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大眾化報刊的發展階段
自1855年起,英國大眾報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初創階段、形成英國特色的大眾化報刊階段、當代報刊階段。
1855年至19世紀末,是英國大眾化報刊的初創階段,這一時期內,英國的便士報全面興起,作為這一時期大眾化報刊的一個重要特點。
雖然這一時期內便士報全面興起,但是很多便士報的初創者並沒有注重新聞業務上的改進,無法適應新的讀者群,因此在這個時期內,很多便士報也因此在競爭中被淘汰了。當然其中也有成功的例子,如斯雷(A·Sleiph)於1855年6月29日創辦的《每日郵電報》。這份報紙在1855年9月17日轉手給斯雷的債權人利維(J·Levy)後變為便士報,該報注重第一手新聞的采寫,刊登特約作者的文章,注重以大眾化的形式推出新聞和評論,迅速打開了銷路,在1856年利維的兒子愛德華·利維·勞森(E·L·Lawson)接手報紙編務後,大膽採用美國的編輯方式,重視新聞標題的製作,聘請高水平的記者和作家參與報紙工作,擴大報道面,根據讀者的特點采寫新聞。到1888年,該報紙發行量到達30萬份,成為當時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引。 知識稅廢除以後,內容較為嚴肅的報紙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失去了獨霸報壇的地位。
1887年,《泰晤士報》因為連續報道了一個假信件,陷入新聞官司,聲譽大減。1914年,該報正式改為便士報,由於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消息的社會需求大增而保持了30萬份的較高發行量。1922年哈姆斯沃斯趨勢,報紙又面臨財政困難,主要股權轉手於與沃爾特家族有血緣關系的阿斯特(H.Astor)。此後,在總編輯道森(G.Dawson)持續20年的主持下,該報繼續保持了高雅風格。
與此同時,改為日報的《曼切斯特衛報》,1872年起,有斯科特(G.Scott)主持編務,一直維持著高雅而生動活潑的風格,與便士報有明顯的不同,奠定了該報後來發展為全國性高級報紙的基礎。
便士報風潮之後便是晚報的興起,這也是英國報刊大眾化過程中的一景。在眾多新創辦的晚報中,1888年有T·奧康瑙爾創辦、與100年前英國第一家晚報同名的《明星和廣告人晚報》是成功者的代表。它以美國的《世界報》為楷模,售價半便士,注意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在新聞業務方面。創刊號宣布:「革除過去報紙的陳腐形式,不再給冗長累贅的論題提供篇幅。」該報創下了當時創刊號發行14·26萬份的世界紀錄。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一些新聞工作者開始致力於將英國傳統風格、美國大眾報紙的風格與現實英國大眾的興趣相結合,形成了具有英國特色的一批新的大眾化報刊。經過報紙大眾化的風潮的洗禮,各報刊逐漸確定了自己的讀者對象和風格,形成在便士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謂「大眾報紙」,沿襲傳統的嚴肅風格的所謂「高級報紙」兩大類型。前者擁有巨大的發行量,格調相對低下,往往被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看不起;後者發行量一班保持在每年幾十萬份,但提供的信息較有參考價值,通常被視為國家的代表性報紙。
其中哈姆斯沃思(A·Harmsworth)於1896年5月4日創辦的《每日郵報》、1900年由皮爾遜(C·Person)創辦的《每日快報》以及1903年同樣由哈姆斯沃思創辦的《每日鏡報》成為當傑出的代表,《每日郵報》提供全面而豐富的新聞,標題生動但不煽情,讀者對象廣泛,不僅包括下層大眾,也涵蓋中產階級,創刊號新創39.72萬份的當時世界紀錄。《每日快報》將美國風格英國化,更加吸引年輕一代的讀者。《每日鏡報》以婦女為主要讀者對象,在創辦的第二年改為半便士畫報之後獲得巨大成功,在1951年,發行量達到500萬份,位居當時世界第一位。但與此同時,隨著廣播和電視的普及早前逐步發展的晚報在這一時期逐漸落寞下去了。
《每日電訊報》在勞森的主持下一度輝煌,1916年他去世後報紙走下坡路。1928年該報被貝瑞(Berry)兄弟購得。在哥哥W.貝瑞的主持下,對報紙的內容進行了調整,格調較過去莊重一些,開始脫離大眾報紙的行列,演變成相對「高級」的報紙。
晚報進入20世紀後變得成熟起來,1928年幾經合並,倫敦的晚報剩下三家,即《明星晚報》、《新聞晚報》和《旗幟晚報》。但隨著廣播和電視的普及,晚報逐漸退出英國新聞傳播的舞台。1960年,《明星晚報》合並於《新聞晚報》,已經標志著晚報這種類型的大眾報紙的衰落。1981年《新聞晚報》停刊,英國只剩下一家《旗幟晚報》了。1987年曾恢復出現過幾家晚報,但均曇花一現。 在20世紀之後,為了滿足新一代的讀者群,富於視覺沖擊和內容更加煽情的大眾化報紙取得了成功。其中,於1843年創辦的《世界新聞報》集中報道一周以來的體育新聞、黑色和黃色新聞,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沖擊視覺,成為當時英國和英語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周報。另外,1912年創辦的《每日先驅報》(1964年改名為《太陽報》),在1969年由魯伯特·默多克買下之後(他同年也買下了《世界新聞報》),成為面向下層公眾的報紙,較多的報道下層民眾的生活,社會新聞偏多,同時也有一些色情內容,此時的《太陽報》發行量達到400萬份,成為當時英國和英語世界發行量最大的日報。這一時期的大眾報紙打破了英國報紙的傳統風格。新的大眾報紙對英國傳統的報紙風格沖擊較大,也波及高級報紙原有的風格,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代英國讀者興趣和接受特點的變化。但是,長久以來形成的讀者群不會很快變化,原來的「三每」報依然保持著相當數量的讀者。
B. 二戰後法國的主要日報與二戰後英國的日報比較,談談其特點
日報作為傳統媒體的主流代表而具有重大意義,而二戰之後,新聞控制審查機制為核心的國家公權力與私人媒體之間提倡的自由開放形成了一種矛盾,雙方的合作與紛爭在法國和英國中各有特色
英國的傳媒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它的雅俗分明十分明顯,尤其是報紙。這個數據我們可以拿到的,在其他國家的情況也都類似,嚴肅的高級報紙發行量永遠夠不上大眾報刊。我們也可以說,英國人再保守再尊重傳統再高傲自負,也不影響其中部分受眾選擇庸俗化的大眾傳播媒介,或者說在解釋大眾報刊發行量較嚴肅報刊更大的問題至上,英國的民族性格就沒有說服力
法國的報刊在內的傳媒從理論上說一貫奉行客觀公正的心跳,在國家社會關系結構中不是完全獨立自由的,它承擔的角色是兩可的
參考文獻
劉可:《法、韓兩國傳媒業特點溯源之比較》
侯聿瑤:《法國文化產業》,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以上資料來源杭州圖書館,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研究
C. 大眾報紙(廉價報紙)的特點是什麼
廉價報紙也稱為大眾報紙,除了價格低廉外,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內容以新聞、信息、社會事件報道和娛樂為主,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
二發行量大,一般為幾萬乃至幾十萬分。
三讀者不限於特定的階層或群體,而是面向「分散的、異質的、不定量多數的一般大眾」。
四廣告收入成了報紙經營的主要財源。
D. 報紙有哪些特點
報紙的特點:
1、可隨時閱讀,不受時間限制,不會如電視或電台節目般錯過指定時間報導的訊息;
2、互相傳閱,讀者人數可以是印刷數的幾倍;
3、即使閱讀或理解能力較低的人,亦可相應多耗時間, 吸收報章的訊息;
4、網際網路崛起,網上版報紙的傳閱力較傳統印刷品報章強。
現代報紙的直接起源是德國15世紀開始出現的印刷新聞紙(單張單條的新聞傳單)。一般把1615年創刊的《法蘭克福新聞》視為第一張「真正的」報紙,因為該報有固定名稱,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張紙上印有數條而不是單條新聞(但是該報是單面印刷)。
「報紙」的英文一詞(Newspaper)最早出現於1665年英國第一家報紙《牛津公報》上。1650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現最早的日報《新到新聞》,但是日報成為報紙的主角,是在18世紀以後。日報的普及,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新聞業得以成熟,因為日報的連續出版,對信息的採集和發送、印刷技術、新聞人員的素質和管理人員的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E. 報紙的特點
報紙的特點:
1、可隨時閱讀,不受時間限制,不會如電視或電台節目般錯過指定時間報導的訊息;
2、互相傳閱,讀者人數可以是印刷數的幾倍;
3、即使閱讀或理解能力較低的人,亦可相應多耗時間, 吸收報章的訊息;
4、網際網路崛起,網上版報紙的傳閱力較傳統印刷品報章強。
5、及時性
報紙區別於書刊的最主要特徵,又稱新聞性和時間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快就是報紙的價值所在。當天的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情況在當天或次日的報紙上就能反映,有的新聞時差僅幾小時而已。
6、信息量大,說明性強
報紙作為綜合性內容的媒介,以文字元號為主,圖片為輔來傳遞信息,其容量較大。由於以文字為主,因此說明性很強,可以詳盡地描述,對於一些關心度較高的產品來說,利用報紙的說明性可詳細告知消費者有關產品的特點。
7、信息傳播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人們從報紙上可以得知即將發生的事(預測)、正在發生的事(報道)、直到對最後結束的反饋信息(綜述)、以及發生的事意味著什麼(分析、評論)。
8、易保存、可重復
由於報紙的特殊的材質及規格,相對於電視、廣播等其他媒體,報紙具有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攜帶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閱讀報紙過程中還養成了剪報的習慣,根據各自所需分門別類地收集、剪裁信息。這樣,無形中又強化了報紙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復閱讀率。
(5)英國大眾報紙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報紙指以刊載新聞和新聞評論為通常散頁印刷,不裝訂、沒有封面的紙質出版物。有固定名稱,面向公眾定期、連續發行。現代報紙每日出版一次,稱為日刊。
或者每周出版一次,稱為周刊。這種意義上的報紙只出現在現代社會,古代社會的「報紙」或不是紙質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連續發行,一定意義上也不是面向公眾的。
現代報紙的直接起源是德國15世紀開始出現的印刷新聞紙(單張單條的新聞傳單)。一般把1615年創刊的《法蘭克福新聞》視為第一張「真正的」報紙,因為該報有固定名稱,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張紙上印有數條而不是單條新聞(但是該報是單面印刷)。
「報紙」的英文一詞(Newspaper)最早出現於1665年英國第一家報紙《牛津公報》上。1650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現最早的日報《新到新聞》,但是日報成為報紙的主角,是在18世紀以後。
日報的普及,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新聞業得以成熟,因為日報的連續出版,對信息的採集和發送、印刷技術、新聞人員的素質和管理人員的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網路—報紙
F. 傳播學專題之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含義特點)
所謂大眾傳播就是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和生產傳播活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其一,大眾傳播中的傳播者是從事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專業化媒介組織。
其二, 大眾傳播是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大量生產、復制和傳播信息的活動。大眾傳播的出現和發展,離不開印刷技術以及電子傳播技術的進步。
其三,大眾傳播的對象是社會上的一般大眾,用傳播學術語來說即是受眾。
其四,大眾傳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屬性,也具有文化屬性。
其五,大眾傳播是以傳統媒體特別是以報刊廣播電視為主的傳統媒體的傳播,是單向性很強的傳播活動。
其六,大眾傳播是一種制度化的傳播
( 為什麼它是一種制度化的傳播)
由於大眾傳播是從事信息的大量生產和大量傳播的信息產業,由於它的內容與社會觀念價值和行為規范有直接關系,由於傳播過程的特殊性賦予它的巨大社會影響,無論哪個國家都會把它納入社會制度的軌道。
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
拉斯韋爾三功能說
最早對傳播功能做出全面分析的是拉斯韋爾將傳播功能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環境監視功能
自然與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只有及時監控了解把握並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人類社會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起到瞭望哨的作用。
2-社會聯系與協調功能
社會由各不同部分組成,是一個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礎上的有機體。只有實現了各部分組成網路的聯絡,協調和統一,才能有效適應環境變化。
3社會遺產傳承功能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建立在繼承和創新的基礎上,只有將前人的經驗知識智慧加以記錄、積累、保存並傳給後代,後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完善、 發展和創造。傳播是保證社會遺產代代相傳的重要機制。
賴特的「四功能說」
美國學者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1959) 中,繼承了拉斯韋爾「三功能說」,並在此基礎上圍繞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問題提出了「四功能說」:
1環境監視
大眾傳播在特定社會的內部和外部收集和傳達信息的活動。這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警戒外來威脅,二是滿足社會的常規性活動(政治、經濟、生活)的信息需要,在這里,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
2解釋與規定
大眾傳播並不是單純的 「告知」活動,它所傳達的信息中通常伴隨著對事件的解釋,並提示人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為反應。新聞信息的選擇、解釋和評價將人們的視線集中於某些特定的事件,社論或評論也都是有明確意圖的說服或動員活動。「解釋與規定」的目的是為了向特定方向引導和協調社會成員的行為,其含義與拉斯韋爾的「社會協調」是一致的。
3.社會化功能
大眾傳播在傳播知識、價值以及行為規范方面具有重愛的作用。現代人的社會化既是在家庭、學校中進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眾傳播環境中進行的。這個功能與拉斯韋爾的「社會遺產傳承」功能是相對應的,也有學者將其稱為教育功能。
4提供娛樂
大眾傳播中的內容並不都是務實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尤其在電視媒體中,娛樂性內容占其傳播的信息總量的一半以上。
拉扎斯菲爾德和莫頓的功能觀
社會地位賦予功能
任何一種問題、意見、商品、團體乃至人物或社會活動,只要得到大眾傳媒的廣泛報道都會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獲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拉扎斯非爾德和默頓認為,這種地位賦子功能,會給大眾傳媒支持的事物帶來一種正統化的效果。
2社會規范強制功能
大眾傳媒通過將偏離社會規范和公共道德的行為公之於世,能夠喚起普遍的社會逃責,將違反者置於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從而起到強制遵守社會規范的作用。
3、作為負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認為,現代大眾傳播具有明顯的負面功能。它將現代人淹沒在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的滔滔洪水當中,人們每天在接觸媒介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降低了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他們在讀、在聽、在看、在思考,但是,他們卻把這些活動當做行動的代替物。他們有知識、有興趣,也有關於今後的各種打算,但是,當他們吃完晚飯、聽完廣播、讀完晚報以後,也就到了睡覺的時間了。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把這種現象稱為大眾傳播的「麻醉作用」,認為過度沉溺於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中,就會不知不覺地失去社會行動力,而滿足於「被動的知識積累」。
大眾傳播到來時代的標志
根據施拉姆的觀點,大眾傳播誕生於15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標志是古登堡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施拉姆把它作為大眾傳播開始的標志。我們認為這個觀點並不確切,因為古登堡印刷雖然有重要意義,但真正意義的大眾傳播是在400年後的事,確切的說,近代傳播到來應該以19世紀30年代的大眾報刊的出現為標志。
大眾報紙的特點(廉價報紙) 以《紐約太陽報》和《先驅報》為標志
特點:
內容以新聞信息社會事件報道和娛樂為主,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
發行量大,一般為幾萬或十幾萬份。
讀者不限於特定的階層或群體,而是面向分散的異質的不定量多數的一般大眾。
廣告的收入成了報紙經營的主要財源。
電影電視廣播在大眾傳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電報
1837 年,塞繆爾.莫爾斯發明了第一台實用電報機;
1844年,美國開設了第一條電報線路。
此後,這種「閃電式的傳播線路」迅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通信網路。
電報本身並不是大眾傳媒,但它為大眾傳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而作為現代重要傳播媒介的通訊社,也是在電報技術發明之後才出現和發展起來的。
電影
與電報不同,電影開始就是作為傳播大眾文化的媒介登上歷史舞台的。電影的發展非常迅速,自1895年巴黎出現第家電影院以後, 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就由「一個新奇的玩意」進化成了種主要的大眾娛樂形式。
電影雖然創造了新的大眾文化,但它並沒有進入一般人的家庭。
廣播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進人家庭的大眾電子媒介是廣播。廣播是在無線電通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軍事通信和電波管理的需要,廣播事業一開 始就處於各國政府的嚴格控制之下。1920年11月, 美國威斯汀豪斯公司獲得了從事標准廣播的第一張正式營業執照, 開始播放新聞、音樂、講話,轉播體育比賽實況等節目,這標志著商業廣播的開始。到了40年代,美國的家庭收音機的普及率已經超過80%。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收音機越來越趨於小型化、便攜化,價格越來越低廉,成為現代人獲得信息和娛樂的便利媒介。
電視
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電視媒介的出現和發展。
在電視出現以前,從來沒有任何一種媒介擁有如此眾多受眾和普遍影響。電視的吸引力來自於它的媒介特性,集試聽手段於一體,通過影像 畫面 聲音 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傳遞信息,給受眾以強烈現場感,目擊感和沖擊力,不僅是人們獲得外界新聞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豐富多彩文化生活和娛樂的主要提供者。電視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且對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眾傳播社會影響的兩種觀點:
基於樂觀主義的期待:
1)布萊士 輿論是民主政治的基礎
布萊士認為報刊具有三種功能
作為事件的報道者和講解員功能 作為政治主張代言人的功能 反映社會上讀者一般意見的「測風標」功能
2)塔爾德
塔爾德認為報刊最主要的貢獻是造就了現代輿論的主體-公眾,在報刊出現以前,群體通常聚集於同一物理空間中,容易受到模仿暗示和感染機制的制約,往往形成非理性行為。報紙的出現導致公眾的誕生,他們是純粹的精神上的集合體,由理性有教養有知識的個人組成,能夠進行冷靜理性的思考。
3)庫利
印刷意味著民主
基於悲觀主義的期待
大眾傳播使現代人滿足於膚淺的表層信息,具有麻醉神經的負功能
人類傳播中的所有革新都造成對時間偏倚的破壞,美國壟斷加拿大紙張市場進而造成文化、知識壟斷。空間偏倚媒介將導致帝國現象
G. 何謂大眾報刊其主要特徵與意義何在
大眾化報刊(popular news paper)又名廉價報刊(cheap news paper),指工業革命後各國先後出現的面向社會中下層的通俗小報,因讀者對象較政黨報刊更大眾化及售價低廉而得名。其基本含義就是面向大眾出版的報刊,與面向小眾的專業化報刊相對。其內容以大眾普遍關心的內容為主,一般分為多個不同版塊分別刊登新聞、體育、娛樂、財經、房產、美食、汽車、教育、數碼等信息;專業性不強,內容一般淺顯易懂,迎合大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趣味;價格一般不高,主要利潤來源於廣告。其價格一般定位於5 角至兩元,依照版面多少和印刷精美程度而不同。價格策略是不求在零售或訂閱價格上收回成本,以低廉的價格盡可能大的擴大發行量,然後再把大批的受眾出售給廣告商。現在有一些品種的大眾化報刊實現了免費發放,這也是以盡量擴大發行,以換取廣告為盈利手段。
H. 大眾化報刊的主要特點
首先,幾乎所有的大眾化報紙,都沒有例外地標榜自己是超黨派獨立報紙。這與政黨報刊公開表明黨性原則絕然不同。在自由資本主義的上升階段,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資產階級報刊自以為代表著真理與正義,作為階級力量的代表,它們毫不諱言自己的階級特性。為了階級的根本利益,為了階級內某一集團的根本利益,它們甘願作為資產階級政黨的宣傳工具。出於宣傳的目的,政黨報刊主要是討論政治問題,攻擊甚至是謾罵對方,客觀報道不是它的任務。大眾化報紙則不同,其讀者隊伍明顯地超越了政黨報刊讀者的階級界限。在這種情況下,標榜黨性,不僅無益於擴大發行,甚至會趕走已有的讀者。何況,政黨報紙標榜黨性的另一目的——取得政黨的財政援助——在此時已由於經濟上的自立變得毫無意義了。所以大眾化報刊普遍採取了超黨派的獨立立場。
其次,大眾化報刊都維持了經濟上的獨立。在此之前,幾乎所有國家的報人們一直在為經營的困難而苦惱。在更多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生存,報刊不得不出賣自己的立場,以此為條件,接受政府、政黨或某些利益集團的津貼。「英國報業之父」且尼爾·迪福、大名鼎鼎的《泰晤士報》都未能例外。19世紀初期的工業革命,給報紙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購讀能力的讀者;與此同時,出於拓展市場的需要,新興的工商資產階級大大地增加了廣告開支。報紙的收入空前地增加,發行與廣告成了支撐大眾化報紙的兩大支柱。由此,報紙也從賠錢的政治事業變成了賺錢的盈利企業。經濟上的自立,為政治上的獨立創造了條件。
其三,與政黨報刊相比,大眾化報紙大大地拓展了報道領域,尤其是重視地方新聞、社會新聞、人情味新聞以及煽情主義新聞。這顯然是為了滿足廣大中下層讀者的需要。他們固然關心政治,但是其關心程度遠不及上層社會的讀者。這也是政黨報刊何以重視評論、政論,以政治報道為主的原因。
其四,由於是面向社會中下層讀者,大眾化報刊都顯得很通俗,平易近人。在文字上,損棄深奧典雅的書面語言,而以口語為主;不用充滿陳腐氣息的古代語言,而以現代語言為主。這方面,日本的小報做得很出色。在版面編排上,使用多行標題,大量採用圖片,使報紙擺脫了過去莊重、呆板、嚴肅的傳統,而顯得醒目、生動,富有變化的活力。在內容上,還大量地刊用非新聞性題材,如刊登詩詞、連載小說、知識小品等。
其五,大眾化報刊的定價遠比政黨報刊低廉。這正是大眾化報刊得以迅速擴張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面向上流社會的政黨報刊的訂價,是遠非下層民間所能承受的。英國知識稅廢除前,每份報紙售價5便士,相當於後來《每日電訊報》的5倍。美國大眾化報紙問世前,普通報紙每份售價3美分,為此後大眾化報紙的3倍。日本的大報每份售50至70錢,而小報每份僅20錢。報紙的廉價化,使得下層民眾都有能力購買,從而在根本的意義上拓展了報業的生存空間。
最後, 在經營管理方面,與政黨報刊的政黨全權負責不同,大眾化報刊實行企業化管理,商業經營,廣告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I. 英國和美國的大眾化報紙有什麼不同
美國的大眾化報刊
從美國獨立至19世紀初期,經過聯邦黨人與共和黨人的反復較量,美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終於最終確立下來。在稍晚些時,工業革命又開始在美國出現,城市發展,工人數量激增,工商資本家也感到有必要尋找一種能在更大范圍內訴諸消費者的廣告媒介。所有這一切條件,美國比歐洲諸國都提前具備了。這樣,在19世紀30年代初期,美國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批大眾化便士報(一分錢報)。 美國第一張成功的便士報,是由本傑明·戴(1810—1889年)於1833年9月3日創刊的《太陽報》。雖然在《太陽報》之前,美國已有數家便士報,但它一出現便成了大眾化報紙成功的典範。它每份售價一分錢,並且首創街頭出售。作為一家僅有4頁的小型報紙,其報道內容主要為當地發生的事件與暴力新聞,其取材大都是一些無足輕重的瑣事,但是讀起來極有趣味。《太陽報》以其特有的風格和低廉的價格,深受讀者的歡迎。 《太陽報》的成功,使得短時間內,美國各地出現了許多效法者。其中影響最大者,當推詹姆士·戈登·貝內特(1795—1872年)於1835年5月創辦的《紐約先驅報》。貝內特仿效《太陽報》的作法,採用聳人聽聞的題材,並加上自己的花招;在犯罪新聞的報道方面,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為了戰勝《太陽報》,貝內特一方面擴大報道領域,創辦富有特色的金融專業,報道金融市場、貨幣交易和證券行情,以吸引商業階級讀者;另方面,他還提出了「人道主義」、「改良社會」的口號,大肆攻擊政客、議員和教會,以造成聳動性效果。 如果說,《太陽報》和《紐約先驅報》等大眾化便士報的犯罪新聞與煽情宣傳,使得它們還夠不上稱為一個負責的報紙,那麼,霍勒斯·格里利(1811—1872年)創辦的《紐約論壇報》,則以其高尚的理想、客觀的態度和負責的精神,代表著便士報的最高典範。它的創刊、發展,標志著美國大眾化報刊發展到了成熟階段。
法國的大眾化報刊
英國的大眾化報刊
英國雖然在歷史上最早完成了資產階級蘇命,但是由於這場革命的不徹底性,一些封建傳統尤其是封建君主控制言論的手段,又為那些曾經高呼自由的新的當權階層所繼承。到19世紀初,盡管工業革命已席捲了整個英國,工商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英國報業非但末承其惠,反而還在知識稅的重壓下,苟延殘喘。隨著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和勞動者階級的呼聲不斷增長,英國的知識稅最終於1861年廢除。至此,英國報刊頭上的重壓解除,一時間,大眾化廉價報刊紛紛出現。《每日電訊報》成為英國第一家成功的大眾化便士報。
J. 英國的"高級報紙"和"大眾報紙"有何特點
高級報紙的特點是:篇幅較多,報價較高,版面嚴謹,內容莊重嚴肅,極少有煽情新聞,以國內外新聞報道和評論為主,報道體裁多為解釋性報道。其核心讀者群是政界經濟界以及中高級知識分子。這類報紙發行量穩定,廣告來源也穩定,沒有大起大落的現象。
大眾報紙的特點是:篇幅較少,報價較低,版面誇張、潑辣。主要內容是黃色新聞和娛樂材料,發行量非常高。讀者大部分是工人,其次是小資產階級、職員和城市平民。高級報紙和大眾報紙的兩極分化在戰後越發嚴重。美國新聞學者約翰·蒂貝爾說,英國出版了一些世界上最好的報紙和最壞的報紙。電視的沖擊使大眾報紙銷路大減,高級報紙以國際國內新聞報道、解釋、評論的權威性取勝,還能基本維持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