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不出售殖民地

英國為什麼不出售殖民地

發布時間:2022-12-24 14:38:19

『壹』 二戰後,英國丟失了那麼多殖民地,為什麼英國不願放棄馬島

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雖然也是戰勝國之一,但是就戰後的情況來看,英國的損失挺慘的,不只是在經濟,工業上的,英國的國際地位也是一落千丈,甚至有些一蹶不振。

英國為何在二戰後不斷丟失殖民地?

曾經的大英帝國,在蘇聯沒有出現之前,美國沒有崛起之前,勉強能算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經歷了一戰,二戰,英國的工業,經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本來這也沒啥,畢竟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靠著眾多的殖民地提供的資源,十多年也就緩過來了。

馬島戰爭中揮舞著英國國旗的英軍士兵

所以馬島和英國的其他殖民地有一些不同,這是雙方還在談判時,阿根廷政府就以武力佔領了馬島,雖然英國已經衰落了,但是五常不要面子嗎?所以只能對阿根廷還以顏色,最後英國打贏了阿根廷收復了馬島,馬島戰爭的勝利對當時英國產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貳』 為何英國在二戰後幾乎放棄了所有海外殖民地

因為二戰發生以後,英國的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陷入了衰退,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再對這些殖民地控制下去了,而且當時各地的民族意識漸漸開始加強,每個地方的獨立浪潮也是一波一波的,英國如果不讓他們獨立的話,最後拖垮的也是自己國家的經濟,所以英國這么做也是沒辦法了。

所以這個時候英國人知道,如果不讓這些殖民地獨立,那麼英國必然要付出嚴重的代價,比如說讓國家經濟拖累越來越厲害,所以英國在當時這種情況,已經無法維持對這么多的殖民地統治,只能選擇放棄這些海外殖民地,不然自己本國的經濟也要被殖民地給拖垮了,而且這些殖民地的反抗還非常的強烈,就連美國和蘇聯也在支持各地獨立,英國這個時候也是沒辦法了。

『叄』 二戰後,英國丟失了那麼多殖民地,為什麼英國不願放棄馬島呢

第三,阿根廷軍政府的胡來。

在二戰以後,英國曾考慮至少放棄馬島的部分主權,將原來屬於西班牙控制區還給阿根廷。

然而隨著政府不斷更迭,這種談判斷斷續續,然而馬島的居民主要是英國後裔,拒絕將馬島交給阿根廷,所以談判一度中止。

其實,阿根廷政府持續談下去,至少拿回馬島一部分還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軍政府獨裁領袖加爾鐵里,卻貿然發動戰爭。

加爾鐵里是個暴戾的獨裁者,對於國內民眾殘酷鎮壓架屠殺,殺死的平民數以萬計,人民極度不滿。

而80年代,加爾鐵里的胡亂施政下,阿根廷經濟幾乎崩潰: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倒退-19.2%;工聯獲得國內越來越多的支持,其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

『肆』 英國為什麼逐漸放棄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完成了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海外擴張。英國經國際聯盟的批准對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而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國的版圖(西南非洲被由南非,新幾內亞由澳大利亞統治)。
一個位於都柏林的英愛戰爭紀念碑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黑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1920年代是自治領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雖然自治領在一戰爆發時還無權選擇是否參戰,1919年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卻是由英國和其自治領分別簽署的。1922年自治領不再願意支持英國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迫使英國尋求一個和平的妥協方案。
自治領的完全獨立經由1926年的《貝爾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終確立:所有自治領取得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內設立的一個主管自治領事務的部門也在1925年從殖民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自治領部,並在1930年擁有了首位部門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為第一個獨自簽署外交條約的自治領,並在1928年迎來了首位英國駐渥太華高級專員,從而結束了加拿大總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國家元首、又是英國駐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華盛頓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亞也派出了首位駐外大使。
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後於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系,並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原本就獨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斷絕了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系(雖然直到1956年英國才從埃及撤軍)。在1922年成為英國保護國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後的1932年完全獨立。

『伍』 二戰時英國為什麼放棄殖民地變成世界第一大國的機會

近代史中的英國很多人都知道,一提出大英帝國就自然想到「日不落帝國」,為什麼有這樣的稱號,就是當年英國有遍布全球的殖民地,這也是大英帝國但年稱霸全球的基礎。

英國殖民地指的是從屬於英國的殖民地,開始於1868年,鼎盛時期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

通常講廣義的殖民地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託管地,以及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系統不復存在。也是英國衰落的原因。

此時有人想過為什麼當年英國不把自己的殖民地變成自己的國土,那樣英國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了嗎?當年的大英帝國是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性帝國,在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千米(本土面積僅僅二十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可見這樣的國家絕對是超級大國。

英國與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等國家不一樣,殖民地都是屬於貿易性殖民而不是掠奪性殖民。簡單來說就是把殖民地當作原材料采購地和工業產品傾銷地,而不是像西班牙那樣掠奪式地剝削當地資源。所以大英帝國全是半個商業帝國,並不是以擴張領土為第一目的。

從殖民地的性質上來說,大致可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而英國恰恰是從這個商業利益出發建立的自己殖民地。

再者,二戰時為了得到美國的支持,放棄了與殖民地之間的最惠國待遇(美帝獅子大開口),間接地肢解了大英帝國的貿易地位,使得英國再也沒有多餘的精力與金錢來維持龐大的領土(失去了最惠國待遇龐大的殖民地也失去了意義),失去經濟支持的大英帝國,殖民地成為領土更是沒有能力維持了。

此外還有就是,對於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把殖民地變成本土的組成部分,那就意味著殖民地居民從法律上應該享有與英國公民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投票選舉和自由遷徙的權利,這對於英國政府來說顯然是不劃算的,英國人對此也不會贊同,而且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交通和通訊並不便捷的時代,把它們納入到本國版圖也是不現實的,那樣的話英國議會恐怕開一次會都不容易,因為代表沒有到齊。而作為殖民地處置既可以從中獲取利益,又不必承擔很大的義務。

與俄國對比,英國的情況就更明了,對於俄國這樣的專制帝國來說,確實是把殖民地納入本國版圖,許多人都以為俄國沒有殖民地,其實俄國占據的殖民地並不亞於西方列強,只不過由於這些殖民地都與本土接壤,所以都被納入到帝國版圖內。由於俄國的專制體制,本國公民也沒有多少權利,所以殖民地居民自然也享受不到什麼權利,納入進來成本很低。

正是這樣的原因,大英帝國最後放棄了殖民地,像英國這樣的法國,其它國家也面臨英國同樣的問題,最後也都放棄了殖民地,如果當年不放棄殖民地,可能今天的歐洲強國與殖民地平分財富,估計歐洲也成為很窮的地方。

『陸』 英國為什麼放棄了對所有殖民地的統治

英國為放棄對所有殖民地的統治,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是整個國際大環境的趨勢使然。在和平年代,有聯合國安理會這樣的組織,就不會容許侵略的發生。任何國家只要是被侵佔的,都可以申請獨立,脫離殖民地的統治。所以英國不敢逆著這種趨勢來,只好放手。

第二點是英國已經在殖民地上撈到了足夠的好處,所以即便心有不甘,也會退出。這就是所謂的見好就收,否則可能吃進去的東西還需要吐出來。

『柒』 英國為什麼1931年直接放棄一些殖民地讓他們獨立

1926年,倫敦帝國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決議,被稱為《巴爾福宣言》,宣稱英國和各自治領都是英帝國內的自治共同體,地位平等,在它們的內政和外交事務各方面互不從屬,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聯邦中它們是自願聯合的成員。說白了這個決議就是給自己自治領完全獨立的權利。1931年12月11日,這個決議獲得議會通過,成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確立英國和各自治領的關系。這個決議通過之後,英國的殖民地中有四個成為獨立國家,這四個地區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

『捌』 征服世界的大英帝國,為何不徹底吞並它的殖民地

近代的大英帝國,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將影響力和勢力范圍覆蓋至全球的帝國,所謂的文化輸出,一直停留在較淺層面,只需要在上層建立統治即可,對基層並不過多干預,甚至哪怕是在上層,它也很少追求絕對的統治地位,甚至都不追求摧毀當地本土政治勢力的統治基礎,而是只要他們臣服,願意跟自己合作,便就滿足。總而言之,英國的殖民,更注重於攫取現實物質利益,而對土地征服興趣缺缺。

如果英國是個政治型國家,這個可能倒還可以。畢竟政治型國家,他拓土開疆的目的本身就是要壯大國家版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政治型國家願意同化被征服地區的民眾,賦予他們與本部居民差不多的地位和待遇,讓他們成為自己國家的一份子。

『玖』 在你看來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呢

從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佔領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量法國殖民地,打敗荷蘭,成為世界第一殖民大國。美國獨立後,英國把殖民地的重心轉移到了印度,同時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香港等地。近代,英國殖民了58個國家和地區。全盛時期,原住民、殖民地和託管地的總土地面積約為3300萬平方公里。

對於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將殖民地變成大陸的一部分,意味著殖民地居民在法律上應享有與英國公民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包括選舉權和自由遷徙權。這顯然不符合英國政府的成本效益,英國人民也不會同意。此外,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一個交通和通訊不便的時代,將它們納入該國領土也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恐怕英國議會召開會議並不容易,因為代表們沒有出席。作為一種殖民地處置,它不僅可以獲得利益,而且不必承擔重大義務。這也是英國不願意將殖民地變為領土的原因之一。

『拾』 英國打贏了二戰,為何反而丟了絕大多數殖民地

不能說英國丟了絕大多數殖民地,而是英國主動放棄了殖民地。而英國主動拋棄這些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在於,對於控制殖民地輸出的成本過高以及全球蔓延的殖民地獨立解放運動。

對於殖民地的控制,無非從經濟,軍事乃至政治上進行控制。


殖民時期的英式建築

從政治上來講,維護殖民地的統治,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保證殖民地的統治性,就要遷入大量的本土人口,但是本土人口的數量嚴重製約了殖民地的發展。所以只能以本地人民為主,但是因為殖民地土著生產力低下,文化水平落後,就需要大量投入金錢以及資源。但是往往有時候,做的這些工作並不能得到本地人的認同,反而會不討好。

二戰過後,英國國力軍力已經無法阻止已經愈演愈烈的全球獨立解放運動。而當時的英國政府為了拋掉尾大不掉的殖民地,同時剛好響應獨立解放運動獲得國際聲譽,就將一大部分殖民地放棄了。如此一來,拋掉了包袱,還贏得了國際贊賞,提高了國際地位,一舉三得豈不快哉。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不出售殖民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37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3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1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0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78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5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68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3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6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1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6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