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中英國處於入超(逆差),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鴉片戰爭前,英國人要在中國購入大量的瓷器茶葉絲綢等特產,所以英國人的白銀流入中國。但是與之相反的是,此時中國還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國家。小農經濟的特點就是大部分生產資料都是自給自足,所以中國不需要購置英國的商品。
Ⅱ 鴉片戰爭之前英國的狀況
1、政治上,通過了光榮革命的洗禮,英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隨著工業革命的勃興,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力量漸漸壯大。
2、經濟上,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工業生產水平迅速增強,資本主義工業化水平全球第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一。
3、軍事上,在工業革命的催化下,一大批新式武器出爐,裝備於英國皇家海軍,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是世界第一強大的海軍。
(2)英國在鴉片戰爭之前如何逆轉擴展閱讀:
1733年織機中開始採用飛梭,60~70年代紡紗機普遍採用;80年代,蒸汽機投入使用。隨著蒸汽機採用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機器製造業的出現,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到各部門。
到19世紀30~40年代,各主要工業部門都採用機器,大機器生產在紡織業中已佔主導地位。英國從農業國發展成工業國,工業革命至此基本完成。
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面貌,西北地區興起一批工業大城市,人口也向那裡集中。19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強國。
Ⅲ 英國在鴉片戰爭前,向我國輸出的鴉片是從哪裡運來的
很多人都知道,我國近代史的開端是鴉片戰爭。按照英國的說法,鴉片戰爭便是通商戰爭,畢竟英國及其殖民地產品是需要銷路的。
鴉片之於英國是貿易和侵略的工具,但之於中國,卻有著切膚之痛。國力羸弱,白銀外流,民眾萎靡,國人抵抗外來入侵的時代真正開始了。
Ⅳ 3、鴉片戰爭前,英國政府曾幾次想和清政府建立政治、經濟聯系,但都沒有成功
英國在鴉片戰爭之前,曾三次遣使來華,希望與華建交,全部失敗。
至於禁煙之後,開戰之前,英國全權代表懿律與琦善在大沽和廣州的兩次交涉談判,於題目無關,不必詳細說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英國第一次派公使來中國交涉,不幸英國所派公使死在途中,使團半途折返。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十日及八月十三日,英使「馬戛爾尼」在熱河行宮兩次見了乾隆,兩次都未跪拜。乾隆心中不悅,以一道勅諭拒絕了「馬戛爾尼」所提出的要求。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羅爾美都使團因跪拜問題,遭嘉慶下逐客令。
Ⅳ 在19世紀,英國也鴉片泛濫,後來怎麼解決了
清朝時期,中國向英國出口瓷器和絲綢導致英國白銀大量外流,為了扭轉這一不利局面,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鴉片的吸食導致中國對鴉片的需求大量增加,英國因此扭虧為盈。最後,林則徐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虎門進行了一次鴉片燃燒,並配製了解葯。第二年,英國以微弱多數投票發動了對中國的戰爭,這就是所謂的鴉片戰爭。從表面上看,戰爭是由鴉片引起的。所以英國沒有鴉片?事實上,當時英國鴉片泛濫的情況並不比中國好到哪裡去。
當時英國的情況是這樣的:感冒頭痛怎麼辦?失眠多夢怎麼辦?疑難雜症治不好?孩子哭著不睡覺。你不用再擔心了。一點鴉片酊,你的麻煩就會馬上結束!
隨著吸食鴉片人數的不斷增加,犯罪率急劇上升,英國社會秩序十分混亂。社會各界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表現。
發動侵華鴉片戰爭後,英國政府也意識到,這種"神葯"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必須通過立法加以限制。1868年,英國通過了《葯品葯劑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鴉片貿易。
但真正讓鴉片從西方社會消失的,不是法律,也不是越來越高的價格,而是"治療鴉片成癮"的葯物——嗎啡。這種著名的"止痛葯",效果比較好,而且也算不上上癮,於是,更換新的"鴉片酊",開始盛行。
Ⅵ 鴉片戰爭之前,世界形勢發生了哪些重大的改變
鴉片戰爭前夕,歐美列強已經開始了搶占殖民地。英國由於最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搶占的殖民地最多、攫取發展工業所需的自然資源最多而成為了「世界霸主」;沙皇俄國積極「西向」和「南向」政策,在東歐瓜分、佔領波蘭,佔領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黑海北岸領土,佔領了整個中亞;法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等國都分別搶佔了不少的殖民地。
Ⅶ 鴉片戰爭時,英國為何走向富強
1:鴉片戰爭前,英國就開始走向富強,在20世紀中葉 和末期 維多利亞 時代 達到 鼎盛
2:為何會富強,主要是源於1300年末開始的文藝復興 解放了歐洲人的思想,結速了宗教束縛歐洲人思想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前,在文化科技上一直是中國領先西方,蒙古西征 匈牙利看到攻城的投石車不知道是什麼)
3:文藝復興直接 導致了工業革命,因為文藝復興 一是產生了城市市民階層,為工業革命提供了人力資源,二是 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設備理論
4:工業革命開始的最強國是西班牙,從新大陸印第安人手裡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後被英國打敗,英國成為最強的殖民國家
5:清朝對內採取 八 股那套 限制人思想的教育方法。對外閉關鎖國,別人的技術學不大,別人已經很強大了,清政府還在夜郎自大
6:其實我國也有過累似文藝復興 ,思想解放的時期,那就是春秋時的諸子百家,科技,思想束縛很少,儒家 法家等奠定 了以後2000多年中國的主流文化。比西方早了近1500年。
7:從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開始,新思想就被禁止,只有有利於統治者的思想理論才可以流行,從秦的法家治國 到西漢初的道家無為治國,到西漢中到東漢末的儒家治國。南北朝,唐朝時的某些時期,佛一度成為過主流文化,到了宋又是儒,明清也是儒
從秦始皇開始的統治者一直在 宣揚一種文化獨尊論,這種文化有利於他們愚弄人民,鞏固統治,但獨一文化大大扼制了中國人的創造能力。
8:現代社會為什麼進步的快,新思想新技術層出不窮,思想束縛少是很重要的原因。中國古代的主流文化束縛新思想是中國比西方起點高,但最後落後於西方且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Ⅷ 19世紀中葉以前的英國為什麼能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擊敗大清帝國並且開始讓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1、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中國方面:第一、清朝後期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朝後期社會衰敗,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時代呼喚巨人,上台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復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朝後期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朝後期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後期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英國方面:英國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繼17世紀40年代最早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之後,18世紀英殖民主義者又率先實現「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園。到鴉片戰爭前後,英國每年的煤產量達到3000多萬噸;生鐵產量達到140萬噸;機械紡紗業所用的棉花量達到5億二千多萬磅;築成鐵路數千公里。當時英國已有2/3的勞動人口從事工業生產,有許多巨大的工業城市,首都倫敦的人口發展到二百幾十萬。從對外作戰所必需的海軍力量看,到1836年,英帝國主義已擁有大小船艦500餘艘。
Ⅸ 鴉片戰爭前英國是什麼社會制度
君主立憲制。
鴉片戰爭前就是指1840年之前,而1689年英國就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9)英國在鴉片戰爭之前如何逆轉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英形勢:
1、國內:
(1)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正在緩慢發展,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財政困難。
(2)政治上,官場中,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買官鬻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法律敗壞。
(3)外交上,奉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
2、國外:
(1)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法美等國的工業革命也相繼發展起來。
(2)他們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
(3)英國為打開中國大門,對中國輸出鴉片。
Ⅹ 鴉片戰爭前後清朝對英國的戰略方針及英國的應對措施
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對英國都是以一種「宗藩關系」進行往來,而英國則只想打開中國的市場,進行正常的貿易往來。鴉片戰爭前,英國的願望並沒有如其所願,因此英國便靠走私鴉片,從中牟利,鴉片戰爭後,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強迫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與英國進行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