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起因是什麼最後誰獲勝
一戰爆發於1914年7月28日,一直持續到了1918年11月11日才結束,這場延續了4年的戰爭,對人類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其中包括了戰爭中的損失。
關於一戰爆發的起因有人說是薩拉熱窩事件,但其實這只不過是一戰的導火索而已。即使沒有薩拉熱窩事件,恐怕一戰的爆發也只是時間問題。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時期,也參加了一戰,不過很可惜,在戰後沒有得到自己應得的利益。
雖然協約國打得很苦,中間沙俄還後院失火,退出了戰爭,但最終還是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B.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為什麼勝利知乎
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常識歷史篇。
C. 【請教】為什麼英國和法國獲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卻無法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二戰爆發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
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正是因為這種不平衡,德國、日本等想通過劃分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甚至稱霸世界。
二戰是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開始的,但此前德國等法西斯國家已然對小國發動了戰爭,比如德國吞並奧地利,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但此時英達等國並沒有採取援助措施,反而利用綏靖政策妥協退讓,致使法西斯得寸進尺,引發二戰。
當然,還有一戰留下的隱患,比如巴黎和會等對德國的處置,為其埋下了復仇的心理。
直到德國閃擊波蘭,英法才對德宣戰。
D. 為何英國重視一戰甚於二戰
個人認為這種現象,就好比某人第一次被甩,往往是他最難接受,最難以忘記的經歷。後面隨著被甩次數多了,被甩的麻木了。這個人反而習以為常了,不難受了。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死亡的英國人人數遠遠多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人民的民族痛苦也遠大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是顯而易見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大約有4500萬人。經過四年的戰爭,大約有100萬人死亡,166萬人受傷。相當於每23人中就有一人受到戰爭的創傷。除了200多萬人傷亡外,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典型的戰壕戰。士兵們在黑暗的戰壕里,過著螞蟻般的生活。所以很多沒有受到身體傷害的人都處於不正常的狀態。這些人無法融入正常生活,失去繼續工作的能力。這種絕望令英國人難以忘懷。
因此,中國、美國和俄羅斯都不願提及一戰,只有英法兩國喜歡紀念。為了紀念他們最後的光輝。第三個原因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人心態變化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雖然戰爭勝利了,但英國也欠下了很多債務。房東黃世仁當上了農活。一戰結束後,倫敦不再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融中心;英國皇家海軍失去了霸權地位,被迫與美國海軍平起平坐;殖民地也陷入民族主義浪潮,英國難以繼續維持體制治理。
總之,一戰的影響動搖了英國的霸權地位,因此,一戰結束後,英國社會的普遍反應不是陶醉於勝利,而是感到迷茫。大英帝國真的不可能恢復嗎?1919年距離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只有20多年。
E. 為什麼英國每次戰爭都勝
英軍不是總是勝利,哪有常勝的軍隊
一戰,二戰不是英國一國的勝利,一戰是同盟國的勝利,二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勝利
英法百年戰爭,法國還是贏回了所有國土,勝利屬於法蘭
英國對日本,失去緬甸等大部分殖民地,導致後者相繼獨立
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傾全國之力才將主力軍團撤回,空軍無力回擊
二戰,英國倫敦三天兩頭遭到德國轟炸機和導彈轟擊,空軍實力不濟德國
二戰,大西洋,遭到德國潛艇圍剿,商船損失慘重
英國土著居民遭到羅馬軍隊進攻,只能蝸居在蘇格蘭寒冷之地
愛爾蘭也是英國一部分,如今獨立,英國只佔其北方
................
對了,英國在朝鮮戰爭中,也是讓我志願軍收拾了頓
三元里戰斗,不管勝負如何,英軍遭到我村民襲擊,至少是打退了
希望能幫助得到你
F. 為了打贏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德國長久以來的宿敵英國,則笑到最後。《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讓英國佔了德國很多便宜,比如瓜分了德國在非洲、大洋洲的殖民地。但英國國內很多人要求管理層從德國身上搜刮更多,理由是英國為了打贏一戰,付出了沉重代價。
英國在一戰中付出了多少代價,咱們算一筆賬。
戰爭,前線打的是軍隊,後方打的是錢糧,是後勤。在一戰之前,英國軍費一般維持在2億英鎊左右。不過當時的世界還沒有進入全面工業化,軍費低點很正常。到了一戰,列強們打的是現代化戰爭,各種新式武器,這都是用錢砸出來的。很自然,各國軍費在戰爭期間猛漲。僅從1915年3月,到1916年3月的英國財政年度,英國就花掉了15.6億英鎊。這個數據,在一戰期間英國各年度的花費也是最低的。之後幾年,英國每年要花掉近25億英鎊。
這筆巨額資金,對面積並不大的英國來說,並不是個小數目。
錢從哪來?首先是在國內發行公債。發了多少?簡單地說:一戰爆發前,英國發行了7億英鎊公債。一戰爆發後,這個數據增加至少10倍。
但是,這筆錢也不可能全用於軍費,管理層的各項開支,都要從中支出。
錢還是不夠用,只能找江湖朋友借了。
和英國關系最近的是美國。有意思的是,英國還是美國的債主,美國欠著英國4億英鎊沒歸還。英國所需不止4億英鎊,只能拉下老臉找美國借錢。美國也知道絕不能讓英國在戰爭中倒下,否則美國將失去大西洋的戰略屏障。所以,只要英國開口,美國非常爽快。英國借了多少?根據戰後,英國倒欠美國8.5億英鎊,可知英國共向美國借了至少12億英鎊。
更荒誕的一幕出現了。英國變成「叫花子」,英國的江湖朋友,比如俄羅斯、法國,以及在開戰後放德國鴿子的義大利,都窮得冒泡。這些國家經濟都快爛透了,兜里都沒錢。英國為了讓這些國家拉住德軍,在自己下頓飯都還沒著落的情況下,大把向這些國家借錢。
沙俄、法國、義大利共欠了英國多少錢?不多,不到15億英鎊。可是,英國千算萬算,沒算到沙俄竟被蘇俄推翻。新成立的蘇俄拒絕承認欠英國的7.57億英鎊。法國和義大利倒沒賴賬,只是說我們現在也沒錢,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英國氣得跳腳大罵這些江湖朋友不地道,當初借錢的時候可憐巴巴,到了還錢的時候全成了大爺!
如此,英國的下頓飯真不知道到哪去吃了。
更要命的是,英國借了美國的錢。美國是幹嘛的?江湖上專放高利貸的。一戰過後,美國成了當時最大債權國,有100億美元借給了歐洲各國。美國信奉的從來都是利益至上,驢打滾利滾利,少了一毛錢也不行。美國經常催促英國還錢,英國哭窮,美國臉一沉,說把倫敦賣了,也得還錢!
美國實力強勁,英國得罪不起,只好咬牙還債。
怎麼還?英國的黃金儲備在一戰這幾年也花的不少,實在沒有閑錢了。英國能動用的,只能是向國民徵收的稅收了。英國對美國說:我每年拿出全國稅收的1%還錢,再不同意,只能去賣倫敦了。
美國拉來一把算盤,噼里啪啦一通算,結果英國要到1965年才能完全還清欠款。美國本來不同意,但考慮到與英國的特殊關系,只好認栽。
其實,英國倒不是心疼這些錢。英國還控制著海外大量殖民地,薅羊毛,也能薅不少,足夠還債的。讓英國心疼的是,英鎊作為國際貨幣,在一戰打擊下,以及被迫還錢的壓力下,國際地位已不如以前。美國則發足了一戰的戰爭財,美元成了國際貨幣。更讓英國心疼的是,倫敦之前是世界上的金融中心,結果也被美國紐約給取代了。
以上損失,還是英國的國內損失。如果擴大到海外,損失會更為慘重。比如英國商船貿易,海外殖民地市場被美國、日本佔領,英國貨被排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幾乎被打殘,經濟地位一落千丈。美國又發了一筆戰爭財,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國,英國則淪為美國小弟。實際上,這種格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埋下了伏筆。
英國賠本賺了吆喝。可是,吆喝完後,英國人依然賠本。
G. 為什麼大英帝國贏得兩次世界大戰,最終還是瓦解了
先你要知道當時的大英帝國,它之所以那麼強大。是因為工業革命就是在英國首先起步的。所以說,英國在機械化、工業化的實力在當時世界是第一的。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剛好處於工業革命,所以在國內英國大力發展工業。
可以說當時的英國是很自負的,在他們眼裡,他是瞧不起其他國家的。而且,當時英國的軍事裝備雖然說是非常先進的,但是軍人的素質以及戰鬥力其實是遠不及德軍的。整個軍隊是處於那種比較鬆散的狀態,各種因素加起來導致了海上霸主英國最後瓦解。
H.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凈債務國。
在歐洲的所有參戰國中,英國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英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通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於歐洲國家一開始就把債務視為戰爭合作的一部分,理應放在戰後統一解決。1915年,英法俄三國財長在巴黎財政會議上明確表示:「英法俄三國財長同意整合三國的財政和軍事資源,以促進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爭使歐洲對美國物資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導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不足20億美元一下子飆升到40億美元。 戰爭一舉改變了美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戰爭結束後,戰債償還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議程上。
英國被夾在整個債務結構的中間,即擁有大量債權也擁有大量債務。英國深知收回債務的難度,希望統一解決戰債問題,最好全面取消。這符合歐洲歷史的傳統,拿破崙戰爭後各國就全面取消了戰債。在歐洲國家看來,一切戰爭的花費都是「自由國家」維護「自由世界」應盡的義務。
但美國卻堅持按照商業模式完成對於戰債問題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直到戰爭結束後5年才得以解決。當時,英國為了快速恢復經濟,盡早重建戰前由自己主導的金本位制度,從而接受了美國的方案。
然而,巨額的戰爭貸款成為了英國經濟復甦的負擔,而美元卻趁機輸入歐洲,蠶食著屬於英國的經濟地盤。英國試圖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8)英國為什麼能打贏第一次世界大戰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I.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會戰敗,英國和法國為什麼會成為戰勝國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是沒有正義非正義之分的,因此並不適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戰勝敗的關鍵其實是力量的對比。一戰說白了就是德國單干世界各大佬。德國的主要盟國奧匈帝國請忽略,一個上百民族組成,軍方命令用數十種語言指揮,國內一塌糊塗的國家,根本沒有戰鬥力。德國單獨對抗英法俄,兵力處於下風;英法自在西方,俄在東邊,德國夾在其中雙線作戰更是兵家大忌;最讓德國惡心的,它被英國艦隊和法國陸軍封鎖在大陸,各類資源補給根本運不進去,而英法則可以從美國和各殖民地源源不斷運送物資進去。戰爭後期美國參戰也進一步加劇實力傾斜,德國是不可能戰勝的。
J. 為什麼英國打贏了一戰和二戰,可是國際地位卻一直在下降
英國的國際地位確實有所下降,但是還沒有到「二流國家」的地步。(法國同理)
個人認為利用高中歷史知識就可以簡單地梳理這個脈絡了。實際上英國在一戰前第一次世界大戰、間戰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二戰後的國際地位變化涉及到很多方面。總地來說就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德國、舊日本帝國)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對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法國)的沖擊。表現為舊殖民主義體系的瓦解。一戰前,美國和德國的發展對英國造成了沖擊。美國在太平洋和拉丁美洲的殖民擴張,德國在東非和太平洋的殖民活動,顯示了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野心。德國更是積極擴軍,對英國提出挑戰。一戰,英國以較大代價取勝。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仍然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戰爭對英國的經濟造成沖擊。金融中心不再由英國倫敦壟斷,美國紐約成為新興金融中心。著名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也可以佐證。間戰旗,經濟危機。英國工人工資降低,繳稅卻提高了。工人運動興起。工黨崛起。二戰時,舊日本帝國攻略東南亞客觀上摧毀了英法在東南亞苦心經營的殖民體系。
二戰後,元氣大傷的英法還想維持殖民體系,但是新殖民主義的美國和社會主義蘇聯是不會讓他們如願的。美蘇出於各自的政治目的促進民族自決和民族獨立,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英屬印度獨立,法屬印支獨立。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政治上敗給了美蘇和埃及人民。舊殖民主義體系崩潰,英國舊的基於舊殖民主義體系的國際地位難以維持了。總之,新興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起,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獨立浪潮帶來的舊殖民主義體系的解體,是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地位相對下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