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割九龍半島是哪一個條約
法律分析:1860年,清朝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朝再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
法律依據:《中英北京條約》 第六款 前據本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兩廣總督勞崇光,將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品,交與大英駐扎粵省暫充英法總局正使功賜三等寶星巴夏禮代國立批永租在案,茲大清大皇帝定即將該地界付與大英大君主並歷後嗣,並歸英屬香港界內,以期該港埠面管轄所及庶保無事。其批作為廢紙外,其有該地華民自稱業戶,應由彼此兩國各派委員會勘查明,果為該戶本業,嗣後倘遇勢必令遷別地,大英國無不公當賠補。
Ⅱ 香港地區的九龍司新界是怎麼被英國割占的呢
1839年,中英兩國的貿易磨擦終導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1年,清朝被英國打敗,英國海軍的查理·義律與清朝大臣琦善談判後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義律根據協議,於1841年1月26日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一帶,並佔領香港島。
但清政府認為琦善無權佔地而不承認穿鼻草約,並將琦善革職。而當英國政府收到《穿鼻草約》的消息後,亦對條約中無提及開放通商而大為不滿,於是改派砵甸乍為全權代表到中國。
其後第一次鴉片戰爭戰事擴大,英軍先後攻佔廈門、寧波、上海、鎮江,抵達南京下關。清政府被迫命耆英於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
清朝在1856年至1858年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節節敗退,兩國於1860年10月簽訂《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份永久割讓,納入香港殖民地,交由英國管治。
1897年中國山東發生德國傳教士被殺事件,德國乘機占據山東的青島,俄國亦進駐旅順和大連。英國則佔領山東的威海以平衡列強勢力。同時法國亦借機進駐廣東的廣州灣(今湛江一部份)。為了平衡法國在南中國的勢力,英國政府以香港的防衛需要加強為由,再逼使清朝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個離島,為期到1997年。
Ⅲ 九龍何時被侵佔,何時回歸祖國的
九龍1860年被侵佔,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的。
1860年,清廷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
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
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3)割讓給英國的九龍在哪裡擴展閱讀
九龍的命名,源於這樣一個典故。在中心區域的中間偏南相傳從前有一位天子出巡,來到九龍時,舉目四望,但見八山環抱,便欲以「八龍」命之;隨從提醒皇帝,他自己即是人中之龍,應該是九條龍,於是皇帝命名該地為「九龍」。
全名為九龍半島,是香港的三大區域之一,九龍東南西三面都被維多利亞港包圍,東、西部為人口稠密的工業區,北部是住宅區,南部是著名的商業區。
九龍與一海之隔的港島一樣,是香港繁盛的市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以油尖旺(尖沙咀、油麻地及旺角)最具吸引力,那裡購物、飲食、娛樂與文化應有盡有,與港島不分高下。
Ⅳ 香港割讓給英國是哪一年
香港割讓給英國是在1842年。
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1、《南京條約》其中要求割讓香港島。
2、《中英北京條約》其中要求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3、《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尖沙咀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全部租與英國99年,租期內租借地歸英國管轄。
香港介紹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Ⅳ 在北京條約中,割占的九龍司一區是不是就是現在的九龍半島
1.鴉片戰爭中,英軍曾佔領過廣州城
由於在學習鴉片戰爭這一節時,教材多次提到英軍攻打廣東,因此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認為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曾佔領過廣州城。其實不然,鴉片戰爭中,英軍自始至終都沒有佔領過廣州城。廣州城雖三次面臨被佔領的危險,但終因廣東軍民嚴加防守和以清政府的屈辱賣國為代價換來了廣州城的平安。
2.九龍司地方一區=九龍司
在中英《北京條約》中規定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但由於同學們對九龍司地方一區不甚了解,認為九龍司地方一區與九龍司是同一概念。其實,九龍司與九龍司地方一區的范圍是不一樣的。當時的九龍司是一個行政管理機構,其全稱為九龍巡檢司,其管轄的范圍大體相當於目前香港地區的九龍和新界。可見,英國通過《北京條約》割占的不是整個「九龍司」,而是九龍司的一部分,即「九龍半島南端尖沙嘴一帶」。
3.一銀元=一兩白銀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關賠款的條約有很多,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在《南京條約》中規定賠款為2100萬銀元,而在其後的中外條約中規定中國的賠款都是「若干兩白銀」。那麼粗心的同學就誤認為當時的銀元與白銀兩是等同的計值單位。其實,《南京條約》簽訂時所使用銀元賠款,是因為鴉片戰爭前,在中外(主要是中英)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每年從國外獲得大量貿易利潤。英國政府當時為了防止貨幣外流,採取了禁止本國銀幣出口流通的政策,所以中國賺取的外貿利潤並非英鎊,而是英國商人從世界貿易中獲得的西班牙本洋。這種銀元具有成色統一、規格整齊、便於計算、攜帶等優點,故在世界殖民地間廣泛流通。那麼《南京條約》後的對外賠款為何改以銀兩為支付單位呢?這主要是因為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對外貿易處於入超地位,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只好用中國傳統的白銀來支付數目巨大的賠款了。可見,當時的銀元並不是中國的白銀。那麼它們之間是如何換算呢?當時,對於西班牙銀元與中國貨幣的比價是多少,在《南京條約》中並沒有註明。據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耆英、伊裡布奏報,中國在支付第一期賠款(600萬元)的談判中,「再三駁議,始約定每圓以紋銀七錢一分折給,共應折銀四百二十六萬兩」,比值以1銀元摺合庫平銀7錢1分講定。故一銀元=一兩白銀的理解是錯誤的。
4.《北京條約》只與英、法兩國簽訂
在教材第12頁上講到:接著(是指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佔領北京後),英法聯軍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教材這樣敘述容易給學生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為《北京條約》只與英法兩國簽訂。其實,《北京條約》的簽訂除與英法兩國之外,還有俄國。1860年,俄國通過《北京條約》割佔了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中國西北的部分領土。
5.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在學習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時,教材講到: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不少學生認為其意就是指在原有階段矛盾的基礎上只增加了一對新矛盾,即民族矛盾。這樣認為就把地主階級與封建主義、農民階級與人民大眾等同起來了。其實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在鴉片戰爭前,中國無論是在經濟結構還是社會矛盾方面都是十分單一的。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階級和階層空前復雜化,社會階級關系和階級矛盾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此時封建主義不僅包括地主階級,還包括買辦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封建軍閥等反動勢力,人民大眾不僅包括農民階級,還包括近代新生的無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等。由此可見,封建主義包含了地主階級,人民大眾包含了農民階級,把這兩對矛盾等同起來的理解是錯誤的。
6.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
在學習太平天國運動時,教材講到: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後,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有的學生在識記時,往往把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等同於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事實上,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會占支配地位的一種土地制度,它是封建社會統治的經濟基礎,也是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的一個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除此之外,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還包括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是由封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土地的一種制度,它是封建社會時期土地制度的一種,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和封建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這種所有制雖不佔主導地位,但卻是汪洋大海,它同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一樣,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由此可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包含了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兩者是包含關系而不是等同的關系。
Ⅵ 香港是哪一年被割讓給英國的
香港是1842年被分割出去的,簽訂的條約是《南京條約》。
香港是分開三次割讓給英國的,分別割讓的是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時間也各不相同。
香港島: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九龍: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新界: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主要內容:
專條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將1860年英國所奪占的尖沙咀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即從深圳灣到大鵬灣的九龍半島的全部,租與英國99年;租期內租借地歸英國管轄。
租借地陸地面積376平方英里,其中大陸286平方英里,島嶼90平方英里,較原英國控制香港行政區陸地面積擴大了約11倍,租借地水域較前擴大四五十倍。
Ⅶ 香港割讓給英國是哪一年
1842年。
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1、《南京條約》其中要求割讓香港島。
2、《中英北京條約》其中要求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3、《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尖沙咀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全部租與英國99年,租期內租借地歸英國管轄。
香港回歸:
1982年9月,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雖然《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皆指香港島及鴨脷洲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國,但我國拒絕承認,並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並交還。
1997年,英國政府決定將香港的主權交還給中國,但同時爭取維持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