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爭著搶著借給清朝錢,西方列強們為何這么「仗義
自從《南京條約》簽訂開始,清朝飽受西方列強的欺辱,被迫向他們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些列強們曾經還干過一件事,逼著清朝向他們借錢!借錢這件事一般都是債務人主動向債權人提出借款的,西方列強為何強迫清朝向他們借錢呢?
眾所周知,清朝末前財政出現嚴重的危機,主要是因為戰爭的因素,所以不得不對外借債。比如在中法戰爭期間,清朝以兩廣總督的名義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1259萬兩白銀。這時候正趕上清政府搞「洋務運動」,大興實業,所以經常對外借款,不過這時候的借款,都是清朝主動要求的。
最後經過總稅務司赫德的調節,清朝向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借款1600萬英鎊,摺合白銀9762.2萬兩。到了1898年,清朝再次借款償還賠款時,西方列強又搶了起來,都逼著清朝向他們借錢。那麼問題來了,西方列強為何這么好像,居然搶著向清朝借錢呢?
其實他們才沒安什麼好心呢!西方列強搶著向清朝借錢,看重的是背後的政治經濟權益,擴大在華的勢力。俄國向通過借款,插手中國海關的權力以及東北地區的權益,法國則向通過借款,獲得在雲南、兩廣地區的特殊權益。英國借款則是想獨享在海關的權益,同時擴大在長江流域的權益。
另外這些對外借款是以中國的關稅、鹽稅作為擔保的,如果清朝到期後不能還本息,他們就可以直接在各通商口岸徵收。從而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只能任人宰割。
Ⅱ 清朝滅亡,剩下許多賠款,這筆大頭債到底背了多久
清朝晚期,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根據條約的內容,清朝不但要割地,還要賠款,由此引發許多民間抗議活動,簽訂條約的官員被民眾罵得狗血噴頭,比如耆善、李鴻章。
賠款的數額實在太大,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賠完。但此後關於這方面的信息就少了,有些朋友便以為這些債務已經免除,其實這是一種錯覺。西方列強之所以沒來討債,是因為民國政府不敢賴賬,一直在還。統計下來,清朝主要有這么幾項賠款。
需要說明的是,退款的那些國家,也絕不是出於好心,一是因為中國是一戰戰勝國,二是為了未來在中國的利益。但晚清及民國政府用庚子退款做了許多事,比如建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興建清華大學等等。
Ⅲ 列強為什麼要貸款給清廷
經過總稅務司赫德的調節,清朝向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借款1600萬英鎊,摺合白銀9762.2萬兩。到了1898年,清朝再次借款償還賠款時,西方列強又搶了起來,都逼著清朝向他們借錢。那麼問題來了,西方列強為何這么好像,居然搶著向清朝借錢呢?
其實他們才沒安什麼好心呢!西方列強搶著向清朝借錢,看重的是背後的政治經濟權益,擴大在華的勢力。俄國向通過借款,插手中國海關的權力以及東北地區的權益,法國則向通過借款,獲得在雲南、兩廣地區的特殊權益。英國借款則是想獨享在海關的權益,同時擴大在長江流域的權益。
另外這些對外借款是以中國的關稅、鹽稅作為擔保的,如果清朝到期後不能還本息,他們就可以直接在各通商口岸徵收。從而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只能任人宰割
~
Ⅳ 鴉片戰爭英軍其實花費一千二百萬銀子,為何只索賠八百萬
鴉片戰爭英軍其實花費一千二百萬銀子,卻只索賠八百萬的原因在於英國的真正目的是打通中國的市場,這其中可以賺取的利益才是主要的,其次就是英國也明白,做事不能太絕,中國當時雖然衰弱,不過也是地大物博,英國也害怕一下子徹底激怒中國。
雖然現在中國逐漸強大起來,但我們應該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來作為我們前進路上的警鍾,中國的崛起已經不是誰就能阻擋的了,只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保證人民不受外界欺凌。
Ⅳ 甲午戰爭,中國到底賠了多少錢給日本
馬關條約的賠款明細
按照中日《馬關條約》的要求,中國需要支付2億兩白銀的本金給日本政府,並且定期還要繳納剩餘數額的百分之五作為利息。
筆者粗略地統計了一下清政府的賠款明細(全部以白銀為基準):
第一、本金2億兩白銀,清政府全部賠款完成;
第二、截止1898年付清全款為止,清政府支付利息為1083萬兩白銀;
第三、作為「答謝」日本歸還遼東的報酬,清政府又被勒索「續遼費」3000萬兩;
第四、由於清政府繳納的白銀成色不足,額外補貼日本1325萬兩白銀;
第五、賠款之前由於銀價暴跌,日本要求清政府全部以英鎊付款,按照匯率損失,折算下來中國多支出了1500萬兩白銀;
第六、直到1898年付清全款,日軍才撤離威海衛。這段時間里,清政府繳納日軍軍費150萬兩白銀。
即便我們不計算日本從清朝掠奪的戰船、糧食、軍火、貴重金屬等物品的總價值,實際付出賠款也有2.7億兩白銀之多。
如此龐大的賠款超過了過去清朝與列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賠款總和,暴露了日本人貪婪的本質。
但是,清政府要如何支付如此龐大的賠款呢?
清政府的賠款來源
清政府為了繳納這筆賠款,首先是在國家提高賦稅和田稅。
普通百姓的收入是銅錢,需要兌換為白銀才能繳納,在這個過程中往往被清朝官吏中飽私囊,所以上下剝削關系就成了帝國主義剝削清政府,清政府剝削百姓,這就是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的「《馬關條約》加大了百姓負擔」的本質。
在稅收以外,清政府還發行了公債「昭信股票」,向民間集中資金。
不過,這些措施對於賠款而言都是「杯水車薪」,清政府主要的賠款來源是以出賣領土和資源等主權為代價的對外借款。
1895年,清政府支付了《馬關條約》賠款的第一部分。
其中,清政府向沙俄和法國簽訂了「俄法洋款」,借得1582萬英鎊;又和瑞士簽訂了「克薩磅款」,借得100萬英鎊。
按照當時的匯率,這筆借款總價值約為1億兩白銀。
1896年,清政府支付第二次部分的賠款。
其中,清朝向英國、德國共借款1600萬英鎊,也就是「英德洋款」借據。
借款剩餘的部分和國內收入主要用於第三次賠款。
1898年,清政府第四次向日本賠款,並付清了剩餘的全部賠款,因此日本沒有追加利息。
這次賠款的主要來源還是向英、德銀行借款,也就是「續借英德洋款」1600萬英鎊。
筆者需要說明的是帝國主義借給清政府的錢並不是無條件的,比如德國以此為借口強占膠州灣,英國則奪取我國沿海口岸徵收海關稅。
通過這些借款的附加條件,帝國主義可以在中國徵收海關稅,並享受其他政治特權,甚至可以干涉中國內政。
本質上而言,清政府的借款就是以出賣領土主權為代價的飲鴆止渴。
Ⅵ 英國想租借香港100年 為什麼清政府堅持99年
我們知道,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政府實在是太過無能,戰爭上打不過其他國家,又是割地又是賠款的,簽訂了非常多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其中,香港就被清政府租借給了英國,一共是99年的時間。但是這個時間讓人感覺很奇怪,為什麼會是99年?據說當時英國的要求是一百年整,但是清政府卻堅持只租借99年,這是真的嗎?99年到底有沒有什麼別的含義?
英國絕對是十九世紀欺負中國最多的一個國家,這也難怪,誰叫大清國當時羸弱不堪呢?
十七、十八世紀的中國還算強大,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治理下,大清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就在這個時候,因為閉關鎖國,中國停滯不前,而歐洲的工業時代卻來臨了,生產率極大提高,武器等裝備發展迅速,於是,歐洲各國加強了對外侵略的腳步。
對於當時的大清,各國早期採取的是商業滲透,特別是鴉片等貨物不斷輸入大清,大批金銀被歐洲各國帶回,這些國家中,英國絕對算是一個大佬。
十九世紀初,英國大量的鴉片充斥著中國市場。眼看中國被「溫水煮青蛙」,這時道光帝看出了威脅,林則徐也在「睜著眼睛」看世界,君臣二人的共識就是鴉片誤國。於是,轟轟烈烈的禁煙行動在林則徐的手下展開了。
說實話,「禁煙行動」效果不錯,但是也惹惱了英國人。1840年,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人沒有打贏這場戰役,因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不說賠償的金錢,也不說給予大英帝國的優惠通商政策,在這里,只說割出去的香港島,這是無條件、永久割讓,白紙黑字。
英國人是嘗到甜頭了,他們終於知道,大清原來是一頭「黔之驢」。不久後,英國帶著法國卷土重來,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是1856年,看來英國人缺錢了。
大清一樣還是打不過,1860年,清帝咸豐都跑熱河去了,那就再簽不平等條約,於是《北京條約》就這樣簽完了。還是一樣賠錢、割地,割哪裡?永久割讓九龍半島。
永久割讓,意味著地方歸人家所有了。
1898年6月,英國又向大清租借了新界,這樣省事,不用打仗就能獲得土地。從那一刻起,香港三大地方,悉數進入了英國人的控制之中。
俗話說得好,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此話不假,各國列強隔三差五來中國侵略一番,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先後來到了中國搞侵略,賺「外快」。大清是一個也打不過。
1898年3月6日,德國向大清租借膠州灣,能不答應嗎?人家已經佔了膠州灣了。大清國當然答應了,關鍵是惹不起。德國要求租期100年,大清提出「少一點」,於是德國就減了一年,成了99年
這下,英國人眼紅了,怎麼能這樣?這中國土地得來也太容易了吧!太劃算了。於是,英國也厚顏無恥地要求租借,慈禧當然不敢得罪大英帝國了。於是,英國在1898年6月9日開始起,租借了香港新界,租期也是99年。
法國一看,還是租借好,不需要打仗,就能忽悠一塊土地,於是在1899年租借了廣州灣,期限照葫蘆畫瓢,也是99年。
對於香港新界,英國採取的是租借,主要是因為省事,沒有其它。如果要繼續割地的話,必須再打一仗才能達到。因此,英國學了德國這一招:租借。到期後,如果中國繼續軟弱,那就繼續租借。
為什麼是99年?沒有其它,和德國人學的,並沒有非常復雜的原因。
有一個特別像真事的傳說,說大清為了把租期降到100以下,據理力爭,奮力死拼,為什麼要死拼呢?傳說租期真要到100年了,對方可以把土地據為己有。
這是一個假得不能再假的消息,大清李鴻章他們死拼?靠什麼死拼?人家那頭提出租借,這頭沒多久就答應了,沒有打仗,沒有激烈的交鋒。租借的國家又不是英國一個,德國、法國、日本統統都有租借,清政府害怕人家的堅船利炮,在惶惶不安中,在極度無奈中,答應了英國的請求。
也許,簽完協議出了門,李鴻章等人會啐口唾沫,大聲問候人家的女王及其祖宗,但這些是毫無用處的。可以肯定,沒有死拼,也沒實力死拼。
至於租期到100年就成為了人家的國土,這是無稽之談。人家實力強了,租借個三五十年都可能轉成別人的國土。但如果自己方實力強了,不要說租出去99年的,租出去上百年的,甚至割讓出去的土地都能拿得回來。
二戰後,廣州灣、膠州灣回來了,旅大等地也回來了。
新中國建立後,鄧公和撒切爾夫人談判,發表強勢語言,九七年之前,要把英國租借的新界還回來,就連割讓出去的香港島、九龍半島也統統要還回來,因為那是逼迫簽訂的條約,新中國不認。如果不還,那就開戰。
面對鄧公的堅決,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不鐵了,出門因腿軟摔倒在地。她被小個子鄧公迸發出的能量折服。
1997年,香港三地回來了,被葡萄牙佔了幾百年的澳門也在1999回來了。一切,都是實力說話。
面對英國提出租借香港百年的要求,清政府沒法死拼,也沒實力死拼,只是象徵性地提出了減少租期的要求,英國答應了,參考了德國的租借時間,定為了99年時間。
Ⅶ 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時,英國等列強為啥願意出資給清廷打仗
英國等列強願意出錢資助清政府收復新疆,也是出於很多考慮的。首先,當時控制新疆的另一股勢力是沙俄,沙俄在新疆勢力坐大,對清政府來說是很危險的。
不管怎麼說,左宗棠從列強那裡借的錢,幫助了清政府成功將新疆收回,維護了我國領土和疆域的完整,是有利於千秋萬代之舉,否則外敵勢力很有可能通過新疆逐漸滲入整個蒙古,到那時中國便真的岌岌可危了。因此,左宗棠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Ⅷ 甲午戰爭我們賠了日本多少賠款實付了多少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在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中相繼失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終不得不屈辱認輸,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巨額的戰爭收益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為日本策劃全面侵華埋下伏筆。那麼清政府一共損失了多少錢呢?
實際上別看日本從清政府手中勒索走了大筆財富,但是甲午戰爭最大的贏家是以英國為首的歐美列強。首先在甲午戰爭中,中日雙方都從英國手中借了大筆錢作為戰爭經費,光清政府的借款就高達2865萬兩白銀;其次《馬關條約》賠款清政府是從列強手中借錢支付給日本,清政府向列強借款產生的利息就高達5億4000萬兩,同時清政府的海關、稅收、鐵路、礦山等等經濟權益被列強控制;最後日本獲得大筆賠款後也都是花在了英法德等國身上,因為當時的日本工業基礎薄弱,為了擴軍不得不向列強購買軍火、工業設備等等。
Ⅸ 英國租借香港99年那向中國支付租借費用嗎 最佳答案+50分。
那有租借費
利用不平等條約強制佔領的
中英《南京條約》共13款,主要內容是:1.宣布結束戰爭。兩國關系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3.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其中600萬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元。4.割地。清朝政府將香港割讓給英國。5.另訂關稅則例。清朝政府將以公平的原則頒布一部新的關稅則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納。6.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Ⅹ 清朝在喪權辱國的七十年中,究竟賠付給了列強多少錢
滿清後期的腐敗與無能讓我們的民族遭受了無盡的屈辱,不僅割讓很多的土地,而且還賠付了巨額的賠款,也讓中華民族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那麼在清政府喪權辱國的七十年中,究竟給列強賠付了多少錢?
如果全部算起來的話那就非常的多,這里只是統計一下大額的賠付數量。
五、1901年的辛丑條約。條約的的第6款規定賠款總額為45000萬兩海關銀,年息四厘,自1902年1月1日起,至1940年止,39年內,需付本息銀總計982238150兩,各省地方賠款2000萬兩不計在內。《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
簡直是觸目驚心,寫到這里我已經都帶了情緒,都不願再往一塊加,大概有十幾億兩的白銀,關鍵這還只是賠款,沒有提及割地以及各種的流氓條款,如果把這些一一搜集寫出來,自己非得氣得先吐血,可以說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與血淚的歷史,看了之後越感憤懣,但同時也激發了無限奮進的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