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稱英法聯軍侵華戰爭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因為英國仍是主要侵略國家。
英法聯軍入侵我國始於1857年(咸豐七年)。當時帝國主義國家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和法蘭西第二帝國借口廣東官吏到英國商船上捉拿罪犯和一個法國傳教士在廣西被殺的事,聯合派兵侵犯廣東。1858年(咸豐八年)又派軍艦侵犯天津。1860年(咸豐十年)又侵入北京。
英法兩國為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聯合組成的侵華遠征軍。1856年(咸豐六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7年3月,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法國政府任命葛羅男爵為全權專使,率軍來華。12月,聯軍齊集珠江口,共計5600餘人,其中法軍1000人,英軍4600餘人;軍艦20餘艘,佔領廣州成立聯軍委員會並對廣州實行殖民統治。
1858年聯軍侵入天津城郊,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後陸續南撤。次年,在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時,英國公使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拼湊聯合艦隊再次兵臨天津海口,共有兵士2000餘人,各種軍艦20餘艘,戰敗而歸。
1860年,英、法擴大戰爭,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專使,並任克靈頓和孟斗班為兩國侵華軍總司令,率英軍18000餘人,法軍7000餘人,英艦73艘,法艦32艘,齊集中國海面。
8月24日佔領天津,10月13日佔領北京,侵略軍燒殺搶掠,犯下滔天罪行。焚燒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造成中國文化的巨大損失。11月初撤出北京。1861年10月,《北京條約》規定的中國對英法兵費賠款全部交清後退出廣州。
(1)英國為什麼沒有二次鴉片戰爭擴展閱讀: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直接誘因是1842年《南京條約》的「尾巴」—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的寄居問題。《南京條約》正本含混地承認了這項權利,但對細則交代不明:中方認為英商及其眷屬可以在各口岸的港區居停、但不得入城,英方則堅持要到城邑之內活動。
咸豐帝及其辦理涉外事務的首席代表兩廣總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認定:夷人入城事關中外大防,使其與士民雜居,不獨有損天朝體面,亦可能淆亂人心。在兩廣總督的駐節地廣州,官府默許士紳煽動排外情緒,引發了1849年的反入城風潮。
英國政府對反入城的深層緣由似乎不甚明了,在他們看來,既然爭執之起始於《南京條約》的善後不良,那麼擇機將關於入城的條款明確化即可。
1854年,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利用美國和法國在1844年簽署的條約將滿12年、應行修訂的機會,援引「一體均沾」條款,尋求簽署關於入城問題的新條約。兩廣總督葉名琛當然知曉,入城的命門在於有悖禮制,斷無商量的餘地。
但這位能乾的官僚老於世故,認定自己可以靠中國官場的羈縻功夫來應付洋人。對登門要求修約的包令,他時而閉戶稱疾、時而佯稱繁忙,避而不見;萬不得已見了面,則溫言寬慰、顧左右而言他,唯獨對修約這件要事不置可否。
包令無可奈何,只得與美法兩國使節乘船前往天津,在海河口外呈上18條修約要求。但葉名琛早早呈了奏摺給皇帝—洋人借口修約,意圖不明;在剿滅「發匪」正值緊要關頭之際,怎能讓這點小事驚動了聖駕?莫若將其打發回廣州,管保萬無一失。
於是,咸豐帝果斷地駁回了洋人的提請,把他們打發回南邊。一來二去,這種不接觸、不承諾、不負責的伎倆居然爭取到了兩年的時間。
1856年10月,修約的最後期限已至,葉名琛依舊在消極抵抗。包令和駐廣州領事巴夏禮按捺不住了,他們讓東印度-中國艦隊司令西馬糜各厘海軍少將派3艘炮艇駛入珠江,炮轟廣州城,並遣2000名士兵登陸,佔領了總督衙門。
但這次行動事先沒有徵得倫敦的同意,調用的兵力不多,英軍在攻破虎門和省城周邊炮台後就止步不前。逃入舊城的葉名琛則依舊拒絕修約,他以一副義正辭嚴的腔調宣布中止中外貿易,作為對洋人的懲戒,並慫恿市民焚毀了十三行街的外國商館。
至於對咸豐帝,他自是謊報了各種「大捷」以邀功請賞。
1857年春夏之交,英國下院在對華用兵問題達成了一致,帕麥斯頓首相委任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伯爵詹姆斯 布魯斯為全權代表,指揮對廣州的示威性進攻。隨額爾金前往華南的有大小艦船44艘、官兵近萬人。
額爾金在當年12月12日給葉名琛發去一份照會,限定後者在十日內答復關於入城、修約、賠償被焚商館損失在內的多項要求,哪知葉名琛的耳目遠比他機靈—早在7月份,這位聰明的總督在香港收買的探子就報稱:英人在上一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遭遇了慘敗,新近又為印度兵變困擾,政府即將垮台。
事實當然是與這份「情報」截然相反的,但在當時的葉名琛眼裡,額爾金的通牒恰恰是一種佐證:英人準是黔驢技窮、無可奈何,才會虛張聲勢的!於是他既不談判、也不備戰,只是復信拒絕對方的要求。現在,葉名琛已經開始坐等對方悻悻撤軍了。
12月28日拂曉,英法聯軍20餘艘艦艇以猛烈的炮火轟擊廣州城,隨後海陸軍5600餘人登陸。
戰事在兩天內就結束了,「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葉名琛被押往加爾各答,此公以「海上蘇武」自命,日誦呂祖經不輟,越明年而亡。巴夏禮在廣州組織了一個委員會來管理這個抵押品,一直維持到1860年。
結束對廣州的進攻後,額爾金和法國代表葛羅草擬了致北京的照會,宣稱願意在上海談判修約,要求中方派出全權代表。但咸豐帝還是那句「粵事應歸粵辦」,要他們去和葉名琛的繼任者、新任兩廣總督黃宗漢交涉,顯得極不耐煩。
英法使節乃會同美俄代表,於1858年4月乘艦北上,在天津投遞了要求談判修約的照會,限定六日答復。直隸總督譚廷襄清楚咸豐帝的脾性,自然未敢應允,於是英法艦隊在5月20日發起了攻擊。當天中午大沽炮台失陷,咸豐帝不得不派東閣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與眾夷展開談判。
6月下旬,中方接受了四國代表的全部要求,與其簽署了《天津條約》。四國除獲准派公使駐京外,還得將通商口岸增加為十口,外人在中國內地游歷傳教皆得自由,關稅每十年協定一次,中方同時須賠償英國軍費400萬兩、法國200萬兩。聯軍隨後撤兵南返。
2. 為什麼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間有14年的間隔,為何英國在中國取得利益後,其他列強不乘勝追
1854年,英國、美國、法國都積極活動修約。但是對於英國來說,採取戰爭行動解決修約問題的時機沒有成熟。最大的原因是,英、法聯盟正與俄國為分割和奴役土耳其打著克里米亞戰爭,英國的軍力布置在克里米亞戰場上。所以英國政府訓令包含修約談判中要嚴格避免使用武力,只要中國承認修約的原則,實際談判不必馬上進行。1855年,美國任命傳教士伯駕為駐華公使,給伯駕的任務,是要他從清政府取得公使駐京、無限制擴大貿易以及取消對個人自由的任何限制等三項主要權利。伯駕知道,《望廈條約》只規定了12年後作細小的修改,但他認為:「為了達到各國政府的最大利益,不僅細小的修改,而且激烈的變更是必不可少的」,為此「必須採取強硬手段」。(16)他在來華前,遍訪了倫敦和巴黎外交部,取得了一致意見。1855年8月,伯駕希望北上渤海灣,逼迫北京政府舉行修約談判。包令說:「用孤單的行動而不伴以強大的軍事壓力,就沒有希望從中國取得任何重要的讓步」。(17)因為各國軍艦尚未調到遠東來,沒有軍力支持,這次北上行動未能成行。這就是說,用戰爭手段,達到逼迫清政府同意修約的目的,這已經是既定決策。
1856年3月,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俄國戰敗。這時候,英、法、俄國都把眼光投向了中國,各國軍艦都可以移師中國了。在克里米亞戰場上廝殺的對手,在中國成為了合作的夥伴。利用戰爭手段已經決定,侵略者總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3.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其實可以避免的,就是由於清政府愚蠢的行為和耍小聰明沒有滿足第一次鴉戰爭中所兌現的利益,英國的商品還是沒有進入清朝市場,最終用戰爭的方式正式打開中國的市場,可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說白了就是確保英法列強商品進入中國市場,這場戰爭本來可以和談來解決的,只是由於清政府的愚蠢行為,導致火燒圓明園,給我們的文化造成巨大災難。
第一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規定了清政府開了五個通商口岸,洋人可以進來做做生意。因此英國駐廣州的大使就跟廣州地方主官說自己要進入廣州城做生意,結果就是廣州官員說由於民間反英情緒激烈,為了洋人的安全,還是不要進入城裡。而英國大使堅決要求進入城裡,畢竟條約規定了有這個權利嘛!於是在進與不進之間,雙方是糾結不清。廣州的官員以各種理由敷衍英國大使,說可以進但是要上報給皇帝請示,等批復好了就行了。其實清朝政府官員就是死要面子,道光皇帝輸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心裡就是不服氣要給洋人好看,打也打不過,只能糊弄洋人啦,就是不批准洋人進城。地方政府官員也知道皇帝的心思,所以才找各種理由敷衍洋人,以達到落了洋人面子的報復感。這些行為很可笑的,明知都輸了褲子都沒有了,還要死要面子,既然輸了,就要知恥後勇,反思自己輸在哪裡,然後改正學習敵人的技術和方法這才是正道啊!事情就這樣耽擱下來,英國人想進進不來,窩了一肚子的火,搞來搞去,英國人說不談了,回去得了。廣州官員以為自己勝利了,其實英國人就是回去考慮是否再次用戰爭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期間英法剛好碰上和沙俄打克里米亞戰爭,沒空管清政府的事,因此清政府又過了幾年安穩的日子。
1856年英法已經搞定了沙俄,有空調轉槍頭對付清政府了。英國大使堅決要求進城,而廣州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堅決不讓進城,英國決定用更強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剛好這時發生了「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其實這兩件事件都不是很重要,亞羅號是海盜走私船,廣東水師扣留是很正常的,英國人就認為這船是掛著英國國旗的,清政府扣留是不對的。而馬神甫是傳教士,按照法規,馬神甫是不能進去內地傳教的,他進去了還被人打死了。這兩件事件都不重要,英法就是借題發揮,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要求清政府賠禮道歉加賠款。葉名琛不同意蠻橫要求,最後就是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幾十艘艦船和一萬多人士兵進攻廣州城,結果兩下子就搞定了,問題是進入了廣州城,要有人和自己談判才行啊
4. 當時第二次鴉片戰爭 沙俄佔了英國那麼多便宜 而英國為什麼不去打他
好好學習一下歷史,中國那時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就是說中國不是英國的殖民地,沙俄的行為沒有到損害英國的利益,所以雙方沒有利益沖突,也不會引發戰爭。
5. 鴉片戰爭為什麼分第一次第二次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1840年,發動者是英國.因為中國禁止列強向中國輸入鴉片,英國發動戰爭故叫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56-1860年,發動者是英法,這次戰爭和鴉片沒關系但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英國等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戰爭性質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爭。戰爭影響,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第二次鴉片戰使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
不知你是否聽清楚了,祝你好運!
6.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沒有太大關系,為什麼稱為「鴉片戰爭」比較兩次戰爭的不同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實質上是中英鴉 片戰爭的繼續,同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中華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兩次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的侵略擴張。第一次,是英國迫切需要對外奪取商品銷售市場和原 料產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國,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並使之合法化。所謂戰爭的導火 線,僅是發動戰爭的借口。基於此,可廓清這一特定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 中國的禁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兩次鴉片戰爭對於中國人民來說 ,都是反對外來侵略的正義戰爭。英、法、美等國是侵略者,是非正義的,而中國都是戰敗國。正義之師折旗 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經 濟和軍事落後,經不起洋槍洋炮的打擊,亦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戰勝了落後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鑄成民族 的奇恥大辱。
7. 英國為何發動兩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根本原因:列強進一步要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利益。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失敗原因:備戰不利
1857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當時的清政府忙於鎮壓天平天國,沒有太多的精力關注此次戰役。導致廣州淪陷。1858年4月,英法聯軍北上,挑起了第一次大沽口戰役,清政府還是沒有給與足夠重視,加上裝備落後,導致慘敗。
等到了1859年6月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清政府給與了重視,僧格林沁親自負責指揮海防,加上英法聯軍有些輕敵,僅派12艘軍艦來犯,經過激烈的戰斗後,清軍打退了聯軍的進攻,保衛了大沽口。
從第二次大沽口戰役來看,英法聯軍由於是臨時組建,長途跋涉,所以並不是堅不可摧。可是清政府忙於和太平軍作戰,加上麻痹大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廣州淪陷和第一次大沽口戰役的失利。
8. 英國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原因 1、國際背景:19世紀50年代,擴大殖民地成為列強的共同願望
2、根本原因:英法企圖借修約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根本原因要從19世紀50年代世界形勢發展的特點來考慮.隨著工業革命的陸續完成,世界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擴大國外市場,掠奪殖民地,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共同強烈願望.英、法、美等國根據已經取得的在中國的特權,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約」的無理要求,就是企圖借機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當「修約」的要求遭到拒絕後,英法兩國就立即製造借口,發動武裝侵略,這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從英法發動這次侵略戰爭的原因看,其根本目的是與鴉片戰爭相同的、性質是一樣的,因此可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9.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資本主義侵略者的利益最大化未能得到滿足。
《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雖然從中國取得了許多特權,但還要取得更多的特權。它們還要求在中國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要求在中國全境通商,要求在北京設立使館。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宇和教授近年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他的最新 研究成果證明,英國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很大程度是要逼迫清政府把鴉片貿易合法化,以保障當時英國在華最大的經濟利益———鴉片貿易。(13)謀求在華的全面經濟與政治利益,這是它們的根本利益所在。這個根本利益拿不到手,新的一場侵略戰爭遲早是要爆發的,問題只在發動戰爭的時機和借口而已。
《現》文說戰爭的原因,列舉了兩條。一是「讓英國官員和商人可以自由進入廣州城」(即外人入城問題),另一是修約問題。這是兩條表面原因,如果認為是根本原因則是違背歷史真實的。
外人入城問題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
《南京條約》第二款:「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駐該五處城邑。」這就是說,一般英國人可以居住在港口,外交官則可以住在城邑。中方認為,按中文字義,城邑不一定指城內,條約未給英國人入城的權利。《南京條約》英文本把中文本中的「港口」和「城邑」通通翻譯成Cities and Towns。英方認為Cities and Towns就可以指城內,因此,英國外交官和一般英國人都可以入城。中英雙方在條約約文的理解上,發生了很大歧異。按照歐洲人的國際法,《南京條約》的兩種文本(當時沒有第三種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條約簽字時未聲明以哪種文本為准,在文本的解釋發生歧義時,應允許各方各執己見。事實上,這兩個文本都是英國提供的。這就造成了入城和反入城的同一法律來源的不同解釋。在中方看來,英人要求全面履行條約的理由不充分。其實中國官方在英國的壓力下,已經同意英國人可以入城。但是廣州城廂內外社團、士紳堅決不同意英國人入城,甚至不惜開戰,官方只得以「民情未協」為由,推遲入城的時間。鴉片戰爭期間英軍的暴行和鴉片戰爭後多起英人恃強作惡的中外糾紛事件,是造成廣州民眾仇外情緒的一個基本原因。從歷史的角度看,廣州民眾的仇外情緒當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廣州民眾反入城斗爭當時有其發生的條件要求修約,則是西方列強企圖從中國拿到更多權益的策略手段。早在1853年,英國就利用最惠國待遇和中美《望廈條約》第34款有關12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向中方提出修約要求。這年5月,英國政府訓令駐華公使文翰提出修訂《南京條約》問題,要他向中方提出:中國應毫無保留地給英國人開放全部城市和港口,英國人走遍全中國不受任何限制。文翰接到訓令時,太平軍北伐部隊已攻進天津附近,文翰感到太平軍與清政府之間誰勝誰負難料,就把訓令擱置起來。7月,美國向清政府提出幫助鎮壓太平軍作為誘餌,以修約擴大在華權益。清政府懷疑美國的動機,沒有接受。其實,研究帝國主義侵華歷史的學者早已指出,英國要求修訂《南京條約》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因為《南京條約》是一項政治條約,不是商約,沒有修訂的規定;而修約本身不能包括在最惠國待遇之內。(15)英國利用中國當局不了解歐洲人的國際關系知識,加以蒙哄和欺詐,清政府只有被牽著鼻子走了。
1854年,英國、美國、法國都積極活動修約。但是對於英國來說,採取戰爭行動解決修約問題的時機沒有成熟。最大的原因是,英、法聯盟正與俄國為分割和奴役土耳其打著克里米亞戰爭,英國的軍力布置在克里米亞戰場上。所以英國政府訓令包含修約談判中要嚴格避免使用武力,只要中國承認修約的原則,實際談判不必馬上進行。1855年,美國任命傳教士伯駕為駐華公使,給伯駕的任務,是要他從清政府取得公使駐京、無限制擴大貿易以及取消對個人自由的任何限制等三項主要權利。伯駕知道,《望廈條約》只規定了12年後作細小的修改,但他認為:「為了達到各國政府的最大利益,不僅細小的修改,而且激烈的變更是必不可少的」,為此「必須採取強硬手段」。(16)他在來華前,遍訪了倫敦和巴黎外交部,取得了一致意見。1855年8月,伯駕希望北上渤海灣,逼迫北京政府舉行修約談判。包令說:「用孤單的行動而不伴以強大的軍事壓力,就沒有希望從中國取得任何重要的讓步」。(17)因為各國軍艦尚未調到遠東來,沒有軍力支持,這次北上行動未能成行。這就是說,用戰爭手段,達到逼迫清政府同意修約的目的,這已經是既定決策。
1856年3月,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俄國戰敗。這時候,英、法、俄國都把眼光投向了中國,各國軍艦都可以移師中國了。在克里米亞戰場上廝殺的對手,在中國成為了合作的夥伴。利用戰爭手段已經決定,侵略者總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正在這時候,馬神甫事件發生了。盡管這是一個突發的個別的事件,對於法國來說就是一個好借口,但是,對於英國來說,這個借口還不太有力。不久,亞羅號事件發生了。殖民主義者要尋找侵略中國的借口是不難的。20世紀初法國的研究者研究了資料後指出:包令「要向中國啟釁,不愁找不到合法的借口;如果需要的話,他還有本領找到比劫持『亞羅』號更好的借口。」(18)
至此完全可以看出,第二次鴉片戰爭是一定要打起來的,並不因為中方的什麼態度而轉移。而要打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要越過條約特權在中國謀取更大的利益。
侵略者沒有程序正義
眾所周知,侵略者的本質就是掠奪。《現》文在評述馬神父事件的時候,拿出了一個「撒手鐧」,叫做程序正義優先。文章寫道:西林地方官員把馬神甫處死,「違反了應把拘捕的法國人解送領事的條約義務」,「按照程序正義優先的法學觀點,中方無疑理虧」。這不僅否認了侵略者的本質,而且完全混淆了事實。
程序正義優先,頗為嚇人。似乎當時來自歐洲的英國人、法國人最遵守程序正義優先的法學原則。實際上,這些貌似遵守程序正義優先的法學原則的殖民主義侵略者,來到中國從來沒有遵守過程序正義優先的法學原則。
以馬賴案子為例,馬賴違法傳教在先,而且在傳教地區作惡多端,地方官員未能把違法的馬賴解送領事而加以處死,違法在後。按照程序正義優先的法學原則,為什麼不是馬賴或者法國首先理虧呢?
又以大沽之戰為例。當法國人知道清政府已經在大沽口設防,仍然決定與英國公使乘炮艦從大沽口溯白河到天津。英國公使普魯斯給英國政府報告說:「我們不得不在天津給予中國政府另一次教訓……我一定要使清朝皇帝及其大臣相信:一旦我提出要求,就定要把它索取到手,如不順從我的要求,我已准備憑借武力威脅來索取。」(19)普魯斯聲稱「定行接仗,不走北塘」,堅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北京。(20)英法聯軍在充分准備下(僅英國艦隊就有戰艦、巡洋艦、炮艇共十餘艘,士兵2000人),1859年6月25日下午向大沽炮台突然發動進攻。大沽守軍進行了堅決回擊,激戰一晝夜,擊沉擊毀英法兵船十多隻,斃傷英國士兵464人,法軍14人,英國艦隊司令也受了重傷,不得不狼狽撤走。英法軍艦首先向大沽炮台開炮,大沽守軍回擊,完全是正義的。不容置疑,大沽事件的責任完全在侵略者一方。一貫同情被侵略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馬克思在1859年9月13日評論道:「即使中國人應該讓英國和平的公使前往北京,那末中國人抵抗英國人的武裝遠征隊,毫無疑義地也是有道理的。中國人這種行動,並沒有破環條約,而只是挫敗了英國人的入侵。」(21)
實際上,清政府已經同意在北京換約,並且安排了大臣到北塘迎接英法公使,安排了沿途招待照料,在北京城內安排了公使住處。清政府從安全出發,指定了公使進京的路線,規定可帶隨從,不準帶武器。這些安排完全合乎當時國際關系的准則。歐洲人制定的國際法沒有規定可以攜帶武器到他國首都去交換條約批准書。這些安排完全符合所謂程序正義的要求。當大沽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資產階級的報紙反誣中國破壞條約,要求英國政府對中國實行「報復」。英國《每日電訊》甚至稱:大不列顛應攻打中國沿海各地並佔領北京;英國人應該成為中國的主人。馬克思當時在評論大沽事件時寫道:「難道法國公使留住倫敦的權利就能賦予法國公使以率領法國遠征隊強行侵入泰晤士河的權利嗎?」「既然天津條約中並無條文賦予英國人和法國人以派遣艦隊駛入白河的權利,那麼非常明顯,破壞條約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而且,英國人預先就決意要在規定的交換批准書日期以前向中國尋釁了。」「白河沖突並非偶然發生的,相反地,是由額爾金勛爵預先准備好的。」(22)馬克思是研究了英國公使和記者從中國發回的報道寫下這些評論的。
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不遵守程序正義優先的法學原則,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
中美《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因在澳門望廈村簽訂,又名《望廈條約》),是中美之間締結的一項商約。它的第34款規定:「合約已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又和約既經批准後,兩國官民人等均應恪遵,至合眾國中各國均不得遣員到來,另有異議。」(23)這里非常明確地規定了《望廈條約》「不得輕有更改」,中美兩國「均應恪遵」,美利堅聯邦各州(「至合眾國中各國」)不得派人前來對此另有異議。在什麼情形下可以在12年後「稍有變通」呢?條件只是因為「至各口情形不一」(「現文」引用時恰恰把這幾個字刪掉),涉及到貿易及海面各款時,可以稍加修訂。這實際上指的只是細小的修訂。美國以及各國清楚這一點。中方也清楚這一點。1855年5月,美、英、法三國公使先後照會兩廣總督葉名琛,要求在北京修訂《望廈條約》,為此清政府指示說:「各夷議定條約,雖有12年後公平酌辦之說,原恐日久情形不一,不過稍為變通,其大段斷無更改」(24),清政府的認識是合理合法的。按照所謂「程序正義優先的法學原理」,英、法、美各國都沒有提出大段修改條約的權利;即使稍加修訂,也需要通過外交途徑,與清政府商議,「公平酌辦」。如果清政府不同意修訂,只好等待。以武力逼迫簽訂的條約是無效的。馬克思曾經援引前任香港首席檢察官致倫敦《晨星報》的聲明,那份聲明說:「無論這個條約是怎樣的,但既然英國政府及其官吏採取了強力行動,它早已失去了效力,因而大不列顛王國至少已沒有權力享受這個條約所賦予它的優先權利和特權。」(25)這就是程序正義優先。
但是,如前所述,英、法、美、俄各國哪一國遵守了這個原則?
唯物史觀不能動搖
研究和解讀歷史,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把研究和解讀所得用通俗的文字介紹給廣大讀者,更應該對社會、對讀者抱著非常負責的態度。歷史過程、歷史事實是怎麼樣就怎麼樣,並不能由人作任意的解釋,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同時,歷史進程充滿矛盾的運動,復雜的事件是有各種各樣具體的事件組成的,我們在分析、研究歷史事件時不能把握盡可能多的史料,不能把事物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不能抓住歷史過程的本質方面,不能對歷史現象做出階級地、辯證地分析,我們就不能從紛紜的歷史現象中理出頭緒,把握歷史過程的基本規律。如果不尊重歷史事實,對歷史事實、歷史過程作任意的解釋,那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流行一種說法: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或者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或者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如果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有思想的人寫出的,上述說法有一定的意義。但我認為,當代人研究、撰寫歷史,還是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用歷史主義的方法,觀察歷史現象,認清歷史發展本質,指明歷史發展的方向。如果寫成人人心中的歷史,則言人人殊,失去歷史的本來面目,如果拿這種歷史去教育青年,就會貽誤青年。
歷史不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姑娘。《現》文的不正確,在於完全拋棄了唯物史觀,得出許多錯誤的觀點。試舉幾例:
「如果照雙方的協議辦理,導致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再一次入侵是有可能避免的」。這是想當然。列強侵略中國,什麼時候都沒有與中國「協議」過。歷次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條約文本或者是侵略者提供的,或者是侵略者強加的,中國談判代表哪裡有資格置喙?
「如果不打,不是對中國更有利嗎」。汪精衛在抗戰初期組織低調俱樂部,講的也是類似這樣的話。汪精衛之不齒於歷史,已經難以改寫了。我們只能這樣回答: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如果不抵抗,不打,中國早就成為一個完全的殖民地了。中國還有今天嗎?
「面對咄咄逼人的強敵,作為弱勢的大清帝國一方,明智的選擇是嚴格執行現有條約,避免與之正面沖突」。當代人俯視歷史,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列強是強勢一方,封建的中國是弱勢一方。但是,在鴉片戰爭的年代,有哪一個中國人認識到中國是弱勢一方呢。即使認識到是弱勢的一方,難道弱勢的一方面臨外敵侵略的時候,就不應該反抗嗎?清政府被嚴格限制在不平等條約體系內,什麼時候都是嚴格遵守條約的,不遵守、不滿足原有條約特權的,一向就是外國侵略者。
註:
1: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
克里米亞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作戰的一方是俄羅斯,另一方是奧斯曼帝國、法國、英國,後來皮德蒙特-薩丁尼亞也加入了這一方。一開始它被稱為第七次俄土戰爭,但因為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後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
戰爭起因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羅斯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為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在「聖地」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地的要求,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蘇丹拒絕。法國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新教徒也反對俄羅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羅斯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斷交並開始佔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
戰爭的真正原因是奧斯曼帝國逐漸的、內部的瓦解,俄羅斯認為這是它將它在歐洲的勢力不斷擴大的好機會,尤其是它獲得一個通向地中海和佔領巴爾干半島的好機會。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的統治此時顯然搖搖欲墜,而俄羅斯則爭取獲得對恰納卡萊海峽和伊斯坦布爾海峽的控制。英國和法國反對俄羅斯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羅斯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它們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利益。
戰爭過程
1854年底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宣戰,1855年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這個同盟。奧地利迫使俄羅斯從多瑙河撤軍,但並沒有幫助英法圍攻克里米亞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艦隊。因此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起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雖然它並沒有主動參加這場戰爭。塞瓦斯托波爾被圍攻近一年後英法聯軍佔領了一個重要的堡壘,此後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
2:馬神甫事件
1856年2月29日 「西林教案」發生
1856年2月29日 非法侵入廣西西林縣活動的法籍神甫馬賴被拿獲正法,史稱「西林教案」,又稱「馬神甫事件」。《中法黃埔條約》允許法國在我國通商口岸設立天主教學。法國為了進一步取得內地傳教的合法地位,實現其利用宗教進行侵略活動的野心,縱令教士私入內地傳教。1853年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從廣州潛入廣西西林縣,勾結官府,包庇教徒馬子農、林八等搶擄姦淫激起民憤。本日,新任知縣張鳴鳳逮捕馬賴等26名不法教徒,並處決了馬賴和兩個罪大惡極的中國教徒。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進一步取得教會支持,鞏固軍事獨裁及擴張大資產階級的海外權益,以此為借口,提出「為保護聖教而戰」口號,於次年聯合英國共同出兵侵華。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3:亞羅號事件
1856年10月8日,英國侵略者製造「亞羅號事件」。1853年英美等國掀起了「修約」交涉未能得逞。10月初,一艘100噸的中國商船「亞羅號」,自廈門開往廣州,停泊黃浦。船上水手全是中國人,船主蘇亞成也是中國人。該船曾被海盜奪去。為了方便於走私,該船曾在香港英國政府領過登記證。10月8日,廣東水師船捕走窩藏在船上的2名中國海盜和10名有嫌疑的中國水手。不想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卻借口該船曾在香港注冊,領有執照,硬說是英國船,甚至捏造說中國水師曾扯下船上英國旗,侮辱了英國,無理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立即釋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當22日,葉名琛把12人全部送還時,巴夏禮仍然拒收,連葉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絕拆閱。23日英駐華海軍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這樣「亞羅號事件」成為了英國政府蓄意挑起侵華戰爭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