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的勞動力市場是如何形成的

英國的勞動力市場是如何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2-12-12 22:44:07

A. 請從政治,地理,技術,資本,勞動力,市場等方面說明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

(1)政治方面,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2)地理方面,英國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當時方興未艾的大西洋貿易的航線上,便於海外貿易、殖民地的開發、販賣黑人奴隸,從殖民地往國內運送搜刮財物用於資本積累。此外英國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環境好;自然災害較少
(3)技術方面,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4)資本方面,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
(5)勞動力方面,英國通過「圈地運動」(即18世紀英國國會准許地主圈有舊公地,空地,許多鄉紳利用機會並購公地或小自耕農土地),圈成大農場,使用新農具,提高生產量 ,迫使許多佃農和自耕農喪失耕地,或移民北美十三州,或至城市謀生,為工業革命提供充沛的「自由」勞動力 。
(6)市場方面,殖民地的擴張為英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B. 全球勞動力市場形成的時間

全球勞動力市場即國際勞務市場,形成於20世紀50、60年代。國際勞務市場經過了50、60年代的孕育與發展,形成了西歐和北美兩大勞務市場。

隨著70年代西方國家的經濟陷入滯脹和80年代的緩慢增長,以及中東國家石油收入的劇增和亞洲「四小龍」的興起,國際勞務市場已從只進行普通勞動力流動的西歐和北美兩大市場,發展成為亞太、中東、西歐、北美、拉美和非洲並能提供多種勞動服務形式的多元化市場。

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世界經濟增長緩慢,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加強,使勞務市場上的競爭更趨激烈。目前,隨著多數國家採用調整與發展並重的政策,國際勞務市場呈現出對技術勞務需求增加的態勢,而且國際勞務市場多元化的趨勢還在進一步加強。

當代國際勞務市場呈現的特徵:

第一、當代國際勞務合作,以實現合作雙方自身的經濟目的為動力,即通過雙方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配置、優勢互補,以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

第二、當代國際勞務合作,雙方以短期僱傭或提供勞動力為主。

第三、當代國際勞務合作呈多側面、多方位、多層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際勞務市場

C. 英國農場勞力短缺,一企業年薪55萬招人摘菜,為何還招不到人

英國農場勞力短缺,一企業年薪55萬招人摘菜,為何還招不到人?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問題,因為大家對於勞動力這個問題,是非常好奇的。因為在我們國家,勞動力是非常多的,但是隨著近些年來,我們國家強壯年勞動力市場也是比較短缺的。但是,在像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勞動力一直都是短缺的,而且,在一年的時間中,企業年薪就算是五十五萬元,也很少有人去應聘,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接下來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吧。

其實,想這樣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的,在發達國家是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發生的。英國和美國還有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嚴重缺乏勞動力。

D. 第一次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其市場和勞動力條件分別是通過什麼途徑具備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 ①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②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③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④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場手工業新興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多,原有的動力如畜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在英國伯明翰,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資產階級工廠了。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廠手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

E. 試描述勞動力市場靜態均衡的形成過程及勞動力供求變動對均衡的影響。

首先是供大於求,其次是普遍知識技能較差,三是地域供需不平衡,四是結構不合理,五是流動性過快。就業問題是世界各國政府共同面臨的難題,由於我國有著世界最多的需就業人口,因此這一問題又顯得更為突出。國內的許多學者都認為,目前中國社會的首要問題是就業問題。國際上的一些學者也持這一觀點。2004年4月的博鰲論壇之後,蘭德公司 高級經濟顧問、胡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查爾斯·沃爾夫(Charles Wolf JR)曾經指出,中國目前面臨的最難解決的問題,莫過於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與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這兩個目標的矛盾。 各國在解決就業問題的時候,有兩個主要的關注群體,其中之一就是青年。(註:另一個主要的關注群體是以婦女以及殘疾人、罪錯青年等為代表的就業弱勢群體。因為他們在就業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公平待遇需要額外關照才能得到保障。許多國家都有專門針對青年就業和婦女、殘疾人等弱勢就業群體就業的專門法律。)因為青年是面臨失業的主要群體,在全世界范圍內青年的失業率基本上都大幅高於成年人。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最新估計,全球大約有8820萬15-24歲的青年失業,佔全球失業人口的47%。在我國,青年已成為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主體對象。目前勞動力市場上的求職者中,青年人已佔70%,這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出現的新情況。因此,青年就業和再就業問題解決得如何,不僅事關青年的切身利益和生存發展,而且事關黨和國家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全局。 隨著青年就業問題的日益突出,這一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特別是青年研究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由於我國有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正在向非農領域轉移,以及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學術界以及政府又對青年就業問題中的農民工問題和大學生就業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里討論的青年就業問題中的「青年」,與國際上在討論這一問題時對青年的年齡界定有所不同。按照聯合國系統的定義,青年指15-24歲的人群,其中15-20歲被視為青少年,20-24歲為青年成人。因此,國際上所說的青年就業問題指的是15-24歲的人的就業問題。而我國對青年的界定比較寬泛。我國《勞動法》第十五條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我國的勞動法還將年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勞動者界定為未成年工。我國在統計勞動人口時,將16-35歲的人群統計為青年。因此,在我國所謂的青年就業問題,特指16-35歲的勞動人口的就業問題。 一、對幾種失業類型的簡單分析 經濟學家將失業分成「摩擦性失業」、「總量過剩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三大類。 摩擦性失業,是由於人們在不同地區、職業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變動職業而引起的失業。這種失業的時間很短,通常在6個月以內,而且這種失業很多時候還是勞動者的一種主動或自願的選擇。比如,因為跳槽、遷居等原因而造成的暫時性失業就屬於摩擦性失業。 總量失業,是由於勞動力總供給大於總需求而引起的失業。比如,現在有100個人需要就業,但只有80個崗位,比崗位多出來的20個人自然要處於失業狀態。由於經濟增長呈周期性變化,在經濟周期的蕭條階段總體經濟活動水平降低,總需求不足,總量失業往往集中出現,因此總量失業又稱「周期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主要是由於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不適應這種變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的失業,失業的時間較長,通常在6個月以上。由於勞動力供需出現了錯位,使得有的勞動力找不到崗位,有的崗位招不到合適的勞動者,職位空缺與失業並存,這是結構性失業的最顯著特點。比如,現有100個需就業勞動力,也有100個崗位,但是其中的20個工作崗位與現有勞動力不匹配:100個崗位里有25個需要高級技師的崗位,而這100個勞動力中只有5個高級技師,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20個人失業,同時空出20個崗位。 在現實的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供大於求和供需不匹配的情況是同時存在的,因此一定會同時出現總量失業與結構失業。所以,當有100個人的時候,可能只有80個崗位,而這80個崗位中還會有一些崗位與現有的勞動力不匹配。因此,當有100個需就業勞動力和80個崗位的時候,失業的人數往往是大於20的。 以上對總量過剩失業、結構性失業、總量過剩與結構性失業並存三種情況的分析,是在排除了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下,單純從勞動力供求情況出發對失業情況所作的簡單化分析。這種簡單化的解剖說明了勞動力供需情況與失業之間的關系。當然以上的舉例都是一種理想狀況,現實情況往往復雜得多。在勞動力尋找崗位和崗位尋找勞動力的過程中還有其他許多干擾因素也會影響就業:市場信息反映不靈,勞動力流動障礙等等。 在三種失業中,摩擦性失業是基於勞動者的變動而引起的失業,這種失業對勞動力市場和整體就業形勢的影響相對較小。而由勞動力供求數量、結構問題引起的總量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問題較難解決,對勞動力市場和整體就業形勢具有決定性影響。在我國,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相當尖銳,同時勞動力供求結構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因此,青年就業問題的解決要同時面對這兩大矛盾。 二、我國青年失業中的總量失業和結構性失業 (一)未來20至30年內,青年勞動力還將持續大量湧入就業市場,青年勞動力的總量過剩將是我們要長期面對的一個難題 21世紀頭20年,中國16歲以上人口將以年均550萬人的規模增長,到2020年勞動年齡總人口將達到9.4億人。「十五」期間(2001-2005年)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最為迅速,年均增長1360萬人。這意味著到2020年,我國將新增1億左右的需就業青年。(註:到2020年,這部分新增勞動力中年齡最大的也才36歲。每年的新增勞動力中,有一部分將因為就讀於中學或大學而暫時延遲進入勞動市場,但每年都將有差不多數量的大中專畢業生需要就業。因此,從一定時期來看,進入勞動年齡人口與進入勞動市場的人口是大體相當的。)這還只是單純的自然增長所帶來的新增青年勞動力,不包括現有的歷史積淀下來的尚需就業或轉移的部分。農村尚有1.5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其中有一億多是青年。這部分青年加上新增勞動力,僅這兩項就意味著新世紀的頭20年我國平均每年要安排一千餘萬青年就業。 再反過來看看崗位的供應情況。一般情況下,經濟發展能創造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在西方國家,以美國為例,當經濟增長率達到3%的時候,失業率保持不上升也不下降的狀態;經濟增長率高於3%,失業率會大幅下降;經濟增長率低於3%,失業率會大幅增長(張車偉,2003)。但是,近年來我國的情況卻與此大相徑庭。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始終以7-8%的速度增長,失業率卻不斷攀升(見下圖)。 資料來源:《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 之所以如此,一是這幾年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由於國有企業改革等原因,許多原來積淀的冗餘人員下崗失業,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長所增加的就業機會。同時,由於我國產業結構中勞動力密集、就業彈性系數(指經濟每增長1%就業增長的百分比)大的第三產業比例偏小,(註:2003年,我國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約29%,而美國高達74%,馬來西亞、印度等國也都達到了40%以上。由於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高,因此能吸納大量勞動力,有力地緩解失業壓力。2001年,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27.7%,而發達國家,如美國為74.5%、法國為74 %、英國為72.8%、日本為63.1%、德國為62.6%;即使是發展中國家,如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也己達到50%左右。)整體經濟的就業彈性系數偏低,因此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崗位增加極為有限。「九五」期間(1996-2000 年),全國31 個省、市、自治區中有14個地區出現了就業負增長;有一個地區出現零增長;只有三個地區平均就業增長率在2 %。與其他時期相比,所有地區就業增長率都大幅度下降。各地區就業GDP 增長彈性系數都比較低,就業資本投入增長彈性系數也比較低,出現了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而就業是低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情形(胡鞍鋼,2003)。從1998年到2002年的4年間,我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從人民幣78000億元增加至106000億元,年增長率為7.8%。同時,統計數據顯示,這4年間的就業崗位數從7.06億個增加到7.37億個,年增幅為1%。 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我國將有大量青年勞動力源源不斷地進入勞動力市場,而就業崗位的增加速度與青年勞動力的增加速度之間將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意味著勞動力供應遠遠大於需求的現實在短期內難以迅速改變。因此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青年的就業問題將始終是一個大問題。 (二)我國青年勞動力的技能、觀念、地域分布等方面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適應,存在突出的結構性失業 勞動力不適應市場需求包括勞動力的技術、知識、經驗、種類、年齡、性別、地區分布、觀念等許多方面與市場需求的脫節。青年勞動力在這些方面不適應市場需求,都會造成青年失業。我國青年中存在較為突出的是技能性結構失業、地域性結構失業和觀念性結構失業。

F. 第一次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其市場和勞動力條件各是通過什麼主要途徑具備的

市場條件:殖民擴張。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
勞動力條件:圈地運動。

G. 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其市場和勞動力條件分別是通過什麼途徑具備的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是有其必然性的,其市場條件是通過蓬勃發展的工廠手工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具備的,其勞動力條件是通過圈地運動,將大量的農民與土地相分離而具備的

H. 工業革命後英國勞動者的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工業革命給英國工人階級帶來了苦難。工人變成了機器的簡單附屬品,受到廠主、監工的層層監視。廠主隨心所欲地頒布工廠規則,巧立各種名目對工人罰款。機器大工業把大量的婦女和兒童卷進了勞動力市場。由於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由於破產的小生產者源源不斷地流入無產者的行列,形成了龐大的失業大軍。資本家拚命降低工人工資。1810年英國紡織工人每周的平均工資為42先令6便士,1825年下降為25先令6便士。當廠主對工人的剝削告一段落,工人領到工資的時候,房主、店主和當鋪老闆便向工人撲來,競相榨取工人身上的血和肉。

閱讀全文

與英國的勞動力市場是如何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