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為什麼英國不能成為美國的母國

為什麼英國不能成為美國的母國

發布時間:2022-12-15 19:44:46

A. 美國為何不加入英聯邦

總:既然你提了這個問題,那我想你必要區分一點:
並非所有被殖民的國家,都是靠流血的戰爭實現獨立的,還存在著一種獨立的方法——外交獨立。

1.所謂外交獨立,即在外交上進行一些妥協從而得到自己想取得的結果,避免掉不必要的流血戰爭。
就如 一戰後英國疲羸,難以維持對殖民地的的統治,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殖民地國家為了將損失減到最小,利益最大化,便給大英一個「台階」下,在外交上妥協一下紛紛加入「英聯邦」並承認效忠於共同的(大英)國王(就像澳大利亞的紙幣上印的還是英國女王的頭像),但可以擁有主權,互不幹涉內政成為獨立的國家,通過和平手段實現了獨立。
2.而美國並非通過這種「妥協」的外交獨立,他的獨立比上面所說的那些獨立時間早著呢,雖然徹底也揚眉吐氣,但代價也更大,畢竟要打仗嘛。(如果美國當時趕上了能外交獨立這等好事,它才不會費勁去打個什麼破仗呢😂)

B. 資本主義萌芽最先在英國產生,但為何它最終沒有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請從地理角度回答)謝謝~

地形方面:美洲大陸並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了很好的天然保護。
歷史方面:由於英國在丘吉爾的帶領下頑強抵抗,德國無暇顧及美國。而美國通過販賣戰爭物資得到了大量財富。
人文方面:許多有名科學家為了避難逃到美國。最著名的是愛因斯坦。最早一批到美洲大陸的人大部分都是新教徒,這種人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不容易因循守舊

C. 二戰時美國可以造能承載百架艦載機的航母,同樣強大的英國為何會不行

二戰時美國可以造能承載百架艦載機的航母,同樣強大的英國為何會不行?航空母艦的建造需要很多的條件,當時的英國有很多的困難,下面給大傢具體的說明幾個方面,朋友們就會明白,請大家參考:

三、英國屬於資源匱乏的國家,德國當時控制了海岸線:

英國是一個島國,他們沒有戰略資源,特別是鐵礦石都需要進口,那時候德國用潛艇控制了英國的海岸線,因此英國沒有辦法製造航空母艦。

D. 為什麼美國本來脫胎於英國,最終取代英國

在歷史上,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轄下的領土面積最高時,多達3350萬平方公里,佔到世界陸地面積的1/4。連今天的世界超級大國美國,都曾經是它的殖民地。

不過,靠著英國建立的殖民地北美十三州起家,如今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擁有近963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

而英國在二戰之後,不僅殖民地喪失殆盡,連本土的愛爾蘭也脫離英國獨立建國。英國的領土面積崩塌式縮水,僅剩區區24.41平方公里,綜合實力更是一落千丈。

美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沒少受英國壓榨和剝削。本應該發展受到影響,更加落後才對。卻為何在獨立後不到200年光景,就能快速超越英國,成為超級大國呢?


(珍珠港事件)

四、善於抓住機遇。

脫胎於英國的美國,很快威脅到英國的世界地位,按說這時英國必然要對其進行打壓,可還沒等英國動手,德國人在歐洲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成為眾矢之的。

德國戰車所到之處,把當時的歐洲列強無一例外地拉下神壇,雙方兩敗俱傷。而美國遠處偏遠的北美大陸,不僅毫發無損,還傾銷軍火大發戰爭財。

等到歐洲一片哀嚎之際,強弩之末的日本挑起珍珠港事件,美國不再觀望,果斷出兵歐亞,輕而易舉橫掃日本,攻入德國。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由於法國早已投降德國,而老牌世界霸主英國雖心有不甘,但面對無論是領土還是實力,都已遠超自己的美國,不得不低下身段,做起了美國的小弟,共同對抗東歐勁敵蘇聯。

就這樣,美國以極低的戰爭代價,幾乎獲得了參與歐洲戰場全部利益的瓜分,成為新的帶頭大哥,從這一點上來說,是德國挑起的戰爭機遇,成就了美國的強國夢。

E. 當年英國為什麼打不過美國失去那麼一大塊肥沃富饒的土地英國不感到遺憾嗎

1 英國對北美十三塊殖民地的人民加以重稅,平民怨憤很多
2 長期的北美移民已漸漸對自己產生了民族認同,不再認同自己是與英國的宗主國關系,漸漸形成美利堅民族。
3當時正值英法七年戰爭結束,法國在北美與美國結盟,美國得到許多人力,軍力幫助,
4 美國等於是在家門口作戰,而英國的戰爭補給線拖得較長,所以盡管一開始英國占絕對上風,但是持久戰由於美國可以更容易獲得軍需,食物補給,英國主要靠的是海上補給。
5 士兵的動機和軍心和凝聚力等。美國這方愛國者渴望獨立,而且英勇作戰敢於犧牲,而保皇黨這邊根本不想抗爭,英國當時僱傭了好多外籍軍團,得靠花錢買士兵,軍心可見一斑。

這是我的個人回答,我個人對唯物主義史觀持半支持狀態,因此你硬要再加一條是一個階級戰勝了一個舊階級,那也未嘗不可。

F. 七年戰爭之後,為什麼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矛盾激化

導致美國革命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國採取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經濟政策。這是歐洲各國所共有的現象。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殖民地要供應母國所不生產的貨物;殖民地僅能與母國貿易,不可發展工業與母國競爭,亦不可資助母國的商業競爭者;殖民地要協助母國達成「優惠的貿易平衡」,要以貴重金屬供應母國。這種體制的目的,是使擁有殖民地的國家可以戰時強和平時富。英國在十七世紀中葉屢次頒布《貿易及航海法》規定:英國與殖民地間的貿易僅准以英船載運;某些貨品如煙草、糖、棉、米、靛青及皮草等不得輸往英屬港口以外的地區;所有輸往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經過英國並在英國繳納關稅。這些規定雖違反殖民地的利益,但是英國在七年戰爭(1756年至1763年)之前執行不嚴,此即所謂「有益的疏漏」,再加上殖民地在法國勢力的威脅下需要保護,故不至成為嚴重問題。
但是,七年戰爭決定了英國在殖民競爭上取得了壓倒法國的勝利,日趨成熟獨立的北美殖民地對母國的依賴程度大為減低。此時英國卻決定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且要它們分攤部分的防衛費用。於是,英國和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關系趨於緊張。這個爭執後來表現在向殖民地人民征稅上。1764年左右,殖民地人民認為他們在英國國會並無代表權,英國國會無權立法向他們征稅,乃提出「無代表權而征稅是虐政」,以及「無代議士不納稅」等口號。英國方面,則持「實際代表說」,認為英國國會議員從未僅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立法時考慮的是帝國整體利益,如果說費城未派代表出席國會,則當時曼徹斯特等工業城市又何獨不然?二地皆享有「實際代表」。 但是,殖民地人民不接受此種立場,他們服膺自然法權利、契約政府,以及無代議權不納稅等主張。爭執到1770年,幾經周折,英國政府決定廢各稅,僅余茶稅。每磅茶僅征稅三便士,年約一萬六千鎊,此僅表示母國有徵稅之權。同時,為了救援行將破產的東印度公司,乃准該公司直接售茶給殖民地代銷商和免除銷美貨品之關稅,東印度公司乃能減價銷售,其價格低於走私進口的水貨。殖民地人民仍不領情,沖突不斷升高。最終爆發戰爭。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英國不能成為美國的母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