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歷史大事年表1800到現在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05年:納爾遜將軍特拉法爾加海戰
公元1812-1815年:英美戰爭
公元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了火車
公元1815年:威靈頓公爵滑鐵盧戰役
公元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
公元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
而修建大本鍾;下加拿大叛亂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日不落帝國
公元1840年:《威坦哲條約》,紐西蘭建立
公元1840-1842年:鴉片戰爭
公元1851年:路透社由德國亞琛遷往英國倫敦
公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863年:第一份正式足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創立
標志現代足球的誕生
公元1867年:紅河叛亂
公元1886年:倫敦塔橋修建完成
公元1896年:北岩勛爵創立《每日郵報》
公元1899年-1902年:第二次布爾戰爭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
公元1922年:BBC成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加拿大獲得獨立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47年:印巴分治
公元1948年:倫敦奧運會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公元1961年:南非獨立
公元1966年:英格蘭舉辦足球世界盃並獲得冠軍
公元1970年-1980年:北海油田開始產油
公元2012年:倫敦奧運會
B. 求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這兩件事是最重大的,對英國乃至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政治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當眾處決查理一世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
經濟上;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主要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C. 英國1825年經濟危機爆發的背景
嚴重的生產過剩使資本家不敢投資,利潤源源不斷變成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1819年為 360萬英鎊,1820年為820萬英鎊,1821年為1120萬英鎊,1822年為1010萬英鎊,1823年為1270萬英鎊。於是,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從1821年到1825年,倫敦交易所共對歐洲和中南美洲國家發行了4897萬英鎊公債,而英格蘭銀行對國內私人貸款卻急劇萎縮。這些公債轉過來又成為對英國商品的購買力。英國輸往中南美洲的棉紡織品從1824年的150萬英鎊,激增至1825年的395萬英鎊。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產和投資迅速擴大,另一方面則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從而再一次使供給嚴重超過需求。1825年下半年,物價終於開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資也被證明是一場豪賭。投機商人和銀行首先大量破產,繼之第七次危機席捲英國主要工業部門。 這場危機使紡織工業設備開工率下降了一半,紡織機械如花邊機的價格下跌了75%-80%,機器工業首次受到危機的嚴重襲擊。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在外國公債上凈損失達1000多萬英鎊,對資本家和英國國力都是一個沉重打擊。此類現象後來在對美國鐵路的投機上再次重演。債券投機屢屢失敗是英國走向相對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價格大幅下跌,英國貨傾銷美、法、德各國市場,重創了它的競爭對手。
D. 想知道十八和十九世紀的英國和那時候的主要事件。謝謝!
1701年至1800年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十八世紀。
這個世紀注重的是「穩定」與「和諧」,卻也是人們對自然探索的萌芽期。
大事記:
托馬斯·貝葉斯出生,大約出生於1701年,詳不可考,英國牧師(逝世1761年)(大事記??)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繼承西班牙王位,但是被英國奪走很多海外殖民地。
七年戰爭:英國奪取法國北美洲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殖民地。
英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工業革命開始。
十八世紀的英國:
經濟概況 1688年政變把荷蘭的威廉三世和瑪麗①推上了英國的王位,同時確立了土地貴族和一部分資產階級(大商人和金融資本家)的統治地位。
當時的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歐洲首屈一指,但是就經濟構成的比重說,還是一個農業國,五分之四的人口從事農業。小麥有輸出,輸出量不斷增加,從1697—1707年的一百一十多萬誇特增加到1746—1765年的九百五十多萬誇特。輸出的農產品中還有麥芽和大麥。
十八世紀,英國農村裡排擠中小農戶的過程變本加厲,國家政權助長大地產吞並自耕農的土地。議會通過的圈地法令越來越多,1717—1727年為十五件,1728—1760年為二百二十六件,1761—1796年為一千四百八十二件,1797—1820年為一千七百二十七件。
根據這些法令被圈的土地達四百萬英畝以上。這些被圈的土地不象從前那樣用作牧場,而是作為大農場。大地主或以高額地租出租土地,或以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場。他們有資本,能夠僱用農業工人,使用改良的農業設備。他們對農業進行的資本主義改造,刺激了農業的進步。「雖然種地的人數減少了,但土地提供的產品和過去一樣多,或者比過去更多,因為伴隨土地所有權關系革命而來的,是耕作方法的改進,協作的擴大,生產資料的集聚等等」。①這時,開始實行了系統的谷類作物與根塊植物的輪種法,制定了排水和施肥辦法,採用新式的農業機器如條播機和改良犁。
在工業方面,十八世紀上半期仍在迅速發展。毛紡織工業在一些地區陷於停滯,而在另一些地區又有進展。總的說它是穩步前進的,輸出是上升的,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每年輸出的呢絨的價值不大超過一百萬鎊,1764年已增到四百萬鎊。1700年,議會通過法令,禁止輸入印度的棉織品,從此棉紡織工業以蘭開夏為中心取得了長足進展。當時,工業商品的小型生產愈來愈多地被手工工場所代替。雖然手工工場還有分散的小工場,但它在毛、棉、絲等織造方面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就。至於集中的手工工場多從事制鐵、造紙、玻璃製造等。集中的手工工場是手工勞動進一步分工和專業化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這種專業化把生產分成許多細致的、簡單的操作,為機器的發明和推廣作好了准備。而且手工工場訓練了許多熟練工人,為以後產生的工廠制度創造了另一個必要的前提。加上其他條件,英國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起發生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發展由手工工場階段向工廠階段過渡。英國經濟起飛了,它進入資本主義的新階段。
輝格黨與內閣 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的王位繼承法,排斥詹姆士二世的子系繼承英國王位。它規定,由詹姆士二世的次女安繼承威廉三世,如果安死而無子女繼承,應由斯圖亞特王朝的遠親德國的漢諾威選侯繼位。1702年安繼承威廉三世為王。1714年,喬治一世繼安為王,這就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開始。從1714年到1783年先後七十年,輝格黨一直當政,沒有間斷,也沒有遭到致命的反對。
漢諾威家族:1714——1837
喬治一世:1714——1727
喬治二世:1727——1760
腓特烈:死於1751年
喬治三世:1760——1820
喬治四世:1820——1830
威廉四世:1830——1837
愛德華
維多利亞:1837——1901
選舉戰:拉選票的場面
在驅逐詹姆士二世的政變中,輝格黨起過積極作用;對威廉三世,它堅決支持。同輝格黨對立的是托利黨,因為它的成員有一部分支持詹姆士二世而削弱了力量。無論輝格黨或托利黨,都是高級貴族的掌上物。它們的區別在於:托利黨以中等貴族即大鄉紳為基礎,牢牢地控制著地方上的權力。輝格黨更接近於資產階級和倫敦的銀行家、大商人、大船主,從漢諾威王朝開始就牢固地掌握了國家政權。輝格黨統治期間的最初代表人物是華爾波爾。
羅伯特·華爾波爾(1676—1745年)出生在諾福克郡的一個貴族地主家裡,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接受了貴族教育。他繼承的地產每年可以收入二千英鎊。在女王安在位時代,他既接近女王,又接近權傾一時的馬爾博羅公爵,在政治上飛黃騰達起來。從1721年到1742年,他一直是英國政府的首腦。華爾波爾象倫敦商人那樣精於理財,又是一個十分重視現實的人。他盡量把賦稅從商人和工場主身上轉移到消費品上,以博取資產階級的歡心;又為了不招鄉紳們的敵視,大減土地的稅率。經過十七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加上1689年《權利法案》的具體規定,英王的權力受到了限制,議會的權力超過了國王的權力。而漢諾威王朝的頭兩個國王喬治一世和二世不熟悉英語和英國國情,又把某些王權轉歸輝格黨首領。在這種權力轉移的過程中,英國議會制度逐漸確立;就在華爾波爾當權時期,內閣制開始形成。
英國的內閣制綜括地說須包括這幾個因素:內閣必須在下議院里佔有決定作用的多數,閣員須在議會中據有議席;一切閣員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一致,必須聯合起來集體負責;內閣必須有一個首腦(即後來的首相),他有控制內閣決定的發言權,又必須是下議院多數黨的首領。華爾波爾當權的時候,這些因素正在萌芽,他竭力用乾薪職位、營利事業、承辦公物、授予爵號、施惠議員親友等辦法收買議員,牢牢地掌握著下議院的多數議席。1733年,他強迫反對他的財政改革方案的大臣辭職,這固然起於他想把持政權,不容閣員反對他的政策,但這一舉卻樹立了一條重要原則,在關鍵問題上內閣必須意見一致。因此有的歷史學家指出,演成內閣共同負責和首相為內閣和下議院首領之功,應歸於華爾波爾。正式使用首相一詞是以後的事,在英國政治制度演變史上,華爾波爾卻是事實上的首相。內閣制的產生使英國立法機關得以控制行政機關而又不使後者減少效率,在立法和行政之間找到了調節。
華爾波爾在下議院同議長談話
在當政的輝格黨中,華爾波爾代表資產階級中較為保守而和平的一派。由於英國力量的增長,輝格黨中代表資產階級中侵略而好戰的一派,勢力抬頭,在1742年把華爾波爾趕下了政治舞台。此後四十年,英國通過殖民戰爭,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它雖然失掉了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卻牢牢地握有加拿大和印度。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經濟力量的加強,英國靠著剝削殖民地和較弱國家的經濟從屬關系,日益上升為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強國。
約翰·洛克和亞當·斯密 十八世紀的歐洲被稱為理性時代或啟蒙時代。啟蒙思想家認為,人們應該用理性的眼光觀察生活和社會。啟蒙運動十七世紀在英國獲得開端。在整個啟蒙時代的最有代表性的那些思想,有許多是在英國這個被資產階級革命松開的土壤中萌芽的。十八世紀自由思想的創始人就是英國的約翰·洛克。
約翰·洛克(1632—1704年)是新興資產階級英國的著名思想家,是啟蒙時代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發展了自然權利的理論,認為人類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具有生存權、自由權和財產私有權。他否定君權神授的封建主義理論和專制主義理論,把人民政治主權的原則作為自己的國家學說的基礎。他認為現代社會之前是自然狀態,人們聯合組成一個社會同盟,是由於自願的契約而產生的。國家和政府的職責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然權利。如果政府破壞社會契約,侵犯了人的自然權利——個人的自由和財產,那就是政府領導人「把他們自己置於同人民的交戰狀態中」,人民就有權推翻它而建立一個更好的政權。相信人性有善良的和理性的基礎,認為任何社會的目的都是保護個人自由,這是洛克的自由思想的出發點。承認私有制是和自由、平等相等的人的自然權利,這又清楚地表明了洛克的政治理論的資產階級的實質。洛克的政治學說對於歐美的社會思想,起了巨大的革命影響,我們將會在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獻中具體看出來。
在啟蒙運動的總軌道上,在英國產生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蘇格蘭的教授亞當·斯密(1723—1790年)。斯密把自由競爭看作彷彿是由自由本身所規定的秩序,相信隨著資產階級關系的發展,人民的幸福也要增長。他認為各個人的自由活動是達到共同福利的最好的捷徑,因此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生活的任何干預,即反對當時仍然盛行的「重商主義」。
所謂「重商主義」產生於新航路發現以後和西歐殖民者競相爭奪殖民地之時,一時在歐洲不脛而走。重商主義者主張由國家干預經濟,比如由國家安排對外貿易,鼓勵商品出口,以高額關稅保護本國的生產發展。他們認為進口少,出口多,就能把盡可能多的金銀集中到本國。在商業資本占優勢的時代,人們把金銀的多少作為國家富庶和繁榮的尺度。金銀多了不僅可以向企業投資,而且可以用來擴充海陸軍,使國家更加富強起來。在英國,直到工業革命以前,重商主義一直是政府和資產階級所奉行的學說。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了名著《國富論》,提倡「自由競爭」或「放任政策」。他認為國家不必安排貿易和工業,因為這種干預是違反供求的「自然規律」的,而放任政策卻能為最大多數的人取得最大的利益。他還特別強調,人們進行自由競爭為自己尋求財富就能使整個社會富庶起來;政府的職責在於保衛國家,維護社會安寧,而不是干預經濟事務。亞當·斯密的巨大功績在於進一步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他指出,國家的財富出於生產,而生產主要靠工人和農民的勞動,一切財富的本源是勞動,增加國民財富的條件是提高勞動生產力。他又指出,勞動者附加在原料上的價值須分作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工資付給了勞動者,又一部分作為利潤由資本家佔有了。這裡麵包含了剩餘價值論的萌芽。
亞當·斯密(1723—1790)
亞當·斯密為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建立了完整的體系。他提倡的「自由競爭」或「放任政策」,反映了英國在當時世界上的經濟優勢,又為工業革命造了輿論。他的學說的科學部分日後又為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所吸取,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大來源之一。
1801年至1900年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9世紀。
1793~1815年拿破崙一世指揮法國軍隊對抗反法聯盟的一系列戰爭。戰場主要在歐洲大陸。法國大革命開始後,歐洲各君主國企圖對法國武裝干涉。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宣戰,7月8日對宣戰,1793年2月1日對英國宣戰。
3月,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西班牙、荷蘭、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1次反法聯盟1793年9月,拿破崙?波拿巴在土倫要塞任炮兵指揮,戰勝王黨和反法聯軍,被破格提升為准將。1794年 6月在比利時弗勒呂斯大敗聯軍,迫使一些國家退出反法聯盟,只有英、奧繼續對法作戰。1796年 3月,拿破崙奉命遠征在奧地利統治下的義大利北部,1797年1月,在利沃利大敗奧軍,1797年10月迫使奧地利簽訂《坎波福爾米奧和約》,粉碎第1次反法聯盟。法國督政府於1798年初任命拿破崙為遠征軍司令進行東征,以阻礙英國和東印度之間的貿易。同年7月初,法軍在埃及登陸。拿破崙的遠征以及法國在荷蘭、瑞士勢力的擴大促使反法國家於1799年建立第 2次反法聯盟,主要參加者有英國、奧地利、俄國及奧斯曼帝國。1799年11月 9~10日(霧月18~19日)拿破崙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拿破崙任第一執政,後為終身執政。拿破崙執政後,開始進攻英國在歐洲的盟國,以孤立英國。
1803年5月法英重開戰端,拿破崙佔領漢諾威。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拿破崙一世。同年英國首相W.皮特組織第3次反法聯盟,參加者主要有英國、俄國、奧地利。1805年8月27日法國開始進攻西進的奧俄聯軍。
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薩克森等建立第4次反法聯盟。
10月27日拿破崙一世進入柏林,11月21日在柏林頒布大陸封鎖令,對英國進行經濟戰。
為有效執行對英國的大陸封鎖令,拿破崙一世決定佔領不願同英國斷絕關系的葡萄牙。
1809年1 月,英國、奧地利結成第5次反法聯盟。
1813年春,俄國、英國、普魯士、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等國組成第 6次反法聯盟。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英、法、德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王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
PS:十九世紀的英國在《19世紀英國:危機與變革》一書中有細致描寫,可以參考。
《19世紀英國:危機與變革》簡介 :
隨著工業化、民主化、城市化的突飛猛進,恪守傳統自由主義的英國在19世紀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為此英國進行了哪些社會變革和制度創新?它如何能在沒有爆發革命的情況下就化解了危機,成功地實現了現代化轉型?本書在詳述19世紀英國歷屆政府更替和社會變遷的基礎上,對上述問題作出了精彩的分析和解答,這對我們思考當今中國社會面臨的現代化問題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E. 1800年到1870年英國有什麼事件
公元1840年
·6月,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
·英國在世界上首次發行郵票——「黑便士」實行郵資制
·英國J.P.焦耳發現電熱當量,並測試了熱功當量,為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作出貢獻
公元1840~1842年
·英國憲章運動第二階段
公元1841年
·英國W.菲利肯斯提出第一個地層系統表
公元1842年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英國J.B.勞斯建成第一個過磷酸鈣廠生產氮肥
公元1843年
·10月,中英簽訂《虎門條約》
·英國A.拜恩發明了可以傳送文字和圖形的自動化記錄電報裝置
公元1845年
·英國R.W.湯姆森獲充氣輪胎專利。數十年後用於自行車和汽車車胎
公元1846年
·英國議會廢除穀物法,標志著英國自由貿易政策的確立,兩年後廢除航海條例,自由貿易替代了保護貿易
公元1848年
·英國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和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
公元1849~1851年
·英國考古學家A.H.萊亞德在伊拉克摩蘇爾發掘古代新亞述帝國都城尼尼微遺址時,發現大批藝術珍品和新
亞述國王「阿蘇爾巴尼帕圖書館」中的大量楔形文字,轟動歐洲
公元1850年
英國倫敦用漂白粉消毒飲用水
·英國E.福布斯編成第一幅海產生物分布圖
公元1851年
·英國建成水晶宮,為現代建築先驅工程之一
·首屆世界博覽會在英國倫敦舉行
公元1852年
英國社會學家、哲學家H.斯賓塞的論文《進化的假說》發表,首次提出社會進化論思想
公元1853年
·英國同俄國的克里木戰爭發生
·英國W.湯姆森給出電路振盪方程,並導出振盪頻率,為電振盪理論的開端
公元1854年
·英國J.斯諾調查倫敦霍亂大流行,證明霍亂與水源衛生的關系,促進城市公共衛生運動
·英國F.南丁格爾率護士赴克里木戰場,返英後於1860年創辦世界第一所護校
公元1856年
·英國H.貝塞麥發明轉爐煉鋼
公元1856~1864年
·英國K.W.西門子和法國P.E.馬丁發明平爐煉鋼
公元1857年
·英國爆發經濟危機,波及美、法、德等國,形成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公元1857~1859年
·印度爆發反英民族大起義,
公元1858年
·英國H.C.索比發表《顯微鏡下晶體結構》,開辟了顯微岩石學研究新領域
公元1859年
在印度土軍的重大叛亂之後,東印度公司"帝國"被並入英國政府的統治之下。
·英國C.R.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充分論證了生物進化論
公元1859~1890年
·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在世,寫了68篇福爾摩斯私人偵探故事,對後世推理小說有重大影響
公元1860年
·10月,英法聯軍侵入中國北京,劫掠、焚毀圓明園
·中國奕分別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
·英國R.馬利特製出全球地震活動圖
公元1861年
·英國T.格雷姆提出膠體概念
公元1862年
英國開爾文用熱傳導理論計算地球年齡
·英國倫敦建成世界第一條地下鐵道
公元1864年
·英國J.C.麥克斯韋提出電磁場的基本方程組,並預測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基礎
公元1865年
·英國在因佛內斯首次修築水泥混凝土路面
公元1868年
·英國在倫敦最先設置交通信號燈
F. 1820-1870年英國成為頭號工業強國的原因
工業革命是發起於英國
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的現代化進程,經過這場革命,英國的生產力大幅提高,經濟迅速增長,為成為工業強國打下了基礎。
你搜一下「工業革命」,有更詳細的說明。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其次,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的國內市場,以及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原始資本和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市場,更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都無法比的。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G. 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Claudius)率軍征服不列顛。
公元5世紀-9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不列顛 帶來古英語不列顛南部改稱英格蘭 開始七國時代。
公元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皈依基督教。
公元1014年:「北海帝國」 丹麥克努特大帝兼任英格蘭國王。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公元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公元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
公元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玫瑰戰爭"。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公元1529-1536年:英國宗教改革 立新教聖公會為國教。
公元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創伊麗莎白時代。
公元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
公元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取勝。
公元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公元1665-1667年: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戰敗。
公元1672年:第三次英荷戰爭,簽和約恢復戰前狀態。
公元1688年:光榮革命 英國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議會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公元1754年至1763年:七年戰爭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美國 加拿大 印度的控制權。
公元1757年:普拉西戰役,克萊武入侵印度孟加拉。
公元17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法」規定 英國直接統治印度。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793年到1815年:七次反法同盟 及拿破崙戰爭。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12-1815年:英美戰爭。
公元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 而修建大本鍾;下加拿大叛亂。
公元1840-1842年:鴉片戰爭。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48年:倫敦奧運會。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公元1966年:英格蘭舉辦足球世界盃並獲得冠軍。
公元2012年:倫敦奧運會。
(7)1820年左右英國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1、英國簡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總人口超過66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佔83.9%。
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英聯邦元首國、七國集團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英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2、英國的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顛。
盎格魯人(Angels)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諧音England,英格蘭名稱的由來),即盎格魯人的土地之意。而古英語,則是繼承了他們的語言而來。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
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直到今天,美國人還管英國人以及英裔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H. 1814年英國歷史
1813年9月10日在俄亥俄附近的伊利湖發生的伊利湖戰役,是1812年戰爭中的海上戰役。九艘美國海軍軍艦果斷地擊敗了英國六艘軍艦。這場戰役奠定了美國在伊利湖的控制權,讓美國人收復了底特律和贏取泰晤士戰爭,並擊敗了特庫姆塞的印第安聯邦。1812年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時,美洲印地安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帝國,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戰場,和恰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停止。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禦鬆懈。美國欲向北擴張,並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為解放者。
1814年《巴黎條約》
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托瑪斯·傑弗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並,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美國必須控制整個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國也有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美國聲稱大英帝國在以下三個方面侵犯其主權:
①英國不遵守美國獨立戰爭後雙方1783年達成的《巴黎條約》:拒絕移交西部地區軍事要塞,並且武裝印地安人,威脅美國的西部邊陲。
②皇家海軍攔截美國商船追捕逃兵,強征美國海員入伍--這些人雖然出生於英國,但已歸化為美國公民。
③英法之間的拿破崙戰爭導致的貿易禁運,使上百艘美國商船被皇家海軍扣押,美國的中立國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國眾議院的鷹派議員鼓動戰爭。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向國會發表演講後,國會投票宣戰。有趣的是,英國為了避免對美戰爭而解除貿易禁運的消息在開戰以後才姍姍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