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16世紀的英國人如何加工羊毛

16世紀的英國人如何加工羊毛

發布時間:2022-02-09 04:36:08

⑴ 英國工廠手工業時期政治經濟文化

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初期的英國

16世紀英國手工工場的發展16世紀前,英國工業並不發達。以毛紡織業而論,英國人自己只能製造少量
粗呢,每年以大量羊毛原料輸往佛蘭德爾。但到了16世紀,毛織品輸出激增,羊老輸出則大減。1354年,英國
輸出羊毛三萬二千袋,呢絨五千匹;到1547年,羊毛輸出就只有五千袋,呢絨則增加為十二萬二千匹。毛織品
的生產在英國的東部和西南部最為發達,很多地方成了制呢業的中心,如諾福克郡的諾里季,林肯郡的波士頓
和西南部的埃克塞特等。英國的呢絨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紡織業成了英國的「民族工業」。
毛紡織業興起之初,其生產組織在城市是行會作坊,在農村是家庭手工業。農村中沒有行會的控制,手工
業者的分化比較迅速。商業資本家挾其金融優勢,插手其中。他們突破封建行會的限制,以各種方式控制分散
的生產者,開始建立資本主義式的手工工場。初起的毛紡織業手工工場一般採取分散的方式,但是大規模的、
集中的手工工場也已出現。倫敦西部紐伯里有一個名叫約翰·溫徹康布的紡織業商,在16世紀初就擁有一個一
千人的手工工場,其中有男女織工、紡工和助手六百人,梳毛、理毛工人二百五十人,修整工五十人,染工四
十人,研工二十人。個體的小生產者經受不住手工工場的競爭,逐漸淘汰,變為僱工。他們在1539年的一份請
願書中寫道:「富有的呢絨商在他們的家裡擁有織機,同時有織工和揉搓工按日工作。正由於此,我們這些在
自己家中做工的請願者,包括婦女和兒童,時常失去收入。……但是,我們這些貧苦的臣民為了避免失業和得
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絨商所規定的工作。」
采礦業發展也很快。銅、鐵、鉛、錫等礦石的冶煉,需要大量燃料。這時森林已經砍伐殆盡,煤的使用越
來越得到推廣。於是採煤業的規模擴大了,中心是諾森伯蘭的紐卡斯爾。造船業也因海外活動的刺激而迅速發
展。重要港口往往是造船的中心。其餘如造紙、釀酒、玻璃、肥皂、火葯等業也都有發展。有些部門是新興的
製造業,生產過程比較復雜,一開始就採取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經營方式。
海外貿易在手工亞發展中,出現以專門生產某種商品而著稱的中心,如諾丁昂生產襪子和花邊,伯明翰
和設菲爾德生產鎖、刀和其它鐵製品,倫敦生產肥皂和玻璃,如是等等。各生產中心輸出頻繁,國內市場大為
發展,倫敦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對外貿易過去為外商所控制,威尼斯和漢薩同盟的商人分別操縱英國對東方
國家和北歐諸國的貿易。到了16世紀,全部對外貿易都已由本國商人經營。商人從國王獲得特許,組織貿易公
司,專營海外某一地區的商業。1554年,莫斯科公司成立,專營范圍由俄國擴展到中亞和波斯。繼之而起的,
有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蘭公司,經營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1581年成立的勒凡特公司,經營地中海東岸的貿易
;1588年成立的幾內亞公司,專門由非洲輸出黃金和向美洲販運黑奴。最重要和最富有的是1600年成立的東印
度公司。它獨占從好望角直到東方一切國家的貿易,後來還享有對殖民地軍事和政治的全權。貿易公司是英國
向海外擴張殖民勢力的工具。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商業是和海盜、走私、掠奪、奴隸販賣聯系在一起的。英國利用貿易活動,在海
外建立最初的殖民地。1584年,伊麗莎白女王的寵臣賴雷在北美建立弗吉尼亞殖民地,奪取西印度的巴貝道斯
島。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海岸佔領重要據點蘇拉特城。商人從海外的經營和掠奪中積累大量的財富。他們把
這些血污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投入各種手工工場企業。
圈地運動另一個原始積累的手段是圈地運動。由於羊毛紡織業迅速發展,對羊毛的需求大為增加,羊毛
的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所需要的勞動力遠較耕種土地為少,牧羊人的工資又最低,因此養羊業獲利特豐,十英
畝的牧場收益超過二十英畝的耕地。許多逐利的地主貴族,利用暴力、退佃等方法,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侵
占公用地,然後用柵欄或籬笆把大片土地圈圍起來做牧場。這便是英國歷史上所稱的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首先從與市場聯系最密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最初圈佔森林、荒地、牧場、池沼等公地,後來
擴及小農的租地以及公簿持有農的定期的、終身的乃至世襲的租地。地主把強占來的土地改為牧場,僱傭少數
牧羊人看管數以千計的羊群。有時則出租給租地農業家,利用工資低廉的僱工耕種。法蘭西斯·培根在所著《
亨利七世傳》中說:「在當時(1489年),圈地更加習見了。前此非有多數人及其家族即不能施肥的耕地,都
轉化為容易由少數牧人來照管的牧場了;前此為大部分小農生活所賴的有期租地、終身租地及年換租地,都轉
化為領主的所有地了。」
16世紀中,因打擊教廷勢力而進行的宗教改革與隨之而來的對寺院土地的沒收,也加速了剝奪農民土地的
過程。「教會的地產,則大部分贈給那些貪得無厭的國王寵臣,或照開玩笑的價格,賣給那些投機的租地農業
家和市民」。「這班人,驅逐了世襲的舊租戶,合並了他們耕作的土地。」[1]
圈地運動的重要後果是地主和農業租地家增加了土地和貨幣收入,大批農民則流離失所,成為一無所有的
「自由」人,因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來出賣。這樣,就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正如
馬克思所說:「創造資本關系的過程,不外就是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把社
會的生活資料及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他方就把直接生產者轉化為工資勞動者。」[2]
被剝奪生產資料的不幸農民,並不能立即變為工業部門或農村中的僱傭勞動者。他們到處流浪,掙扎在飢
餓線上。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寫道:「他們受盡折磨,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家業……顛沛流離,和
他們居住的鄉園分手……等到他們在流浪生活中把賣來的錢花得一干二凈,他們就只有盜竊、受絞刑的處分,
否則就是挨家沿戶討飯了。」莫爾憤慨斥責圈地牟利的現象,說「綿羊本來是那末馴服,……現在變成很貪婪
、很兇蠻,甚至要把人吃掉。」這種原始積累的過程帶有強烈的暴力性質,是對於農民財產所有權和人身權極
狂暴的侵奪。
迫害失地流浪者的血腥立法大批農民的破產和流浪,使統治階級面臨新的問題。他們擔心失去稅源和兵
源,害怕統治秩序受到影響。都鐸王朝曾經對圈地採取稍加限制的辦法。亨利七世於1489年頒布法令,禁止將
面積在二十英畝以上的農庄圈為牧場。1515年,亨利八世(1509-1547年)限令把改為牧場的耕地在一年內復原
;1533年,又下令限制一個牧主的羊群不得超過二千頭。但所有這些法令都等於具文,政府對違背法令的資產
階級和新貴族從來沒有繩之以法。而在另一方面,從16世紀30年代起,都鐸王朝卻制定一系列令到法隨的法令
,迫害破產農民,用暴力禁止農民流浪。1530年,法令規定除年老和缺乏勞動能力者給予乞食特許狀外,凡身
體強健的流浪乞食者,一律逮捕,系於馬車後部,鞭打至於流血為止,然後迫令立志願勞動誓言,遣送回籍。
1536年,亨利八世重申前令,並規定凡第二次違令被捕者,鞭打之外,把耳朵割去一半;三度犯法者,判處死
刑。1547年,愛德華六世即位,迫害流浪農民的法令更加嚴峻。凡拒絕勞動的人,一經告發,就判處為告發者
的奴隸,主人有權用鞭子或鎖鏈強迫他從事各種勞動。凡奴隸逃亡逾十四天者就判為終身奴隸,並在額上或背
上打「S」字母的烙印[3],主人可以隨意把他出賣、贈送或轉讓。三次逃亡的奴隸以叛逆論罪處死。馬克思
指出,這些法令是「懲治浪人的血腥的法律」。[4]
羅伯特·凱特起義圈地運動陷英國農民於極端悲慘的境地。被驅逐的農民完全破產,仍然留在土地上的
也受著更為沉重的剝削。與統治者加強榨取和血腥迫害的同時,英國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涌。1536-1537年,林肯
郡和約克郡爆發了農民起義。此後農民反抗連續不斷,其中以爆發於諾福克郡的起義影響最大。1549年6月,諾
福克郡一個小鎮的農民拆毀地主圈地的柵欄,起義從此開始,迅即波及全郡。農民構成起義的主要隊伍,以小
貴族羅伯特·凱特兄弟二人為領導,直搗諾福克郡的首府諾里季。7月初,他們駐扎城外一個名叫摩斯荷爾德的
叢林中,城內的貧民又和他們聯合,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兩萬人。他們擬訂一個包括二十九條的綱領,准備向
國王提出。綱領要求停止圈地和恢復農民使用公有地的權利,減低地租,廢除庄園法庭和消滅農奴制殘余。這
個溫和的綱領,顯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的要求。起義的貧苦階層在另一個文件里大聲疾呼說:「我
們要拆毀柵欄,填平溝渠,讓每個人都有使用公共牧場的機會。……我們希望自由、平等和同樣使用一切物品
。」英王愛德華六世派人帶來大赦令,但他們拒絕接受。他們說:「我們是無辜的人,正直的人,用不著任何
人來赦罪。」7月22日,起義者攻下了諾里季城。
政府派瓦維克伯爵率領一萬五千名僱傭軍鎮壓起義。起義軍由於內部分裂,又不善於和正規軍作戰,經過
兩天的激戰後,於8月27日在杜辛德爾戰役中被擊敗。農民力戰至死者達三千五百人。凱特兄弟被俘後犧牲,起
義者被處死刑的在三百人以上。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仍具有重要意義。農民以革命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土地權利,給封建統治階級以
沉重的打擊,使諾福克一帶保存了許多自耕農,成為後來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國會軍的主力。

第二節都鐸王朝的專制政治和對外政策
16世紀前期專制政治的加強都鐸王朝統治時期(1485-1603年),英國王權空前強化。舊的封建貴族在紅
白玫瑰戰爭中已經大大削弱了,亨利七世又繼續打擊他們的殘余勢力。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平毀他們的堡
壘,並且設立「星宮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
都鐸王朝實行國王的專制統治。亨利七世親攬政權,排斥貴族參與重要政務,有所諮詢則問之左右親信。
1540年,樞密院正式成立,由大臣組成,聽命於國王。國王遇事裁斷,不一定徵求或採納樞密院的意見。在地
方政府方面,治安法官有司法、行政、征稅和管理商業的廣泛權力,受樞密院的嚴密指導和監督。
都鐸王朝的專制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其中一部分是忠於國王的高官顯吏,從國王手中獲得舊封建貴族被
沒收的土地;一部分是稱為鄉紳的中小貴族,在經濟利益上已經多半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密切聯系,國王從他們
中間選任各地的治安法官。都鐸王朝的另一支柱是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高利
貸者。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藉以增強國力。亨利七世對百噸以上船
只的建造,每噸給予五先令的津貼。
國王與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具體表現在國王與國會的關繫上。都鐸王朝的君主專制制度和法國、西
班牙不同,不僅沒有停止國會的活動,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它的作用。在都鐸王朝統治的大部分時期,國
會和國王沆瀣一氣。國王有事需要國會時就召集國會,國會也馴順地遵循國王的意旨,通過一切對國王和新貴
族及資產階級兩利的法案。國王對於國會既不存戒俱,也就不必加以限制,因而國會的活動反而有所擴大。在
當時,國會是國王的御用工具,國會活動的擴大猶如為王權增添羽翼。到了17世紀國會與王權對抗的時期,過
去通過各種法案的活動才被國會援為先例,作為資產階級擴充政治權利的法理依據。
英國的宗教改革英國的宗教改革是由國王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的表面起因是教皇遲不批准亨利八世離
棄其後西班牙公主的離婚請求。實際上則是因為王權對教廷特權已不能容忍;新貴族和資產階級要求奪取教會
財富;日益增長的民族意識又不容一個遠在羅馬的權力決定英國國內的宗教。1533年,亨利八世和羅馬教廷決
裂,下令禁止英國教會向教廷繳

⑵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羊毛最大出口國是英國

英國是聯邦制,澳大利亞是英聯邦的成員國。所以往大了說英國是澳大利亞羊毛的重要出口國。(澳大利亞已獲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很可能是英國人喜歡羊毛製品,還有就是進口羊毛深加工,再出口外銷。

⑶ 十五世紀歐洲羊毛紡織對經濟的影響

你是要考托福了嗎,哈哈,我也是
在網上還很少能找到這樣的東西
十五、十六世紀,英國、尼德藍(荷蘭)等國的毛織業很繁榮,羊毛需求量激增,養羊成了很賺錢的行當。英國的地主紛紛把自己的土地和公共的土地用籬笆圈起來放牧羊群,並強行圈佔農民的土地。農民喪失了賴以養家活口的土地,扶老攜幼,向著陌生的地方去流浪。這就是英國資本主義血腥發家史上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興起的原因
1. 毛紡制呢業的迅猛發展。15世紀後,英國毛紡制呢業迅猛發展,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使養羊變得有利可圖,但需要大片的土地。於是,貴族們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發展養羊業。 2.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英國地處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急劇擴大,從而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推動了養羊業的發展。
3. 英國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國,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將其變為牧場。
4. 利潤的刺激。英國的封建的習慣地租與資本主義地租之間的差別極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給農業資本家比對農民進行封建剝削更為有利可圖,從而刺激了圈地運動的發展。
5. 政府支持的結果。政府總的來說是支持圈地運動的。如1593年,國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資產階級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政府公開支持圈地。

這個是有關圈地運動的。 跟羊毛紡織業有一點關系

⑷ 英國工業革命的工業革命的興起


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繼承王位的時候,從英吉利海峽的那一邊,不斷地傳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險家成功發財的消息。這些消息,是一個即將全面來臨的時代,對懵懂的人們發出的清晰信號。它意味著:在一個剛剛被重新發現的世界面前,誰能搶到先機,接受新的思想,誰更快地打破舊有的價值觀念,誰就會更快地變得富有和強大。在新世界的游戲規則里,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為重要。歷史給每個民族騰飛的機遇都是有限的。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伊麗莎白一世沒有錯過時機。英格蘭的任何一個地方距離海洋都不超過120公里,女王認為可以利用這個天然的優勢,發展海洋貿易。但是這樣做,無異於從西班牙人那裡虎口奪食。伊麗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對手的實力,她不希望在公開對抗中輸給西班牙。因此女王鼓勵私掠船、海盜,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擴大英國貿易,開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亞,甚至襲擊西班牙的貿易。他們像走私掠船者一樣行動,差不多就是海盜了,因此,如果他們和西班牙發生沖突,女王可以否認他們和她有關,並且說他們是違反政府的官方政策的。這樣一來,女王可以不牽扯到一些海軍行動,但是卻積極鼓勵他們,因為她把它看作發展國家的一種方式。但是,這些新加入的競爭者,顯然搶走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西班牙的利益。一次次的爭奪和沖突之後,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被徹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無敵艦隊,以遮天蔽日的駭人威勢,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海戰之一,它決定了近代早期歐洲的命運,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對近代早期的世界都產生了影響。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英國在16世紀末實際上還是一個人口很少的小國。英國的強大最終還是通過商業和殖民地的經濟擴張。持續的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帶動了對商品的需求;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提高了英國人普遍的認識水準。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開創了影響深遠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並建立起一個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引領著世界的發展。 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前,還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集團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全國有人口550萬,其中410萬人住在農村。最大的城市倫敦人口也只有20萬,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過2萬。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原因來解釋工業革命能首先在英國發生。
(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的條件後被議會宣布為英國國王,稱為威廉三世。《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如下:1.國王不得侵犯議會的征稅權;2.國王無權廢止議會通過的法律;3.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4.人民有請願權;5.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不得因政治行為拘禁議員;6.必須定期召開議會。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規定國王的法令必須由有關大臣的簽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須執行議會的決議,不同意議會的決議,大臣就須辭職。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確立。
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內閣制的形成和近代議會制度的確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它適應了英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和進行工業革命的根本保證。
(2)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無生產資料的僱傭勞動者;二是將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並轉化為資本。創造這兩個條件的過程,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資本原始積累與後來的資本積累不同,前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建立之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和出發點。後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過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資本的原始積累,後者稱為資本積累。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圈地運動、殖民掠奪、在國內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例如國債制度、創建銀行和股份公司、嚴密的稅收制度三個途徑完成的。
(3)對外貿易
自16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政府就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發展貿易,英國政府大力扶植造船業,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權貿易公司。其中影響最大的有1600年英國在印度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遜公司。英國在印度採取的是強迫式貿易。如強迫印度農民種鴉片,輸出到各國取得高額利潤,中國也是受害國。英國低價收購印度大米,再賣給其他國家,獲取暴利。
英國殖民者對於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進行殘酷的消滅屠殺,另一方面進行掠奪式的貿易。1670年英國在北美創立的哈德遜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國就是這樣通過強迫和掠奪的貿易,使大量的財富和貨幣源源不斷地流回國內。
由此可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近一百年問,英國政府通過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掠奪、強盜式貿易、販賣奴隸和對國內人民的剝削,完成了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兩個先決條件——大批的自由勞動力與大量資本。
(4)生產技術已經成熟
早在15世紀,英國農村的半農半工的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到15世紀末,穿梭於城鄉之間的呢絨商人為了加快生產速度,逐漸地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形成了早期的毛織業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在16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導地位。英國手工工場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與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尼德蘭等國的手工業技術水平超過英國,擁有大量的技術熟練工匠。
但是,不斷發生的宗教戰爭,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涌人英國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英國圈地運動的深入,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為英國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種技能的廉價勞動力,於是集中的手工工場逐漸地發展起來。至於分散的手工工場就更為普遍了。所有這些,意味著英國資本主義結構已經在封建社會內部成熟。
英國手工工場在18世紀普遍地擴大起來。手工工場發展的結果,使技術分工更加精細,操作分成各種細節,從而使專門工作日益精巧、熟練。這樣就出現了適宜於各種專門工作的細小而簡單的生產工具,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熟練的技術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的區別。手工工場分工的發展,把工具改良成為許多隻適合專門動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這些工具聯結在一起成為機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場講練了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積累的生產經驗也直接推動了各種機器的發明。所有這些,為發明機器創造了物質前提。其次,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的生產尚不能適應廣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技術改革成為迫切需要,這就提出了發明機器的歷史任務。
(5)自然科學的進步
機器的發明必須以自然科學的進步為基礎。16世紀以前,整個歐洲都受到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熟,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既是哲學家,也是自然科學家。培根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要深入到自然界去,研究和反映自然界,從中獲得知識,以推動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在培根看來,知識並不像經院哲學那樣只是空談,嚴重地脫離實際,更不能被宗教信仰所代替,知識之所以成為力量,就在於它能起到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作用,促進生產的發展。培根提倡認識自然要通過科學實驗。他認為,實驗是觀察、認識和形成知識,得到新發現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對英國自然科學家產生積極影響,活躍了17世紀英國自然科學領域,解放了生產力。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這個時期除英國之外,整個歐洲在自然科學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對英國自然科學的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波蘭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1541年)創立「太陽中心說」;法國的數學家勒內·笛卡兒(1596年—1650年)發明了解析幾何;義大利的科學家伽里列奧·伽利略(1564年—1642年)在動力學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英國科學家伊薩克·牛頓(1643年—1727年)繼承和發展了伽利略的科學突破,並在許多領域取得重大成果。恩格斯說:「牛頓由於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由於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由於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和無限理論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由於認識了力的本性而創立了科學的力學。」在這些科學成果中,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工業革命的興起都產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響。這個時期取得的自然科學成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6)指導變革的新經濟學理論
每當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誕生的時候,反映到意識形態方面,總是要有新的經濟學理論為先導。這種新學說為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大聲疾呼,宣傳它的優越性,指導人們走上新的生活。新的經濟學理論在鞏固和發展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和開始之初,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就已經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工業革命的到來做了大量的輿論工作。
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內外市場迅速擴大。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就不再單純表現為貨幣的積累,而且也表現為生產的增長,表現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擴大。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和限制生產。隨著資產階級利益的重心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轉移,重商主義學說趨於崩潰,新的經濟學說產生了。這種新的經濟學說就是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它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的經濟學。亞當·斯密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譯本名為《國富論》)。這本書可以說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著作,是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在思想上的體現。它對工業革命的蓬勃展開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國富論》的出版,為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提供了理論根據。它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工業革命時代到來的號角。
(7)新興產業的出現
英國的毛織業是十三四世紀由尼德蘭工人引進的。此後幾百年間,毛紡織業在英國城鄉廣泛地發展起來,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16世紀中葉,英國羊毛織品的輸出佔全部輸出商品的80%。到17世紀初,羊毛品的製造業已普及到全國,大約有1/5的人口從事這項事業。此外,有一些與行會無關的新企業,如棉紡織業、採煤、制鐵、玻璃和造船等行業也都發展起來。到了17世紀初期,英國集中的手工工場和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極為普遍。但是,英國工業生產品的質量在當時還不及西歐的某些國家。那時,英國的粗毛呢還要到荷蘭進行最後的加工。英國的冶金業、采礦業和採煤業,在16世紀到17世紀剛剛起步。就礦石開採的數量和加工的技術而言,在17世紀前半葉,英國還不如捷克和瑞典,某些工業部門的生產水平也不如法國。不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生與成長有其本身的特點,就是資本主義關系深入農村,使英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遭到劇烈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18世紀,雖然毛織業在英國是最發達的工業,但這種工業是從封建社會後期發展起來的,受政府嚴格控制,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本來是為了保證質量,維護民族工業在世界市場上的信譽,但是在達到這個目的的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毛紡織業技術的更新。使這個行業的生產過程僵化、定型,成為一個保守的、毫無生氣的、傳統的生產部門。而英國棉紡織業則不同,它是一個新興的工業部門。英國棉紡織業是1588年由尼德蘭技工引進的,到17世紀才在蘭開夏建立生產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產基地散布予農村,不受行會和政府法規的約束,也不存在生產上的清規戒律,沒有傳統的阻礙。因此,棉織業具有良好的技術改新環境。18世紀以前,英國棉織業的原料主要靠進口,生產技術相當落後,在國際市場上產品質量不及印度,同類產品的價格比印度的貴50%—60%,英國棉織業的處境十分艱難。英國棉織業為了求得生存,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因而,進行技術革新勢在必行。其次,棉織品適宜於普通大眾日常穿著,且價格較毛織品低廉,屬於低檔商品,國內外市場的前景十分廣闊。可見,棉織業更適合於發明新機器,推廣新技術,創造新產品。所以,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新興的棉紡織業的技術革命開始了。
工業革命的過程是發明促進發明,各工業部門發生連鎖反應。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工作機到發動機,互相促進、互相推動,最後形成一個機器生產的完整體系。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中葉起到19世紀中葉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時間。
總之,可以說,工業革命的發生是種種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系列排列能解決的問題。我們能夠在歐洲其他國家看到他們具備其中一個或幾個因素,有的甚至很顯著。但是,只有英國具有如此豐富的各種因素的結合,這些因素積累觸發了一種連鎖反應,即一個遞增的、自我持續的技術發展過程,這就是英國的工業革命。

⑸ 16世紀英國主要的出口商品是什麼

15世紀,英國從羊毛輸出國轉變為呢絨出口國,16世紀中年出口呢絨達十幾萬匹。毛紡業幾乎遍及每個村莊,形成了許多鄉村工業區。可以說,英國能迅速成長為國際經濟大國,正是因為具有以毛紡業為主要支柱的堅挺的國內經濟背景。毛紡業是民族工業,更應從它是振興民族的工業這個意義上理解。

⑹ 羊毛的加工工序

原毛紡織前需先初步加工成為洗凈毛。加工時先通過選毛,使羊毛品質趨於均勻,再通過開毛打土,使羊毛蓬鬆,以提高洗滌效果。然後進行洗毛,使羊毛脂形成穩定的乳化液,污濁雜質則浮在洗滌液中,經處理後可獲得含水約40%的濕毛,再予以烘乾。生產中多利用聯合機連續操作一次獲得洗凈毛,然後進入毛條製造工序;毛條在細紗機上牽伸變細後進入紡織工序。

⑺ 為什麼英國是澳大利亞羊毛的重要出口國

英國是聯邦制,澳大利亞是英聯邦的成員國。所以往大了說英國是澳大利亞羊毛的重要出口國。(澳大利亞已獲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很可能是英國人喜歡羊毛製品,還有就是進口羊毛深加工,再出口外銷。要不英國以前怎麼搞圈地運動呢。。。

⑻ 英國傳統制呢業是指什麼意思

新航路開辟後引起商業革命,商業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到大西洋沿岸,英國處於有利的位置,貿易發達,促使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特別是制呢業(羊毛加工業:英當時民族工業),羊毛需求量大增,出現圈地運動(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農村中的擴展過程,變地主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大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原料、市場等),產生了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

希望能夠幫到您!

⑼ 如何將羊毛加工成毛線

1、毛條洗凈。將從羊身上剪下來的油毛(含油脂和雜質),去油脂除雜質,如下圖所示。

(9)16世紀的英國人如何加工羊毛擴展閱讀

組織結構

羊毛是細長的實心圓柱體,呈捲曲狀,纖維的組織結構分三層,即鱗片層、皮質層和髓質層。

1、鱗片層:鱗片層是羊毛的表層,它的生長有一定的方向,由毛根指向毛尖,每一鱗片在毛根的一端與皮質層相連,另一端向外撐開著,一片片覆蓋銜接。鱗片在羊毛上的覆蓋密度,因羊毛品種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羊毛越細,鱗片越多,重疊覆蓋的部分越長,鱗片多呈環狀。

2、皮質層:皮質層是羊毛纖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由許多蛋白質細胞組成的,其組成物質叫做角朊或角蛋白質。細胞之間互相粘合,中間存在空隙。皮質層是決定羊毛纖維物理、機械和化學性質的主要部分。在有捲曲的羊毛纖維中,受力後可以拉直延伸達20%左右,放鬆後,又能恢復原來的捲曲狀態。

3、髓質層:髓質層在羊毛纖維的中心部分,是一種不透明的疏鬆物質。一般細羊毛無髓質層,較粗的羊毛有不同程度的髓質層。髓質越多,羊毛外形越平直而粗硬,品質越差。含有大量髓質層的羊毛,性脆易斷,捲曲少,干癟的稱為死毛。有些羊毛中有不連續的毛髓,一根纖維上同時有細毛和粗毛的特性,這樣的羊毛稱為兩型毛

⑽ .「英國是最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再不需要把黑人當作商品從非洲運走,而要把他們當作勞動力留在非洲來

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因為當時英國具備了進行工業革命的條件,而其它國家卻不具備,那麼這些條件是什麼呢?

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威廉和瑪麗共同即位,威廉稱威廉三世。它開始從議會多數黨中挑選大臣,協助統治,這個時期,輝格黨經常占議會多數,所以,輝格黨長期執政,而托利黨執政時候很少,此後,兩黨輪流執政局面形成。在此期間,英國的內閣制也基本定形,華爾-波爾執政時期,經常以財政大臣身份主持內閣會議,成為實際上的首相,議會內閣制的確立,保證了英國資產階級的有效統治,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條件。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中世紀,在歐洲很多地區,卻出現過地主圈佔土地的現象,15世紀末以後,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英國的對外貿易大大發展,羊毛出中和毛織業興旺發達,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於是,在工商業發達的英國東南部農村,地主首先開始進行圈地,最初,貴族地主只是圈佔公有土地,後業,又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家持有農的份地,此後,一些新貴族也加放圈地行列,許多小農的土地被圈佔,農民不得不遠走他鄉,到年流浪,英爾在他的名著《烏托邦》中,辛辣地斥之為「羊吃人「。

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工場和手工業得到發展,城市興起,對農產品的需求大增,圈地運動進一步高漲,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王室、教會、和封建貴族在大量土地被拍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資產階級手中,此後,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通過議會頒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這些圈地法令,英國有六百萬英畝的土地被圈佔。地主奪得土地以後,或是把土地租給資本主義農場主經營,或是自己進行資本主義經營,於是經營農場或牧場的人也就成為農牧場業資本家,他們雇傭工人,利用大農場的資金,場地待方面的優勢進攻耕作制度,對土地衽深耕細作,增施有機肥料,提高產量,同時,牛羊由放牧改為圈欄飼養,工人進牡畜品種,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糧食。

十八世紀,圈地運動以合法的形式更加猛烈的展開,1700——1801年,議會共通過節2208項圈地法令共圈地佔領349萬英畝土地,通過圈地運動大批農民丟失土地,流離失所,自耕農完全被消滅,這就為資本家提供了自由勞動力的條件

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另一重要來源,是大規模的殖民掠奪,販賣奴隸和海外貿易。英國位於大西洋中的不列顛島上,東南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因此,英國居民的海外生活早已有之。

9世紀晚期,已籌建海上艦隊。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地處新航路的英國,具備了擴大海外貿易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擁有歐洲啊大海軍和艦隊的西班牙控制歐美之間的大西洋水域,號稱「殖民先鋒」的葡萄牙控制著繞過好望角的東方航道。一連串的英國探險家,欲避開強敵,開辟從英國東北、西北經大西洋前往東方的航道,都沒有成功。於是,英國人闖入西屬美洲,販賣該地區最需要的布匹和黑奴。布匹是英國生產的,黑奴則購自非洲。霍金斯就是第一個奴隸販子,他的表弟德雷克更因劫掠西班牙船隻和殖民地的海盜行徑名噪一時。這些活動都得到英國女王的支持,英國海盜式劫掠使西班式遭受慘重損失。西班式國王決定遠征英國。由於西班式封建勢力強大,工業不發達,從殖民地掠奪的財富,多用於宮庭開支和迷補外貿虧空,而流失到工業較發達的荷蘭、英國、法國,國力大為衰落,結果被新興的英國擊敗。無敵艦隊的戰船敗,標志著西班式海上實力喪失和英國海上霸權開始確立。英國海外殖地擴張的政策與西班牙、葡萄牙不同。基本組織形式是,商業壟斷公司,由工場主和商人集資組建的公司。從政府獲得貿易和殖民的特許權,甚至擁有自己的陸海軍。有修建要塞和兵工廠的權利,有權宣戰和講和,管理殖民地,審判和懲處殖民地殖民。公司所得利潤按股分成。東印度公司就是其中勢力最雄厚的,倫敦公司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塊殖民地,從此,英國不斷在印度,北美積極進行殖民擴張,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對海外利益更加重視,為打擊荷蘭的海上優勢而發布《航海條例》,旨在排擠荷蘭在國際貿易中的中介作用,引起第一次英荷戰爭,由於荷蘭的繁榮,並未建立在本國工業發展的基礎之上,而以本國產品,為海外貿易主要貨源的英國實力優於荷蘭,結果英國奪得大量商船並攻佔新阿姆斯特丹,摧毀了荷蘭的海上優勢。18C通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英法七年戰爭,對打敗法國,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北美、印度和西印度群島,1757——1766年,僅孟加拉一地,東印度公司所獲財富即達萬鎊,七年戰爭後的五十五年內,英國又從印度掠奪了近十億鎊財富,在此期間,英國殖民者又從販賣黑奴的骯臟貿易中獲大量金錢。殖民者劫掠非洲黑人為奴,並把他們當做商品進行貿易,從中獲得的巨額利潤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非洲是歐洲殖民者最早侵入的第一塊大陸,1415年,葡萄牙國王率一支艦隊侵入北非,佔領休達,這是歐洲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15世紀40年代,葡萄牙從西非海岸獵捕黑人販回歐洲,是奴隸貿易的開始。16世紀,由於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衽「種族滅絕」,礦山,種植園缺乏勞動力,非洲黑人能適應熱帶氣候下的勞動,具備種植熱帶作物的技術,第一批黑奴被運往美洲,1510年,西班牙王室頒發販奴執照,販奴成為由政府支持的「合法」行業,奴隸貿易泛濫起來,霍金斯開創了英國人販賣黑奴的買賣。後來,英國憑借雄厚的資本,強大的海軍,奪得了解情況0年內每年向西屬美洲輸送近五千名黑奴的特權。成了最大的奴隸販子。

通過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英國到底得到了多少財富,無法精確計算,但是,據英國劍橋1962年出版的《英國經濟的發展,1688—1959》一書稱早在職688年,英國的國民收入就已經有10%來自海外,18世紀中期,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法國被近將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非洲塞內加爾的法國商站及除名個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屬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在殖民地的大肆掠奪。據統計,英國在北美建立的哈得遜公司,1670——1720年間的財產額增加了倍,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職757——1815年間,從印度掠奪了高達成0億英鎊的財富,印度因而被稱為是「英國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其間,1770年,英國人在孟加拉地區竟用囤積全部大米的辦法榨取更大的利潤,因而奪取的一千萬人餓病而死,1741年,英國人克萊武赴東印度公司任職員時,年工資只有5英鎊,但全開支卻要素40英鎊,他在印度想方設法進行搜刮,1760年回國時,已經成為一名大富翁,攜帶來5萬英鎊的巨款,回國後,他以賄賂手段進入議會,甚至還取得了爵位。以後,他被英國政府委任為孟加拉總督,駐印度英軍總司令,為了鼓勵英國人去殖民地掠奪更多的財富,英國議會還通過決議,表彰「羅伯特-克萊武勛爵為我國立下了豐功偉績。」

英國參與奴隸貿易,最初,英國只是向北美等地販運黑奴,1713年,英國取得了向西屬拉美販賣黑奴的權力,一躍成為最大的奴隸貿易國,據理力爭931年出版的《英格蘭史》統計,英國從開始販運奴隸到期8世紀的大約兩個半世紀的時間內,共向美洲販運了五百多萬名黑奴,通過奴隸貿易,英國大發其財,僅利物浦在職783——1793的11年內,就向西印度群島出售了三十多萬名黑奴。平均每年獲利171.8萬英鎊,許多奴隸販子把賺來的錢用於國內投資。比如,英國著名的冶鐵業大老闆安東尼·培根就曾在1768年——1776年間靠販奴賺了7.6萬英鎊。他用這筆錢投資冶鐵業成為冶鐵業巨頭,同時由於奴隸販子主要是把本國的工業品,如紡織品、玻璃製品、煙、酒、刀、劍、槍支和其它金屬製品運支非洲出售,擴大了國際市場。然後,把黑奴運到美洲出售,運回本國和歐洲需要的棉花、靛青和木材等工業原料,這也在客觀上促進了英國國內工業的發展。

同時,海外貿易也不斷增長。1697年,輸出總額約為350萬鎊,1770年,激增至1420萬鎊。

增加國內捐稅和大量發行公債,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第三條途徑。1688年——1755年,全國捐稅額由181萬鎊增為668萬鎊。國債發行額則由1697年的2100萬鎊增至1782年2億3千萬鎊。總之,圈地運動、殖地掠奪、販賣奴隸、海外貿易以及增加捐稅和發行國債是18世紀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五大主要來源。它客觀上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市場,積累了資本,並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僱傭勞動力。

不列顛島煤、鐵資源豐富,具備發展工業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同時,島上的地形地貌,也便利於開鑿運河。從1750年開始,興起了開鑿運河的熱潮。經過40年努力,全國運河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同時,水流湍急的河岸,往往也是設立水利紡織廠的理想場地。

英國還擁有歐洲最先進的手工工場,17到18世紀,英國工場手工業,不僅是傳統的毛織業,也在冶金、金屬加工、制鹽、釀酒、絲織和棉織等工業中進一步發展。他們大而焦中,如1736年,一個大尼絨工廠,往往擁有600台左右的織布機。手工工場高度發展,在這種工廠內,生產過程被分解為一系列簡單的操作。生產工具也日益專門化。為把手工生產轉化為機器生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因為機器實際上就是由一個個最簡單的工具組合而成的,把一個生產過程分解成一個個最簡單的工序。同時,也培養出一支熟悉生產過程,了解生產中存在問題,肯人發明和使用機器能力的熟練工匠隊伍。他們成為工業革命的技術骨幹。

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擴大,市場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這些工匠們就想方設法地改進生產工具,提高產量,從而導致了工業革命。由於當時英國,首先具備了這些條件,因此,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

閱讀全文

與16世紀的英國人如何加工羊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些小眾設計師品牌 瀏覽:276
中國停航一般多久 瀏覽:293
義大利到北京的飛機票有哪些 瀏覽:574
中國哪個地方香煙便宜 瀏覽:50
伊朗8千萬是什麼意思 瀏覽:72
越南流轉土地多少錢一畝 瀏覽:181
怎麼參加中國詩詞大會 瀏覽:404
印度為什麼用lca 瀏覽:219
中國人的航天夢是多久開始的 瀏覽:176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原因是什麼 瀏覽:525
中國中鐵大橋局公司有哪些 瀏覽:387
400萬人民幣等於伊朗多少錢 瀏覽:100
印度要統治多少年 瀏覽:97
伊朗對中國免簽是什麼 瀏覽:648
伊朗情況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瀏覽:861
英國尺碼45是中國的多少碼 瀏覽:576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用英語怎麼讀 瀏覽:409
去印尼出國干施工怎麼樣 瀏覽:745
香蕉越南和海南還有柬埔寨哪個好 瀏覽:426
為什麼伊朗女人不能看球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