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是怎麼擺脫英國的殖民的
19世紀中葉印度出現宗教和政治改革運動,民族主義政治團體日益增多,1885年12月28日印度國大黨成立。1891年4月,英國殖民者製造阿姆利則慘案,致使聖雄甘地領導的國大黨發動了全國規模的不合作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孟買和馬德拉斯等地舉行反英起義。英國為擺脫危機,派使團訪印,並提出建立印度聯邦、召開制憲會議、成立臨時政府的計劃。 1947年6月3日,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同意把英屬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國和孟加拉國)。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誕生。印度人民經過長期斗爭,終於結束了英國在印度長達190年的殖民統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國。 領導人:甘地,全名為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人,1869年生。印度民族運動領袖,在印度被尊稱為「聖雄」。
Ⅱ 英國殖民統治印度後期是賠錢的,為何這樣說
據小編了解,在英國侵佔了非洲以後,給非洲帶來了很多的好處,當時的非洲甚至比我國都要富裕。然而英國殖民統治印度後期是賠錢的,最後英國放棄了殖民統治。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
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757年——1849年。這一階段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模式主要是通過“東印度公司”來實施。可以看出,當然英國對印度的定位是把其當作工業發展的原料產地和傾銷的市場,並沒有納入“大英帝國”的國家戰略。當然了,這就決定了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方式較為鬆散。
由於小編了解到的信息有限,歡迎大家補充。小編是不說廢話的口水君,記得關注我或者點贊哦,小編需要你們的支持呢!
Ⅲ 英國放棄統治250多年印度殖民地,聲稱完成了文明輸出
1844年,俄國尼古拉一世訪問倫敦,勸說英國與俄國攜手瓜分土耳其,他說:「土耳其是個垂死的人了……它應該死去,而且它一定會死去。」。
英國政客很明白沙皇的野心,土耳其被瓜分,俄國獲得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入海口,將會給西方帶來軍事威脅。英法奧等國均主張保持土耳其的「獨立和完整」。
1853年11月,在英法奧的暗中支持下,土耳其先發制人,出兵進攻亞美尼亞,拉開克利米亞戰爭序幕,沙皇軍隊挫敗了土耳其軍隊。
1854年1月,英法艦隊開進黑海,聲稱保護土耳其,沙皇「大為震驚」,克利米亞戰爭以俄國失敗宣告結束,沙皇俄國把目光投向我國新疆地區。
英國把目光投向印度次大陸,這時的印度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 歷史 上的印度從未統一過。英國宣布英國政府取代英屬東印度公司,英國女王統治印度。
英屬東印度公司是一個商貿公司,殖民印度200多年,他們控制印度教高種姓當權者,形成利益共同體。印度人千年形成種姓觀念,接受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1757年,英國政治直接管轄印度,泯滅了無存在意義的莫卧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將印度分成「英屬印度」和「土邦」,土邦共554個,遍及印度各地。
英國人統一了印度後,保留眾多土著王公,製造許多割據,讓他們互相牽制,英國人巧妙地將自己處於剎帝利位置,保留印度最高的婆羅門,以優厚的待遇,換取自己的統治權。
1815年,英國為了有效地施行統治,不分種姓地組建印度軍隊,英國軍官很清楚,語言不同容易造成誤解,宗教和風俗不同可能產生摩擦。
為了降低印度士兵串聯發動兵變的風險,英國軍官刻意安排每一個團隊都由不同民族、種姓和語言的士兵組成,且相鄰團隊的兵源地相隔遙遠。
英軍的編制中,有一支廓爾喀族組成的戰斗營,廓爾喀族好狠斗勇,但種姓較低。1857年,印度次大陸印度人起義時,廓爾喀士兵下手又毒又辣,機槍掃了兩個多小時。
英國人為了掠奪殖民地的資源,在印度實行嚴厲的經濟政策,良田沃土種植棉花,致使印度遭受多次飢荒,1770年孟加拉大飢荒及以後的大飢荒,造成三百多萬人死亡的種族滅絕慘劇。
「多行不義必自斃」,英國人缺乏同情心的行徑,以及瘋狂掠奪行為,使印度殖民地開始覺醒,英國的殖民體系岌岌可危,民族武裝此起彼伏,掀起爭取獨立的軍事斗爭浪潮。
丘吉爾說:「我討厭印度人。他們是殘忍的民族,有著野蠻的宗教。飢荒是他們自己的錯,他們繁殖起來像兔子。」。
二戰期間,在日本軍隊的進攻下,駐守殖民地的英軍守軍,節節敗退,當時,英國人培訓出250萬人的印軍部隊,印度軍隊在反攻南亞日本軍隊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這支印度軍隊,在印度民族意識覺醒和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方面,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表現出來,二戰北非戰場,英軍抵抗德軍的同時,從印度本土調來印度軍隊,但這群印度士兵沒有起作用,許多人沒有放槍就被隆美爾的軍隊俘虜,押回德國後又參加了德軍。
1853年,印度開通了從孟買至塔那全長34公里的鐵路線,鐵路將南亞次大陸分散的土邦聯結成一個印度如今的格局,但印度的工業體系,沒有發展起來。
1906年,受到西方教育的甘地,領導印度僑民開展"薩蒂亞格拉哈"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反對英國殖民者和種族歧視政策,逐漸形成"非暴力抵抗"的政治主張。
被稱為印度國父甘地的反智行為,也就是手搖紡車的反工業化行為,使起步較好的印度工業化,陷於尷尬境地,最終沒有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
甘地為了反抗英國人的統治,保護本國農民手工業者的利益,保護本國人民,以自己方式發展本國經濟反抗英國人的統治,發起不合作運動。
聲勢浩大的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英國人不得不做出讓步,滿足印度要求,印度取得國家獨立,甘地的這一主張取得了成功。
印度建國後,甘地仍然反對工業化,認為工業化是印度被奴役的根本,而且一旦工業化,會造成大量的農民流離失所,將會使國家混亂,所以在甘地領導國家獨立後,其工業化水平反而還降低了。
印度建國後,基本上沿襲英國人為防範俄國設置的國家安全和地緣戰略思想,仿效英國人構築戰略「緩沖地帶」,這也是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起因。
Ⅳ 英國當初是如何佂服印度的
在英國政府印度的過程中東印度公司是關鍵的角色之一,使用的手段大致上可以歸納為軍事征服和建立藩屬國兩種形式。因此當時在英國人統治下,事實上就出現了兩個印度,一個是由各省組成的(英屬)印度,另一個是由565個土邦組成的印度。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從商人組織轉化為殖民政權(同時繼續是商業公司),在商業體制之外,建立了一套政治統治體制,把貿易經營和政治統治結合為一。
所以英國人以比較無賴的姿態宣布,土邦王公死後無嗣,其權力即宣告失效,領地將被東印度公司沒收。此外,英國人還取消了一批封建王公的年金、封號,甚至有早已名無實的莫卧兒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也被告知,在他死後,英國要取消他的皇帝封號,其家族要被趕出德里。也算是卸磨殺驢的一把好手了。
Ⅳ 二戰後,英國主動放棄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為什麼
因為大勢所趨。二戰結束,和平獨立成為了世界主旋律,這個時候英國繼續搞殖民,不僅會遭到人民的反抗,也會引起美蘇兩國的不滿。
Ⅵ 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什麼時候結束的
1947年6月3日,印度總督蒙巴頓公布「印度獨立法案」(又稱「蒙巴頓方案」),法案規定:英國人將政權移交給印度人民;同時,按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將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兩國都獲得自治領的地位。各土邦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可以自行決定加入哪一個國家,也可以選擇繼續保持同英國的殖民關系,但不能享有自治領的權力。7月中旬,英國議會批准「蒙巴頓方案」。8月14日與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相繼宣布獨立。這樣,原英國統治下的印度,被分割成三部分:主要由穆斯林組成的巴基斯坦,主要由印度教徒組成的印度聯邦,數百個王公土邦。英國在印度190年的殖民統治結束了。
Ⅶ 英國是怎麼丟掉那些殖民地的
1923年在英帝國會議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自治領要求在帝國范圍內享有與英國本土同等的權利,如貿易優惠權等。1926年的英帝國會議,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擁有完全獨立地位,有權同外國談判並簽約;自治領同宗主國的關系,只是靠"共同忠誠英王陛下"這一信條而連接在英帝國內。1931年英國議會"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了帝國會議上述決議。從此各白人自治領取得了在法律上與英國平等的地位。此後,聯合王國與自治領組成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自治領都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它們的參戰為英國減輕了戰爭壓力,但也為自己爭得了與英國博弈的資本。特別是隨著英國勢力的衰弱,自治領的離心傾向日益加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成為時代潮流,空前高漲,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帝國迅速土崩瓦解,殖民大廈轟然坍塌。
印度:1947年英國印度總督蒙巴頓不得已拋出了"印巴分治方案"。按照這一方案,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成印度教的印度斯坦國家和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國家。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兩國分別獨立,英國從此結束了對印度的直接統治。印度仍留在英聯邦內,巴基斯坦則於1972年退出英聯邦,割斷了與英國的任何聯系。
加拿大: 按1867年7月1日的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 ,各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憲法一直建基於這英國法律;1931年12月11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此法例中訂明自治領不再從屬於英皇(the Crown),訂明加拿大殖民地為自治領,雖然加拿大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獨立國,此特殊的自治領關系卻一直存在;1982年4月17日,加拿大國會通過新憲法,並得到英國國會通過廢止舊憲,加拿大把7月1日的自治領日改名為加拿大日(國慶),加拿大才獨立。
澳大利亞:1901年1月1日,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1927年,澳大利亞首都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澳大利亞獨立後,仍然屬於英聯邦。1986年,英國女王在澳大利亞簽署了《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據此,澳大利亞最高法院享有終審權,終止了英國議會和政府對澳大利亞各州的權力,英國法律對澳大利亞不再有效。澳大利亞的聯邦議會是立法機構 ,由英國女王、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
Ⅷ 英國為什麼逐漸放棄殖民地
英國放棄殖民地的原因:
一、英屬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英國在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初,世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英國殖民者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激烈抗爭,英國的殖民統治日趨瓦解。
二、經濟危機的影響
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無力繼續經營殖民統治。
三、兩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英國實力
在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英國本土時雖然英軍奮力抵抗將德軍擊退,但德國空軍之後持續不斷的轟炸倫敦等英國主要城市也給英國經濟造成不小的打擊,納粹德國在1940年至1945年間佔領了英國皇家屬地海峽群島。
至1945年德國投降前英國的戰爭物資基本全部依賴加拿大和美國,造成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對美依賴度增加。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國力衰退,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
四、二戰後世界去殖民化運動興起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英國從此失去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但也因此導致印巴關系長期緊張。印度獨立後世界范圍內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國開始瓦解。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以色列建國。還有眾多原英國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
(8)英國是如何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的擴展閱讀
現今英國的發展狀況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截至2014年8月,英國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2012年英服務貿易總額3058.5億英鎊,約合4863億美元。
截至2014年8月英國旅遊業收入居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從業人員約270萬,占就業人口的9.1%。2012年來英遊客達3108萬人次,收入達186億英鎊,約合295億美元。
Ⅸ 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吧,他們怎麼解放的
印度的解放是多方面的,但是並沒有通過武裝反抗!
第一,在經過了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本身實力大大降低,他們再也不是那個日不落帝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也失去了,由此,他們對於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的控制力大大下降,他們再也無法掌控眾多的殖民地,所以只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眾多的殖民地一個個的通過各種方式得到解放!
第二,印度是通過和平方式得到解放的,印度人在他們偉大的領袖人甘地的領導下,通過一種叫做「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採取武裝反抗的任何暴力行為,使英國政府找不到任何的武裝鎮壓的借口,只以全民靜坐抗議,不參加任何社會勞動,不進行任何社會活動,使這個社會限於癱瘓中),迫使英國放棄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Ⅹ 英屬印度的殖民終結
到1942年,隨著英國捲入二戰,英國也中斷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在德國入侵不列顛的戰爭中,印度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想聲援英國,以藉此讓印度漸漸獨立。另外一些人則因為英國曾漠視印度知識分子和公民權,對在戰爭中掙扎的英國人無任何憐惜之心,甚至認為這是英國入侵印度遭到的報應,人民認為這時的不列顛印度軍隊是世界戰爭史上的最大的一支志願軍之一。1942年7月,國大黨向英國當局作出了完全獨立的請求,其起草的文件指出,英國如若不同意其要求,群眾抗命即將爆發。1942年8月,國大黨中央委員會(All India Congress Committee)孟買會議通過了「退出印度決議」,標志退出印度運動(Quit India Movement)的正式開始。這場運動規模宏大,起初通過和平示威、否定權威和削弱英國戰爭成果的方式,接著全印各地爆發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並號召工人舉行集體罷工。這場運動破壞慘重,地下組織在各處製造破壞,如物資中轉站爆炸襲擊、政府大樓縱火、破壞電力設施、破壞交通和通訊網路。
這場運動最終因失控而變成群龍無首,其大多數行為背離了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的信念。在印度很多地方,很多當地地下組織控制了這場運動,但到1943年,退出印度運動戛然而止。 二戰以後,隨著兵變的頻發和印度士兵對大英帝國忠誠度的喪失,不列顛印度軍隊最終成為葬送英國統治的決定力量;到1946年,所有政治犯被釋放;英國開始就印度逐步走向獨立的問題和國大黨開始進行政治對話。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含孟加拉國)獲准獨立,次日即8月15日印度獨立,並於當日實現權力移交。大多數人認為這就是英屬印度的中止日。也有些人認為,1950年印度共和國憲法頒布才是英屬印度時代的正式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