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英國在二戰後逐漸失去了世界霸主地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國的國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但讓英國本土在納粹空軍的狂轟濫炸下變成焦土,還嚴重削弱了英國國力。二戰結束後與出世紀的年代的兩次獨立浪潮沉重打擊了英國。使英國丟掉了「日不落帝國」的掛冠,也使英國淪落為二流強國。
第二、殖民地體系瓦解,海上霸權喪失
英國的生命線是殖民地,是海上霸權,然而二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瓦解了殖民體系,英國失去了最穩定的收入來源;海軍實力也被嚴重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受國力限制,大批主力艦要麼退役、要麼專賣給友好國家,皇家海軍的實力大受影響。
第三、美蘇崛起,代替了英國的地位
美國建立起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代替了英鎊的地位,蘇聯則控制了東歐,整個歐洲籠罩在蘇聯威脅的鐵幕下,不得不抱緊美國大腿,然而寄人籬下是要付出代價的,再想維持以前的霸權,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㈡ 英國為什麼二戰後衰落了
1.二戰極大程度上消耗了英國的元氣並且成為負債國2. 英國在戰後實力大大下降 眾多殖民地紛紛獨立 使英國失去了其維持日不落帝國的基礎(廣闊的市場和廉價的原材料) 3.英國在戰後國際影響力大為下降 相比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英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很弱 ,衰落很正常 (這從英法聯合入侵埃及而因美蘇干涉而退出最終承認埃及獨立就可以看出)
希望採納
㈢ 英國是如何從當初的世界老大、超級大國淪為今日的二三流國家的
英國現在仍然在第一梯隊,不是所謂的二三流國家。
英國的衰落是從一戰開始,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一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它和美國不同,美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在戰局將定的時候加入了即將勝利的一方,而英國卻是從頭到底,所以損失非常大,而得到的卻和美國相同.所以英國在世界大戰中其實相比與美國來說是失敗方。
2、在二次大戰中,英國飽受了德國的轟炸,工業設施受到重創,最後拚死拼活藉助美國的幫助才打敗德國,但自己內陸的工業損失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的.美國是個獨立大陸的國家,況且美洲大陸本來就是它自認為的"後院"所以相比英國有地理優勢,完全不必擔心敵對國家的武裝進攻.。
3、在二戰之後,民族情緒高漲,英國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相繼獨立,"英聯邦"成為了一個鬆散的組織。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掠奪到了殖民地國家如中國、印度的大量廉價的生產資料,以及對殖民地的物資傾銷。當靠掠奪而崛起的英國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的時候,也失去了原料產地和市場。
㈣ 二戰後的英國為啥一蹶不振呢
二戰前英國確實仍然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強國,但是其在經濟上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2次工業革命時候已經開始落後於美國和德國,但其綜合實力還是排名世界第一。
一戰之後英法作為戰勝國對戰敗國德國實行超越其極限的壓榨政策,美國此時的軍事力量還沒有發展起來,英國憑借著強大的海軍實力以及號稱3,000萬領土的日不落帝國的影響力,仍然可以執世界之牛耳。
從1939年美英簽訂的租借法案就可以看出來,英國當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安全不得不租借美國已經退役下來的戰艦,代價也是慘重的,英國將其在處於世界海域上各大戰略要地的島嶼讓給了美國。
隨著二戰的進行反法西斯聯盟的主導國家慢慢變成了美國和蘇聯,英國退居次要角色,這一點從第二戰場的開辟路線就可以看出來,英國一直主張盟軍應該去從歐洲南部開辟第二戰場,但在美蘇兩個大國的主導之下,最終還是從歐洲西岸開辟了第二戰場。
㈤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
1. 二戰結束後,英國沿襲二戰時的計劃體系。官僚系統過於龐大,資源集中於中央,工會勢力強大,所以經濟失去活性。
2. 經濟的快速衰落,讓英國國內政治也極不穩定。在撒切爾夫人之前,首相頻繁下台,導致政策缺乏連續性。
3. 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改革雖然激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如醫療和教育體系更趨於集中,消耗大量的資源。
4. 英國金融業發達,金融巨頭的話語權也很大。為了保護金融業利益,英鎊不斷走高,導致國內製造業轉移。
5. 二戰後,英國參與了數次沖突,比如馬島海戰和伊拉克戰爭。這帶來經濟上的包袱。
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英法對德宣戰後,卻並未在西線對德軍發動大規模進攻,採取了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靜坐戰爭」,擁兵百萬卻按兵不動,聽任德軍放手進攻波蘭,導致華沙於9月底淪陷。這實際上是英法在已經對德宣戰之後仍在繼續延續綏靖政策,希望德國在佔領波蘭後繼續向東,進攻蘇聯。沒想到1940年6月,德國在佔領波蘭後卻立即轉頭進攻法國,6月22日法國淪陷,這也宣告了綏靖政策徹底破產。
綏靖政策沒能讓英國避免戰爭,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英國就面對了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為險惡的形勢。除了派往歐洲大陸的遠征軍一路敗退,在敦刻爾克丟棄了全部重裝備後狼狽地撤回了英倫三島以外,海上的局面更加嚴峻,英國是個島國,海上運輸線可以說是關繫到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德國海軍的潛艇從英國宣戰的第一天起就對英國的海上交通線開始了襲擊——9月3日「雅典娜」號客輪被擊沉,從此以後被稱為大西洋海戰的海上破交和保交作戰就全面展開,並一直持續了整個戰爭。
㈥ 為什麼英國在二戰後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
首先:英國的工業革命基本上已經走到最後。工業革命完成以後世界霸主地位的核心是信心科技工業的競爭。 這當然美國是有優勢的。 為什麼呢,因為美國的工業化是在英國等老牌工業大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而隨著二戰歐州戰線擴大 很多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傑出人才轉居美國。 這當然跟當時的希特勒民族屠殺方針有關系。如愛因斯坦。
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包括太平洋戰區,歐州戰區,全世界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為什麼美國慢慢強大起來? 這跟它優越的地理位置有關系。 二站期間, 拉丁美洲等美國是個離中心戰場遙遠的國度,所以沒有戰爭所帶來的經濟損害。 而美國在二站的政策也是中立的,包括發了戰爭財,已經岸邊觀火的態度讓看到戰爭的厲害關系得利也不少。 這也跟美國當時的各種族融匯政策有關,因為美國本身就是個各種膚色新新各民族組成的自由國家。從國土資源、活力也是比英國優越的。
第三:這就要說英國自身了。 二戰確實使歐洲一些老牌工業帝國退居二線,他們之間人力物力的互相損耗。已經沒有能力在成為霸主地位 這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戰後重建才是他們迫切面對的問題!
㈦ 為什麼英國在二戰後逐漸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1、美國國內市場統一並廣大,資源豐富,大量的移民不僅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豐富的生產技術。所以在二次工業革命中能夠迅速發展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
2、作為當時世界的殖民霸主,英國國內市場狹小,資源短缺,二次工業革命中,資本家更願意把資本投入到海外殖民地中而不是國內市場,導致國內缺乏資金進行生產改革,進而阻礙了工業革命在英國的進行。
(7)二戰後英國為什麼踢出梯隊擴展閱讀
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搭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制度的創建,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聯合國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什麼英國的世界壟斷地位消失
因為英國在二戰中元氣大傷。其實,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已經喪失了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將領頭羊位置拱手讓出,被德國和美國超出,但大英帝國仍保有海上優勢。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打擊是巨大的,戰後它出現了明顯的衰落趨勢,英國國力進一步下降。這或許就是英帝國在三十年代推行綏靖政策,對德、意妥協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實在有些力不從心了。而在二戰中,英國的經濟再次受到重創。戰後,連恢復發展經濟都主要依賴美國的援助。所以,大英帝國在二戰後已無力維持其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加之美國對殖民地獨立推波助瀾,英國無力反對,只能讓殖民地紛紛脫離,大英帝國解體。這樣,英國又基本恢復到原先的島國狀態,小國寡民,還有什麼花頭?能保住列強地位已經不錯了,恢復大英帝國時期的世界壟斷地位,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㈨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二戰後英國為什麼迅速衰落呢
19世紀,英國憑借著工業革命和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曾在1865年描述說:“北美和俄國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傑文斯並沒有吹牛。從16世紀末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英國就開始在全世界瘋狂擴張。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英國已經在各大洲都擁有了殖民地。並且世界上諸如法蘭西帝國、沙俄帝國、大清帝國等強國都被英國擊敗。所以,說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霸主也並不為過。
(納粹德國軍舊照)
第二次失誤,是英國的戰略方向選擇錯誤。
在一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遭遇了一次巨大的經濟危機,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英國有不少人將這次危機判斷為戰爭後遺症,這讓整個國家陷入一種反戰情緒中。
1933年,納粹黨正式上台,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希特勒上台後無視《凡爾賽條約》的約束,瘋狂發展重工業和軍備力量,這讓整個歐洲蒙上了一層戰爭的陰影。
1938年,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歐洲的大戰已經一觸即發。然而在危急關頭,英國卻始終堅持綏靖政策,對於德軍的入侵視而不見。並且為了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打起來。英國更是夥同法國,一起和德國、義大利簽訂了互相之間永不投入戰爭的《慕尼黑協定》。
㈩ 二戰後英法這些老牌國家為什麼不行了
1.失去殖民地輸血
歐洲許多國家是殖民大國,殖民地與他們的國力密不可分,一戰後他們對殖民地的控制就已經大大削弱,二戰更是連自己的顧不過來,所以不得不給予殖民地獨立。二戰後有達到了民族主義的頂峰,各個殖民地相繼獨立,沒了殖民地,他們就沒了原材料供應地,也沒了穩定的商品傾銷市場,衰落是必然的。
2.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損失
二戰歐洲大陸75%的工業設施被毀,7000萬人喪命,英國雖然不是主戰場之一但是也遭到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傷亡20多萬人,其他國家更是損失慘重,缺少勞動力影響工業恢復。
這些老牌國家不像美國,本土都飽經戰火,工廠、礦場、城市都被戰火破壞,為了重建工業體系,他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馬歇爾協議幫助了歐洲,同時也附帶了嚴苛的政治經濟條件。
對於經濟全局來說,最為致命的是煤的短缺,1946-1947年酷寒的冬天更使之雪上加霜。期間德國有許多家庭沒有供暖,數百人被凍死。英國的情況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是為了滿足國內的民用煤炭需求,工業生產不得不被停止。
3.資本的損失
這些老牌大國為了打這場耗時長久的全面戰爭,不惜傾全國之力,美國在參戰前後大做軍火生意和乘人之危取利,用軍火換取黃金、軍事基地等。戰後老牌大國黃金儲備和貨幣都嚴重缺乏,資本和黃金向美國集中,為美國崛起稱雄奠定了基礎。
4.國家動盪
在不斷增長的高失業率、因食品短缺導致的接連不斷的罷工以及一些國家的社會動盪下,歐洲經濟的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到1947年,歐洲經濟依然徘徊在戰前水平以下,並幾乎看不到增長的跡象。農業生產是1938年水平的83%,工業生產為88%,出口總額則僅為59%。食品短缺成為了最為緊迫的問題。
在戰前,西歐的糧食供應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東歐出口的余糧,但這一貿易路徑此時已被鐵幕幾乎完全阻斷了。情況在德國尤其嚴重,那裡1946-47年的人均熱量攝入僅為每天1800千卡,這個數值完全不能支持人體的長期健康。威廉·克萊頓在給華盛頓的報告中說,「數百萬人正在慢慢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