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弗洛伊德為什麼去英國了

弗洛伊德為什麼去英國了

發布時間:2022-12-15 18:08:21

㈠ 弗洛伊德什麼人

雖然弗洛伊德最初只是一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但他因為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使其影響卻遠遠超出了專業學術領域,而成為了20世紀為數不多的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受到過來自世界各地和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許多善意和惡意的批評、指責,但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理解、贊譽,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評價和地位,有人將弗洛伊德與愛因斯坦、哥白尼並列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有人以弗洛伊德的出現為標志將人類的認識歷史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有人稱弗洛伊德是"人類偉大的人物和領路人之一"。的確,弗洛伊德以其對人類精神和行為所作出的的驚世駭俗的發現,不僅對心理學、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等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和精神領域,而且也對當代人們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了解以及對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都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在20世紀人類文化的地形圖上,弗洛伊德毫無疑問地佔據著一個顯赫的位置。也正因為如此,弗洛伊德的各種著作便成為了20世紀世界上經久不衰的暢銷書。弗洛伊德一生著述很多,而舉世聞名、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其發行數量無法統計的著作之一就是近一個世紀以前初版的這本《夢的解析》。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生於摩拉維亞的弗萊堡。他的父親是一個猶太籍羊毛商。弗洛伊德三歲時,他全家遷居維也納。弗洛伊德讀書時成績優異,一直作學生班班長,畢業時不僅德文、希伯萊文名列前茅,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和義大利文也成績突出。1873年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1881年成為醫生,專攻精神病學,後不久開始從事使他後來聲名昭著的精神分析研究。
1895年,他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里研究》,這被看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處女作。1899年,他的傑作《夢的解析》出版,弗洛伊德聲稱他發現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慾望和兒時慾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這些發現為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但在當時,弗洛伊德這本書並沒有得到重視,初版的600冊書8年以後才售完。1905年,他的《性慾理論三講》發表,探討兒童性心理的發展與精神變態機制的聯系,才真正開始為世人所重視。但因為他的學說的反傳統性,在當時卻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輿論的群起而攻之,他本人也成了當時德國科學界最不受歡迎的人。
但弗洛伊德仍然不改初衷,我行我素,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寫作了約80篇論文和9本著作,繼續闡述、發揮和宣傳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在《日常生活的精神分析》中提出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失誤都是由無意識動機所支配的;在《圖騰與禁忌》中用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人類的原始文化;在《精神分析引論》中則用講演稿的形式對精神分析理論作了全面的總結和介紹。20年代以後,弗洛伊德的思想和觀點出現了一些變化和發展,在《自我和伊特》、《抑制、症狀和焦慮》等著作中他提出了將心理劃分為"伊特"("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互動的部分。在《超越唯樂原則》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在《文明及其缺陷》等著作中弗洛伊德用文明與本能的沖突來揭示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始動力。
弗洛伊德不僅著書立說,而且畢生都以極大的社會熱情創立和發展精神分析運動。1908年,在"心理學星期三聚會"的基礎上,他創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1910年發展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1919年創建國際精神分析學出版社。在這期間,弗洛伊德迅速蜚聲世界,經常應邀在歐洲和美國講學,並培養了一批學術繼承者,如後來也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榮格、阿德勒等。精神分析運動從此也成為遍布世界各地的國際性運動。
1938年德國法西斯佔領維也納,弗洛伊德移居英國。1939年因病在倫敦逝世。但是,弗洛伊德的影響並沒有因為他的逝世而消失。甚至人們可以這樣說,弗洛伊德的理論不僅對於心理學來說是一種必備的積累,即使對於其它人文領域、藝術創作以至於日常知識來說,也是不能缺乏的一個必須了解的環節。正如一本權威著作所評述的那樣,"雖然弗洛伊德學說一再受到抨擊,這絲毫無損於他的形象。他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以及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部分的深刻理解,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由他所創立的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類本性的看法"



本世紀初,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開創了人類自我認識的嶄新領域。盡管這一學說與早期關於無意識現象的哲學推論、精神病理學的發展,與當時的享樂主義動機說、機械決定論思想、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文化淵源關系,但是它們都僅僅提供了一種氛圍或氣候,是弗洛伊德首創性地在將精神分析學從一種精神病學方法發展為普通心理學的過程中,對人的心理結構、心理動力這兩個主要方面作出了富於洞察力的探索和闡述,從而為精神分析學和弗洛伊德主義架起了兩根支柱。
心理結構的無意識論:弗洛伊德為人類描繪了一幅立體的心理結構圖。傳統心理學所謂的"心理"只是這一結構的表層,即意識層,而在心理結構中還存在著一個比意識層更為廣袤、復雜、隱密和富於活力的潛意識層面,如果說人的心理象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話,那麼意識只是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見的小部分,而潛意識則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這一潛意識層面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無意識層(unconscious),它是由各種受到壓抑或者被遺忘的情緒、慾望、動機所組成,並失去了與正常交流系統和語言規則的聯系,幾乎無法進入人的意識和理性層面。二是前意識(preconscious),它是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層面,其心理內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從無意識狀態轉變為意識狀態。
藉助於這一立體結構,弗洛伊德指出,舊心理學為人們所描繪的以理性意識為中心的精神生活圖畫是自欺欺人的,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來自於鮮為人知的無意識領域,"心理過程主要是無意識的,至於意識的心理過程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2)無意識不僅是一個心理過程,而且是一個具有自己的願望沖動、表現方式、運作機制的精神領域,它象一雙看不見的手操縱和支配著人的思想和行為,任何意識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無意識的纏繞,"自我不是自己家裡的主人",這一發現,使精神分析不僅把心理學研究范圍擴展到無意識領域,而且改變了傳統心理學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基本理解,所以弗洛伊德才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僅在於發現心靈內的無意識",並稱"對於無意識心理過程的承認,乃是對人類和科學別開生面的新觀點的一個決定性的步驟。"(3)

(1)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3卷,第189頁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9頁。
(3) 《弗洛伊德論創造力與無意識》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8頁。

心理動力的本能論:弗洛伊德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本能來自身體的內部刺激,它驅使人通過活動來滿足由於內部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洩和消除由於刺激所引起的緊張、痛苦和焦慮。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論,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與種族繁衍的本能,後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但是他所反復強調、深入研究的則是性本能。他認為性本能是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躍因素,"性的沖動,廣義的和狹義的,都是神經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這是前人所沒有意識到的。更有甚者,我們認為這些性的沖動,對人類心靈最高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貢獻。"(1)根據這一心理動力論,弗洛伊德系統地揭示了人格發展的過程,揭示了各種精神病的起因,解釋了人類創造性行為的心理動機,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解人類活動的一把鑰匙。
正是這兩個基本的理論發現,支起了一個巨大的拱門,精神分析的潮流就從這一拱門源源流出,並顯示了獨特的思想個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種學說中,最有影響的分支主要包括5個方面:
一、夢心理學。弗洛伊德用無意識來解釋夢,認為"夢都是本能慾望的滿足。"(2)同時他還提出了夢的工作機制,探討了自由聯想等釋夢的方法和技術,將夢的分析看著是理解和接近人的無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過失心理學。根據決定論思想,弗洛伊德深信任何偶然性的後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而人的各種失誤,如口誤、筆誤、遺失、遺忘、誤聽、誤讀、誤行等,都是無意識動機與意識的控制相互沖突的體現,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暴露。
三、變態心理學。傳統的變態心理學只強調外部刺激而弗洛伊德則將病因轉向了對病人的內心沖突和動機的分析,他指出,變態心理可以說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內部挫折和剝奪後所引起的非常規的尋求滿足的心理,是無意識慾望的反常表現,是力比多的變態用法,是力比多滿足的代替物。而這些變態心理大多是對早期嬰兒的性滿足方式的倒退,如受虐與施虐、自戀、同性戀、戀物淫、窺淫癖等。
四、人格心理學。弗洛伊德將人格劃分為三個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的構成是被稱為"力比多"(libido)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無條件地按照"快樂原則"行動,沒有道德是非和時空限制,無所顧忌地尋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滿足和心理刺激的徹底消除。而"自我"則使本能現實化理性化了,它已從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來,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識的部分,其行為准則是"現實原則",它根據現實條件和客觀環境來調整本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滿足本我的需要。"超我"則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兒童時期所認同的雙親或社會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標准,用自我理想來確立行為目標,用良心來監督行為過程,使自我擺脫本我的糾纏,按照社會規范和要求活動。這三部分在人格構成中,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要和遵循不同的運作原則,因而往往相互矛盾、沖突,而自我作為中介,便不得不處在本我的驅使、超我的譴責、現實的限制的夾縫之中陷入"一仆三主"的人格困境。
四、兒童心理學。弗洛伊德認為,性慾力比多與生俱來,貫穿於人的肉體生命和人格成長的全過程。特別是兒童時期四個階段--口腔階段、肛門階段、生殖器階段和生殖階段--性慾力比多的發展情況對於人的一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他強調了兒童時期的俄狄浦斯情結的重要性,認為兒童的第一個性慾對象往往是異性的雙親之一,而同性的父親或母親則被兒童視為第一個情敵。以後由於閹割情結的威脅,這種"殺父娶母"的願望被壓抑進無意識從而深刻地影響到人的心理和人格。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第311頁、第9頁。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2頁。

顯然,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體系都是在弗洛伊德對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動力的闡釋的基礎上展開的,從而決定了精神分析學首先是一種深層心理學,它不止於描述心理現象而且還致力於探究人的心理動機,不止於揭示表層心理規律而且還致力於探究人的深層無意識心理機制,不止於共時性地解釋人的心理活動而且還歷時性地說明人的心理過程,從而把人的自我意識引向了人類心理一直未被發現的新大陸,表明如果離開對人的無意識的、非理性的因素的考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本質,如果離開了對人的童年經驗、性慾創傷的考察也不能真正說明人的人格發展的歷史。同時,精神分析學還是一種深層心理學的分析方法,弗洛伊德先後提出了自由聯想、夢的分析、癥候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手段、技巧,使不可能通過內省、觀察、反思、測量而直接把握的人的無意識能夠被人們所了解和考察,為人們接近無意識的深淵提供了方法論啟示。
盡管弗洛伊德的理論經常具有一種方法論或者策略上的有意無意的偏激和片面,他的一些觀點也往往缺乏科學依託和實證支持,但他的思想是富於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因而,他沒有將精神分析學僅僅局限於一種心理學領域,而是試圖將它擴展為一種通用的人文思想,一種關於人、歷史、社會"廣義的哲學觀"(1),這也使得弗洛伊德從一位心理學家成為了一位思想家,成為了"關於人的現代觀念的營造師"(2)。正因為如此,弗洛伊德的理論就不僅是心理學理論而且也是一種更廣義的文化哲學,具有獨特的人性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在對人性的理解上,弗洛伊德認為人並非是自我同一、自我覺知、自我控制的,而是分裂的、非自覺、非自為的存在。人不僅不是世界的主人而且也不是自己的主人。這一思想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理性主義傳統對人性的理解完全是針鋒相對的,它暗示人們,驅使人生存、勞作和創造的動機並不是理性、意識、意志而是來自生命底層的無聲的本能躁動,來自於心靈深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意識積淀。在對歷史的理解上,弗洛伊德則用個體本能與社會文明之間的沖突來解釋歷史發展的動力。他指出"文明只有在否定個人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存在,人類的本能生活是進攻與利己主義的自我滿足。文明的全部意義就在於禁止和限制人類。"(3)所以,在弗洛伊德那裡,人類的歷史也就成了本能的宣洩與反宣洩、壓抑與反壓抑的斗爭史,人類史也永遠成為了本能與文明的對立史。在對文化的理解上,弗洛伊德是一個泛性主義者,用性慾來解釋人的一切實踐和創造行為,提出文化是得不到實現的人的生命本能的"升華",如果說夢是性本能的化裝滿足的話,神話就是人類無意識的集體夢想,藝術是被形式化的白日夢,社會形式則是俄狄浦斯情結的社會組織化,性是文化的本體而文化成為了性的象徵。
盡管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他過分誇大無意識的作用和性本能的意義而無視意識、理性和社會性在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動力中所佔有的位置,表現了一種明顯的"唯無意識論"和"泛性論"的傾向;他重視了個體經驗和經歷的歷時性影響而忽略了社會環境的共時性限制,存在著一種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他的許多論斷不僅建立在缺乏科學實證的假設和推想的基礎上而且還往往用一種故意的極端的修辭方式加以強調,不免有一種形而上學的片面性,然而,弗洛伊德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卻仍然是不可低估的,這不僅表現在他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提出了許多富於啟示性的解釋,開辟了心理學和人類自我認識的新領域,而更重要的在於他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即深層心理學方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弗洛伊德理論在具體的結論上、闡述方式和技術手段諸方面還存在多少謬誤,但他卻為人類思想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以至於在今天,任何關於人的理解如果缺乏對無意識的考察都會失去說服力。這也正是由弗洛伊德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能夠在一個世紀里仍然還方興未艾的基本原因。

(1) 魯本.弗恩《精神分析學的過去和現在》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頁。
(2) 參見《弗洛伊德與20世紀》倫敦1958年版,第279頁。
(3) 參見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陷》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㈡ 弗洛伊德是怎麼死的

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死之前說了句“女人啊,你究竟想要什麼?”成為一時經典。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弗洛伊德是怎麼死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弗洛伊德是怎麼死的
弗洛伊德死於口腔癌。弗洛伊德在晚年的時候患上了口腔癌,在1939年的時候,弗洛伊德在英國倫敦去世。口腔癌成為了弗洛伊德的致命殺手。弗洛伊德雖然接受了治療,但是並沒有治好。

弗洛伊德喜歡抽雪茄煙,並且每天的吸煙數量很大。按照他的說法,雪茄可以讓他更加冷靜地思考。但是過量吸食雪茄使得他患上了口腔癌。口腔癌這種病無法根治,只能控制病情惡化。但是弗洛伊德在患病期間依然吸食雪茄煙,使得他的病症加劇。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猶太人。納粹德國合並奧地利後,在奧地利迫害猶太人,並且公開燒毀了弗洛伊德的許多著作。納粹政府還殺害了弗洛伊德的四個妹妹。當時的弗洛伊德在英國倫敦,他聽到這個消息後,心情非常悲痛,這使得他的病症加劇,病情惡化,接著去世了。

弗洛伊德的死是其不良習慣造成的。弗洛伊德早年的時候是醫生,當時就很喜歡吸食雪茄。後來他開始著書立說,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他就會吸食雪茄煙。在當時的歐洲,很多名人有這樣的習慣,馬克思也喜歡在寫著作的時候吸食雪茄煙。

弗洛伊德是在倫敦去世的。當時倫敦正處於戰爭狀態,醫療資源匱乏,弗洛伊德在倫敦沒有得到更好的治療,在1939年這個二戰開始的年份去世了。
弗洛伊德的遺言
看到弗洛伊德遺言,很多人只都會默默地說一句:“天才的世界,果然不是我們這些平凡之人所能理解的。”

關於弗洛伊德遺言,只有一句話,而且是一句前不著調,後也不著調,讓人聽完之後覺得一頭霧水的話。他的遺言就是一句:“女人啊,你究竟想要什麼?”。

這在很多人看來他這句遺言是無比搞笑的,甚至是很粗俗的。甚至有人會因為他的這句話覺得他是一個好色之人,在臨死前想的不是其他有意義的東西,竟然只是想了女人,而且還是想他到底是想要什麼。如果照這樣的理解,他確實是個蠻粗俗的人。

但是在對他的遺言的理解的時候,我們不能用一般的眼光去看待,因為他畢竟是與我們有著不同思維的人,而且我們也不能忘記了他的一生所從事的事情,更不能忘記他的身份。

弗洛伊德是個心理學家,也是精神方面的專家,他的一生都在和精神和心理打交道,所以他在死的時候最為惦記的必然是與自己事業有關的問題,他所說的是他自己還沒有完成的相關的研究,是他自己還有疑問的東西。

他的遺言本身就是個疑問句,是個問題,所以這說明這是他當時遇到的問題。在理解他的遺言的時候,我們不可以單純地將他遺言的女人看做是一個女人,它應該是女人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說,女性的心理在某些方面和他所研究得出的結論不一樣,他對於女性的心理還有疑問。

其實弗洛伊德遺言是他工作的體現,是他疑惑的地方。
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
相信你在學生時期肯定看過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當初看的時候你不一定對這本書有很好的見解。因為之於那個年齡的理解無疑是 抽象 的,太過籠統。當我們成長之後,再去回味重新閱讀這本書就有了新的認識,但同樣也會越來越清晰的意識到生存與死亡的殘酷及那種所謂去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沖動!

弗洛伊德死亡本能渲染的理念是人先設法使自身選擇一種死亡的途徑從而走向死亡,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只有那裡才有真正的平靜。只有走向死亡才能夠走向最後的休息。作為一個個體才能夠獲得希望完全消解緊張與掙扎。這個基本等於自己毀滅自我的沖動,由於受到了我們生命天性的限制而減弱了,或者中途就改變了方向,很多時候我們的生命失去了這種本能,就會有沖動想要通過自殺的方式表現出來了。

死亡本能在生存的本能覆蓋下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偽裝。在不同的壓力驅使下人可能會沉溺於酒精的作用甚至於葯物的依賴,故而發生意外的可能性會隨之有所增長。多數人一般都會承認死亡其實在某種特定的環境狀況下成為一種誘因。例如:一名不幸被絕症纏身的病人想要不那麼明顯的安慰他在普通情況下死亡也一樣的吸引人可就不易了,可以說不論你做怎樣的說服工作都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在弗洛伊德死亡本能提出之前,早就有些別的言論說到死亡對人類的誘惑了。

㈢ 佛咯伊徳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猶太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曾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次年起作為臨床精神病學家私人開業。早期從事催眠治療工作,後創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通訊會員。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侵佔,赴英國避難,不久因頜癌逝世。
他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後又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包括被壓抑的無意識和潛伏的無意識)。認為存在於無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支配個人命運、決定社會發展的力量;並把人格區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個部分。其學說被西方哲學和人文學科各領域吸收和運用。[1]
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1904)、《精神分析引論》(1910)、《圖騰與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論新編》(1933)等。

㈣ 請問一下弗洛伊的歷史地位他的主要貢獻

正確寫法應該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生平

作為一個治療精神疾病的醫生,弗洛伊德創立了一個涉及人類心理結構和功能的學說。他的觀點不僅在精神病學,也在藝術創造、教育及政治活動等方面得到廣泛地運用。弗洛伊德學說的主要論點已被後人所修正、發展。人們認識到,人類的行為不僅是由性慾所支配,社會-經濟因素對人格的形成、教養對本性也都起著作用。雖然弗洛伊德學說一再受到抨擊,這絲毫無損於他的形象。他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以及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由他所創立的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類本性的看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醫生,精神病學家,心理學領域的新學派——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在人類行為學方面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頗有爭議的觀點。他還為治療行為方面的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體系。
一八五六年五月六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維亞的弗賴堡(現屬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他起初的名字是西吉斯蒙德(Sigismund),再加上一個猶太字所羅門(Solomon),但是十七歲那年,他把第一個之改為西格蒙德(Sigmund)。
弗洛伊德三歲時全家遷居維也納。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的前妻生的兩個孩子比西格蒙德大二十歲左右,他們沒有去維也納,而是移居到英國的曼徹斯特。西格蒙德是他父親與後妻生的長子,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和五個妹妹。它的早年生活是在極度貧困中度過的。

准備的年代
青年時代,弗洛伊德對一般的哲學和人道主義問題很感興趣,但是,他覺得必須有一種嚴格的科學訓練來約束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因此。在一個猶太慈善機構的資助下,他於一八七三進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
弗洛伊德從事大部分研究工作的生理實驗室主任是恩斯特·馮·布呂客,他是一個要求嚴格的訓練者,一個在科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的人物。他的人格對這位年輕的學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弗洛伊德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介紹了一項傑出的研究工作,他證明了低級動物的脊髓神經節細胞與高級動物的同一性,這在過去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弗洛伊德的證明,對進化論是個有益的貢獻。不久以後,他又撰文描述了神經細胞的構造,從而為神經原的理論奠定了基礎,這也是現代神經學的基礎。就因為致力於這些重要的研究工作,弗洛伊德拖了兩年時間才評到醫學職稱。即使在評定以後,他還是把自己的工作局限在實驗室里。他不喜歡數學物理,它的工作始終在組織學方面,即組織構造的研究。
接著,弗洛伊德開始用顯微鏡揭示人的神經系統的各種神經束。他在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延髓,也就是頭腦中最低級的部分。他終於理清了脊髓和小腦之間的種種聯系。然而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他對聽覺神經進行全面徹底的研究,以及對腦神經感覺神經核與脊髓的感覺神經結具有相同的證明,後者是對進化論的又一重大貢獻。這些研究成果發表於一八八五年到一八八六年間。
一八八二年,弗洛伊德愛上了他妹妹的朋友瑪爾塔·貝爾納斯。貝爾納斯比弗洛伊德小五歲,出身於漢堡一個頗有名望的猶太家庭,那時正住在維也納。弗洛伊德很快認識到自己必須干一種比較實際的工作,而不是那種純粹的研究,於是就進了維也納醫院,當了一名住院實習醫生。他三年裡在醫院的各個部門都工作過,因此在醫學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但是他的興趣則在他的導師T.H.梅涅特所負責的精神病學方面。在醫院實習期間,他發表過一些有關古柯鹼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引起了醫學界對這種葯物的注意。弗洛伊德發現古柯鹼具有麻醉的特性,他向他的一些當眼科醫生的朋友的建議,在治療眼疾時不妨可以用用。有一位名叫柯勒的醫生發表了這一成果,因而被譽為局部(古柯鹼)麻醉的創始人。
在他醫院工作結束的時候,弗洛伊德被授予一筆數目不大的獎學金,這樣,他就能去巴黎旅行,並到薩爾帕屈里哀跟著名的神經病學家讓·馬丁·沙可學習。在巴黎學習的四個半月,成了弗洛伊德一生事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沙可這位當時最有名望的神經病學家獻身於癔病研究的情形,促使弗洛伊德也走上了同一條道路。這對他把興趣從軀體方面轉到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回到維也納以後,他向醫學協會作了巴黎的見聞的報告,但是受到冷落,這預示著他以後的工作將要得到同樣的反映。
弗洛伊德於1886年春以神經病學家的身份私人開業行醫,並在同年九月結婚。他的婚姻十分美滿,共有六個孩子,三兒三女,最小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還作為神經病學家在一家兒童診所工作過幾年,並出版了2大卷論述各種小兒麻痹症的權威性著作。這樣,他成了歐洲重要的神經病學家之一,他在這個領域中多年的工作,無異對他後來心理學理論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

精神分析學的初期
早在1882年弗洛伊德的一位年事較長的同事和朋友約瑟夫·布洛伊爾就告訴他,有位叫安娜的病人曾受益於在催眠中恢復痛苦記憶的「疏泄」療法。弗洛伊德又將這一情況向沙可講過,但沒有引起沙可的主意。弗洛伊德自己行醫時對癔病病人使用過催眠療法,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因此他於一八八九年前往南錫,向一位有名的催眠專家伊波利特·波恩海姆求教,那個時候,他正在採用布洛伊爾的疏泄法。三年以後,他觀察到在被遺忘的痛苦記憶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是那些不能接受的願望,於是他形成了壓抑的概念,這是弗洛伊德學說中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他請布洛伊爾一起合作,並於一八九五年共同出版了一本劃時代的著作——《癔病研究》,這時,弗洛伊德已經放棄了催眠術而開始採用。「自由聯想」法,「自由聯想」法的發明,是弗洛伊德一生中的兩大業績之一,另外一項業績是兩年以後開始進行的自我分析。
在這些年中,他向一些醫學團體宣讀了若干篇論文,宣布了他所得到的驚人結論,他指出各種精神神經症都是由無意識的性沖動而引起的。但他得到的反應極為冷淡,人們幾乎要把它當作怪人而棄之。這時,他只有一個朋友對他深表同情,那就是住在柏林的威廉·佛里斯。弗洛伊德經常給他寫信,記述了他為設法了解深層心理而採取的實驗性的步驟,他的信件和記錄已在一九五四年發表,題為《精神分析學的起源》。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份題名為「計劃」的長篇記錄,弗洛伊德試圖從神經原方面來描述思維、記憶等各種精神過程。這是他在最後一次試圖把精神過程與軀體過程聯系起來。

偉大的發現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零零年,是弗洛伊德多產的時期。他在1900年發表的《夢的解釋》,被認為是1本巨著。該書不僅論述了過去的探討者感到一籌莫展的夢境生活問題以及形成夢的種種復雜機制,而且還討論了深度心理,即無意識的結構和作用方式。弗洛伊德在認識方面的最大貢獻,就是他詳細的研究了所稱的「初級」系統和「次級」系統。它指出了兩種系統的作用方式是如何根本的不同,兩者間的關系和相互影響是如何復雜並具有決定性意義。他所描述的初級系統的精神機制,最初是在探討精神神經病時得到的認識,現已成了精神分析學說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所謂的壓抑、濃縮、移位、倒錯以及潤飾。這是由於這些機制,那些能接受的願望、慾望或沖動才得到了間接地滿足。有關隱蔽的願望滿足的理論,是弗洛伊德對心理學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通過這一理論,他以一種真正的心理動力學概念取代了已陳舊的聯想心理學。
弗洛伊德發現,無意識的內容與意識,就像無意識所特有的機制一樣,是完全不同的。從本質上說:無意識的內容起源於幼兒時代,在這方面,弗洛伊德對幼兒心理的內在性質作了闡述,他引起了世人的震驚和反感。他堅持認為,幼兒深度心理的活動是雙親的性的動機和敵對動機驅使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狄浦斯情結,其內容就是對雙親中異性一方的性慾望和對競爭者的妒忌與憎恨。弗洛伊德甚至認為,幼兒在誕生之時,並在未斷奶時就已經有了色情感。他這本論述夢的著作剛發行時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可是過了幾年,當上述那些性的觀點經過更充分地描述之後,便遭到了人們的猛烈攻擊。

成年時代的弗洛伊德
我在這里想對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弗洛伊德的個性和旨趣做出些介紹。弗洛伊德博學多才,有著很高的文化素養,他精通古典文學,對本國和別國的文學名著事業的涉獵甚廣。他對希臘神話極為熟悉,不但經常隨口應用,在他的著作中也的的確是。他有非凡的文學才能,因而被公認為德語的散文大師。在藝術方面他最為欣賞的是詩歌與雕塑,對繪畫與建築也有興趣,但對音樂的愛好相對小些。從1890年到1914年,他通常每年要到義大利去消磨,潛心研究那裡的藝術傑作。凡這類的旅行,同去的不是他的弟弟就是他的朋友;因為他的妻子不喜歡旅行,寧願和孩子們一起守在家裡。弗洛伊德在外出旅遊之前,總是先攜全家去某個寧靜的山林勝地都度上一個半月的假期,那時他的生活中最最幸福美滿的時光。弗洛伊德非常喜歡孩子,總愛和他們呆在一起。
弗洛伊德個性中有一個相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富幽默感,而且始終十分犀利,有時還不缺乏諷刺挖苦之意。碰到了惡意的批評,他就不無詼諧的議論上幾句,要是換上別人,很可能會憤憤不平,為之動怒。在猶太笑話和軼事方面,弗洛伊德有著十分豐富的知識,他喜歡用它使自己的論證更加鮮明有力。
一八九一年,弗洛伊德全家搬到貝爾加澤街十九號(仍在維也納市),他在那兒一直住到一九三八年。一九〇八年,弗洛伊德在他住的那一層又得到一套房間,共有三室,後來,他把這套房間與原來的連通起來。弗洛伊德有幾個房間,裡面擺滿了——或者不妨說到處攤著他收集的文物古器,特別是那些希臘、埃及的古董;這是他唯一的嗜好,他從中得到了莫大的快樂。他對考古發掘工作有著濃厚的興趣。

精神分析學運動的發展
1902年,弗洛伊德邀請幾位年輕的同事和學生定期碰頭,對他當時正在從事的研究進行探討。他們謙虛地稱這個小團體為「星期三心理學研究組」,後來該組發展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協會」。在這些人當中現在還有知道的兩位,他們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威廉·斯泰克爾。在《夢的解析》發表以後的五年中,弗洛伊德很少寫作,但是在他一九〇四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可能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這本書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現在已被人們廣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論都沒有達到這一步。這本書對於決定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書中所揭示的許多看似偶然、毫無意義的行為,以及許多簡單地歸結為「自由意志」的舉動,實際上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隱秘而矛盾的願望所驅使的。
次年,即一九〇五年,他發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較長,一般稱之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的闡述了如何用夢的解釋去揭示並治療精神神經症的種種症狀;這是我們認識弗洛伊德的技術的一個重要來源。另一本是《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他在這本書中透徹的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出來的許多方式。
這一年裡,他還出版了一本最有爭議的論著:《性學三論》。裡面新奇而又聳人聽聞的地方,這是他對幼兒性作用的全面描述,他把成人性變態解釋成是幼兒性作用的畸形產物。這是弗洛伊德第一本的引人注目的書。他不但引人注目,而且還給人們極大的憤慨,遭到了強烈的譴責和嘲笑。弗洛伊德在各國科學界頓時成了一個最不受歡迎的人,在以後的很多年裡,他遇到了只有最偉大的先驅者才會遭受的種種辱罵和攻擊。但是,無論那些批評有多麼刻毒,他從來不予回答。他唯一發表的為自己觀點辯護的著作,是《精神分析運動史》(一九〇六年),這本書主要是區分他的理論和阿德勒、榮格等提出的對立理論之間的基本差別。對於其他問題,他的回答就像查爾斯·達爾文一樣:繼續發表新的證據。
一九〇六年,著名的歷史精神分析學家歐根·布洛伊勒和卡爾·榮格,以及他們的一些學生宣布,他們贊同弗洛伊德的方法結論。除了英國醫生歐內斯特·瓊斯以外,他們是第一批支持弗洛伊德的非維也納人。一九〇八年四月,榮格組織了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大會,會議地點在薩爾茨堡。兩年以後,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正式成立。半個世紀以來,這個組織已有30多個分會分布在世界許多國家。當時,出席第一屆代表大會的有四十二名代表,其中包括卡爾·亞伯拉罕,布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匈牙利同事桑多·費倫茨,榮格和歐內斯特·瓊斯 本人。委員會的職責是在事務管理問題上向弗洛伊德提出建議並提供幫助,同時也在他和外界攻擊他的人之間形成一道屏障。
早在一八八五年弗洛伊德就在維也納大學當過臨時聘任講師,這樣他能在那裡開設一些非正式的講座。一九二年他被特聘為教授,一九二〇年時他當上了正式教授,然而他在教授會議上卻沒有席位,也沒有別的什麼特權。弗洛伊德在維也納大學從來沒有擔任過任何正式的教職。

精神分析學在非醫學方面的應用
弗洛伊德發表過大量臨床方面的論文,對精神分析學研究中的細節問題進行了探討,他還公布過五份長篇病歷,提供了很多有關他研究方法方面的情況。此外,他還寫過一系列專門論述精神分析技巧的文章。但是從他的《夢的解釋》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他的發現具有廣泛的意義,他知道這些發現一定會遠遠超出精神神經症的狹小范圍,涉及人類方面的各種問題。在這個比較容易接近的領域中獲得的知識,可以用到「正常」生活中一些很難解釋的問題上。因此他在一九一二年創辦了一份《意象》雜志,用來討論他的研究在非醫學方面的應用情況。《意象》雜志是對早期創辦的《精神分析學年鑒》(一九0九年)和《精神分析學導報》(一九一〇年)的補充,《導報》不久便為《精神分析學雜志》所取代 (一九一三年)。
偉大的創造性作家對人類心理的透徹觀察,早就使弗洛伊德贊嘆不巳他在一九〇七年寫的《耶森的<格拉狄瓦>中的妄想與夢》,對德國作家耶森的小說《格拉狄瓦》作了精彩的研究。在這位富有想像力的作家的作品中,弗洛伊看到一些心理機制和他在探討夢與神經症時所闡述的機制完全相同。三年以後,弗洛伊德又出版了一本雄心勃勃的研究專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他在書中將列奧納多在藝術追求與科學追求方面的矛盾追溯到他的幼年時代。在弗洛伊德的啟發下,他的一些學生,特別是奧托·蘭克便把弗洛伊德的方法用來解釋神話和民歌傳說,這樣越來越清楚地顯示出人類想像的各種表現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卡爾·亞伯拉罕甚至用這種方法闡述了三千年前第一位一神論者埃及法老阿朗那頓發動宗教革命的動機。
一九一三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夢的解釋》。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徵的研究,弗洛伊德發現這些都是兒童和野蠻人的原始心理所共同具有的特徵。他強調了原始人弒親行為的重大意義,並認為文明、道德和宗教就起源於對弒親行為的追悔和其他反應。
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食物減少到最低限度, 缺乏暖氣以及其他的麻煩,給弗洛伊德和他朋友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苦。而戰後奧地利貨幣的崩洗不僅使弗洛伊德的積蓄喪失殆盡,而且迫使他奮力抗爭以避免破產。大戰期間,弗洛伊德出版了唯一一本關於時事的著作《對戰爭與死亡時期的思考》(一九一五年)。他指出實際上幻滅感並不一定是戰爭引起的,幻滅感的產生與過去人們過高地估計人類的道德進步有關;這一事實只是由此發生了可怕的戰爭才被揭示了出來。十八年後,弗洛伊德應國際聯盟之邀,就「為何會有戰爭』的問題,與愛因斯坦作了通信討論。弗洛伊德一方面對未來仍抱有希望,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在消滅戰爭的道路上還存在的各種障礙。

鼎盛時期
就在戰爭的第一年,弗洛伊德可能以為他的工作將要結束了,於是他就心理的本質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這些文章成為他一生主要工作的最高峰。
一九一九年弗洛伊德創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志 和書籍。到一九三八年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五種雜志、一百五十種書籍。
就在同一年弗洛伊德在一本名為《超越唯樂原則》的書,對人的心理提出了一種新的革命性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使得他的信從者們大吃一驚。弗洛伊德本來認為,心理中的主要原則是唯樂—痛苦原則,以及由此產生的唯實原則。但在這 本書中,他提出了一種更加基本的原則,即他所稱的重復—強迫原則(repetition-compulsion),它具有恢復早期狀態的傾向。如果從邏輯上推到極端的話,這意味著那裡存留一種使生命變為無生命物體的傾向,弗洛伊德稱之為「死本能」。這與其說是臨床的結論不如說是一種哲學的推論,只有極少數幾個信從者覺得能夠接受這一觀點。這也表明弗洛伊德有關本能的理論有了變化。他曾幾次試圖把各種本能分為兩組對立的類型,他就用這種方法把本能歸入生本能和死本能兩個基本的范疇。他認為死本能外向化時,就會引起攻擊性沖動,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痛苦。
在以後的兩年裡,弗洛伊德又出版了兩本著作《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和《自我與伊德》,後者為新的自我心理學奠定了基礎,並且直到現在人們仍在對它進行著富有成果的研究。弗洛伊德以前曾把精神過程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三個方面:但是通過進一步研究,他認為這種劃分法雖然不失有用,然而還存在著一種更加基本的尺度。這時,他提出了一種新的三分法,他把所分的三個部分稱之為伊德、自我和超我。伊德相當於來自原始本能的能量的原始貯藏庫。弗洛伊德認為它是一種完全沒有分化過的能量,但是伊德也許並不象他想像的那麼完整。自我則是從伊德產生出來的與外界進行接觸的專門性力量。弗洛伊德在研究了病人身上幾種形式的抵抗之後,以充分的理由提出假設:自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意識的。這個結論也附帶地說明,人們為什麼堅信那些產生於內心深處的決定是自發性(自由意志)的。
早在幾年之前,弗洛伊德就已提出「自我理想」的概念:它是一種自戀性力量,它批判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並驅使自我達到更嚴格的道德標准或審美標准。後來,弗洛伊德把它重新命名為「超我」,不過其含義則大大地擴展了:它是從自我分裂出來的部分,它體現了插入其中並由一定程度上被同化了的父母的要求和標准。然而由於它在攻擊性沖動中有著較深的根基因而能引起一種極度痛苦的犯罪感。其程度之難以忍受,使得人們設法尋求逃避——這是一個與犯罪傾向有關的題目,或者以各式各樣的自我懲罰和自卑感來減輕那些感覺。所謂「良心」,就是衡量自我和超我之間心理緊張程度的一種尺度。
大約在這一時期,也就是在一九二三年春天, 弗洛伊德的口腔上部患了癌症。同年十月,他做了一次根治手術,上顎一邊只好全部切除,於是他必須裝上又大又復雜的假牙,這給他帶來了不少苦惱。在這以後的十六年裡他吃了不少苦頭,除了無數次痛苦的治療以外,還動了三十三次手術。在這漫長的時期他從來不哼一聲,而是默默地忍受著巨大的病痛。
一九二五年,弗洛伊德發表了《抑制、症狀和焦慮》,該書闡述了焦慮和恐懼的性質及來源;他在這一年中還應約撰寫了一部簡短的自傳。一九二六年,他寫了一本為普通人而不是受過醫學或精神分析學訓練的人運用這一學科的可行性進行辯護。他擔心精神分析學會變成醫學的一個無足輕重的附屬部分,以致它對於人類更廣泛的意義會被人們忽視。但是,他想使精神分析學的應用成為一門獨立的職業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一九二七年弗洛伊德寫了《幻覺的未來》一書,為此他受到宗教界的強烈譴責。嚴格地說,這本書對精神分析學並沒有什麼貢獻,它只是表達了弗洛伊德的信念即單靠願望和恐懼的心理動機就足以形成宗教的信仰,尤其是對上帝和永恆的信仰,這里根本不需要求助於什麼超自然的力量。兩年之後,又一本不受歡迎的書《文明及其不滿》問世。弗洛伊德在書中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根本弱點,並指出了許多必須加以補救的缺陷。他在較早些時候寫的《群體心理學》中,就對聯接各個社團的紐帶的性質及其來源作過大量闡述,這對社會學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另外在這些年裡,弗洛伊德還發表了不少臨床方面很有價值的論文,以及論著《精神分析引論新編》,這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寫的那兩卷講演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
一九三〇年,弗洛伊德的文學才能使他得到了歌德獎,這是他非常重視的一項榮譽。第二年,他的故鄉為慶祝他的七十五壽辰,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出生的那條街道,許多科學協會接受他為名譽會員,但除了他一九〇九曾作過講演的克拉克大學曾授予他榮譽學位外,再也沒有哪所大學授予他類似的學位。然而,一九三六年,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他八十壽辰舉行慶祝活動。這一年使他感到滿意的另一件事是,他被接納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通訊會員。

弗洛伊德在流亡中
一九三三絕納粹黨人開始對猶太人進行迫害,這對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是一個重大打擊。當時弗洛伊德在德國的許多支持者被迫逃離自己的國家,他的著作在柏林被當眾焚燒。此後不久,他的出版公司的大部分存書又在萊比錫被沒收。盡管在德國的主要銷路已經喪失,但該公司仍然全力掙扎,直到一九三八年納粹入侵奧地利,公司房產被沒收為止。
納粹的迫害促使弗洛伊德思考猶太教的性質和起源問題,這一問題佔去了他一生中最後五年的大部分時間。他把《摩西與一神教》寫了又寫,該書在當時信奉天主教的獨裁政權統治下的維也納,沒有機會出版發行。一九三八年他離開維也納後,該書終於問世,英譯本也在他逝世前的幾個月得以發行。這是一本想像力極為豐富的著作,書中的一些觀點既難以證實也不容易予以反駁。弗洛伊德在書中推斷,猶太教中特有的一神信仰,與第一個傳播這種信仰的、富有單命精神的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推行該信仰有關。通過對有關摩西出身的奇異故事進行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推斷摩西實際上是埃及人,他提示說,摩西是一個忠於阿肯那頓的信仰的貴族,阿肯那頓死後,他的一神信仰就遭到埃及人的堅決抵制。由於這一看法,弗洛伊德在曾經把他尊為本民族偉人的猶太人那裡,第一次受到了冷遇。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摩西向猶太人灌輸一神信仰時,必須面對人們的強烈反抗,他認為摩西就是在一次反對他的權力的暴亂中被殺身亡的。於是,弗格伊德進一步設想,摩西被害之後,人們為這樣對待偉大領袖而悔恨,這是一種與弒親願望的先天反應有關的悔恨,他認為這是人類遺傳特性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摩西的學說後來由少數幾個忠實的信徒珍藏起來直到幾百年後才由一些偉大先知將它立為教義。
盡管壓力重重,弗洛伊德堅決不同意離開早己成為故鄉的維也納。但是,一九三八年三月納粹入侵奧地利以後,局勢已經很明顯了,如果還不走的話,要不了多久,他就會象別的猶太人一樣厄運臨頭。在這關鍵時刻,歐內斯特·瓊斯飛抵維也納,勸他移居英國,英國內務大臣亦為他、他的家庭以及他的學生提供了最充分的幫助。是年六月,他克服了納粹分子設置的重重障礙,終於飛抵倫敦。九月,他又搬到馬茲費爾德花園,這是他最後一次搬家。九月問,弗洛伊德接受了最後的手術治病,這也是最大的一次手術。到了次年二月他癌症復發,醫生認為已無法再動手術了。然而在他逝世前的一個月,弗洛伊德還在忙於他的本職工作,還在接待來訪者,撰寫文章。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弗洛伊德在倫敦與世長辭。

1939年9月23日,精神分析法創始人西格蒙·弗洛伊德在倫敦逝世,終年83歲。

弗洛伊德1856年生於奧地利庫拉維亞,,1873年入維也納攻讀醫學,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任講師。1895年創立精神分析法,提出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療疫病的理論。

1908年建立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很快歐洲各國的精神分析學會均相繼成立,並建立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1909年在美國克拉克大學講學,獲廣泛反響。1923年又將人的心理結構分成三個層次,創立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1938年國法西斯德國侵佔奧地利而移居英國。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癔病研究》(與布洛伊爾合著),《釋夢》,《精神分析的起源和發展》,《夢的解析》、《對性學說的三個貢獻》、《超越快樂原則》《自我與本我》、《圖騰與禁忌》、《群眾心理學和自我分析》、《強迫行為和宗教儀式》、《文明及其不滿》、《摩西和一神教》、《自我與伊德》等,他的學說對心理學、醫學、人類學以及史學、文藝、哲學都發生了程度不同的影響。

弗洛伊德於1902年起一直任教於維也納,他最偉大的貢獻是發明了精神病的精神分析治療法,他在早期便已研究通過誘導和催眠來治療歇斯底里症和神經官能症的方法,此後又由此發展出他的治療方式,揭開無知覺或潛意識的發病原因,並發現這種病可以通過發泄而達到治療效果。他建立了「潛意識動機支配人類許多行為」的理論。另外,弗洛伊德對從人類性生活的基本認知,發展出關於人類性行為的理論。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禁忌和社會習俗對性的抑製作用,會導致神經官能症的發作。他的學說雖然屢遭誤解和否定,但對心理學、精神病學、哲學

㈤ 生活不需要答案

「盡管我對自己要走的路已經有些了解。不過,了解我們要走的路,並不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的使命是不去了解我們的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去尋找答案,而是要去經歷。我們在幾乎永恆的人生昏暗中四處摸索,只有足夠幸運的人,才能偶爾看見一盞小燈燃起的光明。同時,只有擁有足夠的勇氣,或毅力,或愚蠢,或最好是將這些全都混在一起之後,我們才能在某些地方留下自己的印跡。」 —— 《讀報紙的人》

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年邁的弗洛伊德准備離開奧地利去英國,臨走前,賣報紙的小夥子弗蘭克前往送別——他們是忘年交,雖然只交談過幾次,卻惺惺相惜。弗蘭克的老闆——瘸腿的報亭主人奧托·森耶克——被納粹當局逮捕,不久前死在監獄;弗蘭克在游樂場邂逅的、有著美麗牙縫的波西米亞女孩,為了生存委身於一名納粹軍官。這兩件事帶給涉世未深的弗蘭克前所未有的震動,原本在鄉村過著無憂無慮生活的少年,為了生存到首都投靠媽媽的老相好,卻目睹了無情的歷史車輪如何殘酷地碾壓著一個個柔弱無助的生命。

偶然間他得知那個天天來買報紙的瘦弱老頭就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教授,於是他想辦法靠近他,希望他能解答他的種種疑惑,比如:愛情是什麼?心愛的人離去,該如何挽回?可是對於他所經歷的——也是幾乎人人都會經歷的——痛苦,這位心理學大師卻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因為生活本就沒有確定的答案啊!

人在困境中,就會像弗蘭克那樣,開始追問起一些終極的問題:生活的答案是什麼?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可是古往今來的大師、聖哲、科學家們,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復,芸芸眾生,只是日復一日、漫無目的勞作著、追尋著。

最近重溫南懷瑾的講演錄,其中有一段正好講到這個問題,他認為「人生以人生為目的,沒有另外的答案」,與弗洛伊德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答案」乍看有點詭辯的意思,但是細想又確實是這么個道理。按照基因說的理論,再復雜的生命體,都不過是基因繁衍的工具而已。天天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創造了繁復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但是仍然處處受基因的制約,並不能從心所欲。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幾十年的人生,留下的唯一痕跡也許就是一兩個子女,繼續把他的DNA,他的基因,傳承下去。但是,如果把基因傳承作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我們辛辛苦苦的探索和創造又有何意義?

前面提到的弗蘭克是小說中的人,現實中,也有一個弗蘭克,也是奧地利人,心理學家,《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他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那段的慘痛經歷沒有打倒他,反而激發了他更大的生命潛力和熱情。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他提出了"責任說」:

「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我們的回答不是說與想,而是採取正確的行動。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梵高用全部生命去畫畫,他的目的是什麼?為了一生窮困潦倒?還是死後青史留名?我覺得他就是為了畫畫而畫畫,為了不辜負自己的天分和熱情,僅此而已。

不要問,不要說,去經歷,去面對,去承擔,就是一個普通人存在於人世間的全部意義。

㈥ 盧西恩·佛洛伊德的人物生平

盧西恩.佛洛伊德隨家人搬到蘇格蘭定居,加入英國國籍。1933年他移居英國並成為畫家後,這種知覺能力也就被帶入畫面,成為他獨樹一幟的鮮明標志。盧西恩·弗洛伊德繼承了祖父的敏感,畫作看起來充滿沉鬱和恐怖。他的裸體畫尤其有名,女朋友、女兒和狗都曾經展現在他的畫布上,近段時間還新作一幅自畫像。1991年的他一幅作品拍出580萬美元的高價,其內容是幾名女子在圍觀一隻鸚鵡。7月20日,這位20世紀畢加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因病在倫敦去世,享年88歲。

㈦ 弗洛伊德和英國皇室的故事

1902年,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召見的弗洛伊德欣然赴約——在《夢的解析》發表三年後,他終於躋身官方認可的「傑出教授(Professor Extraordinarius)」之列。當然,只有傻瓜才會聲稱自己知道一個世紀以前的弗洛伊德當時在想些什麼,但我大概能猜到他那時沒有想到的。在向皇帝致謝後,弗洛伊德可能想像不到30年後他還與另外兩位英國皇室成員有所交集——菲利普親王的母親愛麗絲公主(Princess Alice),以及伯母瑪麗·波拿巴公主(Princess Marie Bonaparte)。

瑪麗公主是拿破崙的曾侄孫女(拿破崙三弟呂西安·波拿巴的曾孫女)。她的母親在生下她後1個月就去世了;她的父親將她交給奶奶照顧——公主的奶奶是個無可救葯的勢利眼,並且堅信拿破崙的後代不該與其他孩子待在一塊兒。瑪麗於是被孤立了,不快樂但自小聰慧過人。7歲的時候,她就已經能寫字畫畫,而且才思敏捷,創造出的故事與插圖填滿了一個又一個筆記本(Bertin,1982; Bougeron & Bourguignon,2000 ; Grosskurth, 1982)。

瑪麗公主的家族在蒙特卡洛(摩納哥最大城市/賭城)擁有自己的賭場,顯赫的背景讓她在當時成為了一位備受各家皇室關注的聯姻對象。在父親的示意下,瑪麗公主被安排嫁給希臘的喬治王子(Prince George of the Hellenes)。

當時瑪麗公主早已心有所屬,而喬治王子也有自己的煩惱。然而為了生下能夠繼承希臘王位的後代,他們不得不進行夫妻間的例行公事——新婚之夜,王子因此向公主表達了歉意。喬治王子對女人不感興趣,因為他狂熱地迷戀著自己的叔父瓦爾德馬王子(Prince Waldemar)。兩相對比,妻子的美麗黯然失色。

瑪麗公主接連找了一連串的情人,其中還包括一位法國總理(喬治王子對此似乎並不介意)。然而,數量不代表質量:瑪麗公主從來沒能有過一次完全滿意的性體驗。我們現在能這么詳細地知道她的私密生活,是因為瑪麗公主本質上是一位學者。當她意識到自己在性方面存在問題後,她便決定研究女性高潮,並在1924年以「A.E Narjani」為筆名,基於與熟人之間的訪談,發表了一篇關於性冷淡的生理原因的傑出論文。

她的一位法國朋友雷內・拉福格(Rene Laforgue)是個精神病學家,他告訴瑪麗說,冷淡是因為她的思維風格太男性化(masculine),並建議她去見見弗洛伊德。瑪麗公主於是搭機飛去了維也納,並來到了位於阿爾瑟格倫德區Berggasse街19號的弗洛伊德的家中。她告訴弗洛伊德自己有過很多情人,但他們無一能讓自己滿足。

當時已經70歲的弗洛伊德敬告她,自己已經老了,不是所有的部位都聽使喚了——他指的當然不是自己的頭腦——七十歲的弗洛伊德依然思維敏捷。瑪麗公主握著他的手,講述了自己的困擾。弗洛伊德為她開了不曾有過的先例——每次長達兩小時的精神分析診療。一段柏拉圖式的戀情由此展開。

弗洛伊德告訴瑪麗公主,她之所以存在性方面的問題,是因為曾經目睹了〝原初場景(primal scene)〞:她回想起自己應該曾經看到過自己奶媽與人做愛。公主跳上自己的勞斯萊斯,回去找到了奶媽,並證實了弗洛伊德的想法是對的。此後他們的關系更加緊密了。

不過,在知道是原初場景造成性冷淡之後,公主的情況並沒有因此得到改善。受到俄狄浦斯情結的啟發,她突發奇想地試圖驗證一下是否真如那淫詞艷曲里唱的一樣:「亂倫的才是最刺激的(incest is the best)」。公主問弗洛伊德她是否應打破亂倫的禁忌,與自己的兒子試試能否獲得性快感。一貫保守的弗洛伊德表示不贊同。公主採納了他的意見。

弗洛伊德對瑪麗公主十分坦誠。正是在寫給她的信中,他承認道,自己從事精神分析幾十年,對於女人究竟想要什麼依然毫無頭緒。

二十世紀30年代早期,弗洛伊德又與另一位英國皇室成員產生了交集,即菲利普親王的母親愛麗絲公主。公主在20歲時就已經成婚,1920年在科孚生下菲利普親王之前已經有了4個女兒。在親王還只有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希臘與丹麥的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 of Greece and Denmark)就被送上了軍事法庭。希臘軍方將輸給土耳其的戰爭歸罪於他,在國王喬治五世的介入下,安德魯王子才免於死刑。

那之後不久,愛麗絲公主開始舉止怪異,她聲稱自己接收到了耶穌和佛陀的感召。公主的母親為此感到十分擔憂,但同時也行動迅速——她咨詢了一位專攻彈震症(shell shock)的精神病學家托馬斯・羅斯(Thomas Ross),以及治療過當時還是儲君的喬治六世口吃問題的莫里斯・克萊格爵士(Sir Maurice Craig)。兩位專家給出的診斷結果都是精神分裂症,並建議以精神分析治療。

20年代末的弗洛伊德已經聲名在外(Cohen,2012b; Eade,2011)。愛麗絲公主被強制送到了弗洛伊德的一位緊密合作夥伴,心理學家恩斯特·西梅爾(ErnstSimmel)位於柏林的特格爾診所(Tegel Clinic)。但面對這樣一位公開懷有敵意的病人,西梅爾的治療進展緩慢。於是愛麗絲公主又被轉移到了弗洛伊德的另一位弟子路德維希・賓斯萬格(Ludwig Binswanger)開在瑞士克羅伊茨林根(Kreuzlingen)的療養院。賓斯萬格同樣也認為她是偏執性的精神分裂症。

西梅爾與賓斯萬格都就公主的情況咨詢過弗洛伊德。後者認為愛麗絲公主的宗教通靈是性挫敗的副產品,建議對她的卵巢進行X光照射,以殺死她的性沖動。愛麗絲公主抗議說自己沒病,並多次試圖逃離療養院。公主隱姓埋名在歐洲各處游歷,連續好幾年都沒有見過自己的兒子菲利普。

盡管與皇室有所來往,在華爾街崩盤後受到大蕭條的影響,弗洛伊德還是陷入了經濟危機。據他的女傭寶拉・菲希爾回憶說,那時候他已經不像往常一樣定期購買新的西服了。研究弗洛伊德的人很少會關注到她的回憶錄,裡面揭示了他其實是一個衣著考究的體面人。弗洛伊德之所以陷入財務困境,是因為他投資建立的用於發行精神分析領域的圖書、期刊的出版機構業績不佳。瑪麗公主曾贈予他2000美元用於幫補開銷。

30年代中期,愛麗絲公主終於離開精神病院回到雅典,並屈居在一間兩居室的公寓里。她最終成立了一個護理修女會,並在戰爭期間幫助了很多猶太人——要麼是精神分析起了作用,要麼她的精神狀態從來就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糟糕。

母親的經歷看上去對菲利普親王造成了一些影響。他克服了被雙親遺棄的創傷,並得出結論:如果自己不需要心理治療就能扛過來,那麼其他人也用不著心理治療。在一次BBC的訪談中,他告訴主持人菲奧娜・布魯斯說,人們應該堅強起來,就像他一樣。

就在愛麗絲公主離開精神病院之後,弗洛伊德與瑪麗公主的關系變得更加親近了。兩人都是忠實的愛狗人士。1936年末,瑪麗公主把自己剛寫完的一本書寄給了弗洛伊德。他告訴她說這是一部「動人而誠摯(moving and genuine)」的作品,反映了一位「精神分析學者對真相與知識的渴求(analyst』s thirst for truth and knowledge)」。

書的內容是關於公主那生了病的松獅犬。《托普西(Topsy)》確實感人,偶爾穿插有一些無厘頭的片段,總體來說是一本關於公主的松獅犬是怎樣備受癌症折磨的回憶錄。一些章節的標題看上去有點東施效顰的感覺——「托普西與莎士比亞(Topsy and Shakespeare)」「在你族類的前線(On the Frontiers of Your Species)」「向太陽神的祈禱(Implorations to the God of the Rays)」。

因為主人家裡是真的有礦,托普西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隻接受過放射治療的狗。弗洛伊德把公主的書翻譯成了德文,並安排了自己旗下的出版社出版發行(Bonaparte, 1994)。

另一件關於他們友誼的測試始於一些有損弗洛伊德名譽的私人信件被要價贖買。弗洛伊德在1884到1904的20年間一直在使用可卡因。他之所以這樣做是聽從了一位古怪的耳鼻喉外科醫生威廉·弗里斯(Wilhelm Fliess)的建議。弗里斯認為,鼻子控制著行為的所有方面(Fichtl,1981)。

1928年,弗里斯去世後,他的遺孀寫信給弗洛伊德,希望弗洛伊德把自己丈夫寫給他的信還回來,以及想讓他從自己這里花大價錢買回他寫給丈夫的信。弗洛伊德沒有那麼多錢,所以瑪麗公主買下了那些信。弗洛伊德想把信件毀掉,但公主拒絕了。她表示這些信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弗洛伊德非常氣惱,但最終兩人還是達成了一致。她保證不會拆閱那些信件,並且遵守了自己諾言。這些信直到1984年才被公開出版,那時她去世已經22年。

1938年3月,希特勒入侵了奧地利。作為猶太人,弗洛伊德的生命受到了威脅。瑪麗公主成為了解救他的關鍵人物。她空降維也納,把車停在弗洛伊德的家門口,這樣蓋世太保如果要去抄弗洛伊德的家就得先繞過自己這一關。當時她披著一條藍色貂皮披肩,全身籠罩在時下最流行的香水「clouds of Stephanotis」之中,戴著白色的皮手套,拿著棕色的鱷魚皮手袋——她的戰袍堪稱無懈可擊(Cohen,2011; Markel,2011.)。

逃離納粹的爪牙需要錢,而弗洛伊德沒有足夠的錢。公主出面幫忙打點好了一切,並安排了屬於弗洛伊德的一些積蓄被偷偷裝進屬於希臘大使館的外交郵袋裡。如果沒有這筆積蓄,他就不可能買到位於漢普斯特德的Maresfield花園的房子——那裡後來成了他在倫敦的家。

1938年6月,瑪麗公主還說服了一個名叫安東·紹爾瓦爾德(Anton Sauerwald)的納粹分子簽署了弗洛伊德和他的家人離開納粹控制的維也納所需要的文件。索爾瓦爾德感到受寵若驚,因為瑪麗公主待他很好。他們兩人還一起努力將弗洛伊德的部分藏書從家中搬走,並將這些書深埋在國家圖書館的深處。就這樣,他們躲過了戰禍(Cohen, 2012a)。

最後,在1938年6月,弗洛伊德全須全尾地登上了去巴黎的火車。瑪麗公主見過他後,把他帶回了自己家,在把他送上去往倫敦的火車之前,對他禮待有加。她還安排把他留下的書、他收集的古物和那張著名的做精神分析的沙發運到倫敦。它們現在都在弗洛伊德博物館里。

在他生命的最後18個月里,瑪麗公主拜訪了他兩次。他們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39年8月,那是一次悲傷的告別,因為弗洛伊德知道他將不久於人世。鑒於這段歷史,毫無意外地,當弗洛伊德博物館在倫敦開放時,主持開館儀式的是亞歷山德拉公主(瑪麗公主的女兒)。

瑪麗公主被認為是一位超越時代的精神分析學家。愛麗絲公主被猶太人尊為正義的異教徒(Gentiles),因為當她回到雅典時,她從納粹手中幫助過很多猶太人。這兩位公主最後一次見面是在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上——愛麗絲公主穿著一套非常優雅的修女服裝;瑪麗公主大部分時間在和未來的法國總統弗朗索瓦·米特朗調情。我忍不住想,弗洛伊德如果在天有靈,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學家,看到她倆,他一定會笑而不語。

參考文獻

Bertin, C. (1982)  Marie Bonaparte .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Bonaparte, M. (1994).  Topsy .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38 in Belgium).

Bougeron, J.P. & Bourguignon, A.(2000).  Marie Bonaparte et la psychoanalyse . Paris: Honoré Champion.

Cohen, D. (2011).  Freud on coke . London: Cutting Edge Press.

Cohen, D. (2012a).  Bringing them up royal . London: Robson Press.

Cohen, D. (2012b).  The escape of Sigmund Freud . New York: Overlook Press.

Eade, W. (2011).  Young Prince Philip .London: HarperCollins.

Fichtl, P. (1981).  L a famille Freud au jourle jour . Paris: PUF.

Grosskurth, P. (1982).  The shrink princes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December.

Markel, H. (2011).  An anatomy of addiction .New York: Pantheon.

Narjani, A.E. (1924). Considérations surles causes anatomiques de la frigidité chez la femme. In M. Bonaparte (1985). Female sexuality . New York: Grove Press.

㈧ 弗洛伊德的簡介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為世界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創立精神分析學說。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弗洛伊德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弗洛伊德的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05.06-1939.09.23),奧地利 精神病 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出生於奧地利摩拉維亞的弗萊堡市的一個猶太家庭,因口腔癌逝於倫敦。 父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為樂但資本微薄的猶太商人。父親的這些性格,對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響,弗洛伊德出生時,他已41歲。母親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當時才21歲,他是同母所生8個兄弟姐妹中的長兄,而他還有兩個異母的哥哥。弗洛伊德對母親很孝順。他在著作中提到他母親時說,他的自信以及對事業的樂觀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母親的影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有《性學三論》、《夢的釋義》、《圖騰與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等。
弗洛伊德怎麼死的
弗洛伊德怎麼死的,弗洛伊德死於口腔癌。弗洛伊德在晚年的時候患上了口腔癌,在1939年的時候,弗洛伊德在英國倫敦去世。口腔癌成為了弗洛伊德的致命殺手。弗洛伊德雖然接受了治療,但是並沒有治好。

弗洛伊德的死與他的習慣有關。弗洛伊德喜歡抽雪茄煙,並且每天的吸煙數量很大。按照他的說法,雪茄可以讓他更加冷靜地思考。但是過量吸食雪茄使得他患上了口腔癌。口腔癌這種病無法根治,只能控制病情惡化。但是弗洛伊德在患病期間依然吸食雪茄煙,使得他的病症加劇。

弗洛伊德怎麼死的這個問題也要涉及到納粹德國。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猶太人。納粹德國合並奧地利後,在奧地利迫害猶太人,並且公開燒毀了弗洛伊德的許多著作。納粹政府還殺害了弗洛伊德的四個妹妹。當時的弗洛伊德在英國倫敦,他聽到這個消息後,心情非常悲痛,這使得他的病症加劇,病情惡化,接著去世了。

弗洛伊德怎麼死的?弗洛伊德的死是其不良習慣造成的。弗洛伊德早年的時候是醫生,當時就很喜歡吸食雪茄。後來他開始著書立說,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他就會吸食雪茄煙。在當時的歐洲,很多名人有這樣的習慣,馬克思也喜歡在寫著作的時候吸食雪茄煙。

弗洛伊德是在倫敦去世的。當時倫敦正處於戰爭狀態,醫療資源匱乏,弗洛伊德在倫敦沒有得到更好的治療,在1939年這個二戰開始的年份去世了。
弗洛伊德的評價
首先對弗洛伊德的評價 自然 是他在心理學領域的貢獻。有一位美國人對弗洛伊德的評價是說,如果衡量一個人的是看他對後來的人、事物的影響程度,那麼弗洛伊德就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這足夠說明弗洛伊德在心理領域的研究的貢獻之大。他對人的心理的研究幾乎涉及到了人的每一個方面,是很全面的,涵蓋了人的精神、意識、人格甚至是比較原始的慾望,也就是性等方面的內容。而且費洛伊德的影響也十分廣泛,對後來的神學、 美學 、心理學、社會學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接下來對弗洛伊德的評價就是說他的性格。他的性格是柔和的,但是有時又十分的強硬。他的柔和變現在他和患者、朋友等人談天的時候,他總是用一些 幽默 的話來和你談,讓你感覺不到任何的緊張,是用一種讓你感到很舒服的方式和你交談。可是當他面對同行的人的質疑的時候,他會表現得很強硬,因為他相信他通過種種途徑得出來的結論。但是他也懂得迂迴,如果實在沒 辦法 僵持一開始的說法,那麼他就會改一下措辭,但是其實意思還是一樣的。

但是他有一個小小的缺點就是對於自己文章,邏輯有時候不是那麼強,表達會有一點模糊,甚至會出現不一致。

㈨ 弗洛伊德的簡介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 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出生在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今捷克)弗萊堡(P�0�0íbor,Czech Republic)一個猶太人家庭。他母親共生了三個兒子和五個女兒,他是長子;但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很少為人所知,因為他至少兩次銷毀他的個人紀錄,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弗洛伊德幾乎終生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死於口腔癌。著作《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原欲(Libido)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慾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參見伊底帕斯(Oedipus)),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娶父的慾望和戀父情結(又叫伊賴克綴情結(Electre complex)),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文學等都有深刻的影響。主要著作有:《夢的解釋》(1900年)、《性學三論》(1905年)、《心理分析導論》(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人格基本構結
弗洛依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佔主導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超我),受到壓抑得不到紓解的沖動而透過夢、失語等形式來尋求滿足。弗洛依德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創傷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將那事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麽問題就會解決。


弗洛依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他更大膽地認為這些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多半是和「性」有關的。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人的自我防衛機制把人的本我願望壓抑下去,在潛意識的活動中的主要內容被壓抑的願望並非是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象徵的形式出現,故夢都是象徵的。佛洛依德認為夢是由「顯夢」(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隱夢」(latent dream-thought)組成的。前者乃夢的表面形式,像經過扭曲與偽裝的「密碼」,以表現隱夢。佛洛依德認為夢可以使睡者的內心渴望滿足;另一個是睡者的求生機制,借著在夢中重新經歷生命的創痛來保護自己。

潛意識(the unconscious)
弗洛伊德對當代思潮貢獻最著者,許為其動態潛意識之概念。19世紀西方主流思潮為實證論,相信人可取得關於自身及其所處環境之真確認知,並以明智判斷予以掌握。弗氏則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所思,且行為之因由與意識層次所思,關系極微。潛意識之概念所以有破有立,在於弗氏提出意識的層次之說,「在表層之下」另有思緒運作。弗氏稱夢為「通往潛意識之王道」,提供與聞潛意識生活的最佳入徑,並為說明潛意識「邏輯」之佳例,此邏輯則與意識層次思緒之邏輯回異。弗氏在其夢的解析一書,發展最初的心理拓撲學,論證潛意識之存在,並描述如何與聞潛意識之法。前意識(the preconscious)則視為存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思緒層,欲探求之不難。弗氏認為啟蒙理念、實證論、與理性論之完備,可藉由理解、轉化、與掌控潛意識而得,而非予以否認或壓抑。

性心理發展
主條目:性心理發展
弗洛伊德相信個體原欲的發展,如升華(sublimation)概念所示,為不斷轉換客體。人生來即屬「多相變態」(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體都可能成為快感之源。隨不同發展階段,人會固著於特定慾望客體——初為口欲期(oral stage)(如嬰兒因哺乳產生的快感),繼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兒控制腸道產生之快感),隨之為陽具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著經歷固著性慾於母親之時期,即所謂戀母情結,但因此慾望的禁忌本質,必須予以壓抑——較不為人知的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則是性慾固著於父親。

弗氏希冀此模型能放諸四海皆準,故轉求古典神話和當代民族志以為比較素材。弗氏戀母情結一詞,原名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弗氏如是言道:「我從自己身上發現對我母親的愛,對我父親的妒。如今我認為此乃孩童遍存之現象。」弗氏嘗試於心理動態層面落實此發展模式。每一階段均為邁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進程,該成熟期將產生堅實自我,並發展出延遲慾望滿足之能力。(參見《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氏視伊底帕斯沖突為性心理發展與啟蒙之型態,藉此指出他所確信人性對亂倫的渴求,與壓抑此慾望之必要。他並轉求文化人類學對圖騰崇拜的研究,主張此崇拜以儀式性演繹,正反映出部落型態之伊底帕斯沖突。

任何對弗氏思想的討論,若不觸及其影響力深遠又爭議不斷,關於女性角色與心理層面之議題,便無以稱之完備。雖弗氏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與教育之健將(參見其〈開化性道德與當代神經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義人士辯言,弗氏對女性性發展的看法,不過讓西方文化中女性的進步倒退數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識型態靠攏。弗氏相信女人為殘缺之男,必須學習接受自身的毀傷(缺了陰莖),服膺想像的生理誡命。他據此提出如陰莖欽羨與進行閹割等術語,描述意欲於家庭以外場域,展其才學的女性心理,不僅「豐富」了歧視女性的辭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權的斲傷,並徒增女性進入傳統以來由男性主導之社會場域的障礙。

雖弗氏論點受到關心女性平權人士質疑,然如朱立葉·米契爾(Juliet Mitchell)、南西·查德羅(Nancy Chodorow)、潔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蓋洛普(Jane Gallop)、珍·弗萊斯(Jane Flax)等女性主義理論家,認為精神分析理論與女性主義所謀者並不分馳,可如面對如其他理論傳統,將其納為己用,去除其中性別歧視成分。另一女性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史東(Shulamith Firestone),也認同弗氏理論對女性主義運動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義:誤導之女性主義〉(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論及弗氏論點基本言之可謂正確,除一重要細節須作修正:即弗氏寫道「陰莖」處,都可換為「權力」一詞。

此外值得注意處,為弗氏早先認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時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晚後舍棄此稱為誘奸理論(section theory)的說法(參見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許多案例中均發現,孩童時期性逾矩之記憶,並非出自事實,多源出想像。弗氏轉而重視伊底帕斯理論,斷言人潛意識均希冀與雙親發生性關系。

本我、自我與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部分:自我、超我、與本我(ego, superego, and id)。潛意識的本我(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我們最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此字為弗氏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屬潛意識的超我(德文字為「überich」)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屬於意識層次的自我(ich)則存於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認為心智並非具單一與同質性之物此一立論,仍持續深遠的影響著心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們。弗氏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關系,特別是三者間如何互相產生沖突的方式。

防禦機制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為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產生的沖突,會使用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s)。使用這個機制需要愛欲(Eros)——此為希臘愛神之名;羅馬神話則名為丘比特(Cupid)。若適當使用,防禦機制可減緩超我與本我間之沖突,但過度或過當使用,而不正視面對沖突,則會造成焦慮或產生罪疚(guilt),最終將導致如抑鬱沮喪的精神失衡。弗氏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禦機制此一領域的研究相當傑出,但她將首開防禦機制先河的榮耀歸於其父。防禦機制有以下數種:否認(denial),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轉移(displacement),壓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補償(compensation),升華,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認」為避免去意識到對自我產生威脅的不快之事實或現實。例如學生接到表現不佳的成績單,而對自己說成績並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辯稱,弗氏的「否認」,與尼采歸為奴隸或畜群道德的「憤懣」(ressentiment )和「價值的再價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極高。

「反應結構」為意識性的採取某種與潛意識所欲之完全相反的進向。例如某人強烈仇視某一種族,宣稱其理由為該種族低下卑微,但潛意識而言,是其人感覺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說。

「轉移」為情緒從危險物轉向安全物。例如擊打枕頭,以避免攻擊某人。

「壓抑」為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如戰爭創傷),強制驅離意識層次;「抑制」則為有意識的進行同樣工作。

「投射」是將基本上本屬自身一部份某種不快的思緒、動機、慾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A不喜歡B,但不想如此承認的A,便將自身情感投射到B身上,而說是B不喜歡他(她)。

「理智化」為在情感上讓自我脫離壓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過接受現實,而經由合理化解釋來進行自我脫離。

「合理化」為透過建構邏輯的正當性來作出某個決定,而此決定最初之所以成形,是來自完全不同於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狀態。例如甲為了聽自我成長課程而購買MP3播放機,但卻怕真正的理由無法被人苟同,而告訴友人是為了聽古典搖滾才購買播放機。

「補償」乃因無法達成某種行為,而代之以另一種行為。例如第一個小孩很會讀書,第二個小孩便可能常逗父母開心來博取注意。

「升華」是將沖動導引至社會認同的行為上。如以黑暗陰沈之詩描寫人生的女詩人愛蜜莉·狄金森,其創作活動本身即為一例。

生死驅力
弗洛伊德相信人類由相沖突的兩種中心慾望所驅動:原欲能量愛欲與死亡驅力死欲。弗氏所謂的愛/原欲,包含所有創造性、及產生生命的驅力。死亡驅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內在的沖動,欲回歸至平靜狀態,甚至最終回到不再存在。弗氏直到晚年才認知到死亡驅力,而這兩種驅力的對照,代表了弗氏思想風格的一大革命。

宗教心理學
弗洛伊德於不同作品中解釋宗教起源。《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一書,提出人類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氏精神分析里論,男孩生命早期對母親抱有性慾,此戀母情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父親有保護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愛慕他,但也同時因父親與眾母親的關系而嫉妒他。兒子們了解獨力無法擊敗領導者父親,故合力予以殺害,之後以祭儀宴饗形式啖之,藉此將父親可怖力量納入己身。然而眾子之後背負的罪惡感,也使其強化對父親的回憶,並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親,形成內化的威權之源。部落內也由此產生亂倫與婚姻的禁忌,並以象徵性的動物犧牲(獻祭)(sacrifice)取代儀式性的活人宰殺。

《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一書,則根據弗氏里論重建聖經歷史,然而聖經學者與歷史學史家,因其說法與現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氏思想在《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書另有發揚。論及宗教為一種幻象(illusion),弗氏強調其為一幻奇結構,人若要成長入成熟期,必須脫離此結構。弗氏對潛意識的處理,則偏向無神論。

心理療法
弗洛伊德身受醫師訓練,因此深信其研究與成果為科學產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後的心理學者與學院人士,對他的研究與實踐多所批判。某些如朱立葉特�6�4米契爾(Juliet 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緣由在於弗氏基本立論——即潛意識的懼怕與慾望,啟動我們意識層次的思想及行為——挑戰了關於世界本身,屬於普遍性與客觀性的看法。某些擁護科學人士,認為此說讓弗氏理論失效,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另擁護弗氏人士,則認為此說同讓科學失效,也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與弗氏生前所經歷的醫學與學院二者,維持相同的曖昧關系。

當今嘗試治療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療師,以不同方式與弗式精神分析產生關連。某些治療師修改弗式取向,發展各種精神動態(psychodynamic)的模式與療程。有些則拒斥弗氏的心理模型,但將其療法的某些部分,特別其中仰賴患者言談以為治療形式者,加以改編再使用。精神醫師(psychiatrists)身受醫學訓練,但如同弗氏時代的醫師,多排斥弗氏的心理理論,療程中並不重視言談,而多仰賴激活心理葯物(psychoactive drugs)。

弗氏的心理理論今日爭議仍大,許多重要的學院與研究領域之精神醫師,認為他不過是個郎中;但也有其他這方面的重量級人士,認同弗氏的理論核心。精神失序常視為純然的腦疾,基本上屬遺傳性病源。此觀點強調心理疾病的生理構成。弗洛伊德則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構成與環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較為重要,則因人而異。

哲學
不論精神分析作為哲學的形式其價值為何,弗洛伊德引介下列三個概念,與前此西方哲學產生斷裂。

他創建心理程序的模型,破除了笛卡兒的我思(cogito)。對弗洛伊德而言,思緒產生的程序,非主體直接反思所能探知。自歷史角度觀之,馬克思意識型態的分析早於弗洛伊德,但後者更將主體性之暗眛不明視為根本。二者之後,人實踐的目標,及用來合理化其目標的想法,其構成核心不外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史,和馬克思的社會階級角色。

在夢、口誤、神經病徵、和精神病患的文字構建等,這些看起來全然難解、無理、和無意義的素材中,弗洛伊德檢視了其中找到的「合理性」。相對言之,在工作活動、政治哲學、制式社會行為這些清楚明白具「合理性」的素材中,他發現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如純然專斷和怪異的元素)。

弗洛伊德從言談治療引進創新的言說技術,藉此讓人透過間接泄漏潛意識內容的方式以消減沮喪。精神分析療程的逆向程序,顯示了個人如何依據符號壓縮與情緒轉嫁的邏輯,以潛意識方式形成其所遭遇的諸種問題。

批判回應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模型遭受諸多批判。有些人攻擊弗氏認為兒童為性生物的立論(連帶波及弗氏發揚的性概念)。另些人雖接受弗氏的性概念,但認為此種發展模式並不具普同性,對於健康成人的發展而言也非必須,另強調社會及環境因素的重要性,並認為需重視弗氏較為忽略的社會動能因素(例如階級關系)。這一支批判弗氏的思想,深受赫伯特·馬庫色作品影響。

也有人批評弗氏拒斥實證論的態度。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 Popper)形構出一套分辨科學與非科學的方法。他認為一切合理的科學理論,均具備能夠證明其存偽(falsifiable)的可能。若一理論無法存偽,便不能稱之為具備科學性。波普指出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永遠可被「證實」,因無任何行為得以證明其存偽。雖然科學家普遍接受波普辨明科學與非科學的方法,然而在科學哲學與一般哲學領域內,仍有爭議。學院派心理學通常僅區分出「理論」與「假設」,前者過於抽象無法證明其存偽,後者雖源自理論,卻可能經研究予以驗證。

行為主義、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及認知心理學均視精神分析為偽科學,而予以拒斥。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堅持精神分析看待人的觀點,既苛刻也不正確。心理學其他學派則建構心理治療的替代方法,其中包含了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及咨情治療(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閱讀全文

與弗洛伊德為什麼去英國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純凈水多少錢一桶 瀏覽:873
有多少英國人每天飲茶 瀏覽:960
上越南收購西瓜怎麼運回來 瀏覽:125
義大利語piano是什麼 瀏覽:704
福清哪裡有印尼葯油 瀏覽:822
松露英國叫什麼 瀏覽:734
como屬於義大利哪個城市 瀏覽:509
通往越南有哪些口岸 瀏覽:514
中國拍賣公司有多少是真實的 瀏覽:688
我們中國有哪些無人區 瀏覽:106
中國魔方哪個網站可以用 瀏覽:920
中國最偉大的移民是哪個省 瀏覽:408
上海到越南河內怎麼走 瀏覽:343
中國雲基地有哪些 瀏覽:426
伊朗用的石油是什麼 瀏覽:446
中國最核心的省是哪個省 瀏覽:16
在中國土地上怎麼獲得財富 瀏覽:387
印尼維達貝條件怎麼樣 瀏覽:313
廈航飛印尼航班什麼時候能恢復 瀏覽:816
什麼印尼好 瀏覽: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