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悶聲干大事兒!英國王查爾斯擴大王室名單,可能會改變英國歷史嗎
英國王室的傳承與代理國王名單的改變看似影響不大,但誰也不知道未來究竟會發生些什麼。如果王室還有掌控領導權的那一天,那這個名單不但有可能改變英國歷史,甚至有可能改變世界歷史。
『貳』 一戰期間,為什麼英國王室熱衷更改名字呢
在一戰期間,英國民族承受著與德國戰爭的殘酷磨難,為了英國民眾平息怒火,鞏固皇權的統治地位,喬治五世,把家族的姓氏正式更改。
戰爭期間英德兩國交戰,英軍一直敗退,導致英國人面對德國挑起戰爭的仇恨越來越多。倫敦殘酷的遭受著德國轟炸機空襲,造成162人死亡,上百餘人嚴重受傷,英國歷經此劫難,加上不少的孩童也被炸死,倫敦民眾情緒非常激憤,反德意識特別的高漲,覆蓋全英,就連德國人開設的店鋪也被砸壞銷毀。
所以,喬治五世為了鞏固皇室權利,為了得到民眾的支持,為了自己的國家,最終根據溫莎城堡這一英國最大最古老的城堡來命名為溫莎王朝。
『叄』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突然駕崩,對世界局勢有什麼影響
英國女王去世後,世界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但是這件事會給英國自身帶來一些變動,同時英聯邦國家也會受影響。而且以後當人們談起英國王室的時候,也就不會是伊麗莎白幾世,而是查爾斯家族。
不過總得來說,這種影響只會在英國國內以及英聯邦產生,並不會對整體的世界格局產生多大的震動,畢竟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還不至於影響到整個世界。
『肆』 英國王室的更替不斷,這和中國的王朝更替有什麼不同點
英國的朝代如果從1066年諾曼底公爵私生子威廉征服英格蘭算起,已歷十個王朝。但英國王朝的概念與中國卻大相徑庭。
而由於中世紀王權軟弱,必須仰仗貴族的輔助,否則就不能有效統治國家,所以這是一個普遍遵守的原則。而在中國,「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眾所皆知,在皇帝昏庸無道的時候揭竿而起取而代之是合理的,是中國古代意識形態儒家思想所宣揚的。
英國君主去世,如無直系後代子孫,下一位繼承人就從與死者的血親關系中順序尋找,無論是本家還是外姓都有資格,輪到誰就是誰,哪怕是神經病、白痴,只要還活著就可以,歐洲整個社會都認這個理。歷史上也有數次爭奪王位的戰爭,比如亨利二世、理查德二世等等。
『伍』 查爾斯登上王位,新英國國王將給世界帶來什麼
我認為新英國國王將會展現出英國衰退的一面,同時還會展現出英國王室外交水準下降的情況,除此之外,還會導致英國的國際形象出現嚴重受損的問題。
雖然查爾斯已經成為了英國國王,但是很多英國民眾卻並不看好查爾斯帶領英國重新走向輝煌,因為在大家看來,查爾斯不僅存在著形象上的問題,同時還存在著能力不足的缺陷。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英國國王只是吉祥物般的存在,但是英國國王如果不能夠得到英國民眾的認可,那麼這樣的英國國王根本不可能在世界上代表英國,就是由於查爾斯的糟糕表現,使得查爾斯只能夠在世界上展現出英國衰退的一面,當查爾斯在全世界人面前丟盡臉面之後,英國的形象必然會徹底崩塌。
『陸』 英國的王朝更替是怎麼回事
1、諾曼王朝(1066—1154年)
征服者威廉登基後稱一世,在位21年。王位先後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歷經三王之後,「絕嗣斷統」,也就是說這個家庭繼絕了男性繼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繼承人還有兩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孫斯蒂芬登上王位。另一系不答應,結果爆發了一場奪位戰。雙方打得精疲力竭,議定斯蒂芬死後,由另一系繼位。
2、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斯蒂芬命歸西天後,亨利一世的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爭的百年戰爭就是在這個朝代爆發的。此王朝傳八世而終,其中包括約翰王。
3、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
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動宮廷政變廢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慘劇。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這個王朝歷亨利四、五、六三世,被約克公爵的後裔推翻。這兩個家族本是同根,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徽號,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標志。兩家爭奪王位的戰爭就叫作「玫瑰之戰」。
4、約克王朝(1461—1485年)
這個朝代最短,只有25年,大部分時間都是愛德華四世在位。
5、都鐸王朝(1485—1603年)
這個王朝以創始者命名。都鐸是蘭開斯特家族一支的後代,奪得王位後稱亨利七世。他與約克家族的公主結婚,兩家族從此合一。這個王朝依靠新興的工商業主和新貴族鞏固了統治。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皇決裂,結果建立了英國國教。最後一位君主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6、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1660—1714年)
第一代君主詹姆斯一世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後人,原為蘇格蘭國王,因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死後無嗣,得以到倫敦繼承大統。此王朝1649年被國會軍推翻,查理一世被處死。國會軍首領克倫威爾自任護國主。1660年,王朝復辟,後來改行君主立憲制。
7、漢諾威王朝(1714—1901年)
斯圖加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時,根據「王位繼承法」應由詹姆斯一世的孫女索菲亞繼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國的漢諾威選侯繼承,稱喬治一世,從此開始了漢諾威王朝,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女王。這個王朝的前四位君主都命名為喬治,即一世至四世。所以,有時也把他們在位的時期(1714—1830年)稱為喬治時代(Georgian)。
8、溫莎王朝(1910年至今)
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其子愛德華七世登位。他以其父艾伯特在德國的封地薩克森科堡與哥達為王室名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朝野反對德國,情緒激昂,迫使英王喬治五世宣布以行宮所在地溫莎作為國王家族新名。溫莎王朝已有五位君王: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及現在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柒』 英國以前是「國王制」,為什麼後來改成「女王制」
不是女王制,英國的王位繼承法沒規定君主的性別,而且特別強調一下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不只英國當今很多發達國家比如日本、丹麥、瑞典都是這一制度,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政治制度,君主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沒有任何實權,其存在與社會文明開化程度無關的。
而且,在我們這輩人出生之前,伊麗莎白二世就是女王了,現在她還是,總是會給人留下一些刻板印象的嘛。
『捌』 為何英國王室姓氏會發生變化
何謂「採用一個新姓氏」?意思就是說,英王室廢棄了祖傳的姓氏,改用另一個姓氏。 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平民百姓的祖傳姓氏都是不能隨意改動的,何況是至高無上的王室。王室的姓氏代表著身份和地位甚至歷史不可改變,除非改朝換代,如果真是那樣,就不僅僅是姓氏的改換了,連坐在御座上的那個人都換了。那麼英國王室為什麼在沒有發生任何變故的情況下要改變自己家族的姓氏呢?問題就出在「1917年」這個年份上。 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人捲入其中。仗打到了1917年時,戰爭處於膠著狀態,勝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佛蘭德戰壕里的傷亡人數令人震驚,德國成了最可怕的敵人。英國人體味到了戰爭的辛酸苦辣,厭倦戰爭以及強烈的挫敗感是那個時候許多英國人的普遍心態。為了發泄對德國人的畏懼和憎恨,人們歇斯底里地詛咒惡魔般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搗毀德國人的商店,拳打腳踢昔日備受寵愛的德國種小獵狗,人們對任何能夠與可惡的德國人聯繫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撻。這還不夠解恨,反德的矛頭直指皇室。這時候,只是將德國王室旗幟從溫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來,已經遠遠不能平息民眾的憤怒。於是有人建議,修改英王喬治五世身上的某些東西,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柯堡。人們認為這個姓氏和德國人有關系,懷疑英國君主同情德國人。英王室的家族姓氏和德國人有什麼關系?這事說來話長。 英女王安妮 安妮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她的父親詹姆斯二世是羅馬天主教教徒,而她是個虔誠的新教徒。安妮在位的12年,英國在文學和藝術裝潢方面達到了繁榮時期,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堅實而閃光的印記。但她個人生活卻是灰色的,她的孩子不是流產就是夭折,沒有一個能夠存活下來。出於後繼乏人的考慮和對家庭的忠誠,安妮女王最初傾向於遵從家族的意見,選擇她的同父異母兄弟作為王位的繼承人。然而,英國立法機關的成員們早在1702年安妮登基以前就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對於當時的大多數英國人來說,他們希望王位繼承人依然是一位新教徒,而不是斯圖亞特家族的天主教教徒。顯然詹姆斯二世的宗教偏見所造成的傷害,依然使人們耿耿於懷。很清楚,下一個君王的人選要麼是安妮女王的同父異母兄弟,要麼是詹姆斯一世的後裔子孫——德國北部的漢諾威家族,他們是一個小公國的統治者,同時也是新教徒。這是令人較能接受的一家親戚。宗教做出了決定:英國需要一位信奉新教的國君。於是立法機關的成員們將選票投給了安妮女王的這家德國親戚。根據1701年的繼承法,古老的斯圖亞特家族被很小心地排除在外。 安妮死於1714年,於是下一個君主來自德國的漢諾威家族,這就是英王喬治一世,漢諾威家族的第一個國王。宗教將英國推進了喬治王朝時代。 喬治喬治一世的即位為英國王室注入了德國血統。這位新君主只能說一點兒英語,只把一部分時間放在他的王國上。盡管這是一個愚鈍的、不討人喜歡的外國人,盡管詹姆斯二世的兒子和孫子一直都在覬覦王位,但是法律將王冠牢牢地戴在了喬治一世的頭上,直至1727年。 喬治一世之後登基的是他的兒子喬治二世。喬治二世雖然政治上無能,但卻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華。他是英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親自帶兵征戰沙場的君王。 喬治時代在位最長的是喬治三世。喬治三世是喬治二世的孫子,出生於英國,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多次的精神錯亂為他的晚年籠罩上一層烏雲。這個病傳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四世。在喬治四世攝政和執政時期,英國在時裝、傢具和建築方面成就顯著。 下一個登上王位的是喬治三世的另一個兒子威廉四世,他在位僅七年。威廉四世寬厚、善良,然而又令人遺憾地常常犯錯誤。和其他君王比起來,這是一個比較容易被人遺忘的君主,人們之所以還能記住他,只因為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伯父。維多利亞是喬治三世第四個兒子的女兒,她將是威廉四世的繼承人。威廉四世從心裡討厭維多利亞那個盛氣凌人的母親。作為國王,他的野心之一就是盡量活著,直到維多利亞度過18歲生日。到那時,維多利亞就可以不需要母親的攝政而獨自執政。威廉四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是漢諾威家族的最後一位君王。她的登基意味著漢諾威王朝結束了,由她而開始了一個新的朝代。維多利亞女王的出現並沒有切斷英國王室與德國的聯系。事實上恰恰相反,她的母親、家庭老師以及作為監護人的舅父萊奧波德都是德國人,都來自德國的柯堡家族,而女王自己也認為她是那個家族的成員之一。更重要的是,1840年也就是在即位的前三年,維多利亞和表兄、來自德國柯堡家族的王子阿爾伯特結了婚。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英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強大和繁榮的象徵。「這個女人就是大不列顛帝國」。19世紀盛行大家庭,女王也不例外,也是一位多產的母親,共育有五男四女。到晚年時,她已是四世同堂的老祖母,共有37個孫子、近80個重孫。兒孫們的婚姻不能自主,而是專門有人為他們與外國王室牽線搭橋。於是女王的子子孫孫就成了德國、挪威、瑞典、西班牙、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的國王或王後。一張驚人的皇家親屬國際網就這樣被織成,這張網上的一絲一縷都和女王相連。維多利亞女王不僅是柯堡家的祖母,也是歐洲的祖母。 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後來成為德國皇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統轄德軍與英國開戰。 要不是因為有這么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於受到國人非議,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傳姓氏。所幸的是,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最初,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間有著復雜的聯姻關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麼「英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