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要去黑海航行

英國為什麼要去黑海航行

發布時間:2022-12-11 06:20:29

㈠ 英國為什麼要建立海上霸權

英國地域狹小,工業革命後,土地大量圈佔,農業受到排擠,英國不像當時的中國,無法自給自足,必須建立在海外殖民擴張的基礎上才能通過掠奪獲得財富,而對海外的擴張首先必須取得對海洋的絕對控制,當時,海上強國不止英國一家,還有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他們都處於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國內的物質需求旺盛但生產不足,於是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就變成了海洋霸權的爭奪。

㈡ 二戰時蘇聯紅軍巔峰時期為什麼沒有拿下黑海出海口可以說一下嗎

二戰時蘇聯紅軍巔峰時期為什麼沒有拿下黑海出海口,具體有哪些原因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內容,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蘇聯之所以在二戰期間的巔峰時期沒有贏得黑海海港,主要是因為蘇聯雖然外表強大,但其實力無法支持他贏得黑海海峽。事實上,自沙皇統治時期以來,蘇聯一直在考慮以自己的名義將黑海的管轄權包括在內。蘇聯時代,由於蘇聯已經是世界強國,斯大林在當時的波茨坦會議上要求將黑海交給蘇聯。

正是因為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蘇聯斯大林權衡自己的實力後,終於放棄了強行奪取黑海出海口的計劃,採取談判的方式,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與英國、美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耳其達成了蘇聯紅海大家庭的有限權力。

綜上所述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全部內容了,你清楚了嗎

㈢ 英國艦隊擅闖黑海遭俄圍堵,5天之內寸步未移, 就這還要闖南海嗎

隨著國度的愈發強大,曾經為了對立蘇聯陣營而組建的北約聯盟內部發作了宏大的變化,美國在此聯盟中已逐步成為了「老大」。其他「小弟」不只隨美起舞,屢次粗暴干預別國內政,還協同美軍張牙舞爪地去別國度門口找存在感,惡劣至極。這一切的背後,都是有美國在暗中默許。

不過很明顯的是他們走錯了方向。專家表示,英國如今更應該注重國內的經濟開展,而不是軍事開展。在本人國內存在如此困境的狀況下,還不惜向外派兵,以至還想對中國南海橫插一手,只能說英國之所以會呈現如此現狀,完整是咎由自取。但假如英國照舊沉淪舊夢不願醒來,那麼這次被俄羅斯黑海艦隊圍追堵截,臉面盡失,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㈣ 黑海海峽問題的演變過程

黑海海峽問題的演變過程分4個階段。第1階段(1696~1840),沙俄在海峽占優勢。18世紀後期,沙俄發動對土戰爭,侵佔黑海北岸大片領土;迫使土耳其於1774年7 月21日簽訂《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俄國商船獲得自由通行海峽的權利。根據1833年俄土《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沙俄進一步獲得海峽只對沙俄一國軍艦開放的特權。1833~1840年間,海峽實際上處於沙俄控制之下。第2階段(184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海峽平時對外國軍艦封鎖,戰時開放與否取決於土耳其。《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締結後,俄、英對海峽的爭奪加劇。1841年 7月13日,英、法、奧、普、俄、土 6國簽訂《倫敦海峽公約》。這是對海峽制度作國際規定的第一個多邊條約,實際上廢除了沙俄的特權。
沙俄在克里木戰爭中失敗。1856年的《巴黎和約》重申1841年《倫敦海峽公約》的原則。1871年《倫敦海峽公約》再次確定海峽對外國軍艦不開放的原則。1878年柏林會議確認《巴黎和約》和1871年《倫敦海峽公約》關於海峽制度的決定仍然有效。1913年德國插手海峽問題,進一步激化俄、德兩國的矛盾。1915年3月12日,沙俄同英國達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峽問題秘密協定》,規定戰後俄國有權兼並海峽和君士坦丁堡。隨後法國參加了這一秘密協定。第三階段(1920~1935),平時和戰時任何國家軍艦均可自由通過海峽。十月革命後,蘇維埃俄國政府宣布廢除1915年《君士坦丁堡和海峽問題秘密協定》。1920年協約國一度佔領君士坦丁堡,利用其在海峽的優勢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1923年 7月24日簽訂的《洛桑協議》(見洛桑會議)規定:平時和戰時一切軍艦可自由通過海峽,僅對軍艦的艘數和噸位作有限限制。蘇俄政府未批准這一協議。第四階段(1936年迄今),蘇聯等黑海國家軍艦平時有權自由通過海峽,非黑海國家軍艦通過則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政府建議下,1936年召開蒙特勒會議,討論修改《洛桑協議》。會上,土耳其代表力爭海峽對任何國家軍艦封閉。英國代表堅持要求將黑海視為國際公海,反對對非黑海國家軍艦通過海峽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0日簽定《蒙特勒公約》,規定黑海國家平時有權自由通過海峽;非黑海國家派遣進入黑海的軍艦類型、噸位和在黑海停留時間則受到限制;交戰國軍艦不得通過海峽;如土耳其參戰或受到戰爭威脅時,有權允許或禁止任何軍艦通過海峽。1945年 8月,蘇聯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兩海峽建立軍事基地以及土、蘇共同組織海峽防禦。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絕蘇、土共管海峽的要求。《蒙特勒公約》仍然是關於海峽制度的現行國際公約。

㈤ 為什麼選擇在這里開鑿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概況
運河並非以最短的路線穿過只有120公里(75哩)長的地峽,而是自北至南利用幾個湖泊∶曼札拉湖(LakeManzala〔Buhayratal-Manzilah〕)、提姆薩赫湖(LakeTimsah〔Buhayratat-Timsah〕)和苦湖∶大苦湖(GreatBitterLake〔Al-Buhayrahal-Murrahal-Kubra〕)、小苦湖(LittleBitterLake〔Al-Buhayrahal-蘇伊士運河Murrahas-Sughra〕)。蘇伊士運河是條明渠,無閘。雖然全長是直的,但也有8個主要彎道。運河西面是尼羅河低窪三角洲,東面較高,是高低不平且乾旱的西奈半島。在建造運河(1869年竣工)之前,唯一重要居民區是蘇伊士城。可能除了坎塔拉(Al-Qantarah)外,沿岸的其他城鎮都在運河建成後逐漸發展起來。 這條運河允許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而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風暴角(好望角),大大節省了航程。從英國的倫敦港或法國的馬賽港到印度的孟買港作一次航行,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分別縮短全航程的43%和56%。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有時人們通過從船上卸下貨物通過陸運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實現運輸。 1859-1869年鑿成。著名的國際通航運河。位於埃及境內,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連接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它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之一。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公里;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公里;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海運航道,每年承擔著全世界14%的海運貿易。從最低部位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乾涸的湖沼和窪地作為航道。從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長161公里,連同伸入地中海、紅海河段總長173公里。河面寬160-200米,河底寬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滿載6.5萬噸或空載15萬噸的海輪。通過時間平均為15小時。運河通航後,從西歐到印度洋之間的航程比繞蘇伊士運河遠景道非洲好望角縮短5,500-8,000公里。當歐、亞、非三洲交接地帶的要沖,戰略地位重要。通過船舶數及其貨運量在各國際運河中均居首位,貨運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屬及其製品最重要。運河原由英、法國管理。1956年埃及宣布將運河收歸國有。1967年中東戰爭後,埃及關閉運河。1975年6月重開後開展大規模拓寬浚深。第一期工程於1980年完成後,河面展寬至365米,使吃水16米、滿載15萬噸或空載35萬噸海輪得以雙向通行。第二期工程在實施中。 蘇伊士運河全長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平均深度為13米。蘇伊士運河從1858年開鑿到1869年竣工。運河開通後,英法兩國就壟斷蘇伊士運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獲得巨額利潤。 從1882年起,英國在運河地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駐扎了將近10萬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埃及人民堅決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54年10月,英國被迫同意把它的佔領軍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離埃及領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10月29日,英國夥同法國,並和以色列相勾結,發動對埃及的侵略戰爭,戰爭結局以埃及獲勝而告終。 1976年1月,埃及政府開始著手進行運河的擴建工程。第一階段工程1980年完成,運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擴大到3600平方米(即運河橫切面適於航行的部分);通航船隻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萬噸滿載的貨輪。第二階段工程於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擴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隻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將能使載重量25萬噸的貨輪通過。
[編輯本段]自然特徵
從地形上說,蘇伊士的地峽並不相同,有3個是淺而充滿水的凹窪:曼札拉湖和提姆薩赫湖和苦湖,後者雖然有大小之別卻形成一片不斷的水域。地峽是由海洋沉積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時期積存蘇伊士運河水面的砂礫、尼羅河的沖積土(尤其在北部)和風吹來的沙等構成的。 運河於1869年首次開啟時有一個水道僅8公尺(26呎)深、底部22公尺(72呎)寬、水面60∼90公尺(200∼300呎)寬。為了讓船可雙向通行,每8∼10公里(5∼6哩)建造一個供通行的灣。建築包括挖掘和疏浚7,400萬立方公尺的沉積物。1870∼1884年間,由於水道的狹窄和曲折曾發生3,000次的船擱淺。主要的改進始於1876年,後經過連續的放寬和加深,到1960年代,運河的最窄處的寬度已達到55公尺(179呎),沿岸深10公尺(33呎),水道深在低潮時也達12公尺(40呎)。1964年計劃作進一步的擴大,惜因1967年6月發生以阿戰爭而未能付諸實施,戰爭期間,運河被封鎖,一直到1975年6月才重新開啟使用並重新開始改進。
[編輯本段]經濟
運河於1870年開始使用。最初,雙向通行時必須有一船進入通行灣停靠,但是1947年後採用了護航體制。起初通行時間平均40小時,到了1939年已減少到13小時,但1942年後運輸量增加,至1967年又升到15小時,有護航也還是如此,這反映了當時油船的運輸量增加了。護航隊每天都出發,兩隊向南,一隊向北。南行的護航隊在塞得港、拜拉赫(Al-Ballah)、提姆薩赫湖和卡布里特(Al-Kabrit)停靠,北行這些地方都有旁道,護航隊可在這里繼續前進毋須停留。隨著總的運輸量減少和運河相應地擴大,自從1975年以來,通行時間大約為14小時。埃及伊斯梅利亞附近蘇伊士運河上的貨船自1945年創記錄地運輸了984,000名乘客後,由於來自飛機的競爭,客運已減少到微不足道的數字。飛機還運帶小量的高價值貨物。運河運輸量進一步下降是由於澳大拉西亞的貿易從歐洲轉移到日本和東亞。不過石油的運轉,從俄羅斯、南歐和阿爾及利亞的煉油廠主要運往印度的運輸任務還在繼續,干貨的運輸包括穀物、礦石和金屬增加了。 向北方運的主要貨物有原油和石油產品、煤炭、礦石和金屬、加工金屬、木材、油籽和油籽餅以及穀物。南運的貨物則有水泥、化肥、金屬制材和穀物。 交通和城鎮。運河的建成導致居民區的發展,即除蘇伊士城以外,原先幾乎無人居住的乾旱地方也開始熱鬧了起來。1967年幾乎所有的人口都疏散了,在接連的戰禍中,大部分的居民區被嚴重地破壞。1975年運河重啟。塞得港於1975年被建成一個免稅地帶,沿著運河還設立了若干免稅工業區。主要的城市中心是塞得港,福阿德港(Bur Fuad)、提姆薩赫湖北岸的伊斯梅利亞(Ismailia〔Al-Ismailiyah〕)、以及蘇伊士和它的西岸外港陶菲克港(Bur Tawfiq)。灌溉、家用和工業等用水由尼羅河通過伊斯梅利亞運河供應。 在西岸有兩條1967年前的公路。渡船大部分被4條地道所取代∶蘇伊士北面、提姆薩赫湖南面和北面,和坎塔拉。從這最後一條地道又有一條公路繼續沿著東岸延伸至福阿德港,另一條向東穿過西奈至以色列。在東岸有幾條較新的公路向東通向庫特米瓦(Khutmiyah)、吉迪和米特拉等要隘,由此可進入西奈半島中部。運河西側的鐵路於70年代修復。1980年艾哈邁德•哈姆迪公路隧道開放,將埃及本土和它的西奈省連接起來。隧道約有1.6公里(1哩)是在運河下面通過。
[編輯本段]穆巴拉克大橋
1980年10月25日,埃及第一條蘇伊士運河海底隧道通車,從而大大縮短了往返運河西岸所需時間。這條在蘇伊士以北17公里處的隧道,加上兩邊進口,共長5.9公里,隧道本身長1.64公里。隧道內公路寬7.5米,來往車輛往返並行,每小時可以通過2000輛汽車,這是經過蘇伊士運河海底下穆巴拉克大橋連接亞洲和非洲的第一條陸地通道。 亞洲和歐洲之間除石油以外的一般貨物海運,80%經過蘇伊士運河。由於中東地區鋪設了大量的輸油管道,以及公路和鐵路發展迅速,蘇伊士運河面臨著過往船隻、特別是運油船逐年減少的局面,埃及通過對蘇伊士運河上的過往船隻收取的過境費收入也開始下降。1993年2月14日,埃及決定拓寬和加深蘇伊士運河,以增加外匯收入。運河加寬30米,加深1至17米,此項工程於當年底完工。1996年7月24日,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決定進一步增加運河深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輪和貨輪使用蘇伊士運河,以確保埃及靠蘇伊士運河所得的收入不會下降。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僅次於僑匯和旅遊的第三大外匯收入來源。運河管理局統計報告顯示,蘇伊士運河自1975年6月重新啟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裡,共為埃及徵收的船隻過境稅達300億美元,是蘇伊士運河自1869年11月正式建成啟用到1969年6月因中東戰爭而關閉的98年間過境費收入總和的6倍。據運河管理局公布的年度報告,2001年共有13986艘各類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這些船隻的總載重量達4.56億噸,收取的船隻過境費達19億美元。2002年7月1日至2003年6月60日的財政年度里,蘇伊士運河收入達到23.08億美元,創運河自1869年開通以來新高。
[編輯本段]歷史概述
簡要概述 埃及是第一個開鑿貫穿尼羅河及支流,連同地中海和紅海的人工運河的國家,這項工程可以追溯到法老SENAUSRET三世約公元前1874年。運河被廢棄以至泥沙淤塞然後又重開了若干次: SITY一世時期的運河 公元前1310年NKHAW時期的運河 公元前610年 DARIUS時期的運河 公元前510年 PTOLEMY二世時期的運河 公元前285年 ROMANS 時期的運河(TRAJAN國王) 公元前117年 AMIR EL MOEMENEEN時期的運河 公元後640年。隨著穆斯林征服並開放了150年 蘇伊士運河實際上是第一條連通地中海和紅海的通道。1869年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向國際運輸開放。 蘇伊士運河於1956年7月26日收歸埃及國有。 蘇伊士運河總計被關閉了5次,最後一次最嚴重,長達八年之久。 蘇伊士運河於1975年6月5日向海運重開。 1956年10月29日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入侵埃及,蘇伊士運河戰爭( 亦稱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 對地峽的勘測一直到法國佔領埃及時(1798∼1801)才初次進行。拿破崙本人研究了古運河的遺跡。1834和1846年對運河再次作了研究。雷賽(FerdinanddeLesseps)接到埃及總督賽義德•帕夏(Sa'idPasha)的特許狀來建造一條運河;1856年第二個特許狀授予蘇伊士運河公司在運河竣工之後99年的經營權。工程於1859年動工,用了10年而不是原先設想的6年完工,氣候惡劣、1865年的霍亂流行、早期的勞工糾紛等等都耽誤了施工。初步的計畫是從三角洲沿著圖梅拉(Tumelat)河鑿一條小運河和一條南支線(今稱赫勒沃蘇伊士〔As-Suwaysal-Hulwah〕運河,兩條運河合起來原先叫作甜水運河〔SweetWaterCanal〕)通往蘇伊士,一條北段(阿巴西耶運河〔Al-AbbasiyahCanal〕)至塞得港。這條運河為其他乾旱地區提供了飲水,於1863年竣工。 蘇伊士運河公司曾是一家埃及聯合股份公司,總部設在巴黎。1956年蘇伊士運河由埃及總統納瑟(GamalAbdelNasser)收歸國有。自此,埃及政府行使了全面的控制權,雖然原來的公司仍作為聯合企業繼續存在於巴黎。 國際地位。雖然運河是為國際貿易而建並從國際貿易中獲利,但是多年來其國際地位始終不明確。1888年當時海上強國(英國除外)簽署了一份《君士坦丁堡公約》,規定不論在和平還是在戰爭期間運河向所有國家的船隻開放。此外公約還規定在運河水域里不得有任何敵對行動,並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禦工事。英國直至1904年才在這項公約上簽字。 戰爭期間國際使用運河的史實有下列幾起: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不準西班牙戰艦通過,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准許俄羅斯海軍艦隊通過,1935∼1936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期間也准許其船隻通過。原則上說,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運河向所有交戰國開放,但是同盟國軍事上的優勢使德國及其盟友不能有效地使用運河。 1949年以色列及其阿拉伯國家停戰後,埃及不準以色列使用運河,也不準所有與以色列有貿易往來的船隻通過。兩次關閉運河的第一次發生在1956∼1957年的蘇伊士危機期間,在以色列攻擊了埃及軍隊,法國和英國軍隊佔領部分運河地區之後。第二次關閉是1967年6月以阿戰爭後,在戰爭期間和戰後,運河成為埃及和以色列許多戰斗的戰場,有好幾年變成了這兩國敵對軍隊的前線。隨著1975年6月運河的重新開放和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的簽署和平條約,所有船隻(包括那些在以色列注冊的)又重新得以進入這條水道。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東北部的蘇伊士地峽上,北起塞得港,南到陶菲克港。1859年由蘇伊士運河公司破土動工,1868年8月18日修成,11月17日正式通航。剛修成的運河全長162.5千米,水面寬52米,水底寬22米,河床深7.5米。1882年因英國入侵埃及,運河被迫關閉。英國佔領運河區後,企圖完全控制蘇伊士運河;因該運河是重要的國際航道,關系著各國的切身利益,所以,英國的企圖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反對,英國獨占運河的目的未能達到。但英國佔領埃及後,在運河區駐軍10萬,嚴重損害了埃及的主權。英國佔領的74年間,每年攫取了運河收入的97%,埃及人民卻沒有從運河得到什麼利益。埃及人民為了擺脫英國殖民統治收回運河,經過長期斗爭,1956年,埃及宣布運河收歸國有,同年10月英法為此發動侵略戰爭,運河又遭關閉;1967年中東戰爭,以色列侵略埃及並佔領埃及西奈半島,兵臨城下,蘇伊士運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6月5日才又恢復航運。 1980年12月蘇伊士運河完成第一期擴建工程後,運河全長195千米、寬365米、深16.16米、復線68千米,可以通航滿載15萬噸、空載37萬噸的油輪,是世界上溝通海洋的重要運河之一。 1859年運河公司以極低的工資僱用了成千上萬埃及民工,強迫他們在蘇伊士地峽熱帶沙漠地帶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工地飲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飯甚至不夠一個小孩充飢,多數民工經常處於半飢餓狀態。衛生條件十分惡劣,支氣管炎、肝炎、肺並赤痢等疾病極為普遍,特別是瘟疫流行,奪去了大批民工生命。1863年,傷寒席捲工地,許多民工猝然死去;1865年,工地爆發霍亂,大批民工死亡,以至連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無人去處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屍體。為修建蘇伊士運河,埃及12萬民工為之獻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 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把蘇伊士運河稱之為「東方偉大的航道」。蘇伊士運河建成後,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縮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溝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經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是一條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國際航運水道。例如,從廣州去康斯坦薩航程可縮短12423千米;從廣州到法國馬賽比繞道好望角航程可縮短9197千米。從波斯灣到西歐去的船隻,經過蘇伊士運河一年可往返9次,而繞道好望角則一年只能往返5次。況且通過運河的航線大多途經內海,遠比風險聞名的好望角航線安全得多。(註:由於歐亞航道經蘇士運河過紅海後要經過亞丁灣,近年索馬裏海盜的猖獗使這條航道也面臨嚴重安全威脅。) 蘇伊士運河,在埃及本國經濟發展上也具有極大的價值。據統計,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通過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佔世界海運貿易的14%,在世界上適於海運的人工運河中,其使用國家之眾,過往船隻之多,貨運量之大,蘇伊士運河名列前茅。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經濟的「生命線」和「搖錢樹」。過往船隻通行費,多年來一直與僑匯、旅遊、石油一道成為埃及外匯收入的四大支柱。現在運河每天為埃及政府收進200萬美元的外匯。船過運河按噸位繳納通行費,還要交付引水費和航標等費用。1993年運河收入達19億美元,1994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 1981年10月1日起,蘇伊士運河正式啟用電子控制系統,從而標志著運河管理進入了現代新時期,它不僅提高了航運的安全性,還使運河的通過能力增加近一倍。現在每天通過運河船隻可達100艘以上。 為了適應國際航運日益發展的需要和賺取更多的外匯,蘇伊士運河第二期擴建計劃的第一階段工程已於1994年開工,這期工程把運河的河面由265米拓寬到415米,吃水深度增深到23.8米,使25萬噸級油輪得以順利通過。這一工程得耗資10億美元,費用的75%由埃及承擔,25%由日本、比利時承擔。可以預料,運河第二期擴建工程完成後,將會對國際航運和埃及民族經濟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了便於運河兩岸的交通以及向西奈半島供水,埃及政府於1980年建成了長5912米的艾哈邁德·哈姆迪隧道,它是連接亞非兩洲的一條重要紐帶。隧道底部敷設了輸水管道,每天把3.4萬立方米的尼羅河水輸往乾旱缺水的西奈半島,灌溉1.4萬公頃土地,隧道內公路寬7.5米,每小時可通過2000輛汽車。
[編輯本段]目前運河狀況概述
總長:190.25公里 從航路浮標至塞得港燈塔:19.5公里 從等候區域到南入口:8.5公里 從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亞:78.5公里 從伊斯美利亞到陶菲克港:83.75公里 提速區的長度:78.00公里 水面寬度(北/南):345/280米 浮標之間的寬度(北/南):215/195米 運河深度:22.5米 最大船舶吃水允許值:62英尺 交叉區域:4800/4350平米 最大噸位:21萬噸 滿載油輪的限速:13公里/小時 貨艙船限速:14公里/小時
[編輯本段]蘇伊士運河的優勢
世界上最長的無船閘運河。 與其他水域相比,事故發生率幾乎為零。可晝夜通航。 當船尺寸過大時,有可能加深、加寬河道。 VTMS(船運管理系統)被引入,這是一個非常精確的電子雷達觀測網路。 蘇伊士運河可以為各種超級貨輪提供服務。 運河通航之後,歐洲的船隻可經地中海,駛過蘇伊士運河和紅海直接進入印度洋。有人曾計算過,從英國的倫敦港或法國的馬賽港到印度的孟買港作一次航行,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分別縮短全航程的43%和56%,時間和燃料都大大地節省了,
[編輯本段]蘇伊士運河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間繞好望角的距離是11771英里,而經蘇伊士運河的距離僅1698英里,節約86%的距離。 荷蘭鹿特丹和日本東京之間的距離經蘇伊士運河,也可比經好望角節約23%。 世界海運貿易額的7%都是通過蘇伊士運河,其中35%的份額是紅海和波斯灣沿岸港口,20%是印度和東南亞港口,39%是遠東地區。
[編輯本段]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入侵埃及,蘇伊士運河戰爭( 亦稱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 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運河是埃及人民血汗和生命築成的,但卻為英、法的運河公司把持。蘇伊士運河公司每年攫取巨額利潤,成為埃及的「國中之國」。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勝利後,埃及人民掀起反對英軍佔領運河區,要求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1954年10月,英國被迫同意於1956年6月13日前將佔領軍撤出運河區。埃及為發展民族經濟和抵禦以色列的侵略,在向西方尋求軍事援助遭到刁難與拒絕後,於1955年9月與蘇聯、民主德國、波蘭簽訂貿易協定,購買蘇聯等國的武器裝備。這引起英、法、美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為迫使埃及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的政策,1956年7月,英、美發表聲明,撤回1952年允諾的就埃及建造阿斯旺高壩工程提供的7000萬美元援助。接著,世界銀行也停止貸款 2億美元給埃及的計劃,埃及不屈服於西方壓力,同年7月26日納賽爾頒布「關於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以便用運河航運的收入作為建造阿斯旺高壩的款項。英、法擔心運河關閉,海灣與西歐之間的石油運輸線被切斷,對埃及進行威脅制裁。首先凍結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運河公司的基金。8月2日,英、法、美三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主張蘇伊士運河「國際化」,並提出召開24國參加的倫敦會議,遭埃及拒絕。隨後,美國、澳大利亞、衣索比亞、伊朗和瑞典組成的「五國委員會」對埃及施加壓力。英、法還煽動幾百名外籍職員離職,但埃及領航員成功保證了航運暢通。9月,英、法、美再次召開倫敦會議,決定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 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10個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島,向運河逼進,埃及軍隊進行頑強反擊。10月30日,英、法要求以埃雙方軍隊在12小時內從運河區撤出,否則將派兵干涉,遭到拒絕。1 0月31日,英、法軍隊對埃及進行武裝干涉。11月5日,英、法海軍陸戰隊在塞得港附近登陸,但在當地軍民的英勇抵抗下,侵略軍受阻。埃及宣布與英、法斷交,埃軍主力撤出西奈,集中保衛運河區。世界各國人民支持埃及反抗侵略的正義斗爭,一些阿拉伯國家與英、法斷交,對英、法實行石油禁運。11月1日,美國在聯大緊急大會上提出立即停戰的提案。2日,聯大以壓倒多數票通過這個提案。11月5日,蘇聯建議與美國共同出兵「制止」 侵略,並向英、法發出最後通牒,聲稱「決心使用武力」恢復和平。英、法政府內外交困,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3日,英、法宣布從埃及撤軍,22日全部撤走。1957年3月8日,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

㈥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率先踏上征程,英國為何成為最大贏家

歐洲經歷了長達千年的中世紀以後,忽然開始自我反省了。為啥?因為打了上千年,不僅 社會 沒進步,反而因為各種瘟疫、戰爭,把人口搞掉了一大半。

這么玩下去,日耳曼人的各大分支,可能都要完犢子了!因此大家開始冷靜下來,進行反思。著名的文藝復興時代,就這么到來了。光思考,不行動,那咋行呢?

由於思想比較活絡,這期間外出遊學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其中有個義大利富商的兒子,踏上了前往東方的道路,他的名字叫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是個很厲害的混子,走到哪兒都有飯吃,到了東方,還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甚至在元朝皇帝忽必烈那兒混了個差事。


他得到的工作實在是太美了,巡視各地!啥意思呢?就是公費 旅遊 唄,這期間,他花了17年時間,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

等到馬可波羅回到歐洲以後,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書《馬可波羅游記》。這本書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因為這哥們用極度誇張的手法,將東方形容成了一個滿地黃金的富裕天堂。

好傢伙,一幫歐洲人流著哈喇子看著,其實早就對東方心馳神往了。他們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總是窩里橫是不對的,要想求發展,完全可以到東方去掘金。這么一來,歐洲 歷史 ,便拉開了新的篇章。


馬可波羅本人,其實是從陸地上前往中國的。為啥不坐船呢?其實一開始他們也坐船,他們本打算通過地中海、黑海,繼而從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乘船到中國。

奈何,走到半路上,他們被一夥強盜給打劫了。他們到霍爾木茲等了兩個月,都沒有等到去中國的船。無奈,只好改由陸路出發。

他們從伊朗沙漠經過,跨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中國的新疆。此後他們又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來到敦煌。再經玉門關,穿越河西走廊,到達了中原。

很顯然,這條路上,不僅有環境惡劣的沙漠和高原,還有若干強盜、猛獸,顯然不是一條比較順利的路線。

如果歐洲人強行按照這條路到達東方,不僅不能在這里掘金,到了這兒失去了戰鬥力,反倒是會被關進動物園,讓中原人獵奇。

而且,等到歐洲人有了前往東方的想法時,著名的拜占庭帝國,已經被奧斯曼帝國攻克了!這時候地中海大片地盤,都落入了奧斯曼帝國之手。

基督教徒,想要從伊斯蘭教的地盤上經過?目的還不純!那非得脫層皮不可!因此,從陸路出發,基本沒什麼希望了。

因此歐洲人,想到了水路。雖然水路有風有浪,可至少沒有人收過路費吧?說干就干,大航海時代,就這么來了。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到東方淘金。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也有一個過程,畢竟他們在陸地上打慣了,突然之間讓他們到海里去,有點兒不適應。

第一個試水的,便是葡萄牙。估計是羅盤不太准,所以這幫人的船雖然是向東開,可開著開著居然跑到了非洲的好望角。

雖說過程比較艱辛,目的地也搞錯了。可是葡萄牙也在非洲這塊土地上,發現了商機。他們在這里找到了金礦、香料,還建立了不少殖民地,算是發了一筆小財。

第二個出發的,是葡萄牙的鄰居西班牙。西班牙看葡萄牙出去轉一圈,就發了財。這心裡也癢癢的,於是他們的船隊也出發了。

由於葡萄牙人保有南非航線,西班牙人必須要尋找屬於自己的航線。因此1492年,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便派遣哥倫布出海,希望他能找到前往印度洋的航線。

哥倫布估計是把羅盤給拿反了,人家讓他尋找東方,他偏偏反其道而行,跑到了美洲大陸上來。關鍵是,女王可是出了錢的,沒找到目的地怎麼交差呢?

因此哥倫布一口咬定,自己找到了這片新大陸,就是日本或者印度。窮是窮了點,跟中國沒法比,但是好歹也完成了一小步計劃了。

好在幸運的是,哥倫布在美洲發現了不少金礦,這讓西班牙發了一筆大財。而1498年,葡萄牙也發現了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從此以後,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成了歐洲大航海時代,第一批富起來的國家。


有了錢以後,炫耀是少不了的。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兩個土大款,帶著一大堆現金,就跑到歐洲大陸上各種消費了!

這可把歐洲其他國家給急壞了,尤其是英國,作為著名的島國,航海技術是他們的看家本事,怎麼能看著人家靠航海發財,自己卻只能乾瞪眼呢?

說干就干,從此以後,英國的艦隊,就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工作,主要對象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隊。你們不是有錢嗎?借點給我們大英帝國花花!

但是你要知道,光靠打家劫舍,是很難真正意義上富裕起來的。你見過世界上哪個巨富,是靠打家劫舍發財的呢?想要掙大錢,還得學人家,自己搞航海計劃。

因此,不光英國,法國、荷蘭也打算實行自己的航海計劃。可發財的路子去哪兒找呢? 沒有遠航的經驗是硬傷,所以他們仨合夥,通過各種擺不上檯面的手段,拿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圖。有了目的,有了計劃,那就出發吧!

英國、法國、荷蘭的計劃十分簡單,葡萄牙、西班牙去哪裡,我們就跟著去哪裡。他們在哪裡有殖民地,我們就在他們旁邊搞殖民地。


好傢伙,這么個蹭熱點的行為,實在是讓人有點兒惡心。比如說在印度洋上,這條航線本來是葡萄牙壟斷的,後來西班牙插了一手,勉強還能混。

可如今英國、法國、荷蘭也來了,這就有點兒擁擠了。 各自的艦隊數量不斷增加,葡萄牙的市場份額自然就跟著下降了。

這么一來葡萄牙肯定表達了強烈不滿,可惜反對無效,不服就干啊! 英國、法國、荷蘭,早就把軍隊運到了殖民地上,就等著葡萄牙開口,好把對方摁在地上揍一頓了。

除了對亞洲和非洲的 探索 ,英國、法國、荷蘭,還把目光看向了美洲北部。這地方是西班牙看不上的地盤,可他們仨卻覺得這里是香餑餑。

大家合夥搞了一陣子以後,英國覺得自身技術已經達標了,沒必要再抱團取暖了。所以英國開始單干,1728年,英國有個著名的航海家詹姆斯庫克,他就曾經三次遠渡太平洋。

目的很簡單,庫克在太平洋上找到了不少小島,每去一個地方,就在這兒插一面旗子,表示這里是大英帝國的地盤。

一不小心,英國就把澳大利亞、紐西蘭給拿下了。 所以說,這次大航海計劃過後,英國賺得盆滿缽滿,不僅搶佔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舊有航線,而且還開發了自己的新航線,佔領了若干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很多人說,戰爭才是 科技 的催化劑。雖說有一定道理,但未免也太殘酷了些。用那麼多人命去換取 科技 的進步,我覺得劃不來。

其實大航海計劃,也是科學技術的催化劑。歐洲人到海外浪了一圈以後,可謂是大開眼界。 完全顛覆了昔日對世界的看法,因此歐洲人的各方面科學技術,就這么發展了起來。

為了在大航海中得到實踐應用,各種先進的航海技術都得到了發展,包括著名的蒸汽機。 再往後,就是工業革命了,所以說,沒有戰爭,人類依舊可以飛速進步。畢竟星辰大海,還有太多未知,可以值得我們去 探索 。

㈦ 俄飛機黑海上空飛行英國怎麼應對

近年來,黑海已成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與俄羅斯交鋒的一個重要場所。有外媒22日曝出,2架俄羅斯飛機被發現在黑海上空飛行,英國皇家空軍不僅密切監視,還派出戰機緊急升空應對。

英國皇家空軍135遠征部隊事後發表聲明稱,發現俄羅斯飛機時,他們進行了密切監視。與此同時,135遠征部隊還派出戰機進行升空應對。派出的2架戰機向東飛行,直奔目標,一切都按計劃進行。

「這2架俄羅斯飛機在羅馬尼亞飛行情報區飛行時,我們依靠雷達進行跟蹤,但我們沒有在視線范圍內看到這2架飛機,」聲明進一步指出,「這是一次成功的作戰任務,派出的2架『台風』戰機精準地執行了英國皇家空軍135遠征部隊及北約的空中警戒任務。」

據了解,從2004年起,北約為了加強在黑海地區的防衛,開始輪流派遣其他國家的戰機前往羅馬尼亞,執行空中警戒任務。作為北約加強空中警戒任務的一部分,英國皇家空軍早前在羅馬尼亞東南部米哈伊·康斯坦蒂內斯庫空軍基地(Mihail Kogalniceanu Air Base)部署了4架「台風」戰斗機。這些戰機為了「保護北約天空」,在那裡攔截進入北約領空的任何一架飛機。

虛驚一場。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㈧ 真正的戰爭來臨!也就沒有什麼公海了!

事情是這樣的,在6月23號這一天,英國的一艘軍艦,捍衛者號驅逐艦,它來到了黑海,在黑海就闖入了俄羅斯的管區,也就是說,它闖入了俄羅斯的領海,當然英國不承認,說這是可以通行的公海,而俄羅斯就對它發出了警告,向它進行廣播驅離,同時據說向它鳴槍示警,英國他根本不在乎,他覺得這是公海的地方,我可以通行的地方,在那游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麼俄羅斯我們知道,我們都說他是戰斗的民族,他真的拿出點兒勇氣了,據說他的戰斗機向英國的軍艦,投擲了幾枚炸彈,當然沒有炸到它,是在它軍艦的邊上爆炸,最後英國這個軍艦,老老實實地離開了這個地區,離開了這片海域。

俄羅斯說英國軍艦進入了我們的領海,英國說沒有,我們是在公海上航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最後以英國軍艦離開這個海域,這個事情結束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英國和俄羅斯,在海洋上是有沖突的,而且這個沖突還是非常明顯的,差一點釀成一個火拚。那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事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俄羅斯他是非常強硬的,雖然我們說俄羅斯在海上,和英國目前還沒有發生過沖突,但是俄羅斯對於進入他領海的軍艦毫不示弱,首先是廣播驅離,廣播警告,然後據說還鳴槍示警,最後投擲了炸彈,這三步走,你看俄羅斯,他是有板有眼。據說當時英國軍艦上還有一位BBC的記者,他說他當時真是聽到了飛機的轟鳴聲,也聽到了一些廣播的聲音。

飛機的轟鳴聲表示什麼?表示真的有飛機到達了這個軍艦的上空,或者是到達了他的附近,英國方面不承認,說我們沒有闖入你的這個領海,我們也沒有受到這樣的攻擊,而BBC這個記者說了實話,他說他已經聽到和看到了很多戰爭的景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這說明什麼?說明俄羅斯和北約這些國家,他是有利害沖突的,而且俄羅斯是不懼怕戰爭的,這一點,俄羅斯向世界展示了他強硬的一面。雖然這個戰爭沒有真正的爆發,但是給人感覺,這是戰爭來臨的一個前奏。所以我們大家要密切關注,俄羅斯會不會和英國有小的摩擦,或者有真正的摩擦,真正的擦槍走火?我們大家拭目以待。

㈨ 二戰時期,蘇聯為何沒有乘勝奪取黑海出海口呢

蘇聯作為一個傳統的陸軍強國,其實他們國家一直都希望能夠獲得一個自由的出海口,來為他們的海軍增加生存的空間,但是即使是強如上世紀的蘇聯紅軍巔峰時期,他們都會能夠將黑海的出海口拿到手上,那麼很多人就非常疑惑,為什麼當時作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他們為什麼沒有乘勝奪取黑海出海口呢?

其次,從經濟上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國內百廢待興經濟急需恢復。因為戰時體制的影響,蘇聯資源大量傾瀉到軍工以及國防的產業,就是為了防止美國以及英國等西方國家再一次發動戰爭,因為經濟分配的不均衡,導致蘇聯國內的民生經濟極為脆弱,何況在當時德國入侵蘇聯的時候,蘇聯的經濟因為大量依賴著英國和美國的輸血資源,這也就導致蘇聯自身工業造血功能無法與英美等國相比,而此時如果蘇聯強行奪取土耳其所擁有的黑海出海口,那麼反倒給了美國和英國向蘇聯再次開戰的理由,這無疑會使第二次大戰的結局悲劇再次重演,這肯定是經濟遭受重創還未恢復的蘇聯所無法接受的。

㈩ 為什麼夏季英國人喜歡去地中海度假

1. 英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最高溫度只有23
4度的樣子,還總有雨,感受不到陽光明媚,而地中海就不是了,它夏季炎熱乾燥,陽光很好。
2.距離近,方便。
3.地中海自然風光美。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要去黑海航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