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要低薪

英國為什麼要低薪

發布時間:2022-12-24 22:12:56

㈠ 英國 為什麼是講周薪

薪金 在一般情況下必須在一個工作期結束後的7-10天內發放。
在中國,我們已經習慣了每月拿工資,所以可以把工作期理解為一個月。
但是在國外,有些地方是按照周薪發放的,尤其在英國是這樣,所以他的工作期就是一周為單位的。
還有很多英聯邦國家也是這樣

㈡ 英國在4月12日午夜無協議脫歐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脫歐要走一個程序,不是自己想脫就能脫的,否則違反國際法,會受到懲罰。

㈢ 英國性別歧視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更准確的來說是20世紀以前),英國社會普遍流行著一種女性想像:女人都是較弱無力、需要男性保護之人,她們不但無助於人,而且也不能自助。這種錯誤的看法導致了兩個相互區別又彼此聯系的問題:(1)由於女人如此之軟弱無力,不適合做支付工資的工作,給她們低薪實屬正常;(2)可是,倘若以低薪招聘女性,又會對男性的薪酬造成威脅。當時的英國男性認為,女人實在不適合在工廠里工作,她們應該待在家中;女人只能是為了家庭生計需要才能走進工廠。偏見與薪資上的沖突使男女工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因此,女工人的低薪得不到男工人的同情,反而還會受到抗議與反對。很多工會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竟然選擇將女工人拒之門外,而一些工會雖然接受女工人,但也表現得十分謹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戰爭使女性勞動者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發生了轉機。由於戰事吃緊,英國政府將男性勞動力大批調往前線。1915年,英國各工廠出現勞動力緊缺,軍需品部門尤為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行各業都開始招募女性。1915年春,財政大臣喬治·勞合(David Lloyd George)發起女性戰時服務運動(War Service For Women),政府雖然給了更多的女性工作的權利,但卻沒有給她們改善生活的權利。在這場運動中,登記處並沒有許諾這些女性某個固定數額的工資,而是將工資問題交由僱主自行決定。男 女工人們十分擔心,因為僱主有可能給他們低薪,更有可能在士兵復員時將他們趕出工廠。他們要求的「同工同酬」(Equal pay for equal work)成為了一個長期的話題。事實上,在許多的工廠中,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女工人來完成,然而僱主卻只肯付給她們相當於男工人一半的工資。「勞動力削減」雖然讓英國增加了近70萬份戰時新工作,但它也造成了諸多問題。一方面,它嚴重損害了女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使男工人感到:這些技術不熟練的女工人讓很多屬於他們的工作以後不再需要專業技能,因此而加深了他們對女工人的鄙夷,也讓更多人認為「女工人只能做些微不足道沒有技術含量工作」。
戰爭期間,全職工作的女性人數上升到130萬,同比增長了22%。許多行業都體現出這一人數上漲的趨勢。在運輸業,女性的人數由1.8萬上升至11.7萬;銀行業則由1500上升至3.7萬;在文職、公署以及郵局工作的女性更是增長了兩倍(139.4萬),甚至連面製品業也實現了人數四倍的增長。隨著工作女性的大量出現,新興女性工作者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除了和平年代裡的一些行業,女性也進入軍事生產部門。她們響應國家的號召,以空前的愛國熱忱投入到軍需品的生產中,被人們稱之為「軍需母親」。然而,這種形象背後的真實情況卻是,女性待遇的惡化——戰時經濟的不景氣,使得女性不得不進入當時待遇較好的軍工廠工作,然而軍工廠的「優渥待遇」卻是暫時的。由於戰時各行各業的工資標准不斷變化,另外通貨膨脹也屢屢發生,軍需廠女工人的「好待遇」也因之被抵消。許多工廠實行戰時津貼政策,通過加班來授予工人津貼。要獲得津貼的代價很高,軍工廠的工人們為此不得不每天工作12小時,周末也不能休息。在TNT附近工作則更加危險,工人們時常會中毒。戰爭期間,大約有300名女工人死於TNT中毒或爆炸。
女工人在戰爭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她們的所享受到的福利幾乎不成比例。為了解決自身待遇問題,戰爭時期的女工人也像男工人一樣,她們利用戰時的勞動力緊張來跟政府議價,1917年《女工人》雜志發表了一個「戰後目標願望單」,其中包括了相應的醫療、津貼以及失業補助、稅法改革等諸多議題。除此之外,女工人們不僅要求工作的權利,而且還要求休息的權利,後一項權利表明了女性對工作和家庭之外空間的訴求,這一訴求更直接的推動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1918年,隨著休戰協議的簽訂,戰爭終於結束。許多士兵從殘酷的戰場重返他們原先的工作崗位,這時才發現許多女人已經占據了他們原來的工作。「女人必須走」,他們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在隨後的一年之內,英國有75萬女性因此丟掉了工作。曾經呼籲她們為國家而工作的政府此時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冷漠:在1919年召開的失業捐助大會上,沒有一個女性成員,盡管在接受失業補助的人中女性佔到75%。為了安撫失業女性,政府又將這批人從工業領域轉移到傳統手工業領域。然而無論在哪個行業,女性工會組織(如女性工業理事會,Women』s Instrial Council)的訴求一如既往:縮短工時、提高工資以及待遇。女性工人的抗議浪潮一波蓋過一波,英國當局無法繼續忽視其存在,他們選擇授予女性一些政治和法律上的權利,以彌補她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1918年,國會被迫通過了三項法案,允許女性參選國會、進入牛津或劍橋讀書、授予30歲以上的女性投票權。這三項法案看起來意義重大(至少在教科書上,它們幾乎是女權運動勝利的象徵之一)。然而實際上,當時女性工人的年齡普遍低於30歲;在一些領域,對女性的職業開放程度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還降低,例如20世紀20年代初期,查令十字醫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一度缺少醫生,但即便如此,他們仍拒絕招收醫學院的女學生。以上種種跡象表明:一戰絕非女性工人生活的轉折點,在此後的20年中, 女性勞動者的生活依然十分辛苦,英國女權運動任重而道遠。
在一戰期間,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誠然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不過在這段時間里,女性在家中和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和19世紀無太大差別。在英國人的眼中,「女性」和「勞動者」這兩個概念從未被真正聯繫到一起——他們讓女人乾和男人一樣的活,卻付給她們相當於男人一半的工資;她們可以在工作中顯示出天賦和機智,然而卻仍置於男性工人的監管之下;她們雖然能夠完成一些艱難的工作,然而卻不能自由地選擇職業。
英國女性工人從來沒有隻接受「女性」或者「工人」的身份,正如她們所做的、已經做過的那樣,她們不斷地努力工作,直至大戰結束。或許她們曾在戰時的緊張工作中獲得過社會的認同,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她們又被丟進「工業的垃圾堆」中。
進步與倒退:一戰中的英國女性勞動者
整理自:British Working Wome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The Historian, Vol. 56, No. 4 (SUMMER 1994), pp. 699-710
作者:Susan Pyecroft

㈣ 為什麼英國的服務行業都是要給小費的

給小費是服務行業中通行的對服務人員的酬謝方式。小費也叫小帳,相傳在公元18世紀的倫敦餐館里,餐桌上常放著一隻碗,碗上寫著「保證迅速服務」。客人只要將小額鈔票或硬幣投入碗里,便能享受侍應生提供的優質快速服務,有人認為這是小費「制度」的起源。
其實中國古代早已有給「賞錢」的習慣,賞賜對象有店小二、奴僕、書童、小廝、跟腳等。中世紀末,德國的酒店主通常都要向客人索取小費,時稱(給侍者的)「飲酒錢」,因在酒店裡當幫工的女眷和伙計是不拿報酬的,以小費充作薪水。後來,小費的給予范圍不斷擴大,很多公職人員也能收到叮當作響的錢幣。19世紀末,有錢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常以小費的名義向有影響的人物和新聞界人士行賄。
約100年前,西方出現過一次反小費浪潮,當時的反小費協會認為給小費是一種不良風氣,號召人們加以抵制,開始效果甚微,原因是很多侍者以小費為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餐、旅館開始實行「10%服務費」制度,將價格提高10%作為服務人員的固定工資。收入盡管已有保障,然而新規定還是難以戰勝老習慣,對服務上乘者,顧客依舊甘心解囊,給小費的風氣始終沒有根絕。

㈤ 英國為什麼要實行減稅政策

英國政府沒有足夠的錢。通過查詢英國實行減稅政策資料了解顯示得知,英國政府沒足夠的錢,要實施其一攬子減稅和能源補貼計劃,需要大量新債發行以提供資金的支持。

㈥ 介紹 本報告的主要目的是解釋為什麼英國的收入分配如此不平等

一、收入分配公平的概念考察

公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范疇,有人將其界定在經濟領域,有人將其界定在法律領域,有人將其界定在道德領域,而有人又將其界定在政治領域等等。不管將公平界定在何種領域,公平的含義無外乎兩個方面,其一是作為手段的公平,其二是作為目標的公平。作為手段意義上的公平是從具體的操作層面出發解決如何公平的問題;作為目標意義上的公平是從人的理性出發解決如何確立一個理想的公平的社會秩序的問題。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屬於經濟領域的公平,其本身也具有手段和目標的二重性。一方面公平分配是促進生產發展,達到理想社會秩序的手段。另一方面,公平又是各個社會要追求的社會目標。由於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屬於生產關系的范疇,而在生產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因此,生產資料佔有的公平與否,最終決定收入分配的公平與否。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隨生產關系的發展而發展。原始共有社會中的收入分配公平是與其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人們在生產中共同勞作,沒有差別地分配生存必需品,大多情況下是按人頭進行平均分配。但這種分配是建立在其落後的生產力基礎上的,當發生自然災害,生活必需品供給不足之時,原始人類往往就會以殺害或拋棄老幼及長期患病的親人來滿足其最起碼的生存條件,其本身也有不公平的一面。在奴隸社會,馬克思說:「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觀認為奴隸制度是合理的」。顯然,這種公平是建立在奴隸主與奴隸不平等的基礎上的。封建社會「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存在著嚴重的等級觀念,與之相應的公平觀念則本質上體現了地主與農民的不公平、不平等。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平是一種私有財產的公平,它用法律保護「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暗含了勞資雙方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當然,階級社會的收入分配公平是用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權力設定的「正義」、「公平」。由於它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所以不可能真正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實現了人們在生產資料佔有上的公平,這為收入分配公平提供了經濟基礎:由於人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做到了勞動的平等,其必然要求收入分配公平。但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會主義質的規定性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受著初級階段國情的制約,因此我們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來理解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公平。

二、收入分配公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

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是維護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平等,維護公平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天性,公平是市場經濟的價值觀。一方面,市場經濟要求收入分配公平。在市場經濟中,價值實體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市場內在要求商品實行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反映了生產者之間的平等交換勞動的生產關系。生產者之間交換勞動既然是平等的,必然要求等量勞動獲取等量收入,即生產者的收入平等。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又抑制收入分配公平。市場經濟通過市場來調節資源配置,主要運用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始終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放在首位。這種生產形式一方面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節約了社會資源,另一方面又通過市場競爭推動了生產技術的發展,從而最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它有利的一面。然而,市場經濟主要是根據效率來進行市場主體的收益分配。由於市場主體在競爭中存在著效率的差異,決定了市場主體收益分配的差異,效率高的市場主體收入則高,效率低的市場主體收入則低。即使同樣行業的勞動者在勞動中付出等量的勞動,但由於行業部門的效率差異存在,必然決定了分配的差異。

誠然,市場經濟以效率來進行分配這也不失為一種公平的收入分法,但其本身不能克服和消除收入差距的擴大,必然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我國的市場經濟必須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構建一種新型的收入分配公平關系。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其一,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人們實現了生產資料佔有上的平等。這種生產資料佔有上的平等,決定了收入分配必須公平。其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倡導人們之間形成一種「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的新型社會關系,只有消除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根除人們在利益分配中形成的矛盾,才能確立一種和諧的生產關系,從而最終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友愛,平等互助」。其三,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收入分配不公,顯然不能達到共同富裕。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要求收入分配公平,同時也為收入分配公平提供了經濟制度的保障。

收入分配公平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取代資本主義,關鍵在於其本身要有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而收入分配公平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水平,並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市場經濟本身要求用市場來配置資源,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而物質資源主要通過人力資源來發揮作用,人力資源的關鍵又在於勞動者積極性的發揮。收入分配公平又是促進勞動者積極性發揮的重要因素。勞動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他不僅關心其收入的絕對值,而且還關心其收入的相對值,會對自己的收入作一番縱向的歷史比較和橫向的社會比較,一旦發現不合理、不公平就會產生消極情緒。1976年亞當斯提出公平理論,他在研究工資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對職工積極性的影響時發現,內部分配公平與否對職工的影響較大。有些職工收入高,但存在分配不公,職工的積極性仍然不高。相反,有些職工收入不高,但分配比較合理、公平,職工感到滿意,能保持較高的工作熱情。行為科學研究者得出一個結論「工作業績=能力X積極性」。在能力一定的前提下,積極性的發揮與否,直接影響到工作業績。所以一種合理的公平收入分配能更大地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又會提升收入分配公平的檔次。經濟發展的水平直接決定著可供分配的物質產品的數量,物質產品的數量又決定收入分配的水平。勞動者積極性的發揮,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經濟的效率,為社會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物質產品,這便為進行更高收入水平的分配提供了保障;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又規定著收入分配必須公平,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著收入分配公平的水平向更高層次邁進。

三、理清收入分配的機會公平與結果公平之間的關系,培育收入分配機會公平的環境

與前述作為手段和目標意義的收入分配公平不同,如果把收入分配放在特定社會經濟運行的總體框架中來考察,則其又可分為收入機會公平和收入結果公平。所謂結果公平是指特定社會中所有的人在享有平等自由的前提下,獲得均等的地位、權力和財富。所謂機會公平是指特定社會中所有的人在享有平等自由的前提下都有獲得一定地位、權力、財富的均等機會。顯然,在剝削階級社會,勞動者既不可能獲得機會公平,又不可能獲得結果公平。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對人的依附關系決定了人作為勞動者喪失了自由勞動的機會,自然也就不可能獲得勞動產品分配結果的公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使勞動者成為自由的僱傭勞動者,表面上看實現了就業機會公平,但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本質上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不可能有任何意義的機會公平。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最終目標是追求共同富裕,實現結果公平,但在趨向這一目標的每一。歷史階段同樣也不可能實現完全意義的結果公平。我們應該看到,完全意義的結果公平只體現於現實生活中有限程度和有限意義的結果公平之中。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機會公平既體現丁這種有限程度和有限意義的結果公平,又是它的根本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重機會公平。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其本質要求公平競爭。因此,必須在市場經濟中創建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所有的市場主體都有可能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創建公平競爭機會的環境,從制度上分析,必然要求改革戶籍制度,恢復公民遷徙自由權,消除不利於人口自由流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從行業上分析,必然要求國家開放所有的行業部門,讓經濟主體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從勞動者競爭機會上的公平來分析,必然要求所有的工作崗位向勞動者平等地開放,建立擇優錄用的競爭機制,從而實現就業機會的公平。但由於社會條件的差異,勞動者稟賦的差異造成了獲取公平機會的差異,因此國家有必要彌補勞動者在獲取機會能力上存在的缺陷,提升勞動者獲取同等的就業機會的能力。

四、分清收入分配公平的標准,構建收入分配公平的範式

國民收入的分配要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過程。由於二次分配過程所起的作用不同,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因此必須有不同的收入分配標准。

初次分配以效率作為收入分配的准則。人們通常認為公平的分配標准大概有四種,即道德價值、需要、努力程度和貢獻。當然,道德層面上的公平分配,那是基於人的理性而作出的界定,僅是一種價值目標的取向而已,目前尚不可能在我國實現。而按需要進行分配即按需分配,那是共產主義的分式,在我國目前社會生產力欠發達的情況下,也不能實現。至於努力程度,那更缺乏可操作性,因為努力意味著主體盡量把力量使出來,至於是否盡量,則沒有一個可衡量的標准。按貢獻分配,也就是按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和數量進行分配,從勞動者角度上來講,即根據他在勞動中的貢獻大小來進行分配,從生產部門來講,則根據它對社會生產所作出貢獻的大小來進行分配。按貢獻分配本身就意味著按效率分配,因為效率本身就是指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而按此分配就是根據生產要素的質和量來進行分配,因此二者具有一致性。目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為可行的公平分配標准應為按貢獻分配即按效率分配。首先,實行按效率分配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只有以效率作為分配的標准,才能提高生產率,降低勞動消耗,才能節約物質消耗,降低單位產品成本中的生產資料的支出,才能促進加強管理,推動技術創新,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其次,按效率分配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物質產品,可以緩解我國目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再次,實行按效率分配,可以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可以調動勞動者和行業部門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們在生產中的作用。

既然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這就必然要求在初次分配中,根據效率拉開合理的收入差距,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行業、一部分工人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我國目前實行的以按勞分配為主,結合按要素分配的方式就是注重效率的體現。市場經濟本身要求各種要素進入市場,通過市場實現要素的配置,各種要素在商品的生產過程中都起著不同程度的作用,當商品價值實現以後,這些要素的所有者,必然要根據其所擁有的要素參與收入分配。

再分配注重以結果公平作為分配的准則。盡管按效率分配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緩和社會主要矛盾,但其不能解決收入的兩極分化問題。兩極分化同社會主義的本質相違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戶。如果社會產生兩極分化就將從根本上阻礙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從而最終又影響到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必須以注重結果公平作為收入分配的補償,彌補初次分配過程中的缺陷,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五、正確對待收入分配差距問題

任何收入分配公平都是一種相對的公平,不可能是一種絕對的公平。要實行一種絕對的公平,那就必然要抹殺勞動者之間、行業部門之間的事實差異,不問效率高低,不分貢獻大小一律實行無差別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平均主義最大的弊端在於以犧牲效率為代價,換取收入分配的公平,最終導致共同貧窮。正如鄧小平所說「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當然,計劃經濟時代的平均主義是一種低層次水平上的平均,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共同富裕,顯然不能停留在一種低層次的平均水平上。因此,以效率促發展,提高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是必然之舉。

「相對公平」就是收入分配的水平保持著一個合理的差距,並非一味地追求平均。這樣既可以兼顧效率,又可以照顧公平。合理拉開收入差距,一方面可以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鞭打慢牛,鼓勵和保護先進」,從而提高社會生產率,推動生產力水平的進步;另一方面又可以照顧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給予其基本的生活保障,消除人們在利益上的心理對抗。

當然,收入存在著合理差距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其必然性在於:其一,勞動者每個人擁有的生產要素的質量與數量是不同的,且其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發揮的效能也不相同,這就決定了勞動者個人收入差距的存在;其二,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國各區域的資源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一致,經濟差異較大,根據事物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必定要有先有後地發展,必然會出現先富和後富的問題,這就導致了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的存在;其三從行業發展上看,由於國家的支柱產業、基礎設施必然要優先發展,否則會造成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現象,這就產生了行業的優先發展問題,造成了行業收入差距的存在。其四從社會主義的本質來看,社會主義的目的和歸宿是實現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等於平均富裕、同等富裕,富裕的水平必然不一樣,所以收入差距必然存在。

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但收入差距必須保持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這個限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此限度能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貧富差距不能超過國民的物質承受力;另一方面,社會財富的分配不能同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相背,即貧富差距不能超過國民的心理承受力。十六大報告提出的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佔少數、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就是合理限度的體現。一句話,合理的收入分配及其所帶來的貧富差距既要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否則將會破壞社會穩定,又要有利於效率的提高,否則將妨礙社會發展。

盡管拉開收入合理差距是一種相對公平的分式,但如果收入差距過大,突破合理的度,就必然走向兩極分化。這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規定是相違背的。

據基尼系數的計算,我國城鎮居民貧富差距「1978年為0.16」,「1995年為0.31,即使考慮集體福利差距在內也僅為0.36左右」。由此可見我國現在的情況僅是貧富差別而非兩極分化,其本質是在居民總體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先富和後富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貧富差別的基尼系數上升很快,即將達到0.4的最高值,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差距問題,而不應當採取迴避的態度。對收入差距問題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能一味地持「差距有害論」,也不能一味地持「差距有益論」,這是兩種走向不同極端的論調。「差距有害論」要求盡快地消滅差距,其實質就是倡導平均主義。「差距有益論」強調差距越大越好,差距越大動力越大,其必然走向兩極分化,最終背離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因此我們必須樹立一種「合理差距論」的公平觀,承認差距存在的客觀事實,保持一定的合理差距是有利的。

誠然,「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的原則,但目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注重公平、講究公平,在收入分配中尋找效率與公平的平衡點,畢竟效率是市場的事,只要有了市場機制,有了競爭,效率自能解決(配置的資源例外)。而公平則是的事,它是對貧富利益矛盾的協調,也是社會安定、國家安全的需要,故必須講究公平。對貧與富應站在道義立場上,正如奧肯所說: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

㈦ 英國首相嫌工資低要辭職,當官的真的不賺錢嗎

我國每年的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人員考試的崗位和應試人員的比例都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經常出現幾百個人應征一個崗位的情況。這說明在我國進入事業單位或者當官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事情,並且這種人會被稱之為端著金飯碗的人,當官收入真的不低。但是在外國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公務員的競爭遠沒有我國激烈。在英國,英國首相都嫌工資低要辭職,但是英國當官並不是不賺錢,英國首相的工資是每年150402英鎊,摺合人民幣要130多萬元,已經是很不錯的工資待遇了。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英國首相嫌工資低要辭職的原因。

三、英國首相嫌工資低要辭職,是因為他花錢的地方比較多

對於普通人來說,150402英鎊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對於一個國家的首腦來說,150402英鎊連一些好的衣服和車怕是都供養不起了。而作為首腦又需要這些門面的東西,所以才會覺得工資低。

㈧ 英國面臨33年來最大規模鐵路罷工,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這場罷工的起因,是英國通脹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民眾生活。3月份,英國CPI升幅為7.3%,4月份升到了9%。有經濟學家預計,5月份英國CPI升幅將達到9.1%,英國央行的預計更悲觀,認為今年晚些時候通脹率升幅將達到11%以上。
通脹率逐月上升,已使英國人的實際收入下降到了20年以來的最低點。
而英國鐵路工人自2020年疫情大暴發以來就沒有再加薪。原因是出行人數大幅減少。迄今,在英國「躺平」不再限制人們出行之後,鐵路載客量也只恢復到了75%的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鐵路網公司想方設法省錢。 比如,取消了人口售票點,據估計此舉可以節省出5億英鎊——這其實是變相裁員。此外,就是凍結漲薪。
說起來,英國鐵路工人的薪水相對較高。英國交通部數據顯示,英國鐵路工人的工資中位數達到4.4萬英鎊,司機平均薪水更高達近6萬英鎊,遠高於全國工資中位數2.5971萬英鎊。
不過工會認為政府數據虛高了1.1萬英鎊,因為沒有算上清潔工人等低薪工種——事實上,低端工種工人也確實是此次英國鐵路工人罷工的主力,而司機們並不打算參與。

㈨ 為什麼英國很多大學生會免費打工

免費打工是因英國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波及大學畢業生就業。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迫於畢業即失業的壓力,一些大學生表示,不給工資也幹活。

㈩ 在英國什麼情況下要給小費

給小費的情況:

1.到飯店住宿時,即使距離很近。你也應該給幫你推行李的門衛小費;行李很重時,可適當多給行李搬運員一點小費,以示感謝。

2.服務員的服務費已經包含在住宿費中,但從您下榻的第二夜起,還是應該給他小費。

3.另外,如果有事委託管理人員辦理,基本小費是5美元,如果對服務非常滿意,可以相應地多付小費,也許會得到更多的回報。

4.到餐廳、酒吧和咖啡廳消費,一般視其等級來調整費的數量。一般來說,到高級餐廳所應交付的小費約是消費額的10%—15%。乘坐計程車的小費一般是車資的15%,但通常只付1美元即可;乘巴士時以費的10—15%外,其他地方只付0.5-1美元就足矣。

小費文化:

中國確實對小費文化的支持是比較少的,而帶西方的話,這種文化其實早已經形成了,而且在美國消費也是許多服務人員的重要收入的來源,但是在中國服務人員的收入主要是通過工資來實現的。

所以我們的消費其實都是已經在消費的價格當中了,所以我們國家是不需要給小費的,有時候如果服務員向顧客要小費的話,也是非常不禮貌的。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要低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37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3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1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0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78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5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68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3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6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1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6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