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日戰爭時期,英國有沒有幫過中國
抗戰時期,英國也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英國先後向中國提供了2400萬英鎊的貸款(約合1.1億美元)。當時英國的處境也非常艱難,能擠出這些錢支持中國已經不容易。此外,英國民間也積極向中國進行捐贈。在抗戰爆發後的一年裡,英國民眾向中國的捐贈超過了200萬英鎊(約合9400萬美元)。我們有理由感謝英國民眾對中國抗戰的支持。
② 英國為什麼支持中國洋務運動
在中英兩次鴉片戰爭中,獲利最大的不是英國而是俄國,英國本土距離大清國比較遙遠鞭長莫及,只好採用控制清政府來控制整個大清的辦法服務自己的大局利益。所以我們看到,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只割讓了地理位置重要的香港島作為其殖民地,而不滅掉清政府佔領大清國。但是,英國人也注意到,大清國北面的俄國在步步蠶食中國領土,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20多年裡,獲利最大的並不是英國人,而是俄國人,俄國人逼迫清政府割讓了大片領土。
英國人經過一番利害計算後,認為必須要扶植大清國加強實力來協助自己抗衡俄國對自己的挑戰,英國人開始尋求幫助清政府發展鐵路大動脈和軍事工業,讓大清國幫自己分擔俄國從中亞到東亞一線南下的壓力。
③ 求二戰時英國對華的援助,要詳細的資料 謝謝了
二戰中英國對中國的援助請求反應是最冷漠的,抗戰初期多次求援都被拒絕。直到1938年10月華南華中相繼淪陷,英國在華勢力范圍基本為日本控制。英國感覺在華利益被嚴重侵犯,終於決定對中國提供援助,但只同意先給50萬鎊(合230萬美元)為滇緬公路購買卡車,以及500萬英鎊(合2300萬美元)的外匯貸款用於平穩中國經濟。可以說,直到1940年,英國對華軍事援助微乎其微。到1940年秋天,德意日三國結成同盟,日本南進步伐加快,英國越來越感到其遠東領地安全受到直接威脅。在此情況下,英國終於決定與中國開展合作保護其遠東利益。1940年10月,英國大使卡爾主動向蔣介石建議「中國可以要求英國提供軍火、彈葯、飛機等,如果英國不能籌措飛機的供應,可以轉商美國政府供給,中國還可要求英國提供貸款100萬英鎊。」而作為回報,中國需「考慮派遣壯丁三四十萬人,協助英國作戰」,還要求中國「於日本向馬來及新加坡進攻之時,以大軍攻擊廣州地帶,以牽制日軍之南一下」,並說明中國這一軍事行動所消耗的軍火、彈葯,應由英美補充。
隨後,英國的確在1940年底向中國提供1000萬英鎊貸款(合4600萬美元),但提供武器裝備卻是一句空話,英國在宣布提供貸款的當月就通知中國政府不能提供武器和軍事人員,只是口頭許諾什麼考察將來可能合作的基礎,提高駐華軍事武官的地位,擴大其武官處等。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對華提供財政援助貸款共1550萬英鎊(合7200萬美元),其中的2/3是1940年後提供的。而在這之後,由於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還需要美國提供巨額援助,對華援助基本停止。
④ 為什麼英國對中國一直提供大量援助
法國和德國在國內的影響力大主要原因是有大量的援助、企業在國內。而英國作為美國的忠誠盟友。沒有對中國有大的投資。而中國的出口則很少在英國。所以影響力自然不行了。
⑤ 為什麼在百團大戰中英國和美國會幫助中國
在二戰時期面對同一個敵人,大英帝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援助中國也是為了他們自己,在二戰時期日本就是英國和美國共同最大的敵人,援助了中國抗戰活動,就是拉住了日本的大後方為他們打敗日本法西斯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⑥ 英國人說對中國的"援助''指的是什麼
英國人說對中國的"援助''指的是:主動地向中國提供有償或無償並附加了其它條件的技術設備物資支持。
援助,拼音:yuán zhù
釋義:以出錢、出力、出主意以及提供精神上支持等方式幫助別人。
引證:老舍《四世同堂》七:「冠曉荷常常一方面暗中援助小太太,一方面給大赤包甜蜜的話聽。」
近義詞:援手、救援、營救、支援、扶助
反義詞:掠奪、求援
例句:四川雅安地震時,他為當地的災民伸出了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