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人說西方文官制度,學習自中國科舉制度,證據在哪
證據!!多讀點書!西方連「個人自有主義」都是取之中國,它來自《道德經》我貴柔思想,與楊朱哲學雷同,類似這樣的還有「社會主義」它起源於《論語》大同篇。
准確的說,西方是站在中國這個巨人身上發展起來的, 什麼火槍啊、火炮啊,那個不是中國的,連搶劫的資本都是中國學來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會落後呢?其實中國沒有落後,你怎麼能說一個與世界貿易保持兩千多年順差的國家是落後的呢?
其實很簡單,滿清屬於少數民族政權,居安思危,燒科學典籍《天工開物》,借文字獄屠殺科技人員,才有中國的落後。
❷ 問,國外是否有科舉制度
這種以書面考試為工具的選官制度,把古代中國塑造成了一個文質彬彬的社會,一個教育社會。科舉制度誘導所有稍具條件的人都去讀書識字,在古代中國,村村有私塾,處處有書院。彼時中國的識字率絕對高於西方同期。這是科舉制度的一個非意圖後果,在前現代時代,它就實現了文化的廣泛普及,而教育在人們的觀念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本不需要發展經濟學家來論證教育對於發展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天生就對教育投資充滿熱情,甚至可以說是熱情過度。
時至今日,科舉制度已消失百年,我們自可摒棄當年廢科舉之時支持者與反對者的激情,公允地評價科舉制度,並探討創造性轉化的可能。然而,悖謬的是,科舉制度中比較可取的元素似被人棄置,而其荒唐的一面卻似乎時時糾纏著今人。
○英國
「它會像火葯和印刷術一樣」
英國文官考試制度吸取科舉考試平等競爭原則和擇優錄用方法,舍棄了科舉考試空疏無用的古代經典內容,後來被其他歐美國家和日本等國仿效。
1835年,居留中國人士格爾斯指出:「科舉是古往今來的其他偉大的君主制度所無法相比的。也許這就是他們所創造出來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還未被其他國家所採用。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葯和印刷術一樣,在國家制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
1847年,曾到過中國的杜麥斯出版了《中國札記》,以近乎狂熱的態度呼籲建立起向全體英國臣民開放的競爭性的考試制度,從而提高英國行政官員的水平,並促進大英帝國的團結。
1994年,韓國紀念科舉廢止100年,舉辦了模擬科舉考試,取錄了兩名狀元
1854年,由馬考萊等人向英國議會提交《印度文官制度報告書》,建議:建立完整的考試制度,考試事宜應由一位權威人士主管的考試中心全權負責;考試必須採取競爭性的筆試辦法,對考生的年齡、健康、品行也應作具體的要求;對於高級職位,應有相當於國內最高教育水平的競爭性考試。
1855年5月,經過議會辯論之後,英國實行文官考試制度。
1870年6月,新上台的帕麥斯頓政府頒布了《關於錄用王國政府官員的樞密院敕令》,規定凡要進入政府各部門工作,都必須經過競爭性考試。至此,英國文官考試走向制度化和正規化。
1857年4月英國權威刊物《威斯敏斯特評論》評論說:「這些中國的『外夷』(英國人)的確只是從中國科舉考試的書籍中學到一頁而已。」
○美國
「我們在洪荒時代,中國人已在讀書」
19世紀60年代後,美國也在考慮採用擇優錄用的文官考試制度。美國的文官考試制度基本上是仿效英國的產物,但是史料表明中國科舉制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過美國的文官考試制度。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國》一書中說:「從科考的結果看,中國政府的高官階層中的不少官員都懷有讓人極為敬佩的才能和知識,及愛國、正直和有條不紊的工作態度。它維持了這個國家龐大的機器的運轉,也保持著一種不衰的崇文風氣。」
1870年,史皮爾(Spear,漢名施惠廉)在《最古老與最年輕的國家:中國與美國》一書中說:「中國人民的競爭使得整個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則公開化。聽吧!西方國家,它沒有世襲等級,或許沒有個人榮耀,它沒有財富的權力,它不主張任人唯親,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見和利益。」
1873年美國文官委員會在報告中宣稱:「當我們的大陸尚處於洪荒時代,孔子已經在講授德政,中國人已在讀書,使用指南針、火葯和乘法表。然而東方世界這一最文明的國家對於科舉制度的運用,將比上述任何東西都更能奪走我們美國人的優勢(如果我們算得上有什麼優勢的話),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倘若不充分肯定中國的宗教或帝制的作用,必將無從作出解釋。」
1883年,以平等競爭為原則的文官考試法案獲得美國國會通過,該法案規定政府事務官的錄用,必須經過公開考試,擇優錄用。從此以後,考試錄用事務官,成為美國文官制度的一條基本原則。
1893年,美國文官考試制度完全確立。
○日本
被權貴把持的科舉
公元7至8世紀之際,日本引進中國的律令制度,模仿唐制實行貢舉制度。
唐朝科舉制度的結果是秀才科逐漸停廢而進士科日漸興盛,但日本到公元730年以後則是秀才科逐漸獨盛而進士科式微。
日本的貢舉制度,由於貴族干政、學官世襲,到10世紀以後,大學寮基本上為貴族把持,博士推薦學生參加科舉,不是依據才學高下,而是以資歷名望,致使科舉制度日漸流於形式化。
11世紀後,形式上還繼續實行式部省試,但考生皆由權貴推薦,應考者幾乎無條件及第。科舉制至此已完全異化。
明治時代初期,為了選拔人才,推動維新運動,1869年進入新政府的學者神田孝平向公議所提出了「進士及第之法」的建議書,提倡以「漢士及第法」,即中國的科舉制度為參考,樹立近代日本的官僚考試制度。考試科目注重實用。這項提案雖然獲得公議所通過,卻沒能得到實權人物的支持而沒得到具體實施,而人才選拔的考試制度也最終為近代的學校制度所取代。
○韓國
「我國公道,惟在科舉」
從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韓國的科舉制在歷史上存在了936年,成為中國域外實行科舉制時間最長、也最完備的科舉。
近500年的高麗王朝,科舉制度實兼唐、五代、宋、元等諸朝制度而成。具體而言,高麗制度直接淵源於隋和唐者,有禮部三場試、三條燭試(夜試)、試期在春三月(春試)、科目中的「賓貢科」、咒噤科等。
高麗王朝恭愍王十九年(1372年)明太祖遣使往頒科舉詔後,高麗科舉鄉會試程式一依明制,第一場試《五經》義,五百字以上,《四書》疑,三百字以上;第二場試禮樂論,三百字以上;第三場試時務策,一千字以上。唯務直述,不善文藻。
公元1392年,李朝重新整頓衰落的科舉制度,定科舉法,初場罷《四書》疑和《五經》義,改試講論。但實行數科之後,實踐證明並不能選拔到「經學傑出之才」。
李朝科舉比同期的中國科舉更頻繁,幾乎每年都開科,「國家用人之道,只在於科舉」。科舉在李朝的地位不亞於科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韓國有「我國公道,惟在科舉」,「私門塞而公道開,浮華斥而真儒出」之說。盡管不時出現改革甚至廢除科舉的呼聲,但科舉制直至公元1894年才遭停罷。如果不是因為日本的壓迫,科舉還將延續一段時間。
○越南
最後廢止科舉的國家
1075年始,1919年止,越南是最遲實行和最後廢止科舉的國家。
李朝建立科舉制度,模仿中國實行三場考試。據《越史通鑒綱目》載,仁宗太寧四年(1075年),「選明經博學者以三場試之,擢黎文盛首選入侍學。本國科目自此開始。」
公元1807年,阮朝阮世祖開鄉試,其制度模仿中國清代科舉。其形式內容仍然和中國科舉考試大同小異。
公元1832年,越南引進八股文作文考試文體。
公元1884年,法國和越南簽訂了《順化條約》後,法國殖民者實際上取代了越南帝王的統治,西方新學動搖了儒學的地位。中國戊戌維新也影響到越南,中國廢除科舉制度後,越南科舉更是唇亡齒寒。
1906年,越南成立教育改進委員會,新型學校紛紛創辦,逐步取代了傳授儒學的科舉教育。
1919年,越南舉行了最後一科會試,取中23名。此後,科舉制度在越南和世界歷史上終於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
❸ 英國的文官制度與中國的科舉制有什麼異同
現代西方政體中的所謂「文官」或「公務員」 主要是指這批職業技術官僚。「考選制」的實質是將「業務標准」引入政治錄用,以利於統治效率的提高。
西方文官制度中公務員的考核錄用,在形式上也與當年中國的科舉制有相似之處。現在西方國家對公務員的考選中的公開競考,多級考試、逐步淘汰等原則和方式都直接繼承了中國的科舉制。
所不同的是:現代西方國家的政治錄用,基本上是將錄用對象分為兩類:政客與官僚,分別依據不同標准進行衡量——政客以政治標准為主,官僚以業務標准為主。
也就是說:西方政體對政治錄用雙重標准統一問題的解決,體現在權力精英的整體上,而不同於科舉制下雙重標準的統一體現於個體。因此,現代西方政體尚不能有效地培養出集政治與業務素質於一身的、德才兼備的權力精英,而只能依靠政客與官僚的相互補充與制衡。
(3)英國是如何實行引進考試制度的擴展閱讀
英國文官制度基本信息
英國的文職官員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官員隊伍之一,廉潔與高效為其贏得了巨大聲譽,也成為世界各國文官制度建設的樣板與楷模。然而這一切的都源自於其構架良好而又合理的文官制度。
在英國,文官(CivilServance[復數],CivilServant[單數])並不包括組成內閣的大臣,即與內閣共進退的「政務官」,而僅指「事務官」,其職責是執行當時政府的政策,而非對政黨活動的參與。他們構成了政府中所謂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參與黨派之爭的人。
在內閣發生經常更迭的情況下,他們的存在保證了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高級文官還時時准備為大臣提供咨詢,向其提供必要的情報、知識以及實踐的經驗。顯然,服務的年限越長,他們的影響也就越大。
這樣,他們不但執行既定的方針、政策和命令,而且對於這些方針、政策和命令的制定還有一定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發言權。正是這後一項職能的行使,使文官成為國家機器重要的一部分,成為了「永不更迭的幕後政府」。
前台是兩黨輪流秉政,後台則永不更換,這是英國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徵。
科舉內容
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
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
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❹ 科舉制能傳到英國的原因
現在西方各國普遍實行的文官制度就脫胎於中國的科舉制度。
在推行現代文官考試制度之前,西方各國實行的是"恩賜制"和"政黨分肥制"。"恩賜制",顧名思義是由國王(後來演變為總統)來將官司職贈予別人。"政黨分肥制"是美國歷史上盛行的一種以黨派關系分配政府職務的制度,它是在兩黨輪流執政的背景下產生的。大選獲勝的政黨通過任命公職報答該黨的積極支持者。無論是"恩賜制"還是"分肥制",都有很大的弊端,使得(腐)敗橫行,政局動盪。西方的政治家和學者對此深感頭痛,尋求改革卻苦無良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的科舉制度進入了西方政治家和學者的視野,為西方的先官制度帶來了一劑良方。
早在16世紀,中國科舉制度就由來華的歐洲傳教士傳入西方。傳教士們不僅對中國的物產資源感興趣,中國科舉取士的制度也使他們感到驚奇。在他們所著的《中國游記》、《傳大的中國》等書中,詳盡地介紹了中國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方法,並推崇有加。這些書籍曾在歐美廣為流傳,在此後顧之300年間,僅用英文出版的介紹中國科舉制度的書就達70餘種。除了書籍的傳播,一些西方政府官員和學者還通過報告、演講等形式介紹和評價中國的科舉制。如北京同文館館長馬丁就曾在英國波士頓作題為"中國的競爭考試"的報告;法國的大學者伏爾泰也曾在著作中對中國的科舉製做過介紹和頌揚;西方學者卜德將科舉制譽為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美國漢學家H·G·Creel則認為科舉制度超越了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到19世紀,中國科舉考試"自薦入選,統一標准,擇優錄取"原則的合理性,使西方的學者得到有益啟示,逐步發展成適合本國國情的新制度。英國文官制度的創建人諾斯科特和屈維廉兩人都對中國科舉制心儀已久,他們在19世紀50年代提出並在英國實行的"公開競爭——公平考試"的文官選拔制度,就是從中國學去的。隨後,法、德、美等國都先後仿效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
誠如孫中山先生在考察歐美各國考試制度之後所說:"英國推行考試制度最早,......英國的考試制度就是學我們中國的。中國的考試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亦都是學英國的。"胡適也曾說"我在國外的時候,時常感覺到,中國文化對世界的一個偉大貢獻,就是公開的客觀的文官考試制度。沒有一個國家的考試制度,能夠像我們這樣久遠,嚴密與公開"。
❺ 英國學習了中國的什麼考試制度這一制度是由誰正式創立的該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
科舉制。
英國從中國學去的考試制度是指科舉制,隋朝隋煬帝時期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誕生。
❻ 古代歐洲沒有科舉考試,他們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中國的科舉制度被介紹到了西方。科舉制用考試選拔人才的原則備受推崇,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世紀歐洲各國政府實行賜官制,文職官員的錄用不進行任何考試。因此,像大哲學家培根這樣有才華的人,為了求得一管半職,只好去巴結宮廷權貴。賜官制必然導致吏治腐敗,「朝有南郭,野有遺賢」的現象相當普遍。
新航路開辟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信息。16世紀中期來華的傳教士克魯茲,發現科舉制與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實行「學而優則仕」的原則,他對此很感興趣,隨後在游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這個世紀末,歐洲就有了關於中國科舉制度的詳細報道。18世紀介紹中國最有影響著作是阿爾德的《中國概況》,其中介紹了中國科舉制度。至1810年,《大清律例》被譯成英文,也有關於科舉的法律條文。
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地稱贊。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著」,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即使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歐洲學者仍對科學制度稱道不已。廉士在《中國總論》中說:「中國通過卓越的考試制度錄用文官武將,這是他們制度惟一不同於古今任何一個偉大的君主國家的地方」。
歐洲人贊賞的是中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原則: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
在中國科學制的影響下,歐洲開始廢棄腐朽的賜官制,確立從競爭性考試中選拔文職官員的制度。早在1776年,英國著名經濟家亞當·斯密就提議,每個人「被獲准在任何機構自由從事某一職業前,必須經過考試或試用」。他的主張是受法國網路全書派的影響,而後者又是受中國政治哲學的影響。斯密提出選拔人才的原則為歐洲各國普遍接受。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大約是在1800年。英國有識之士早就呼籲政府效法中國科舉制度,面向全體國民,開科取士。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考試。此舉受到種種非難,但英國行政改革者最終獲得勝利,應為這是一種卓越的選拔人才的制度。1855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終確立。
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對應試者進行基礎知識的筆試,低級職務的考試在地方進行,高級職務的考試才在首都倫敦。強調入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當時的英國報刊就指出:「生活中沒有什麼能比這與中國所實行的制度更相似的了。」《大英網路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系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官員實行定期考核。"
英國文官制度吸收了中國科舉制的精華,又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
❼ 英國官員考試制度的歷史發展
19世紀後,英國兩黨制日益成熟,內閣開始由在競選中獲勝的政黨組成,於是哪一個政黨在競選中獲勝上台執政,就把各種官職作為「勝利果實」,進行公開分贓,分給他們支持者。所以每次執政黨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員的大換班,使政府工作混亂。可見,無論早期的國王任用官員的制度還是後來政黨間的官員分配的制度都存在極大的弊端。一個是營私舞弊,買賣官職使無功受祿的現象盛行,政府腐敗工作效率低下。另一個是執政黨更替,國家工作人員大換班,造成政府行政事務處理缺乏穩定性和政策的連續性,嚴重地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文官選用制度,採取更為合理的方式選擇官員,使政府的工作更為高效和具有穩定性被提上日程,英國近代文官考選制度開始了它的形成之旅。
1569年,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出版的《中國游記》一書曾對中國通過科舉選拔官員的做法大加稱贊,該書在1577年由英國人理查德·威爾翻譯成英文,中國的科舉制度第一次在英國的刊物中出現。其後的1583年,另一個葡萄牙修士岡薩雷斯·多薩出版的《偉大的中國》一書詳細介紹了中國科舉制的中第考試方法和內容。此書在羅馬出版後,很快被譯成英文,在歐洲廣泛流傳,引起英國社會對中國政治制度的關注。十七世紀初英國牧師珀切斯的亞洲游記《續哈克里特或珀切斯的朝聖》一書中,更是對中國的科舉制度進行了詳細的記載,書中非常詳細的介紹了整個科舉制的運作過程,包括考生要需通過哪些考試,逐步獲取更高一級的參考資格,主要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等,同時,此書將科舉制度評價為「無論身份地位,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一種高效而公平的選材制度,體現出卓越先進的政府管理體制。」年,羅伯特·波頓的《憂鬱症的解剖》一書中,以旅行者們的記錄為原始材料,首次將中國的科舉制與當時英國的政治體製作對比,認為英國應以科舉制為參考,改革政府的運行機制。17世紀中期以後,涉及科舉制度各類書籍在英國已經較為常見,如1665年的《輝煌文明的古老帝國》;1669年的《駐華大使》;1688年的《中國新歷史》,這些書籍的作者大都有實際來華經歷,對中國的科舉制度有著較為深入的理解。進入18世紀,出版於1736年的《中國史》一書在英國影響較大,傳播較廣,書中同樣詳盡介紹了中國的教育,政府體系,科舉制度等方面。據統計,在1570年到19世紀初,僅用英文的出版的有關中國官員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書籍就有70種之多,這些書大都從不同角度介紹和稱贊中國的科舉制度。
總之,這些在英國出版的,來自傳教士,旅行者,商人,學者等有關科舉制度的相關出版物的內容說明:首先由於中國科舉制度的自身特色與英國考試形式發展的相對滯後,科舉制具備影響英國文官考任制度的時間和條件;其次,在英國文官制度正式頒布實施之前,英國社會和學界就對中國的科舉制度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與了解;最後,英國文官考任制度形成於在報刊雜志對中國科舉制度介紹贊揚和推薦的輿論氛圍中。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賜的影響,或實行個人贍徇制,或實行政黨分肥制。而工業革命的完成使英國急需一個清廉高效的政府為其經濟的擴張出謀劃策,選拔徹底有效的人員班子來充實政府的職務,對文官的選擇和任用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而改革的直接導火索則始於當時英國最強大的海外掠奪機構——東印度公司,許多人都試圖擠入公司謀取利益,由於東印度公司對英國政府經濟利益有直接影響,被整頓公司人事的改革被提上議程,而這次改革最初還是源於中國人的建議,在廣州的公司人員的建議下,東印度公司決定採用直接從倫敦選送官員到印度任職的措施,選擇標准則是「通才教育,擇優選士」。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直接推動了英國國內文官制度的改革活動,對於東印度公司的這次改革,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英國東印度公司已採用了考試競爭原則,這種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在印度的充分發展,預示著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葯和印刷術一樣,在國家制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中國的科舉制度,第一次被稱為和火葯與印刷術四大發明一樣重要。而在1836年,曾任英國駐華總領事的弗朗西斯戴維斯曾這樣表述道「科舉制為東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提供了遙遠的榜樣」,由此可見,作為英國文官考試改革先行者的東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無疑受到了中國科舉制的深遠影響。
❽ 在與唐朝同時期的英國,創立了什麼科舉制度
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英國大網路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曾經概括性地指出:「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 中國科舉制度是英國建立競爭性文官制度的基石,而英國文官制度又是其它西方國家文官制度的藍本。(孫中山和英國大網路全書這兩段話,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科舉考試制度及現代各國考試制度之間的淵源關系這說明,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❾ 哪年考試考了文官制度
1833年英國政府各部開始實行官職的考試補缺制度。1853年英國議會派遣麥克萊等3人組成委員會調查東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該委員會在調查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摒棄用人制度上的「恩賜」主義,實行考試任用制度。1854年,英國財政部高級官員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對英國文官進行了全面調查,提出了著名的《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建議設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試、錄用文官、重視文官的專業水平、提撥優秀文官等等。英國政府以樞密院令的形式公布了這個報告,並決定成立了3人委員會負責文官的考試、錄用事宜。1870年,英國政府又頒布了第2號樞密院令,對文官的考試、錄用、等級結構等重要原則做了進一步的確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個文官制度在英國正式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