被炮製出來、流傳開去的?這必須從美國航空史上一起著名的空難事故--美國海軍第19飛行中隊失蹤說起。
對「百慕大三角」的渲染可以追溯到1950年9月16日,合眾社在那一天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在佛羅里達海岸和百慕大之間,船隻和飛機神秘失蹤」,該文的作者瓊斯(E.V.W. Jones)可視為「百慕大魔鬼三角」之父。兩年以後,《命運》雜志發表了一篇署名喬治·桑德(George X. Sand)的文章,總結了在百慕大一帶發生的「奇怪的海上失蹤案」。隨後又有幾本描述百慕大一帶的神秘現象的書籍出現,比如傑薩普(M.K. Jessup)著的《不明飛行物案件》(The Case for the UFO),奇霍(Donald Keyhoe)著的《飛碟陰謀》(TheFlying Saucer),都宣揚這些百慕大失蹤案是由於外星人綁架。1964年2月,
在一本名為《商船隊》(Argosy)的小說刊物上,嘎迪斯(Vincent Gaddis)發表了《致命的百慕大三角》(The Deadly Bermuda Triangle)一文,首次提出「百慕大三角」一詞。1969年,斯賓塞(John Wallace Spencer)出版《失蹤地帶》(Limbo of the Lost)一書,專門研究「百慕大三角」,影響不小。兩年後,一部名為《魔鬼三角》(The Devil's Triangle)的長篇紀錄片發行。1974年貝里斯(Charles Berlitz)出版《百慕大三角》一書,成為暢銷書,賣出了五百萬冊。在這些文章、書籍、電影的鼓吹下,「百慕大魔鬼三角」成了在西方家喻戶曉的神秘地帶。庫舍的《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一書,主要就是為了反駁貝里斯的暢銷書而寫。在該書出版後,貝里斯又四處散布謠言,聲稱在百慕大三角的海底發現了一座大金字塔,至少高420英尺,底座邊長540英尺,並認為這座金字塔可以揭示神秘失蹤的奧秘。1978年3月,庫舍向貝里斯提出挑戰,要求貝里斯提供發現海底金字塔的證據。庫舍與麻省理工學院、美國海軍等機構的海洋學家聯系,都無人知道有海底金字塔這一發現。他要求與貝里斯打賭,各向一家銀行存入一萬美金,如果在1978年9月1日之前,貝里斯能夠出示海底金字塔存在的證據並被美國考古研究院、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全國地理學會等權威機構證實,將贏得賭金,更重要的是,庫舍將承認貝里斯是正確的。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周,1978年4月24日,貝里斯通知這家銀行的副行長,他不願接受庫舍的挑戰,等於承認了自己是在毫無證據地信口開河。這出以訛傳訛的鬧劇至此在美國告一段落,緊接著卻在中國開演,至今未停息。
最後,科學家找到了答案。這是因為,百慕大三角的海水下有可燃冰。
㈥ 小黃人大眼萌里出現的吉他是誰的…感覺好牛的樣子
"Jimi" Hendrix,吉米·亨德里克斯(黑人)
非常牛B的吉他手,說最偉大也不為過,你網路下就知道了,超級牛。
退役後,亨德里克斯參加了一些音
吉米·亨德里克斯
樂演出。在他移居紐約之前,他還與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艾克和蒂娜·特納(IKE & TINA TURNER)合作過。在紐約的「柯蒂斯騎士」(Curtis Knight)樂隊中,他擔任主音吉他。1966年吉米在搖滾明星的夢想的召喚下來到英國。在倫敦,「吉米·亨德里克斯經驗」(Jimi Hendrix Experience)樂隊組建,主音吉他手兼主唱亨德里克斯,貝司手諾埃爾·雷丁(Noel Ridding)和鼓手米奇·米切爾(Mitch Mitchell)。該樂隊幾乎一夜成名,亨德里克斯引起了英國流行音樂界的極大關注。那個冬天,埃里克·克拉普頓(ERIC CLAPTON)和皮特·湯森(Pete Townshend)觀看了他所有的演出。1967年夏,他成功地進行了歐洲巡演,並錄制了單曲《嘿,喬》(Hey Joe)和《紫霧》(Purple Haze)以及專輯《你經歷過嗎?》(Are You Experienced?)。在保羅·麥卡特尼的大力推薦下,他參加了蒙特利爾音樂節,他的成功使他躋身於世界明星的行列。
作為一名黑人,吉米的聽眾幾乎都是白人,他是第一位贏得所有白人聽眾的黑人歌星。但是黑人們卻要求他在音樂中表達自己的黑人立場。吉米對政治的陌生使他不知該如何是好。不過他的音樂最終還是超越了所有的爭議與限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
爭議編輯
Hendrix那爭議性的同時也是根源性的
自然風格可以用其在《星條旗永不落》中用吉他模仿出戰爭的聲音(包括機槍聲,轟炸聲以及人們的尖叫聲)的激情演奏作為概括。他對此曲印象派手法的演繹充分描繪出了當時普遍的反美主義風潮並且成為了60年代動盪時期的美國社會的內心獨白。
對美好事物的怪異符號化,自發性的多愁善感成為了Hendrix特有的個性。當被問到在''Dick Cavett Show''上所做的非正統的擁有非洲異教派風格的表演時,Hendrix回答說:「我以為那是美麗的。」[1]
㈦ 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太多了,
北京的沙塵暴,黃河水的泥沙,原子彈的輻射下的畸形兒,水資源的減少,臭氧空洞,英國倫敦的紫霧,泰晤士河的污染與治理,北大洋的冰川消失
㈧ 世界上誰的電吉他彈得最好
jimi hendrix
樂隊/藝人: Jimi Hendrix 查看該樂隊全部信息 給樂隊打分
風格: Acid Rock(酸性搖滾) Album Rock(專輯搖滾) Blues-Rock(藍調搖滾) Hard Rock(硬搖滾) Psychedelic(迷幻音樂)
原名詹姆斯.馬歇爾.亨德里克斯(James Marshall Hendrix),1942年11月27日出生於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吉米.亨德里克斯生長於一個貧窮的黑人家庭,他是搖滾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吉他天才和60年代末唱片工業摧毀力量的犧牲品。亨德里克斯在上學期間就自學吉他,並熱衷於聽南方布魯斯歌手的作品,從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到B.B.金(B. B. King)。1961年,他在美國傘兵服役期間,在部隊俱樂部演奏音樂,並結識了貝司手比利.考克斯(Billy Cox)。在亨德里克斯以後的生涯中,他對亨德里克斯的幫助很大。退役後,亨德里克斯參加了一些音樂家的演出。在他移居紐約之前,他還與小理查德(LittleRichard)、艾克和蒂娜.特納(Ike and Tina Turner)合作過。當他在紐約的黑人俱樂部里為「艾斯利兄弟"(IsleyBrothers)、金.柯蒂斯(King Curtis)和其他樂隊伴奏時,被實業家埃德.查普林發現,並與他簽訂了錄音合同,還使他成了「柯蒂斯騎士」(Curtis Knight)樂隊的主音吉他手。同時,亨德里克斯作為一個吉他手的絕頂天賦被前「動物」(Animals)樂隊的貝司手蔡斯.錢德勒(Chas Chandler)所賞識,並向他許願把他培養成頂級歌星。亨德里克斯被他打動了,並於1966年隨他到了英國。在倫敦,「吉米.亨德里克斯經驗」(Jimi Hendrix xperience)樂隊組建,這是一支有魔力的三人樂隊,主音吉他兼主唱亨德里克斯,貝司手諾埃爾.雷丁(Noel Rid ding)和鼓手米奇.米切爾(Mitch Mitchell)。該樂隊幾乎一夜成名,尤其是亨德里克斯引起了英國流行音樂界的極大關注,據報道,那年冬天,埃里克.克拉普頓(Eric Clapton)和皮特.湯森(PeteTownshend)觀看了他所有的演出。1967年夏,他成功地進行了英國、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巡迴演出,並錄制了熱門單曲「嘿,喬」(Hey Joe)和「紫霧」(Purple Haze)以及專輯《你經歷過嗎?》(AreYouExperienced?)在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的大力推薦下,他參加了蒙特雷音樂節,他的成功使他躋身於世界超一流歌星的行列。作為一名黑人歌星,人們注意到,他的聽眾幾乎都是白人,他是第一位贏得所有白人聽眾的黑人歌星。1969年,他卻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黑人團結,但他並不懂政治,因此感到不解和緊張。在商業方面,1968年是最成功的一年,《像愛一樣勇敢》(Axis: Bold As Love)(1969)和《電子女兒國》(ElectricLadyand)都成為金唱片,他還從音樂會及無可爭辯的超級歌星的身份中賺取了大量的金錢。在1968年底,他被認為是其他「激進搖滾」吉他手的鼻祖。他那憂郁而激動人心的獨特風格,體現了強烈的布魯斯音樂的情感。爵士樂大師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甚至預言他將成為一名偉大的爵士樂吉他手。他的演奏具有很濃的實驗色彩,把電吉他的技巧和功效發揮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但當他進一步成功時,麻煩也隨之而來了。1968年1月,他因與貝司手諾埃爾.雷丁爭吵斗毆而被拘留,這標志著樂隊成員之間的關系激劇惡化。一個月之後,在他第二次環美旅行演出中,他放棄了舞台表演中所有花哨和噱頭,直接表現他那復雜的音樂。這一舉動遭到了觀眾的反對,亨德里克斯為逃避這種反應,取消了47天中的54場演出,並用大量吸毒的狂亂生活方式麻醉自己。他消瘦了許多,並指責他的經理人對他的錢財管理不當。除了他的魔力在公眾中的巨大影響,1969年卻是一個不順之年,他的經理人蔡斯.錢德勒被解僱,「吉米.亨德里克斯經驗」樂隊解散,一個多倫多的毒品販子控制了他,整整一年,金錢如流水般地花掉,他的私生活更加無序。同時,他還面臨來自黑人聽眾的巨大政治壓力,要求他組建一支全黑人樂隊。盡管他在紐波特音樂節上露面,並重新啟用米奇.米切爾,還邀請他的朋友比利.考克斯(Billy Cox)任貝司手,他的現場演出還是比以前大大減少了。一個月後,他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露面,這是他音樂生涯中的最後高潮,同年12月,他的全黑人樂隊(「吉普賽人樂隊」(Band of Gypsies)終於組成),但他對樂隊第1張專輯並不滿意,不久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演唱會後「吉普賽人樂隊」宣告解散。此時,他還在准備下一個雙張套專輯《新升太陽的第一束光》(FirstRays of the New Rising Sun)。此後,亨德里克斯重組「吉普賽人樂隊」,樂隊由亨德里克斯、考克斯和巴迪.邁爾斯(Buddy Miles)組成,到夏威夷拍電影,開更多的演唱會,在新開的「電子女兒國」錄音棚里錄音。8月份,他最後一次離開美國,參加懷特島音樂節。當時輿論認為他那次表演水平並不高,可現在回想起來,那次表演依然十分出色,接下來的歐洲巡迴演出被縮短了。亨德里克斯於9月中旬回到英國。
1970年9月18日,他因過量服用安眠葯劇烈嘔吐窒息而死。當時亨德里克斯心理壓力很大,種種跡象表明他並非自殺——他的死只是個悲劇事件。許多人認為亨德里克斯死的時候,靈感已枯竭。搖滾歌星們應該知道在這種職業生涯中該如何保護自己,可惜一個人在青雲直上時不會明白,而等他明白時,已經太晚了。亨德里斯從來不知道如何築起保護牆。我們不能說他在70年代的作品缺乏創造力,不幸的是亨德里克斯的音樂深奧重要之處已被營利目的搞的面目全非——《新太陽的第一束光》這張未完成專輯中的大部分歌曲被收錄在亨德里克斯死後最初出版的兩張專輯《愛之哭泣》(Cry of Love)和《彩虹橋》(Rainbow Bridge)。
隨後,突然之間到處都出版了亨德里克斯拼湊歌曲的專輯,直到1974年製作人艾倫.道格拉斯(Alan Douglas)開始接管他的遺作時,情況才消失,道格拉斯最初出版的兩張「新」專輯《緊急著陸》(Crash Landing)和《午夜之光》(Midnight Lightning)全都是把亨德里克斯1969-1970年的錄音室原聲經過道格拉斯把吉他以外的噪音抹去,再重新加上樂手的伴奏而編輯的,如果說這些專輯毫無生機的話。那麼道格拉斯製作的另一張「新」專輯《宇宙的九個》(Nine to the Universe)倒並不太壞,的確是當時亨德里克斯和當時的樂手一起演奏的。現場演出版本的一些專輯,像《音樂會》(Concerts)、《溫特蘭德現場唱會》(Live at Winterland)以及4CD裝的《舞台》(Stages)倒是一些很具歷史價值的東西,就像《第一電台》(Radio One)(是「亨德里克斯和經驗」樂隊1967年在BBC電台做的),一樣都是盡收全文未經改動的真實演唱會版本。
從音樂上來說他對以後無數繼承者的影響是無可估量的。這位巨匠的吉他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對後人影響的結果是競爭多於啟示。這本身是他的力量和形象的象徵。至今還無人能超過這位天才,或許永遠不會有。
㈨ 威廉姆·布雷克
威廉·布萊克是十九世紀英國浪漫派詩人,主要詩作有詩集《天真之歌》、《經驗之歌》等。 早期作品簡潔明快,中後期作品趨向玄妙晦澀,充滿神秘色彩。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一生極其簡單,也沒有什麼大書特寫之處,只有一些一直延續的簡單事實和緊迫的藝術創作活動。1757年,他出生於倫敦一個貧寒的襪商家庭。由於個性過於獨特,不喜歡正統學校的壓抑氣氛拒絕入學,因而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他從小就喜歡繪畫和詩歌。11歲起就進入繪畫學校學習了三年並表現出非凡的藝術才能。其父有意讓他師從一位著名的畫家繼續深造,但他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動放棄了這次機會,去雕版印刷作坊當了一名學徒。他的一生便是一方面與妻子相依為命靠繪畫和雕版的勞酬清貧為生,一方面繼續從事12歲就開始的詩歌創作並配上自己的插圖出版。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幾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後的幾個先令去買碳筆」,畫完最後一幅畫把它放下,說道「我已經盡力而為了」。
談論威廉.布萊克必然要澄清有關對他的諸多猜測與指責,有人說他是瘋子和魔鬼信仰的杜撰和散播者,像倫敦夜間人們能夠聽到的墓地里走出的勾小孩子靈魂的新年老人,當然,布萊克不可能如拉伯雷與阿萊丁諾一樣對世俗做徹底的思考或澄清,也許他是信仰的迷霧,但那也是飽蘸著痛苦和愛的「紫霧」,布萊克開創了一種藉想像力促成的幻覺而進行的思考,從這一點上看,他啟發了愛米莉迪金森和迪蘭·托馬斯,甚至阿爾蒂爾·蘭波。布萊克是想像力的先知,和經驗的忠實記錄者,我們寧願把他看成從 「魔鬼作坊」里沖出來的最優秀的凈化知覺的學徒。
布萊克最被人們引用和傳誦的,也是後代文學大家反復贊美的幾首詩歌如《擦煙囪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贊美詩》,皆可以看作構築布萊克之「天國原形」的一部分,這個自比為以西結的少年,四歲就看到了宗教幻象,並且可以用一種親喃的語言和「白色諸神」寂靜的交談,盡管世風低落,文途滯澀,但布萊克懷著極大的天真和壯麗的想像力與戰鬥力,投入了類似班揚和馬婁的「世俗反諷」運動中。
布萊克在和他相伴一生的鄉村姑娘凱瑟琳的邂逅與共處中,獲悉了平民心中的童話與貞潔,並以此與自身的經驗和想像作為對比,參照了很多從中世紀就開始進行和流傳的童話寓言式寫作,並加上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意象創造力,布萊克為我們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紀詩集《天國與地獄的婚姻—想像力的贊美詩》和《天真與經驗之歌》,如果說前者是為結婚後守教的人看的,那麼後者更多是小學生們的新年讀物,或者聖誕老人給大家的金黃色的發光玩具。但我寧願認為,布萊克構築了我們世界的宏偉與庄嚴教堂的頂層,在那裡,理想與現實的箴言熠熠閃光,時時為我們提醒著聖母般的潔凈與肅穆。
布萊克從不否認自己是一個藉天真想像而進行創作的人,但同時代的人除了為他的怪異舉止和熱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還為他的面貌的高深與可敬而感到迷惑。布萊克顯然不是為屬他的身體命運的那個時代寫作的作家一樣,同阿蒂爾蘭博一樣,他藉一種基於神秘與夢幻經驗而「對感官不同程度」的擾亂,找到了一條通向自由和贊美的 「天國詩歌」的歸依與信仰。也許,這就是布萊克為我們留下的最重要的經驗與價值,布萊克「玫瑰的哭嚎」和「真理總是隱藏在瘋狂的暮藹中」的大膽語句,為我們找到了些許從「黑暗的煙囪」延伸到「玫瑰色天國」的神秘體驗路途。
布萊克的關於:「在荒原盡頭,手指可以觸天」的詩句啟發了西班牙畫家格列柯和達利,在《柔軟的時間》和《西班牙內戰的諷喻想像》中,達利用天才的化筆表達了對這位十八世紀最偉大詩人的認同與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