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什麼時候總統選舉的

英國什麼時候總統選舉的

發布時間:2022-12-20 22:56:02

『壹』 英國總統是誰

截止2021年11月,英國總統是鮑里斯·約翰遜。

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1964年6月1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英國國會保守黨籍議員,保守黨領袖。現任英國首相。

2020年3月27日,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鮑里斯·約翰遜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4月6日,鮑里斯·約翰遜被轉移進重症監護。4月9日,英國首相府發言人表示,鮑里斯·約翰遜已於當天晚上離開重症監護室,被送往病房。4月11日消息,約翰遜在契克斯庄園繼續修養。4月26日,英國首相府發言人證實,約翰遜於27日上午回到首相府,開始正常工作。

2021年4月28日,英國選舉委員會決定,對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涉嫌使用秘密政治捐款裝修首相府官邸進行調查。5月29日,鮑里斯·約翰遜與未婚妻凱麗·西蒙茲當地時間29日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秘密舉行了婚禮。

『貳』 英國大選和美國大選的不同

英國大選和美國大選的區別是1、選舉方式。2、任期不同、3、制度不同。

1、選舉方式。

英國選執政黨,美國選人。

英國大選選的是執政黨,就是說各個執政黨爭奪英國下議院議員席位,得英國下議院席位最多者為執政黨。想要執政的黨派需要在下議院取得過半議員席位。下議院646個職位(議員人數會變動),執政黨需要獲得一半席位。最終勝利獲得一半以上席位的黨派,這個黨派的黨魁出任首相。

3、制度不同。

英國首相選舉出來後,由英國女王任命才正式成為國家首相。 雖然由於英國女王長時間不管事,但是女王依然有權認否認新一屆首相的存在。

美國總統獲得大選勝利後,經過入職儀式就可直接成為總統。

『叄』 英國大選什麼時候開始投票

周四(6月8日)英國大選投票於當地時間上午7:00開始,數以千萬計的選民前往投票站,投票將於當地時間22:00(北京時間凌晨5:00)結束。650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將被選出。


『肆』 各個國家的選舉制度及其任期時間

美國,總統選舉是選舉人制度,在一個州勝者全得。 任期4年
俄羅斯,總統制,在全國范圍內獲得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選票獲勝,任期6年(從2012年開始)
法國,總統制,在全國范圍內獲得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選票獲勝 任期5年

英國等議會制國家則是靠 議會大選,議會下院佔有多數席位的政黨既成為執政黨組閣, 執政黨領袖擔當首相職務,但是政府首腦這個職位本身沒有限期,只要該政黨保持多數地位(連續贏得大選)以及此人連續被本黨推為首相人選。

『伍』 英國新首相什麼時候產生的

據英國《衛報》11日報道,英國議會下院保守黨議員團體「1922委員會」公布了保守黨黨首的選舉時間表,預計最終勝選者,即新任黨首和英國首相將於今年9月5日揭曉。

『陸』 英國第一位總統是誰

英國內閣的首腦。按慣例由英王任命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 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後 ,1714 年德意志漢諾威選侯喬治一世繼承英國王位。他因不懂英語,不諳英國國務,1717年起停止參加內閣會議。1721年下院多數黨領袖財政大臣R.沃波爾受命主持內閣會議,成為事實上的第一位首相。此後,內閣通常由第一財政大臣(有時也由其他大臣)主持。首相的地位和名稱是1783年的 W.皮特 (小)內閣正式確定下來的 。1878年首相B.迪斯累里簽訂《柏林條約》時 ,首相名稱第一次見於公文。早期,首相多由貴族議員出任,後來下院議員任首相者居多。1902年起形成首相只能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並由英王任命的憲法慣例。至1937年《國王大臣法》頒布,首相一詞始為法律確認。 首相的職權雖然絕大部分沒有法律正式規定,但根據慣例首相擁有非常廣泛的權力。主要有:任免內閣成員和其他非閣員大臣,並向英王提交任免名單;領導內閣,決定內閣議事日程,主持內閣會議;用自己的觀點歸納內閣會議的討論,形成內閣決議;代表政府向英王匯報政府工作;在議會中代表政府為政府的決策辯護;提請英王任命高級法官、主教和其他高級官員;決定政府各部職權的劃分,決定部的成立、合並和撤銷,對各部業務進行總的指導,解決各部間的爭議,等等。內閣必須接受議會的監督,因此首相有責任回答議會的質詢,向議會報告政府的工作。但是,首相作為議會多數黨領袖能操縱議會,並且有權建議英王解散議會,宣布重新大選。 英國首相,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英國政府首腦。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確認並任命後才正式成為首相。 1721年,輝格黨(Whig)領袖華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被英王喬治一世(George I)任命為內閣首領,是為英國首相一職之始,但職位正式名稱並非首相(Prime Minister)。 1905年,坎貝爾-班納文爵士(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獲任命為英國首相。在任命他的英王敕令上,首相(Prime Minister)一字首次出現,成為一個正式的英國官銜。

『柒』 英國首相選舉制度和美國總統選舉有什麼不同

英國是世界上較早實行普選制的國家,其選舉制度不僅對英國自身的民主政治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美國等西方國家民主政治體系也具有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文簡單扼要的介紹了英國選舉制度,及其存在的問題,並對其對中國選舉制度的改革的借鑒之處,也就是英國選舉制度的優點,做了重點的分析。

一、英國三大立法主體

在英國, 君主(monarch)以及下議院(又稱平民院)和上議院(又稱貴族院)兩院(House of Commons and House of Lords)是法定的三大立法主體。當然君王的立法地位只是流於形式,而兩院中的下議院又具有主導地位。

至今為止,上議院還不是通過選舉產生,其中一部分議員是執政黨政府建議英女王授封的終身貴族;另一部分則是世襲貴族,也就是說,他們的議員身份是由其祖先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在英國的政治議事日程上,有關上議院的改革以及是否廢除上議院的爭論已持續多年。經過改革,上議院中世襲貴族議員的數目已經大大減少,但其變革現仍處於進行當中。

歷史上,英國議會上、下兩院之間一直存在著權力斗爭。這方面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一直延續到17世紀,下議院的權力才逐漸變得越來越大。到了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政府處在自由黨執政時期,下議院的優勢已是毋庸置疑的了。在立法方面,只要是下議院通過的法案,上議院能做到的最多也只是拖延一段時間,但是卻很難完全推翻有關的法案。

所以,在立法方面來說,上議院雖然仍然具有修訂法律的職能,但是議會權力的中心已集中在由選民選出的659名議員所組成的下議院。下議院議員的工作是就政府提出的法案進行辯論和投票。如果這些法案在下議院得到通過的話,法案將送交上議院進行審議和最後批准。可見,一項法案的批准,經常要通過冗長的立法程序。英國並沒有正式的憲法,政府執政是基於習慣法(即以過往法院判例和慣例作為依據)。所以英國最終的立法權基本上掌握在下議院。

二、英國選舉制度

下議院議員是通過普選產生的。凡英國公民以及愛爾蘭共和國公民(其公民為選舉目的時不視為外國人),年滿18周歲或自選舉登記公布日起12個月內將滿18歲者,在沒有法定的喪失選取權的情況下,並且居住在規定選舉登記的選區內(根據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 2000),均可以參加下議院的選舉投票。投票人要參加議會選舉必須在所在選區(a 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y)進行登記,並列名在選舉登記(electoral register)之中。

那麼,下議院選舉制度的基礎又是什麼樣呢?整個英國被分為659個選區(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y),每個選區的選民人數約為五萬名,每一個選區都要選出一名代表成為下議院中的議員(MP)。所以,下議院一共由659名成員組成。根據最新的《2000政治黨派、選舉及全民投票法案》(Political Parties,Elections and Referenms Act 2000),規定原來由幾個邊界委員會(Boundary Commission)共同履行的職權現通歸選舉委員會執行(Electoral Commission),再由選舉委員會根據《政治黨派、選舉及全民投票法案》建立四個邊界委員會,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各有一個。每個邊界委員會由2到4名成員組成,只有選舉委員會的委員或副委員才有資格擔任其成員。選舉委員會直接對英國議會負責,而並非對任何政府部門負責的獨立機構,其最明顯的功能是在大選中的規劃角色:包括各選區候選人的登記功能,以及全民投票和政府行政區域劃定等有關選舉的重大事宜。

選舉委員會將定期對每一個選區的選民進行核查,並對選區進行調整。比如說,某一個選區的選民人數增多就可能需要增加一個新的選區,而某一個選區的選民人數減少,則可能需要廢棄這個選區或將其並入其他的選區。選舉委員會對選區的劃分以及選民登記等事項的決議,一般來講都會得到英國各政黨的認可。對選舉委員會決定的訴訟在歷史上來說也鮮有成功的案例。如案例:R v Boundary Commission for England,ex parte Foot [1993] QB 600。

英國下議院選舉的原則是每一個選區都有數目相等的選民,每一個選民都有平等的選舉權,用一句話概括來講就是:「一人,一票,一價」(one man,one vote,one value)。選舉的方法是 「簡單多數票當選」(first-past-the-post),即每一個選民只能投一票給一個候選人,在這個選區內獲得最多數票的候選人當選為本選區的下議院議員。

選舉委員會各項准備工作就緒後,包括工黨、保守黨以及自由民主黨三個主要政黨在內的英國各政黨將會在整個英國各選區逐一爭奪每一個議席。各政黨的地方組織首先負責挑選本黨在659個選區的候選人。候選人一旦確定下來,各政黨就要展開激烈的競選活動,核心是宣傳自己的候選人和攻擊競選對手。競選中,候選人會不斷走訪選民,發表演說。各政黨還將以政治集會、設宣傳車以及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等形式,擴大本黨的影響,替本黨候選人拉選票。在英國選舉中,政黨的影響度非常重要,候選人如果沒有政黨的幫助,通常根本不可能獲勝。選民一般不看重候選人,反而更看重他(她)所代表的政黨的總體表現。競選一般僅持續3—4周,時間雖短,卻很激烈。議會選舉結束後,國王(或女王)召見多數黨領袖,邀請他出任首相並著手組閣。照例,內閣名單早已擬好,議會表決通過後,新政府即告成立。最大的在野黨依法成為正式的反對黨,組成「影子內閣」。

三、英國選舉制度的缺點和優點

英國一直堅持的「簡單多數票當選」(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向來爭議頗多。批評者認為,這種選舉方法有失公正,因為按照這種方法,一個候選人在本選區內即使有大多數選民沒有投他票的情況下,他(她)也有可能當選。比如說,A 獲得了10,000張選票,B獲得了7,000張選票,C獲得了6,000張選票,結果就是A以最多票數當選,但是在這個選區內還是有大多數選民是不支持他的。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講,對A來說,超過7001張選票以後的選票其實都是廢票。

這樣的選舉系統最終將導致一個政黨在全國范圍內所獲得的選票總數和其在下議院所擁有的議席數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比如,在1992 普選中,保守黨僅獲得了全國41.9%的選票,然而在下議院中卻佔51.6%的議席。而少數黨在這種選舉系統中舉步履維艱,如自由民主黨雖然獲得了全國17%的選票,而在下議院中卻只佔到3.2%的議席。又如綠黨在全國的得票總數可以數以萬計,但是卻不足以贏得某一個特定選區而沒有贏得下議院議席。

在2001年6月的普選中,統計數字如下:

政黨 議席 所佔議席% 所佔總選票%

保守黨 166 25 32

工黨 412 62 41

自由民主黨 52 8 18

其他 29 4 10

這個統計再次說明一個黨在普選中的總得票數和其在下議院中所佔議席數是不平衡的。在各選區普選的競爭中,成為第二名沒有太大的意義。一些黨派在很多選區成為第二名,反映在下議院中占的議席數與獲得第三、第四名的沒有什麼區別。對於小黨派而言,他們要在選區中勝出的唯一的可能性之一,就是具有強烈的地方代表性,例如:蘇格蘭人民民族主義黨的候選人在蘇格蘭的某選區就極有可能勝出而獲得議席。

但應當指出的是,「簡單多數票當選」(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也具有其優越性。這個選舉方法簡單易行、容易理解,能夠簡單迅速的獲得各選區及全國的選舉結果。並且議員(MP)與選區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議員更能在下議院中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發出聲音,而這在其他某些選舉系統中卻並非如此。議員與其選區的這種聯系,也使得其他一些機構,如議會行政委員(Parliamentary Commissioner for administration)的工作更有效率,因為議員能直接將本選區的不滿和建議向議會行政委員提出來。另外,一個議員也能考慮到本區的實際問題來尋求解決方案。例如:一名來自擁有很多外國移民人口選區的議員,很有可能會提出一個有利於移民的議案。從另一方面來說,議員只有盡其所能地代表其選區的利益,才能在下一屆為自己或本黨的其他候選人贏得更多的選票。

進一步說,這種選舉系統的優點還有,它一般會選出一個在下議院中佔大多數議席的政黨,並由這個政黨組成內閣。所以當普選結束,政府以及首相實際上也隨即產生了。英國現行的選舉制度可以讓一個政黨贏得絕對多數的席位,成為執政黨,而不需要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因此首相、政府和議會之間會有更好的合作關系,更能有效率地開展工作。而在有些國家情況並非如此,如在有些選舉制度下, 更有必要由幾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而聯合政府較難獲得共識,對解決急迫的政治難題上很難滿足人民的要求。

雖然也有人抱怨現行的選舉方法對小黨派不公平,但現行的選舉方法卻成功的阻止了一些小的極端主義黨派進入下議院。比如,在1930年由Oswald Mosley領導的「英國法西斯黨」在普選中雖然在全國范圍內獲得了一定的選票,但是這些選民分散在全國各地,未能在任何一個選區獲得最多數票,所以此黨沒有在當年的下議院中獲得議席。而在某些國家的議院以一黨的全國總得票數比例來決定在議院的議席的情況下,一些極端主義黨派極有可能在議會佔有一定數目的議席。

盡管如此,對於英國選舉系統變革的呼聲近來仍然很高。這些改革方案主要有包括選擇性投票(alternative vote)、政黨排名表(party list)、單一可轉移投票(single transferable vote)等。一般來說,要求選舉制度變革呼聲最高的主要是如自由黨這樣一些在議會選舉中一無所獲的小黨。而對於象工黨這樣的大黨派來說似乎就沒有太大的興趣。引用一位英國法學家的一句話說:「我們的選舉方法也許是不公平的和不令人滿意的,但是別人的也一樣!」

結論:

總而言之,英國的選舉制度雖然有一定缺點,但也不可否認其具有重要的一些優點,比如:1)簡單易行,能相對節省普選的時間和費用;2)議員(MP)和選區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議員更能在議院中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發出聲音;3)可以讓一個政黨贏得絕對多數的席位,成為執政黨,而不需要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首相、政府和議會之間會有更好的合作關系,更能有效率的工作,因此能保持政局的穩定,和有利於政府高效;4)另外可以阻止一些小的極端主義黨派進入議會。

英國選舉制度的上述優點對於中國政治制度改革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因為這四個主要的特徵和優點,恰恰也是中國的實際情況最需要的,完全可能結合中國的現狀而被借鑒與吸收。

美國 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 每四年舉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復雜,過程漫長。選舉的主要程序包括預選、各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和當選總統就職典禮等幾個階段。

預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通常從大選年的年初開始,到年中結束。預選有兩種形式,分別是政黨基層會議和直接預選。前者是指兩黨在各州自下而上,從選舉點、縣、選區到州逐級召開代表會議,最終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後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是大多數州目前採用的預選方式。

預選結束後,兩黨通常將分別在七、八月份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最終確定本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並討論通過總統競選綱領。

全國代表大會之後,總統競選活動便正式拉開帷幕。這一過程一般要持續8至9周。在此期間,兩黨總統候選人將耗費巨資,穿梭於全國各地,進行廣告大戰、發表競選演說、會見選民、召開記者招待會以及進行公開辯論。此外,候選人還將通過多種形式闡述對國內外事務的政策主張,以贏得選民信任,爭取選票。

全國選民投票在選舉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二舉行(2008年是11月4日),這一天被稱為總統大選日。所有美國選民都到指定地點進行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在同一張選票上選出各州的總統「選舉人」)。一個(黨的)總統候選人在一個州的選舉中獲得多數取勝,他就擁有這個州的全部總統「選舉人」票,這就是全州統選制。全國選民投票日也叫總統大選日。由於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因此總統大選日的投票結果,產生的實際上是代表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538位「選舉人」。另外,在總統大選日,選民還要在聯邦范圍內進行參議院和眾議院選舉。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選舉人票的數量,體現州權平等原則,根據各州在國會的議員數量而定。例如,每個州都在國會有2名參議員和至少1名眾議員,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這3票以外,眾議員人數越多,選舉人票數也就越多。196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批准華盛頓特區可以像州一樣有總統選舉人。這樣,美國國會有100參議員(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期滿後全部改選),加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3票,總統選舉人票總共為538票。一位候選人贏得的選舉人票超過總數的一半(270張),即當選總統。

真正的總統選舉是在12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舉行(2008年是12月15日)。屆時,各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被推選出的「選舉人」將前往各州的首府進行投票。獲270張選票以上的候選人將當選總統,並於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職。

就職典禮是美國總統選舉的最後一道程序,只有到當選總統於次年1月20日手撫《聖經》,宣誓就職時,美國的總統選舉才告結束。

『捌』 英國總統是誰個啊

戈登·布朗 英國執政黨工黨新任領袖布朗27日下午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邀請前往白金漢宮,接受女王授權組建新一屆內閣,並從女王手中接受御璽,正式就任英國首相。 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24日獲得工黨領袖任命,並將於27日接任英國首相。以下是他從出生到即將成為首相的重要歷程: 1951年2月20日,布朗出生於英國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全名詹姆斯·戈登·布朗,是家中第三個兒子,他父親是一名牧師。 1967年9月,16歲的布朗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歷史。布朗在取得歷史學學位後,又取得蘇格蘭勞工史的碩士學位。 1969年,加入工黨。 1976年至1980年,在愛丁堡大學和喀里多尼亞大學任講師。 1977年至1983年,任工黨蘇格蘭執委會委員。 1980年至1983年,在蘇格蘭電視台擔任時事編輯。 1983年,當選英國議會下院議員,出任工黨蘇格蘭地區主席。托尼·布萊爾同年當選議員。 1987年,任工黨領袖尼爾·金諾克影子內閣財政首席秘書。同年,保守黨連續第三次贏得議會選舉,撒切爾夫人連任首相。 1989年,任工黨影子內閣貿易和工業大臣。 1992年,任工黨領袖約翰·史密斯影子內閣財政大臣。同年,保守黨連續第四次贏得議會選舉,約翰·梅傑任首相。 1994年,史密斯因心臟病病故,工黨內部舉行領袖選舉。據說布朗和布萊爾在倫敦一家餐館達成君子協定,布朗同意退出競爭,支持布萊爾,條件是布萊爾將來辭職,把領袖和首相職位讓給布朗。布萊爾隨後當選工黨領袖,成為工黨歷史最年輕的領袖。 1997年5月1日,工黨在議會下院選舉中大勝。5月2日,布萊爾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布朗任財政大臣。5月6日,布朗批准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獨立決斷,自行制定決策,抑制通貨膨脹。這個決定迄今仍為布朗最受歡迎的決定之一。 2000年8月3日,49歲的布朗與36歲的薩拉·麥考利結婚。 2001年6月8日,工黨再次贏得下院選舉,但優勢有所下降。布朗繼續擔任財政大臣。 同年12月28日,布朗的女兒珍妮弗出生。但珍妮弗10天後死於腦出血。布朗之前有過兩個兒子,小兒子患有囊腫性纖維化病。 2004年6月15日,布朗打破英國現代史上持續擔任財政大臣時間最長的紀錄。 2005年5月5日,工黨第三次贏得下院選舉。布萊爾連任首相。之前,布萊爾聲稱要干滿第三個首相任期,但保證不尋求第四個任期。布朗繼續擔任財政大臣。 2006年9月7日,布萊爾迫於壓力,承諾將在一年內辭去工黨領袖和英國首相職務。之前,布萊爾內閣的8名低級別成員辭職,要求布萊爾下台。有報道說,布朗是「逼宮」布萊爾的幕後指使者之一,但布朗予以否認。 2007年5月10日,擔任首相滿10年的布萊爾宣布,他將於6月27日辭去首相職務。 5月17日,布朗獲得工黨領袖唯一候選人提名,確認為候任工黨領袖和英國首相。 6月24日,布朗正式出任工黨領袖。 6月27日,按照計劃,布萊爾將前往白金漢宮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提交辭呈,布朗隨後將入宮接受女王任命。 參考資料: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6/27/content_6300319.htm - 84k

『玖』 2022年英國總統是誰

今天是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2022年英國總統是鮑里斯•約翰遜

『拾』 英國選舉制度是如何演變的

1688年光榮革命後,土地貴族操縱著議會議員的選舉.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英國通過了第一次議會選舉改革法案,降低選民和候選人的財產資格限制,取消一些衰敗選區,給予一些新興的工業城鎮代表名額.標志著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這是英國向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賣出的重要一步.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通過第二次改革法案,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城市工人獲得選舉權.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通過第三次改革法案,農業工人獲得選舉權.英國基本上實現了男性戶主的選舉權,代議制民主在英國取得長足進展.

閱讀全文

與英國什麼時候總統選舉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4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8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7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6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2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2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5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9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0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7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7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8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5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0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8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8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