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尼德河畔有一口神秘的水井,喝了裡面的水真的會被石化嗎
喝了並不會被石化,但是這口井裡面的井水礦物質太高了,所以不能飲用。
尼德河畔這一口神秘的水井,位於英國,名字叫做石化井。據當地人介紹,無論什麼東西碰到這井裡的水,過一段時間一定會被石化。
許多人說認為這是一口帶有詛咒的井,這口井的形狀也很像一塊大石頭,於是石化井便流傳開來,當地人一直不敢接近這口井,因為他們怕碰到這口井裡面的井水以後,會變成石頭
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可以得出:喝尼德河畔石化井裡的水並不會被石化,但是那口水井裡面的水不能喝,因為礦物質含量太高,不能飲用,因為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貳』 世界第一口井在哪裡
人類發現和利用石油已有漫長的歷史,到底世界上第一口石油井是誰開鑿的,歷來存在爭議。
原蘇聯人曾認為,世界第一口油井,是老沙皇時代的一個叫謝苗諾夫的工程師,於1848年在黑海的阿普歇倫半島的比比和埃巴德兩地邊境處開鑿的。有一個叫洪拉沃夫的前蘇聯人,寫了一本叫《石油的故事》的書,竟然說,俄國是世界石油工業之父、祖父和曾祖父,分布在世界上的石油井架,都是巴庫石油井架的孫子和曾孫。
美國人曾宣布,1859年8月29日,美國人埃德溫•德雷克,在美國賓夕法紀亞州、泰物斯維爾小鎮打出的一口深21.69米油井,是世界第一口油井,並曾准備在1959年第五屆國際石油會議期間,舉行所謂世界第一口油井開鑿100周年紀念活動。由於這一口日噴20桶烏黑閃光石油的油井,當時在美國社會環境下的經濟和商業意義。後人稱其「揭開了世界石油工業的序幕」,是「近代石油工業的發端。」
實際上世界上最早的氣井和油井,都為中國人所開鑿。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寫道:「今天在勘探油田時所用的這種鑽控井或鑿洞的技術,肯定是中國人的發明」,並且說,這種古代深井鑽井技術,於11世紀前後傳入西方,甚至公元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深井基本上都是採用中國人創造的方法打成的。
中國歷史上的油井,見於元明時代。據《元一統志》記載:「延工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井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辦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元一統志》成書於公遠1286年到公元1303年之間,我們可以推斷,石油井約在宋朝時代,就已經存在了,所以說,在距今70多年以前,中國人已經開鑿出油井了。
這樣說來,原蘇聯人所說消皇時代謝苗諾夫1848年打出的第一口油井,距今不過155年,而美國人德雷克1859年打出的油井,距今才144年,他們出世的時間,都遠遠晚於中國人開鑿的油井。
『叄』 世界上最深的井在那裡。
您好,利用Schlumberger公司技術在世界范圍鑽成了六口世界級大位移定向井。最近在卡達海上Al-Shaheen油田鑽成了BD-04A井,測量井深40,320ft(12,289m),水平段長35,770ft(10,902m)。該井共創造了10項紀錄:�8�5 最深的井;�8�5 最大的水平位移:37,956ft(11,569m );�8�5 最長的8-1/2″井段:35,449ft(10,805m );�8�5 最高的水平位移/垂直深度之比:10.485;�8�5 最高的定向鑽井難度系數:8.279;�8�5 最深的定向控制;�8�5 最深的下行線路、MWD傳輸與LWD地質導向:40,320ft(12,289m);�8�5 最深的無電池作業;�8�5 最長的儲層接觸:35,449ft(10805m);�8�5 最長的裸眼井眼。 8-1/2″水平段是用PowerDrive X5和PowerDrive Xceed RSS兩次下井鑽成的。TeleScope高速隨鑽遙測系統實時傳輸地質導向信息,並連續測量影響鑽井效率的參數。該系統還確保下行命令通過底部鑽具組合全部接收傳至總深度。 這是無電池LWD三組合裝置的首次使用。TeleScope、geoVISION和adnVISION系統由渦輪發電機提供動力,渦輪發電機則由鑽井液循環驅動。 Schlumberger公司的D&M隊被指派為用戶服務了一年多,在Maersk工作的鑽井工程師密切合作,作業支持中心(OSC)的工程師確保為制定決策提供清晰的信息傳輸和重要的數據。修理和維護人員完成對裝置的准備和測試
『肆』 古水井東西變化石英國現神密水井
在英國北約克郡納爾斯伯勒的尼德河畔,有口神秘的水井。任何物體接觸了這口井裡的水,都會慢慢石化。幾百年來,這個水井就好像一個神秘的詛咒。不過,目前,科學家們解開了石化井之謎——井水的礦物質含量過高;石化作用很強,物體變為石頭的進程更快一些。
『伍』 英國人挖出了一個井,四百多米深,為何4年不出一滴水呢
英國人挖出了一個井,四百多米深,為何4年不出一滴水呢?
讓一個人每天早上5點鍾起床,真的很困難,因為暖和的被窩實在是不想起來呀,但是如果不起來,那麼想要改變的人生真的能夠改變嗎?很難。我們總是想要去改變,但是為什麼改變不了呢?因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行為方式沒有產生任何的變化。
當一個人想要去改變,那麼這個人的思考模式要發生變化。比如說,從明天早上開始,每天5點就要起來,不說什麼廢話,掀開被子就起來。當從第二天這個時間起床動作開始發生時候,奇怪的現象會產生了。那一刻太痛苦了,但是隨後而來就會產生思考:我為什麼要起來?起這么早應該要干什麼?那麼這一刻就是改變的開始了。
為什麼要居安思危?就是在危險來臨的時候,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去進行轉危為安?如果自己沒有這個能力,那就要在和平安全時代好好打磨自己這把鋒利的劍,在該出手的時候就出手,可以力挽狂瀾。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當兵人為什麼每天都要操練?關鍵因素就是要保持自己的血性和野性一直存在,在危急關頭,迎難而上,並且相信能夠戰勝。
一個人的思想高度取決於自己看待問題的深度如何?挖一口100米深的井沒有水,然後換一口挖,挖到150米的井還沒有水,放棄後再挖第三口井,以此類推,換了一個又一個,就是看不到水出來。如果一開始就想著先挖1000米深的井,行不行?
『陸』 英國的石化井真的能將人石化嗎
水井是中國古代人民家家戶戶都具備的東西。在現代,還有一些像下山虎一樣比較古老的房子裡面也有水井。水井是給人類提供水源的,但是在英國有這樣一口井,人們稱他為石化井。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這口井的水是無法喝,而且任何碰到它的物體會逐漸石化,直到變成石頭。還有最奇妙的地方是這口井並不是傳統水井,它不是在地底下的,而是在山坡上懸掛著的,聽說以前的當地人都不敢來這里,後來這里卻成了熱門景點。這種地質奇特的“水井”為什麼當地人不敢來呢?難道有什麼神秘恐怖的事情發生過嗎?
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去的話,你會不會也想帶上自己喜歡的東西去放在那裡等著它慢慢石化呢?
『柒』 世界海洋石油鑽井平台有哪些
一、海洋石油鑽井技術特點
1.作業范圍廣且質量要求高
移動式鑽井平台(船)不是在固定海域作業,應適應移位、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業。移位、就位、生產作業、風暴雨雪等復雜作業工況對鑽井平台(船)提出很高的質量要求。如半潛式鑽井平台工作水深達1500~3500米,而且要適應高海況持續作業、13級風浪時不解脫等高標准要求。
2.使用壽命長,可靠性指標高
高可靠性主要體現在:(1)強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經受風、浪、流的作用外,還要考慮台風、冰、地震等災害性環境力的作用;(2)疲勞壽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年不進塢維修,因此對結構防腐、高應力區結構形式以及焊接工藝等提出了更高要求;(3)建造工藝要求高,為了保證海洋工程的質量,採用了高強度或特殊鋼材(包括Z向鋼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4)生產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運輸、海上安裝甚為復雜,生產管理明顯地高於常規船舶。
3.安全性要求高
由於海洋石油工程裝置所產生的海損事故十分嚴重,隨著海洋油氣開發向深海區域發展、海上安全與技術規范條款的變化、海上生產和生活水準的提高等因素變化,對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別是對包括安全設計與要求、火災與消防及環保設計等HSE的貫徹執行更加嚴格。
4.學科交叉,技術復雜
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結構設計與分析涉及了海洋環境、流體動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鋼結構、船舶技術等多門學科。因此,只有運用當代造船技術、衛星定位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現代機電與液壓技術、現代環保與防腐蝕技術等先進的綜合性科學技術,方能有效解決海洋石油開發在海洋中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台或深海浮動式平台的泊位、浮動狀態的海上鑽井、完井、油氣水分離處理、廢水排放和海上油氣的儲存、輸送等一系列難題。
二、總體歷程
海洋石油鑽井的特點決定了它的難度,隨著技術的進步,鑽井平台也得到快速發展。
海洋石油的勘探開發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海洋鑽井平台作為海洋石油開採的必備裝備,從一開始就與海洋石油的勘探開發同步發展著。189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Summer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長的木架,把鑽機放在上面打井,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鑽井。那是人類海洋石油開發的開端,也是海洋鑽井平台發展的伊始。圖34-12是海洋石油平台發展歷程簡圖。
縱觀世界海洋鑽井平台的發展歷史,自1887年世界上最早的海上石油勘探開發工作起源以來,直到50多年以後,也就是20世紀40年代末期,海上石油工程才開始有了起色,並發生了較大變化。當時世界范圍內共有3個國家能夠從事海上石油開發工作,所用的平台都是固定式平台,且結構和鑽井方式均比較簡單,平台適應水深的能力只有幾十米。但隨著裝備技術的不斷進步及石油的戰略意義和石油本身帶給人們巨額利潤的誘惑,致使海洋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60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以美國、挪威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海洋勘探開發水平已上升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無論從鑽井平台本身而言,還是從鑽井裝備能力、控制技術及適應性而言,均為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一方面鑽井平台的數量劇增,品種多樣;另一方面,適應水深和鑽深的能力越來越強。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僅移動式鑽井平台數量已接近700台,最大適應水深能力已超過3000米,鑽井深度已超過12000米。不僅如此,世界范圍內具備從事海洋勘探開發能力的國家和海洋油氣開采量也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全球范圍內能夠從事海洋勘探開發的國家和地區已達到100多個,所開發的油氣產量已佔全球總油氣產量的35%左右,其發展速度非常迅猛。
圖34-13隨水深增大的鑽井平台的發展
三、詳細歷程
世界現代石油工業最早誕生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村。一個名為喬治·比爾斯的人於1855年請美國耶魯大學西利曼教授對石油進行了化學分析,石油通過加熱蒸餾分離成幾部分,每部分都含有碳和氫的成分,其中一種就是高質量的用以發光照明的油。1858年比爾斯請德雷克上校帶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鑽至69英尺時,終於獲得了石油。從此,利用鑽井獲取石油、利用蒸餾法煉制煤油的技術真正實現了工業化,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了。
隨著人類對石油研究的不斷深入,到了20世紀,石油不僅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能源材料,而且其五花八門的產品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被人們稱為「黑色的金子」,「現代工業的血液」,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現代文明的進程。高額的石油利潤極大推動了石油勘探開采活動,除了陸地石油勘探外,對於海洋石油資源的開發也日益深入。
189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Summer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長的木架,把鑽機放在上面打井,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鑽井。
1897年,在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鑽井的旁邊,美國人威廉姆斯在同一個地方造了一座與海岸垂直的棧橋,鑽機、井架等放在上面鑽井。由於棧橋與陸地相連,物資供應就方便多了。另外,鑽機在棧橋上可以隨意浮動,從而在一個棧橋上可打許多口井。在海邊搭架子,造棧橋基本上是陸地的延伸,與陸地鑽井沒有差別。
1920年,委內瑞拉搭制了木製平台進行鑽井。
1932年,美國得克薩斯公司造了一條鑽井駁船「Mcbride」,上面放了幾只錨,到路易斯安那Plaquemines地區「Garden」島灣中打井。這是人類第一次「浮船鑽井」,即這個駁船在平靜的海面上漂浮著,用錨固定進行鑽井。但是由於船上裝了許多設備物資器材,在鑽井的時候,該駁船就坐到海底了。從此以後,就一直用這樣的方式進行鑽探。這就是第一艘坐底式鑽井平台。同年,該公司按設計意圖建造了一條坐底式鑽井駁船「Gilliasso」。1933年這艘駁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號井」,鑽井進尺5700英尺。以後的許多年,設計和製造了不同型號的許多坐底式鑽井駁船,如1947年,Johnhayward設計的一條「布勒道20號」,平台支撐件高出駁船20多米,平台上備有動力設備、泵等。它的使用標志著現代海上鑽井業的誕生。
1936年美國為了開發墨西哥灣陸上油田的延續部分,鑽成功第一口海上油井並建造了木製結構生產平台,於1938年成功地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海洋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木製結構平台改為鋼管架平台。
1953年,Cuss財團建造的「Submarex」鑽井船是世界第一條鑽井浮船,它由海軍的一艘巡邏艦改裝建成,在加利福尼亞州近海3000英尺水深處打了一口取心井。1957年,「卡斯一號」鑽井船改裝完畢,長78米,寬12.5米,型深4.5米,吃水3米,總噸位3000噸,用6台錨機和6根鋼纜把船系於浮筒上。用浮船鑽井會帶來一系列問題,由於波浪、潮汐至少給船帶來三種運動,即漂移、搖晃、上下升沉,鑽頭隨時可能離開井底,鑽井液返回漏失,鑽遇高壓油氣大直徑的導管伸縮運動而不能耐高壓等。這樣就把防噴器放到海底。該船首先使用簡易的水下設備,從而把浮船鑽井技術向前推進了一步。浮船鑽井的特點是比較靈活,移位快,能在深水中鑽探,比較經濟。但它的缺點是受風浪海況影響大,穩定性相對較差,給鑽井帶來困難。
1954年,第一條自升式鑽井船「迪龍一號」問世,12個圓柱形樁腿。隨後幾條自升式鑽井平台,皆為多腿式。1956年造的「斯考皮號」平台是第一條三腿式的自升式平台,用電動機驅動小齒輪沿樁腿上的齒條升降船體。1957年製造的「卡斯二號」是帶有沉墊和4條圓柱形樁腿的平台。由於經濟原因,自升式鑽井平台開始興起,濱海鑽井承包商們認識到在40英尺或更深的水中工作,升降系統的造價比坐底式船要低得多。自升式鑽井平台的腿是可以升降的,不鑽井時,把腿升高,平台坐到水面,拖船把平台拖到工區,然後使腿下降伸到海底,再加壓,平台升到一定高度,脫離潮、浪、涌的影響,得以鑽井。
1954年提出張力腿式鑽井平台(TLP)設想,英國北海Hutton油田首次於生產中使用此平台,1983年安裝,1984年投產。
隨著鑽井技術的提高,在一個鑽井平台上可以打許多口井而鑽井平台不必移動,特別是近海的開發井。這樣,固定式平台也有發展。固定式平台就是建立永久性鑽井平台,大都是鋼結構,打樁,然後升出海面;也有些是水泥結構件。
1962年,殼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號」半潛式鑽井船鑽井成功。「碧水一號」原來是一條坐底式平台,工作水深23米。當時為了減少移位時間,該公司在吃水12米的半潛狀態下拖航。在拖航過程中,發現此時平台穩定,可以鑽井,這樣就得到了啟示,後把該平台改裝成半潛式鑽井平台。1964年7月,一條專門設計的半潛式平台「碧水二號」在加利福尼亞州開鑽了。第一條三角形的半潛式平台是1963年完工的「海洋鑽工號」,第二條是1965年完工的「賽德柯135」。
隨著海上鑽井的不斷發展,人類把目光移向更深的海域。半潛式鑽井平台就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在海況惡劣的北海,更是稱雄,與之配套的水下鑽井設備也隨之發展,從原來簡單型逐漸趨於完善。半潛式鑽井平台一般都是用錨系定位的,而深海必須使用動力定位。第一條動力定位船是「Cussl」,能在12000英尺水深處工作,獲取600英尺的岩心。以後出現了動力定位船「格洛瑪·挑戰者號」,它於1968年投入工作,一直用於大洋取心鑽井。世界上真正用於海上石油勘探的第一條動力定位船是1971年建成的「賽柯船445」鑽井船,工作水深在動力定位時可達600米以上。
1950—1970年,由於石油鑽采技術的迅速發展,陸地和近海勘探發現大量油氣儲,石油產量劇增,工業發達國家紛紛棄煤用油,加上汽車工業特別是家用汽車迅猛發展,大量耗油促使產油和煉油大增。
1971—1980年,由於中東戰爭等因素,油價攀升至每桶約32美元,促使海洋石油工業大發展,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設計建造數量從1975年的304艘增至1985年的772艘。由於油價從1981年開始下跌的延後效應(最低下跌至每桶不足16美元)。
1981—1996年,海洋石油鑽井採油陷入不景氣的低谷,投入海上勘探開發鑽井逐年減少,1996年海洋鑽井平台減至567艘,各石油設備製造廠商也大幅度萎縮或合並,海上新平台建造也較少,多數將舊平台更新改造,用以適應鑽井水深和鑽井深度向深部推進的需求。
1997—2004年,由於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的諸多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中東伊拉克對科威特戰爭和相隨而至的兩次美伊戰事等原因,油價又逐漸上升,海上移動式鑽井平台從1996年的56艘增至2002年的670艘。2003—2007年,各年依次為677艘、678艘、673艘、641艘和654艘(參見《世界石油》,2007年10月號),其中超水深的平台驟增,如2006年,世界工作水深不小於1524米(5000英尺)的超深水鑽井平台(船)已111艘(包括83艘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和28艘超深水鑽井船)。
2001年,墨西哥灣鑽井水深達2964米。
2002年,雪佛龍公司鑽井垂深達9210米。
2003年,雪佛龍德士古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鑽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四、發展趨勢
在海上石油開採的最初階段,由於向海上進軍難度很大,在海上建造平台與在海上鑽井的難度很大,所以最初的海上平台只是靠近海岸、在淺海處、用木頭建造的近海結構物,而進行的也不過是在水深很淺的海域進行簡單的鑽井活動,還未能開始進行油氣的規模開采。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建築材料的掌握更加深入,因此構建海洋鑽井平台的材料由木材變成了鋼材,離海岸的距離也逐漸變遠,從由海岸建築向海洋延伸逐漸轉變為出現在海面上的鑽井平台。
當鑽井平台由近海位置向海洋方向進發時,海洋平台下方海水的深度會發生變化,逐漸增大,特別是達到大陸架的范圍之後。此時海洋鑽井平台就出現了各種類型,如適於較淺深度的穩性較高的重力式平台、便於移動的半浮式平台、在風浪中能夠保持穩定的張力腿式平台。
(1)海洋鑽井平台被少數國家長期壟斷的局面將逐漸被打破。
在海洋鑽井平台技術發展過程中,美國、挪威等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起步早已積累了一定經驗,尤其是在海洋深水技術開發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和壟斷地位,但隨著近幾年世界多個國家涉足海洋勘探開發領域,尤其是中國、巴西、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崛起,今後海洋裝備技術將呈現出多渠道、多國化、百花齊放的發展局面。
(2)海洋鑽井平台將向高可靠性、自動化方向發展。
面對風、浪、流等各種復雜的海洋作業環境及海上安全與技術規范條款的要求等,石油裝備的高可靠性是保證海洋油氣能否順利開發的先決條件。同時,為了提高平台作業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及減小手工操作的誤差率,海洋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技術已得到較好的應用。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尚需對DP3定位系統、自動化管子處理系統以及海洋水下設備下入工具等做進一步研究。
(3)海洋鑽井平台向多功能化方向發展趨勢明顯。
20世紀90年代後期,部分鑽井平台開始向多功能化方向發展。新型的多功能海洋平台不僅具有鑽井功能,同時還具備修井、採油、生活和動力等多種功能。如具有動力定位裝置的FPSO,不僅完全具備上述功能,而且還可以作為穿梭油輪,實現一條船開發一個海上大型油田的目標。多功能半潛式鑽井平台不僅可用作鑽井平台,也可用作生產平台、起重平台、鋪管平台、生活平台以及海上科研基地,甚至可用作導彈發射平台等,適用范圍越來越廣。
(4)海洋鑽井平台向深水領域發展必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世界主要海洋裝備製造強國均已開始研究並製造大型化的海洋油氣開發裝備,作業水深已由早先的10~25米發展到當今的3000米以上,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的最大鑽井深度可達12000米。目前,第5代、第6代超深水半潛式平台已成為發展潮流。根據美國權威機構統計分析,2001—2007年全世界投入的海洋油氣開發項目為434個,其中水深大於500米的深水項目佔48%,水深大於1200米的超深水項目達到22%,各大石油公司在深海領域的投資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海洋鑽井平台正不斷向深水領域發展。
『捌』 英國有一口井非常神奇,任何生物一靠近為什麼就會石化
世界之大,總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發生著,據說在英國有著一口十分神奇的井。它的神奇之處在於任何生物只要一靠近它就會立刻石化,“石化”一詞的出現,為這口井附加了神秘色彩。我相信很多小夥伴看到這里,都會去想為什麼?下面就跟隨我的步伐來看一看這口井的神秘之處。
了解到真相之後,這口井也成為了當地的旅遊景點之一。以上說法,僅代表個人意見。
『玖』 英國北約克郡的神秘古井為什麼不管什麼物體接觸了井水都會慢慢變成石頭
約克郡北部古井的神秘力量是什麼當身體接觸井水時,就會變成石頭。(神秘地球報道)根據埃托代的說法:英國約克郡北部的一口古井裡有一種奇怪的神秘力量。如果有任何物體接觸到井水,幾個月內就會變成石頭,讓當地居民稱之為被魔鬼詛咒的井。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約克郡北部的克納雷斯伯勒附近有一口神秘的「石化井」。
目前,科學家已經解開了這口石化井的謎團——這口井並不可怕。井水礦物質含量過高。與物體接觸後,物體表面會形成一層薄膜。長期曝光後,薄膜會變成堅硬的礦物外殼。這與鍾乳石和石筍的形成原理是一致的。由於礦物含量高,這口井的井水不能喝。
『拾』 世界上已知最深的礦井多少米它在哪裡呢
在南非有一個世界最深的礦井,叫做姆波尼格礦井,它已經深入地下達4000多米,如此深的礦井開採的正是最讓人們嚮往的黃金,據說可采量還很巨大,並且還會繼續深入挖礦。
姆波尼格礦井和另兩個深度也已超過3500米的礦井被人們合稱西維茲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礦,也被認為是世界深井采礦的最前沿代表,然而科學家們還在不斷的計劃繼續深挖,其實在這背後有著最為現實的原因:西維茲礦山已經被開采了一百多年了,這一個世紀開採的黃金達到了全世界總黃金產量的三分之一,而近年來的開采量卻有很大幅度的下降,開采工作也越來越困難,人們知道地下仍然藏有很多礦石,可是他們埋藏的深度是現在遠不能觸及的地方,所以人們在不斷挑戰極限,設定更深的新目標,因此也將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危險也在等待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