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發生過什麼重大歷史事件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十萬火急!急急急急!!!!!!
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宣布:困擾英倫三島的瘋牛病可能危害人類健康,使人感染致死性的克-雅氏(C-JD)病。世人從此談「牛」色變。
據報道,英國現在因為瘋牛病每年要損失7.8億英鎊收入,如果加上農民補償和失業救濟,則可高達20兆英鎊。
1985年4月,在英國阿什福德的一個農場發現了第一個病例。
臨床症狀
使牛腦變成帶有無數小孔的篩子,如同海綿狀。這是一種散發的成年牛的慢性神經疾病,主要侵害牛的中樞神經系統,使牛出現運動失調、震顫、驚恐不安(因而俗稱瘋牛病)、感覺過敏等神經症狀。
引起BSE的病原稱為BSE因子,類似於羊和山羊的瘙癢疫(Scrapie)、人的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氏病(Creutz-feld-Jakob Disease, CJD)、庫路病(kuru)、G-S綜合症(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Disease, GSS)、水貂的傳染性貂腦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pathy, TME)、鹿或麋鹿的慢性消瘦症(Chronic Wasting Dise-ase, CWD)等因子,並都暫歸屬於朊病毒。
三、朊病毒(Prion)的發現
30年前,英國的放射生物學家Alpe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異端的觀點:一種傳染病-羊瘙癢病的病因可能是不含有核酸的蛋白質。
但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生物化學家Prusiner15年來的工作使人們接受了上述觀點。並首次用Prion這一名詞把這類病與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其他已知的病原體分開。
四、致病機制
這種傳染病的傳染因子是由208個Aa殘基組成的疏水性很強的蛋白質,稱為普列昂蛋白(Pr-ion Protein,PrP),即朊病毒。
分子雜交實驗證明,編碼PrP的基因普遍存在於小鼠、大鼠、羊、人等脊椎動物體內,統稱為Pro-P基因。在正常的個體中其表達產物為PrPC,即正常細胞中的普列昂蛋白;在患病的個體中,則為PrPSC ,即瘙癢病普列昂蛋白,具有感染能力,sc是瘙癢病Scrapie的縮寫。
PrPSC和PrPC在一級結構上是沒有區別的,因此PrPSC的感染機制不在於對Pro-P基因的表達調控,也不在於影響表達後的修飾。
1992年,瑞士蘇黎世大學的魏茲曼教授報道了:對於小鼠來說,如果剔除了Pro-P基因,即使用PrPSC感染也不會發病。在體外實驗中,加入少量PrPSC,可使原來無感染活性的PrPC轉變成有感染活性的PrPSC。
對於上述現象的解釋(兩種模型)
催化模型
當發生感染時, PrPC變得相對不穩定。這時PrPSC單體會與PrPSC常形成雙體,進而誘導正常的PrPC變構成PrPSC ,這個過程不斷重復並造成PrPSC擴散,就像籃子中有一個爛蘋果,其它蘋果也會變爛。
結晶模型
正常的PrPC會瞬間自發的變構為PrPSC形式,但僅在有致病的PrPSC作為「晶種」時,才形成聚合物,從而導致腦神經損傷。
Prusiner工作的結論
不是DNA,也不是RNA,而是蛋白質性質的普利昂是病原物。其致病機制是,通過蛋白質分子-蛋白質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病原物PrPSC使原來正常PrPC在大分子高級結構上起變化,就成為PrPSC 。
五、瘋牛病會不會傳染給人?
最初,英國政府出於貿易的考慮一直宣稱吃牛肉是安全的。但是1996年底英國愛丁堡CJD監測小組提交的研究報告使得英國政府承認食用受感染的牛肉「有可能」引起人類致命的CJD症。
1、從病原體即朊病毒來看
人的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氏病(CJD)、庫路病(kuru)、G-S綜合症和瘋牛病的病原體都是朊病毒,且症狀相似。
2、從瘋牛病的流行病學上看
英國的瘋牛病認為是因在1988年之前在牛的飼料中添加羊的肉和骨等產品作為蛋白質來源而引起的。
因此證明牛和羊的交叉感染時存在的。
3、感染試驗的證明
英國愛丁堡CJD監測小組於1996年6月發表的一分科研報告稱,BSE可以通過食物途徑傳染給羊和鼠。現已證明BSE可以感染鼠、牛、羊、山羊、豬、水貂等動物,證明在不同動物之間的交叉感染是可能的。
4、BSE的宿主范圍已擴大到了靈長類動物
Baker等在1993年報道了BSE可以感染南美絨猴,推測感染人類的可能性加大。
5、CJD的病原體(朊病毒)可以傳染給動物
已有實驗證明人的朊病毒可以傳染給動物,那麼,有什麼理由認為動物的朊病毒不能傳染給人類呢?
6、從致病機制上看
人類體內也含有PrPC。
7、10例新型CJD症與BSE的關系分析
一般認為CJD主要引起老年人發病,出現老年痴獃等症狀。但最近在英國出現了10例特殊病例,這10名患者都很年輕,平均年齡僅為27.5歲,這或許是一種新的腦病,但其中兩位是擁有「瘋牛病」牛的農場主(二人已死亡),還有3位是生活在最先發現BSE的阿什福德鎮。
六、結論與展望
瘋牛病及朊病毒病和艾滋病被認為是上個世紀末的兩大頑疾。
朊病毒病是一種新型的傳染病,有關的研究可能會豐富我們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內容。
另1996年8月出版的Science上,芝加哥大學的遺傳學家Susan Lindguist報道,在酵母中也存在著朊病毒,並與哺乳類的朊病毒相似,認為時無需DNA的遺傳。
這一發現使我們想到在其他生物中是否也含有朊病毒及其造成的傳染病。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㈡ 為什麼考古學家稱英國的愛丁堡為鬧鬼之地呢
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鬧鬼」的傳聞,而其中最廣為人所知的,就是英國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上世紀50年代,英國幾位科學為了揭開愛丁堡的「鬧鬼之謎」,於是就考察了很多古老的城堡,結果就發現鬧鬼之謎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緣故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愛丁堡歷史悠久,曾經作為英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但後來隨著英國的發展,地理位置更好的倫敦開始崛起,因此也導致了愛丁堡的衰退。走在愛丁堡的大街上,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堡,看起來具有十分濃厚的藝術氣息,然而您所不知道的是,這些表面上看起像童話一樣的古堡,但是當你走進去之後就會感到毛骨悚然,因為裡面實在是太陰森了。
看到這里,知道您心中還有疑問,究竟愛丁堡的古堡中有沒有鬼呢?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或許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只能相信科學在未來,會給我們更合理的解釋。
㈢ 英國大城市排名
1、倫敦
867萬多人的倫敦(London),是英國首都,倫敦大都會區人口約1387.9萬人歐洲最大的城市。與美國紐約並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
總人口:690.5萬
學生數量:188,000人
2、伯明翰
110萬多人的伯明翰(Birmingham)是僅次於倫敦的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英國中部城市),全英主要製造業中心之一。
總人口:100萬
學生數量:45,000
3、利茲市
76.6萬多人的利茲市(Leeds)是英國第三大城市,利茲有三所大學,全市的學生人口超過了二十五萬。
4、格拉斯哥市
60萬多人的格拉斯哥市(Glasgow)是現代蘇格蘭的靈魂。格拉斯哥是最典型的蘇格蘭城市,也是蘇格蘭地區的最大城市和港口。
總人口:70多萬
5、謝菲爾德
謝菲爾德是英國第五大城市,位於英國中部,距離曼徹斯特62公里,坐火車2個小時即可到達倫敦,交通十分方便。謝菲爾德是一座擁有著多元文化的城市,這里居住著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你可以聽到至少84種語言。在這里你能夠找到亞洲、中國、義大利、西班牙等世界各國不同風味的飯館和咖啡館。
6、布拉德福德
52.8萬多人的布拉德福德(Bradford)是英國十大城市之一,毛紡織工業中心。
7、曼徹斯特
52萬多人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英國英格蘭西北區域大曼徹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城市、單一管理區,曼徹斯得名於古英語名字」Mamucium「(意思是奶頭形狀的山),及後演化,加上」ceaster「,起源於古拉丁語」Castra「而變成」Manchester「。
總人口:250萬
學生數量:70,000
8、愛丁堡
46萬多人的愛丁堡(Edinburgh)是英國著名的文化古城。蘇格蘭首府,造紙和印刷出版業歷史悠久。
9、利物浦
利物浦(Liverpool),是英格蘭西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英國第四大城市,利物浦人口52萬多。是默西河畔都市郡的5個自治市之一,也是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的首府,位於倫敦西北325公里,乘火車到倫敦需2小時40分鍾。英國著名商業中心,也是第二大商港,利物浦腹地寬廣,對外貿易佔全國1/4。輸出居英國首位,輸入僅次於倫敦。曾經是英國著名的製造業中心。從1970年代起利物浦的船塢和傳統製造業急劇衰落。
10、布里斯托
44萬多人的布里斯托(Bristol),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的名譽郡。單一管理區。城市。
㈣ 英國愛丁堡安全嗎
給人的感覺英國治安好的大城市還是倫敦市區吧,愛丁堡也還行,旅遊城市整體好一點,但愛丁堡明顯不如倫敦,街頭流浪的人多很多,衛生環境也差一些,有時晚上78點wavely bridge 流浪人的還在那聚集,但是平時生活應該沒多大問題,個人最不喜歡的就是曼城,城市老舊,流浪乞討的人很多,還街上遇到幾次騙子,英國總體比歐洲其他國家城市管理規范還算安全一些。
㈤ 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好消息和壞消息
科學家利用免疫熒光技術展示感染奧密克戎病毒的非洲綠猴腎細胞。左圖為未感染奧密克戎病毒的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E6);中圖為感染奧密克戎病毒24小時後的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E6);右圖為感染奧密克戎病毒48小時後的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E6)。 (視覺中國/圖)
截至2022年5月21日,新冠病毒在全球感染人數已超過5.2億,死亡人數也超過627萬。5月12日,朝鮮首次報道新冠病毒病例,預計感染人數已超過朝鮮總人口的10%。自2021年底以來,中國多地也因為新冠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反復暴發疫情,導致疫情防控形勢復雜而嚴峻。5月中旬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上的最新研究顯示,正是因為新冠病毒不斷發生變異,且主流變異株如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性減弱,傳染性變強,致使疫情防控難度加大。
在學術界,一般根據基因突變的遺傳關系來確定病毒的系統發育譜系,然後根據系統發育譜系給病毒變異株命名,如在2020年10-12月首先在英國發現的B.1.1.7變異株,在南非發現的B.1.351變異株,在巴西發現的P.1變異株,以及在印度發現的B.1.617變異株。由於字母加數字的命名法難以記憶,媒體往往喜歡用地名替代這種科學命名法,但是這勢必容易造成對所涉國家或地區的誤解和歧視。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決定用希臘字母對這些病毒變異株進行通俗命名,比如將B.1.1.7、B.1.351、P.1和B.1.617.2變異株分別命名為阿爾法(Alpha)、貝塔(Beta)、伽瑪(Gamma)和德爾塔(Delta),之後出現的變異株均按這種命名法。
相對而言,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能力更強,超過了以往所有的變異株。截至2022年3月31日,奧密克戎變異株已在188個國家被發現,並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主要變異株,佔2022年2月23日至3月24日提交序列的99.7%。2022年1月,全球 健康 專家、美國華盛頓大學克里斯多夫·默里(Christopher Murray)教授在《柳葉刀》雜志撰文預測,奧密克戎變異株將感染全球超過50%的人口。在2021年12月中旬登陸中國以來,奧密克戎變異株在中國多地引發較大規模的疫情,其中上海感染者累計已超過60萬人。
與德爾塔變異株相比,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者的重症率、住院率、入住ICU率、死亡率、住院時間等均大幅降低或減少。相反,奧密克戎變異株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則大幅提高。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患者表現出比感染早期變異株的患者更輕微的症狀。
除了臨床觀察結果之外,為了進一步研究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性,科學家一般選擇體外細胞培養和動物試驗進行。
2022年1月,《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香港大學和海南醫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利用人類肺上皮細胞體外培養試驗觀察到,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復制效率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降低3.4~4.2倍,相應地,阿爾法、貝塔和德爾塔變異株復制效率與原始毒株相當或更高。研究人員觀察到,在細胞中檢測到的傳染性病毒滴度方面,奧密克戎變異株比原始毒株降低100~500倍。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轉基因小鼠攻毒試驗,該轉基因小鼠表達了人源血管緊張素轉換酶,這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關鍵受體。鼻內攻毒試驗顯示,與原始毒株和德爾塔變異株相比,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小鼠體內鼻細胞和肺上皮細胞的復制效率同樣大幅降低。從小鼠感染後的症狀來看,與原始毒株和其他常見變異株相比,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的小鼠體重減輕幅度顯著減少,發病時間明顯推遲,存活率大幅提高。
在同一天,《自然》雜志同時發表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的著名病毒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河岡義裕(Yoshihiro Kawaoka)團隊關於奧密克戎變異株(B.1.1.529)致病性減弱的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與香港大學的研究類似,河岡義裕團隊利用表達人源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轉基因小鼠和倉鼠作為動物模型。結果顯示,與貝塔變異株相比,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後實驗動物體重減輕幅度很小,鼻甲和肺部的病毒復制水平和可傳染性病毒滴度都大幅降低,表明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性顯著變弱。
2022年5月16日,河岡義裕團隊再次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同樣採用表達人源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轉基因小鼠和倉鼠作為動物模型,這次重點評估了奧密克戎三個子變異株特別是BA.2的致病性和傳染性。無論是轉基因小鼠還是倉鼠,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之後,實驗動物的肺臟或鼻甲病毒滴度和病毒載量均顯著降低。具體來說,BA.2和BA.1的致病性和傳染性相當,但是它們的致病性都顯著低於原始毒株,這項研究也是首次在體內證實BA.2子變異株的致病性顯著低於新冠病毒原始毒株。
研究人員還評價了已批准上市或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單克隆抗體和口服抗病毒葯物對BA.2的治療效果,其中一些治療性單克隆抗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BA.2在倉鼠肺部的復制,而他們之前的研究顯示這些抗體對BA.1基本無效;另外,三種抗病毒口服葯均能有效抑制BA.2在倉鼠肺部的復制,而且有正在開展臨床試驗的S-217622抗病毒葯物還能抑制BA.2在鼻細胞中的復制,有望成為另一款療效顯著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葯物。
如果說致病性變弱勉強算一個好消息的話,那麼傳染性變強則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帶給人類的一個壞消息。有研究認為,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基礎繁殖數(R0)可達8-10,是德爾塔變異株的2-3倍,僅次於傳染性極強的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和水痘。致病性變弱無疑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染性變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量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為病毒感染留出了大量的時間,也讓疫情防控難度大幅增加。除此之外,奧密克戎變異株依靠基因突變獲得了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
無論是疫苗接種還是感染病毒獲得的免疫防線,奧密克戎變異株都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據丹麥一項涉及近1.2萬個家庭的研究顯示,在完全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染性是德爾塔變異株的2.6-3.7倍,而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兩種變異株之間的傳染性沒有顯著差異,表明奧密克戎變異株比德爾塔變異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潛在再感染率大約是德爾塔變異株的10倍。據2022年5月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涉及360萬名南非新冠感染者的監測研究顯示,相對於其他變異株,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的再感染風險顯著增加,其中近84%的三次或更多次再感染風險是由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的。
奧密克戎變異株超強的免疫逃逸能力主要體現在能躲避各類中和抗體的攻擊。據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牛津研究所等研究機構2022年2月發表在《細胞》雜志的研究論文顯示,接受三劑疫苗的接種者或新冠康復者血清的中和抗體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中和作用大幅減弱,這些康復者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阿爾法變異株、貝塔變異株、伽瑪變異株或德爾塔變異株。不過,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的康復者血清中的中和抗體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中和滴度仍然較為可觀。
相對而言,接種第三劑疫苗的中和抗體滴度可比接種第二劑後的提高30倍以上,說明加強免疫對奧密克戎變異株仍然有效。早期數據表明,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兩次疫苗接種只能提供30%至40%的感染保護和約70%的住院保護,而第三劑疫苗加強免疫則可將抗感染的有效性提高到75%左右,重症保護率則可提高到88%。因此,加強接種仍然是對付新冠病毒新變異株的有效方法。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湯波
㈥ 坐飛機容易被病毒傳染嗎
疫情之下,許多人都避免搭飛機。畢竟跟不認識的陌生人一起擠在窄小的機艙內數小時,並不是件舒服的事。但是根據專家研究,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飛機上感染Covic-19的概率其實比想像中都還要低。
為何搭飛機其實遭受感染的概率相對低?有一個解釋是因為其實機艙內部每兩到三分鍾就會替換干凈的空氣,並且大部分的微粒都會經過過濾。同時,現在搭機的防疫措施進行的相當嚴格,乘客以及機組人員都被要求要戴口罩,上機前也得先測量體溫,並且進行手部消毒。
從今年七月開始,凱達航空成為全世界第一間航空公司強制要求乘客佩戴[臉部防護罩]才可登機的航空公司。這個防護罩免費由航空公司提供,強制全部經濟艙的旅客都要配戴,但商務艙的旅客則只是建議配戴,原因是商務艙的旅客人數比較少,個人空間也比較大。
然而,巴內特教授也承認,在疫苗發明以前,大部分的人還是對於坐飛機感到恐懼。72歲的他也承認現階段他也不敢搭飛機,因為[老人]與[男性],似乎是感染病毒的高危險群。
㈦ 傳播對疫情的影響
外媒分析:病毒「超級傳播者」對疫情影響為何如此重大?
新華社客戶端
2020-02-14 10:04新華社客戶端官方帳號
關注
原標題:外媒分析:病毒「超級傳播者」對疫情影響為何如此重大?
參考消息網2月14日報道阿根廷《民族報》網站2月11日刊文分析了關於新冠病毒疫情中的「超級傳播者」的兩個問題:誰是這次疫情中的「超級傳播者」?他們在這次疫情中為何如此重要?現將文章摘編如下:
「超級傳播者」,也就是一人將病毒傳染給多人的患者,是以往幾乎每次傳染病疫情暴發中都會出現的特徵。
雖然成為「超級傳播者」並不是這些人的錯,但他們對病毒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在這次從武漢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已經出現了一些「超級傳播者」的案例。
例如,在新加坡感染該病毒的英國人史蒂夫·沃爾什,與同期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區度假的另外11人的感染有關。有5名感染者在英國,5名在法國,還有一名在西班牙馬略卡。
沃爾什11日表示,他已經完全康復,但他和他的家人仍然處於隔離狀態。
什麼是「超級傳播者」?
這是一個沒有嚴格科學定義的術語。通常來說,如果一個病人傳染的病例數比一般情況多出許多,那這個人就會被稱為「超級傳播者」。
平均而言,每名新冠病毒感染者會傳染兩到三個人。
但這僅僅是一個平均數。有的患者不會傳染任何人,而有的患者會傳染許多人。
「超級傳播」事件規模會有多大?
通常規模較大。而且這種事件對疫情發展有重大影響。
在2015年的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疫情期間,曾出現過一家醫院中的一名病人傳染82人的情況。引發MERS的冠狀病毒與此次的新冠病毒有相關性。
在西非暴發的埃博拉疫情中,61%的確診病例是被3%的患者傳染的。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納薩莉·麥克德莫特博士說:「2014年6月的一場葬禮就曾導致超過100個新傳播鏈的出現。」
為什麼有些人會傳染更多人?
有些人只是由於工作或住所位置的原因,才會跟更多人接觸。這意味著無論他們自己是否有症狀,都可以將這種疾病傳播到更多地方。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專家約翰·埃德蒙茲說:「兒童很容易成為病毒傳播者,因此關閉學校是一個很好的措施。」
愛丁堡大學的馬克·伍爾豪斯教授說:「曾有一段時間,艾滋病病毒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性工作者傳播擴散的。」
還有其他一些「超級傳播者」會從體內釋放出異常大量的病毒,因此與他們接觸的任何人都更有可能被感染。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疫情期間,收治重症患者的多家醫院曾成為「超級傳播」事件的中心,因為通常病情最嚴重的病人傳染能力也會最強,而他們會接觸許多醫護工作者。
「超級傳播者」會如何改變疫情?
埃德蒙茲說,在每次疫情的初始階段,「超級傳播者」都會發揮重要影響。
包括這次的新冠病毒在內,許多新傳染病都被懷疑或認定來自動物。
在病毒侵入第一個病人體內之後,這種疾病可能會消退一段時間,直到隨後引起大規模暴發。但如果病毒可以迅速找到進入「超級傳播者」體內的途徑,那麼疫情暴發速度會大大加快。同樣的規律也適用於同一種病毒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傳播。
麥克德莫特說:「如果在較小范圍內有多名『超級傳播者』出現,該地區的疫情將會更難控制。」
如果出現「超級傳播者」,還能怎樣阻止新冠病毒擴散?
新冠病毒疫情中出現「超級傳播者」並不令人意外,也不會促使對疾病的防控方式進行重大調整。
目前的方法完全依賴於確定具體病例,並盡快尋找與他們有過接觸的所有人員。
伍爾豪斯教授說:「這使『超級傳播者』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誰也承擔不起漏掉『超級傳播者』的風險。」
疫情是「超級傳播者」的錯嗎?
從歷史上看,大規模疫情暴發時,「超級傳播者」通常都會被妖魔化。
例如,歷史上著名的「傷寒瑪麗」——愛爾蘭廚師瑪麗·馬倫(1869-1938),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傳播了傷寒,最終被流放並強制隔離數十年。
但實際上,這不是患者的錯。
麥克德莫特說:「我們應該在相關用語上多加註意。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傳染是在他們本身沒有錯誤行為的時候發生的。」
㈧ 克隆~~~克隆的基本資料!!!
克隆技術
克隆技術即無性繁殖技術。通常的有性生殖是由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結合發育成胚胎,經妊娠後產出新的個體。克隆技術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孕育出新的個體。這種以單細胞培養出來的克隆動物,具有與單細胞供體完全相同的特徵,是單細胞供體的「復製品」。英國英格蘭科學家和美國俄勒岡科學家先後培養出了「克隆羊」和「克隆猴」。克隆技術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歷史性的事件,科學的創舉」。有人甚至認為,克隆技術可以同當年原子彈的問世相提並論。
克隆技術可以用來生產「克隆人」,可以用來「復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對人類來說,克隆技術是悲是喜,是禍是福?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分為二的。克隆技術也是這樣。如果克隆技術被用於「復制」像希特勒之類的戰爭狂人,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呢?即使是用於「復制」普通的人,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果把克隆技術應用於畜牧業生產,將會使優良牲畜品種的培育與繁殖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若將克隆技術用於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頑疾。克隆技術猶如原子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應該採取聯合行動,避免「克隆人」的出現,使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社會。
——《素質教育新學案》
克隆技術的危害?
...盡管如此,克隆技術的巨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促使科學家們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從而使動物克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一個高潮。 ... ...這些成果說明克隆技術有可能成為保護和拯救瀕危動物的一條新途徑。 四、克隆技術的應用前景 克隆技術已展示出廣闊的應...
寒冰163 - 2005-12-7 19:38 - 最佳回答者: 十字軍刀客 - 教育/科學 > 自然科學
克隆技術是怎麼回事?
克隆技術 克隆技術即無性繁殖技術。通常的有性生殖是由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結合發育成胚胎,經妊娠後產出新的個體。克隆技術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
sfn123 - 2005-12-19 17:52 - 最佳回答者: 272928861ml - 教育/科學
克隆技術有關資料
...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植物的繁殖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 克隆技術的設想是由德國胚胎學家於1938年首次提 出的,1952年,科學家首先用青蛙開展克隆實驗,之後不斷有人利用各種動物進行克隆技術研究。由於該項技術幾乎沒有取得進展,研究...
jywjyw333 - 2006-3-5 13:42 - 最佳回答者: leijunyu - 教育/科學 > 學習幫助
我國的克隆技術是世界前列嗎?
... 動物克隆技術被生物科學家譽為「生物原子彈」,各國都在競相發展。動物克隆技術分胚胎克隆和體細胞克隆。相比而言,體細胞克隆...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克隆技術科研群體,在1990年就掌握了胚胎克隆技術,繁育出世界首批克隆山羊。1995年又利用胚胎克隆技術,...
仙人指3 - 2005-9-21 13:01 - 最佳回答者: 我字不帥 - 教育/科學 > 自然科學
以現在的克隆技術能把一個死去的人克隆出來嗎????
只有有這個人的活細胞。提取這個細胞的DNA,然後通過RNA復制出千千萬萬個細胞。以現在的克隆技術是可以做到的。以前這個人某處... ...目前的克隆技術,只能克隆生命的肉體而已,並不能克隆生命的「靈魂」。也就是說,克隆出來的人無感情,以前學過的東西、遇過的...
shundechaoren - 2006-2-20 18:10 - 最佳回答者: kingkongs - 教育/科學 > 自然科學
克隆技術和第一隻克隆羊的情況
...它的誕生被視為20世紀末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它引發了全世界科學家研究克隆技術的熱潮,也導致了大量技術和倫理方面的爭論。 ... ...當時,曾領導克隆多利的研究的伊恩·威爾穆特教授曾表示,多利患有關節炎可能意味著克隆技術「效率低」,需要進一步研究。(完) ...
5072159 - 2005-10-9 20:36 - 最佳回答者: 晉山河 - 社會/文化
克隆技術是什麼東西
克隆技術其實就是從動物A上拿一個細胞,取出細胞核!再到同種動物B的身上拿一個細胞,去掉細胞核!把取出來的細胞核放到另一個去掉細胞核的細胞中!再把它放到同種動物母體C的子宮中!這樣將C將會生出一個和A一模一樣的動物來!還有就是直接拿一種動物的細胞...
wasong - 2005-10-7 16:18 - 最佳回答者: 紫色殘雲 - 教育/科學 > 入學信息
能不能用克隆技術增加大熊貓的數量?為什麼?
...而克隆技術則不能增加大熊貓的進化過程。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動物園、四川大熊貓繁育中心、卧龍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繁育中心等幾個地方都比較成功地繁殖了大熊貓;而在秦嶺650平方公里的地方,大約150隻大熊貓在13年的時間內始終處於相對穩定的狀...
小小花生 - 2005-12-28 21:42 - 最佳回答者: 我是張楚 - 教育/科學 > 自然科學
克隆技術會在生活中應用嗎?為什麼?
看運用在什麼地方因為現在的克隆技術還不是很發達,掌握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容易出些差錯。如果運用得好的話,可以運用到人體重要器官的移植以及對稀有動物的繁衍但對人的克隆還在爭論中,因為這樣不利於人的辨認與管理。容易出現政治問題
409257127 - 2005-11-4 20:39 - 最佳回答者:匿名 - 教育/科學 > 自然科學
法律更有利於控制克隆技術的惡性發展
不是法律有利於干嗎,而是制定相應規制的法律更有利於控制克隆技術惡性發展。
克隆」是從英文「clone」音譯而來,在生物學領域有3個不同層次的含義。
1.在分子水平,克隆一般指DNA克隆(也叫分子克隆)。含義是將某一特定DNA片斷通過重組DNA技術插入到一個載體(如質粒和病毒等)中,然後在宿主細胞中進行自我復制所得到的大量完全相同的該DNA片斷的「群體」。
2.在細胞水平,克隆實質由一個單一的共同祖先細胞分裂所形成的一個細胞群體。其中每個細胞的基因都相同。比如,使一個細胞在體外的培養液中分裂若干代所形成的一個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細胞集體即為一個細胞克隆。又如,在脊椎動物體內,當有外源物(如細菌或病毒)侵入時,會通過免疫反應產生特異的識別抗體。產生某一特定抗體的所有漿細胞都是由一個B細胞分裂而成,這樣的一個漿細胞群體也是一個細胞克隆。細胞克隆是一種低級的生殖方式-無性繁殖,即不經過兩性結合,子代和親代具有相同的遺傳性。生物進化的層次越低,越有可能採取這種繁殖方式。
3.在個體水平,克隆是指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兩個或更多的個體組成的一個群體。比如,兩個同卵雙胞胎即為一個克隆!因為他(她)們來自同一個卵細胞,所以遺傳背景完全一樣。按此定義,「多利」並不能說成是一個克隆!因為「多利」只是孤單的一個。只有當那些英國胚胎學家能將兩個以上完全相同的細胞核移植到兩個以上完全相同的去核卵細胞中,得到兩個以上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多利」時才能用克隆這個詞來描述。所以在那篇發表於1997年2月出版在《Nature》雜志上的轟動性論文中,作者並沒有把「多利」說成是一個克隆。
另外,克隆也可以做動詞用,意思是指獲得以上所言DNA、細胞或個體群體的過程。
二、克隆技術
1.DNA克隆
現在進行DNA克隆的方法多種多樣,其基本過程如下圖所示(未按比例)
可見,這樣得到的DNA可以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的很多方面,包括對特異DNA的鹼基順序的分析和處理,以及生物技術工業中有價值蛋白質的大量生產等等。
2.生物個體的克隆
(1)植物個體的克隆
在20世紀50年代,植物學家用胡蘿卜為模型材料,研究了分化的植物細胞中遺傳物質是否丟失問題,他們驚奇地發現,從一個單一已經高度分化的胡蘿卜細胞
可以發育形成一棵完整的植株!由此,他們認為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從一棵胡蘿卜中的兩個以上的體細胞發育而成的胡蘿卜群體的遺傳背景完全一樣,故為一個克隆。如此的植物的克隆過程是一個完全的無性繁殖過程!
(2)動物個體的克隆
① 「多利」的誕生
1997年2月27日英國愛丁堡羅斯林(Roslin)研究所的伊恩·維爾莫特科學研究小組向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頭克隆綿羊「多利」(Dolly)誕生,這一消息立刻轟動了全世界。
「多莉」的產生與三隻母羊有關。一隻是懷孕三個月的芬蘭多塞特母綿羊,兩只是蘇格蘭黑面母綿羊。芬蘭多塞特母綿羊提供了全套遺傳信息,即提供了細胞核(稱之為供體);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提供無細胞核的卵細胞;另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提供羊胚胎的發育環境——子宮,是「多莉」羊的「生」母。其整個克隆過程簡述如下:
從芬蘭多塞特母綿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細胞,將其放入低濃度的營養培養液中,細胞逐漸停止了分裂,此細胞稱之為供體細胞;給一頭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取出未受精的卵細胞,並立即將其細胞核除去,留下一個無核的卵細胞,此細胞稱之為受體細胞;利用電脈沖的方法,使供體細胞和受體細胞發生融合,最後形成了融合細胞,由於電脈沖還可以產生類似於自然受精過程中的一系列反應,使融合細胞也能象受精卵一樣進行細胞分裂、分化,從而形成胚胎細胞;將胚胎細胞轉移到另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的子宮內,胚胎細胞進一步分化和發育,最後形成一隻小綿羊。出生的「多莉」小綿羊與多塞特母綿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外貌。
一年以後,另一組科學家報道了將小鼠卵丘細胞(圍繞在卵母細胞外周的高度分化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得到20多隻發育完全的小鼠。如呆「多利」因為只有一隻,還不夠叫做克隆羊的話,這些小鼠
就是名副其實的克隆鼠了。
② 通過細胞核移植克隆小鼠的基本過程
在本實驗中,卵丘細胞是經如下過程得到的:通過連續幾次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使雌鼠誘導成高產卵量狀態。然後從雌鼠輸卵管中收集卵丘細胞與卵母細胞的復合體。經透明質酸處理使卵丘細胞散開。選擇直徑為10-12微米的卵丘細胞用作細胞核供體(前期實驗表明,若用直徑更小或更大的卵丘細胞的細胞核,經過細胞核移植的卵母細胞很少發育到8細胞期)。所選擇的卵丘細胞保持在一定的溶液環境中,在3小時內進行細胞核移植(與此不同的是,在獲得「多利」時用作細胞核供體的乳腺細胞先在培養液中傳代了3-6次)
卵母細胞(一般處於減數分裂中期 II )通過與上面描述類似的方法,從不同種的雌鼠中收集。在顯微鏡下小心地用直徑大約7微米的細管取出卵母細胞的細胞核,盡量不取出細胞質。同樣小心取出卵丘細胞的細胞核,也盡量去除所帶的細胞質(通過使取出的細胞核在玻璃管中往復運動數次,以去除所帶的少量的細胞質)。在細胞核被取出後5分鍾之內,直接注射到已經去除了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進行了細胞核移植的卵母細胞先放在一種特製的溶液中1-6小時,然後加入二價的鍶離子(Sr2+)和細胞分裂抑素B。前者使卵母細胞激活,後者抑制極體的形成和染色體的排除。再取出處理過的卵母細胞,放在沒有鍶和細胞分裂抑素B的特製的溶液中使細胞分裂形成胚胎。
不同階段的胚胎(從2細胞期到胚泡期)被分別植入幾天前與已經結扎雄鼠交配過的假孕母鼠的輸卵管或子宮中發育。發育完全的胎兒鼠在大約19天後通過手術取出。
目前胚胎細胞核移植克隆的動物有小鼠、兔、山羊、綿羊、豬、牛和猴子等。在中國,除猴子以外,其他克隆動物都有,也能連續核移植克隆山羊,該技術比胚胎分割技術更進一步,將克隆出更多的動物。因胚胎分割次數越多,每份細胞越少,發育成的個體的能力越差。體細胞核移植克隆的動物只有一個,就是「多利」羊。
三、克隆技術的福音
1. 克隆技術與遺傳育種
在農業方面,人們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在這方面我國已邁入世界最先進的前列。
2. 克隆技術與瀕危生物保護
克隆技術對保護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來講是一個福音,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也是克隆技術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3. 克隆技術與醫學
在當代,醫生幾乎能在所有人類器官和組織上施行移植手術。但就科學技術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仍是最為頭痛的事。排斥反應的原因是組織不配型導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給「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則絕對沒有排斥反應之慮,因為二者基因相配,組織也相配。問題是,利用「克隆人」作為器官供體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經濟是否合算?
克隆技術還可用來大量繁殖有價值的基因,例如,在醫學方面,人們正是通過「克隆」技術生產出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長高的生長激素和能抗多種病毒感染的干撓素,等等。
克隆技術即無性繁殖技術。通常的有性生殖是由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結合發育成胚胎,經妊娠後產出新的個體。克隆技術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孕育出新的個體。這種以單細胞培養出來的克隆動物,具有與單細胞供體完全相同的特徵,是單細胞供體的「復製品」。英國英格蘭科學家和美國俄勒岡科學家先後培養出了「克隆羊」和「克隆猴」。克隆技術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歷史性的事件,科學的創舉」。有人甚至認為,克隆技術可以同當年原子彈的問世相提並論。
克隆技術可以用來生產「克隆人」,可以用來「復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對人類來說,克隆技術是悲是喜,是禍是福?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分為二的。克隆技術也是這樣。如果克隆技術被用於「復制」像希特勒之類的戰爭狂人,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呢?即使是用於「復制」普通的人,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果把克隆技術應用於畜牧業生產,將會使優良牲畜品種的培育與繁殖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若將克隆技術用於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頑疾。克隆技術猶如原子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應該採取聯合行動,避免「克隆人」的出現,使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社會。
克隆(clone)是指通過無性生殖而產生的遺傳上均一的生物群,即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組成的一群細胞或者生物的個體。克隆在希臘語中是「小樹枝葉」的意思,用以指無性增殖物。現在則指個體、細胞、基因等不同水平上的無性增殖物。(1)個體水平:在植物的無性增殖中,植物的發芽、插條等由同一個體通過無性生殖而增長的個體群均被視為克隆。採用組織培養方法可使植物細胞培養發育成完全的個體(愈傷組織),採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個體群,也被稱為克隆;在動物的無性增殖中,典型的例子是採用核移植實驗方法,把分化細胞的核移植到一個事先去核的蛙卵中,讓其發育並得到克隆蛙。克隆動物具有均一遺傳性質,在研究環境條件對發育、分化的影響以及葯物的檢測方面都是重要的實驗材料。在哺乳動物中,由於細胞分化,核異質化的程度加劇,因此核移植尚無成功的例子。(2)細胞水平:由一個細胞經過有絲分裂生成的細胞群叫克隆。但如果培養細胞發生轉化,則很容易引起染色體變異。(3)基因水平:利用基因重組操作技術,使特定的基因與載體結合,在細菌等宿主中進行增殖,有可能得到均勻的基因群。克隆基因在基因功能與精細結構的關系等基礎研究及在有用物質的生產方面,均已得到應用。
在上述3種水平上,增殖並分離獲得單一的克隆群稱為克隆化。此時,克隆一詞也可作為動詞理解。克隆是重組DNA技術的核心部分。事實上,克隆技術現已被人們用來通過營養方式繁殖病毒等微生物和植物的純種,從而保證了這些生物基因組的准確連續性。現在,克隆這個詞還包括單個自主遺傳因子的分離與保存。細胞生物的克隆只需要營養培養基,而基因的克隆則需要某種載體復制子、特定的寄主細胞和營養培養基。各種類型生物的克隆技術在生物工程中均有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