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曼谷怎麼玩——自由行旅遊攻略
1、Dusit Zoo 這是曼谷動物園,門票好像是100泰銖,裡面有很多國內看不到的動物,比如貘。還可以近距離接觸長頸鹿、河馬、牛羊馬之類,可以摸到長頸鹿的頭哦!和國內的野生動物園有一拼。
2、水上市場安帕瓦 這個距離曼谷不到兩個小時車程,是旅行者公認最好玩的水上集市,好過曼谷那些知名夜市啦。安帕瓦旁邊還有一個美功鐵路集市,也可以一起逛。
3、海鮮!一隻蟹鉗和我手一樣大的螃蟹,在Siam Paragon的價格也只要200rmb!是國內價格的三分之一,強烈推薦。
4、美食 當然也要推薦很多小吃和美食,你可以去台灣人的旅遊論壇看一下,有很多推薦道地的曼谷美食的帖子。比如有一家出名的豬手飯一份只要十元錢,我們兩個人撐死才吃了四十塊。
5、各種廟、大皇宮 在曼谷我曾經見過一家印度廟,美爆了。收費的廟和大皇宮我都沒去過。那麼多免費的,曼谷遍地都是廟宇,沒必要啦。
6、酒吧 考山路有很多,是外國遊客扎堆的地方,另外Silom也有很多酒吧。
7、潑水節 曼谷很適合潑水節,因為天氣熱,人多熱鬧,不容易生病。要知道很多人是潑冰水的!潑水節4月13-15號。
8、博物館 曼谷有很多博物館,設施相當不錯,我去過暹羅博物館,可以很好地了解泰國的歷史。
(1)英國背包客哪裡臟擴展閱讀:
泰國法規與禁忌
1、不勾肩搭背,不從背後驚嚇別人。
2、女士進入皇宮時不可穿短裙和無袖裝,男士必須穿有領子的上裝,不得穿拖鞋。
3、進入寺廟要脫鞋,服裝應整齊、端莊,最好不要穿短褲。
4、遇見僧侶要禮讓;女性避免碰觸僧侶,如奉獻財物,可請男士代勞或直接放在桌上。
5、打招呼時要雙手合掌,不可以用腳指人或物。
6、頭部為身體較神聖部份,不隨便摸別人的頭,泰語中的坤恩(Khun),意指先生、小姐、太太,男女適用。
7、公共場所中男女不可有太過親密的舉動,亦不要當眾發脾氣。
8、泰國禁賭,即使在酒店房間內也不可玩牌或打麻將。
網路-泰國
㈡ 關於365背包客
我去過了,是真的有,沒騙人,離世博也很近,周圍也不會不安全,設備算是齊全,但有點臟亂就是...住那裏玩世博會方便很多的...
㈢ 驢友用的帳篷、防潮墊、沖鋒褲等等物品如何保養和清潔消毒
沖鋒衣褲用濕布擦就行了,別洗,帳篷不用消毒的吧,如果特別貴的帳篷,回來擦擦就好了,防潮墊都不用管他的,要是實在嫌臟可以擦擦,睡袋最好多曬太陽,別老放壓縮袋裡。
㈣ 驢友在外旅行中背後的大背包里要裝些什麼
1、茶葉不會成為累贅,所以喜歡茶的朋友切不可忘帶茶葉。
2、旅途中,外衣可不常換,內衣則不可,紙內褲可免去洗晾內褲的麻煩。
3、備用干糧(如壓縮餅干),備用礦泉水。半路壞車或沒有衛生食品的時候,它們將救你於飢餓之中。
4、備用小繩,有意想不到的用處。
5、換用襪子最好用綿襪,既能有效的保護雙腳,又可連穿多天而不臭。
6、不是住標准間時,一個洗涮帶再加換用衣物便可去洗澡。在風大的地方曬衣物和一定的時期你會發現衣夾和指甲剪絕非多。
7、刮鬍刀。對男士而言。女士最好帶一把雨傘,因為汽車在平原上停下來解手時經常很難找到可避人眼光的地方。
8、長途奔波必使衣物異常臟,所以衣刷亦非多餘。
9、可隨時查找你走過或即將到達地方的資料。
10、放置全部衣物。如去海拔比較高的地方,建議帶毛衣和風衣。西藏則需羽絨服。另外,最好帶休閑裝束。
11、可把所有文字資料和票據匯總,防止遺失。
12、葯物應包括皮膚病葯,感冒葯,腸胃葯,止血葯。
13、放置購買的紀念品。買刀不要超過15厘米,否則無法通過火車的安全檢查。
14、拖鞋。一般旅館的拖鞋舊且滑,所以自帶拖鞋既可在坐長途車時用,又可保證安全進出旅館的洗漱間。
15、水壺。建議使用軍用水壺(如水壺飯盒二合一的挎包式水壺)。
㈤ 背包客出門必帶的一些東西和在外的一些注意事項
主要物品:
背包
背包客的第一裝備,否則何來背包客(hiker)的說法。背包的大小視路程遠近而定,一般在周邊附近25升左右即可。長線旅行的話,負重能力一定要強;另購買背包時一定要試好,要向店員請教背包的正確用法,否則上路時可能不能起到減輕負重、均勻負擔的作用。
◎帳篷
防水指數要好,建議在1500或以上。不登高山的話,從實用角度來看,防風性能可以不用著重考慮。注意重量。3kg以上不予以考慮,都是玻璃纖維撐桿的,一般在2.5kg左右。
建議不要買單人的,因為雙人帳篷重不了多少,且集體活動時可幫助同組人減輕負擔,更何況,兩個人的時候還可不時去海邊一把,月色海濱啊……
◎睡袋、防潮墊
有帳篷就當然需要睡袋和防潮墊了。適用溫度不用太低;但經常去較寒冷地方的話,適用溫度應在零攝氏度以下。
◎頭燈或手電筒
我們不能總是精確地計算自己的行程,當延誤行程時就用得上了,因為大多數沒有野外經驗的人,一旦失去光就會很危險。
◎刀具
鋒利的多功能軍刀應該是你的首選,它的鋸子和刀有可能是你在戶外使用頻率最高的。
◎指南針
在野外活動必備,具體作用就不必說了吧,但前提是你必須知道怎麼使用它。
◎手機
電池一定要充滿電,備用電池最好也帶上,並放在防水的小袋裡以防露水侵蝕。
◎鞋子
鞋子的重要性其實應該大於背包,因為它最直接關繫到你的人身安全。一定要是防滑鞋或登山鞋,普通運動鞋不考慮。登山鞋最好還是要高幫兒的,可以保護踝骨,人在長時間徒步時踝骨很容易受傷。 一雙好的鞋會在野外給你的雙腳提供多年可靠舒適的服務,如果你常去野外,花在選擇如意靴子的時間、精力和費用是非常值得的。
不建議穿新鞋。
◎襪子
厚一些、舒適一點的棉襪,包裹性強,防硌。
◎外衣褲
一定要長衣長褲,無論季節。在山上亂草中行走時會很好地保護身體,最好是防水的。推薦有條件的穿沖鋒衣褲或快乾衣褲。長途徒步登山千萬不可穿牛仔褲,嚴重影響兩腿的活動,而且一旦打濕就會成為你的很大負擔。
◎內衣褲
選擇防風水內衣褲(條件優越的人士可選擇沖鋒衣),貼身衣服建議不要穿全棉的,全棉內衣被稱為「高山殺手」,原因是在高寒地帶運動後,汗濕後貼在身上,既冷又難受。
◎帽子
寬檐帽比較好,不僅僅是為了遮陽,有時在山間行走時,也是為了擋住齊人高的亂草,下雨時也很管用;在高寒地帶,帽子還能夠減少你頭部的散熱;人體的熱量有相當大的比例都是從頭部散發掉的,氣溫低的時候尤其如此。
◎手套
在亂草中和山石中行走時有很大的保護作用,但要注意一點的是,手套會帶來的危險就是,會降低手的敏感度。
◎墨鏡
遮陽需要,但肯定會帶來視覺誤差,所以在危險路段時慎用。
◎毛巾
擦汗用的,你會感覺很方便,在灰塵多的地方可打濕蒙在口鼻處,抵擋灰塵。
◎洗漱用品
長線行程時可將洗漱用品適當帶上。
◎拖鞋或涼鞋
如果裝備不特別多且重可帶上,休息時可用。當一天行程下來時,換上拖鞋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啊。
◎防曬霜、唇膏
戶外日光強、風大,可少量攜帶,以防烈日與口唇乾燥。
◎雨衣
不管長短線,我們途中碰上下雨的可能性較大,所以有一件雨衣會讓我們免去淋雨之苦。當然,一次性白色塑料雨披也行(FB時可做桌布鋪在地上)。
◎葯品
藿香正氣水、紅花油、清涼油/風油精、雲南白葯(粉劑、噴劑)、息斯敏、酒精、紅黴素軟膏、綳帶+紗布、碘酒、創可貼、蛇葯、感冒葯、板藍根。
注意事項:
■身處異鄉,自助旅遊的背包客必須銘記古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只要你求人,不要人求你。比如說租車,你不要理會求你租車的人,而是自己選擇車和司機。這樣安全系數會更高,而且砍價也容易。
■目的地不要隨便告訴陌生人,不要隨便說出自己是獨自一人。
■當遇到一群陌生人時,如果其中有女性,一般較安全。
■時時關注別人的弦外之音。
■最好不要夜晚到達目的地,如果確實已晚,寧願呆在火車站。
■包車一定要簽合同,而且車款不要全部付完,怎麼樣都要預留30%。
■不要指望走回頭路。
■不要亂給小費,這樣既會搞壞市場,也會讓司機滋生出不懷好意的心機。
■遇到險情或危險,要冷靜處事,要有戰勝困難的決心。
■信息的正確與否對於旅程的成功非常重要,所以出發前一定要收集全面的信息,有可能的話,在行程中盡量和剛剛去過當地的朋友或者路上碰到剛剛去過的人,用手機或簡訊聯系。
㈥ 背包客旅行的時候衣物換洗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每次出門我都帶吹風機,這個很管用,只要是賓館基本都有電源,賓館里的吹風機馬力不足,我都用自己的,就算運動鞋進水,回賓館也用吹風機搞定。還有,賓館的毛巾通常吸水性超好!非貼身衣物可以用大毛巾吸干,然後再用吹風機吹乾,內衣褲什麼的還是吹風機吹乾吧。如果第二天早起趕路,建議是前一晚熬點夜把東西弄乾,如果不想這么麻煩,就得找賓館的浴帽把濕衣服、臟衣服包起來,到下一站再清洗。我出門還會多帶幾個塑料袋子,裝那些實在是沒時間洗或洗了就不容易乾的臟衣服。我的原則是出門的衣服能洗則洗,當然,潮濕地方東西不幹也很抓狂。
㈦ 給獨自背包旅行者的一些建議(新手必看)
我很理解朋友們對於邁出獨自背包旅行這一步的各種焦慮和擔心,我已經歷過一次。在我開始獨自長途背包旅行之前,隔三岔五就有朋友在我耳邊敲警鍾:別去了!外面很危險!壞人很多!一個人跑那麼遠,出事了怎麼辦!.....感謝每一位敲我警鍾的朋友,謝謝你們的關心。但是我仍然這樣去做了,一個人,背著包,踏上漫長的旅程,義無反顧。因為這是我想做的事情,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會為之承擔後果。
走出去以後,我發現,第一,獨自背包旅行的感覺棒透了!第二,這世上絕對是好人更多。
現在,我好好的活著,坐在電腦前,為同樣有獨自背包窮游夢想的朋友們寫一些旅行實用建議,希望能幫上一點忙:)
▼
關於裝備
我在出發前反復糾結過要不要買徒步鞋、登山包、沖鋒衣等等。後來我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全部沒買。這些東西都不便宜,而且用途到底有多大、對於我的旅行到底需不需要,我根本就不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冒然花下大錢買裝備是很失策的,特別是對於窮游者來說。
走出去以後,我發現這些東西可以有,但並非必須有。
如果你要登珠峰穿越可可西里,我建議購買專業裝備。但如果是普通的旅行,在城鎮鄉村間穿梭,即使是非常偏遠的地方,只要不是做極限運動,那些裝備就可以不需要。
旅行時越低調越好,越不像遊客越好。一整套戶外裝備不僅燒錢,而且是在告訴所有人自己是個有米的遊客,會使你非常惹人注意。我在內蒙旅行時,看到背著大登山包、穿著顏色鮮亮沖鋒衣的遊客,覺得他們就差在額頭綁根頭帶寫字昭告天下了。當地的人都穿著正常,或者說樸素,一群耀眼戶外裝扮的遊客殺到時真的非常突兀,極為明顯。對於獨自上路的人來說,過分惹人注意絕對絕對不是好事。
我的裝備是——平時穿的最舒服的一雙阿迪旅遊鞋,幾年前在工廠店買的,兩百元,黑色,耐臟,輕便,平時出門跑步或近距離旅行都穿這雙;朋友送的一個耐克的舊背包,有背負系統,容量約35L,看起來極為低調,深藍色,非常不起眼;以及一件已經穿過一個冬天的輕型羽絨服。
事實證明這些就已經足夠了。包不用那麼大,很大很重的包會背不動的,我這個舊背包就正好,剛結束的22天短途旅行完全夠用,更長的旅行也沒有問題。一雙不錯的旅遊鞋足以應付非極限運動的長途旅行了,並非目的地越偏遠走的路越多,其實偏遠的地方反而走的不多,因為在那種地方根本不能靠行走到下一個目的地,幾乎都是長途客車和火車代步,而且小村小鎮小城市面積沒有多大,走走就到頭,徒步的時間還沒有在大城市裡旅行來的多。
▼
關於行李
需要牢記的原則是:不要想著把家搬出去!
特別是那些女性朋友(這里沒有歧視的意思)會收拾出一大堆莫名的行李,覺得這也要帶,那也要帶,不帶上就怕萬一如何如何。最後會發現你根本背不動——這里指的背動不是指背起來五分鍾走兩步跳個圈,而是能背著它走上一整天也頂得住才行。
旅行經驗不足的朋友請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負重能力。我出門時稱了下包,15斤重,後來一路向北行,衣服越穿越多,到最北邊時大部分衣服都穿在身上了,包大概剩下10斤的樣子。聽起來很輕是不是?但當一個體形瘦弱的人背著10斤的包徒步一整天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重的,不過這個重量在我承受范圍之內,我想20斤之內都沒有問題,只是越重就越辛苦了。至於一上手就要背二三十公斤的大包出門旅行的朋友們,你們可以先背著這個包出門轉悠幾個小時,看自己是否還願意背著這樣的包出門長途旅行。
經常聽見有些女性朋友說,我要走長線,我要去很遠的地方,所以我必須買很大的包,背很多的東西。其實不是的,對於長途旅行的人來說,走的越久,行李反而越少。因為走的久了,你就會發現旅行不需要那麼多東西,其實只要很少很少的行李就可以了。比如衣服,厚的外套(如羽絨服)只要一件就好,而且大部分時候穿在身上;同類型的衣物如T恤,兩到三件即可,你只要保證洗掉這件時有另一件可以穿就好。褲子兩條就行,穿一條帶一條,牛仔褲加輕型快乾褲。牛仔褲基本上是很萬能的,可應付各種狀況。我出去之前以為旅行時是快乾褲最好,但實際上還是牛仔褲最好穿,我幾乎都是靠牛仔褲,偶爾穿快乾褲替換一下。
很久用不到的東西或是用到幾率很低的東西就不要帶了。真需要時當地買就好,別把外面想的都那麼窮困潦倒。葯物的話,我覺得一瓶雲南白葯+一小包創口貼+幾小袋止瀉葯就足夠了。真要生了大病就算有葯也得進醫院的,別指望把常用葯全備全了出去,那得帶多大一個葯箱啊。
對於常年在外旅行的人來說,收拾行李的關鍵詞不是「要帶什麼」,而是應該反復檢查「哪些可以不帶」——能不帶的東西就不要帶,千萬別想著把什麼都帶上,在路上會苦不堪言的。
▼
關於住宿
窮游者要麼背睡袋住火車站,要麼住非常廉價的小旅館。我是後者,基本都住一晚上十幾塊的廉價小旅館。下面是一些小建議:
抓絨睡袋內膽
不是為了保暖,而是為了干凈。我倒不是窮講究,而是有些廉價小旅館里的被子和床單真的是萬年不洗,臟和氣味倒是其次了,萬一染上亂七八糟的皮膚病就不好了,所以抓絨睡袋內膽是很有必要的。女性怕重,就帶個輕便的,500-600g左右,也很便宜。
晾衣繩
這個東西很容易被忽略,但其實非常的重要。長途旅行者一定會遇到洗衣服的問題,不是每家旅館都提供晾衣服的地方的,我住過的小旅館大部分都沒這條件,只能自己洗後晾在自己的房間里。所以一根晾衣繩是非常必要的,網上有賣,幾塊錢,兩頭有鉤子。可以帶一個塑料折疊衣架,一個就好,因為你不需要一天洗一堆衣服;幾個很輕的塑料小夾,用來晾襪子之類的東西。
隔音耳塞
可以考慮帶一副,很小很輕。小旅館里隔音不好,我遇上過被迫聽隔壁情侶OOXX全過程的,實在無奈。另外在火車上也常常用的著。
住宿費
這對於獨行女性是有天然優勢的,旅館老闆也不是鐵石心腸,通常跟老闆說幾句,大都能拿下比報價更低的價格。報20塊的基本都能15搞定。
盡可能住單間,門要可以鎖的
這個其實不難。很多小旅館是按床位算,住單間是15元,住多人間也還是15元/床。這家單間滿了就換一家問問。獨行旅行的人住在單間會好的多。最好不要和別人拼間,因為你拿不準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會不會趁你睡著順走你值錢的東西。
住宿地點的選擇
這個還真不好說。很多人說不能住火車站汽車站附近,但有時候不得不住在那裡。有的地區本身就小,非要住在遠離火車站汽車站的地方比較難,而且旅館不扎堆的地方價格也就不容易談,也不容易選擇一家相對性價比高的。總之不絕對,看情況吧。
洗澡
如果是十幾二十塊的廉價小旅館就不要指望能供你洗澡,要麼加錢洗,要麼換七八十塊的可供洗澡的旅館,要麼自己去附近的澡堂花錢洗。但對於窮游者來說不可能頻繁花錢去澡堂洗澡,所以大部分時候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去一次澡堂至少十幾元,如果這家小旅館能讓你加幾元錢供你洗澡的話,就用這里吧,比去澡堂或是換旅館便宜。
我通常用的是不花錢的方法——看旅館老闆是不是個好說話的人,如果是個容易溝通的人,就借一水瓶熱水——即使是廉價旅館通常也免費提供熱飲用水的。然後在水池搞定頭發吧,好說話的老闆還會再借給你一個盆子,擦洗身體也可一並搞定。當然了,窮游就請做好吃苦的准備,不要指望每天都有免費澡洗。願意花錢就花錢去洗,不願花錢就要抓住能洗的機會,因為你不知道下次洗澡是幾天之後了,尤其在偏遠地區。
▼
關於腰包
特意把這個提出來講,因為我覺得這可能是比較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大部分背包客的裝備——後面大包前面小包。如果你是小偷或是劫匪,你是去動大包,還是動小包?
對於背包旅行的人而言,小腰包是你全身上下最惹眼的地方。按照邏輯,通常會認為你把最值錢的東西都放在小腰包里——手機、相機、錢包,說不定還有身份證和銀行卡。如果你的身份證和銀行卡一起丟失,那你卡里的錢就危險了。而且小包容易偷也容易搶,所以腰包可能是個中彈率非常高的地方。
我的建議是,不要在腰包里放值錢的或者特別重要的東西。放在大包里都比放在腰包里安全的多。我的手機和相機是放在衣服裡面的口袋,平時外套拉鏈拉起來,安全;隨時用隨時拿,方便。當然我的相機是非常輕巧的卡片機,帶單反的各位就自求多福了。身份證、護照等重要證件是放在大包的拉鏈夾層里的,一天要用到幾次身份證或護照?一般也就一次。所以放在大包里並不麻煩。
腰包的拉鏈,可以使用小鎖或者超小型登山扣給扣起來。否則當你的視線被前方或是上空吸引時,腰包拉鏈被人拉開都渾然不知。我用的是超小型登山扣,至少能保證我的腰包不那麼容易被人拉開。
▼
關於錢財
原則是——身上只帶很少的現金。
我是這樣做的,旅費分成三張銀行卡,其中兩張是在各地銀聯取錢免收手續費的卡,如華夏、廣發等,華夏是每天第一筆免費,廣發和興業是每月前三筆免費,跨地域、跨行取也免費,只要是銀聯就行,這兩張卡平均分放大部分旅費,輪流取。第三張是郵政,存少量錢,是為了防止某些偏遠地區沒有銀聯ATM,郵政儲蓄所可以救急,但是郵政跨地域跨行都要收手續費,所以也只能用來以防萬一而已。三張卡分放三個地方,就算一個包出了事還能有兩張卡在手。
現金,每次取少量(三五百),只放第二天需要的數量在錢包里,其餘貼身藏。比如我估計第二天需要不超過一百元,那麼我就放一張一百元在錢包里,不會放更多。對窮游來說花錢的速度是比較慢的,三五百能用好些日子,一個月有六次免費取錢的機會,所以不用擔心。萬一錢包丟失或者被偷被搶,損失也就是一百元左右。
我說的貼身放是指收在別人都看不到的地方,也是你全身上下最安全的地方。我的方法是,找了塊舒適布料的小口袋,洗干凈,縫上釘扣、掛繩,掛在脖子上,收在內衣裡面,緊貼皮膚的,隨時感覺的到口袋的存在。這個小口袋白天放郵政的救急卡、貼身藏的幾百元現金、緊急聯系人的電話號碼,晚上會視情況而定加上相機、手機、另兩張銀行卡、身份證、護照等。如果是和陌生人拼間住,就把所有值錢的、重要的東西偷偷收進這個口袋,扣好,貼身掛在內衣裡面,以確保安全。
目前就想到這么多,等想到了再補充好了:)
㈧ 為什麼感覺歐美的旅遊背包客很多,而我們的旅遊背包客很少
我通過觀察發現,這些背包客里青年人居多,也有少部分是中年人。有的是一人獨行,也有的是情侶二人或三幾人結伴。但很少見五、六人以上成群結伙背包旅行的,幾乎見不到有六、七十歲背包出行的。
背包客出遊需要體力、需要簡行。是歐美人出遊的一種主要方式。歐美國家的青年人崇尚自然,喜愛戶外徒步運動,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背包出遊方便、省錢符合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背包游世界是他們一生中的重要活動。
出門 旅遊 是歐美人每年都要去做的事情,只要有假期,有空閑時間都不會待在家裡,出門 旅遊 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年齡大走不動的就參加旅行團,體力好、年輕些的出門 旅遊 都是背包客,並且具有普遍性。
這幾年來,在泰國普吉島國際的機場,在日本九州阿蘇火山口,在瑞士馬特宏峰雪山腳下,在希臘聖托里的懸崖酒店,在德國新天鵝城堡景區,在匈牙利的多瑙河畔,在克羅埃西亞的杜布羅夫尼克的城牆上,在英國的湖區和蘇格蘭高地.......我處處都見歐美背包客,也拍攝下一些他們的身影。
而我們國家的大部分年輕人在生活方式、出行習慣上和歐美年輕人不同,雖然這些年自由行已經成為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但背包徒步獨行出遊的還是極少數人,所佔比例遠遠低於歐美背包客。
中國背包客大都在西藏、新疆、雲南等出現的比較多,這種背包 旅遊 方式也很少出現在國內常規 旅遊 線路上,它們是 旅遊 大軍中的少數人。所以在我們的眼裡歐美的 旅遊 背包客很多,我們的 旅遊 背包客顯的很少。
以下照片拍攝於2019年10月下旬在瑞士馬特宏峰雪山半山腰,圖六是當時本人正在拍攝這些照片時。
問題導讀:為什麼感覺歐美的旅遊背包客很多,而我們的旅遊背包客很少?
一句話,這是 文化差異 所致。
在我們生活當中,尤其是那種喜歡 旅遊 的人,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國人 旅遊 喜歡拉個行李箱,而歐美人 旅遊 會背個大包,俗稱「背包客」。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習慣方面 :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人們都會有自己特有的習慣,就好比我們國人 旅遊 習慣行李箱,而歐美人習慣使用背包,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旅行目的 :歐美人 旅遊 更多的是一種探險,他們不喜歡拘泥於特有的約定俗成,更願意去開辟一片新天地,這種情況下,行李箱顯然會比較累贅,有諸多不便,但是如果是背包的話就很方便了。
而我們國人 旅遊 更多講究的是一種舒適和放鬆,拉行李箱確實比較輕松,到達目的地之後,將行李箱存放在住宿處,只需要用小背包帶一些常用的物品即可。
旅行過程 :歐美人 旅遊 更在意的是過程,他們在設定目的地之後,會花出一部分精力在享受過程方便。如果旅途中有吸引他的地方,就會隨即停下來,探險完之後才會繼續出發。
而國人旅行更喜歡拉著行李箱,一旦設定好了目的地,就會直接到達目的地,再在目的地周邊選擇要遊玩的地方。
總之,這種差異是一種文化差異的體現,這跟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等諸多因素都有關系。
首先非常榮幸的能看到您提出的問題,作為一名 旅遊 領域的創作者,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給您做出以下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被您採納,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請您批評指導!
中國遊客很少帶著大背包,瓶子和罐頭旅行,大多是拉著手提箱,但是許多來國內 旅遊 目的地的外國人都是背包客。為什麼歐洲人和美國人在旅行時經常背著大袋子,而大多數中國人卻拖著手提箱?
這與 旅遊 的目的有很大關系。很大一部分外國人出於冒險目的來到中國,不僅限於著名景點,而且可能有人口稀少的地方。當然,背包比手提箱要方便。但是,中國人很少以此為目的旅行。他們正在尋找度假旅館或住宿加早餐旅館,並存放行李並購物。
說白了就是文化差異。不是說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背包客,而是數量很少,它給出了一個一般的刻板印象。
許多網民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如何旅行是一種選擇,無論是背包還是皮箱,每種都有自己的優勢。中國人的大多數目的不是 探索 。追求舒適無疑是一種選擇。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背包客是一種旅行方式,而不同的目的當然方式各有不同。
作為一位從事導游職業,同時也是監護人的我,分享一下我的見解。
首先,背包客大體都是年輕人為主,而往往是這個年齡段的歐美人,處在剛剛在學校,家人的陪伴感知這個世界之後,更嚮往通過自己來認知這個世界。
而背包客一般需要攜帶的東西不太多,也不會主要以休閑為主,更多的是輕裝簡出,在悠閑地時間,以及經濟能力下,更多地去一些地方。
而我總會給我監護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管輸一個概念,就是,旅行,度假, 旅遊 ,也許還是有一些分別。
一般在孩子從小學階段開始,更多地是學校組織的 旅遊 ,這個時間段的孩子,更多的是感知世界的大不同,因此,不在乎有多深入,相對來說涉獵的廣一些才是關鍵。也因此,在周末,尤其是小假期,會有很多學校組織的學生 旅遊 團,在歐洲各個國家穿行。
而當孩子的感知有了一些明確的興趣趨向,那麼家長會在相對的時間,更集中的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設計自己的旅行規劃,就不會那麼趕路,也相對比較悠閑。
而背包客大多是在這兩個環節基礎上,水到渠成的發展而來。
很顯然,我們的背包客似乎少了一些基礎。更多的是人們出行的一種單純的選擇,而不會是一種必然的階段。
其實無所謂哪個好與壞,適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出行方式,絕對沒錯。
我們國家人口眾多
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1、國情不一樣,美國人和一些歐美國家的人他們普遍是不存錢的,有錢就到處 旅遊 ,或者是掙一點錢就去玩樂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發達國家的福利和政策比較優越,他們不需要操心生老病死都是由國家負責承擔的,可以說是拿著各個國家的錢養著自己國家的人,所以他們有多餘的錢拿去happy。中國相比就少一些背包客,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還是基層公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奔小康,很多人雖然看上去很風光,實際上都背負很大壓力,生老病死,結婚,生子,養老,教育,醫療等等都需要承擔,雖然國家正在一步步改善這些民生,為民謀福利,但是還是有很大空間,很長路要走。所以,國人哪有閑心或者是閑錢去玩樂旅行或者出國,頂多平均每人每年去 旅遊 一次,有的甚至一輩子都沒出去過自己的老家。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外國人的人生理念與您我有所同。我們喜歡把錢
㈨ 背包客的起源
Lonely Planet的創始人托尼·惠勒(Tony Wheeler)遠道而來,講述他與MINI不得不說的故事,與Countryman由來已久的淵源。Lonely Planet 是當今全球上千萬旅友去往世界各地最重要的參考工具之一,在LP早期成長中的那個自助旅行剛剛萌芽的年代,Lonely Planet的名字便成了衡量旅行信息准確可靠與否的標准。說幾件事,你便可以認識到他的知名度:1996年,《紐約時報》文稱托尼為「全世界背包客和探險旅行者的帶頭人」、改變世界旅行方式的「先鋒」人物之一; 當比爾·蓋茨造訪澳大利亞時,他只想求見兩個人:政府總理和托尼·惠勒; 2002年度英國旅遊作家協會授予惠勒終生成就獎。如果你熱愛旅遊,想必對Lonely Planet會略知一二,但是LP誕生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只有創始人自己娓娓道來,才是最動人的。當晚的另一大亮點就是惠勒先生將在現場發布一本Lonely Planet新書,專為MINI COUNTRYMAN量身定製,且限量發行。
背包客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種文化風格,就像是美國西部牛仔一樣,背包客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風格。社會上也逐漸出現了許多與背包客相關的產業,有的是承繼背包客精神,有的是延續一種文化,例如2011年12月份,雅蘭仕以背包客為題材,吸取背包客敢於挑戰的冒險精神,發布了銳意背包客系列便攜音箱。
㈩ 背包客為什麼會有負面含義最好是學旅遊的解釋下
體現後現代文化的特徵編輯本段回目錄許多美國人認為,這種與大規模商業化旅行反其道行之的旅行方式對於主流文化是一種沖擊。而在西方的社會學家眼裡,背包客文化具有一些後現代文化的特徵:高流動性、強調不連貫的社會關系;背包客則是帶有後現代風格的一群人,他們是一些「無根的」個體,有著強烈的證明自我存在的願望。
獨立旅行最看重個人體驗編輯本段回目錄雖說資格最老的南美自助游指導叢書《南美徒步游手冊》問世於1921年,但是真正世界范圍的旅遊指南熱是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創造了「自助旅行聖經」——《孤獨星球》叢書的英國人惠勒夫婦,就是把個性化低成本旅遊經驗發展成獨立旅遊文化的典型範例。30多年前,托尼•惠勒夫婦為了紀念兩人的愛情生活,聯手將他們的旅行經歷撰寫成書,自費出版發售後,沒想到居然大受歡迎。惠勒夫婦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很多人有著和他們相同的愛好和相似的經歷,於是他們決定創辦一個專為自助旅遊者提供旅遊指南的出版社。
實際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國家的年輕人在享受和平生活帶來的寧靜之餘,開始思考自我價值和精神歸宿。很多年輕人在朋友的建議下紛紛背起簡單的私人行囊,帶著問題獨自上路。對於他們來說,旅行的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是旅行中的經歷體驗更是他們所關注的。無論是一個人獨行還是眾人結伴,背包客們都不是沿路看著風景,而是嘗試體會自己從來沒有經歷過的生活環境。
在歐洲,這些背包客往往將目的地選在人跡罕至的雪山、湖區或是邊陲小鎮。很多背包客在結束了一段旅行之後,會以文字的形式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與人們分享,這也讓世界上很多極具特色的景緻開始為人所熟悉,更讓不同年齡的人們都愛上了這項活動。而在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開始嘗試獨立旅遊,成為這項風靡全球活動中的一分子。
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也曾說過,背包客注重的是環保、與他人的溝通、跨文化的交流。隨著經濟和社會環境的發展,無論經濟條件還是技術條件都給現在的人們提供了做背包客進行自助旅行的基礎。如攜帶型全球定位系統的使用、通訊技術的進步等都使得這種自助性質的旅行不再危險,也不必付出太大的個人代價。此上,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安定和平穩,這反而使人們產生脫離一般生活軌道,體驗浪漫、冒險和不同凡響生活的心理需求。背包客主張體驗自然和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對現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向更平衡、開放與和諧發展有好處,相信背包客文化在中國年輕人中間會越來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