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時曾浴血奮戰的英國,為何會成為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主要參戰國之一的英國,雖然沒有蘇聯在蘇德戰場上的慘烈,也沒有抗日戰場上遭受如中國一般的巨大傷亡。但是,曾歷經了激烈的不列顛空戰,最高時集結了1000多萬軍隊,始終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的英國,說一聲浴血奮戰並不誇張。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因為,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美名,是需要龐大的武力、尤其是龐大艦隊作為支撐的。二戰之後,英國面臨的局面是:英國龐大的軍隊,哪怕僅僅維持日常開銷,英國都已堅持不下去。因此,英國被迫削減軍隊開支,這自然極大的降低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也為殖民地風起雲涌的獨立運動添了一把火。
最終,二戰勝利後,只過了不到20年的時間,英國的殖民體系就轟然倒塌,英國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徹底消失。而作為事實上的第一強國美國,如願以償的獲得了龐大的市場和世界老大的地位。
② 難道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英國之所以成為二戰最大輸家,是因為二戰經濟實力消耗過大,已經無力維護日不落帝國龐大的軍事力量。而軍事力量的衰弱直接影響英國的殖民統治,再加上美國暗中鼓動英國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所以二戰後英帝國一蹶不振,墜落成二流國家,成為最大輸家。
二、英國在二戰中付出很大,但是得到的回報卻很少。
二戰之後,美國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以前被世界承認的國際經濟中心的倫敦,被美國紐約所取代,同時美元也代替了英鎊,成為世界上的通用貨幣。
比起二戰開始時迅速被德國吞並的法國,英軍在二戰中的表現屈指可數,可以說整個二戰戰場都留下英軍的足跡,算得上勞苦功高。可是在分配戰爭果實的時候,最大的蛋糕卻被蘇聯和美國拿走,英國卻因為殖民地問題陷入殖民解放運動的漩渦之中。後來在美國推動下,英國放棄了絕大部分海外殖民地,成了只有英倫三島光桿司令。
英國明明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卻平白損失了自己非常大的利益,可以說英國是二戰的最大輸家。
三、美國要在世界范圍內削弱英國的影響力
二戰之後,美國在世界推動殖民地解放運動。英國被迫放棄了大量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利益受到嚴重破壞。
1956年,英國為了防止進一步損失,就聯系法國和以色列,與埃及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可是由於美國的介入,對英法施加非常大的壓力,終使英、法不得不接受停火協議,放棄了蘇伊士運河的爭奪戰。
可以說美國應該是英國最大的敵人,可是英國害怕蘇聯強大後,對西歐的資本主義國家產生威脅,不得不跟著美國後面做小弟。經過一、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英國都是是勝利的一方,可是卻輸掉了整個最強大的帝國。
總之,在二戰中,英國雖然是戰爭勝利國,卻是輸得最慘的國家。從世界最大帝國的神壇上,跌入世界二流國家的行列,實在令人唏噓。那麼今日美國會走當年英國的老路嗎?
③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英國確實挺悲催的,二戰之前他是西方世界的老大,殖民地遍布世界,妥妥的世界第一。
綜上所述,英國只是在戰爭中獲得了勝利者的名聲,得到的好處也非常有限,實際情況時他們的整體實力銳減,國際地位下降,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失敗的表現。
不過話說回來,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殖民時代已經過去了,像英國這種殖民國家肯定是會衰落的。英國能在這種大格局下最大限度的保證自己世界一流強國的地位,並成為「五常」之一,已經是非常不錯的。
值得慶幸!
④ 浴血奮戰卻輸得最徹底,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首先是因為在二戰之前,憑著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了整個世界最發達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所以在整個歐洲世界,英國是排名第一的歐洲強國。
那麼當希特勒准備發動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首要的目標就是瞄準英國,因為槍打出頭鳥,英國當時的經濟實力和國力是最強的,這些法西斯分子肯定要尋找一個最矚目的目標來攻擊,以此來證明法西斯實力的強大。
要不是英國仗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地形,靠著英吉利海峽,相信英國已經像法國一樣被德國攻陷了。盡管德國是從陸軍和空軍兩方面進攻英國,但唯獨攻克不了英國的海軍,英國海軍在作戰經驗還有實力上都要強於德國。
英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日不落帝國經過二戰之後,徹底的從世界強國中除名了,二戰也給英國的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以至於到現在都難以恢復過來。
⑤ 贏了虛名輸了國家地位艱苦卓絕的英國為何會成二戰中最大輸家
因為當時的加點幾乎已經花光了,曾經英國是一個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國家,說一不二,在二戰以後實力減弱了很多。
⑥ 為什麼二戰時期英國在亞洲的軍隊表現那麼糟糕
主力被德國牽制,又是遠東作戰,戰線長,後勤補給不一定跟得上。保衛殖民地和保衛本土是兩個概念,而且馬來亞和緬甸比起印度來更是無足輕重,英國就沒有盡力去防守。而且本土隔海峽與大陸對持,英國強大的海軍可以保證德國無力越過海峽,而東南亞的陸地相連,英國陸軍一直不是很強。皇家空軍還把最優良的飛機都留在本土,在東南亞只有一些老掉牙的水牛戰機,完全不是零式的對手。當年英國最重視的是本土,其次是地中海,然後是印度,所以東南亞戰場一敗塗地也是可以理解的。緬甸的英軍只想盡快撤回印度保衛這顆皇冠上的明珠。
⑦ 英國當年號稱第一海軍強國,為什麼太平洋戰爭中被日本打得那麼慘
在二戰中,英日沒有太大的碰撞,只有在香港、緬甸等地區有戰事。之所以被打得那麼慘,原因很簡單。
一是英國國力下降。英國是以殖民體系為根基的,國內市場狹小,是主要靠輸出產品的老牌帝國主義。經過一戰、二戰,殖民體系受到毀滅性打擊,國力下降。日本、德國相對而言是新興國家,有後發優勢,技術更先進。蒸汽機革命在英國,而後來的電氣革命則擴散到德國、美國、日本。特別是日本海軍在甲午海戰,日俄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可以說是塑造了日本的國運,被日本大力發展。
二是二戰重心,特別是英國重心在歐洲。歐洲火起,英國被德國打得朝不保夕,本土告急,大西洋航線都險些被德國的無限制潛水艇戰掐斷。主要力量,尤其是海軍力量用於與德國作戰,及保護大西洋航線,東南亞與英國隔了一個半球,交通不便,英國無暇東顧。而日本的主要視線就在東亞和東南亞。
三是軍事力量薄弱。二戰時英國在香港、緬甸的駐軍多為印度僱傭軍,戰鬥力本來就不高。
所以,英國被日本打得那麼慘就不足為奇了。
⑧ 二戰英軍在東南亞等地對日作戰為什麼一敗塗地
二戰時東南亞的英軍是殖民地軍隊,主要由印度和馬來人組成,素質低戰斗意志差。所以盡管單兵裝備不比日軍差,人數也占優,但卻一觸即潰,新加坡的戰役中,7萬多英軍向2萬日軍投降,上演了二戰中的一個奇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英軍的海戰觀念落後於日軍,仍信奉大炮巨艦主義,不重視航母。因此在戰爭初期布署在東南亞的主力艦大都被日軍航母擊沉,日軍用制空權奪取了英軍的制海權。在喪失了制海權又無制空權的情況下,英軍在陸地上更是無心戀戰,瘋狂潰逃,最後幾乎是不做抵抗地讓出東南亞,龜縮於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