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球的石油能源。還能讓我們用多久
1.世界石油存量
根據歐佩克(OPEC)的數據,截至2018年,全球有1.497萬億桶(國際石油桶以世界平均比重阿拉伯34度輕原油為基準計算,每一原油桶容積約等於159升)石油,其中79.4%的儲量位於歐佩克國家中,而歐佩克的儲量中有64.5%位於在中東。委內瑞拉和伊朗這兩個受制裁的國家共持有歐佩克30%的儲量。奈及利亞和利比亞(也有阻礙生產的安全隱患)持有另外5%的石油,這使全球35%的石油有留在地下的風險。
但是,盡管歐佩克在世界石油中佔有最大份額,但在未來十年中,大多數新的石油供應將來自美國。因為美國頁岩油技術,導致美國的成為第一大產油國。
2.石油需求增長
未來幾年,石油需求增長將放緩。但是,需求增長放緩並不意味著需求增長為零,對「峰值石油」的呼聲仍然遙遙無期。因此,盡管目前全球可能每天使用1億桶石油,但根據EIA的估計,2019年的石油消耗平均每天將增加110萬桶。到2020年,預計將增長140 萬桶桶每天。然而,這些預測經常被調整,並且由於分析師預測經濟疲軟,因此需求增長預測在最近幾周被下調,因此需求源於中美貿易戰。
歐佩克估計,從2019年到2023年,石油需求將增長730萬桶,從2019年到2040年,將增長1450萬桶。這意味著到2040年,世界每年將使用近420億桶石油。
世界各國石油消耗
3.現在每天石油消耗一億桶
能源信息署(EIA)估計,2019年世界每天消耗96.92百萬桶,排名前10位的消費者占總消耗的60%。每天將近1億桶。
按今天布倫特原油每桶60美元的平均油價計算,這相當於消耗了58億美元。
石油消費量排名前三的國家是美國(20%),中國(13%)和印度(5%),佔世界消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這三個國家中,只有美國是主要的石油生產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是世界三大石油生產國中的兩個,在消費方面分別排名第5和第6。
所以,在已經知道的存量1.5萬億桶原油情況下,每天一億桶,還能使用41年,要到2060年才能使用已經探明石油儲量。但是,隨著新探明石油增加和採油技術進步,人類不必為此擔憂。
世界石油儲量
石油能用50年左右,這是小油瓶在課本上學過的內容,小油瓶也曾經一度深信不疑,但是大學選擇油氣類專業學習之後,認識也隨之改變。小油瓶想說隨著石油工業勘探開發技術的發展和地質認識的不斷提升,石油資源再使用100-200年問題應該不大,理由如下
1、廣義石油資源包括哪些?大家通常說的石油是油氣類資源的統稱,根據儲藏形式和油品的不同,石油資源可劃分為兩種:常規石油和非常規石油(重質油、稠油、頁岩油、緻密油等)。天然氣資源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劃分,常規天然氣和非常規天然氣(包括近10年來最火的頁岩氣、緻密氣、煤層氣、可燃冰等等)。
這些石油資源僅僅是人類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種類,或許隨著認識的不斷提高,人類在未知領域和未知區域發現新的石油資源種類也未可知。
2、現有認識程度下全球還有多少石油資源?
那麼我們可以計算出,全球剩餘的常規石油可采儲量為4523億噸,國內一般取1255立方米天然氣=1噸原油,天然氣已采出62.9萬億方約等於501億噸,剩餘天然氣可采儲量為4381億噸。
此外按照每年油氣勘探提交的儲量增加比計算,未來常規石油和天然氣待發現資源量達3065億噸
隨著勘探開發技術的提升,除常規油氣資源之外,非常規油氣資源也是油氣資源的重要補充,據統計全球非常規油氣資源可采總量為5834億噸
目前非常規油氣中勘探成本最低,最有效益的就是頁岩氣了,在美國頁岩氣成本已經降到很低了,相當於桶油28.3-42.5美元,已經做到了比中國東部老油田桶油成本還低,近10年來中國也加大了頁岩氣的勘探開發力度,已經先後建起了涪陵和威遠兩大頁岩氣生產基地,據報道在鄂西又發現了地質資源量達11.68萬億立方米的頁岩氣資源。
除了頁岩氣領域發現之外,目前中國在海域天然氣水和物(可燃冰)成藏理論創新與開發技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2017年中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次可燃冰試採取得成功,標志著中國已經具備這種古老又年輕的資源開發能力了。為什麼說可燃冰是既古老又年輕的資源呢,古老在於其形成的地質年代久遠,年輕在於人類對其發現和研究時間較晚,因此他又被稱作未來能源。
這種未來能源潛力巨大,就儲量而言,可燃冰非常豐富,約是剩餘天然氣儲量的128倍,其有機碳總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氣炭含量的兩倍。僅海底探查的可燃冰分布量,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
3、石油資源可以用多少年?有了已知剩餘資源量,再有每年全球資源消耗量,這就是個簡單的計算題了
根據推算,全球剩餘的石油可采資源量約為9000-10000億噸,按照全球原油產量43.82億噸推算,全球石油還可以開采200年時間;
按照全球5.3萬億方的天然氣產量,全球天然氣可采160年以上。
千帆競渡,百舸爭流。在當今能源 科技 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相信人類必定能發現更多的油氣資源種類,有效提升目前老油田並不是很高的採收率,油氣資源在近200年還能一直持久,像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
很早以前就有所謂的石油枯竭論,或者是資源有限論。
其主要觀點如下:
1)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
2)人類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使用,用不了多久就會用完的;
由於石油對現代工業的極端重要性,所以很多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石油還能用多少年?有人估計,如果現在地球上人不再勘探新的油田,且消費保持不變,那麼還能夠用50年(BP石油公司在2017年6月份發布了《2017年世界能源統計報告》,2016年底全球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2707億噸,比上一年增長0.9%,儲采比為50.6年。)。實際上類似還有很多估計,大約是幾十年到幾百年的時間,但是實際上這種估計都是非常不靠譜的。
但是實際情況如何呢?
每年原油存儲量增長比每年的原油消費增長要多的多 。
而且每年的原油消費都是變化的,比方說,近五十年來,原油的消費已經翻了很多倍,如果50年前估計的話,可能早就用完了。
比方說,1987年,全球原油已探明儲存量930億噸,全球原油產量為30.92億噸,由此推出當時開采年限為「僅為」30年左右。而實際上,2017年最新的數據顯示已探明的儲存量為2707噸,接近三倍。
2017年,原油的日均消費接近1億桶,約為1300多噸 。
另一方面世界能源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新能源正在逐步被發現和替代。原油的重要性在下降。但 是中短期內,原油的地位不容動搖 。
雖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原油的邊際採收成本正在提高,如頁岩氣;因為簡單的油已經被採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很多都是採收成本更高的。不過技術也是在進步的,技術進步將會緩解這種情況。但是究竟能不能跟上速度呢?還不好說,但是不用太擔心 ,能量是守恆的 ;
能源是一門學問,要想真的弄懂,還有很多要學習的部分。就個人來說就不用擔心原油能不能用完了,反正這輩子是用不完的了。 發展中的問題自然會在發展中得以解決 。自有專家來解決這些事情。
正如著名的沙烏地阿拉伯前石油部長艾哈邁德·扎基·亞馬尼在談及能源轉型的未來時所預言,「石器時代的終結並非因為石材的耗盡,而石油時代也將在原油枯竭之前終結」。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現代世界的命脈。世界各地的油井每年從地下抽取大約近億桶原油,各國消費了同樣多的石油。以這種速度,我們能在不耗盡供應的情況下繼續從地下抽取石油多久?
自然,我們不能從一口井中開采整個地球的石油。無數油井遍布地球表面:一些活躍,一些枯竭。每口油井都遵循生產曲線,產量在幾年內上升、穩定,然後下降到零。這就是所謂的哈伯特曲線,由殼牌石油公司地質學家馬丁·金·哈伯特於1956年提出。
哈伯特還將他的曲線外推至全球石油產量。石油公司首先發現易於開採的大型油田,然後在大型油田衰落時轉移到更小、更深的油田。新技術也繼續使以前未開發的石油儲藏成為可行的儲備。總體曲線預測全球產量將上升、達到峰值,然後下降。 然而,在這種逐漸衰落開始之前,人類會到達一個被稱為峰值油。
想像一個裝滿水的大瓶子,開始時毫不費力地一杯接一杯地倒下去,直到最後只能倒出一點。最終,你不得不嚴重傾斜來倒水。峰值油是最後一次裝滿的杯子。需求繼續增長,而地球上不可再生的石油儲量卻在減少。 個別國家已經達到石油峰值。美國產量在1971年達到頂峰,隨著全球石油產量在2005年趨於平穩,一些分析師表示,世界石油已經見底。
2006年,劍橋能源研究協會預測地球上仍有3.74萬億桶石油,是石油峰值支持者估計的三倍。該協會預測,全球石油產量將在21世紀中葉達到峰值。 石油峰值後會發生什麼?最壞的石油危機預測包括天然氣價格飆升、全球化的結束、普遍的無政府狀態以及對以前受保護的鑽井無情開采。
石油供應不可能永遠滿足全球石油需求,因此需要新的能源和使用方法。即使技術允許我們獲取地球上的每一滴石油,日益稀缺和不斷上漲的價格也需要在人類真正耗盡石油之前進行廣泛的變革。
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化石能源都不可再生,十幾年前就說石油還能有二三十年,到今天為止說石油還可以用三五十年,總之這個石油儲量貌似很緊張,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於化石能源的依賴越來越大,消耗量也越來越多,但石油儲量貌似越來越多。因此很多人都很懷疑這個事情,認為石油能源的緊缺是一場陰謀論,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隨著人類 科技 的進步, 探索 到的石油儲量越來越多,甚至超過之前幾十年的石油消耗量,因此總會給人這樣的錯覺,為什麼總說石油緊缺,但隨著消耗石油儲量卻越來越多,這就是原因之一。
世界上石油總儲量預估在1800億噸左右,如果按照年耗油量在40億噸左右,那麼石油還夠人類使用40多年。但是隨著人類對是有個開采使用,我們也不斷的在發現更多的石油儲量,例如我國在19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8億噸。石油資源雖然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資源,但關鍵問題是我們尚沒有把所有的石油資源全部都勘測出來,隨著使用隨著發現。
目前關於石油的形成有兩個成因:第一是有機物形成石油,這個說法認為遠古時期的動植物死亡後被深埋地下,有機物被分解,經過特殊的環境溫度及壓力等形成石油和煤炭。這種化石能源的成因,認為石油和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資源,越用越好;第二個是無機物形成石油,這種說法認為地球內部存在的無機物碳和氫等,在特殊的環境下發生反應,形成化石能源,這種成因認為石油和煤炭等是可再生能源,隨著使用消耗,它們也在源源不斷的形成。
實際上人類發展對於化石能源的依賴是一個不好的趨勢,尤其是石油煤炭的使用,產生的有害物質會危害地球的生態環境,現在的全球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就是因為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溫室氣體,同時由於發展樹林面積減小,光合作用減弱,消耗的二氧化碳自然就會減少。
隨著發展能源結構也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對於清潔能源的使用越來越多,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尤其是人類研究的可控核聚變,如果有一天真正的實現了,那麼就不需要依賴化石能源,因為使用核能的效率非常高。雖然現在一直都在宣揚著石油即將枯竭,但真實情況是發現的石油儲備越來越多,現在的石油再使用個幾十年都沒問題。當然誰也不知道幾十年後能源結構會變成什麼樣,是否還會發現更多的石油儲備。
關於石油的「無機物生成論」是有驗證方法的,因為如果石油的形成跟生物體沒有關系,那麼在其它天體上如果條件滿足也是會產生形成石油的,那麼在太空探測的時候以太陽系內天體為例,發現火星或者月球內部儲存有石油,那麼石油很大可能就是無機物形成的,當然這樣的論證方法也不絕對。
但無論如何石油在目前甚至未來的幾十年內都是我們依賴的能源,工業大發展脫離不開石油的使用。
我提供一個數據,你參考一下,2019年的6月份,英國BP石油公司發布了一個報告,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大概在17297億桶左右,委內瑞拉的石油儲備量最多,達到了3030億桶,其次是沙烏地阿拉伯的2970億桶,再之後是加拿大的1700億桶,伊朗1550億桶,伊拉克1450億桶,俄羅斯1050億桶。
考慮到人類日消耗的石油量在1億桶左右,所以這17297億桶石油,還夠人類使用47年,但47年肯定不止,因為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石油,人類其實也沒搞清楚,隨著地質勘探的進行,全球石油的儲量肯定還會繼續增加,至於能增加到什麼程度就好說了,但以人類的消耗速度來看,即使全球石油的儲量增加一倍,也只能支撐人類使用100年。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塊油田開採到40%,它就會被放棄掉,因為越到後面開採的成本就越高,在自然壓力的情況下,最好開採的那部分只佔10%,剩下的就需要注水加壓等方式,因為後面的石油非常的粘稠,運輸,脫水,採集等等一系列技術難度太大,所以石油公司採集到40%的時候,就會轉向另一塊新的油田。
美國的一些公司在很多年前,就開始轉向頁岩油,頁岩油屬於一種特殊的石油,開採的成本也相對高一些,但08年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原油價格飆升,開采頁岩油也變得有利可圖,但無論是頁岩油還是普通的石油,它們遲早有一天要被取代,因為隨著石油的總量越來越少,它們的價格將越來越貴,短則幾十年,長則100年,石油將慢慢淡出人類的視野……
地球上的石油貯量到底有多少,之前很長一段時期都沒有準確的數值,因為人們對地球石油貯量的勘探技術,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
比如, 上世紀30年代,人們普遍採用重力、地震折射波、沉積學等理論探測石油,最開始探明貯量很低,還不能形成全球總貯量的統計值。上世紀60年代,又採用板塊理論、地震勘探的疊加技術,使石油勘探水平大幅提升,到1987年全球原油探明儲量為930億噸。進入新世紀以後,人們又應用信息技術,又在地殼小型斷塊、隱蔽性油藏方面的勘探取得突破,至2017年躍升至2700億噸,較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3倍之多。不過近年來勘探的潛力已經挖掘得非常充分了,對全球石油貯量的修正速度也降了下來。目前世界上認可的地球石油資源探明貯量即為2700億噸。
與此同時,隨著石油消耗產業的規模調整,特別是新能源的開發以及油頁岩的開采,對石油資源的消耗增長壓力逐漸緩和。 以全球石油目前的探明貯量2700億噸計算,除去已經開採的1300億噸左右的原油,現在每年全球直接消耗石油的數量為33億噸,那麼在未來40年左右,全球石油資源將會被消耗怠盡。
從世界范圍來看,石油資源的空間分布是極其不平衡的。中東地區佔比最高,達到48%左右,主要集中在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敘利亞等亞洲國家。其次為拉丁美洲,佔比達到19%左右,以委內瑞拉居多。排在第三的為北美洲,佔比為13%左右,以加拿大居多。剩下的20%左右,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非洲和亞太等國家。其它區域的石油資源則相對較少。
石油屬於傳統的化石能源,也是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化工行業污染物排放歷來數量多、強度大,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需要不斷地進行污染控制及治理技術的創新,在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提高原油產投比,提升能源製造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從能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需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生物質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達到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的目的,這才是有效應對石油資源危機的根本出路。
這是一個令人類大傷腦筋的問題!過去,人們認為地下的石油是動植物腐爛後長期演化形成的。現代科學認為石油是地球內部熱能運動出的「汗"。但不管是怎樣形成的,越用越少這一趨勢誰也改變不了!有時我們很多人在一起議論,一旦石油用光了,所有的車都停了,化肥,塑料的產量急劇下降,那時又回到以前的遠古 社會 ,騎馬騎驢,燒木柴野草……西方國家作過統計,說地球上石油儲量約17290億桶左右,大約能夠人類再使用40~50年。看到這些統計數字,真叫人擔憂!看來我們必須尋找新的能源。
地球上的石油還有多少?還能提供地球人類用多久?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們就知道全世界石油還可以供人類使用大約50年,當然今年已經是2020年,假如按八十年代那會計算的話,已經過去了40年,現在是有儲量狀況如何?人類還能用多久?假如沒有石油人類該怎麼辦?下文來做個簡單分析。
全世界石油儲量到底還有多少?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總共有成員國12個,這是全世界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原料國和輸出組織,它的目的是「協調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與價格、確保石油市場的穩定」,當然OPEC的發展似乎有些變味,與一些成員國的理念起了沖突,因此卡達已經於2019年1月退出OPEC組織,厄瓜多也於2020年1月退出OPEC。
2019年6月,英國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2019年世界能源統計評審》報告,全球石油儲量17297億桶,與早先公布數據相比變化不大,按當前全球需求測算可供開采50年。沙特由2017年的2662億桶調整至2018年底的2977億桶,但仍然比委內瑞拉的3030億桶略低,加拿大1680億桶第三,伊朗以1560億桶位居第四,伊拉克以1470億桶位居第五。
OPEC成員國分布
各位應該很好奇,委內瑞拉位居第一,但國際上關於石油輸出總是沒多少委內瑞拉的聲音,其實這也難怪,因為委內瑞拉的石油屬於高含硫原油,含硫量高達5.5%,催化加工和二次加工問題比較大,而且環保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而北海布倫特原油含硫量為0.37%,屬於高品質原油,所以全球石油市場中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是一個重要參考指數!
部分原油的API值和硫含量值情況。越靠上、越靠左,油品越差;越靠右、越靠下,油品越好。
委內瑞拉的原油含硫量5.5%,煉油成本很高,無論是經濟成本還是環保成本,因此委內瑞拉盡管石油儲量非常豐富,但其話語權比重並不高!
當然回到石油還能用多少年的話題,其實就像核聚變,一直都是永永遠遠的50年,如果按當前消耗1億桶/年計算,大概47年左右吧,所以說50年也沒啥大毛病!
石油到底用得完的還是用不完的?其實從八十年代起就開始忽悠的石油快用完了,忽悠了40每年還在說可以用50年,就像一個騙局,或者說提價的騙局,但事實上這跟石油的成因有關系,如果是生物有機質成因,那麼它真的會用完的,畢竟地質史上積累的碳是有限的,但如果是無機成因,那問題就不一樣了,盡管它也是有限,但在人類的角度上來看,是一定意義上的無限!
我們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石油有機成因,而且它的證據也非常充分,石油餾分具有生物有機質普遍的旋光性,而無機質則不具有這種旋光性,但如果加熱至300攝氏度時候,無機成的環境則很容易超過300度,而全球溫度最高的油田也不過100度,這就是最明顯的證據!
另一個說法是近代和現代沉積物中都具備了構成石油的各種烴類化合物出現,也就是說即使在現代沉積物中,石油的產生仍然在繼續,只不過這個過程是在有些漫長,我們也不可能等到現代沉積物變成石油的那天!
無機成因的說法來自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和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合作的無機成因理論,他們認為地球誕生時即有大量的碳氫化合物,在高壓的岩層中逐漸形成石油,並且隨著時間推移而富集,繼而形成油田!
至於旋光性,兩位大佬認為這是被微生物污染而已。
不過現代石油成因仍然以有機成因為主流,因為無機成因無法解釋幾乎所有的油田都誕生於沉積岩中,而且也無法解釋在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馬蠟烷,植烷,甾烷,伽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因此作為吃瓜群眾,我們支持有機成因!
石油用完了咋辦?要釐清這個問題,必須要知道石油是拿來幹嘛的,石油有兩大主要功能,其一是作為能源使用,其二則是作為化工原料(包括生活用途),當然還有一個輔助功能是潤滑油使用!
作用能源的替代似乎並不難,因為電能可以在絕大部分場合代替它的能源用途,比如當前正在如火如荼開始的電動 汽車 ,但在現代條件下,有一個位置在哪是是無法代替的,即航天事業,因為暫時無法用電來發射火箭,不過現代火箭燃料多樣化,比如流行的液氧煤油可以用液氧,液氫代替,鋼鐵俠馬斯克開發的甲烷液氧火箭等等,似乎也是有可能,只不過大家稍高些。
還有一個是工業原料,包括我們日常的化纖以及塑料製品,還有工業上多種復合材料等等,這個理論上可以用合成來方式太解決,但代價是相當大的,不過燃料油省下來作為化工,怎麼說都可以支撐很多年,算是解決了吧!
最後一個是潤滑油,估計這個應該沒啥好代替了!
當然以上只羅列了幾個關鍵的作用,比如 汽車 工業的合成橡膠(電纜絕緣也是),還有制葯行業的各種提取物,也有日常清潔用品與化妝品等等,其提煉後的殘渣瀝青也是交通道路建設的重要鋪路材料!
所以,石油暫時還不可替代,只能用燃料油節省下來勉強支撐!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不過我覺得這資原總有枯竭的時候!
Ⅱ 哪個國家是石油大國
石油大國是科威特。
石油國家有委內瑞拉、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等,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擁有豐富的石油儲量。科威特是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東臨波斯灣,該國石油資源豐富。
石油開采是科威特的主要經濟命脈,財政收入90%以上來自石油,科威特有時也被稱為浮在石油湖上的國家。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Ⅲ 世界石油產量多少
科技進步不斷增強了人類獲取石油的本領。在過去一百多年的石油勘探開發歷程中,全球石油產量實現了3次跨越式增長。如圖1-2所示,第一次是在20世紀20—30年代,世界石油產量從1億噸增長到2億噸,這一時期地震反射波法、內燃機鑽機和牙輪鑽頭等技術被廣泛應用;第二次是在60—70年代,世界石油產量由10億噸跨越到20億噸,這主要得益於板塊構造、注水採油、噴射鑽井等新理論和新技術的出現;第三次是在90年代以來,世界石油產量穩定在30億噸以上,期間盆地模擬、水平鑽井、三維地震勘探,以及三次採油技術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從上述事實中,我們不難看出,每次石油產量的跨越式增長都是一批重大石油科技理論和技術突破的結果。
近代石油工業從1859年德雷克井的發現開始,隨後以較大規模開發得以推進,但由於鑽井、油藏、開采、運輸等技術約束,尤其是消費對象並沒有大規模擴大,因此,到1920年產量不到1億噸。隨著石油消費的大大推廣及技術的進步,石油產量快速上升,到20世紀70年代產生了兩次石油危機,各國對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石油的形勢出現了質疑,石油枯竭論使80年代產量出現了下降趨勢,但隨著石油的進一步發現,石油枯竭論弱化了,一直到目前的接近40億噸產量並持續維持。
圖1-4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量
Ⅳ 世界石油的分布
世界原油主要分布地區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一、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三、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克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
四、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目前,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六、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1.9億噸、7.7億噸、5.8億噸和4.1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Ⅳ 世界石油生產國排行榜
1、美國;2、沙烏地阿拉伯;3、俄羅斯;4、加拿大;5、中國;6、伊朗;7、伊拉克;8、阿聯酋;9、巴西;10、科威特。
具體介紹:
1、美國
詳細介紹:美國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最大的國家,占據了全球總量的13.2%,國家的石油存儲量也是很驚人,達到了206.8億桶,其每日的產量在1500萬桶以上,而且漲幅也在不斷提升。 2、沙烏地阿拉伯
詳細介紹: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是享譽世界的,它也是中東地區最大石油生產國之一,佔全球產量的10.61%,國家的石油存儲量達2626億桶。 3、俄羅斯
詳細介紹:俄羅斯作為一個非OPEC組織的成員國家,石油行業在全球依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其產量更是佔到了11.41%,探明儲量為600億桶。
4、加拿大
詳細介紹:加拿大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在全球的石油儲存比例是很大的,達到了11.91%,日產更是在300萬桶以上,其中大部分的石油都位於阿爾伯塔省內。
5、中國
詳細介紹:中國最早開始石油的儲存以及開采大約是在上世紀50年代左右,目前我們國家的石油產量大約占據了市場的4.45左右,其中日產量達到了431萬桶以上,除了產量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之外,中國還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6、伊朗
詳細介紹:伊朗的石油資源是享譽世界的,大概世界上10%的石油資源都在伊朗,已證實石油儲量就達到了1370億桶。
7、伊拉克
詳細介紹:伊拉克因為戰爭原因,經濟發展是非常緩慢且落後的,但是由於石油資源豐富,伊拉克目前依舊是OPEC的第二大產油國,日常石油量在438萬桶。
8、阿聯酋
詳細介紹:眾所周知阿聯酋的富人是非常之多的,而這些有錢人大多都是依靠著石油起家,國家目前已證實石油儲量為978億桶,佔全球儲備比例的6.65%。
9、巴西
詳細介紹:巴西其實在榜單中的儲存比例是不高的,但是石油儲存量放在全球范圍內依舊穩居前列,達到了128.6億桶。
10、科威特
詳細介紹:科威特這個國家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它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波斯灣一角,與伊拉克相鄰,目前科威特已知的石油儲量是在1040億桶以上,大約是占據了佔全球儲備比例的7.07%。
Ⅵ 西歐地區油氣工業概況
由前面世界油氣地緣政治格局分析已經知道,西歐屬於油氣消費大區,但其區內油氣資源非常少,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油氣資源主要靠進口解決。當然,西歐本土部分國家也有一些油氣資源,如英國、挪威、荷蘭、法國、義大利等。
一、西歐地區的石油工業
西歐是後起的大產油區。1970年以前,西歐還是一個貧油區,採油業只限於陸上若干小油田,原油產量微不足道。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北海沿岸國家已經發現近海豐富的油氣顯示,但由於自然與經濟方面的原因,開發利用被推遲了。到了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1973年以後,高漲的油價才賦予開發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經濟意義。隨著北海原油產量的增長,西歐甩掉了「貧油」的帽子,成為一個新興的原油產區。
西歐採油業的主要產區分布於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屬沿岸七國,其中英國、挪威分得面積最大,分別佔46%與25%,北海的採油業就集中在這兩國海域。荷蘭、丹麥、前西德、比利時、法國共獲得其餘的29%,但這些海域的原油產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國是隨著北海石油開發而崛起的第一產油國。1975年下半年,英國北海海域的阿蓋爾和福蒂斯油田開始出油,從此,英國採油業突飛猛進。1980年起,英國成了西歐主要石油消費國中唯一一個能夠自給並能輸出原油的國家。到1998年,英國的石油產量為1.33億噸,同期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7.08億噸(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歐第一石油儲量國。1998年,挪威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4.89億噸。挪威北海海域的採油業早於英國,197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為其起點。1975年生產原油900萬噸,成為西歐第一個石油自給有餘的國家。爾後,原油產量穩步上升,1992年達1.64億噸,超過英國成為西歐地區最大產油國,1998年,其石油產量為1.52億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產油國之一。2003年5月,挪威駐委內瑞拉大使達格·默克宣布,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將在委內瑞拉德爾塔拉天然氣項目中投資30~50億美元。這是挪威迄今為止涉及金額最大的國外投資計劃,它意味著挪威石油工業開始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國際石油經濟編輯部,2003)。
2000年西歐地區石油儲采比為7,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3.4億噸,佔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餘探明儲量25.38億噸減少了7.7%。2000年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4.5萬億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4.43億立方米增加了1.5%,佔世界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的3.01%。2000年西歐石油生產量為3.21億噸,比上年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佔全世界石油產量的9.58%(其中英國2000年的產量為12684.5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3624.5萬噸減少了6.9%;挪威2000年的產量為16081.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5088.0萬噸增長了6.6%。),而1999年西歐石油消費佔世界石油消費的22%。西歐1999年的天然氣產量為2892.37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億立方米增加了8.5%,佔世界產量的12.31%,而其天然氣消費量1999年為4173億立方米,佔全世界天然氣消費量的17.38%。天然氣在歐盟15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將近24%,相對世界其他地區而言,歐盟天然氣儲量有限,產量不高,但消費量和進口量很大,輸氣管網發達。截止到2001年底,歐盟天然氣探明儲量3.2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的2.1%,主要分布於荷蘭(1.77萬億立方米)和英國(0.73萬億立方米)。歐盟2001年產氣量2129億立方米,佔世界的8.6%,主要生產國是英國(1058億立方米)和荷蘭(614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3433億立方米,佔世界的15.9%,主要消費國是英國(954億立方米)、德國(829億立方米)、義大利(645億立方米)、法國(407億立方米)、荷蘭(393億立方米)和西班牙(182億立方米)(劉岩,2003)。
二、西歐的油氣貿易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西歐石油進口量已達4000多萬噸,超過了美、日兩國進口量的總和,相當於世界總進口量的30%。進入60年代以後,西歐實施了能源從煤炭到石油的轉換,石油消費量激增,至1973年石油進口量佔世界石油總進口量的45.6%,那時,西歐是一個貧油區,原油產量僅約1800萬噸,對於區內龐大的消費需求不過是杯水車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費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隨著挪威、英國北海石油的開采,提高了區內原油的自給率。同時,重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壓縮石油消費量『提高天然氣、煤炭和核能的消費比例,石油進口量顯著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產受資源儲量規模的限制,西歐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進口國。中東和非洲是西歐石油進口的基本來源,此外,來自原蘇聯與拉美的石油亦佔有一定的比例。義大利、法國、原聯邦德國是西歐三大石油進口國。
北美和歐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氣消費的主要市場。在北美主要天然氣的出口國是加拿大,其主要通過管道向美國出售天然氣,2000年的管道天然氣貿易量為1034.4億立方米;歐盟天然氣消費的39.2%來自進口,而且進口來源多,半數成員國完全依賴進口(劉岩,2003)。在歐洲天然氣的主要出口國是俄羅斯、荷蘭、挪威、英國等,出口到義大利、土耳其、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因此,加拿大、俄羅斯、挪威、荷蘭和英國是保證北美和歐洲這兩大消費區天然氣供應的最重要國家,在地區天然氣貿易中具有很強的地緣政治優勢。
俄羅斯在中歐和西歐的天然氣供應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對歐洲其他國家來說,如果沒有俄羅斯的油氣供應,特別是天然氣的供應,歐洲的能源安全就面臨著很大的威脅。2001年,歐盟管道進口天然氣1542億立方米,其中,來自俄羅斯752.3億立方米(劉岩,2003)。但俄羅斯在站穩歐洲市場的同時,准備利用其強大的油氣優勢,東向開發東北亞和中國市場,以防其油氣出口的單一性而帶來的劣勢。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氣儲量為1.2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為449.6億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歐洲大陸和英國的天然氣比1998年增加了6.8%,達到455億立方米。法國燃氣公司是挪威天然氣的最大買家,共購進112億立方米。德國的魯爾天然氣公司購買了95億立方米,比利時配氣公司購買了56億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國的天然氣增加到13億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輸氣管網完成擴容改造,連接Kollsnes與Emden終端的歐洲輸氣管道二期工程開始投入運營。2001年,歐盟進口天然氣的1542億立方米中483.8億立方米來自挪威(劉岩,2003)。
2000年荷蘭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77萬億立方米,產量為628億立方米,出口量為366.2億立方米。1999年荷蘭的管輸天然氣出口量由於向德國的出口減少,1998年下降至350億立方米,同時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線擴建工程的影響,出口到義大利的天然氣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輸天然氣量為366.2億立方米。
2000年歐洲還是液化天然氣(LNG)進口第二大戶,進口量為326.8億立方米,僅次於亞太地區(其進口達980.4億立方米)。2001年進口LNG為287億立方米,其中來自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卡達、阿曼、利比亞、阿聯酋的LNG分別為200.7、55.5、9.3、9.1、7.7、0.2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出口量1429.5億立方米的20%(劉岩,2003)。
三、西歐的油氣運輸
徐小傑根據研究認為,未來的亞歐陸上油氣管道運輸網路主要由「石油心臟地帶」向歐洲、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這個需求月形地帶流通,具體有西向、南向和東向三個方向的跨國管網系統。其中,西向的管網系統有兩個部分,一是從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到歐洲。這里有俄羅斯的友誼管道和新建的亞馬爾管道。二是中亞向西針對歐洲市場的運輸線路,包括北線和西線。北線指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的石油往北進入俄羅斯領土,利用現有的管線輸送到俄羅斯的黑海港口諾瓦羅伊斯克。西線指裏海的石油經巴庫到喬治亞或土耳其進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時,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天然氣已經貫穿馬格裡布,北上供應南歐市場,這就是著名的馬格裡布—歐洲管線(徐小傑,1998)。具體來說,連接西歐的石油輸送航線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線。這條航線從波斯灣各油港經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沿非洲東海岸穿行莫三比克海峽繞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達西歐、北美。此航線主要由超級油輪經營,它擔負著輸往西歐石油總量的70%和輸往美國石油的45%,它是西歐、北美主要的供油運輸線,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運輸線。
北美、西歐和前蘇聯地區又是油氣管輸最發達的地區(圖5-1、圖5-2見書後彩圖)。那裡的天然氣管道星羅棋布並已實現了國際聯網。歐盟內部現有天然氣長輸管道里程18.7萬公里,是1970年7.1萬公里的2.63倍。歐盟內部跨國管輸量613.9億立方米,佔世界跨國管輸量4083.2億立方米的15%。歐盟60%的天然氣消費量至少跨越一個國家輸送(劉岩,2003)。天然氣干線密度在美國為185米/千米2,在荷蘭為265米/千米2,法國為48米/千米2。西歐天然氣供應最初是區域性的,但從荷蘭發現格寧根氣田後,西歐開始了天然氣管網系統的建設。東歐也在積極擴建其輸氣管道。就參與國的數量而言,歐洲的天然氣市場是全世界最復雜的天然氣管網,天然氣用戶有2億。
近幾年來,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輸氣管道的建設穩定增長。全歐對清潔燃料需求的增長,正推動著由前蘇聯地區、北非以及北海外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歐洲目前在建和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爾及利亞的Zeepipe II管線、「歐洲管線」、霍爾騰管線以及歐洲—馬格裡布管線正成為關注的焦點。
四、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
從以上分析可見,歐盟成員國之間天然氣消費部分靠成員國之間的進出口解決,但很大部分還需要依靠從歐盟外部市場進口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歐盟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歐盟形成了天然氣統一市場。
歐盟各國天然氣行業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宦國渝,李曉東,孫劍,2003),即起步期、成長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這些國家已進入了氣源多元化、市場需求穩定、基礎設施完善的成熟期,這為歐盟形成統一的天然氣市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建立統一的天然氣市場是歐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歐盟各國推動本國天然氣行業發展、促進高效清潔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歐盟委員會就已經開始促進歐盟內部天然氣市場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歐盟委員會相繼發布了90/377/EEC指令《關於提高工業最終用戶天然氣和電力價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關於通過管網輸送天然氣》,邁開了發展內部天然氣市場的第一步。1996年,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歐洲能源網路建設的一系列指導方針,這些方針有力地促進了歐洲天然氣一體化基礎設施的建設。1998年7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又發布了98/30/EC指令,闡明了內部天然氣市場的共同規則和各成員國天然氣部門的組織原則,提出了為確保內部天然氣市場得以建立並有效運營,各成員國政府在輸送、儲存、配送領域必須承擔的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義務,還規定了強制性條款。
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的主導思想在於促使區域內資源的自由流動、為構建和完善區域內統一的能源市場作準備,但是,在不妨礙內部大市場的前提下,允許各國具有一些豁免權,並制定各國管理制度。在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內,要堅持公平原則、透明原則和採取許可證為主要手段的監管方式。
從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的形成,及其主導思想和執行原則來看,歐盟在天然氣乃至能源市場的管理上已開始了統一的管理,其各國的油氣安全戰略必然受其統一規則的支持與約束。
Ⅶ 英國石油工業概況什麼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長期處於衰退中,患了所謂「英國病」,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下降。北海油田的開發,雖不足以治好英國經濟的痼疾,但畢竟使英國經濟增添了某些活力,對經濟的復甦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資源與儲量
英國為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國土面積24.48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24萬千米,人口6078萬(2006年7月)。英國為歐盟第二大經濟強國,2005年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2000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1.8%,2006年增長2.2%。
英國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為西歐重要的油氣資源國(圖20-2)。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截至2007年英國擁有石油探明儲量4.93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4120.12億立方米。
表20-2英國油氣儲量、產量與消費量統計
①資料來源:《油氣雜志》,2007年。
②資料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2008年6月。
據英國貿易工業部統計,2006年英國石油出口量為7815.1萬噸,其中原油出口為5819.6萬噸,油品出口為2795.5萬噸;石油進口量為8472.6萬噸,其中原油進口為5846.6萬噸,油品進口為2626萬噸。英國石油的出口對象為歐盟、加拿大、挪威和美國。
自1981年英國成為石油凈出口國,1999年北海石油產量達到高峰之後,英國石油產量每年以7.6%的速度下降,2006年英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未來隨著英國北海石油產量下降,英國的石油進口將逐年增加。
Ⅷ 世界六大石油企業巨頭是哪幾個
一、皇家荷蘭集團;
二、埃克森公司;
三、英國石油公司;
四、德士古公司;
五、菲利普斯石油公司;
六、道達爾菲納埃爾夫公司。
Ⅸ 全球原油日產量多少
日產9400萬桶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9日,委內瑞拉石油部長德爾皮諾表示,目前全球原油日產量達9400萬桶。
Ⅹ 世界石油產量排名
第一名:俄羅斯,產量5.051億噸,佔世界總產量比例:12.9%。
第二名:沙烏地阿拉伯,產量4.678億噸,佔世界總產量比例:12.0%。
第三名:美國,產量3.391億噸,佔世界總產量比例:8.7%。
第四名:伊朗,產量2.032億噸,佔世界總產量比例:5.2%。
第五名:中國,產量2.030億噸,佔世界總產量比例:5.2%。
第六名:加拿大,產量1.628億噸,佔世界總產量比例:4.2%。
第七名:墨西哥,產量1.463億噸,佔世界總產量比例:3.7%。
第八名:阿聯酋,產量1.308億噸,佔世界總產量比例:3.3%。
第九名:委內瑞拉,產量1.266億噸,佔世界總產量比例:3.2%。
第十名:科威特,產量1.225億噸,佔世界總產量比例:3.1%。
主要用途
原油產品可分為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其中,各種燃料產量最大,接近總產量的90%;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產量約佔5%。
原油產品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廣泛的作用與功能。
原油產品,主要指原油煉制生產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氣,是當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應者。原油產品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車、拖拉機、飛機、輪船、鍋爐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