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女性為什麼身份轉變

英國女性為什麼身份轉變

發布時間:2022-12-19 02:34:21

A. 英國性別歧視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更准確的來說是20世紀以前),英國社會普遍流行著一種女性想像:女人都是較弱無力、需要男性保護之人,她們不但無助於人,而且也不能自助。這種錯誤的看法導致了兩個相互區別又彼此聯系的問題:(1)由於女人如此之軟弱無力,不適合做支付工資的工作,給她們低薪實屬正常;(2)可是,倘若以低薪招聘女性,又會對男性的薪酬造成威脅。當時的英國男性認為,女人實在不適合在工廠里工作,她們應該待在家中;女人只能是為了家庭生計需要才能走進工廠。偏見與薪資上的沖突使男女工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因此,女工人的低薪得不到男工人的同情,反而還會受到抗議與反對。很多工會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竟然選擇將女工人拒之門外,而一些工會雖然接受女工人,但也表現得十分謹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戰爭使女性勞動者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發生了轉機。由於戰事吃緊,英國政府將男性勞動力大批調往前線。1915年,英國各工廠出現勞動力緊缺,軍需品部門尤為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行各業都開始招募女性。1915年春,財政大臣喬治·勞合(David Lloyd George)發起女性戰時服務運動(War Service For Women),政府雖然給了更多的女性工作的權利,但卻沒有給她們改善生活的權利。在這場運動中,登記處並沒有許諾這些女性某個固定數額的工資,而是將工資問題交由僱主自行決定。男 女工人們十分擔心,因為僱主有可能給他們低薪,更有可能在士兵復員時將他們趕出工廠。他們要求的「同工同酬」(Equal pay for equal work)成為了一個長期的話題。事實上,在許多的工廠中,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女工人來完成,然而僱主卻只肯付給她們相當於男工人一半的工資。「勞動力削減」雖然讓英國增加了近70萬份戰時新工作,但它也造成了諸多問題。一方面,它嚴重損害了女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使男工人感到:這些技術不熟練的女工人讓很多屬於他們的工作以後不再需要專業技能,因此而加深了他們對女工人的鄙夷,也讓更多人認為「女工人只能做些微不足道沒有技術含量工作」。
戰爭期間,全職工作的女性人數上升到130萬,同比增長了22%。許多行業都體現出這一人數上漲的趨勢。在運輸業,女性的人數由1.8萬上升至11.7萬;銀行業則由1500上升至3.7萬;在文職、公署以及郵局工作的女性更是增長了兩倍(139.4萬),甚至連面製品業也實現了人數四倍的增長。隨著工作女性的大量出現,新興女性工作者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除了和平年代裡的一些行業,女性也進入軍事生產部門。她們響應國家的號召,以空前的愛國熱忱投入到軍需品的生產中,被人們稱之為「軍需母親」。然而,這種形象背後的真實情況卻是,女性待遇的惡化——戰時經濟的不景氣,使得女性不得不進入當時待遇較好的軍工廠工作,然而軍工廠的「優渥待遇」卻是暫時的。由於戰時各行各業的工資標准不斷變化,另外通貨膨脹也屢屢發生,軍需廠女工人的「好待遇」也因之被抵消。許多工廠實行戰時津貼政策,通過加班來授予工人津貼。要獲得津貼的代價很高,軍工廠的工人們為此不得不每天工作12小時,周末也不能休息。在TNT附近工作則更加危險,工人們時常會中毒。戰爭期間,大約有300名女工人死於TNT中毒或爆炸。
女工人在戰爭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她們的所享受到的福利幾乎不成比例。為了解決自身待遇問題,戰爭時期的女工人也像男工人一樣,她們利用戰時的勞動力緊張來跟政府議價,1917年《女工人》雜志發表了一個「戰後目標願望單」,其中包括了相應的醫療、津貼以及失業補助、稅法改革等諸多議題。除此之外,女工人們不僅要求工作的權利,而且還要求休息的權利,後一項權利表明了女性對工作和家庭之外空間的訴求,這一訴求更直接的推動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1918年,隨著休戰協議的簽訂,戰爭終於結束。許多士兵從殘酷的戰場重返他們原先的工作崗位,這時才發現許多女人已經占據了他們原來的工作。「女人必須走」,他們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在隨後的一年之內,英國有75萬女性因此丟掉了工作。曾經呼籲她們為國家而工作的政府此時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冷漠:在1919年召開的失業捐助大會上,沒有一個女性成員,盡管在接受失業補助的人中女性佔到75%。為了安撫失業女性,政府又將這批人從工業領域轉移到傳統手工業領域。然而無論在哪個行業,女性工會組織(如女性工業理事會,Women』s Instrial Council)的訴求一如既往:縮短工時、提高工資以及待遇。女性工人的抗議浪潮一波蓋過一波,英國當局無法繼續忽視其存在,他們選擇授予女性一些政治和法律上的權利,以彌補她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1918年,國會被迫通過了三項法案,允許女性參選國會、進入牛津或劍橋讀書、授予30歲以上的女性投票權。這三項法案看起來意義重大(至少在教科書上,它們幾乎是女權運動勝利的象徵之一)。然而實際上,當時女性工人的年齡普遍低於30歲;在一些領域,對女性的職業開放程度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還降低,例如20世紀20年代初期,查令十字醫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一度缺少醫生,但即便如此,他們仍拒絕招收醫學院的女學生。以上種種跡象表明:一戰絕非女性工人生活的轉折點,在此後的20年中, 女性勞動者的生活依然十分辛苦,英國女權運動任重而道遠。
在一戰期間,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誠然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不過在這段時間里,女性在家中和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和19世紀無太大差別。在英國人的眼中,「女性」和「勞動者」這兩個概念從未被真正聯繫到一起——他們讓女人乾和男人一樣的活,卻付給她們相當於男人一半的工資;她們可以在工作中顯示出天賦和機智,然而卻仍置於男性工人的監管之下;她們雖然能夠完成一些艱難的工作,然而卻不能自由地選擇職業。
英國女性工人從來沒有隻接受「女性」或者「工人」的身份,正如她們所做的、已經做過的那樣,她們不斷地努力工作,直至大戰結束。或許她們曾在戰時的緊張工作中獲得過社會的認同,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她們又被丟進「工業的垃圾堆」中。
進步與倒退:一戰中的英國女性勞動者
整理自:British Working Wome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The Historian, Vol. 56, No. 4 (SUMMER 1994), pp. 699-710
作者:Susan Pyecroft

B. 英國的女王怎麼會是個女人呢

1、這種女性國王的情況在歐洲歷史上,很普遍。東羅馬帝國出了幾個影響不大的女皇帝。但從14世紀開始,在一個又一個的國家,一個又一個的女王(皇)斷斷續續地出現了,一直到當代,累計有三十來位。英國6位,俄國4位,荷蘭3位,盧森堡2位,西班牙3位,葡萄牙2位,瑞典2位,丹麥2位,奧地利1位,波蘭1位,匈牙利1位,還有蘇格蘭、納瓦拉、那不勒斯等已為人兼並的國家也出過女王。

2、女性擔任國王,並不是說英國女性的政治地位有多高。要知道一直到1918年2月6日,英國議會通過法案賦予部分英國女性投票權。這部分女性是30歲以上有財產的。

3、英國以及歐洲大量女性君主出現的原因是——近親結婚導致,也就是沒有男性的王位繼承人,只能由有皇室血統的女性擔任君主。

4、歐洲皇室內部、皇室之間長期近親結婚。導致王室子嗣困難。嬰兒出生死亡率高、甚至嚴重生理缺陷或者疾病,以致沒有男性繼承。

5、他們堅持通過皇室內部近親結婚,堅信優勢基因遺傳,純血才有繼承權。正因於缺乏足夠優生優育意識,過分近親結婚,導致血友病等各種遺傳性疾病、嬰兒畸形、早夭。

5、以哈布斯堡王朝為例。最後一位直系繼承人是查爾斯二世,他的父親腓力四世是他母親的親叔叔,而他的曾祖父菲利普二世也是他妻子的親叔叔,也就是說查爾斯二世的祖母同時也是他的姑姑,這簡直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了。當然查爾斯二世也無須過多稱呼自己的親人,因為他直到4歲才勉強開口說話,而且語意含糊不清,到了8歲終於學會走路。他的身形比一般人矮,而且瘦弱不堪,沒有什麼治理國家的能力,到了30歲時看上去已經是老態龍鍾,全身浮腫,無法站立走路,而且時常遭受幻覺和痙攣的折磨。

6、現代英女王與她丈夫也是親戚。正好是相差五代的表兄妹。

C. 英國為什麼要女的做皇帝

英國女皇是英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及英聯邦的國家元首。女王沒有行政上的實權,只是象徵性的,進行的禮節性活動,比如頒布法令,每年都要給一些人授勛、封爵,出席一些典禮等。

同時英國女皇還是英國國教的教主,因為英國自宗教改革以來就脫離羅馬教廷,自己建立了英國國教,也屬於基督教,但是教義和宗屬上都不同於天主教,也就是說,英國是不歸教皇管的,他們自己管自己。

女王雖然沒有實權,但是作為國家的象徵和宗教的領袖,對於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二戰期間,當時還是公主的伊麗莎白二世在倫敦大轟炸後不顧危險,親臨現場安撫民眾,極大了地鼓舞了民眾的士氣。因此女皇雖然不行政但實際地位比英國總統高

不過由於英國女皇高貴的身份以及在許多英國人心中特殊的地位,她仍然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

D. 為什麼英國是女人當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王是簡·格雷,在位只有九天。第二位是簡·格雷被廢後的瑪麗·都鐸(瑪麗一世)然後是伊麗莎白一世(瑪麗一世的妹妹)。因為當時英國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男性愛德華六世已經去世,只能由幾個女性皇族即位。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有這種情況,如西班牙,俄羅斯。現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因喬治六世沒有兒子,而喬治六世的哥哥愛德華八世因堅持同離婚兩次的辛普森夫人結婚而被迫遜位,所以能繼承王位。

簡·格雷(1537-1554)(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英王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諾森伯蘭公爵之子達德利。諾森伯蘭公爵偽造遺囑讓簡·格雷繼承王位。後陰謀敗露,簡·格雷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後斬首。

http://blog.daqi.com/article/14031.html

E. 英國以前是「國王制」,為什麼後來改成「女王制」

不是女王制,英國的王位繼承法沒規定君主的性別,而且特別強調一下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不只英國當今很多發達國家比如日本、丹麥、瑞典都是這一制度,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政治制度,君主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沒有任何實權,其存在與社會文明開化程度無關的


而且,在我們這輩人出生之前,伊麗莎白二世就是女王了,現在她還是,總是會給人留下一些刻板印象的嘛。

F. 英國為何是女性執政如何客觀的評價英國女王這個人

一直都聽說英國女王,但是其實有個誤區,英國是有男性國王的。英國為何是女性執政?如何客觀的評價英國女王這個人?

G. 20世紀30年代女性社會地位

3月1日 15:08 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英國女性努力的主要目標是:將女性獨立與女性特徵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她們將繼續往日對獨立的追求,她們希望在家庭以外的世界中也能尋得自己的一方天地;但另一方面,她們也糾正了70年代一些激進女權主義者否認女性應該繼續成為母親的觀點,而主張不放棄自己作為母親的天然權利。對她們來說,重要的是她們在對母親職責的履行過程中不受到男性的控制。所以,八九十年代的英國婦女在二戰結束後獲得的「雙重角色」的形象仍在繼續,但重要的是她們希望通過自己的進一步努力改變這一形象中對家庭角色的過分強調,而增加工作對於她們的意義,從而盡量減少家庭給她們帶來的羈絆。這是一種事業型的母親形象。

她們的這一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主流社會的認可,這一點正從英國女性在當今時代的形象中體現出來。例如在女性雜志中,所談論的話題除了傳統的女性在家庭中的職責外,還有不少涉及女性與家庭之外的工作與政治事務間的關系。它們所指向的對象不僅包括了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白人婦女,還跨越了民族和種族的界限,可能是一名黑人婦女或是亞洲婦女;她的身份可能是一位熱愛家庭的妻子和母親,但也可能是一位成功的職業婦女。當代女性雜志最突出的特徵之一就是要求女性對自我更加關注。

社會觀念對女性自我追求的認可在電影和商業廣告中也得到了體現。在2002年的「英國電影節」中,組織人員特意選出了五部能體現出英國的生活、文化和社會行為的特色的影片展示給觀眾。它們分別涵蓋了喜劇與幽默、浪漫的愛情、歹徒與犯罪以及女性自我追求的堅定信念等內容。例如《高跟鞋與低生活》一片充分體現出21世紀的英國婦女願意加入到各種各樣的工作中去的決心。

而在廣告業中,由HAT(廣告信託史檔案)組織製作的系列片《女性在廣告中的形象——從維多利亞時代至今》自其1995年誕生之日起就受到極大歡迎,現在已經將內容擴展到了最新的2003和2004年。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示隨著維多利亞時代以來女性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化。

此外,女性對運動的積極參與也為她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在近幾十年中,參與傳統的慢跑運動的女性雖然人數有所上升,但它的地位已經為游泳等其他有氧運動所代替,女性參與其中的比例高達15%,過去女性很少得以進入的足球和橄欖球運動中的女性人數也大大增加。女性對運動的參與不僅使她們在其中的形象變得更為積極,一些人還因此成為足球評論員和電視、廣播節目中的體育節目主持人等。因此,英國婦女的形象較過去更為積極,她們在家庭之外的角色已經得到了大眾的普遍認可。

H. 為什麼19世紀英國女性地位那麼低

19世紀初期至工業革命發生,大多婦女還被禁錮在家庭內,對於外部世界的一切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由於長期缺乏與外界的交流,思維也極其狹窄,單調。在工業化的浪潮中,許多婦女走向社會,走進勞動力市場,成為獨立的僱傭勞動者,從而擴大了眼界,增強了獨立意識。從此,女權運動開始發展。她們在不斷爭取與男子對等的各項權利的過程中,自身的社會地位才漸漸提高。

工業革命為英國婦女改變自身地位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契機。19世紀英國中產階級婦女由被動地附屬於家庭向新的社會角色轉變,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成為近代女權主義思潮的先聲。她們在家庭領域內地位和權利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獨有的時代特徵。

在男女平等方面,美國19世紀婦女根本沒有選舉權,直到1921年才享有,英國19世紀婦女也沒有選舉權,直到1928年才享有。美國19世紀已婚婦女的財產根本不受保護,直到1905年才改變,英國則是1883年被改變。而在當代中國,一開始便制定憲法明確規定,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而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便於1950年5月1日頒行了婚姻法明確宣布:

廢除婚姻制度,即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確定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的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納妾,禁止童養媳,禁止干涉寡婦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索取財物,夫妻雙方對於家庭財產有平等的所有權和處理權,有採用自己姓名的權利,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I. 哪些原因促成了英國立女性為王

在英國歷史上有許多女王。許多人都會很詫異,為什麼英國誕生了這么多的女王,在其他國家的歷史上是沒有的。那麼有幾點歷史原因。

第一個歷史原因,英國處在歐洲大陸的邊緣,很長時間之內,英國不是歐洲大陸的核心。在歐洲大陸的核心,是排斥女性作為王位繼承權的,但是在歐洲大陸的邊緣,這種核心文化被邊緣化,比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則女性有名義上的王位繼承權。

如果你們知道,英國歷史上,曾經選出了一個擁有超多德國血統的國王,而排斥了英國血統較多的人當國王,就是因為其信奉羅馬天主教。也就明白了英國國會對英王性別的寬容態度,遠遠的高於宗教排斥。

閱讀全文

與英國女性為什麼身份轉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