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鴉片戰爭北上攻陷浙江哪裡

英國鴉片戰爭北上攻陷浙江哪裡

發布時間:2022-02-09 05:04:47

1.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作戰中的進軍情況

問了這么多,還不如網路一下「第一次鴉片戰爭」
是不會畏懼的,總兵力才一萬多,議會以一票之差同意發動戰爭。

2. 鴉片戰爭正式開始的標志是() A.英國艦隊封鎖珠江口進行挑釁 B.英軍攻陷浙江定海 C.英

1839年3月林則徐在廣州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3. 鴉片戰爭中英國入侵中國的路線有什麼特點

繞過北京只在其它省份賣鴉片,經濟發展城市賣鴉片。英國金本位對中國戰銀本位,利用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做橋頭堡,通過金融軟體轟炸,也有鴉片,棉花,生絲這樣的實體入侵,是一場由倫敦銀行家們主導的有預謀的金融戰爭。路線是 廣州→廈門→定海→天津 。

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海軍戰艦16艘 ;東印度公司武裝汽船4艘;運兵船1艘;運輸船27艘)和陸軍4000人(愛爾蘭皇家陸軍第十八團;蘇格蘭步兵第二十六團;步兵第四十九團)海軍2~3千海軍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武備廢弛、敵情不明、指揮紊亂,因此屢戰屢敗。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無力再戰。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還有一種說法是,英軍封鎖珠江口,經廈門北上,首先攻陷浙江定海,再北上直逼天津。道光皇帝大為震驚,立刻派直隸總督琦善到天津與英軍談判,後英軍撤回廣州。和站不定中,英軍北上攻入長江,直接開到南京城的江面外,逼迫清政府簽訂城下之盟。
戰爭過程
(一)戰前形勢和戰爭爆發的原因

1、中、英雙方的態度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政府決定武裝侵華,採取了一系列步驟和措施進行戰爭部署,並且多次對中國進行武裝挑釁.
林則徐預感到可能要發生一場戰爭,他在嚴禁鴉片的同時,積極進行戰備.一是注意吸收敵方軍事技術方面的長處,有的放失地加強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軍的建設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較重視民眾的力量,認為「民心可用」.
2、 戰爭爆發原因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也可以說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英國為奪取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決意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
(二)戰爭的三個階段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佔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龍發生沖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只;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斗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准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只)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向廈門官員遞交《致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向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於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鍾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致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為英軍此來是為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絕賠償鴉片損失;拒絕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於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布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摺,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摺,認為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摺,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準收受」, 同時重新啟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炮台,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後才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佔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顏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向虎門核心陣地布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於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於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里對失敗絕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復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佔廣州城外主要制高點和炮台.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於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摺對失敗隻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台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眾與英軍交戰,其採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顏.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眾包圍英軍佔領的四方炮台.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余保純將民眾勸歸.(這個倒霉的傢伙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奸,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為義律對中國過於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只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顏伯燾識破,故顏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線——廈門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餘門,守軍5680人(僅次於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台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迴,輕松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於瞞報嚴重,顏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為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於夜裡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台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歷了幾次戰斗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採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餘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於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向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向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斗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牆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餘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龍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為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多月的准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復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准備沿長江向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眾.英軍陣亡9救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於此.但戰斗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佔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絕對優勢.戰斗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與此同時,登陸的英陸軍開始攻城,由於缺少火炮掩護,英軍只能用雲梯攻城,被守城清軍痛擊.隨後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牆,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家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牆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牆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准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於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准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決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向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為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為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於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三)戰爭失敗原因的分析
1、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時代呼喚巨人,上台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復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2、具體原因
參見: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編輯本段]
中國被迫同英、美、法等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
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南京條約》(史稱《江寧條約》)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裡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國軍艦「皋華麗」號上同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共有13款,主要內容有:
●五口通商
●割讓香港
●勒索賠款
●協定關稅
●干涉司法
●自由貿易
2、《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
●領事裁判權
所謂「領事裁判權」,指帝國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管轄的非法特權,按照正當的准則和慣例,居留國有權按照本國的法律管理外僑.《虎門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這項正當的權益,規定英人.中華人的交涉詞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領事辦理.
●協定海關稅則
收海關稅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種貨物和進口的48種貨物稅率比鴉片戰前降低50%-90%,其他貨物皆定為百值抽五的稅率).
3、《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
●片面最惠國待遇
《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如「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後來,中美、中法所訂條約也都有同樣的規定.列強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權益.
●租界權
●駐軍權
4、《望廈條約》
●擴大領事裁判權
●協定關稅權
●稅則
●文化
●修約
5、《黃埔條約》
6、其他
7、葡萄牙強佔澳門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編輯本段]
●國際關系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並、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一)戰後十年間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新變化
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
2、鴉片走私有增無減
3、外國商品傾銷局面形成
4、自然經濟結構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
5、苦力貿易盛行
6、新階級胚胎的產生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戰前,中國經濟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有力地排斥著外國的商品侵略.戰後,廢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喪失關稅主權,外國的廉價商品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 這種商品「重炮」,逐漸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中國日益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
(二)鴉片戰爭後的經世致用社會思潮
1、 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乾盛世」的頂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產生於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注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
簡要評價:
鴉片戰爭前後地主階級的經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國社會交替時期思想界出現的一大進步.一方面,它針對當時社會的嚴重弊端和民族危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國家與民族的利益,對國計民生具有積極作用,它打破了「萬馬齊喑」的沉悶風氣,初創了「開眼看世界」的全新觀念,邁出了向西方國家探尋真理的步伐,充當了中國近代社會思想啟蒙的先驅,並對後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它主要是服務於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因此依然有著明顯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經世之學提倡學習西方長技,卻不能觸及封建制度,「其不變者道而已,勢則日變而不可復者也.」*這種將道勢對立起來的觀念,沒有沖出清初啟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籬,也使其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處在一個膚淺的初級階段. 』
(三)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社會開端的理論概括
1、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戰前,中國是一個政治上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權而不受外國干涉;戰後,中國的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從多方面被侵害,已經喪失完全獨立自主的地位.
戰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著統治地位;戰後,外國商品源源不斷的湧入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基礎開始受到破壞,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失去經濟上自立的地位.
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戰後,中國的社會矛盾變得復雜化了,又增加了外國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間的一對矛盾,並且這種矛盾地位越來越突出.毛澤東同志說:「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正是由於這種矛盾的內容和格局,決定了中國人民從鴉片戰爭就開始肩負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雙重任務,也決定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
4、結論: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中國社會從封建社會開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 第一次鴉片戰爭各站的過程

(1840.6~12)根據英國政府的訓令,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此時,中國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8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懾於兵威,罷免林則徐,改派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裡布率兵至浙東,准備收復定海。
(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1841年1月7日,英軍不滿談判的進展,出動海陸軍攻佔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發起虎門之戰。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在此形勢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條件,納銀600萬元,換取英軍撤出廣州地區。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斗爭。
(1841.8~1842.8)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佔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定海。3月1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回原駐地。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准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准備與英軍媾和(見浙東之戰)。
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軍分遣艦隊還多次對台灣進行侵犯。由於守軍准備充分,戰術巧妙,取得了整個戰爭中罕見的勝利,僅俘獲英軍就有182人(見台灣抗英斗爭)。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准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眾,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擊傷169人後攻陷鎮江。27日,英艦隊駛抵南京江面,清軍已無力再戰,全部接受英國侵略要求。在談判期間,由於英軍的惡行引發了地方性的靖江保衛戰,侵略者死傷13人後敗退(從台灣、靖江之戰看來,當今記載的英軍傷亡數字不無可疑之處)。
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5. 鴉片戰爭侵略的國家有哪些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國和法國。

1、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英國政府借口「保護通商口岸」,派兵侵略中國,6月,英軍艦隊到達廣州海面,因為廣州軍民在林則徐領導下防守嚴密,英軍無機可乘;轉攻廈門,也被擊退。

後來英軍乘浙江防務空虛,攻佔定海,並沿海北上攻佔天津海口大沽。清政府被洋槍洋炮嚇破了膽,把林則徐革職並派主降派直隸總督琦善代替林則徐任欽差大臣前往廣東。

1841年2月,英軍乘琦善撤除戰備,攻陷了廣州的虎門,5月又佔領了泥城、四方炮台,炮擊廣州。8月,英國擴大侵略戰爭,攻陷廈門。

第二年,英軍沿長江向下游進攻,6月攻陷吳淞,7月攻陷鎮江,進犯南京。腐朽的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於1842年8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從此以後,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侵略、控制和掠奪,使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逐步解體,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

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條約,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5)英國鴉片戰爭北上攻陷浙江哪裡擴展閱讀:

兩次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一、中英《南京條約》

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喪失領土主權)

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喪失貿易主權)

3、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2100萬元的成分是: 600萬賠償鴉片,300萬償還英商債務,1200萬英軍軍費。(大量白銀外流)

4、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喪失關稅主權)

5、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喪失貿易主權)

二、中俄《璦琿條約》

主要內容:

1、中國將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俄國。

2、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中國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三、中法《天津條約》

主要內容:

1、允許天主教入內地自由傳教。

2、法國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國給法國賠款白銀二百萬兩。

四、中英《天津條約》

主要內容:

1、英國公使得駐北京,並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

2、增開南京、台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3、英國人可以往內地游歷、通商。

4、英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5、中國給英國賠償白銀四百萬兩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鴉片戰爭

6. 鴉片戰爭英國是沿怎樣的線路從英國入侵中國的

1840年6月到達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由於廣東防備嚴密,無隙可趁,英軍轉而沿海北犯,攻陷浙江定海,繼而直達天津白河口。

1841年再犯廣州,隨後一路北上,相繼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寧波、乍浦等地,接著又攻陷吳淞炮台,佔領寶山和上海,溯江西上,攻佔鎮江,1842年8月,英國軍艦駛入南京江面,同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

英國金本位對中國戰銀本位,利用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做橋頭堡,通過金融軟體轟炸,也有鴉片,棉花,生絲這樣的實體入侵,是一場由倫敦銀行家們主導的有預謀的金融戰爭。

(6)英國鴉片戰爭北上攻陷浙江哪裡擴展閱讀:

隨著鴉片的輸入,統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他們既接受內外煙販的收買,又依賴這種毒品的走私,從中取得利益。

有些走私船,公然插著兩廣總督或粵海關監督的旗號,威風十足地從伶仃洋駛進廣州。清廷的貴族大臣,則從廣東和沿海官吏那裡,獲得豐厚的賄賂。

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為這種「通商」關系裡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煙與反禁煙、戰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爭中,始終沒有堅定的方針。

7. 鴉片戰爭中,英國第一次入侵的路線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也可以說,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英國為奪取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決意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
雕塑:折斷的煙槍(二)戰爭的三個階段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佔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龍發生沖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只;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斗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准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只)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向廈門官員遞交《致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向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於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鍾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致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為英軍此來是為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絕賠償鴉片損失;拒絕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於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布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摺,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摺,認為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摺,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準收受」, 同時重新啟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炮台,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後才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佔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顏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向虎門核心陣地布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於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於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里對失敗絕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復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佔廣州城外主要制高點和炮台。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於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摺對失敗隻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台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眾與英軍交戰,其採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顏。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眾包圍英軍佔領的四方炮台。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余保純將民眾勸歸。(這個倒霉的傢伙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奸,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為義律對中國過於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只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顏伯燾識破,故顏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線——廈門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餘門,守軍5680人(僅次於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台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迴,輕松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於瞞報嚴重,顏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為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於夜裡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台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歷了幾次戰斗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採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餘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於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向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向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斗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牆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餘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龍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為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多月的准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復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准備沿長江向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眾。英軍陣亡9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於此。但戰斗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佔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絕對優勢。戰斗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與此同時,登陸的英陸軍開始攻城,由於缺少火炮掩護,英軍只能用雲梯攻城,被守城清軍痛擊。隨後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牆,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家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牆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牆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准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於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准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決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向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為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為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於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三)戰爭失敗原因的分析
1、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時代呼喚巨人,上台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復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8. 鴉片戰爭中,英軍攻陷的第一座城市是

定海
1840年6月下旬,英國艦隊在侵略軍總司令懿律率領下侵入中國廣東海面,宣布封鎖珠江口,中英鴉片戰爭正式爆發。7月初,英軍主力,大小二十六艘兵船,在侵華海軍司令伯麥率領下北上進攻浙江舟山島的定海城,守軍不敵,定海失守。於是,浙江定海成了鴉片戰爭中第一座被英國侵略軍佔領的城池。

9. 鴉片戰爭中英國的入侵中國路線有什麼特點

英軍封鎖珠江口,經廈門北上,首先攻陷浙江定海,再北上直逼天津。道光皇帝大為震驚,立刻派直隸總督琦善到天津與英軍談判,後英軍撤回廣州。和站不定中,英軍北上攻入長江,直接開到南京城的江面外,逼迫清政府簽訂城下之盟。

閱讀全文

與英國鴉片戰爭北上攻陷浙江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回國可以帶什麼 瀏覽:250
中國的黃河到哪裡 瀏覽:815
印度人怎麼隱身的 瀏覽:801
印尼語巧克力怎麼說 瀏覽:748
印度羅塔克如何 瀏覽:921
越南邊境怎麼掙錢 瀏覽:811
在義大利什麼地方拍婚紗照最好 瀏覽:995
英國普里茅斯到南安普敦如何到達 瀏覽:269
伊朗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什麼平原 瀏覽:99
英國簽證續簽在哪裡辦理 瀏覽:771
英國早上喝粥有什麼好處 瀏覽:287
中國人壽退保需要哪些流程 瀏覽:637
中國與伊朗石油貿易多少 瀏覽:335
中國有多少叫羅世傑的 瀏覽:747
英國青訓球員平時在哪裡學習 瀏覽:612
奧運中國紅口罩哪裡能買到 瀏覽:373
最近越南是什麼省 瀏覽:451
中國有多少人叫胡昌浩 瀏覽:269
什麼季節去伊朗好 瀏覽:911
我想去越南旅遊怎麼辦證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