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西方,是不是照樣有爺爺奶奶帶孫子的
是的,這個情況同樣存在的。
雖然西方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狀態與我們不同,但是大家都是人,基本的理念都是相同的。
所以,在西方照樣有爺爺奶奶帶孫子的情況的……
B. 英國97歲老人首次見到曾孫女,隔代親是否在國外也一樣通用
在我國大部分都是隔代親,在國外也一樣通用的。“隔代親”的出現,最不可忽視的就父母陪伴和責任的缺位。尤其是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是孩子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親子關系極其重要的時期。良好的親子關系並不是孩子生下來就有的,而是通過日常的照料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在一旁的母親遞給小女孩一張聖誕卡,讓她把它送給曾祖母,老人臉上止不住的笑容。據了解,由於特殊情況,這家位於倫敦的療養院近日開放探親。小女孩的媽媽說,這一刻她等了很久,她的女兒和祖母終於相見了。她表示將把這一刻永久珍藏在心底。其實在外國爺爺奶奶看來,這些在大人的看護下進行都是小事情,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地保駕護航的。
C. 為何外國老人不帶孩子這位外國老太太的說法,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為移民家園加上星標,精彩移民資訊不錯過!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百善孝為先」。但是,不知道你是否有這種感受?你長大成人後,很多時間是在外漂泊打拚,然而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
常常聽到父母抱怨兒女不孝順,而近日,美國老人一番話讓這個中國老人沉默...
中國老人:我的孩子太沒良心了
中國老人:唉,我的孩子實在是太沒良心了。
美國老人:此話怎講?
中國老人:他竟然問我願不願去老人公寓!
美國老人:老人公寓很好啊,我現在就住在那裡。
中國老人:啊?那種地方你也去?
美國老人:為什麼不去?
中國老人:那種孤寡老人才去的地方,我要是去了,一定被親戚朋友笑話死,不是折我的壽嗎?
美國老人:不對吧?到了一定年紀,住進老人公寓是件很方便的事。怎麼會被人笑話?
中國老人:到了一定年紀,應該和孩子還有孫子住在一起,共享天倫。住進老人公寓,又孤單又寂寞,聽起來好可憐啊。
美國老人直擺手:和孩子住在一起?那不行,我和孩子住在一起超過兩周就會不舒服,受不了。
中國老人:和自己孩子住一起不知多高興,怎麼會不舒服?
美國老人:我孩子十八歲就自己出門獨立了,他回來小住幾天我很歡迎,可他要是在家裡長住,尤其還帶著太太和孩子,我的生活就太受影響了。
中國老人:我就不明白,為什麼你們這么不講人情,早早就把孩子趕出家門,而且還讓他們貸款付學費!?難怪你們最後得住進老人公寓!
美國老人:孩子十八歲了,是成人了,就該自立。貸款付學費,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要是願意在家裡住,我們也沒意見。
中國老人:「沒意見?」剛才你還說孩子在家裡長住你就受不了。
美國老人:我是說,如果他帶著一家人來長住,我的生活會受影響。
中國老人:那你就去他家裡長住,不就用不著去老人公寓了嗎?
美國老人斬釘截鐵地說:那不行!去幾天可以,超過兩周絕對不行。
中國老人:你這個美國人好奇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道非要住到老人公寓才叫「行」?
美國老人:我有我的生活,我孩子有他自己的生活。我住在老人公寓,結識到許多新朋友,平時生活遇到麻煩,還有專業人員幫忙。我們分開住,很自由。
美國老人:孩子對我沒什麼責任
中國老人:你這話聽起來好瀟灑!你把孩子拉扯大,就算只到十八歲,他對你總該有些回報吧?
美國老人:回報?什麼回報?
中國老人:當然是——接你回家一起住,讓你安享晚年。不過反正你都住進了老人公寓,這福你是享不上了。你孩子給你錢嗎?
美國老人:給我錢?為什麼?
中國老人:表達孝心啊!
美國老人:不不不,我不需要孩子給我錢。他能把自己的貸款還清,有餘錢去渡假,我就很高興了。他不需要給我錢。
中國老人:我發現你的孩子好輕松啊,什麼責任也不需要承擔。
美國老人;責任?我孩子對我沒有什麼責任。
中國老人:沒責任?如果你沒有錢,你不需要孩子管你?
美國老人:我有退休金,而且我的房屋貸款早就還完了。我有足夠的餘錢養老。
中國老人:如果你有了病,難道不需要孩子管你?
美國老人:我如果生了病,老人公寓自然會送我上醫院。
中國老人:如果你進了醫院,需要陪床,難道不是你孩子?
美國老人:我們英國沒有親人陪床這一說。我家孩子只要來探望我,我就很高興了。
中國老人:如果你付不起醫葯費,難道不需要你孩子管你?
美國老人:我們住院免費,不花錢。
中國老人:天啊!養兒防老對你這美國人看來完全不適用。
美國老人:養兒防老?這是什麼意思?我生孩子,是因為我愛孩子,我從來沒有指望我的孩子為我的晚年有過多的付出。他正是人生打拚的階段,有許多事情要做需要努力工作,需要經營自己美滿的小家庭生活,需要享受生活。
美國老人:你居然還幫忙帶孫子?
中國老人:我也愛我的孩子,我也知道他在打拚的階段很辛苦。所以我才會幫他們把孩子帶大。沒想到,我為他付出這么多,他竟然有讓我去老人公寓的想法!
美國老人:你還幫忙帶孩子!天啊,太不可思議了!
中國老人:為什麼幫忙帶孩子不可思議?
美國老人:帶孩子是父母自己的事,和你有什麼關系?
中國老人;他們要去上班掙錢,我反正也退了休,沒事干,幫一點是一點。
美國老人:為什麼不去渡渡假,喝喝咖啡,打打球,讀讀書,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
中國老人:帶孫子,很應該啊。
美國老人:那太沒自己的生活了。我們已經把孩子帶大,帶孫子不是我們的責任。
中國老人:我明白了——你早早把孩子趕出家門,你連孫子也不帶,你不講人情,你過於自私,難怪你只能住進老人公寓。
美國老人;我倒是糊塗了——你為孩子和孫子做了這么多,好像沒過過自己的生活,這一切難道就是為了防老
歐美老人為什麼不帶孫子?
從上面這一段對話,可以看出中外養老文化的巨大差異。
一中國女士從英國回來探親,順便帶著她的洋老公和洋婆婆到中國旅遊。這位女士有兩個孩子,一個5歲,一個3歲,都是由她自己當全職媽媽養育著。
而她的外國婆婆則相當瀟灑,自從退休後,單身一個人每隔半年到一個新的地方居住、寫書,對人生有相當深刻的感悟。
剛到中國時,看到許多中國老人都在帶孫子,這位外國老太很震驚!她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在英國,一般媽媽生完孩子後就會離職,在家裡當全職媽媽,直到孩子10-12歲再重新工作。
而他們的老人也從不輕易打攪年輕人的生活。對於年輕人的育兒,他們一般也只充當參謀提供建議,不輕易乾涉年輕人的行為和方法。
為什麼他們堅持要讓母親親自帶孩子?這位外國老太太說了三個原因:
1、孩子由母親自己帶,更利於成長
媽媽親自養育孩子長大,這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陪伴,是孩子獲取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也是孩子養成良好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前提。
中國的留守兒童大多有性格上的缺陷,心理上更是感到十分孤單。賺錢是一個沒有止境的事,但孩子的長大卻在瞬間。
如果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那幾年,沒有母親的陪伴,缺失母愛,將是孩子一輩子都難以癒合的傷害。
除了母親的角色,父親的角色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所以英國一般都有家庭日,在這天,爸爸什麼也不幹,就陪伴孩子玩耍、郊遊或打橄欖球等。
2、隔代教育爆發矛盾和沖突
時代在發展,年輕人的觀念也越發新潮,與老年人的想法肯定有所不同。這時,我們中老年人不妨放一放手,要相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代更比一代強!
隔代教育,多多少少會引發一些矛盾和沖突。而放手,則不僅減少了這樣的矛盾,而且自己也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可以去和朋友聊天、打牌、唱歌、跳舞,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對於年輕人來說,也要多理解自己的父母,畢竟父母都是一片好心,在生活經驗上,老人總歸比年輕人更豐富一些。
3、外國老人都有晚年計劃
中國的老人大多很空虛,有些老人退休後,從充滿活力的一個人似乎突然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有些甚至一下子得了老人痴呆。
因為退休前,日子推著自己走,而退休後沒有了後面「推」的動力,就像個沒有方向感的飄零。沒有了寄託,這時他們會變得敏感,甚至把自己生命的價值,寄託在年輕人對自己的尊重和重要性上面來。
而外國老人則自己找樂子,自己安排晚年生活、旅遊、寫書,甚至只是在社區當義工,料理花園當個勤勞的園丁都能把小日子過得津津有味。
這位外國老太太的說法,真的值得所有的中國爸媽、爺爺奶奶反思!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也給自己一份更輕松的晚年生活吧!
以下是8個發達國家的新潮養老方式,不妨大家學習學習。
美國: 開房車旅遊,挺酷!
美國老年人熱愛室外活動的佔大多數,他們把享受大自然稱為是「太陽加快樂」的活動(Sun and Fun)。
很多人在退休後走出家門:「去看看天下」。
當然他們的方式也是可豐可簡,而兩夫婦一起開著露營車、大房車周遊美國,已經成為近年來美國老人最時尚的旅遊方式。
這種房車被稱為「車輪上的家」,設備一應俱全,既是車又是房,可以上路,也可以煮飯、洗浴,還能裝個舒服的大床,所以很受時間充裕、喜歡自由行的老年人喜愛。
從造紙公司退休的63歲的吉姆和62歲的妻子傑琳在過去的五年裡,開著他們11米長的大房車,且行且露營,優哉游哉地把以前夢想去的地方一個一個地走過來。
是旅行也是生活,頗有一種四海為家的勇氣。但前提是車技要達標,也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這種「車輪上的家」很酷有沒有?
德國:同居式養老,互助有照料
德國早就步入老年社會,如果你去德國鄉下,那些安靜的村莊里,看到的多是老年人。
但德國人早就沒有了養兒防老的概念,沒有哪個老人是依靠兒女的資金維持生活。
如今德國出現新的養老模式,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自願組合在一起,過起「同居」的晚年生活。
雖然大家生活在「同一間屋子裡」,但平時他們各做各的飯,只有每周周末在公共廚房聚一次餐,有集體活動時則共同參與——要麼到附近城市旅遊,要麼到劇院聽戲。
如果平日里有誰生了病,同居好友們也會主動承擔照顧他(她)或幫助購物等。
加拿大:我健身,我快樂!
如今加拿大不少老人退休後選擇離開城市,搬到郊區或是鄉村,回歸田園生活。
很多加拿大老人一般在退休前就會把養老的地點選好,然後請設計師和建築師為自己蓋幢溫馨的房子,大都是一層的,也有兩三層的。等一切都就緒了,正好是退休「回鄉」的時候。
回歸田園除了享受鄉村的寧靜和悠閑外,老人還可以親自種自己喜歡吃的蔬菜,飼養家禽。綠色蔬菜中,黃瓜、菠菜、西蘭花也幾乎是家家都種。
由於加拿大人愛吃肉食,因此,患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日漸增多。
回歸田園後,吃得天然健康,呼吸清新的空氣,也使部分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種菜是很多人喜歡的勞動,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既能吃到綠色食物,還能放鬆心情,享受播種、澆水、施肥、除草、收獲的喜悅,勞動在一定程度上讓人身心舒暢!
老年人平時還有一項最大的愛好就是健身。加拿大土地遼闊,首都渥太華就是一座花園城市,到處提供了讓人們跑步、騎車、健身的專用道。而冬天,冰雪覆蓋的加拿大,人們則更熱衷於室內冰球、室外滑雪、溜冰等運動。
在加拿大大型社區幾乎都有高爾夫球場,打一場高爾夫球,就如同在自家門口一樣方便。
老人們運動也很講究行頭,比如專用的跑步衣、跑步鞋,專用的運動水壺;騎車則是專用的健身自行車,還戴著頭盔。他們大都喜歡結隊一起健身,健身結束後一起去喝杯咖啡,吃點點心,開心地說笑一番再離去。
法國:保持飲食、保養的慢生活,很優雅!
法國老年人除了保證有充足的睡眠外,一天中要花幾個小時來細細品嘗食品和啜飲咖啡,他們用在「吃」「喝」的時間,比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同齡人要長一倍多。
法國老年人認為,安適地把錢花在自己喜歡的餐廳和咖啡館里,最為實惠,對美式「垃圾食品」不屑一顧。
法國女性對美容的重視,也持續到老年。
一位女性曾對記者說:「我的奶奶76歲了,可是她對自己皮膚、頭發的保養從來是一絲不苟。她還告訴我說,女人的皮膚非常嬌嫩,要用最合適自己的護膚品。」經濟寬裕的法國女性使用肉毒桿菌素防止皺紋很普遍,而收入不很高的老祖母們則通過購買護膚品、避免暴曬等方法防止過快衰老。
在巴黎街頭,有些老年的女性竟然按照自己心中的音樂,用華爾茲的舞步翩翩而行,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提到法國,總是伴隨著浪漫、優雅這些詞彙,與此不同的是,許多人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做事喜歡乾脆利落,一輩子勤儉持家。但我們不妨也試一試細品一杯咖啡,敷一敷面膜。
讓自己從容不迫地過一天,或許你會喜歡這樣的自己哦~
(法國模特Yasmina Rossi,生於50年代)
日本:返聘去工作,很有成就感!
日本政府鼓勵老人「再就業」或「發揮余熱」。
「高齡僱傭保險法」特別加強了對大量僱傭高齡者的企業進行獎勵的制度,對工資低於60歲退休時工資的高齡受雇者給予一定的補助。
另外,日本政府還採取鼓勵延長企業職工退休年齡等措施,引導老年人由「老有所養」轉變為「老有所為」。
許多人覺得退休了,自己沒有價值了,這種「繼續發揮余熱」的工作讓多人重新找到了自信,感覺自己還是建設社會的一份子。
英國:自主創業,精力更加旺盛!
英國老人喜歡獨來獨往,子女成年後都離家自立,不僅與父母分居,而且為了謀職,常常遷居異地。
年邁的老人,身邊沒有兒孫繞膝,有老伴的還可以相互照顧,喪偶的鰥夫寡婦,一切都得自己料理。
盡管老人缺乏「天倫之樂」,但退休老人很少發生「退休綜合征」。他們不是在家種花養草,就是到處旅遊,早晚總是牽著寵物(狗)散步,過著「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生活。
還有英國老人,不少人富有創新精神。
他們除了參加志願性的慈善機構外,不少退休後還開創新事業,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開咖啡館、小飯店或是做企業顧問、辦咨詢公司等。
紐西蘭:政府發放養老金,人人平等!
紐西蘭是一個充滿神話色彩與休閑空間的島國,是令世人瘋狂的中土世界,也是純凈自然的上帝花園。
紐西蘭的空氣質量很好,而且政府也致力於向退休的人提供高質量的生活服務。
紐西蘭的養老金制度規定,不管是紐西蘭本國公民,還是有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只要年齡滿65歲,在紐西蘭住滿10年,就有資格申領養老金。
盡管一些老人團體普遍認為目前養老金數額相對於社會平均工資偏低,但由於看病不用花錢,坐公交車、火車、輪渡都不用花錢,這些錢足以保證老人吃飯、旅遊,有質量的生活。
紐西蘭的社會調查顯示,75歲以上的老人是幸福感最強的群體。紐西蘭政府對老人的照顧無微不至,老人的生活有充分保障。
瑞士
「時間銀行」養老,未雨綢繆很實際!
「時間銀行」是由瑞士聯邦社會保險部開發的一個養老項目——人們把年輕時照顧老人的時間存起來,等到將來自己老了、病了或需要人照顧時,再拿出來使用。
申請者必須身體健康、善於溝通和充滿愛心,每天有充裕的時間去照顧需要幫助的老人,其服務時數將會存入社保系統的個人賬戶內。
當她需要別人照顧時,可以憑著手裡的「時間銀行卡」去「時間銀行」支取「時間和時間利息」,在信息驗證通過後,「時間銀行」會指派義工到醫院或她家中照顧她。
在瑞士,用「時間銀行」養老已蔚然成風,這不僅為國家節約了養老開支,還解決了一些其他的社會問題。
很多瑞士民眾都非常支持這種養老方式,瑞士養老機構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半以上的瑞士年輕人也希望參加這類養老服務。瑞士政府還專門立法支持「時間銀行」養老。
世界各國風俗習慣、文化氛圍、經濟狀況各有不同,退休一族後半生的生活志趣也不相同。
D. 愛心不分國界!英國奶奶成都開公益小店7年,如何評價她的感人事跡
日前有新聞媒體報道,在四川成都有一家由一位七十多歲的英國奶奶開設的公益店鋪,這位英國奶奶在這里開這個店鋪已經長達七年了。這個店鋪主要是收集那些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貧困家庭及殘障人士,他們做的手工品,然後在這所店裡進行售賣,之後將這所店裡所有的收入除了用於店鋪的日常開銷之外,全部捐獻出去。我覺得這位奶英國奶奶的行動踐行了愛心不分國界,弘揚了正能量,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老奶奶的行為給我們所有人做了一個榜樣,做了一個表率。只有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才會變成溫暖的人間。這種愛也是不分國度的,不分國籍的。不管我們身處哪裡,只要我們有愛心,只要我們願意幫助人,都可以去實現幫助別人的理想。
E. 英國奶奶成都開公益小店7年,她為何選擇這么做
英國奶奶是這家叫Rachel的店主,來自英國,她今年已經74歲了,這位奶奶一直在接受癌症治療,她一直在做慈善公益,一直去偏遠貧窮的地方,這么有公益心的一位老人,著實令我欽佩,特別是她明明自身一直在被病魔折磨,但是永遠臉上帶著淺淺的微笑,好像把人生的一切都看的特別的通透,豁達。這個店鋪雖然藏於一個小巷子中,但是他的背後是一個偉大的店主和一群有愛心有故事的對社會充滿希望的人,可能很多人會問店主為什麼要做這么折騰的事情,她說《聖經》裡面說: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F. 爺爺奶奶帶孩子,需要注意什麼
有不少寶媽向我反映:「讓公公婆婆帶孩子,有的時候會不放心,多說幾句提醒的話,長輩就會覺得你不信任他們;少說幾句吧,心裡就會忐忑不安的。感覺怎麼做都是錯的。可是現在兩人工作又這么忙,不能總把孩子帶身邊,讓長輩帶孩子是避免不了的,好愁啊!」
那今天我就藉此機會來解決寶媽的難言之隱吧,寶媽可以轉給長輩們看一看。爺爺奶奶帶孩子,需要注意什麼?
注意穿衣適當
爺爺奶奶給孩子穿衣服,總怕孩子穿少了冷,喜歡多給孩子穿件衣服。其實小孩子火力挺大的,新陳代謝快,體溫也偏高,摸摸孩子的後背溫熱沒有出汗就說明穿衣合適。此外,盡量不要給孩子穿帶有系帶繩的衣服和太緊的或者有拉鏈的褲子,衣服盡可能的舒適。
注意餵食安全
最近有一個比較轟動的案件,寶媽們估計都關注過,一個一歲的幼童被不小心餵食了瓜子,導致窒息身亡,所以帶孩子並不是件容易事。長輩帶孩子的時候,不要給孩子喂太過堅硬的食物,更要寸步不離的盯著,有些物品要遠離寶寶放置,比如:零食、葯物、鋒利物品、繩子、塑料袋。我家寶寶2歲的時候就曾經在我沒看住的情況下喝了一大口退燒葯,現在想想都後怕。
注意出行安全
爺爺奶奶帶孩子出門,不要去人太多或太少的地方,最好叫上幾個人一起結伴同行,也不要在夜晚出門,如果家住的有點偏僻,不管出門還是在家都要鎖好門。現在天熱了,老人會經常帶孩子出門,所以出行要看好車輛,安全意識要提上來。
寶媽把孩子給爺爺奶奶帶時,怎麼交代長輩更好?
寶媽把孩子給爺爺奶奶帶,要先說些感謝的話,長輩會很寬心,覺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被兒媳看在眼裡,這樣你就算交代他們要注意什麼,他們也比較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說話的方式,不要命令式的讓長輩做事情。
在這里我也希望大家的家庭都越來越幸福。
G. 辟謠:美國爺爺奶奶不幫帶孩子並非如此,隔輩養育他們也在做
文 全文共2423字,閱讀時間約4.5分鍾
周末帶Tim去朝陽公園散心,遇到鄰居小可一家,就拼了個帳篷在一起曬太陽。正聊著天,小可遇上了同事安娜和她的小寶寶Luke,隨行的還有兩位老人。
安娜熱情地介紹:「這是我的 爸爸媽媽, 一年前就從美國過來 幫我照顧孩子呢 !」小可跟他們一大家子寒暄一陣子,回到我身邊嘀咕道:「天哪,我還以為人家美國老人不幫著帶孩子呢!」
無論是跟身邊的朋友聊天,還是在網路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觀點,認為美國老人活的瀟灑,十八歲孩子就獨立了,趕出門去既不用負擔大學學費, 也不用給子女看娃。 而且還有人認為美國媽媽全職的大部分原因,都是沒有老人帶娃的傳統,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揭秘一下 美國老人帶娃 的真相。
美國老人真的不帶娃嗎?
官方數據說明一切,270萬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去查了一下 2019年美國有5.32千萬的65歲以上 老年人,去掉一半已經是曾祖父母的老年人。也就是說有 大約千分之一的「美國爺爺奶奶」都在帶娃。
其實這也符合我們在美國生活時看到的現實,在生Tim的產科醫院里,我的鄰居媽媽,就是婆婆早早跑來幫忙的。而且在公園里,也能看到很多老頭老太太推著嬰兒車遛娃。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有 「國外的爺爺奶奶不帶娃」 的印象呢?那是因為大家關注的美國家庭,往往是 少數中產和精英家庭 ,他們可以用一個人的收入來應付整個家庭的開支,所以夫妻中的一方可以負擔照顧孩子的責任。
Ps:除了經濟的原因,美國的族裔構成復雜, 不同的族裔又有自己的 育兒 傳統 。比如在義大利和亞裔的家庭中,祖父母 育兒 的比例就比較高。
美國爺爺奶奶帶娃做對了三件事
有朋友好奇地問我:「那美國爺爺奶奶帶娃時候,有沒有像我們一樣,引發婆媳之間的 育兒 矛盾呢?」帶著她的問題,我打越洋電話跟朋友 Claire聊了聊。最後發現,相比國內的隔輩 育兒 , 的確矛盾更少 ,那麼他們是如何做的呢?我們又可以借鑒些什麼呢?
第一:擺正位置:我只是個打輔助的
Claire和先生都是醫生,每周五天工作日。三個孩子就都交給媽媽帶五天,全家人在一起過周末。我問她會不會和媽媽有 育兒 理念上的沖突 ,或者說作為外婆會干涉媽媽管孩子?她說:「根本不會,我和媽媽都有自己的方法, 孩子在誰那裡就遵守誰的規則 。」在Tim早教班上也遇到過一個帶孫子去早教的國外奶奶, 她說:「 我雖然願意幫忙,但是也有我的原則。 」
相對於國內隔輩 育兒 中,祖輩管得太多,年輕父母也希望老人都能按照自己的來。美國的隔輩 育兒 中, 多了更多的「邊界感」和「尊重」。 如果我們的爺爺奶奶也能擺正「幫忙」的位置,不去干涉兒女對孩子的教育,或許矛盾也會少許多。
第二:享受天倫之樂,但是並不是全部
Tim姥姥的老閨蜜有天來家裡做客,看到我在家邊工作邊帶娃,不無羨慕地對Tim姥姥說:「你這樣可真好,想要享受天倫之類,就來女兒家做客,哪像我們幫著帶娃出錢出力,想出去旅行都不行, 等孩子帶出來,我們也都走不動了 !」
Tim姥姥這種生活方式,其實在美國很普遍,Tim的早教班同學艾米,平時就是奶奶帶著來,有一段時間突然換了一個陌生的老太太,一問才知道是艾米的姑奶奶,而 奶奶據說有旅行計劃 ,已經飛去夏威夷了。
爺爺奶奶辛苦了一輩子,退休了是該享受人生,天倫之樂是享受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與其一邊抱怨一邊帶娃,倒不如在 保證自己生活計劃的基礎上盡力幫忙。
第三:當成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溺愛
在中國式的「隔輩 育兒 」中,最讓爸爸媽媽頭疼的 就是長輩對孩子的溺愛 。閨蜜每次帶娃回婆家總會鬧得不愉快,就是因為婆婆總沒原則的慣著兒子。
而 Claire告訴我,暑假時三個孩子去爺爺農場度假,沒想到 爺爺給他們安排了一大堆農活 ,視頻時女兒直跟她喊累,而老公則在一旁說,自己小時候就是這樣幫爸爸幹活的。
不光Claire的公公如此,那些早教課上遇到的爺爺奶奶帶起孩子來,也是該要求要求,該講理講理,2、3歲的孩子都是自己背著書包來上課,從沒見過長輩幫忙的。
隔輩養育是件「雙全法」
之前有位朋友剛當了媽媽, 糾結自己要不要辭去工作專職帶娃 。其實她的父母和公婆都已經退休了,並且還是曾經的老教師,如果能搭把手,她未必一定要犧牲事業,但是她卻覺得隔輩 育兒 問題太多。其實,有史以來隔輩 育兒 才是主流。
倉央嘉措的詩中說: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對於忙碌的現代父母來說,兩難是陪伴孩子和老人無法兼顧,但「隔輩 育兒 」不恰恰是這種 雙全法 嗎?
有時候我出門辦事兒,就把Tim放在姥姥家,有時候一進門,看到祖孫二人正在拼一張很復雜的拼圖,認真的樣子真讓人羨慕。對於事務繁雜的爸爸媽媽來說, 難得有這樣的耐心陪孩子玩。 在不是很費體力的 游戲 上,祖父母其實是更好的選擇。
在「隔輩 育兒 」上獲益方不僅僅是我們或者孩子,還有祖父母自己。國外已經有很多養老機構,開始嘗試將托兒所和養老院放在一起。孩子們的朝氣可以讓老年人心情更好,陪寶寶玩也可以預f阿爾茨海默病。
小辮子媽有話說:
無論中國的爺爺奶奶,還是美國的祖父祖母,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只要雙方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隔輩 育兒 的確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兒,你是否這樣認為呢?
相關鏈接一: 體育 分一漲再漲,為孩子考試加分,美國孩子的運動方式學起來
相關鏈接二:辟謠:孩子要有怕的人?讓孩子有「規則感」,勝過權威式教育
相關鏈接三:六個教育孩子的方法,你的孩子不能再溺愛下去了,不然會害了他
H. 國外的爺爺奶奶也帶孩子嗎
僅有的經歷,棒子國 爺爺奶奶很少帶孩子的,一般是由父親出門工作,母親全職在家料理家務帶孩子,直到孩子成家搬離家裡。
I. 西方老人真的不幫子女照看孩子嗎
和咱們中國的老人比起來,西方的老人活的更加瀟灑,他們在退休以後,既不會和孩子住在一起,也不會幫忙照看孫輩,而是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要麼就是出去旅遊,反正不會和中國的父母一樣,把照顧孫輩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正是中西方的觀念不同,所以西方的父母在老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是百分之百的都要去養老院的,因為西方國家根本就沒有兒女養老這一說,父母生養孩子,只是一種樂趣,但不是責任,而同樣兒女也沒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這在咱們中國人真的是不能接受的,但這就是歐美西方國家的真實寫照。所以西方國家的老人相對來說比中國老人瀟灑幸福,但是到了晚年由於沒有子女的照顧而倍感孤單,這是觀念不同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