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時各國的兵力
1、蘇聯
蘇聯軍隊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的軍隊之一,由戰爭初期的500萬餘人發展到戰爭結束時的近1200萬人,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軍隊的數量都大體維持在900萬到1100萬的水平。
其中蘇聯陸軍是最主要的作戰力量,蘇聯在戰爭中組建了最龐大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和炮兵部隊,正是依靠這支強大的地面部隊,蘇聯才最終擋住了納粹德國陸軍的進攻,並最終將戰線退回到德國本土。
戰爭結束時,蘇聯陸軍是世界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擁有最強大的裝甲部隊,擁有6個坦克集團軍、23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超過2萬輛。
2、美國
美國軍隊是一支在戰爭中迅速發展起來的軍隊,是戰後唯一一支能夠和蘇聯軍隊相對抗的武裝力量。不同於蘇聯軍隊的陸軍一支獨大,美國軍隊除了陸軍外還建立了一支空前強大的海軍,這是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美國陸軍同樣擁有一支強大的裝甲力量,擁有28個裝甲師,15個獨立裝甲旅和其他獨立裝甲營,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達13000輛。由於美軍沒有組建更好級別的裝甲單位以及在裝甲戰術上的局限,美軍的突擊能力是遠不如當時的蘇軍的。
3、德國
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國軍隊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得益於德國提前的軍事動員和先進的作戰理念,到1941年德國軍隊已經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總兵力超過700萬人,而當時蘇聯才有500餘萬人。
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德國軍隊也開始大規模的增加,到1944年德國軍隊的增長達到頂點,用兵超過1000萬人,但是它的對手總兵力也相應的增加到2000萬人,所以德國軍隊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
4、英國
英國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將海軍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只保留一支小型的職業化陸軍以應付和平時期的各種危機。
由於二戰中英法聯軍很快被德軍打敗並被逐出歐洲大陸,英國為了保衛本土不得不將主要經歷放在了海軍和空軍身上,英國是自始至終都堅持發展戰略空軍的國家之一,這不可避免的要削弱陸軍的力量。
不過為了開辟第二戰場,英國還是組建了一支規模較大的遠征軍,戰爭結束時英國總兵力近700萬人,擁有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軍隊實力僅次於蘇聯和美國。
5、中國
中國軍隊戰前只有不到200萬人,而且嚴重缺乏現代化武器,是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開始極速的擴張,其中國民政府領導的軍隊人數在400萬左右,中共政府領導的軍隊由幾萬人增加到100多萬,這樣中國軍隊最高兵力應該在500多萬人。
Ⅱ 二戰英國軍隊死亡36萬,其中有多少是死在亞洲戰場的呢
很少很少。
英國在二戰時,陸軍很少,因為他是個島國,不用保持很多的陸軍,只有我把住了天險海峽,英國就會很安全。
英國在殖民地的部隊就更少了,甚至沒有坦克協防。
Ⅲ 請問二戰時期為什麼亞洲東南亞國家參戰兵力那麼少
二戰以前,東南亞只有一個獨立國家:泰國。
越南,寮國,柬埔寨是法國的殖民地,當時稱法屬印度支那,日本稱為法印;緬甸,馬來亞(注意,不是今天的馬來西亞),北婆羅洲(沙撈越,沙巴,汶萊),新加坡(當時和柔佛,檳榔嶼合稱英屬海峽殖民地)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的保護國,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當時稱荷屬東印度群島,日本稱為蘭印)。
當時在這些地區全是英法荷的殖民地部隊,比如法印真正的法國軍隊很少,除了越南人就是法屬北非的摩洛哥人和法屬西非的黑人。英國的軍隊絕大部分是印度人,在新加坡被日軍俘虜的英軍中有9萬阿三。荷蘭本土已經被德國佔領,蘭印名義上效忠於流亡倫敦的荷蘭女王的流亡政府,而實際上流亡政府只直接統治蘇利南等美洲殖民地,出於防禦日本的需要,早就把蘭印委託給英國了。美菲聯軍也是大部分是菲律賓人。
所以美英法荷東南亞部隊簡直就是烏合之眾,從訓練,裝備,戰鬥力,意志等各方面都無法和日軍相比。
澳大利亞二戰時,陸軍師番號編到9,但是其中有空番號。實際總兵力不足9個師。戰鬥力最強的幾個師還被英國調到北非戰場和德意軍隊作戰去了。諾大的澳大利亞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只有1個師了。最後在澳大利亞總理馬克唐納的激烈要求和澳大利亞國會投票決議的壓力下,丘吉爾才被迫放回一個澳軍師。還沒到,新加坡已經失守了。所以後來澳大利亞都准備放棄澳洲北部,退守大沙漠以南,防守南澳洲了。
Ⅳ 問一句二戰英國有多少兵力,來自哪裡
總體數量明確而具體的數字不好查
當可以分開算,大致為以下幾個部分:本土軍和殖民軍以及聯邦軍,本土軍是二線的民兵和預備役部隊
殖民軍還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外作戰的正規軍,另外就是各殖民的地方軍如英印軍非洲各地的駐軍及徵召當地人組成的部隊,聯邦軍就是主要指加拿大和澳新聯軍以及南非,這是比較明確可查的例如北非戰場和諾曼底登陸後的加拿大軍團。再為你提供幾個戰場的資料,僅供參考。
北非戰場:為了對抗隆美爾軍團3個師的德軍,英軍先後投入16個師和10個旅,包括第英軍1,2,7,10裝甲師,第2,44,50,51,70步兵師,印度第4,5,10師。還有南非第1,2師,紐西蘭第2師(第4,5,6,8旅),澳大利亞第6,9師,這是在北非所出現的所有英軍番號。
遠東方面:1942年初英國在遠東的兵力只有第1緬甸師,師長是英國的斯科特Scott少將。這個師是1941年4月才組建的,士兵訓練不足,武器裝備低劣,而且緬甸士兵對英國殖民者有敵意,士氣低落。另一個師是從印度調來的第17英印師,開戰以後才倉促運到,師長是科文Cowan少將。除了這兩個師之外,還有剛剛運到的英國第7裝甲旅。指揮駐緬英軍的是赫頓Hutton中將。1943年以後戰爭形勢好轉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構:韋維爾上將轉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作戰事務歸新設立的盟軍東南亞戰區,海軍上將,英王喬治六世的表弟,德國血統的蒙巴頓勛爵出任戰區最高司令,下設第11集團軍群,實際是戰區地面部隊司令部, 司令官吉法德中將。集團軍群主力是由東方集團軍改編而成的英國第14集團軍,另一支部隊是史迪威指揮的中國駐印軍(孫立人和廖耀湘的新1軍新6軍)。斯利姆的14集團軍下轄斯康斯中將的第4軍(駐防中段的英帕爾地區),和克里斯蒂森中將 的第15軍(駐防南段的若開地區)英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島嶼的部署:英軍幾千、澳軍6個步兵團+2個機搶團+輔助部隊共計18500人,其餘為印度兵。 再說下新加坡的情況
英國在新加坡部署有印度軍第12旅,其中包括兩營的英軍,印軍第九師一旅駐防於吉蘭丹哥打巴魯(Kota Bahru)另一旅駐防於彭亨關丹。這兩旅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北馬的東海岸。 印軍第十一師駐扎在吉打和霹靂等地,主要的任務為防守暹馬邊境及北馬的西海岸。 上述兩師印軍合成為一個軍團,叫做印軍第叄軍團,在喜士(Sir L. M. Heath)中將指揮之下澳洲軍第八師駐防於柔佛,東至興樓(Endau)西至麻坡(Muar),包括豐盛港(Mersing)等地。英軍當局覺得敵軍在豐盛港登陸的可能性極大。在新加坡島上駐有重炮隊,高射炮隊,也有若干英印的步兵。 此外還有以英人為軍官的馬來軍一團,和以馬來人為軍官的柔佛軍一團指揮官森門士(Keith Simmons)少將英軍投降前不久還有18師運到了新加坡。
其餘太生僻繁雜了只能以後靠你自己慢慢考證了或是大家多交流
Ⅳ 第二次世界大戰,交戰各國分別都有多少軍隊
二戰期間,軍人、平民死亡人數超過5500萬,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萬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傷亡人數統計
國別 死亡(人) 負傷(人) 被俘(人) 失蹤(人) 合計(人) 占總動員兵力(%) 死傷比例
蘇聯 7 000 000 3 450 000 5 750 000 —— 16 200 000 60 2∶1
美國 292 000 671 000 119 000 29 000 1 111 000 6.8 1∶2.3
英國 398 000 480 000 331 000 98 000 1 307 000 22.2 1∶1.2
法國 211 000 400 000 140000包括失蹤 —— 751 000 17.9 1∶1.8
德國 2 850 000 7 250 000 1600000包括失蹤 —— 11 700 000 68.8 1∶2.5
日本 1 553 000 305 000 303 000包括失蹤 —— 2 161 000 22.3 5.1∶1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參戰兵力及減員率
美國:參戰兵力1 400萬人,減員(指陣亡、傷員、失蹤,以下同)人數1 070 364人,減員率7.6%。其中陣亡佔25%,傷員佔61%,失蹤佔14%。)
英國:參戰兵力1 200萬人,減員人數1 233 796人,減員率10.3%。其中陣亡佔28%,傷員佔38%,失蹤佔34%。
前蘇聯:參戰兵力2 200萬人,減員人數12 000 000人,減員率52.2%。
德國:參戰兵力1 700萬人,減員人數9 900 000人,減員率58.2%。其中陣亡佔21%,傷員佔50%,失蹤佔2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有5 700多萬人死亡。其中:
前蘇聯:死亡2 060萬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被納粹軍隊俘虜的前蘇聯士兵575萬人中有330萬人死於戰俘營。
波蘭:死亡600萬人,是受納粹摧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奧斯威辛等三個集中營被殺害的就有290萬猶太人。
德國:死亡730萬人,其中有士兵370萬人。
法國:死亡81萬人;南斯拉夫:死亡170萬人;美國:死亡38萬人;匈牙利:死亡42萬人;義大利:死亡33萬人,羅馬尼亞:死亡37萬人;荷蘭:死亡21萬人;希臘:死亡16萬人;芬蘭:死亡8.4萬人;保加利亞:死亡2萬人;挪威:死亡1萬人。此外,歐洲各國被希特勒分子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人種有500萬~600萬人;吉卜賽人被殺害50萬人。
在亞洲戰場,中國:死亡1 200萬人;日本:死亡180萬人。
兩次世界大戰有關數據
參戰國數目:61 持續時間:2 194天(6年) 中立國數目:6 參戰國總人數:17億人(佔世界人口80%) 戰爭中被打死的人數:3 200萬人 受傷人數:3 500萬人領土上進行過軍事行動的國家:40個 軍事行動區域的面積:2 200萬平方公里動員入伍人數:11 000萬人
Ⅵ 英國最強時期有多少軍隊
提起二戰時期的英軍,人們往往會嗤之以鼻。人們普遍認為英軍是盟軍中的醬油角色,尤其是英國陸軍,弱的不能看,比國軍和法軍強不到哪去。
1.事實上,二戰時期的英國陸軍非常強,拋開三流殖民軍在東南亞被日本暴打的特殊案例,英軍在二戰中打的可圈可點。在蘇德戰爭前,歐洲和北非的硬仗基本都是英軍打的。德軍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頂級的陸軍,又有義大利幫助,但英軍雖然輸多勝少,但仍然將德國堵在歐洲,將義大利軍隊差點趕進地中海。僅僅這一點,就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做到的。
2.即使在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盡管英國鞭長莫及,被日本偷襲得手,但英軍騰出手後很快壓著日軍打,英帕爾戰役打的日本魂飛魄散,巴布亞半島戰役打的日軍懷疑人生,英軍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陸軍之一,而非什麼水貨。
英國鼎盛時期擁有520萬軍隊,大部分是高技術含量的海軍和空軍,陸軍裝備也非常精良,機械化程度和戰鬥力絲毫不比美軍差。
英國軍隊的「主教」自行榴彈炮,是一款性能非常不錯的自行火炮。
裝備精良的英國炮兵。
英軍大規模裝備的螢火蟲中型主戰坦克。該坦克曾擊斃大名鼎鼎的德軍「鋼鐵死神」魏特曼。當時駕駛著007號「虎」式的魏特曼坦克遭到了英軍螢火蟲坦克和英國轟炸機的圍攻。
英國鋼鐵情人「瓦倫丁」輕型坦克。
正在裝彈的英軍螢火蟲坦克。
英軍噴火坦克。
英軍裝備的「克倫威爾」式巡洋坦克。別看和德國虎王打吃力,但被德國虐慘了的英國坦克手在亞洲硬是打出了虎王的感覺。
3.二戰時期的英國陸軍機械化程度非常高,比美軍都不差,比德國軍隊還要強一些。二戰中實現了陸軍機械化的只有美軍和英軍。
二戰中英國軍隊是一支由本土和自治領、殖民地雜燴的混合部隊,其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團出了名的能打,和德國人硬碰硬絲毫不落下風,在太平洋打的日本懷疑人生。
二戰加拿大生產的卡車,加拿大是二戰時期世界第七大工業國,是英國的後期基地。
4.
英國軍隊伙食非常好,伙食水平低於美軍但遠在德國和蘇聯之上,麵包、牛肉、各種新鮮蔬菜都有,還有煙草和葡萄酒供應。
英軍注重團隊精神,求生意識強烈!一對一英國軍隊不容易取勝,但團體作戰英軍可真不弱,能和德軍單挑怎麼會弱。二戰中英軍是唯一和美軍一樣,對德國打出1.2:1戰績的國家,遠高於蘇聯的5:1。
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投入了多少兵力
蘇聯 7 000 000 3 450 000 5 750 000 —— 16 200 000 60 2∶1
美國 292 000 671 000 119 000 29 000 1 111 000 6.8 1∶2.3
英國 398 000 480 000 331 000 98 000 1 307 000 22.2 1∶1.2
法國 211 000 400 000 140000包括失蹤 —— 751 000 17.9 1∶1.8
德國 2 850 000 7 250 000 1600000包括失蹤 —— 11 700 000 68.8 1∶2.5
日本 1 553 000 305 000 303 000包括失蹤 —— 2 161 000 22.3 5.1∶1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參戰兵力及減員率
美國:參戰兵力1 400萬人,減員(指陣亡、傷員、失蹤,以下同)人數1 070 364人,減員率7.6%。其中陣亡佔25%,傷員佔61%,失蹤佔14%。)
英國:參戰兵力1 200萬人,減員人數1 233 796人,減員率10.3%。其中陣亡佔28%,傷員佔38%,失蹤佔34%。
前蘇聯:參戰兵力2 200萬人,減員人數12 000 000人,減員率52.2%。
德國:參戰兵力1 700萬人,減員人數9 900 000人,減員率58.2%。其中陣亡佔21%,傷員佔50%,失蹤佔2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有5 700多萬人死亡。其中:
前蘇聯:死亡2 060萬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被納粹軍隊俘虜的前蘇聯士兵575萬人中有330萬人死於戰俘營。
波蘭:死亡600萬人,是受納粹摧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奧斯威辛等三個集中營被殺害的就有290萬猶太人。
德國:死亡730萬人,其中有士兵370萬人。
法國:死亡81萬人;南斯拉夫:死亡170萬人;美國:死亡38萬人;匈牙利:死亡42萬人;義大利:死亡33萬人,羅馬尼亞:死亡37萬人;荷蘭:死亡21萬人;希臘:死亡16萬人;芬蘭:死亡8.4萬人;保加利亞:死亡2萬人;挪威:死亡1萬人。此外,歐洲各國被希特勒分子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人種有500萬~600萬人;吉卜賽人被殺害50萬人。
在亞洲戰場,中國:死亡1 200萬人;日本:死亡180萬人。
兩次世界大戰有關數據
參戰國數目:61 持續時間:2 194天(6年) 中立國數目:6 參戰國總人數:17億人(佔世界人口80%) 戰爭中被打死的人數:3 200萬人 受傷人數:3 500萬人領土上進行過軍事行動的國家:40個 軍事行動區域的面積:2 200萬平方公里動員入伍人數:11 000萬人
Ⅷ 二戰英國軍隊死亡36萬,其中有多少是死在亞洲戰場的呢
英國在亞洲基本上沒打什麼仗,就只在緬甸和中國軍隊一起打過幾仗,很快跑到印度去了
投降的挺多的,估計死在戰俘營比戰死的多,頂天了就三四萬人
Ⅸ 英國二戰有多少軍隊
英國實行志願兵役制,士兵服役期按本人與軍方簽定的合同而定,分為3年、6年、9年、12年、15年、22年。武裝力量現役部隊兵力為21.094萬人。陸軍:英國陸軍的數量40個營.人員總數仍保持在11.7萬。軍隊部署快、行動靈活、戰鬥力和應變能力強。 空軍:英國以龍卷風式空優戰機為主力,約有300架,對地攻擊機有美州虎50架,獵鷹式垂直起降戰機60架,鷹式攻擊戰機150架,英國海軍則有40架獵鷹式垂直起降戰機,總計在600架以上,最進與德、西聯合開發「歐洲聯合戰機」EFA英國將引進250架左右。 海軍:以航空母艦為核心,驅逐艦護航,有核潛艇或者潛艇,稱為全球存在海軍(大洋海軍)(以上數據位2004年狀況).
Ⅹ 英帕爾大戰中的15萬英國軍隊,為何能徹底扭轉東南亞的戰局
因為英國軍隊的兵力有限,二戰後期在東南亞爆發的英帕爾大戰,已經屬於英國發動的最大規模戰役之一。這次戰役非常出彩,消滅了6萬多日本軍隊,扭轉了東南亞戰場的不利局面,東南亞地區的盟軍開始了全面反攻。
英帕爾戰役前後花了四個月時間,最終以日軍慘敗告終。10萬日軍參加了這場戰爭,死亡人數達到5.3萬多人。其中約有3萬人死於疾病和飢餓!倖存的4萬多名士兵不是受傷就是生病。
英帕爾戰役對在緬甸戰敗的英軍來說是一場意義深遠的勝利。作為日本緬甸前線軍的主力軍,第15集團軍在這場戰爭中被大大削弱,無法再發起改變格局的行動。從那時起,盟國向日軍吹響了東南亞之戰反擊的號角,日軍開始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