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海油田」是哪國的﹖
「北海油田」所出產之石油為沿岸英國,挪威和荷蘭等國所共同享有。
北海油田(North Sea Oil Field),是歐洲大陸西北部和大不列顛島之間的北海海底油田。沿岸國中英國獲得51平方公里的面積。20世紀70年代開始產油,80年代起大規模開采,使英國成為世界重要產油國之一。挪威其次,產量除滿足本國需要外並大量出口。北海在1959年首先於荷蘭近海發現格羅寧根氣田(Groningen),此後更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先後於1969年發現埃克非思科油田(英Artsen non-Cisco),1971年發現布倫特油田(Brent),大油田的相繼發現,不僅緩解英國與挪威等西歐國家的能源短缺,而且更使挪威成為除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之外的第三大非歐佩克石油出口國。
㈡ 英國油田,正在枯竭嗎
著名的歐洲北海油田是英國掌控全球原油期貨市場的基石,也是缺油的西歐國家發展經濟與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能源保障。通過對北海油田的開采,英國與挪威等國發展起的石油工業也曾走在世界前列。
海上油田開採的技術門檻線相當高
但這對於歐洲發達國家恰恰是強項
然而,在歷經多年的油氣開采後,北海油田這一昔日歐洲能源的心臟正面臨逐漸枯竭的命運。
地處設得蘭群島、大不列顛島、荷蘭低地、日的蘭半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端之間的北海,是總面積約57.5萬平方千米的超級油田所在地。如果不是1969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孤注一擲打完最後一口井,這一超級油田的命運也許永遠都只能埋藏在不為人知的深海之下。
周邊國家都是歐洲經濟標桿
在他們之間有個大油田,真是太合適了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貧油國”的帽子一直是困擾西歐國家最大的能源問題。雖然離西歐最近的蘇聯是產油大國,但在冷戰的背景下,意識形態對立與國家安全的擔憂使得歐洲無法從蘇聯進口石油。
蘇聯近在咫尺,中東也離得不遠
但在地緣政治上,始終有很大風險
工業社會的運轉離不開石油,命脈卻抓在別人手裡▼
才能在更長的時間內維持整體的穩定供給
以傳奇油田——布倫特油田來說,曾經產量高達40萬桶每天的布倫特油田,產量在90年代後就開始急劇下跌。到了2015年,布倫特油田3個在運行的平台中,就有兩個平台停產,唯一剩餘的一個平台日產量也不足1000桶每天。
不僅如此,英國油氣新發現的數量也在銳減。按照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的標准,英國在2010年僅發現4個大型油氣田,不僅比2009年的13個大幅減少,同時也跌至多年來的谷底。
一座廢棄的天然氣平台
巨大的工業景觀
與鄰居英國的情況類似,挪威新探明的油氣資源也是連年走低,近十年幾乎沒有大型油氣田被發現。根據挪威石油理事會的統計,2010年挪威的石油新發現僅為16個,大大低於2009年的28個。
而且,海底油田的開發歷時漫長,從粗略的地震波物理勘探到細致的鑽井取岩芯樣本勘探,再到安裝設備、成本核算、申請開發許可等,往往耗時五至十年以上。
當然,正因為難度大,成本高
這種大型海工裝備本身也是個門檻很高的大市場
中國也正在這方面加速追趕
除了日漸枯寂的石油儲量,高稅收與高環保要求也是打擊北海油田的一大原因。
由於整體經濟不景氣,油氣行業向英國政府上繳的大量稅收愈發重要,為了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英國政府加大了對油氣行業的征稅力度。在越發嚴苛的環保條約規定下,北海的石油開發企業也不得不增加成本來滿足環保規定。
如果風電的成本能再降低再降低
歐洲可能進一步壓縮油氣的能源佔比
2011年,英國政府改變了英國大陸架石油生產活動的稅收結構和稅率,稅收新政大幅增加了英國油氣行業的稅率,因而導致英國北海地區的油氣產業越發缺乏競爭力。
再加上美國低成本頁岩油和國際低油價的沖擊,開采成本原本就高的北海油田更是陷入了開采一桶虧損一桶的無解境地。
作為同行的海灣國家有著更低的開采成本
但是油氣在歐洲只是一個產業,而在中東是國家支柱
他們的壓力更大,轉型也更難
若不能加大石油勘探力度並發現新油田,步入暮年的北海油田將難逃枯竭的命運。屆時,有著50年歷史的北海石油工業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退出歷史舞台,而西歐國家自身的能源保障,可能又要看俄羅斯和中東的臉色行事了。
㈢ 北海油田的開發,使英國沿海城市( )成為英國最大的石油工業基地,(
基地:阿伯丁
石油港:薩洛姆灣
㈣ 北海油田主要開采國是那兩個
北海介於英國和北歐大陸之間,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這里很早曾是歐洲大陸上一片水草豐盛的窪地,後來該地區地面逐漸下沉成海,為石油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 英國、挪威、荷蘭和丹麥北海四國海域油田出現了日益成熟的跡象,石油產量下降,石油新發現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小,最令人擔憂的勘探活動不斷減少。 四國都比較主要哦~~ 沒問題就採納吧,有的話隨便追問~~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