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英國分為蘇格蘭威爾士英格蘭和北愛爾蘭
[編輯] 英格蘭征服威爾斯 威爾斯在中世紀的時候幾乎沒有統一過,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由許多地方公國統治各地。當諾曼人入侵英格蘭的時候,他們也前進到英格蘭和威爾斯之間的邊界地區,並在那裡以及威爾斯東部建立起了一些貴族統治。當時還控有威爾斯北部和西部的威爾斯人,開始在Llywelyn the Great等人的領導下逐漸統一起來。愛德華一世最後終於在1282年成功征服了威爾斯北部和西部的最後一個當地的威爾斯公國(大約是今天的盎格魯西郡、凱爾納馮夏爾郡、麥里昂斯郡、塞勒狄瓊郡和凱爾馬瑟夏爾郡這塊地區),並且在兩年之後透過《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了愛德華一世對此地的統治。為了平息威爾斯人,愛德華一世出生於威爾斯的兒子(後來的愛德華二世)在1301年2月7日這天被封為威爾斯親王。這塊直接在王室統治下的地區,便稱作威爾斯公國(1284年—1536年)。將威爾斯親王這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的長子便成為了傳統,到現今都還持續實行中。從1284年到1536年之間,英國君主只有對威爾斯公國有直接的控制權,而其他邊界地區的領主則獨立於王權之外(他們統治有威爾斯東部和南部地區)。1535年頒布的《聯合法案》才進一步完成了英格蘭和威爾斯在政治和行政上的統一。這個聯合法案將威爾斯劃分為13個郡,分別是:安格魯西郡、布萊根郡、凱爾納馮郡、卡爾狄更郡、凱爾馬瑟郡、丹比夫郡、佛林特郡、葛萊摩根郡、麥里昂斯郡、蒙茅斯郡、蒙哥馬利郡、彭布魯克郡和拉德諾郡。它並且還規定英格蘭法律適用於威爾斯地區,以及規定英文為處理政府業務時的官方語言。這使得大部分的當地威爾斯人都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不過威爾斯在英國國會中也可以派代表參與。[編輯] 英格蘭征服愛爾蘭 對愛爾蘭的征服是從1169年英王亨利二世開始的。嚴格來說,在一開始這並不算是英格蘭征服,因為這個征服是由一小群諾曼人所發動的,而他們既非英格蘭人,也不是聽從英格蘭君主的命令行事。有一個被驅逐的威爾斯諾曼男爵「強弓手」理查·費茲吉伯特·德克雷(Richard fitzGilbert de Clare,『Strongbow』)和一位被驅逐的愛爾蘭國王迪阿爾木德·麥克姆洛(Diarmuid MacMorrough)合作,幫助國王回復他的蘭斯特王國(Kingdom of Leinster)。這使得諾曼人在愛爾蘭獲得了一個根據地,在1170年也佔領都柏林。「強弓手」的成功讓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感到警惕,他擔心強弓手的勢力會變得太強大。亨利二世於是在1171年親自攻打愛爾蘭,都柏林與其附近地區都臣服於他。「愛爾蘭領地」(Lordship of Ireland,1171年—1541年)由亨利二世的兒子約翰所統治。約翰在1199年於其兄長理查一世死後繼承王位,這表示愛爾蘭領地變成直接由國王所統治。他也在都柏林建立起了一個議會。然而事實上這個議會只對「佩爾」(Pale)這塊地區有律法權,而英格蘭也只是掌控了相對而言較小的一塊愛爾蘭地區。1541年愛爾蘭議會決議將愛爾蘭的地位轉變為一個王國,於是建立了愛爾蘭王國(1541年—1800年),而亨利八世為其統治者。由於亨利八世認為他如何定位自己超越了議會的管轄范圍,因此拒絕了這個頭銜;然而隔年他就開始稱呼自己為愛爾蘭國王。這件事情使得兩邊的王位得以結合,類似於1603年以後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王位結合。16世紀另外一個特色則是英國殖民地的出現,試圖將英格蘭的影響力更深入愛爾蘭。[編輯] 英格蘭與蘇格蘭王室的結合 蘇格蘭原本是個獨立王國而不受英國統治。由於氣候的關系,蘇格蘭顯然的比她的南方鄰居-英格蘭- 還要貧窮。然而,蘇格蘭與法國有"親密同盟"(Auld Alliance),這也使得歷任英格蘭政府相當緊張,也意識到應該將蘇格蘭從天主教的法國分離。蘇格蘭的宗教改革派也看到了新舊教派所產生的沖突,信仰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被迫退位並且逃亡到英格蘭,她的兒子,詹姆士六世成為新的蘇格蘭國王,並且由新教的大臣攝政。由於蘇格蘭女王認為英國天主教對與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的婚姻的正當性感到遲疑,所以她認為她比她信仰新教的表姐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更有資格繼承英格蘭王位,因此開始她的陰謀計畫。但是她陰謀計畫終告失敗,伊莉莎白將她的表妹軟禁起來並且開始審訊,最後,所有的陰謀計畫都與蘇格蘭女王有關。因此,蘇格蘭女王以叛國罪處死。詹姆士六世在1603年繼承伊莉莎白一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整個大不列顛島,雖然兩個王國仍然保持各自的議會。往後的100年當中,在宗教與政治的強烈差異下,這兩個地方仍然持續的對立的情勢,雖然有共通的王室,但也無法預防互相競爭的沖突。[編輯] 1649年的共和時期 查理一世在1625年成為不列顛國王,但也開始了國王與議會的緊張氣氛。由於查理一世堅持君權神授說的理論,也燃起了國王與議會對於國王的至尊地位的戰爭。這場從1642年到1649年的英國內戰結果是,國王被處死而整個國家進入了英格蘭聯邦時期(1649年-年),而克倫威爾為護國公。新的政權仍然沒有獲得廣大的支持,在克倫威爾過世後,其子理查·克倫威爾在軍官和人民的逼迫下重新召開父親解散的議會。1659年議會宣布君主制復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編輯] 《1707年聯合法案》 安妮女王在1702年繼位以來,希望能夠將英格蘭與蘇格蘭更緊密的整合,在1706年公布了聯合法案草案,英格蘭與蘇格蘭雙方開始認真協商合並之事。不過蘇格蘭對於該草案有些爭議:反對者認為在沒有任何利益的協議下,接受該法案最終的結果將會失敗。在此期間,雙方也有激烈的辯論,而且在某些地區,聯合法案相當不受到歡迎。協商的結果,接近破產邊緣的蘇格蘭議會最後還是接受這個草案。安妮女王御准了1707年聯合法案,廢止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以及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取而代之的是大不列顛聯合王國以及大不列顛議會。安妮女王成為第一個大不列顛君王。蘇格蘭派45名議員到西敏寺與英格蘭共組大不列顛議會。這兩個王國的合並也意味著蘇格蘭與英格蘭可以進行自由貿易,但是雙方的制度習俗並沒有合並:蘇格蘭法律與英格蘭法律仍然分開、而且兩地也發行各自的貨幣、蘇格蘭教會與英格蘭教會也仍然各自保留。根據聯合法案的條款,蘇格蘭與英格蘭改名為"北不列顛"與"南不列顛",由於無人使用,這個更名計畫很快地宣告失敗。[編輯] 聯合王國 英國國旗是由英格蘭、蘇格蘭、以及愛爾蘭旗所組成的 [編輯] 聯合王國與大英國協 大不列顛自從戰爭期間以來,對於整個帝國的控制日漸放鬆,而民族主義也漸漸的開始在整個帝國開始蔓延並且日漸強大,尤其是在印度與埃及。聯合王國在1867年到1910年期間,給予澳大利亞、加拿大、與紐西蘭"自治領"的地位,他們成為大英國協的創始會員國,雖然不是正式但是與大英帝國仍然緊密的關系。自從194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獨立以來,每個殖民地紛紛獨立,大英帝國已經算是瓦解了。直到今日,幾乎所有以前不列顛的殖民地都是大英國協的會員國,而這些會員國也幾乎都是獨立的國家,但是仍然有13個以前的殖民地,包括了百慕達、直布羅陀,福克蘭群島、與其他地方,這些地方選擇繼續與倫敦保持著政治關系,所以這些地方成為了英國海外領地。
⑵ 威爾士是英國的四大主體之一,他為何不鬧獨立
威爾士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實體之一,為什麼威爾士這么老老實實的,從來不鬧獨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王國自身實力較弱,不具備獨立的條件。
威爾士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甚至比英國的歷史都長遠,然而威爾士各方面實力較弱,被英國收復後,威爾士融為了英國的一部分,威爾士相當於一個公國,威爾士的領導人由英國王儲擔任,威爾士和獨立的國家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想要實現公投都不是那麼容易,得不到人民支持想獨立更是難上加難。
4、經濟發達,人民生活穩定。
威爾士首都加的夫是英格蘭西南部重要的港口、工業和服務中心。對英國政府來說更重要的是,它位於布里斯托爾灣北岸,塔夫特河口。該市人口346100,靠近南威爾士煤田。20世紀初,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港。現在主要是農業旅遊。但英國不會失去現有的經濟份額。人們過著相對舒適的生活。所以對獨立的渴望並不強烈。
⑶ 英國王儲為什麼必須是威爾士親王
英國安茹王朝(1154-1399)的國王愛德華一世征服威爾士時期,殺了威爾士人的領袖威爾士親王和當地抵抗運動的兩位領袖--盧埃林與戴維兩兄弟,但人民仍然在堅持斗爭。愛德華決定拉攏、收買當地的民族上層分子,以便穩定局勢。
這事發生在1301年。
從此以後,給國王的男性繼承人冠以「威爾士親王」的頭銜逐漸相沿成習,「威爾士親王」成了英國王儲的同義詞。
⑷ 查爾斯曾被封為「威爾士親王」,這究竟是怎樣一種職位
在英國王室的傳統中,王儲都要被授予威爾士親王這個稱號。那麼這個威爾士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威爾士親王對於英國王室來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由於他的母親伊麗莎白二世實在是過於長壽,九旬高齡還在國王位置上不肯下來,網友戲稱其當了60年的太子。因為他是在1958年獲得象徵王儲地位的威爾士親王頭銜的,到今年已經61年了。
羅馬軍隊在4年內就征服了不列顛島南部的低地地區,建立了不列顛尼亞行省,隨即展開對威爾士的進攻。威爾士人依託山地地形抗擊了近30年,最終還是屈服於羅馬軍團的長槍下。羅馬人對不列顛島的統治持續了兩個多世紀,到了公元4世紀時期,羅馬帝國內憂外患,日耳曼人等蠻族屢屢入侵,羅馬在歐洲大陸上的兵力都捉襟見肘,不得不從不列顛島撤出軍事力量以防禦本土,威爾士人重新獲得了獨立。
⑸ 為什麼只有威爾士不想和英格蘭分家
因為威爾士獨立慘敗有陰影了,而且威爾士的地位很高沒有必要獨立。
盡管威爾士面積小,人口少,但在英國征服威爾士的《聯合法》中,威爾士享有崇高的地位,即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儲的直接領土,該規定得到嚴格執行。因此,後世的英國王室都任命王儲為威爾士親王,這在許多王子中是最受尊敬的,並且得到了很高的待遇。威爾士地位很高,英國也在不斷加強這里的建設,建立了發達的工業,農業,畜牧業和人民,石油資源豐富。因此,威爾士沒有必要獨立。
⑹ 威爾士和英國的關系是什麼
威爾士是公國,元首為英國國王長子。英格蘭和蘇格蘭均為王國,所以威爾士地位略低一級。
愛爾蘭是殖民地,南部已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仍屬英國。既不是公國也不是王國,只是一塊地盤而已。
威爾士的凱爾特人在羅馬帝國時期曾被羅馬人統治,但並未被盎格魯薩克遜人征服過。在中世紀時,威爾士曾有眾多凱爾特系小部族國家。威爾士人長期以來都對外來侵略進行頑強抵抗。1258年,威爾士公國正式成立。1282年後,威爾士被納入英格蘭的支配里。1536年,威爾士和英格蘭簽署《聯合法案》(Act of Union),威爾士自此正式和英格蘭統合。威爾士雖然和英格蘭統合,但威爾士人始終有很強的自國認同感。1997年,威爾士通過國民投票決定設立自己的議會。
地理位置
威爾士東臨英格蘭,南臨布里斯托海峽,北與西濱臨愛爾蘭海,土地面積為20779平方公里,首府為加的夫(卡迪夫) (Cardiff)。人口約309萬人。威爾士通往歐洲各市場的交通十分便捷,也有鐵路、公路直接通往英法海底隧道,新的歐洲鐵路貨運站也設在加的夫。
相對於英格蘭的繁榮與都市化,威爾士在自然景緻、風土民情及語言文化就顯得純朴與鄉村化。威爾士擁有不受污染的自然美景以及千變萬化的地理景觀,境內都是是原鄉美。境內有三座國家公園,裡麵包括在北部、囊括英格蘭以及威爾士第一高峰的Snowdonia國家公園。
威爾士擁有數百座城堡,包括Caernarfon 及Conwy等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跡,在Llandeilo附近,也有充滿浪漫氣氛的Carreg Cennen山頂炮台。巍峨的護城牆與幽深的地下秘道,正好成為孕育出公主王子、巫師及飛龍等神話故事的搖籃。
⑺ 英國的「太子」為什麼又被稱為」威爾士親王「
英國的“太子”之所以又被稱為“威爾士親王”只不過是源於一段古老的歷史而已。細看英國歷史,才發現其實這個“威爾士親王”的頭銜並沒有人們想像的光彩與偉大。當然英國的太子就是英國的王儲,又稱“威爾士親王”有銘記、不忘歷史的意思在裡面吧。但說起這個意義,個人覺得恥辱佔多半,之所以說這個稱呼更應該是恥辱的象徵,因為這個稱呼當時英國的外族侵入英國,為統一或治理的需要,而頒布的條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