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脫歐」還需走幾步
根據《里斯本條約》第50條「退出機制」規定,如果英國確認要脫離歐盟,歐洲理事會應在兩年內和英國就「脫歐」後關系變動達成協議。一旦「脫歐」協議獲得通過,將取代原本適用於英國的歐盟各項條約。
如果兩年內雙方沒有達成協議,英國可以向歐盟申請延長談判期限,但需要其他27個成員國同意。如果延期申請被拒,那麼接下來英國在與歐盟的幾乎方方面面的問題上都可能遭遇麻煩,都需要一一協商。
另外,英國一旦「脫歐」,想再回頭就沒那麼容易了,除非其他成員國一致同意重新接納英國。
不管能不能成功,都是一種挑戰,一種選擇。
Ⅱ 英國推遲「脫歐」,對歐盟各國有哪些影響
英國推遲脫歐,歐盟各國的生產總值和出口率都會下降,另一方面歐盟也可能會藉此去發展與對個國家的經濟往來。英國脫歐可能會使歐盟各國更團結。
對中國的影響是,中國正在以整個歐洲國家為基礎進行國際貿易。如果英國退出歐盟,中英貿易可能會分開進行,這給中國處理與歐洲國家關系增加了一些不確定性,也將失去促進中歐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對中國現有貿易的影響將是有限的,首先,英國只佔中國出口的3%,這一比例仍然很低;其次,中國的經濟規模和國際地位都在這里,相信即使歐盟和英國退出歐盟,對中國提高關稅的可能性也不大。
Ⅲ 英國脫歐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英國脫歐的利:
1、「脫歐」之後,英國可以不必向歐盟繳納每年數十億到上百億不等的會費。以2015年為例,英國向布魯塞爾支付的歐盟會費高達178億英鎊,相當於每周繳納3.5億英鎊。按照「脫歐派」的設想,省下的這筆錢可以貼補英國巨大的公共服務開支。
4、「脫歐」之後,英國政府就不必再為那些來英國求學的歐盟學生提供貸款。以2015年為例,英國大學共接納了71000名來自歐盟各國的本科生,耗費了英國政府大量的助學貸款。而根據往年經驗,這些貸款通常不太可能獲得償還。省下的這筆錢,就能用來資助英國本地的學生或其他教育用途。
5、「脫歐」之後,英國政府就可以加強對邊境的控制,減少移民的湧入。根據歐盟「人員自由流動」的原則,英國必須接納外來移民。2015年進入英國的凈移民人數為33.3萬人,其中有18.4萬人來自歐盟成員國,創歷史最高紀錄。不斷湧入的移民客觀上佔用了英國大量的公共資源,並搶走了本地人的就業機會。
英國脫歐有的弊:
1、在經濟方面,英國退出歐盟不利於英國經濟的發展,英國的經濟利益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經濟利益方面將會損失很多。據英國統計局數據,目前,英國與歐盟其它成員國的貿易額占該國貿易總量的50%以上。歐債危機爆發三年來,歐元區是英國經濟的主要依託。很難想像,離開歐盟後的英國會怎樣。
2、在政治方面,盡管英國仍可通過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北約成員等角色發揮作用,但它不再能夠通過歐盟成員國身份影響歐盟決策,不再能依託歐盟發揮超出自身實力的影響力。同時,它也有可能由於不再能夠作為歐洲與美國之間的橋梁,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對美國的吸引力。退歐還很可能會導致英國的分裂。
3、在科研教育方面,一方面,英國的教育機構無法利用歐盟的教育科研經費,所以勢必會對英國的高等教育水平產生很大影響,英國脫歐會影響研究經費與合作資源的獲得,從而抑制國際資源合作活動的開展。
Ⅳ 英國脫歐反反復復 央行政策能否拯救英鎊
周二(7月3日),雖然在脫歐這件事上英國的表現一直反反復復,將英鎊美元匯率壓低到了近七個月的低點,但期權市場卻沒有太大的變化。最近幾周,盡管英國首相特蕾薩?梅與英國即將離開出歐盟的政治逆境作斗爭,但近一個月以來英鎊期限波動幾乎沒有變化。這可能是由於這兩件事:一方面,交易員並不認為英國會在未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退出歐盟。另一方面,英國貨幣政策前景預計不會出現戲劇性的轉變。
事實上,有關英國脫歐風險的頭條新聞並不缺乏。在歐元區官員的警告下,總理特蕾薩?梅可能在本周召集內閣會議,決定英國的談判立場。上周五,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將脫歐進程進行了最後的呼籲。
從理論上講,此類警告應該足以提振對沖英鎊長期價格波動的需求。而實際上,英鎊一年波動率仍低於其今年迄今和其他近期的平均水平,這表明投資者仍認為英國不太可能很快就在與歐盟的談判中徹底潰敗。
在貨幣政策這一方面,預計英國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將會因為美國預期更為激進的變化所掩蓋。幾乎沒有證據表明,英國央行將偏離其每年「一次性」提高利率的做法,以及影響波動性。除非央行官員暗示他們需要加快步伐,否則英鎊對沖成本仍可能相對較低。
Ⅳ 英國企業陷入脫歐「後遺症」,政府提供了哪些解決辦法
據英國《衛報》23日報道,自1月1日脫歐以來,英國外貿企業不得不面臨額外的稅費負擔與批准許可,為此,英國國際貿易部門官員私下向英國出口企業建議,可以通過在歐盟境內注冊新公司的方式來規避邊境問題和相應的增值稅。
據報道,已經有兩家英國企業決定在歐盟注冊新公司,但仍有許多中小企業還未做出決定。一家面向歐盟消費者的英國銷售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是迫不得已的決定,而且這還意味著要裁掉一部分英國職工,並在歐盟國家重新僱傭員工。不過,他也表示,這確實能避免因跨境造成的時間延誤,並降低運輸成本。截至目前,英國國際貿易部門尚未對此置評。
貨運公司和物流公司真正擔心的是,未來幾個月情況會變得更糟。受影響行業的多位消息人士告訴記者,英國消費者目前還不會感到太大的中斷,因為1月份港口通常比較安靜,英國也儲備了貨物,為可能的無協議脫歐做准備。但隨著未來幾個月貿易量的增加,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使邊境系統面臨額外的壓力。
Ⅵ 英國「就業奇跡」面臨「脫歐」壓力,英國經濟如何擺脫「脫歐」影響
加速發展
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是既然他要敢拖他就肯定已經有托以後的打算和政策。不打無准備之戰的意思就是這樣,既然他們已經選擇了,這個他們肯定有對付的方法,不可能會被這個影響影響的,不能發展了或者被影響的民心都變了,但是他也有一定的損失,他開始有內耗,然後國家內部人員各種紛爭有,畢竟有的人主張脫歐有的人不主張圖脫歐。擺脫歐盟勞動者自由流動制度的限制,減少外來移民給英國社會福利制度和勞動力市場造成的沖擊,進而促進本國就業。
英國脫歐可以減少歐洲一體化深化的部分內外阻力,但英國作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其脫歐也意味著歐盟將減少1/6的GDP,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下降,而其長期形成的內部力量平衡格局也將被打破。
Ⅶ 英國脫離歐盟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退出歐盟的原因:
1、在歐盟的預算里,英國繳納的比例大約佔1/8,僅次於德法列第三位。但是,相比德法兩國利用歐元區內的有利地位,通過歐元區內的差異化利率政策,在製造業,服務業上都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反之,英國因為依然處於歐元區外,並未得到與付出相稱的好處。
2、英國對歐盟的猜忌和不信任一直存在,英國保守黨內部也有歐洲懷疑派。不僅如此,他們還認為歐盟內部的政策對於歐盟有負面作用,未來一些政策趨勢也可能損害到英國的利益。而歐債危機的蔓延,不僅使英國的疑歐之心快速發酵,也加快了脫歐腳步。
英國脫歐,指英國脫離歐洲聯盟計劃。
2013年1月23日,英國前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脫歐公投。2016年6月,英國全民公投決定「脫歐」。2017年3月1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脫歐」法案,授權特雷莎·梅正式啟動脫歐程序。3月29日,「脫歐」程序正式啟動。根據英國與歐盟的協議,英國應在2019年3月29日正式「脫歐」。
2018年6月26日,英女王批准英國脫歐法案,允許英國退出歐盟。7月12日,英國已經發布脫歐白皮書。11月25日,歐盟除英國外的27國領導人一致通過了英國「脫歐」協議草案。12月10日,歐洲法院裁定,英國可單方面撤銷「脫歐」決定。
2020年1月30日,歐盟正式批准了英國脫歐。12月,經過多輪激烈談判,歐盟與英國終於就包括貿易在內的一系列合作關系達成協議,為英國按照原計劃在2020年結束「脫歐」過渡期掃清障礙。
Ⅷ 英國脫歐過渡期僅僅剩下半年,談判有進展了嗎
英國和歐盟雙方的談判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因為雙方為了爭取各自的利益,幾乎都不肯讓步,達不成和解,要知道談判已經進行了幾個月的時間,而留給英國和歐洲雙方達成未來關系協議的時間越來越短,雙方要抓緊時間確定好方案才能在之後的時間共同合作。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英國的漁民是英國脫歐的堅決支持者,當然英國脫歐之後,漁民自然希望收回英國水域之前分配出去的捕撈配額,而歐盟自然是希望配額能夠繼續保留。他們進展如此緩慢,讓各界對於他們能夠達成未來關系協議的希望感到非常渺茫,但是留給他們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所以為了讓雙方的談判能夠取得進展,英國首相親自去參與談判,就在本月英國首相約翰遜已經同歐盟代表進行了視頻會議。而雙方在此次談判中情緒發生了變化,這使得雙方都覺得能夠達成最終合議。
Ⅸ 亞歷山大 貝茨: 英國脫歐為什麼會發生-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亞歷山大·貝茨說:「我們都未曾意識到我們社會中的分歧有多大,英國脫歐顯示了英國社會深層次的對於全球化的恐懼和渴望之間的對立。我們現在要如何解決對全球化的恐懼,以及伴隨政治建設產生的與日俱增的不安情緒, 同時又不使自身陷入排外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陰霾中呢?一起聆聽貝茨帶來跨向更包容世界的四部曲。
I want to take a step back and ask two very basic questions.
First, what does Brexit represent, not just for my country, but for all of us around the world?
And second, what can we do about it?
The fault lin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is between those that embrace globalization and those that fear globalization.
It was a real shock to me, and it suggested that people like me who think of ourselves as inclusive, open and tolerant, perhaps don't know our own countries and societies nearly as well as we like to believe.
The glass house of globalization has to be open to all if it is to remain secure.
Bigotry and ignorance are the ugly face of exclusionary and antagonistic globalization.
Contemporary politics is no longer just about right and left. It's no longer just about tax and spend. It's about globalization. The fault lin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is between those that embrace globalization and those that fear globalization.
But for a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the Leave voters the concern was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This was a protest vote for many, a sense that nobody represented them, that they couldn't find a political party that spoke for them, and so they rejected that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This replicates around Europe and much of the liberal democratic world. We see it with the rise in popularity of Donald Trump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growing nationalism of Viktor Orbán in Hungary, with the increase in popularity of Marine Le Pen in France.
For all of us who care about creating liberal, open, tolerant societies, we urgently need a new vision, a vision of a more tolerant, inclusive globalization, one that brings people with us rather than leaving them behind.
It's been suggested that we've moved to a post-factual society, where evidence and truth no longer matter, and lies have equal status to the clarity of evidence.
elicite
�meltdown
referenm
�xenophobia
�ambivalence
sovereignty
alienation
narrate
�consensus
aggregate
agenda
alienation
�vehemently
prescription
disproportionately
polarization
reconcile
1. Hindsight is a wonderful thing.
2. It highlights in ways that we seem embarrassingly unaware of how divided our societies are.
3.Or are there deeper structural factors that have led us to where we are today?
4.they may be unpersuaded by the narrative that we find persuasive in our often liberal bubbles. It means that we need to reach out more broadly and understand.
5. To take the example of migration, we know that immigration is a net positive for the economy as a whole under almost all circumstances. That doesn't detract from the fact that it's positive, but it means more people have to share in those benefits.
英國脫歐為什麼會發生-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Ⅹ 約翰遜在「脫歐」議程上,為何幾乎事事不順心
約翰遜的脫歐目前來看很難成功,在女王批准反對無協議脫歐之後,約翰遜的影響力大減。目前來說他只有堅持脫歐到底或者向歐盟申請拖延時間,無論哪個選擇對他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本來請求女王關閉議會是想快速解決這個事情,但是現在反倒弄巧成拙。
離10月30號沒剩幾天時間了,想在這短暫的時間里說服所以議員可不是件簡單事情。雖然他現在有提前進行大選的意願,但是能不能成功還是兩說。
但其實英國議會已經幫忙抽掉了鮑里斯和歐盟談判的最大底牌(無協議脫歐),那歐盟就完全沒有讓步的必要了,只需要順水推舟答應英國的脫歐延期申請,等英國拖著拖著就不脫歐了。所以就目前來說能不能脫歐還真的不好說,不知道什麼可以正式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