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一戰後英國有多少人

一戰後英國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12-17 16:22:41

『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怎麼樣了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具體來說,影響主要有:

經濟上,戰前的債權國變為戰後的債務國,戰後經濟長期低靡、不景氣,國際金融中心也由英國倫敦轉移到了美國紐約。一戰中,英國的商船隊遭到巨大損失,使其航運業遭遇重創,也導致英國貿易量的下降。

政治上,主要體現在英國自由黨的沒落。在一戰爆發前,英國自由黨通過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和立法,開創復興的局面。歷史證明,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用下,才進一步激化了英國的國內矛盾,加劇了政壇的沖突,從而導致了英國自由黨的沒落。在此過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表現出了強烈的催化作用。1918年,自由黨尚可與其他政治力量聯合而維持勞合·喬治的首相地位,但以後自由黨在大選中的得票率持續下降,1923年的大選中,工黨得票率首次超過了自由黨,成為英國的第二大政黨,而自由黨從此以後再也未能成為第二大黨。

國際影響力方面,雖然英國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保持了國際事務領導者的地位,但是由於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嚴重倒退,事實上使得英國不可能再像一戰前那樣控制世界,「日不落帝國」世界政治、軍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實亡。華盛頓海軍會議上規定英美海軍實力保持一致,這說明英國無奈的承認了一戰後不再是全球霸主的事實。

社會方面,一戰使大量英國男子離開原先的工作崗位而參戰,一貫被視為弱者的婦女接替男子,參與大量戰時工作。一方面婦女作為家庭支柱,承擔穩定社會的重任;另一方面婦女廣泛就業,直接參加戰時經濟和社會事務,為英國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婦女社會經濟地位,加速了女權運動的發展,而且使英國社會對婦女的傳統偏見有所削弱。經過一戰的沖擊、影響,英國婦女終於獲得了選舉權。所以說,一戰推動了英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

殖民地方面,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此後英國的殖民地有很多開始獨立,對英國社會各方面都帶來很大影響。

『貳』 第一次世界大戰參與的國家與人數分別是多少

第一次世界大戰里交戰雙方軍民的死亡人數的比例,協約國士兵佔36%,協約國平民佔20%;同盟國士兵與平民各佔22%。請注意戰爭里平民大多是死於西班牙甲型流感。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紐西蘭:16,000

·南非:7,000

·大英帝國:715,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中國:28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羅馬尼亞:336,000

·俄羅斯帝國:1,700,000

·塞爾維亞:450,000

·美國: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奧斯曼帝國:325,000

平民被殺:6,493,000

·奧匈帝國:300,000

·比利時:30,000

·英國:31,000

·保加利亞:275,000

·法國:40,000

·德意志帝國:760,000

·希臘:132,000

·羅馬尼亞:275,000

·俄羅斯:3,100,000

·塞爾維亞:650,000

·奧斯曼帝國:1,00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Great War)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

戰爭的簡介

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位置: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結果:協約國獲勝

直接原因/ 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大約15億人卷進戰爭

死亡(約數):1669萬人=將士:900萬+平民:700萬

發起國家:同盟國、協約國

主要參戰國:

協 約 國

英國

俄國

法國

塞爾維亞王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

希臘

美國

中國等

同盟國

義大利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土耳其)

保加利亞

『叄』 一戰各國人員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個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弗·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在薩拉熱窩刺殺為導火線,自從1914年7月28日爆發至1918年11月11日結束,歷時4年又3個月。大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波及亞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域,先後有35個國家和地區參戰,約占當時世界人口2/3的15億人被捲入戰爭。雙方動員軍隊達6503萬餘人,戰爭中損失3750萬餘人,其中陣亡853萬餘人;另外平民死亡1261.8萬人。雙方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1863億多美元,各交戰國經濟損失總計約2700億美元。其戰場之大、參戰國之多、人員傷亡重,戰爭費用和物資損失之巨,遠遠超過此前任何一次戰爭。

德國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它的工業產量在1910年即已超過英法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而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它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870年的13.2 %上升到1913年的15.7 %;同期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從9.7 %上升到12.6 %,僅次於英國,也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向帝國主義過渡,德國從19世紀80年代起瘋狂進行對外擴張。1914年,德國殖民地面積達到290萬平方公里,人口1230萬人,但還不及英國殖民地面積的1/11和法國殖民地面積的1/3。它不惜訴諸戰爭,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奪取世界霸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1918年,交戰雙方經過3年多激戰,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極大。戰局互有勝負,相持不下。此時,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美國遠征軍尚在大量組建訓練之中。德軍統帥部力圖抓住擺脫兩線作戰困境和大批增援美軍尚未到達歐洲的時機,在西線發動決定性的進攻,在1918年夏季之前打敗英法聯軍,奪取戰爭勝利。德軍在西線共集結194個師,編成4個集團軍群,總兵力約400萬人,擁有火炮5000餘門,飛機3000架,坦克近200輛。與之相對抗的西線協約國軍隊,有186個師,分屬於法國和比利時的4個集團軍群及英國遠征軍,總兵力500萬人,火炮1.6萬余門,飛機3800多架,坦克800輛。稍後美國遠軍大批抵達歐洲,有14個師55萬人參加夏季作戰。自3月至9月,雙方進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系列進攻和反攻戰役。

德軍從1918年3月21日至7月17日,先後發起5次大規模進攻戰役。這幾次戰役雖然給了英法聯軍以沉重打擊,攻佔大片土地,再度迫近巴黎,但德軍並未實現各次戰役的預期目標,在協約國軍頑強抵抗下被迫停止進攻.其新佔領地區形成3個巨大突出部,使戰線拉長,給協約國軍隊實施反攻提供了條件。經過這5次進攻,德軍折兵百萬,兵源枯竭。1918年夏季每月需要補充16萬兵員,實際只能拼湊到6萬人。它再也無力發動新的攻勢了。

另一方面,增援美軍大批到達,雙方兵力對比發生了更加有利於協約國軍的變化。從7月18日起,協約國軍隊轉入反攻,接連發動3次戰役。至9月15日,已消除3個突出部,將德軍逐回其春季攻勢出發地,牢牢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18年9月26日,協約國軍隊在西線向德軍發起總攻。德軍全線潰退,敗局已定。

與此同時,在巴爾干戰場,協約國軍隊於9月15日向保加利亞軍發動進攻。保加利亞在9月29日投降。在中近東戰場,英軍在10月1日佔領大馬士革,大敗土耳其軍,相繼佔領巴勒斯坦、敘利亞全境和美索不達米亞,迫使土耳其於l0月30日在停戰協書定上簽字。在義大利戰場,意軍於10月24日向奧軍發起進攻。幾天後奧軍全面崩潰。奧匈政府於27日向協約國求和。10月28日,奧匈境內各被壓迫民族掀起民族革命浪潮。維也納爆發總罷工和遊行示威,要求奧皇退位。11月3日,已經瓦解的奧匈帝國投降,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

同日,德國開始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於9日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國投降,德國政府代表與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同盟國集團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意志帝國在1913年擁有6690萬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軍事人員死亡177.3萬人,連同負傷和被俘失蹤者共714萬人;因飢餓、貧困、瘟疫、戰爭而死亡的人數高達630多萬人,接近全國人口總數的9.5 %。它的直接軍費支出約800億馬克(按1914年不變價格計算,摺合190.4億美元),相當於其同期國民收入的40 % 以上。整個工業生產下降43 %。在貢比涅森林簽署停戰協定時,德方除承諾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遣返所有協約國戰俘以外,還要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大炮、2.5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以及5000台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150艘潛艇。加上此前被美國奪得的50餘萬噸德國船隻,以及其他被奪去的海外資產,德國可以說是一敗塗地,傾家盪產。

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也是歐洲強國。其疆域包括現今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一黑塞哥維那等國全境,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義大利的一部分。1910年人口為5139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的軍事人員傷亡和被俘失蹤共計702萬。土耳其軍事人員的傷亡和被俘失蹤人數達到97.5萬;保加利亞為26.7萬。

伴隨軍事上的失敗,這四國在戰爭結束前後都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德意志、奧匈、奧斯曼三個帝國先後為革命傾覆。保加利亞國王則因士兵起義而被迫退位。

協約國集團為取得大戰的勝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除了美國攫得很多實際利益,日本掠獲不少以外,其他國家大多失大於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員英法兩國,實際上只是一種「慘勝」。至於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更在大戰結束一年以前即被革命所推翻。

從一開始就捲入戰爭,肩負協約國主要戰爭重擔的英、法兩國,不僅損失慘重,而且整個國力遭到嚴重削弱,使它們在戰後帝國主義列強的角逐中處於相當孱弱的地位。

首先是戰爭直接損失巨大。1913年英國本土人口4586萬人,法國本土人口3979萬人。戰爭期間,它們的軍事人員死亡分別為90.8萬人和153.7萬人,負傷被俘失蹤者分別為22.8萬人和480.3萬人。英國1913~1918年國家預算從1.97億英鎊增加到25.79億英鎊,5年中增長12倍。整個戰爭支出達124.54億英鎊,相當於同期國家收入的44 %。法國戰時所受物資損失,達2000億法郎。其東北部10個省開戰不久即被德軍佔領,被占區原為重要采礦、冶金和紡織中心,主要產品在全國產量中的比重,鋼為63 %,鐵8l%、煤74%、毛織品81 %、砂糖76 %;淪陷4年,與法國經濟生活相隔絕,工業品完全喪失。

其次是生產下降。大戰期間,盡管軍事工業有所擴展,但英法整個工農業生產趨向衰退。英國工業指數,以1913年為100,至1918年降至80.8。

再次是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狀況惡化。戰爭期間,英國喪失原有船隻的70 %,造船業由1913年建造船隻總噸位120萬噸降至1918年的77萬噸。德國的封鎖,商船的減少,民用工業的衰落,使英國對外貿易受到嚴重的影響。1913-1918年間,按實物量計算,出口貿易減少一半;貿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億英鎊增加到7.84億英鎊。為平衡國際收支,英國變賣10 % 的海外資產,並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降為它的債務國。1919年英國欠美國債務8.5億英鎊,佔美國對協約國貸款的45 %。英國同時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觸中心地位,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地位,以及控制250餘年的海運壟斷地位。

最後便是國內階級矛盾的發展。戰爭的苦難主要落在勞動大眾身上,他們不但要承受失去親人的創痛,而且生活水平更加下降,勞動條件愈益惡劣。

與此相反,壟斷資本家卻大發戰爭橫財。英國壟斷資本在戰爭中獲得利潤40億英鎊。其礦場全部投資僅1.25億英鎊,而利潤達到1.6億英鎊。英伊石油公司1914年純利2.7萬英鎊,1917年為34.4萬英鎊,1918年達到110萬英鎊。法蘭西銀行發行公債的傭金和利息,1914年第一季度收益1523萬法郎,1917年第一季度增加到3362萬法郎。

協約國在大戰中失大於得的還有義大利。義大利原本是德奧意三國同盟一員,大戰一爆發,交戰雙方都積極爭取義大利。它暫時保持中立,與雙方同時進行談判,以爭取在對它最為有利的條件下參戰。1915年4月26日,英法意俄四國在倫敦簽訂秘密條約,許諾義大利將在戰後從奧匈帝國取得南蒂羅爾、特倫蒂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亞、達爾馬提亞的部分地區和所屬島嶼,阿爾巴尼亞的發羅拉地區,土耳其的安塔利亞和伊茲密爾兩省,並在瓜分德國非洲殖民地時得到它將得到的一份。英國還同意向義大利提供5000萬英鎊貸款。5月,意對奧匈宣戰。

在戰爭中,意軍傷亡極大。義大利總共支出軍費650億里拉,而它每年的國民收入僅200億里拉。為此,共借外債200億里拉,內債350億里拉。

與英法意等國的情形大不相同,美國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中趁火打劫,肆意掠奪擴張,大發橫財。特別是美國,參戰時間短,戰場遠離本國,又是協約國軍需供應的「兵工廠」和總後方。它的損失輕微,獲利最大。到大戰結束時,美國遠征軍的兵力共197萬人,軍人死亡12.6萬,負傷被俘失蹤23.85萬,合計36.48萬。美軍人員損失只相當於法軍人員損失的5.92 %,英軍人員損失的11.76 %。美國支付戰費共335億美元,其中105億來自稅收,230億來自發行長期債券。按1913年比價折算,美國支付的戰費僅為英國的55 %。

歐洲交戰國對軍需物資的需求及它們在世界市場上競爭能力的削弱,為美國提供了增加工業生產和擴大商品輸出的極好機會。1914~1918年間,美國加工工業增長32 %。

大戰結束時,整個世界的國際貿易縮減到戰前的60 %,美國對外貿易卻大量增長。與戰前相比,美國出口總值增加兩倍,進口增加80 %,貿易順差累計達116億美元。大戰以前,美國是從歐洲輸入資本的國家,積欠歐洲諸國60億美元債務。戰爭期間,美國供應物資和軍火,對英、法貸款,不僅償清原先所欠債務,還借給協約國歐洲參戰國103.38億美元。1913~1924年間,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從19.24億美元增至44.99億美元,佔世界黃金儲備總量的1/2。

美國參戰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對一群在倫敦的美國人說:「要確保戰爭勝利,第一必須有船,第二是船,第三還是船。」因為1917年4月德軍潛艇創下擊沉協約國船舶88萬噸的驚人記錄。在1917年內,德國潛艇共擊毀650多萬噸船舶,而美國、協約國歐洲列強及中立國所有造船廠的造船總噸位只有270萬噸。德國海軍部估計,如果每月擊沉60萬噸船隻,6個月就會使英國屈服。美國靠奪取停泊在美國港口的共50多萬噸位的97艘德國船,沒收在美國港口的50多萬噸荷蘭船,以及徵收私營造船廠正在建造的300萬噸、431艘船舶,建立龐大的遠洋運輸隊,加強護航,大量運送遠征軍和各種物資,保證了戰爭的勝利。1914~1919年,美國商船總噸位增加10倍,大大加強了它的對外擴張的實力。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攫取的利益僅次於美國。日本元老重臣井上馨給元老、內閣討論日本是否參戰的聯席會議寫信說:「這次歐洲大禍亂,對於日本發展國運,乃大正時代之天佑良機」,必須抓住時機,「確立日本對東洋之利權」。

毛澤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經在一個時期內給了日本帝國主義以獨霸中國的機會。但是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以及其他帝國主義的干涉,使得經過那時的賣國頭子袁世凱簽了字的對日屈服投降的條約二十一條,不得不宣告無效。」日本迫不及待地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其目的就是要接管德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獨霸中國,進而攫取德國的太平洋屬地,向南擴張。

日本戰時經濟的繁榮,其主要因素是對中國的擴張和掠奪。它擴大了對中國的商品傾銷,並加緊掠奪中國的資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帶來的最具根本性的結果之一,便是帝國主義制度各種基本矛盾的擴大和加深,世界帝國主義體系進一步陷入全面危機之中。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非但沒有真正獲得解決,反而變得更加錯宗復雜。原有的突出矛盾暫時被強行抑止,某些新的矛盾產生並發展起來,另一些矛盾又逐步趨於激化。無論是在國際關系中,還是在帝國主義各國內部,都爆發了或孕育著新的危機和沖突。

第一,由於沙皇俄國的傾覆,在世界l/6土地上誕生了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增加了一組基本矛盾,即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雙方的展開和力量的消長,長時間影響著戰後國際關系的格局和各國內部的發展。

第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有多方面的擴展和深化。不僅在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存在控制與反控制、掠取與反掠取的矛盾,而且在戰勝國列強之間,為著瓜分勝利果實,占據戰後爭霸世界的有利地位,明爭暗鬥,縱橫捭闔,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第三,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加劇。站在協約國方面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除英、法、俄、意、美、日等6個強國外,還有英國自治領和直轄殖民地(印度) 5個,歐洲國家7個,亞洲國家3個,非洲國家2個,拉丁美洲國家8個。歐洲參戰國家大多處於戰區或被佔領狀態,山河破碎,苦難深重。英國自治領和其他殖民地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其實是在為英國的利益而戰。還有一些半殖民地國家,如中國,為協約國作戰提供大量糧食和人力,被招募當勞工或當炮灰的青壯年達數十萬人之多。

第四,帝國主義國家國內階級矛盾趨向激化。無產階級和廣大中下層民眾是戰爭重負及苦難的主要承受者。他們飽經憂患,顛沛流離,物資匱乏,生活艱辛。壟斷資本有國家大力扶植,企業擴大,利潤劇增。一批大發戰爭橫財的暴發戶更是驕奢淫逸,趾高氣揚。廣大民眾對於這種種不同境遇本來就郁結憤懣,只是為嚴格的戰時管制所約束,這種情緒在很大程度上被強行抑制。一旦戰爭結束,大筆軍事訂貨消失,大量軍人復員,從戰時經濟轉入平時經濟,立即帶來一系列新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社會動盪,生產下降。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倒閉,失業人數與日俱增,農民要求土地,物價居高不下,很快就在1920~1921年間發生了戰後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各階層人們改善自身境遇的渴望再度落空。

帝國主義體系的各種基本矛盾的擴展和激化,標志著帝國主義全面危機的繼續深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另一次世界大戰又在孕育之中。

『肆』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的陸軍人數各有多少

各個時期不同,無法逐一描述出,下面給出開戰初各國兵力
德國(施利芬計劃):西線左翼8個軍團(crop)320000
中間11個軍團,400000
右翼16個軍團,700000
東線大約西線的1/8,150000左右
總計1600000,包括了預備部隊
法國(17號計劃):全部兵力集中於德法邊界,第一集團軍280000
第二集團軍180000
第三集團軍200000
第四集團軍160000
第五集團軍240000
總兵力約1000000人,沒有包含預備部隊,因為法國認為他們沒有實力參加第一線戰斗
俄國:和平時期就1423000,戰時擴充軍力為3115000,預備部隊為2000000,總計約為6500000,龐大的壓路機。
英國:由約翰弗倫奇爵士(sir John French)率領的遠征軍赴法作戰,約為150000

『伍』 一戰時,英國的軍隊最多是多少

英國共投入25個集團軍,約有110萬人

『陸』 一戰二戰世界總共死亡多少人口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盡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意志帝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而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6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人口的3.2%左右。

『柒』 1.一戰各國死亡人數(一一列舉)

具體如下: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中國:3000

日本:3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一戰

『捌』 一戰後英國為何接受德國崛起而壓製法國稱霸

至今英國人心中最大的創傷是一戰而非二戰。然而一戰結束後,英國對戰場上敵人德國的態度遠比對盟友法國寬厚。英國歷史學家羅伯特·博伊斯在他的新書中宣稱,一戰里損失慘重的英國能在情感上能迅速地接受德國重新崛起,而壓製法國稱霸,更多原因是出於歐洲不同人種之間的復雜爭斗。歐洲佔主導地位的為三大人種:以法國為代表的拉丁人種,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斯拉夫人種,以及以英德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種。羅伯特·博伊斯在新書中提到,英國和德國屬於同一種族,大部分英國人認為一戰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他們之所以與德國作戰,是因為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執行軍國主義擴張政策,脫離了盎格魯-撒克遜的民主政治路線。一戰結束後,德國成立民主政府,在英國人看來,戰爭使德國重新回到了盎格魯-撒克遜的大家族。因此在賠款問題上,英國傾向於袒護德國。賠款是一戰之後最復雜、影響最深遠的問題。巴黎和會上各國就賠款的問題明爭暗鬥,其中英法唱主角。當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一戰後的議會選舉中,公開表示要求德國賠償戰爭的全部損失。勞合·喬治的同僚更是宣稱:「如果自由黨能夠再次當政,那麼德國將要賠償我們為戰爭付出的每一便士。我們要像擠壓檸檬一樣,擠出德國的最後一滴財富。我擔心的不是我們的政府能否對德國執行強硬的政策,而是德國是否有足夠的財富來賠償我們的損失。」1919年初,英國提出德國應支付總共250億英鎊的賠款要求。然而這種誇張的賠款要求只是英國的策略。在法國提出對德國的領土要求和賠款要求後,勞合·喬治很快改變態度,指責法國對德國的不合理要求將會使德國投向布爾什維克主義。接下來的幾年中,勞合·喬治在公開場合多次宣稱,一戰是法國為1870年德法戰爭復仇所挑起的。他和大部分英國人認為,英國是被迫加入一戰的。法國是英國的協約國夥伴,英國需要給予法國一定的支持。但英國人同時也認為,法國是他們天然的敵人,是一個同英國完全不同的種族。另一方面,德國雖然因為「德皇威廉的愚蠢」和他在擴張上的野心犯了錯,卻是英國天然的兄弟。一戰中英國有100萬人犧牲,英國的精英階層認為是法國將英國拖入了戰爭,他們認為是法國的拉丁人,為實現法國復仇的願望,收復法國在1870年德法戰爭中失去的領土,稱霸歐洲大陸,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用拉丁人的自私、狡猾和不道德的品質」,將英國拖入了同自己兄弟的戰爭之中,為法國的國家利益服務。法國在一戰後希望肢解德國,使德國失去任何復興的機會,但英國反對任何肢解德國的做法,甚至反對任何嚴厲懲罰德國的措施。英國人在一戰後不願意相信英國和德國之間還會進行任何戰爭,因此英國反對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激進行為。在英國人看來,德國有最具活力的種族,而拉丁人和斯拉夫人則是麻煩的製造者。羅伯特·博伊斯認為,法國在賠款問題上的激進行為同樣可以用人種進行解釋,尤其是對魯爾區的軍事佔領,可以說是人種沖突的體現。德國在1922年沒有按時提交賠款,美國和英國對此採取了寬容的態度,法國在尋求英國和美國支持失敗之後,得出了「盎格魯人無法滿足法國在大陸的利益要求」的結論。法國採取激進的軍事佔領德國魯爾區的決定。魯爾危機發生以後,英美兩國都傾向於偏袒德國,法國在高昂的佔領成本的壓力下和外交孤立的形勢中,撤出了魯爾區,喪失了一戰之後暫時取得的歐洲大陸的主導權。羅伯特·博伊斯的結論是,歐洲三大人種中,不同的種族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理念。文化上的同源性,使得英國在指責德國的同時,更注重抑製法國在歐洲大陸稱霸。傳統觀點認為,這是英國「大陸均衡」政策的實施。但羅伯特·博伊斯認為,從德法兩國的實力對比和國內資源來看,法國有天然的競爭劣勢,法國缺乏工業發展必需的能源,工業基礎在戰爭中被摧毀,國庫空虛只能依靠外國資本,因此法國不具備稱霸歐洲的實力。反觀德國,作為西歐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具備在歐洲取得優勢地位的資源。因而僅用「大陸均衡」政策,無法解釋為何英國在一戰後,尤其是魯爾危機之後,執行偏向德國的政策。(杜河禾)

『玖』 一戰以前各國的人口和軍隊數量多少

1913年各大國總人口(單位:百萬人)
俄國175.1
美國97.3
德國66.9
奧匈52.1
日本51.3
英國45.6
法國39.7
義大利35.1
1914年列強陸海軍人員數量
俄國135萬2千
法國91萬
德國89萬1千
英國53萬2千
奧匈44萬4千
義大利34萬5千
日本30萬6千
美國16萬4千

閱讀全文

與一戰後英國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