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取得殖民爭霸斗爭最後勝利 原因
英國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英殖民帝國的形成
(1)英國殖民擴張的開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以後
(2)成為海上霸主:18世紀中葉,通過殖民爭霸戰爭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成為海上霸主.
(3)「日不落帝國」:到19世紀,英國的殖民地已遍及世界各地,英國成了「日不落帝國」.
2.英國對印度的掠奪
(1)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757年印度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到19世紀中葉,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2)掠奪方式:侵吞印度土地、武力洗劫各邦國庫、向民眾徵收高額稅賦、以壟斷貿易牟取暴利.
(3)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英國最早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重要條件之一
⑵ 歐洲殖民擴張時代,英國為何能超越其他國家後來居上
在歐洲殖民擴張時代,英國憑借著它強大的力量征服了遼闊的疆土,因此,英國也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之所以能夠超越其他國家後來居上是因為英國有得天獨厚的資源。
三、英國的制度環境
自從英國簽署《大憲章》之後,英國的社會就開始推崇制度的精神。比如說當時英國的羊毛呢非常的好,政府為了保護羊毛呢的發展,於是他們制定了更為嚴格的專利制度,以此保障羊毛呢產業商業壟斷的地位,這也極大地提升了英國的國力和產業力。
所以,英國之所以能夠超越他國,都是一步步地憑借著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做到的。
⑶ 英國殖民地開發起步晚,為何還能成為第一大殖民地帝國
因為英國全力發展航海技術,還會給殖民地一定的自主權,這讓很多的殖民地都加入了英國。
很多國家對待殖民地國家,只要發現人們抵抗,他們就會瘋狂鎮壓,因此與殖民地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沖突。英國是不同的,它賦予殖民地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任命殖民地地方政府為國王,並減少沖突。這樣,許多最初屬於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秘密尋求英國的支持並加入了英國殖民地,從而擴大了英國殖民地的規模。
⑷ 英國是如何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帝國的
新航路開辟以後,英國也走上了對外殖民擴張的行列,先後打敗荷蘭,法國等.18世紀後半期英國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最初試圖經過俄羅斯打通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於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後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商業往來,於是轉而尋找西北航線,試圖經北美洲北部前往東方。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
(4)英國為什麼能完成殖民擴張擴展閱讀
1688年,英國通過光榮革命推翻了本國的封建統治,隨著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對王權進行了明確的制約,並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
可以說,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最終,使得英國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標志著英國的崛起。
⑸ 從政治和經濟兩個角度分析英國大規模向全球殖民擴張的原因
政治,17世紀英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為英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開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世界的要求,同封建專制統治相比,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制是進步的。
經濟,英國通過圈地運動和海外殖民掠奪,擴大資本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17世紀英國是世界上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罪惡的奴隸貿易,帶來巨額財富。
⑹ 英國為什麼能成為殖民地最多的國家
作為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和西班牙在世界上都曾有過大量殖民地。不過,他們的結局卻不太一樣。就英國而言,英國的殖民地最多時曾是其本土面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數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戰前夕,英國控制的勢力范圍達到全世界面積的1/4。二戰以後,這些殖民地紛紛獨立,目前,英國的「原殖民地」主要有三大類:王室領土、海外領地和英聯邦國家。雖然獨立者眾多,但留在英聯邦內的國家,許多都還赫赫有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是英國的三大孝子,養育了大量的英國後裔。是英國最成功的殖民地。這三個國家與英國相對最具有類似性,人口組成類似,(加拿大有大量法國後裔,以英國後裔為主。)文化類似,社會制度類似,等等還有其它的眾多類似。比如,都是沿海或島嶼國家,擁有便利的海運。英國,面積24 .4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5850萬。人口密度為240人每平方公里。 2004年人均GDP 283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9。加拿大,面積99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973萬。人口密度為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393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8。澳大利亞,面積768 .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1810萬。人口密度為2 .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16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9。紐西蘭,面積2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364萬。人口密度為1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1587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25。可以說,英國殖民地相當成功——即使它放棄殖民地也是因為投入和產出的利益計算而主動採取的措施,而不是逼迫放棄。
再看看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是美洲殖民地(西屬美洲),指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西班牙在美洲擁有的殖民地的統稱。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轉化而成的新國家基本上都繼承了西班牙的語言和宗教,並成為了現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還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屬地區)。可以說,英國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一個大獲全勝,一個潰不成軍,那麼,都是殖民統治,為什麼會有這天懸地隔的差距呢?這原因首先當然是英國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與西班牙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而西班採取的則是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當然,二者殖民地所以有這樣的不同結果,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政策是決策的自主性和交易的自願性的完全市場經濟政策;而西班牙對其統治的殖民地則是採取政府指導下的所謂重商主義經濟政策——換言之:英國殖民政策是完全市場經濟,而西班牙則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後者與前者的不同在於:一是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強力干預和全面控制,二是把盡量多地積累貨幣財富作為國家目標。
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是放手讓商人去操作,政府極少插手,經營方式也是公司制——譬如東印度公司。這里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早在1215年的《大憲章》中,英國已經開始對國王的征稅權作出限制。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國王的壟斷特權被國會立法所終止,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私有產權制度得以確立,英國政府逐漸減弱了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可以說是對重商主義最後的致命一擊。《國富論》弘揚「看不見的手」(即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同時指出: 「一個國家的經濟只有在最自由和寬松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一切國家干預都有可能對經濟造成破壞。」 由斯密《國富論》開創的古典經濟學理論正是改變了整個世界的18世紀產業革命的先聲。因此,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的叔父、老阿諾德·湯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產業革命》一書中就已指出,產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氣機的發展,而是「用競爭取代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規則」。
反觀西班牙,16世紀初,它憑借從事航海活動的先發優勢和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一度成為海上霸主和歐洲最大的殖民國家,並且在查理第五的統治下建立了橫跨歐洲大陸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是重商主義政策並沒有給西班牙帶來持久的經濟繁榮和海上霸權。這是因為:第一,雖然西班牙政府在殖民活動中攫取了大量財富(據歷史記載,1503~1660年間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取得的財富多達白銀18600噸和黃金200噸)。然而這些財富並沒有被投入生產活動,相反,為了維持歐洲最龐大的軍事力量,財政卻經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從1575年到1647年,西班牙皇室六次宣布破產(諾斯和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第二,大量貴金屬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長了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和好逸惡勞的懶惰習氣,而農業生產一直停滯不前,製造業也沒有能夠發展起來。第三,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廣泛干預,造成了普遍的尋租條件。由於「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重商主義時代乃是一種腐敗的尋租社會」(布坎南等編:《關於尋租社會的理論》)。這樣,西班牙經濟在16世紀後期「馬爾薩斯災禍」再次襲來和經濟衰退重現時一蹶不振。1588年「無敵艦隊」大敗於英國海軍,更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喪失。1596年菲利普二世去世以後,西班牙淪落為二流國家。它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已是1975年獨裁者弗朗哥去世以後的事情。14~18世紀的法國歷史,也向我們講述了相同的故事。
英國和西班牙殖民地不同結果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那就是:一些所謂「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以及它們所實行的「出口導向」政策,是無法長久的,這種體制和政策安排在發展初期是有效的,但是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上,就必須及時進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調整,減少政府幹預,實行進一步市場化,否則會引來種種惡果。
⑺ 國家稟賦與制度環境!歐洲殖民擴張時代,英國為什麼能後來者居上
英國作為殖民擴張時代最後才加入的國家,為什麼能夠反超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老牌殖民國家呢?
首先英國的殖民擴張雖然比較晚,不過好在這個國家的韌性是很強的。在伊麗莎白女王在位時曾經下令設立了全麵食魚日,而英國本身的產量是不夠的,因此找到了北大西洋的紐芬蘭漁場,不過當時的船隻和航海技術並不發達,在紐芬蘭漁場惡劣的環境中鍛煉出來一大批優秀的水手,在為後來的殖民擴張打下來堅實的物質基礎。
與此同時,也帶動了英國工商業的快速發展,讓整個英國的國力都上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完善的專利制度也吸引來了很多歐洲其他國家的優秀工匠來到英國,也進一步提高的英國的整體實力。在國家稟賦和制度環境的加持下,英國的殖民擴張是十分順利的,成功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⑻ 二戰之前英國為什麼能夠一直開疆擴土
在經濟和工業方面,英國也不遜色德國多少。1939年,德國經濟總量約為500億美元,英國經濟總量為380億,德國經濟總量要高於英國。不過如果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聯邦國家,英國的經濟總量並不遜色於德國多少。在工業領域,情況也一樣,德國本土工業產量和英聯邦的總產量差不多。德國在鋼鐵、煤炭等領域產量要高於英國,但英國在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等方面遠高於德國,可以說兩國各有優勢,實力不相上下。不過由於英國擁有遼闊的殖民地,英國在原材料生產和供應方面有較大優勢,戰爭潛力比德國更強。二戰中,英國的工業生產一直沒有停止,而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聯邦也被動員起來,特別是加拿大的工業發展迅猛,到二戰結束時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工業強國。如果不是二戰後德國拿下了法國等地,德國根本沒法和英國抗衡。
⑼ 從島國到日不落帝國,英國是憑什麼完成逆襲的
因為英國通過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在英國發生的,這次革命讓英國提高了生產力,從而有機會殖民擴張,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一、君主立憲制1688年,英國發生了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對王權進行制約,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得英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文化、外交等各個方面迅速發展。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礎。英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開辟了資產階級的時代。
正是由於英國大力發展工業革命,提高了生產力,所以他們才能對外殖民擴張。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