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英歷史上簽訂的條約有哪些
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
①賠款2100萬銀元。
②割香港島給英國。Ia}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國在通商口岸派駐領事。
④關稅由雙方共同協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中英虎門條約》
(1843年)
①英國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
②「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
中美、中英、中法
《天津條約》
(1858年)
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拼廈門社區
②增開漢口、九江、南京等十處通商口岸。
③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
④外國人可以在內地游歷、經商。
⑤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口岸自由航行
⑥賠償英法軍費各白銀二百萬兩,[賠償英商損失白銀二百萬兩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1860年)
①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②增開天津為商埠。
③割九龍尖沙嘴給英國。
④賠償英、法軍費各增到800萬兩。
《辛丑條約》
(1901年)
①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付清,本息合計9.8億兩白銀。
②懲辦曾支持宣戰的王公大臣,保證嚴禁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活動。
③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駐兵京津以及京山鐵路沿線。
④劃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列六部之首。|
『貳』 英國與中國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
1842.8.中英《南京條約》∶
· 割香港島給英國;
· 賠款2100萬銀元;
·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 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影響:
·它不但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而且使它成為英國侵略中國的基地。
·巨額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不僅是對中國人民的無恥掠奪,而且開創了侵略者對中國勒索賠款的先例。
·五口的開放,使我國東南沿海的門戶被打開了,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世界的侵入。
·協定關稅的規定,使中國開始喪失了海關的主權,為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中國轉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943.中英簽定《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條約.英國從中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
3、1944.美國強迫中國簽定《望廈條約》。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同時還擴大了侵略權益。如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港口「巡查貿易」;美國人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等。
4、1944.冬,中法《黃埔條約》,法國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還規定,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5、1858.分別與俄、美、英、法簽定《天津條約》∶
·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 增開牛庄、淡水、南京、漢口等十處為通商口岸;
· 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 外國人可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
· 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6、1960年,與英法分別簽定《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條約內容:
· 請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 增開天津為商埠;
· 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 准許華工出國;
· 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7、1885年《中法新約》規定: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在中越邊界開辟商埠;中國日後在廣西、雲南修築鐵路應與法國商辦;法國從基隆和澎湖撤軍。這樣,法國不僅達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還最先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特權。法國侵略勢力從此伸入我國雲南、廣西,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8、1895.4.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 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
· 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到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這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
一、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這是日本繼俄國之後,對中國領土進行的一次嚴重的掠奪。它迫使台灣和祖國隔離,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帝國主義各國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二、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三、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四、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的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9、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以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有:
一、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二、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
三、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四、 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六、修訂商約。清政府同意將各條約中通商行船的內容加以修訂,以便利帝國主義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辛丑條約》的簽訂,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危害:
一、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中國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二、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三、按照條約規定,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幫凶。
四、該設外務部的規定,便於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窮凶極惡地對中國敲詐勒索外,還重新確立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繼續充當它們在華的代理人。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叄』 英國強佔了整個香港地區為那一年,簽署的條約是什麼
1842年8月29日,英國根據《南京條約》佔領了我國領土香港島。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進犯北京,於10月24日簽訂《北京條約》。英國佔領了九龍半島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於九龍半島西部的一個大島嶼昂船洲。
1898年6月9日,清政府總理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根據該約,清政府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島嶼,租給英國,租期99年。這塊租給英國的土地後來被稱為香港新界。至此 ,英強佔了整個香港地區 。
所以如果說整個香港地區的話,應該是1898年吧
『肆』 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的條約是什麼
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的條約是《北京條約》。
1860年,清朝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不列顛(英)帝國、法國、俄羅斯帝國(沙俄)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䜣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今天安門廣場東南角。另外,1887年與葡萄牙簽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稱《中葡北京條約》。
九龍半島簡介
九龍,地理上稱為九龍半島,為中國香港的三大區域之一(香港島、九龍、新界),是除了香港島以外市區的主要組成部份。
九龍半島東南西三面被維多利亞港包圍。過去由於英國與中國的租約問題,一度分為「九龍」(即界限街以南)與「新九龍」(即界限街以北,獅子山以南)兩部分。
以上內容參考:九龍半島 - 網路
『伍』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和英國簽訂了什麼條約
中國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
(1)割讓香港島;
(2)向英國賠償軍費等白銀二千萬兩;
(3)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
(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
(5)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陸』 第一次鴉片戰爭,我國與英國簽訂了什麼條約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主要內容:(1)割香港島給英國。(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3)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4)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5)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增加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
1844年7月、10月,美國和法國乘火打劫,效仿英國,先後威逼清政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獲得除割地、賠款之外,與英國同樣的特權。從1845年起,比利時、瑞典等國家也都脅迫清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中國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後由於領土主權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柒』 英國佔中國香港簽什麼條約
英國當年與清政府簽訂三個不平等條約佔有中國香港的。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捌』 滿清政府英國簽訂了什麼條約
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如下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的有:
1.中英《南京條約》
又稱《江寧條約》。1842年8月29日簽訂。條約規定:1、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港口;2、割讓中國領土香港;3、中國賠償二千一百萬。
1843年7月22日和10月8日,又簽訂了兩個補充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進一步規定了英國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1、壓低中國關稅,規定進口稅率5%;2、允許外國兵船停泊在中國通商港口;3、准許英國在「五口」租界。
意義: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美《望廈條約》
1844年7月3日簽訂。又稱《五口通商章程》。條約使美國取得了英國《南京條約》同樣的特權,並又規定:擴大領事裁判權,允許美國兵船自由出入中國通商港口。
3.中法《黃浦條約》
1844年10月24日簽訂。即《五口貿易章程》,使法國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國的同樣特權外,還增加:1、允許和保護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墳地;2、取消清政府對天主教的禁令,發還教堂。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有:
1.中英《天津條約》
1858年6月26日簽訂。主要內容是:
1、英國公使得駐北京,並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
2、增開南京、台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3、英國人可以往內地游歷、通商。
4、英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5、中國給英國賠償白銀四百萬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