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帝國墳場」—阿富汗
最近這段時間,我注意到一個國家的名字總是出現在新聞媒體上:阿富汗。
就在上個月2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到訪阿富汗首都,討論美國在阿富汗的撤軍問題。
如果你有印象的話,可能還記得二月底,美國政府與塔利班簽署了一份里程碑式的和平協議。根據協議,美國承諾將在135天內將駐阿美軍規模從1.3萬人減少到8600人,剩餘的美軍和北約聯軍將在14個月內撤離阿富汗。
其實美國的阿富汗政策,在美國國內一直被廣為詬病。最主要的批評聲音就是,美國在阿富汗打了18年仗,花費了2萬億美元,但只是將自己扔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泥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最近,我在施展老師的微信公眾號「施展世界」上看到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給我提了一個醒,就是美國在阿富汗付出了那麼重的代價,也不能全怪美國自己,因為阿富汗本身就是一塊難啃的骨頭,甚至還有一個外號,叫做「 帝國墳場 」。
說起阿富汗,很多人要麼就只能想起本·拉登和恐怖主義,要麼就是隱隱約約知道,阿富汗是個非常不發達的國家。
但是你琢磨一下,一個國家能成為所謂的帝國墳場,不得有一個首要條件,就是帝國得願意來到這塊地方啊?
沒錯,阿富汗雖然作為一個國家並不富裕,但是在地理上,它可是兵家必爭之地。
跟你說說阿富汗周圍的鄰居,你就明白了。阿富汗的東邊是中國,北邊有中亞的國家,南邊是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邊是伊朗。只要你稍微熟悉一點歷史,就肯定能聽出來,阿富汗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好幾個文明的交匯處,也就是所謂的中亞「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有什麼意義呢?就是無論是哪一股勢力佔領了阿富汗,它就可以以此為基礎,對周圍的四個不同方向的文明產生威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阿富汗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歷史上,對阿富汗這片地區,爭得最凶的恐怕就是沙皇俄國和大英帝國了。
18到19世紀期間,俄國和英國,都想成為世界霸主。巧的是,這兩個國家位於歐洲的一東一西,但是它們的稱霸世界之路卻非常相似,都是做了兩手打算。
一方面,它們准備讓歐洲國家互相制衡,哪個國家冒頭就打誰;另外一方面,它們要開辟一個屬於自己的後花園,偷偷發育,坐等時機成熟。沙俄找到的後花園是中亞,而英國找到的,是印度。
你如果看看地圖,就會發現這件事很有意思,兩個野心勃勃的帝國繞了一大圈,一個在阿富汗以南,一個在阿富汗以北對上了。
對於這件事比較上心的,是英國。我們剛才說了,阿富汗因為是「兵家必爭之地」,一旦一個勢力佔領了阿富汗,那它很容易南下,騷擾印度。
為了讓印度這顆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不被別人奪走,英國一共發動了三次阿富汗戰爭,每次戰爭之後,都在阿富汗扶植了一個親英國的政權。
在第三次阿富汗戰爭之後,乾脆讓阿富汗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樣一來,無論是誰想要佔領阿富汗,都一定會面臨國際社會的譴責。
這些努力本質上都是一個目的:讓阿富汗成為緩沖區,讓這兩個國家減少直接接觸,避免不必要的沖突。
那問題就來了:英國和俄國,在歷史上都是多厲害的國家,仗可是沒少打,為什麼在阿富汗這件事情上,就只是互相隔山打牛,寧願讓阿富汗獨立,作為彼此的緩沖區,也不願意一鼓作氣把它吞下去呢?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要提到阿富汗作為帝國墳場的另一面了,也就是它非常難以被征服。
阿富汗雖然在面積上並不大,但它的地形十分復雜。今天我們看到的阿富汗,被一條高大的山脈從東到西貫通,把南北分割開來。這條山脈,就是興都庫什山脈,長約16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最高峰米爾峰海拔7690米。
這座山帶來了什麼後果呢?
其實,聯想一下咱們中國,就能理解了:漢中和西安兩個城市,中間只隔了一座秦嶺,但是在文化上一個屬於南方一個屬於北方。這種規律在阿富汗也同樣成立,因為興都庫什山的阻隔,導致高山南北兩側文化割裂,如果一個統治者想要統治阿富汗,需要多種治理方式。
除了文化上難以統一,這條山脈也給南北地區的交通,設置了一個難以逾越的坎兒,這使得在古代,很難有統治者能有效兼顧兩頭。
聽到這里你可能要問了,阿富汗的復雜地形,導致它不容易自我生長出一個強大的政權,但是為什麼外來的帝國,也沒能將它收拾服帖呢?
還是要回到阿富汗的地理特徵上。阿富汗的地理不僅造成了文化分裂,還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資源短缺。
阿富汗的耕地面積非常小,只佔全國的0.2%,居民大多數都是以放牧為主。這是因為阿富汗境內,山地與高原占據了全國面積的80%。即使有平原,但由於阿富汗處於亞洲內陸,氣候乾旱,平原地區也多是不毛之地。
這帶來了什麼結果呢?
耕地面積小,自然資源匱乏,就導致阿富汗即使建立了政府,也會因為自身的造血能力很差,而沒辦法長久穩定經營。如果一個帝國想要扶持阿富汗的當地政府,成為自己的代理人,就必須長期、不斷投入,相當於給自己的錢袋子,戳了一個永遠堵不上的窟窿。
而且,雖然阿富汗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但是它在很多帝國的版圖上,都處在鞭長莫及的位置。這意味著一個帝國即使想征服阿富汗,也必須走遠路,把帝國中心地區的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來才可以。
這樣一來,無論是扶持當地的代理人,還是自己親自下場,阿富汗都會讓帝國不斷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成為帝國難以抽身的泥潭。
就算是在現代,阿富汗也是一個非常難以被統治的地方,因為它的地形,已經把「難以征服」這個基因,寫在了它的骨子裡。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循環:阿富汗地區因為地形原因,很難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統一政府,這就導致當地人在性格上,非常桀驁不馴,不服管,而當地人的性格特徵,又加大了後來統治者的統治難度。
而我們也可以看到,作為一塊「難啃的骨頭」,阿富汗在過去這半個世紀以來,已經兩次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次是咱們開頭提到的,把美國拖入了泥潭。另一次就是針對蘇聯——歷史學界普遍認為,蘇聯在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隨之而來的一場長達10年的戰爭,這樣帶來國力的巨大損耗,成為拖垮蘇聯的原因之一。
總結一下:其實 要說阿富汗為什麼會成為帝國墳場,8個字就可以概括:矛盾中心、帝國邊界。
矛盾中心是指 ,阿富汗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讓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讓歷史上的很多帝國,都想染指阿富汗;
帝國邊界是指 ,因為阿富汗復雜的地理環境,再加上遠離帝國的中心地帶,這讓阿富汗對於很多帝國,都是鞭長莫及,即使想要下決心征服,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貳』 當年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三次侵略弱小落後的阿富汗,為何均被擊潰
大英帝國當年曾經雄霸天下,最後卻沒能拿下阿富汗,主要原因有三點——不正義的戰爭。
阿富汗的頑強抵抗
應該這樣說,當年英國侵佔阿富汗的戰爭持續的時間非常長,戰線過長,英國的經濟補給就會跟不上,而且經濟不濟跟不上機會給阿富汗翻身的機會,因此阿富汗政府也利用了這次機會,頑強的抵抗英國,甚至將英國打出了歐洲,因此此次戰爭英國不勝而歸!
『叄』 四萬大軍進攻阿富汗,竟只有一人生還,為何英國會輸的這么慘
如果問十九世紀,哪個國家最風光,那麼一定是英國莫屬。“日不落”帝國-英國可以說了整個歐洲大陸,不但佔領了印度,還把當時風光無兩的拿破崙打的鼻青臉腫。但是沒有想到一個如此風光無限的帝國,用四萬大軍攻打一個小國阿富汗,因為阿富汗人民頑強的抵抗和進攻,最後竟然將風光無限的英軍打的只剩下一人生還。
因為阿富汗處於歐亞大陸的中央位置,具有獨特的戰略地理位置,一直是諸多國家的眼中的肥肉。自從英國佔領了印度之後,就將目光投向了阿富汗。於是他們以印度為基地,向阿富汗進攻。但是因為受到了阿富汗民兵和游擊隊的奮勇起義,最後將英軍全部消滅,只剩下一名軍醫生還。當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用武力去征服另一個具有民族意識十分強烈的國家,那麼這個國家註定要以失敗告終。
『肆』 之前英國和阿富汗有什麼關系
綜觀一戰前英國與阿富汗的關系,侵略與反抗成為兩國關系的主線。英國為滿足本國利益,實現對中亞地區的控制,以阿富汗為目標,採取軍事手段,企圖控制阿富汗,使其成為英國控制中亞地區的戰略基地。在這一過程中,英國經歷了滲透、「前進」、退卻三個階段,但從未完全控制阿富汗。阿富汗在英國侵略之時,雖然統治者在抵抗過程中放棄了本國利益,成為英國的傀儡,但阿富汗人民卻沒有放棄抵抗,沒有在淪陷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