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的英國
http://ke..com/view/3565.htm
歷史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於上升態勢中的英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1月3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宴會大廳前的廣場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倫敦市民,悲傷、恐懼、興奮、茫然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掛在他們的臉上。在難以控制的焦灼中,他們等待著一場斷頭的刑罰,受刑的就是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大海戰,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國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百年時間的積蓄之後,英國人開始釋放自己的能量。光榮革命前後的英國,人口大量增長,商業和手工工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計民生。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763年,通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才將擋在自己面前的法國和緊跟法國的西班牙暫時搬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議案擁有否決權;英國也是歐盟成員國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
Ⅱ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英國是什麼樣子的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1707年5月1日,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
倫敦東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1801年1月1日,與愛爾蘭合並;
1922年4月12日,《英愛條約》生效,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歐洲共同體
英國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此外,英國還有12個海外屬地。
英國地圖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組成的聯合王國,一統於一個中央政府和國家元首。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英國本土位於大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國土面積24.3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000萬。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和開放思想的社會。首都倫敦是歐洲最大和最具國際特色的城市。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並。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而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後來英格蘭和威而士由聯姻合並,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後,便傳位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 如果按照當時1536年也就是嘉靖十五年來算,也不是古代,當時的英國還亂轟轟,你可以參考下英國大事件。
Ⅲ 歷史上中世紀晚期的英格蘭王國是怎麼樣的
英國也是世界上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縱觀英國的歷史長河,從古至今也是一個戰爭多發的國家。從最初的羅馬入侵不列顛,再到中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後來又是發現海外殖民等等。幾乎世界歷史上的一些比出名的戰爭,都會找到英國人的影子。那麼小夥伴們知道英國中世紀晚期,與法國的百年戰爭期間是什麼樣子的嗎?
愛德華三世是第一位聲稱擁有法國王位的英國國王。他對這一主張的追求導致了百年戰爭( 1337 -1453年),金雀花王朝的五個英格蘭國王與瓦盧瓦的卡佩王朝的五個法國國王對抗。戰爭期間,各方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海上突襲,通常涉及私人武裝,如達特茅斯的約翰·霍利或卡斯蒂利亞·佩羅·尼尼奧。盡管英國人贏得了無數的勝利,但他們無法克服法國人在數量上的優勢以及他們對火葯武器的戰略使用。英格蘭在1450年的福米尼戰役中被打敗,最後在1453年的卡斯蒂略戰役中被打敗,只保留了法國的一個城鎮——加萊。
在百年戰爭期間,一種英國身份開始發展,取代了諾曼領主和他們的盎格魯撒克遜臣民之間以前的分裂。這是對日益民族主義的法國人持續敵視的結果,法國國王和其他領導人(尤其是魅力非凡的聖女貞德)利用不斷發展的法國身份感來吸引人們投身於他們的事業。盎格魯-諾曼人與他們的堂兄弟分離了,他們主要在法國擁有土地,嘲笑前者說的是過時的、不道德的法語。在此期間,英語也成為法庭的語言。
在進入玫瑰戰爭( 1455 -1487年)之前,王國幾乎沒有時間恢復,這場戰爭是蘭開斯特家族(其紋章符號是紅玫瑰)和約克家族(其符號是白玫瑰)之間爭奪王位的一系列內戰,每一場戰爭都由愛德華三世後裔的不同分支領導。這些戰爭結束後,蘭開斯特家族一名最初不合法成員的後裔繼承了王位,他娶了約克家族的長女:亨利七世和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他們是都鐸王朝的創始人,都鐸王朝從1485年到1603年統治著這個王國。
威爾士保留了一個獨立的法律和行政系統,這是愛德華一世在13世紀後期建立的。這個國家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向王室效忠的馬爾默領主,另一部分是威爾士公國。在都鐸王朝統治下,亨利八世用英格蘭法律取代了威爾士法律(根據1535- 1542年威爾士法律)。威爾士並入英格蘭王國,從此在英格蘭議會中有了代表。
在15世紀30年代,亨利八世推翻了羅馬天主教會在王國內的權力,取代教皇成為英國教會的領袖,奪取了教會的土地,從而促進了天主教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天主教變得更加新教。這導致英格蘭與蘇格蘭結盟,蘇格蘭也逐漸採用新教,而最重要的大陸強國法國和西班牙仍然是羅馬天主教。1541年,亨利八世統治期間,愛爾蘭議會宣布他為愛爾蘭國王,從而使愛爾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結成個人聯盟。加來,王國最後一個大陸財產,在菲利普和瑪麗一世統治期間於1558年丟失。他們的繼任者伊麗莎白一世鞏固了新的、越來越多的英國新教教會。她也開始在亨利八世奠定的基礎上建立王國的海軍力量。到1588年,她的新海軍足夠強大,足以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無敵艦隊曾試圖入侵英格蘭,讓一位天主教君主取代她的王位。
Ⅳ 英國的古代史
1、羅馬時期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
(1)盎格魯撒克遜
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
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直到今天,美國人還管英國人以及英裔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2)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3)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4)瓦特.泰勒起義
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4)古時候的英國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當代歷史的發展:
2010年英國大選,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戴維·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為英國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比布萊爾當選時更年輕5個月。
2013年2月5日,英國議會舉行投票以壓倒優勢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英國首相卡梅倫帶頭支持的這項法案,一直受到執政保守黨黨內部分議員的強烈反對。在下院舉行的首次投票中,這項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對獲得通過。
2013年5月21日,英國下議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對三讀通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承認同性婚姻。有關法案使保守黨內部出現嚴重分歧。聯合政府另一政黨自民黨和在野工黨領袖均表示支持法案。法案下一步將移交上議院辯論,首相卡梅倫希望能盡快為同性婚姻立法。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就統獨問題舉行公投,結果統一派憑借逾200萬選民的支持戰勝獨立派獲得的161萬張選票,蘇格蘭人選擇繼續留在英國。
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統票結束,脫歐派以51.9%的得票率獲勝,英國將脫離歐盟。英國現任首相卡梅倫宣布將於十月辭職。脫歐後,英經濟、政治受到影響,將往未知方向發展。
2017年3月20日,英國將於3月29日向歐盟正式遞交脫歐申請,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開始脫歐談判。
2017年12月8日,英國與歐盟達成歷史性脫歐協議。
2018年6月2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了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最重要的脫歐法案。
Ⅳ 中國南北朝時期英囯是什麼樣
大概是北魏建立不久,劉宋尚未代晉的時候,西羅馬從不列顛撤軍(409前後),彼時英國地理位置上名義上稱為不列顛尼亞,是西羅馬一個行省,實質上已經失控。
彼時,大不列顛島北部屬於皮克特人,而南方屬於布立吞人控制(二者均為凱爾特人部族)。
5世紀40年代前後,朱特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入侵(三者均為日耳曼人部族)。
之後百年多時間(南陳滅亡前夕),盎格魯-撒克遜英國出現了7個主要王國:肯特,薩西克斯,韋塞克斯,艾塞克斯,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麥西亞【中間曾經冒出過一個德拉,後來被諾森布里亞取代】,史稱七王國時期
在大不列顛島的其他地方,還有若干小王國同時存在,包括西岸的達費德和圭內斯,蘇格蘭范圍內的皮克特蘭
Ⅵ 英國古代是什麼社會
有過原始有過封建
封建時期總體來說是二元政治
到亨利八世頒布《至尊法案》才變成一元政治,也就是這個時候君權神授的思想才開始普及
另外英國13世紀就已經產生了議會制度
Ⅶ 英國古代人是什麼樣子的
英國其實在古代和所有的西方國家一樣,英國特別講究紳士文化,英國的男子都很有風度,詳情請見這個網頁。有詳細的英國古代歷史的介紹
http://wenku..com/link?url=---fTutizjW9D4QyYtjiVzu
Ⅷ 在唐朝的時候英國是什麼國家
首先唐代是7-10世紀
英國進入七國時代(Heptarchy)或七大王國是指從5世紀到9世紀,居住在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非正式聯盟,由肯特、薩塞克斯(南撒克遜)、威塞克斯(西撒克遜)、埃塞克斯(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和麥西亞七個小王國組成。進入封建時期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
Ⅸ 中國在宋朝的時候英國美國日本是什麼樣子的
英國: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社會很黑暗、落後。南宋末年,英國開始受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發展早期資本主義;義大利文藝復興
也在中國南宋末年時期,開始出現,英國也受文藝復興影響,隨後在15世紀(中國處於元朝),出現
啟蒙運動。
美國:荒無人煙,原始部落社會,美洲土著民為主,十分落後。
日本:平安朝(平安京時代),天皇統治,封建社會,比中國落後。宋朝末年期間,日本進入
鐮倉幕府
時期,源賴朝死去
幕府將軍實權
由
北條家族接任(北條氏是源賴朝妻子的娘家人),國內較動盪,天皇失權。
Ⅹ 英國歷史的中古時期
日耳曼入侵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
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
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
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也成為了後來的英格蘭王國的雛形。
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為「盎格魯人之地」,後音譯變成了England。
而古英語就是盎格魯人的語言的意思。
至今,盎格魯撒克遜還用來代指英國人或者英國後裔。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
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
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
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
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
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
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
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
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
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
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
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
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由於戰爭頻繁,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
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
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
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
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讓位於西薩克森伯爵哈羅德。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
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
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
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
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
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