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早期的居民(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55年) 1.The first known settlers of Britain were the Iberians. 人們所知的英國最早居民是伊比利來人。 2. At about 2000 BC the Beaker Folk arrived from the areas now know as Holland and Rhineland. 約公元前2000年,從現在的荷蘭和萊茵蘭地區來了寬口陶器人。 寬口陶器人 Beaker folk 大約6,000年前居住在歐洲溫帶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民族,以其飾有橫向精美牙印紋的鈴形寬口陶器而得名。他們為一好戰民族,主要使用弓箭,也用短劍,或銅矛,以及護腕。他們到處尋找銅(和黃金),大大促進了青銅冶煉技術在歐洲的傳播。他們在中歐與戰斧文化(Battle-Ax culture)發生接觸,戰斧文化也以寬口陶器為其特點(雖然細部有所差別),同時騎馬,使用戰斧。兩種文化逐漸融合,後來從中歐擴展到英國東部。 3. The Celts began to arrive Britain about 700 BC. 約公元前700年,克爾特人來到不列顛島。
② 英國現在幾點鍾
要知道英國現在是什麼時間,你需要知道英國時間和中國時間(北京時間)的時差。英國時間比北京時間慢7小時。所以,在北京時間的基礎上減7個小時,就可以知道英國現在是什麼時間。
英國於今年3月28日進入「夏令時」。按照冬夏相對的原理,有夏令時,就有冬令時。畢竟,夏令時和冬令時有什麼區別?其實很簡單。我們通常的時間是格林威治標准時間,也就是冬季時間。
每年三月,我們將格林威治標准時間提前一小時,新時間稱為夏令時。10月,在夏令時的基礎上撥回1小時,恢復為冬令時。這樣每年都會經歷一次冬夏1h時差的變化。
中英時差怎麼算?當然要根據夏冬兩季不同的時差來換算。例子是最容易理解的:
夏令時時,中國和英國的時差是7個小時,比如北京時間早上08: 00,倫敦時間早上01: 00。
在冬天,中國和英國的時差是8個小時,比如北京時間早上08: 00,英國時間早上00: 00。
諸如此類。
英國夏令時從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開始,到十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結束。2019年方面,3月31日開始,10月27日結束。
一般來說,智能手機和電腦會根據冬夏時間自動調整到正確的時間。如果你只是盲目地跟隨智能時間,你就不會出錯。
對於習慣看機械掛鍾和手錶的朋友,一定要記得在3月最後一個周六晚上把時鍾撥快1小時,在10月最後一個周六晚上把時鍾撥慢1小時,否則會有遲到的風險!
說到冬季夏令時的規定,其實這種節能策略並不是英國獨有的。除了英國,現在全球大約有70個國家和地區採用夏令時和冬令時交替的方法。
在歐盟,從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到十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實行夏令時;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區,從三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到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都實行夏令時,而一些州和地區則不實行。紐西蘭的夏令時安排在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到4月的第一個星期天。
//www.exoplanetwar.com/pic_00e93901213fb80ef6038b4524d12f2eb8389456?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③ 英國現在是什麼時候
不要亂講。。。中國跟英國是相差8個時區沒錯,但這世上有樣事情叫「夏令時」。英國現在在使用「夏令時間」,撥早了1小時,所以只比中國慢7小時,當改回冬令時間的時候,才是差8小時。
我現在回答這問題的時候是英國時間早上11:16,中國時間是18:16.
④ 英國的國家歷史是什麼時間開始的
英國的
公元前20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布列塔尼半島.
前9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英格蘭;愛爾蘭文明出現.
829年:英格蘭第一個王朝——盎格魯薩克遜王朝建立.
1066年:諾曼王朝建立.
1086年:末日審判書出版.
1190年: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獅心王理查發動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204年:諾曼地公國被兼並.
1215年:自由大憲章建立.
西元1337年~1453年百年戰爭爆發.
西元1455年:玫瑰戰爭爆發.
西元1461年:約克王朝建立.
西元1487年:玫瑰戰爭結束.
1534年:英格蘭從羅馬教廷分離,英格蘭國教會初步成立.
1588年: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元1620年:五月花號抵達北美.
西元1689年:光榮革命.
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並,聯合王國 (英國)成立.
西元1775年:喬治三世頒布印花稅制度.
西元1783年:和法國共同承認美國獨立.
西元1837年:英國進入維多利亞女王時期.
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加.
西元1918年:打敗德國.
西元1930年~1931年:經濟大恐慌.
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德國及日本相繼投降,二戰結束.
西元2005年:發生倫敦地鐵轟炸事件.
美國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100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最終,在這塊歐洲各國都沒能統治的大陸上誕生了新的「主宰者」——美利堅合眾國。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家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1929年,在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中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促使其從一個移民國家躍為世界第一強國。
1607.5 英國倫敦公司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永久居留地。
1775.4.19 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對英軍進行反抗,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1776.7.4 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
1787.5.25 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草擬了新憲法。1789年3月4日,憲法正式生效。
1789.4.30 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喬治·華盛頓就任第一屆美國總統。
1789.9.24 根據聯邦政府條例,最高法院成立。
1791.12.15 美國憲法增列十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
1792.4.2 美國國會通過造幣法,在費城建造一座造幣廠。
1800.12.1 聯邦政府首都從臨時所在地費城遷往華盛頓特區。
1803.4.30 美國從法國拿破崙手裡廉價購買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國領土面積增加一倍。
1863.1.1 林肯簽署《解放宣言》。
1865.4.9 南部邦聯軍投降,美國內戰結束。
1941.8.12 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的紐芬蘭島附近的軍艦上舉行會談,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12.7 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6.4 美日爆發中途島之戰,這是太平洋上的關鍵一戰。
1944.6.6 美國軍隊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
1945.2.4 美國、英國和蘇聯領導人舉行克里米亞會議,發表克里米亞聲明,並於同月11日簽訂雅爾塔協定。
1945.7.16 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68.4.4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遭暗殺身亡。
1969.7.20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成功,人類首次踏上月球。
1972.2.21 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談。訪問結束時,中美簽署上海公報。
日本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030600.net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030600.net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030600.net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⑤ 現在英國幾點鍾
要知道現在英國幾點鍾需要知道英國時間和中國時間(北京時間)的時差。英國時間比北京時間慢7小時。因此在北京時間的基礎上減少7小時就知道現在英國幾點鍾。
英國在今年3月28日就進入了「夏令時」。按照冬夏相對相生的原則,有夏令時當然就有冬令時,那說了半天,夏令時和冬令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很簡單,我們平常用的時間是格林尼治標准時間(Greenwich Mean Time),即冬令時。
每年三月,我們會在格林尼治標准時的基礎上撥快一個小時,新的時間就稱為夏令時;到了十月,又在夏令時的基礎上撥回一個小時,就還原成冬令時。如此周而復始,每年我們都會經歷冬夏令之間1h的時差變更。
中國和英國的時差怎麼算,那當然要根據夏冬令時的不同時差分別進行換算啦。舉例說明最為通俗易懂:
夏令時,中國和英國的時差為7個小時,如北京時間為早上08:00,倫敦時間就為凌晨01:00;
冬令時,中國和英國時差為8個小時,如北京時間同樣是早上08:00,英國時間為凌晨則為00:00。
以此類推即可。
英國的夏令時是從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開始,到10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結束。以2019年來講,是從3月31日開始,到10月27日結束。
一般來說,智能手機和電腦都會根據冬夏令時自動調整到正確時間的,大家只需要無腦跟著智能時間走就不會出錯了。
而對於習慣看機械掛鍾和手錶的小夥伴來說呢,就一定要記得在3月最後一個星期六晚上把鍾表撥快一小時,也要在十月最後一個星期六晚上撥慢一小時哦,不然可是會有遲到風險!
說回冬夏令時規制,其實這項節能策略並不是英國獨有的。除英國外,現在全球約有70個國家和地區實行夏令時和冬令時交替的方法。
歐盟從3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到10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實行夏令時;美國和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從3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至11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實行夏令時,還有一些州和地區不實行;紐西蘭的夏令時則安排在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到4月第一個星期日。
⑥ 英國是什麼時候建立起來的
英國簡史: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1-5世紀英格蘭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⑦ 英國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在羅馬史書中這有可能是英國島嶼的最早記錄.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 827年統一島嶼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這時候的史書應該是英國這個名字的最早記錄.
⑧ 英國是什麼時候成立
1284年成立的 Kingdom of England是最早的原型,當時只有英格蘭。
1535年控制了威爾士地區。
1707年協議控制了蘇格蘭,建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1800年完全合並愛爾蘭領土,建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這一年可以作為現代英國成立的時間)。
1922年部分愛爾蘭地區獨立。
不過英國沒有建國這個說法,因為是從君主制演變到君主立憲制。和中國成立新中國是有區別的。英國這種王朝世襲壟斷的國家,沒有建國日。
⑨ 英國什麼時候成立(具體到年份)
英國沒有建國這個說法,因為是從君主制演變到君主立憲制。和中國成立新中國是有區別的。英國這種王朝世襲壟斷的國家,沒有建國日。
英國1284年成立的 Kingdom of England是最早的原型,當時只有英格蘭 1535年控制了威爾士地區 1707年協議控制了蘇格蘭。
建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1800年完全合並愛爾蘭領土,建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這一年可以作為現代英國成立的時間)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
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9)英國什麼時候知道擴展閱讀: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歷史
⑩ 英國是在什麼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和美蘇不是一個級別的玩家了
在1956年,埃及政府為了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和控制運河的英法兩國爆發大戰——蘇伊士運河戰爭。
當英法聯軍在戰場上橫沖直撞的時候,卻接到了來自美蘇的壓力。
美國雖然非常的婉轉,而蘇聯直接以戰爭相威脅,但都表明了一個態度——英國和法國必須交還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在戰爭中美蘇兩國僅僅需要一個電話,一場發布會,身為勝利者的英國就要停下腳步,拋棄戰利品,狼狽的撤退。
這場一開始認為必勝的戰爭最後卻戳破了英國人民還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偉大的帝國的美夢,讓他們明白了英國已經不是以前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了。
更象徵著美蘇從英國的手上正式拿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很多的人說:丘吉爾贏了二戰卻輸了帝國。
其實不盡然,從一戰結束後英國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一戰時期的歐洲列強們高舉民族主義大旗,武裝了上百萬的軍隊,讓他們在歐洲大陸廝殺。
一戰結束後,英國召集的仆從軍們回到了英國的殖民地,而民族主義也跟隨 著他們飄向世界各地。
當殖民地的民族主義開始覺醒,英國的殖民地開始掀起獨立的浪潮。
可英國的實力猶在仍然是世界霸主,外加英國也發現了許多殖民地妄圖獨立,便拉一派打一派,允許殖民地成立自治政府,但是要服從英國的管理,進出口還是被英國控制,商品只能買英國的產品,原材料也只能賣給英國人。
只不過是殖民地換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罷了, 可惜的是計劃再好也沒有變化快。
二戰的爆發,英軍不堪一擊,本土遭到轟炸,南太平洋殖民地的丟失,外加丘吉爾為了換取美國的援助將英國在世界各地的大部分軍事基地全給賣了,讓殖民地人民看清了英國的真面目,就是一隻紙老虎。
各個殖民地的獨立浪潮再也壓不住了。
二戰結束後,丘吉爾政府雖然知道了英國的霸權已然維持不住,但仍想奮力一搏,鎮壓殖民地獨立,與美蘇平起平坐。
可英國人們面對世界霸主和填飽肚子之間選擇了填飽肚子。
當丘吉爾穿梭在世界各地,極力的維持著日不落帝國,為英國爭取利益的時候,英國國會突然派人通知丘吉爾:他已經不是英國首相了,他被英國人們拋棄了。
之後打著讓所有英國人填飽肚子的艾德里上台, 其政策的核心就是發福利。
但是英國不僅沒有錢,還欠了美國一屁股債,想要發福利就只能 賣殖民地了 :
他把受英國庇護的巴爾干各國都賣給了蘇聯,討得蘇聯高興;
主動放棄了印度這個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獨立博取美蘇的歡心;
從巴勒斯坦地區撤軍,大力支持以色列,換取美國猶太富豪對英國的援助;
放低身段主動的加入以美國為主的北約,讓自己的軍隊接受美國的指揮。
就這樣,艾德里把日不落帝國都換成了能填飽肚子的 黃油和午餐肉。
當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遭到美蘇干涉後,憤怒的英國人回憶起帝國的榮光,想要反擊時:昔日那世界第一的皇家海軍,橫掃世界的無敵艦隊不是被艾德里拿去換午餐肉讓英國人吃完了,就是被工黨拆成廢鐵賣錢了。
1957年,麥克米倫當選為新的英國首相。
兩個小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成為了美國的狗腿,祖先奮鬥了幾百年在全世界插下的米字旗,也正在美蘇明裡暗裡的支持下一根根的拔起。
最後還向這個宿敵法國低頭,心不甘情不願的加入歐共體。
到了1964年,威爾遜當選英國首相之後,毫無作為,英國已經徹底的淪為了一個地區性的大國。
日不落帝國徹底的煙消雲散,英國人民也在不斷的打擊中認清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