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農業革命有多少人

英國農業革命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12-20 13:58:41

1. 十九世紀英國的農民生活

我看電影上表現的是,白天養豬,晚上跳交誼舞。

2. 在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中,人口發展特徵有哪些

一、農業革命的人口發展特徵

1、一萬多年以前,地球上出現了農業。在此後的幾千年內,農牧業基本上取代了採集和狩獵,成為人類主要的生產方式,使世界人口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

2、農業社會與採集狩獵社會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因而,也就使人易於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人口的過度膨脹導致了農業的出現。事實上,人口發展與農業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

3、農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變化也是促使出生率升高的因素。在採集狩獵社會,為使人口與當時的資源基礎得以保存。而農業社會更多勞動力能創造更多食物的現實,使這類習俗得以鬆懈以至廢除。

4、總之,自從人類跨入農業社會之後,人口總量是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長了,但也並非是一直如此。一種文明由出現、繁榮到崩潰,會經歷良好的及惡劣的氣候條件,飢荒及戰爭也會時常發生。

5、直至工業革命,農業社會的人口都呈現出如下特徵:即嬰兒存活率低,階段性的飢荒和低營養,對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現大幅度波動狀態,出生率也相應變化,平均壽命低。

從某種程度來講,前農業社會的出生率可能受到抑制,並與波動的死亡率達到某種平衡。到了農業社會之後,出生率明顯地上升,死亡率也升高了。

二、工業革命的人口發展特徵

1、工業革命促使科學技術人員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發展及社會變遷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長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2、工業革命與人口死亡率。

高死亡率是前工業社會世界人口特徵之一。但自18世紀中葉、死亡率就開始持續下降,這種下降趨勢一直延續到19世紀。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從歐洲各國開始的,並由此引發了歐洲各國的人口變化。

3、工業革命與人口出生率。

在工業化早期的一個短時期內,歐洲一些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英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出生率上升的原因比較復雜,並且地區不同原因亦不同。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經濟良性發展使結婚年齡降低,從而使人們更易於多生育。另外,城市地區曾一度持有和鄉村地區同樣的觀念,即孩子作為勞動力非常重要。

4、工業化過程中的人口增長。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15世紀,世界人口增長已經開始加速。而且人口增長及自然變動情況在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之間出現了分化。發達地區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趨於下降,發展中地區在後期死亡率才開始下降,出生率卻居高不下。

5、工業革命使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遷移。由於鄉村人口大舉移入都市,造成了都市化的現象及都會區的出現。

3. 工業革命 材料一: 英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

(1)工業革命加快了英國城市化的進程,大量農業人口湧向城市。為滿足工業革命和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需要,英國進口商品以原材料和食品為主,出口則以工業製成品為主,且額度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工業化導致英國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2)特點:工業化水平高;依賴世界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
(3)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政府為維護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發展,通過社會立法,提高勞動者報酬、給予勞動者必要的社會保障。社會立法從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會底層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條件,緩和了社會矛盾化解了社會沖突。成為西方各國體制內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但離實現社會公正公平還有差距。

4. 十五世紀英國農民人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變化:英國農村開展了圈地運動,大量的農民喪失了土地,被迫進入城市謀生。大量的農業人口轉為了城市人口。

表現:18世紀70年代英國最先開始了工業革命,1840年前後基本完成了革命,實現了工業化。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城市越來越發達,城市化得到了發展。 反過來城市化的發展又促進了工業化必須進一步發展,進而又出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5. 18世紀中葉,英國為什麼發生了產業革命具體過程是怎麼樣的

國的工業革命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工業革命的前提

1688年政變奠定了君主立憲制政體的法律基礎。輝格黨因政變有功而在1689—1714年佔有政治上的優勢,到1714—1760年,輝格黨更達到獨占統治的地位。根據王位繼承法,從1714年起,德意志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先後即英國王位。他們不懂英語,不諳英國事務,經常不參加樞密院會議。從1717年起,會議就由財政大臣沃爾波爾主持。由於樞密院大臣議事於密室,因此逐漸被稱為「內閣」,樞密院主席就被稱為「內閣首相」①。從此開創了首席大臣領導內閣,英王不參加內閣會議的先例。沃爾波爾任首相20餘年,後因喪失國會信任而下台。這又開創了內閣得不到國會信任即應辭職的先例。小威廉·皮特1783年開始擔任首相,當未得到國會支持時,血氣方剛的皮特沒有辭職,而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結果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又開創了一個先例,即內閣得不到國會信任時,除辭職外,還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這表明,內閣必須對國會負責,接受國會的全面監督。隨著這種責任內閣制日趨完善,就逐漸把國王排斥於決定內閣構成的權力之外。以國會為核心的政治體制一旦確立,作為上層建築的積極作用就更大地發揮出來,英國才開始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

上層建築的巨大作用,在改造農業方面得到了典型的表現。18世紀中葉起,英國從私人圈地進入了國會圈地時期。英國的農業革命正是通過這次圈地運動以及伴之而來的農業技術革新完成的。這次圈地的直接動因是由於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城鎮人口的急劇膨脹所造成的對商品糧及原料的巨大需求。1760年開始的喬治三世在位時期,國會頒布圈地法令達3000個以上。從1760年到1815年共圈佔農民土地600多萬英畝。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制最終確立起來,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占據了絕對優勢。農村的階級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地主、租地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三大階級。到19世紀中葉,英國農村的社會變革以及階級關系的演變,已基本上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國農村的資本主義化,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鼓勵了對農業的投資,為農業技術的革新和機器的應用掃除了障礙。大地主和農場主在土地上紛紛實行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工業革命用先進的設備武裝了農業,播種機、收割機、打穀機應運而生。在農業革新的高潮中,1793年成立了農業委員會。1838年成立了皇家農業協會。國王喬治三世還為《農業年鑒》撰稿,署名為「農夫喬治」。足見英國資本主義農業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英國的農業革命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它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糧食和原料,造就了一支自由勞動力大軍和廣闊的國內市場,而且也為工業革命積累了雄厚的資本。按照馬克思的統計,19世紀初全國總資本中有一半來自土地。

對殖民地的掠奪和血腥的奴隸貿易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又一重要手段。七年戰爭後的55年間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搜刮的財富達50億英鎊以上。海外市場的擴大使英國的出口貿易迅速發展。1697年英國的對外貿易額為350萬鎊,1770年即達1420萬鎊。從1688年到1750年,英國商船的噸位增加了兩倍以上。在對外活動中獲利最大的是奴隸貿易。18世紀末英國每年從奴隸貿易中獲得30萬鎊的驚人利潤。利物浦和普利茅斯的繁榮就是建立在萬惡的奴隸貿易之上的。

此外,從17世紀末起,英國建立了國債制度。這也是資本積累的途徑之一。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以補財政之不足。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了國債制度。當時,國債增長很快,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為5300萬鎊,到七年戰爭時即高達1.22億鎊。從1716年起政府平均每年要支付300萬鎊的利息。為償還國債本息,英國政府採取了提高消費稅的辦法。1688年的消費稅額為62萬鎊,到1755年就超過了350萬鎊。這就是說,金融資產階級所得的高額利息,來自廣大納稅人的腰包。政府起杠桿作用。

總之,英國通過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和稅收政策,使它的資本原始積累以超過任何國家的速度順利地進行著,為工業革命的勃起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英國發達的手工工場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革命的實現准備了技術條件。到18世紀,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一系列的簡單操作,生產工具也實行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另外,到17世紀中葉,倫敦已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倡導科學家把興趣集中於廣泛的經濟活動領域。由於殖民活動和海外貿易擴大的需要,格林尼治天文台建立起來。1666年牛頓提出力學三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他的劃時代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解決了行星運動、落體運動、聲音和波、潮汐運動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大工業的真正科學的基礎」①。這一時期,英國實驗科學研究促使天文學、地理學、力學、數學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這些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到18世紀中葉,在急劇擴大的國內外市場需求面前,英國的手工工場已走到了盡頭。手工勞動的局限性,使它無力進一步擴大生產的規模和迅速增加產品的數量。擺脫落後了的手工勞動狀態,過渡到更高的生產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廣闊的世界市場是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因。

二、工業革命的進程

馬克思曾提出,工具機或工作機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出發點。英國的工業革命首先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棉織業是新興的工業部門,較少受傳統的約束,易於採用新的生產技術。1733年蘭開夏的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使織布效率提高1倍。結果棉紗供不應求,造成了長期的「紗荒」。不久,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提高工效15倍。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由手工工具發展為機器的開端。它體積小,容易普及,但要靠人力轉動。隨著所帶紗綻的增多,人力就越來越難以勝任;而且它紡的紗細而易斷,只能作緯線使用。1768年阿克萊特剽竊木匠海斯的成果,製成了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較為粗韌,可以作經線。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作動力,是一個重大的進步。1771年阿克萊特在德比附近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國第一座棉紗工廠。從此,英國的紡織工業開始進入了近代機器大工廠時期。1779年青年工人克隆普敦綜合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的長處,製成了騾機(意指兩種機器的綜合),標志著新一代紡紗機械的產生。棉紗機的應用,使紡紗與織布出現了新的不平衡。1785年工程師卡特萊特製成水力織布機,使織布工效提高40倍。1791年建立了第一座織布廠。隨著棉紡織工業的機械化,與紡織有關的其他行業如凈棉、梳棉、漂白、印染等也漸次採用了機器。

大量紡織機器的出現,動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了。以水力作動力受到地點和季節的限制,迫切需要一種方便、實用、大功率的發動機。於是瓦特的蒸汽機應運而生。瓦特綜合前人的成果,於1782年製成了可以作為機器動力的復動式蒸汽機。它與傳送機和工作機構成了機器系列。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是物質生產開始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到19世紀初,英國整個輕工業部門已在相當大程度上實現了機械化。

機器的大量製造,增加了對金屬原料的需求,推動了冶金和採煤工業的發展。1735年達比父子採用焦煤熔鐵,提高了生鐵鑄品的產量。1760年又加設鼓風設備,高熔點去掉了鐵礦中的硫磺和其他雜質,焦煤煉鐵獲得了成功。近代大規模的冶鐵業從此誕生。1784年科爾特發明精鍛法,用焦煤煉出了熟鐵和鋼。煤和鋼鐵的產量迅速提高,為工業革命繼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工業產量的提高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同時促使交通工具也要有大的改進。18世紀中葉英國國會制訂了開鑿和疏浚運河的計劃。1830年全國形成了水運網。至1906年英國運河全長已達4000公里。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輪後,1811年英國的第一艘輪船在克萊德河下水。隨後,英國輪船的總噸位迅速提高,從1850年的16.84萬噸提高到了1870年的111.29萬噸。1814年煤礦工人史蒂芬森發明了蒸汽機車。經過改進,1829年他又設計了「火箭式」機車,時速為29公里,1830年為利物浦、曼徹斯特公司所採用。4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了大規模鐵路建設。今天英國的鐵路網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

大規模的鐵路敷設和遠洋輪船的製造,都需要對堅硬的鋼材進行裁截和造型,火車、輪船上的多種金屬配件,在精度和質量上要求也很高,加上各個工業部門對機器的需求不斷增長,製造工作母機和重型機器就提上了日程。發展機器製造業已勢在必行。19世紀的最初10年,用機器製造工具機的現象逐漸增多,到30—40年代,作為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機器製造業誕生了。用機器製造機器,是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英國工業革命歷經80年,使英國很快取得在國際上的工業壟斷地位,並以出口機器和多種產品而成為「世界工廠」。

三、工業革命的社會經濟後果

工業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加深刻地改造了英國。

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帶來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英國的棉布產量,1796—1830年增長了15.5倍;煤產量1700—1840年增長了12.8倍;生鐵產量1740—1850年增長了120多倍,其鋼鐵產量已佔資本主義各國總產量的60%以上。

工業革命使英國由農業——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轉變為工業——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即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工業的大發展改變了英國人口的布局,大批人口向工業區集中。蘭開夏的人口中有3/4是在18世紀後半期增加的。西北部大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現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兩倍多。由於工業生產日益集中在城市工廠中進行,使城鄉和工農業人口的比重發生了重大變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52%。1831年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收入是795萬鎊,在工業方面的收入則為1171萬鎊。英國在走向城市化社會。

工業革命引起了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的深刻變化。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使兩個新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過去的中等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主、手工業者、商販等等,除因機器工業的競爭而破產者外,大多數還繼續存在。他們要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而奮爭。手工工場工人也還有很多,正在面臨著社會的巨變。在工業革命的浪潮面前,一切人都在新的環境中尋找出路。於是,形成了種種社會利益集團,出現了觀念上革新與守舊並存的局面。總之,在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中,社會群體在重新組合,呈現某種「亂」的形勢。但是,大工業的發展是帶動整個社會前進的主流。

工業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的產物,集中在大城市裡,與宗法的、自然經濟的環境割斷了聯系,而且是完全沒有財產的階級,與僱主之間只有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機械化的生產使工人的一部分體力消耗和技能的運用被機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勞動失去了獨立的性質,成為機器的附庸。同時也使資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來排擠成年男工,從而壓低工資。使用機器進行生產又成為資本家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碼的道德標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這表明,那時資產階級追求的還是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數量,並沒有把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擺在首要位置。他們仍然是以剝削絕對剩餘價值為主,即依靠殘暴的手段壓縮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對於工人來說,也就必然會造成貧困、受奴役、粗野和道德的墮落。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與它的存在同時開始的。開始時,無產階級把機器當成了攻擊的直接目標。相傳盧德是搗毀機器的首創者,因而破壞機器的運動就被稱為「盧德運動」。這是一場反飢餓、反失業的斗爭,其實質則是手工工人反對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因為機器的使用破壞了他們技術的價值並砸了他們的飯碗。這是剛剛淪為無產階級的手工工人的保守心理和不成熟的表現。開始進入19世紀初時,工人運動有了新的發展。他們試著組織職工會,舉行罷工,為改善生活狀況和維護自身權益而斗爭。罷工運動鍛煉了工人,並導致他們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直接發生沖突,使大批工人逐漸形成了階級意識。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階級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隨著工業資本的增殖,工業資產階級的財富迅速地膨脹著。工業收入超過農業收入,工業人口超過農業人口,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超過了土地貴族;機器工業排擠手工業,人口重心的轉移及工業城市的興起,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的實力超過了商業金融資產階級而成為資產階級中的主體。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前期出現的反對國家干涉,否定保護主義傳統,要求自由放任的傾向日益強烈。經濟上的自由主義,必然導致要求改革已經過時了的政治制度,首先是打破土地貴族對政治的壟斷。工業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成了社會上最富有的階級,也就必然要求成為政治上的第一階級。

四、英國工業壟斷地位的確立

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到19世紀50至7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把其他國家遠遠拋在後面。下面的統計表說明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遙遙領先地位。

(單位:億馬克)
年份
世界貿易總額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英國出口商品額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1851年為1/4,1861年為1/3,1871年達到了3/5,產品的銷售越來越依賴於國際市場,經濟的對外擴張性日益明顯。

在英國出口商品中,工業製品佔85%,原材料僅佔8%;在進口商品中,則原材料佔61%,工業製品僅佔6%。這就使保護貿易政策成為英國經濟發展和對外經濟擴張的障礙。於是資產階級展開了爭取自由貿易政策的斗爭並逐步取得了勝利。隨著自由貿易政策的實行,英國的對外貿易額扶搖直上,1850—1871年出口總值從7100萬鎊增加到近2億鎊,進口總值從1億鎊增至3億鎊。在出口的商品中,重工業產品特別是機器產品日漸占居重要地位,1845—1870年機器的出口量增加了4倍。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在相當程度上是靠輸入英國的技術裝備進行的。

對外貿易的發展,促使英國工業生產出現了新的高漲。「過去應用蒸汽和機器獲得的驚人成果和1850—1870年這20年間的巨大產量比起來……就微不足道了。」1850—1870年僅棉花的消耗量就由5.88億鎊增加到11億鎊。這一時期不僅輕工業發展迅速,而且生產資料的生產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由1812年的31%上升至1851年的40%,再升至1881年的47%。煤產量從1850年的4900萬噸增至1870年的1.1億噸。鑄鐵產量由1840年的140萬噸增至1860年的380萬噸。鋼產量1870年達到22萬噸。動力機械由1840年的35萬馬力增至1870年的90萬馬力。英國工業的總產值在1850—1870年間大約翻了一番。此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60%。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各國的公債和證券在這里進行交易。英國還向歐美及殖民地輸出大量資本,至1870年達14億鎊。

英國的鐵路建設和遠洋航運也有了很大的發展。1863年倫敦建成第一條地下蒸汽鐵路。1850—1870年全國鐵路從1萬公里增加到2.4萬公里。這一時期,英國開始使用金屬造船,並逐漸用汽船代替了帆船。英國壟斷了國際的航運業,它的裝備了大炮的商船隊借著廉價的商品和海上優勢,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滿載著工業製品,在海洋上縱橫無阻,強行打開了亞、非、拉美許多國家的大門,瓦解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結構,把它們捲入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漩渦。

6. 概括英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及初期存在的主要問題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我們在研究英國城市歷史時,也毫不例外地發現了英國城市化對世界城市化歷史進程的貢獻。如英國第一個制定了「城市規劃法」,第一個建立了「田園城市」,第一個實行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即「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第一個建設了「衛星城」,第一個實現了郊區城市化等。從這點意義上說,英國似乎成了世界城市化的一個試驗基地,城市化的新思想和新計劃得以在英國進行實踐和論證。英國的城市化是在一種毫無先例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就使得英國學術界和城市規劃工作者能大膽地設想、創造、試驗。在這一過程中由於缺乏對別國經驗的借鑒和考慮,所以,更多的是對自己歷史總結和反思,對自己行為的修正和完善。
英國城市化又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開始的,當人們開始注意到它時,城市化已釀下了不少惡果和災難。倫敦的煙霧事件使得4000多人喪生,就是一例。這足以說明英國城市化初期的盲目性。對於在盲目性條件下所形成的城市化模式可能是一個特殊例子,而不能將它看作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有規律的模式來加以仿效。因此,我們在對英國城市化歷程進程進行研究時,注意到了許多英國學者對本國城市化的反思,從中深有啟示。
與許多後來工業化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相比,英國的城市化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壓力的,從容不迫的心態和條件下完成的。它有充分的時間,沒有什麼需要追趕的對象。英國長達幾個世紀的農業革命和商業革命以及工業革命,使得英國的城市化猶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一、英國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英國大規模城市化始於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在此之前,英國進行了長達幾個世紀的農業革命、商業革命。這不僅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而且為城市化啟動積累了資金。
(一)英國的農業革命
英國的農業革命有兩個顯著特點:實現了農業商品化;完成了圈地運動。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它的農牧業生產很早就捲入了國內外市場,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新航道的開辟,商品化農業開始發展起來,到16世紀中期,大部分庄園土地已被出租合並到地主手中轉向了面向市場的生產。這就使農業生產較早地越過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英國農業革命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的重要意義在於:第一,摧毀了農村中小生產的傳統,先改為大規模的畜牧業,後改為大規模的農業。創造條件使大量資本投入農業生產,使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並為實現農業機械化提供了可能;第二,圈地運動使部分土地貴族變成了資產階級,使農民成為第一代工人,英國農村面貌大加改觀,土地貴族將大片土地租給大農場主,成為資本主義企業,而耕種的人已不再是農民,而是農業資本家僱傭的農業工人。農民階層分化,自耕農消失,大多數流入城市成為工人,或是移居國外。作為英國農民,這個階段已不復存在。
實際上,英國農業商品化和圈地運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正是由於圈地運動成為大規模的社會經濟行動,才有可能將糧食、牧草種植和養羊全部投入商品化生產。農業部門的首先發展不僅為社會提供充裕的糧食,從而使得大量工業人口的生存成為可能,而且導致人力和資金最終大規模地轉移到工業部門,從而推動整個國家的經濟起飛。一些學者對西方國家農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貢獻如下評價:第一,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一個由農業社會轉化為工業社會結構的過程;第二,認為西方國家的發展破壞了和改造了農業社會原有的功能結構,使其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源和動力;第三,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壓榨和剝奪農業部門,不是通過市場,而是通過政治干預去壓榨農村,這是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2)這種評價大概僅僅適合於英國早期工業革命,而對此後發展起來的美國、日本,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則不完全適合,或者說完全不適合這種評價。實踐已經表現,工業化不能以對農業的破壞和剝奪來實現,而是要以農業的發展作為工業化的基礎條件。這一點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具有借鑒意義。
(二)英國的商業革命
英國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是商業革命。16世紀是西方經濟的重大轉變時期,資本主義取得了新的動力,封建制度日趨沒落,商業資本驟然得到機遇,由於新航路的開辟,歐洲商人活動的范圍頓然擴大,從原來的地中海周圍擴展到大西洋以至東、西半球各地,貿易額大幅度增長,早期殖民體系的建立,為歐洲人奠定了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地位。英國商業革命主要體現了以下變化過程:(1)遠洋航船的建造以及槍炮的配備和航海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商業與殖民地范圍;(2)貿易范圍擴大,貿易額增加;(3)海外貿易發展,政府採取重商主義政策;(4)全國性市場形成,民族國家興起,行會被取消;(5)貨幣經濟佔了支配地位;(6)近代信用經濟建立,其中包括價格革命。英國商業革命的後果是形成了商業資本家,即主要從事販運商貿、奴隸販賣、海上掠奪、海外開礦等。16-18世紀,英國實行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一個國家擁有金錢越多,這個國家便越富。以前認為商人是低人一等的,可這一時期社會對經商的看法大大改變,認為發財致富是非常光榮的,商業資本家能購買土地,取得議席出席國會。因此,16-18世紀,是商業資本家取得支配權的時代」。(3)「隨著殖民地的擴大,英國對外貿易在18世紀增加了6倍,倫敦成了世界貿易中心」。(4)國際市場建立了經濟聯系,正是這種貿易的往來,帶來了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和流動,這成為英國城市化重要因素之一。
(三)英國的工業革命
英國的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末基本完成。經歷了70-80年的時間。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巨大影響可概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工業革命使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就業人口分布發生相應的變化。農業、林業和漁業所佔用的勞動力,由原先佔總勞動力的40%以上,到1801年降為35.9%,1851年為21.7%,1901年降為8.7%。製造業、礦業和建築業從1801年的29.7%上升到1901年的46.3%。城市就業機會增加,把大批農村人口吸引到城鎮和工礦區,隨著工業集中化趨勢的出現,一大批工業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英國許多新城市不是以封建城鎮為依託而發展起來的,而是在一些村莊和工礦區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促進了商業、運輸業、服務業的發展。工業村莊主要是為開展工商業活動提供服務,如商業、運輸業、服務業。一般的工業村莊開設了商框、貨棧、旅店等服務設施。隨著生產的發展,在工業村莊中出現了信貸業務,發放有價證券。這些活動造成人口的增加。在工業革命前的1750年,英國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僅佔全國總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達到78.1%,而農村人口則從一個半世紀前的75%降至21.9%。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城市化的國家,在新型的工業區出現了像曼徹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這樣的大城市

社會問題:貧困現象嚴重;貧富懸殊;公共設施不完善;下層民眾生活條件差等。

7. 農業革命是如何開始和發展的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農業、畜牧業。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觀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區的人民,在採集經濟的基礎上,積累了經驗,各自獨立地發明了農業。由於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農業出現的時間很不一致,大約為從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時代仍長期以採集和漁獵為生。考古資料顯示,世界上主要的早期農耕中心有三個地區,即西亞、東亞(包括南亞)、中南美洲。如西亞的扎格羅斯山區、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東地中海沿岸的約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發源地,也是大麥、小麥、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產地。中國黃河中上游、長江中下游很早就種植粟和水稻。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分別是玉米、豆類、馬鈴薯等作物的原產地。新石器時代還出現了畜牧業。早在中石器時代或更早些時候,人們已開始馴養與人類經濟活動和生活關系較密切的某些小動物。狗和綿羊是最早被人馴養的動物。如伊拉克的帕勒高拉洞穴遺址內發現公元前1萬年家養狗的骨骼。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1、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的經濟以舊石器時代以採集、狩獵為基礎的攫取性經濟轉變為以農業、畜牧業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農業和畜牧業的發生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標志著人類在「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方面,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農業畜牧業的全部生產活動要求人類更多地認識、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的經濟服務。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2、農業革命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收獲。這樣,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3、農業革命為以後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在狩獵採集經濟下,人們難以獲得超過維持勞動力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暫時期內獲得,也無法長期儲存。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後,才可能比較穩定地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需的食物並儲存它。這就使人口得以較大的增長,並可使一部分人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還使某些人有可能積聚財富,導致原始社會的崩潰。

8. 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分別是如何獲得的

1、政治基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2、經濟基礎:從16世紀開始的殖民掠奪,廣闊的海外殖民地積累了資金,圈地運動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一種 3、勞動力基礎:圈地運動使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不得不進城務業 4、科技基礎:18世紀科學理論的發展

9. 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時間

17世紀40年代,英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
從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又開始了工業革命。
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10. 有著羊吃人之稱的圈地運動,給百姓生活帶來哪些壞處

【養羊業的發展是推動圈地運動的原因之一卻不是根本原因】

「圈地」二字,對應的是英國農村特有的「敞田」制度而言。在傳統的英國農村,土地與土地之間並沒有明顯邊界,耕地、牧場和荒地混雜在一起。敞田制度對應的是領主治理下的農庄經濟,農民除了生產口糧和稅糧之外很少生產多餘的商業農產品,經濟上自給自足,領主和擁有佃農的地主的收益都很少。

將佃戶耕種的小塊土地合並起來,用樹籬圈圍成一大片平整的耕地,使其具有永久性的隔離和邊界。這種行為就叫做圈地。圈地行為同時也包括了將公共牧地和荒地進行圈圍而劃定所有人的舉措。

圈地本身並不存在所謂強行占據土地的行為,圈地的土地或者是地主對自身擁有土地的重新規劃。大部分則通過購買土地來實現。比如16世紀30年代,亨利八世取消修道院,收回修道院的土地每年收獲租金高達13萬英鎊,佔全國土地的四分之一。亨利八世則將這些土地以贈與、出租、出售等形式轉讓給臣子和出資人。購買土地者多數為官吏或者鄉紳,他們一旦取得土地就不再跟佃農簽約,而是將小塊耕地圈地成為大片土地,然後僱傭專業的僱工進行耕作,完成了從小農模式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度。

閱讀全文

與英國農業革命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4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8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7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6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2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2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5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9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0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7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7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8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5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0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8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8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