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有多少年文化史

英國有多少年文化史

發布時間:2022-12-11 09:35:05

1. 英國的文化

英國文化

英國人or英格蘭人
英國人常說自己的國家是「四個民族,一個王國」。一個王國就是聯合王國,四個民族就是今天的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來自蘇格蘭、威爾士或北愛爾蘭的英國公民一般都喜歡別人稱之為「英國人(British)」,而不喜歡被稱為「英格蘭人(English)」。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
下午茶的由來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公元1840年,英國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時刻就意興闌珊、百無無聊,心想此時距離穿著正式、禮節繁復的晚餐Party還有段時間,又感覺肚子有點餓了; 就請女僕准備幾片烤麵包、奶油以及茶。
後來安娜女士邀請幾位知心好友伴隨著茶與精緻的點心,同享輕松愜意的午後時光,沒想到一時之間,在當時貴族社交圈內蔚為風尚,名媛仕女趨之若鶩;一直到今天,已儼然形成一種優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為正統的「英國紅茶文化」,這也是所謂的《維多利亞下午茶》的由來。
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級、優雅的茶具來享用茶,後來漸漸的演變成招待友人歡聚的社交茶會,進而衍生出各種禮節,但現在形式已簡化不少。雖然下午茶現在已經簡單化,但是茶正確的沖泡方式、喝茶的擺設要優雅、豐盛的茶點,這三點則被視為吃茶的傳統而繼續流傳下來。
營造全然的維多利亞式氣氛
在英國的維多利亞式下午茶傳統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間(如Solon)、及最好的瓷器接待來賓是絕對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與精緻的點心則是下午茶的主角; 悠揚的古典音樂來陪襯,加上輕松自在的心情與知心好友共度一個優雅、悠哉的午後。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的生活文化內涵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代(公元1837?1901)是大英帝國最強盛的時代,文化藝術蓬勃發展;人們醉心於追求藝術文化的內涵及精緻生活品味。
維多莉亞下午茶是一門綜合的藝術,簡朴卻不寒酸,華麗卻不庸俗…
雖然喝茶的時間與吃的東西(指純英式點心)是正統英式下午茶最重要的一環,但是少了好的茶品、磁器、音樂、甚至好心情,則喝下午茶就顯得美中不足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及茶類的種類繁多,不但下午茶的花樣多,選擇也多,如果利用一個午後,和親密的朋友來段午後之約,何嘗不是件賞心悅目的事。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基本禮儀
(一) 喝下午茶的最正統時間是下午四點鍾 (就是一般俗稱的Low Tea)
(二) 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士是著燕尾服,女士則著長袍。現在每年在白金漢宮的正式下午茶會,男性來賓則仍著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傘;女性則穿白天洋裝,且一定要戴帽子。
(三) 通常是由女主人著正式服裝親自為客人服務。非不得以…才請女傭協助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一般來講,下午茶的專用茶為大吉嶺與伯爵茶、火葯綠茶、或錫蘭茶傳統口味純味茶,若是喝奶茶,則是先加牛奶再加茶。
(四 ) 正統的英式下午茶的點心是用三層點心瓷盤裝盛,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第三層則放蛋糕及水果塔;由下往上開回吃。至於Scone的吃法是先塗果醬、再塗奶油,吃完一口、再塗下一口。
這是一種紳士淑女風范的禮儀,最重要是當時因茶幾乎仰賴中國的輸入,英國人對茶品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與尊重,因此在喝下午茶過程難免流露出嚴謹的態度。甚至,為了預防茶葉被偷,還有一種上了鎖的茶櫃,每當下午茶時間到了,才委由女傭取鑰匙開櫃取茶。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標准配備器具
瓷器茶壺(兩人壺、四人壺或六人壺..視招待客人的數量而定);濾匙及放過濾器的小碟子;杯具組;糖罐;奶盅瓶;三層點心盤;茶匙(茶匙正確的擺法是與杯子成45度角);七?個人點心盤;茶刀(塗奶油及果醬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餐巾;一盆鮮花;保溫罩;木頭拖盤(端茶品用)。另蕾絲手工刺綉桌巾或托盤墊是維多利亞下午茶很重要的的配備,因為象徵著維多利亞時代貴族生活的重要家飾物。
喝茶的擺設要優雅
正統英式下午茶,所使用的茶以「紅茶中的香檳」--大吉嶺紅茶為首選,或伯爵茶,不過演變至今連加味茶都有。就英國正式的下午茶來說,對於茶桌的擺飾、餐具、茶具、點心盤等都非常講究,道具包括茶杯、茶匙、茶刀、茶碟、茶盤?裝點心?、叉子、糖罐、奶盅瓶、餐巾等,及茶壺、漏杓、三明治盤共享,將這些餐具擺在圓桌上,桌巾亦可選擇刺綉或蕾絲花邊,再放首優美的音樂,此時下午茶的氣氛便營造出來了。
有了這些氣氛更要有優美的裝飾來點綴,在擺設時可利用花、漏斗、蠟燭、照片或在餐巾紙上綁上緞花等等,都是很好的裝飾方式,不過現在的下午茶用具已經簡化不少,很多繁冗的細節就不再那麼注重了。
英國母親節的發展
十七世紀英格蘭,為表達對英國母親們的敬意,乃訂四旬齋的第四個星期日為「Mothering Sunday」,人們在這一天回家探視雙親,並致禮表示敬意。(註:四旬齋是指復活節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
當時,有許多的窮人必須在有錢人家裡幫討生活,而被迫離家寄宿在主人家裡,在Mothering Sunday這一天,主人們會放他們假,並鼓勵他們返家與媽媽團聚。為增加歡樂氣氛,也發展了一種特別的蛋糕稱為-mothering cake。
隨著基督神在歐洲的擴散,這個節日轉為對「Mother Church」的崇敬:表達人們對賦予他們生命、保護他們免於傷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謝。從此,教會的儀式便與母親節的慶祝活動相結合,以同時傳達人們對母親與教會的感念。
英國法官發套可能會被取消
《衛報》報道說,英國傳統的法官假發套可能很快將成為歷史。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批准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人認為,除了刑事案件之外,這種法官假發套應該被取消。文章說,這個由兩千人參與的調查顯示,法官和律師或將不再戴這種緣於18世紀的假發套,或是只在刑事案件的法庭上戴。
《獨立報》說,目前據信有一百名手工藝者受雇於假發套的生產廠家,如果這種發套遭到取消,這些人將會失業。
大英博物館的光榮與爭議
今天(6月7日)是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建館250周年紀念。大英博物館是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但在它值得驕傲的歷史中,也不乏引人爭議之舉,其中包括一些國家對大英博物館某些展品的主權要求。
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1753年6月7號根據英國議會的決議而建立的。
它當時展品的中心部分是文物愛好者漢斯?斯羅恩爵士收集的7萬件文物。現在,大英博物館一共擁有7百萬件文物。每年接待500萬名遊客。
大英博物館從始至今一直對遊客免費開放,它最初是作為一個所謂的環球博物館建立的,其宗旨是宣傳展示全球各地、各民族的文化。
它隨著大英帝國的不斷發展而擴大,而它本身作為教育中心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但是,在二戰後,隨著大英帝國的版圖日漸萎縮,它目前卻面臨著爭議。
最偉大的博物館
一些國家,其中包括希臘與奈及利亞,都要求大英博物館送還它們認為屬於自己國家的文物。
此外,博物館還面臨著由職員罷工和遊客數量減少所造成的財政危機。
但最近幾個月,大英博物館率先發起了對伊拉克遭到破壞的博物館的修復與支持活動,這使得它作為世界文化之友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盡管大英博物館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但其工作人員依然樂觀地相信,它仍然位居世界最偉大的博物館之列。
牛津英語辭典面世75周年
今天(6月6日)是《牛津英語辭典》誕生75周年。《牛津英語辭典》是一部具有歷史性的權威英語語文詞典。收詞44萬至59萬條,有"詞典之王"之譽。
《牛津英語辭典》可以跟比它早150年的中國康熙辭典媲美。
《牛津英語辭典》從1857年英國語文學會提議編纂開始,到1928年完成出版,前後共耗費了71年的時間。被公認為是古今最偉大的英語辭典。
這部辭典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牛津英語辭典》主編辛普森說:"《牛津英語辭典》不但在英國,而且在世界上任何說英語的地方都被用來界定英語語言。這也是編纂《牛津英語辭典》的目的。另外,它試圖收入的英語詞彙不但有現代的而且還有11世紀前諾爾曼人征服英國後的古代英語詞彙。"
《牛津英語辭典》收詞五十萬條,例句250萬句。每個詞條下都包括有關詞源。
辛普森說,19世紀早期,人們對科學的興趣越來越大。這導致了1857年開始的《牛津英語辭典》編纂工作。
他說:"德國當時也開始了同樣的辭典編纂工作,不過稍微早一點。德語大辭典的編纂工作最後於1960年完成。這一工程耗時140年。與此同時,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編纂類似的辭典。"
編纂這些辭典的目的是什麼?誰來使用這些用推車搬運的大部頭辭典呢?
歷史學家可能需要了解一個詞彙在上個世紀的含義,而律師需要確定某些詞彙的法律定義。
英國廣播電台(BBC)也經常用到《牛津英語辭典》,查證某些單詞的發音。
英國廣播電台語音研究所的語言學家桑斯特說,她自己就是《牛津英語辭典》的愛好者。
桑斯特說,"我從小就一直是《牛津英語辭典》的愛好者。我找到工作後買的第一件東西就是《簡明牛津英語辭典》,一套兩本。直到今天我還珍藏著這兩本辭典。我特別喜歡查詞源。而且對辭典標注的音標特別感興趣。我經常說,如果我被困在一個孤島上,又只能有一本書的話,那麼我想要的就是《牛津英語辭典》。"
一百五十年來,《牛津英語辭典》一再修訂。1989年出版的第二版20卷,收詞多達59萬條,有"詞典之王"之盛譽。
它幾乎囊括了1150年以來見於文獻的所有語詞。如果一個人進行校對的話,需要60年才能完成。
那麼,這部學術巨著是否包括了父母親在子女面前不願意使用的詞彙呢?
辛普森說,當然包括在內。
他說:"我們試圖描寫的是語言本身,而不是規定人們應該使用哪些詞彙。所以,我們找到某一個詞彙,那麼,不論它是現代的還是過去的,我們都會把它收進《牛津英語辭典》。"
他又說:"這些詞彙可能會被標為俚語或者是粗話。也許會警告你別在正式場合使用。但是,我們發現,人們是不會隨意在《牛津英語辭典》里找到個詞彙就亂用的。"
《魔戒》獲選英國最佳小說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項閱讀評比活動揭曉,選出了英國最受歡迎的小說。托爾金寫的小說《魔戒》(又譯《指環王》)名列榜首,英國女作家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緊隨其後,名列第二。
在英國全國范圍進行的這次評比活動中,共有大約50萬人投了票。
BBC這個名為"大閱讀"的活動是在九個月前發起的,目的是為了鼓勵人們閱讀,當時14萬人選出了英國人最喜愛的100本小說。結果在夏季的時候,這些書籍的銷售量增加了九倍。
在接下來的一輪活動中,人們又從這一百本小說中選出了21本。然後每部小說由一位名人來加以詮釋。
在英國人選出的最受歡迎的小說中,除了英國的古典名著外,還包括美國的文學作品比如《飄》、《小婦人》、《麥田守望者》,以及兒童文學作品《柳林中的風聲》、《哈利·波特》、《小熊維尼》等。
另外,根據亞馬遜網路銷售公司的報告,根據這些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其DVD和錄像帶的銷量也大幅上升。比如小說《不可逾越的軍規》銷量上升了不到百分之二十,但是三十年前拍攝的同名電影的DVD和錄像帶銷量卻增加了近六十倍。
BBC稱,它很高興看到觀眾和讀者通過不同方式來選擇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但是電影教授約翰遜卻認為,影視文學作品就像是冷凍的方便食品,無法與閱讀的那種"美味"相比。

2. 英國的古代和近現代歷史文化——從這個國家建立到現在的歷史進程

督學們批評斷代學習歷史的辦法)
不過,英國的學校教授歷史,經常都使用斷代的辦法,從一個歷史時期跳到另外一個歷史時期。

舉例說,學生剛學習16世紀都鐸王朝(the Tudors)完畢,隨後可能改為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現在,這種做法受到了督學部門的猛烈批評。與此同時,新發表的報告也顯示,越來越少學生選修歷史。

英格蘭教育標准辦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cation)說,雖然學生到14歲為止必須選修歷史,但是,在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課程考試(GCSE)時,只有30%的學生修歷史。

逐漸式微?

英國的媒體已經戲稱說,英國學校的歷史課可能成為「歷史陳跡」。

英格蘭教育標准辦公室的督學們說,學校的教授歷史採用片斷的形式,讓學生無法在宏觀層面上了解歷史,了解古代歷史與現代世界的關系。

這種情況讓學生對歷史課缺乏興趣。

與此同時,英格蘭教育標准辦公室也認為,現在的歷史教程過度強調英格蘭歷史,忽略了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的歷史,而且,歐洲和世界歷史的主要事項也包括得不多。

該辦公室說,如果,現行情況得到改善,這將對改善標准和減少偏見有很大的幫助。

關注焦點

雖然英格蘭教育標准辦公室認為小學的歷史教學達到滿意的水平,但是,他們對年紀比較大的學生較少選擇歷史課感到擔憂。

督學們害怕歷史將成為所謂的「邊沿科目」,越來越少人選修。

在1997年,共有35%的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課程考試的考生選擇歷史,但是,在去年,這個比率已經下降到30%。

督學們也擔憂,部分的歷史時代沒有得到好好的交代。

不過,英國當局堅持問題受到處理。

在上周,當局公布了計劃,徹底改革教學內容。

與此同時,公民教育也將集中注視英國的多元文化。

3. 英國的起源和形成

英國的起源和形成:

1、羅馬時期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

盎格魯撒克遜: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顛。盎格魯人(Angels)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諧音England,英格蘭名稱的由來),即盎格魯人的土地之意。

丹麥入侵: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

諾曼征服: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瓦特.泰勒起義: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起義雖遭失敗。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3、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

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

4、專制王權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

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5、文藝復興

較之歐洲大陸,英國文藝復興運動發生時間較晚。不過,經過都鐸王朝和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英國作為民族國家的確立,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世界文化聯系的日益擴大,以及沖破羅馬教廷的束縛,所有這些,都使得英國文藝復興後來者居上。

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涌現出的「三巨人」:莎士比亞、培根和哈維,是這一時期在藝術、人文和科學領域的最傑出代表。這一時期,英國的藝術、人文和科學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在加強不同領域間聯系的同時,也在不斷豐富和深耕著各自的園田。

6、工業革命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青黴素、脫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噴氣式發動機等等。倫敦的金融市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眾多公司來此利用英國的商業契機。

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3)英國有多少年文化史擴展閱讀: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4. 求英國的圖片資源包和英國的歷史和文化,謝謝。

Due to historical and ethnic reasons, by England, Northern Ireland, Welsh, Scotland countries constitute the United Kingdom, the capital was still in England London, subject or England, so it is the British ( originally British refers to England England ). The British Isles is referring to England, Scotland and Welsh, since the Northern Ireland is located in the island of Ireland, Gibraltar and many other islands area is too small, so it is not included. The UK ( The United Kingdom ) social stability, stable life, low crime rate and very few acts of violence occurred. Britain's mild climate, no severe cold and heat, the four seasons such as spring. Britain is a multicultural and open minded society. British art, music, culture and food has been subject to different count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and the impact of the national customs, and many countries have a long and close ties. Until now, it is still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other English countries maintained a strong relationship. The UK is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25years, in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EU and China, it is always persist firmly in and ardent supporter. Britain is the EU countries the biggest investor in china. England is the first instrialized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such as the steam engine, penicillin, deoxyribonucleic acid ( DNA ), dolly and jet engines and so on. The British economy in the world for the fifth, and is Europe's largest financial center. London financial market attracts around the world many companies to the UK business opportunity. Two years, the Britis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country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technical, instrial and financial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its world class ecation is much older, dating back to twelf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Oxford (1185)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209) set times.
羅馬時期前的英國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時期(年份皆是近似值):前8000年,中石器時代開始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開始前1600年,青銅器時代開始前900年,凱爾特人遷徙至此地前400年,鐵器時代初期大不列顛島的南部目前有許多羅馬時期以前的遺跡留存下來。大約前15世紀青銅器時代的巨石陣(Stonehenge)就是一個大型的遺跡。在石陣附近的愛維貝瑞(Avebury)則有更早以前巨石圈。在英格蘭北部雪菲爾(Sheffield)的溫克班(Wincobank)可以看到鐵器時代的丘陵要塞(hill fort)遺跡,而英格蘭南部也有不少這類的丘陵要塞,從多塞特郡(Dorset)的大型梅登城堡(Maiden Castle)到位在伯克郡(Berkshire)小很多的葛林斯貝瑞城堡(Grimsbury Castle)都有,代表了那時已經擁有集中的土木工程系統。位在德文郡(Devon)的達特穆爾國家公園(Dartmoor National Park)擁有英國最大型的青銅器時代聚落遺跡,那裡存留有大約5000個房屋地基、石柱、石柱群、石棺(kistvaen)、巨石圈和錐形石堆(cairn)。其中有許多的保存狀況非常良好,最有名就是葛林斯龐(Grimspound)聚落。 羅馬時期英國 西元前1世紀左右,強盛的羅馬帝國入侵了不列顛,燦爛非凡的羅馬文明從此改變了不列顛的面貌。西元前55年,時任羅馬高盧總督的凱薩,帶領數萬軍隊、對不列顛群島發動了兩次武力侵略,卻困於不列顛人的戰術無功而返。西元43年,羅馬第三任皇帝克勞狄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地區,納為行省,同時進行軍事統治和軍事移民。西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不列顛北部建立了100多公里的城牆以防衛北方蠻族,此即知名的「哈德良長城」。之後隨著羅馬帝國勢力衰退,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於西元407年撤離不列顛,結束統治。盎格魯-撒克遜征服 在羅馬人把軍隊從英格蘭調離後,附近的其他民族趁機攻來。不列顛居民因早已習於羅馬人的統治和保護而抵擋不住。一支來自歐洲大陸的日耳曼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最後征服了不列顛,建立了許多國家。此後,英國才被稱為「英格蘭」(意即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 中世紀時期--諾曼王朝 主條目:諾曼王朝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役當中,來自諾曼地的「征服者威廉」(諾曼地公爵威廉)打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建立諾曼王朝。威廉一世下令編輯末日審判書,相當於現在人口、財產普查,透過此書他可以得到甫征服的國家的資訊,以便日後管理英格蘭。威廉一世引入了歐洲大陸的分封土地制度,同時藉由領主效忠、強化了英王王權。中世紀時期--金雀花王朝 主條目: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亨利二世改革了英格蘭司法體系,廢去不合時宜的審判方法,採用習慣法並首創陪審團制度。1215年屢戰屢敗又不得人心的約翰王遭貴族階級強迫簽下限制王權的「大憲章」,是為英國不成文憲法的濫觴。1295年愛德華一世召開議會,確立了包含貴族、騎士和教士的議會制度。該王朝的末任國君是理查二世於1399年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奪去王位,英格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的統治。英法百年戰爭 主條目:百年戰爭由於領地和王位繼承權的紛爭,西元1337年英格蘭和法國之間掀起了斷斷續續長達116年的戰爭。百年戰爭造成大量平民死傷、流離失所,也引領戰術、武器方面的革新。最終英格蘭幾乎失去了歐陸上所有領地;法國則藉此完成了民族統一。
中世紀時期--蘭開斯特王朝 主條目:蘭開斯特王朝蘭開斯特王朝是英國歷史上其中一個王朝。在1399年時,蘭開斯特公爵亨利趁國王理查二世遠征愛爾蘭時,奪去王位,成為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國君。蘭開斯特的名字是來自於該王朝的成員均為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的後代,而紅玫瑰為王朝的象徵。在15世紀時,蘭開斯特王朝與約克王朝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爆發了玫瑰戰爭,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約克王朝。這兩個王朝之間的競爭,也導致於現今蘭開斯特郡與約克郡之間也保持著友好的競爭關系。 都鐸王朝的亨利·都鐸對蘭開斯特王朝的繼承權是透過他母親瑪格利特·蒲福(Margaret Beaufort),她是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的曾孫女。而瑪格利特·蒲福嫁給了理奇蒙伯爵艾得·都鐸,生下亨利·都鐸,也就是未來的英格蘭王亨利七世。都鐸王朝時期 1485年玫瑰戰爭結束,亨利·都鐸奪得王位,都鐸王朝開始。其繼位者亨利八世則因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另創政教合一的英國國教派。1603年,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去世, 都鐸王朝結束。這一百一十八年的都鐸王朝時代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都鐸王朝的統治者包括:亨利七世,亨利·都鐸,亨利六世侄子(父親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弟弟)亨利八世,亨利七世次子愛德華六世,亨利八世的小兒子琴·格蕾郡主,亨利七世外孫女的女兒 (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國女王)瑪麗一世,愛德華六世同父異母的姐姐,外號「血腥瑪麗」伊麗莎白一世,瑪麗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宗教沖突與清教徒革命 當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駕崩時,未曾留下任何子嗣,所以由她血統上最接近的男性新教徒的親戚,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他也是第一個統治整個大不列顛島的國王。詹姆士一世也經歷過一連串的天主教極端份子的意圖暗殺事件,特別是在1603年的主要陰謀(Main Plot)和次要陰謀(Bye Plot),以及最著名的是在1605年11月5日的火葯陰謀。在1642年,英國爆發了內戰,其原因是查理一世與議會一連串的沖突與紛爭。在1645年6月國會的軍隊戰勝了國王的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第一次內戰結束。而在1647年初,國王也成了議會的階下囚。國王在第二次內戰結束後被當眾處決,隨後在年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而英國成為了英格蘭聯邦,克倫威爾過世後,其子理查·克倫威爾接任護國公之職,但沒多久就被撤職。在1660年,英國王室復辟成功,英王查理二世回到倫敦。1665年,倫敦爆發大規模的瘟疫,而在次年,倫敦又發生了大火,這場火災連續燒了5天,大概燒毀了15,000棟建築物。1689年,荷蘭新教的奧蘭治威廉親王取代了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這也是史上著名的光榮革命。 工業革命 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初期,農業社會被廣泛地轉化為科技化和機械化的工業社會,這次重大的變革被稱為工業革命。非常多的農業生產者轉移到了城市和鄰近城市的郊區進行大規模的集中式生產,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新技術使得經濟規模擴大而得到節約和增加單個工人生產量,從而使得傳統的家庭式手工業被減少,其後的結果就是這些地區擁有很少的底層支持,使得嬰兒死亡率(這一方面,很多以5,6歲學齡前兒童為主的主日學校擁有葬禮社,互相負責葬禮事務安排)、犯罪率和社會剝削大大增高。這次工業化的變革對工人來說並不是完全無痛苦的,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的生活受到威脅。他們中的一部分常常進行和准備進行對工廠的破壞。這些破壞分子被稱為「盧德分子」。對這些「盧德分子」歷史也應該有不同看法,如E.P.湯普森。(E.P.Thompsom) 近代歷史 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是於1692-1866年間統治德國漢諾威地區和在1714-1901年間統治英國的王朝。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後裔被逐離英國。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兒瑪麗和安妮陸續繼位,但不幸二人都駕崩後都無存活子嗣可繼承王位。在安妮女王長子夭折後,英國國會為避免英國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過《1701年嗣位法》,當中規定: 若1689權利法案中所規定的繼承人全部無子死亡後,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漢諾威選帝侯夫人蘇菲亞和她的新教後代繼承。這部法律,令當時在英國王位繼承序列頭50名的王室成員都失去王位繼承權。雖然,法案導致數次因王位爭端而起的沖突,但位於王位繼承序列第52名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George I),最終於1714年繼位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直至1727年駕崩。而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於1801年合並,組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溫莎王朝背景 溫莎王朝的父系祖先為韋廷家族,後來其中一個分支被分封到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即今日德國的圖林根州),該分支便自此以國為王朝名,但保留韋廷作為私人姓氏。該分支的數位王子通過婚姻或獲選多國國王,如葡萄牙、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等。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維多利亞和她的大表哥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結婚,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德國姓氏就此帶入英國王室。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其長子繼位為愛德華七世,愛德華成為第一位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君主。 王朝之始──改朝換姓 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但由於經歷多年復雜的聯姻,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而英國王室帶有德國姓氏,更令英國人覺得不順。為安撫民心,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布將英國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為溫莎。「溫莎」一名來自溫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遽聞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奠基的。重要事件 溫莎王朝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兩次皆成功令英國成為戰勝國。而另一方面,大英帝國在二戰後迅速瓦解,殖民地陸續宣布獨立,令英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陸續失去愛爾蘭國王和印度皇帝等稱號。但通過各種妥協方式,令英國在前殖民地區的影響力依然舉足輕重。這些妥協包括成立英聯邦,和允許一些國家獨立自主。直至今天,仍有15個國家奉英王為國家元首,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令英王至今依然為名義上統治最大面積領土的君主。 歷任君主 1910-1936 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1936 愛德華八世 King Edward VIII1936-1952 喬治六世 King George VI1952- 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5. 什麼是英國歷史文化

英國歷史始於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亦是後來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其源頭可追溯到羅馬統治時期。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
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
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 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
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
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

6. 誰能給我大致講講英國的文化和歷史急!!!!!!!!!!!!!!!

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歷史,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
(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後改名紐約),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  英國歷史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18世紀中-19世紀中)
1.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另一方面,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3.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5.這一時期,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資產階級革命
近現代英國歷史起始於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時期。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並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  英國歷史權利請願書》,國王遂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義,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後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 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第一次內戰初期
,議會軍節節失利。O.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的要求改組軍隊,建立「新模範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1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後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見彩圖),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先後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英國,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圖復辟舊秩序,但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經濟變革已不可逆轉。1679年,圍繞王位繼承問題議會分成輝格和托利兩派,是為近代政黨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老年得子。為阻止天主教信徒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行動,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即位,11月,威廉率艦隊在英國登陸,推翻復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威廉稱三世(1689~1702在位);瑪麗稱二世(1689~1694在位)。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和托列兩黨進行長期爭權奪利的斗爭。1714年,漢諾威王朝入主英國,輝格黨取得長達60多年的政治優勢。在R.沃波爾任內,國王的主要咨詢機構樞密院發展成內閣,內閣首腦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對議會負責。沃波爾實際是英國第1任首相(見表)。
英國歷史
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本原始積累更加迅速。議會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規模迅速擴大。在廣大被圈佔土地上建立起資本主義農場或牧場,被剝奪生產資料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擴大。1689~1763年間,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屢開戰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政府在1793~1815年期間,積極組織並參加反法聯盟。在整個18世紀,英國成為販賣黑奴的國際中心。在國內,政府實行保護關稅政策,高關稅阻止外國商品輸入,獎勵本國工業品出口,以低稅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以上種種原始積累手段為工業生產的變革提供了前提。18世紀後半葉,在工業生產中出現並開始使用機器,這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變革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1733年織機中開始採用飛梭,60~70年代紡紗機普遍採用;80年代,蒸汽機投入使用。隨著蒸汽機採用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機器製造業的出現,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到各部門。到19世紀30~40年代,各主要工業部門都採用機器,大機器生產在紡織業中已佔主導地位。英國從農業國發展成工業國,工業革命至此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面貌,西北地區興起一批工業大城市,人口也向那裡集中。19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1個工業強國。工業革命造就了兩個新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他們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成為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議會改革與憲章運動
隨著工業革命的勃興,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力量漸漸壯大。他們的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但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權利。18世紀60~70年代,圍繞J.威爾克斯和《北不列顛人報》事件,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言人資產階級激進主義者抨擊國王的專橫和議會的腐敗,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取消「衰敗選區」,擴大選舉權,在議會中增添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的主張受到為喬治三世國王(1760~1820在位)所不信任的輝格黨貴族的支持。輝格黨人採取一些措施,進一步限制王權。18世紀末,在法國革命影響下,下層人民群眾掀起爭取改革的運動,他們希望獲得參政權以改善自己的經濟地位,並對後來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1830年,在各階層人民壓力下,輝格黨C.格雷政府提出議會改革法案,經過一年多的斗爭,1832年6月,改革法案經議會兩院通過、國王批准成為法律。1832年第1次議會改革法稍稍調整擴大了選舉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政治權利,開始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議會改革未給工人帶來任何好處,他們為爭取普選權進行新的斗爭,憲章運動興起。1838年,倫敦工人協會提出《人民憲章》,要求按民主原則改革議會。1840年成立全國憲章協會。1840、1842和1848年,憲章派在全國掀起3次群眾性的向議會請願運動,在請願書上簽名者達數百萬人,但請願書都被否決,運動被鎮壓。1848年以後,運動轉入低潮,逐漸銷聲匿跡。憲章運動雖未成功,但為工人階級留下了寶貴的斗爭遺產。
19世紀下半葉 19世紀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時正值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有「維多利亞時代」之稱。這個時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其鋼鐵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出口貿易佔世界總額的1/3以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1832年議會改革後,托利黨和輝格黨逐漸改造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兩黨輪流執政。由於經濟地位鞏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開放較多的民主自由。1858年取消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1867年和1884年進行了第2次、第3次議會改革,使城鄉工人階級上層獲得選舉權。1872年,議會開始實行秘密投票。資產階級政府還改革教育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和軍隊。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從當時的經濟繁榮中得到好處的主要是統治階級,廣大勞動群眾勞動強度大,生活非常貧困。但資產階級從他們的高額利潤中分出少許份額給工人階級上層和熟練工人,使這部分工人的條件得到改善。這些人因而倡導階級合作,主張通過協調解決勞資糾紛,主張工人組織的活動內容應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爭取改善勞動條件及其他福利,反對進行罷工及其他旨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斗爭。19世紀中葉以後,涌現出一批這樣的工會組織,混合機器工人協會(1851)可作為一個代表。它們按行業(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組成,只吸收熟練工人,排斥非熟練工人參加。它們沿著爭取改良的工聯主義道路發展,因而被稱為「新模範」工會。
60年代初,在K.馬克思、F.恩格斯幫助下,英國工人投身政治斗爭,支持美國、波蘭人民的斗爭,參與創建第一國際,在國內開展爭取普選權的斗爭。1868年召開工會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要求政治權利。80~90年代,社會主義運動復興,出現了社會民主聯盟(1884)、費邊社(1884)、獨立工黨(1893)等社會主義組織。工人運動中也出現新氣象,廣大非熟練工人紛紛組織起來,開展罷工斗爭,號召工人隊伍團結。1900年,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政黨的代表共同組成「工人代表委員會」,1906年委員會更名為「工黨」。工黨初建時只吸收團體會員,是各團體的選舉聯盟。1911年,成立英國社會黨。
殖民擴張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
19世紀末期,英國殖民擴張的重點轉移到非洲。它從法國手中奪得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進而佔領埃及(1882)和蘇丹(1899),積極參加殖民列強瓜分西非、東非和中非的爭奪戰,參加1884~1885年列強分贓的柏林會議(1884~1885)。為實現帝國主義分子C.J.羅得斯提出的修建一條從開普敦到開羅縱貫非洲大陸的大鐵路的所謂"二C計劃"(開普敦和開羅的英文寫法第一個字母都是「C」),加緊侵略南非,1899年爆發英布戰爭,英國並吞奧蘭治和德蘭士瓦。19世紀末,在亞洲控制緬甸、阿富汗,1900年參與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並染指中國西藏。截至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已廣布世界各大洲,殖民地面積計達3350萬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達3.94億,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向帝國主義過渡,1902年國內已出現57家托拉斯及其他壟斷組織,某些部門還加入了國際壟斷聯盟;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溶合,財政寡頭與大銀行控制一切;資本輸出大量增加。1899年時食利者收入超過外貿收入的4倍。
19世紀,英國科學文化取得輝煌成就。C.R.達爾文以其《物種起源》(1859)奠定了生物進化論的基礎。才華蓋世的詩人G.G.拜倫以其浪漫主義的卓越詩篇著稱於世,他用詩抨擊貴族的反動,支持民族解放斗爭。因此他被統治者逐出祖國,英年早逝於異邦。C.J.H.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史中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最著名代表、英國人民的作家,其作品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極盛時期下層勞動群眾的苦難。F.哈代、蕭伯納和J.高爾斯華綏等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著名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德國、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1908年,自由黨政府決定對海軍實行「雙強標准」原則,即英國軍艦噸位不能少於兩個最強的海軍大國軍艦噸位的總和。H.H.阿斯奎斯自由黨內閣還進行了一些旨在改善勞動群眾狀況的改革,以安定後方。1914年,議會通過愛爾蘭自治法案,後因大戰爆發,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諸實施(見彩圖)。愛爾蘭本部獲得自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6個郡仍歸英國。此後英國正式國名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已經形成。它同已經形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相對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期間,英國派遠征軍到歐洲大陸,是西線戰場主要參戰國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在北海進行日德蘭大海戰。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初期,自由黨聯合保守黨、工黨組成聯合內閣,1916年自由黨人D.勞合·喬治繼任首相,組成5人集體內閣,總攬大權。為了爭取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對戰爭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議會選舉法,實行全體成年男子和30歲以上婦女的普選權。1928年選舉權擴大到全體成年婦女。1918年11月,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7. 美國英國日英國的歷史有多少年本中國建國多少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到目前為止已經成立了整整70年。目前正在飛速的發展。
1776年7月4日,在費城發布了《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建國的開始,之後開始了獨立戰爭。到目前為止建國243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都是世界前列。
日本建國的時間是天皇制度出現之後開始的,因為日本天皇是萬世一系,所以到目前為止從理論上講是沒有政權更替的。日本第一個天皇是神武天皇,公元前後出現的。日本天皇名稱最早文字記載是689年日本頒布的《飛鳥凈御原令》。目前為止日本至少有1500年的歷史。

8. 英國歷史五個階段怎樣影響英國文化

英國文學主要分五個階段:上古及中世紀的英國文學,新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維多利亞時期以及現代時期。 英國文學史中,上古時期大概是始於公園450年,止於1066年,即諾曼底征服的那一年,主要分為宗教詩和世俗詩,聖經和貝奧武夫是流傳至今的典型,興盛的是盎格魯薩克森文明,詩歌神韻結合了粗獷豪勇的氣象和悲情哀婉的風格. 文藝復新時期,是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社會的開始,是從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人文主義是其精神所在,那個時期涌現的作家有莎士比亞,培根,馬洛,斯賓塞,約翰彌爾頓 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從1660年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到798年的浪漫主義時期為止,前期英國動盪不安,後期國力發展,英國的十八世紀,是啟蒙主義時代,提倡秩序,理性,法制,這一時期的文學巨匠有約翰班楊,丹尼爾笛福,斯威夫特,亨利菲爾丁謝立丹,托馬斯格雷. 浪漫主義時期是從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謠集》開始到1832年司各特的死截止,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主要強調人權,主要作家有布萊克,華茲華斯,騷塞,柯勒律治,拜倫,雪萊,濟慈,簡奧斯汀,維多利亞時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高潮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1836到1901,是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國家相對繁榮穩定,國權逐步向中產階級轉移,道德和常理成為時代主題,主要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丁尼生布朗寧,喬治艾略特,哈代現代時期,由於資產階級壟斷,矛盾激化,加上一戰和二戰的損失,日不落帝國國力下降,哲學思想涌現。流派繁多,代表人物,蕭伯納,葉芝,艾略特,勞倫斯,喬伊斯等

9. 英國歷史文化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盎格魯(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的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的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的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英國歷史和文化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
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 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
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
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閱讀全文

與英國有多少年文化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