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有豬肉吃嗎
當然有啊。。這個暑假學校組織我們去英國修學旅遊,貴啊,25800。沒豬肉我就不活了。。
㈡ 英國人怎麼吃豬肉
直接切成豬排蒸了吃.......什麼味道都沒有,有的時候上面特別腥....直接往上面抹蘋果醬,或者牛排的那種醬..... 他們有的時候也烤了吃,這種情況一般是烤乳豬......也是和蘋果醬一起吃.....英國的豬肉是不放血的,所以和中國的沒法比啊...太腥...中國城的料酒又不給力....
㈢ 養豬成為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為何有人這樣荒繆地說
這個荒繆的說法是英國先開始的,因為他們有人出事了,所以才有了這個荒繆的說法。
中國人總是吃更多的豬肉,而且各種做豬肉的菜做起來都太忙了。然而,英國媒體最近表示,中國人吃豬肉正在傷害整個世界,這讓許多中國人感到憤怒。相反,英國人經常因為菜餚單調而被許多網民抱怨。反過來,現在英國正在抱怨中國的豬肉食用事件,並承諾指出食用豬肉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目前,三種國外肉豬品種佔中國豬的大概95%,因為中國的豬肉不僅質量好,而且相對穩定,而中國他是有一個國有豬基因庫來保存國內豬品種的基因。所有一些一些的問題,不需要去理會,根據他們的文章,中國人對豬肉的熱情使這個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的國家遭受,亞馬遜熱帶雨林也正在遭受痛苦,其次在我個人看來,完全是無稽之談。
㈣ 歐洲飲食歷程
現在西方的很多主要的食品在中古時尚還未傳入歐洲,如土豆、番薯、玉米、西紅柿等等,而在上古時甚至連豆子都沒有,除了主食小麥大麥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外(但是烹飪方法今古也差別很大),歐洲人的飲食結構今古是區別很大的。
百年戰爭的時候,人們吃麵包,乳酪,腌肥肉,燉菜,家禽,蛋類,那些封建領主還有野豬啊、鹿啊什麼的野味可以吃,還有甜食,做成城堡形狀的烤面團、用麵糊、蜂蜜和水果做成灰白色豬腸子狀的甜食等等。
那個時候的麵包~~~味道不會很好。古代歐洲因為沒有充足的飼料,所以在過冬的時候經常把不留做種畜的牲畜都殺掉做鹹肉。沒有肉桂、丁香、豆蔻、胡椒等香料,鹹肉的味道也是很恐怖的鹹肉的一大好處是出門不用另帶鹽了,吃飯是切下一小片和其他菜一起煮就行了,這也說明了鹹肉為什麼都鹹得讓人受不了的原因。 。所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都在探索香料航道。
香料、黃金、絲綢,這是中世紀西方國家夢寐以求的東西。前者更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每一艘自東方滿載香料回來的航船,獲得的巨額利潤,驅使人們不畏驚濤駭浪,遠涉重洋,倒霉的成了異國亡魂,幸運的一夜暴富。由此出現的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掠奪行徑,殖民時代的血與火……
一磅豆蔻可以換一群羊,一磅丁香等於三倍重量的黃金,這樣的買賣,就是殺頭都有人會搶著做!
「南洋一個窮困的土人每頓飯使用的香料是在歐洲的國王也不敢想像的奢侈享受…」
還有,我看過一個描述東南亞窮孩子飲食的話,談到他每天只能吃和搗碎的香料(不知道是那種香料)混在一起的米飯………………我想他每頓所吃香料的價值如果在歐洲足夠享受滿漢全席了吧^-^!
熏肉的香味跟熏的木材關系很大
以前德國農村也像我們這邊一樣
用柏樹等的樹枝熏,會有很不錯的香味
其實真正熏肉的香味不在於香料
而在於肉和煙熏相互作用後釋放出來的香味
這才是最自然的
中世紀歐洲其實一般老百姓哪裡能天天吃肉
多半有些麵包就不錯了
一天到晚忙死忙活,也沒什麼功夫注意烹調
只有貴族老爺才那麼講究
(不過比起現代人,路易十四和腓特烈大帝也不過如此罷了,hehe)
這邊有些主食麵包估計很多人吃不慣
比如這邊經常用原麥粒做成麵包
有的時候加上向日葵種子(沒炒過的)
吃起來有股酸味,不過據說營養豐富
中世紀的歐洲人其實營養是相當不好的
19世紀的德國人平均身高也不過一米六幾
從那些城堡和騎士盔甲就可以看出來了
現在真正的古代城堡很多地方都很狹窄,矮小
那些騎士盔甲極其窄小,連我都穿不上
騎士如此,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階級差別和地域差別肯定是同時存在的,不能絕對化
(對了,南歐的烹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用酒調味
酒中的醇能夠和動物組織中的脂肪酸生成有強烈香味的酯
並可以去除魚中的腥味,對於海洋文化的南歐是很有用的)
但是地域差別確實是有的
同樣是窮人,某些地方的可能就要會烹調一些
據說吉普賽人就經常用死狗死貓以及歐洲人扔掉的下水
做出美味佳餚
歐洲人身高增長之迅速從他們的設施就可以看出來了
很多十幾二十年前的設施比如電車對於現在的人的身高已經變得很勉強了
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麼他們不把東西造大一點,節省材料?
西方人的主食當然是麵包,但麵包的主要成分卻未必是小麥,在整個中世紀,西歐經常處於階段性的糧食危機中,危機的原因來自各個方面,一個主要方面是低產--知道一點農業知識的人都知道,小麥的單位產量在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中是最低的,加上農業水平的低下,歐洲的氣候又比現在冷的多,所以在整個中世紀(可以說這個匱乏時代幾乎延續到17世紀)小麥的產量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之下。所以各式各樣的代用品包括大麥、黑麥、雙粒小麥之類的穀物都被做成麵包,甚至用栗子和豆子磨粉來做麵包。窮人長期以來食用成分復雜的麵包,白麵包則歸富人、貴族和教會特權者享用。當時的一種白麵包叫做司鐸麵包,還有一種加入牛奶並且用啤酒酵母來代替普通發面的精白小麵包,叫做皇後麵包。按法國革命家的說法,體現了教會和王權一體的丑惡。
肉類:
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當時的歐洲人吃肉很多,但不是現在我們印象中的牛排,而是豬肉。當時的歐洲森林和公共荒地很多,豬基本上是放養,所以有牧豬人這樣的職業。豬肉在中世紀一直是西方的主要肉食。牛肉和羊肉也佔一定比例,但不高。養羊主要是為了獲取羊毛和乳品,大規模養牛供食用當時還比較少見,主要也是為了獲取乳品--乳酪和黃油。
順便說一句,現在歐洲人對我們食用豬下水不解,其實當時的歐洲人也食用豬下水和豬血。這個習慣到20世紀在東歐還有保留。
野味也是肉食的一大來源,但這基本上歸領主貴族享用,包括鹿、野豬、野兔和淡水魚。中世紀歐洲貴族的第一大娛樂就是狩獵,因此嚴厲禁止私獵。但農民偷獵的情況還是經常發生的,到城市興起以後,野味也開始滲透的市民的餐桌上來。
禽類:
閹雞(為了肉質肥嫩)和肥鵝是中世紀的美食。還有許多野禽可供食用,天鵝和孔雀一度都是美食家的大菜,至於味道如何,不敢想像。
魚:
一位歷史學家說過,在歐洲中世紀,青魚是一位歷史人物。在天主教的齋戒期內,魚和蛋類是唯一可以食用的葷菜。因此腌制的青魚(也包括其他的魚類)是極受歡迎的商品,窮人幾乎常年食用以作為蛋白質的來源。青魚洄遊路線的改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漢薩的衰落和阿姆斯特丹的興起(這個說法不是很妥當,只是說說而已)。
油脂:
地中海地區主要食用橄欖油,北方則食用黃油。
酒類:
葡萄酒和啤酒是當時主要的2種酒類,與中國不同,酒是歐洲人的常備食品,而非慶祝宴會上的興奮劑。無論窮富高低,酒都是每餐的必須品。當時的軍需供應表上每個士兵應當每餐可以發多少葡萄酒多少麵包都是有詳細規定的,其地位簡直不亞於麵包。當然酒有好壞之分,也是有三六九等的。一般說在葡萄酒產地(歐洲的南部),葡萄酒是大眾飲料。當時的葡萄酒已經有紅白之分,但葡萄燒酒(既帖主所說的白蘭地)還沒有出現。酒主要用木桶裝運,當時可能在釀酒技術上還不過關,當年新釀之酒一般價值都十倍於隔年的陳酒--因為後者往往會變酸,無法入口。
中世紀的啤酒概念與我們的不同,不很恰當的說,與現代啤酒的相似程度還不如與我們的黃酒的相似程度來的高,當時的一些現在的基本啤酒工藝還沒有出現,使用蛇麻子則是晚近的事情。啤酒就是一種穀物酒的代名詞,但它仍舊是一種發酵酒,而非蒸餾出來的穀物燒酒(威士忌就是穀物燒酒)。啤酒主要在不產葡萄的地區流行,上層人物一般以喝葡萄酒為貴,啤酒主要是下層的飲料。
香料:
簡單說,歐洲的中世紀,冬季比現在冷得多。缺少飼料使得喂養牲畜的農民必須在冬季來臨前屠宰無法喂養的牲畜,腌制鹹肉和烹調都需要香料.
要憶苦思甜,非用原版鹹肉不可,要教育後人先輩創業之艱難,不然總以為先人每天就是法國麵包配英國乳酪,配菜是德國酸菜小香腸呢。哈哈哈!
附:
查理大帝的皇莊的財產清單。
我們在阿斯那匹木地方皇莊上看到了一座皇家的石頭宮殿,建造極好。有三間大廳,全部房子有陽台環繞,有十一個婦女住的房間;下有一個地下室,正門前有二個迴廊;此外在院庭內,又有寸十七個木房,具有同樣數目的房間,並有其他設備。建築甚佳;此外又有—馬廄、—廚房、—磨房、一倉房、三草料房。
遮蓋物有:為一床用的床單、一桌布、一手巾。
用具有:二銅壺、二酒杯、二青銅釜、一鐵鍋、一炒鍋、—法碼秤、鐵薪架一雙、一燈、二手斧、一磐(應為金字底,而不是石字底)、二鑽、—斧、一刀、—大木扳、一小木板、二長柄鐮刀、二鐮刀、二鐵刃鏟,並有充足的木器。
農產品:去年收獲的德意志小麥九O筐,可磨成麵粉四五O磅,大麥一百米伊德;今年收獲德意志小麥一一O筐,巳用去六O筐播種,其餘部分保存;小麥一百米伊德,六O米伊德用於播種,餘存;裸麥九八米伊格全部用於播種;大麥一萬八千米伊德,一千一百米伊德用於播種,餘存;燕麥四三O米伊德;大豆一米伊德;豌豆十二米伊德,在五個磨房中,有麵粉八00小米伊德;在四個釀酒房中有酒六五O小米伊德,除已付庄園教士二四O米伊德外,餘存;在兩橋梁處,存鹽六O米伊德,錢二先令;在四個園圃中,十一先令。蜜三米伊德;黃油的一米伊德;去年存下豬油十片;新豬油二OO片,帶有碎肉及肥肉,今年收酪干四三磅。
家畜:大牲口五一頭、五頭三歲的、七頭兩歲的、七頭一歲的;十匹二歲小馬、八匹一歲的、三牡馬;十六母牛;二驢五O頭帶小牛的母牛、二O頭小水牛、三八頭一歲小牛、三頭公牛;二六O只豬、一百隻小豬、五口公豬;一五o只帶羔羊的羊、二OO只一歲羊、一二o只公羊、三。只帶小山羊的山羊、三O只一歲山羊、三隻公山羊;三O只鵝;八O只雞;二隻孔雀。
屬於上述宮廷的庄園:在格里修庄,我們看見有庄園建築物,共中省三個草料房,一個被籬笆圈起的院子。又有一個花園,其中有樹木、十隻鵝、八隻鴨、三O只雞。
在另一個庄園我們看見有庄園建築物;一個具有籬牆的院子,其中有三個草料房;有一個葡萄園、一個樹園、十五隻鵝、二O只雞。
在第三個庄園上,有房屋、存二個草料房、一個谷倉、一個花園、一個又有籬笆的院子。那裡和宮殿中一樣,有乾量器與濕量器。沒有金匠、銀匠、鐵匠、獵夫或其他服役之人。
㈤ 中國是吃豬肉最多的國家嗎為何歐美人愛吃牛肉,中國人愛吃豬肉呢
西方人喜歡吃牛肉,中國人愛吃豬肉,跟地形地貌、人口總數、自然環境等各個方面有一定關系。
中國在數千年的長河中,以中原地域為主導,古代有一種說法,誰占據著中原,誰就能擁有天底下,大部分時期圍繞黃河河段生息繁衍。
而眾多的華北地區最深處內陸地區,地形地貌和氣侯,要以較為乾躁的小島季風性氣候為主導,合適現代農業發展,草地非常少,不適宜畜牧業發展,養殖牛羊的不多。
而歐洲地區就不同了,美國人通常是法英移民投資,大多是英法國家的後裔,生活方式承襲了大量歐洲人的習慣。
豬也比較合適集中化喂養,達到巨大人口總數的需要。
總的來說,西方人喜歡吃牛肉,中國人愛吃豬肉,擁有多方面的因素,是在漫長的歷史年代受各種因素危害,養成的好習慣不一樣飲食結構。
㈥ 英國用餐那些事
英國菜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Simple。簡而言之,其製作方式只有兩種:放烤箱烤,或者放火鍋里煮。做菜的時候不放調味品,吃的時候再依個人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末。
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許多國家的飲食口味都在不斷變化,刺激著食客的味蕾,但英國人的餐桌上卻少有新意,食材不變,習慣不變,口味不變,就連烹飪方法也是缺少變化,就像一成不變的英國紳士一樣保守傳統。
時光荏苒,幾千年就這樣飛過,其他國家都發展出了各種各樣新鮮的烹飪方法,唯獨英國人固步自封。估計是因為不列顛是海島,離歐洲大陸有一定距離,很難受到那邊的影響。話說回來,英國人用了這些年慢慢適應所謂的飲食文化。惟一的小小收獲是美國發明了巧克力之後,1980年傳到了英國。英國人很好奇怎麼吃,後來發現也可以按經典的方法處理——放在羊油里炸上一天再吃。
麵包、熏鹹肉、燴水果、麥片、橘子醬等,是英國人的早餐;而午、晚餐,一般是兩菜一湯和點心。他們有在下午喝咖啡的習慣,咖啡、蛋糕、三明治、布丁等,都是下午茶中的重點美食。另外,英國人還有進餐前喝酒的習慣英國蘇格蘭的"威士忌"世界名。
「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王子,晚餐吃得像乞丐」。這句英國諺語可謂道出英式早午晚餐的真諦。
英國王室自古以來就是大不列顛人民生活方式的典範,只要是王室的生活,上層階級就會仿效,平民百姓自然也會跟進。
英式的早餐文化起源於13世紀,那個時代是英國金雀花王朝時期,也是英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亨利二世、「獅心王」理查一世、愛德華一世都是英國歷史上的明君。國力的強盛令人民的生活品質提升,更多國民能仿效王室的華貴作派,貴族般的早餐開始流行,並且形成一種長久的文化,以後不論英國強盛與否,帶著貴族血統的早餐依然被傳承下來。
現在的英式早餐,沒有了那些高卡路里的食物,開始選擇麥片、蔬菜沙拉、水果作為早餐的主要食品。吃的順序是先喝果汁,然後再吃燕麥片、玉米片,再吃香腸、煎蛋一類的主菜,最後喝上一杯紅茶。
英式早餐最經典的飲品當屬早餐茶。英國人的早餐茶比較濃,選用南亞老殖民地的紅茶。有些人喜歡單一品種茶葉,有些人喜歡拼配茶,拼配茶分別來自印度、錫蘭、肯亞等地,也有的人會喝中國的紅茶。
最適合的英式早餐茶是阿薩姆茶,茶葉外形細扁,顏色為深褐,茶湯濃厚,色澤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麥芽香和玫瑰香,口味濃烈。而另一款著名的大吉嶺茶口感柔和、偏淡,適合在喝下午茶的時候選用。重口味的紅茶會有澀味,可以用牛奶來中和口感,並且添進怡人的奶香。
午餐特別簡單,只吃一個三明治加蔬菜沙拉。
英格蘭貢獻給全世界最偉大的發明大概就是三明治了。三明治一般是作為中午的午餐。三明治的製作在現在看來非常簡單,不過就是把乳酪或者火腿夾在兩塊麵包中間罷了,可是在三明治出現之前,又有誰想到可以這么搭配呢?18世紀時,英格蘭東南部桑威奇小鎮(Sandwich)上的桑威奇伯爵(Earl of Sandwich),吩咐自己的僕人把冷盤肉夾在兩片麵包中間,送到自己的辦公桌前,方便自己一邊吃飯,一邊工作。後來,兩片麵包加肉,就成了三明治的最初版本,到現在,三明治中間可以添加的食物已經遠遠不止肉了。
通俗點說,就是麵包加乳酪,據推測呢,最初可能真有莊稼漢這么干過,把麵包和乳酪用手絹兒包著帶到田裡吃。現在,英國的有些酒吧酒館里仍然有這種所謂的「莊稼漢午餐」,點上一份,再配上一杯麥芽啤酒,簡直是絕配。不過,現在的「莊稼漢午餐」也有了發展創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XX午餐」。比如說「農夫午餐」就是麵包加雞肉,「畜牧人午餐」就是麵包加火腿,「法式午餐」就是布里乾酪加法棍麵包……如果想要換一種乳酪和麵包的組合方式,還可以嘗試威爾士的乾酪麵包片。
英式下午茶是英國飲食的一部分。 英王室 「下午茶」的概念起源於1840年的英格蘭。這都是因為有一位公爵夫人在晚飯時間還沒到的下午就餓了。這項儀式慢慢地變得更加講究,她還邀請朋友來一起享用,於是不久之後,上流社會的所有人都在用下午3點到5點的「下午茶」了。
喝下午茶的最正統時間是下午四點鍾。因為在以前庄園里的英國貴族們過著早餐豐盛、午餐沒啥、晚餐8點的生活,所以通常每天下午4、5點的時候需要吃些甜點。
High tea指在飯廳的高桌上享用,盛行於普通大眾,因為一般晚餐最早要在8點才能開始,這是作為一天的勞累後補充體力的餐前小食。
典型的英式晚餐就是「一葷兩素」。「一葷」一般就是豬肉、牛肉、羊肉三選一;而「兩素」就是英國人絕對離不開的飯桌兩寶,土豆+胡蘿卜,有時候也會是甘藍或者西蘭花。盡管這樣的搭配已經流行了幾個世紀了,不過估計這個搭配就像麵食對於中國北方人、大米對於南方人一樣,就這么長久下去。
既然先說的葷,不如就從葷說起。英國人愛吃牛肉、羊肉甚至鹿肉,以肉為主食材的菜餚也層出不窮。要論英國最好的肉在哪裡,不細說恐怕不行。蘇格蘭的安格斯牛提供著全英國最好吃的牛肉,而威爾士的羊肉也是大有名氣,至於鹿肉,在蘇格蘭很常見,威爾士和英格蘭的部分地區也有。
英國人愛吃烤肉,尤其愛吃烤牛肉。吃完烤肉會不會覺得太膩?與烤牛肉搭配的還有另一道經典英式菜餚——約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甚至被稱為英國的國菜。這個布丁其實就是經過烘烤的麵糊,一般呈碗狀,裡面填滿了燉肉、豆子和蔬菜,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咖喱,畢竟咖喱現今已經超過炸魚和薯條在英國人民心中的位置,在英國外賣中占據領頭位置。
作為英國經典菜餚之一的約克郡布丁經常出現在人們星期天的午餐晚餐中。和我們想像的(甜品)布丁不一樣,約克郡布丁更像是一種麵包,口感也類似軟麵包,味道略帶咸,呈咖啡杯的形狀,中間凹陷及綿軟,外圍則香脆。簡單說約克郡布丁就是經過得當的烹飪手法烘烤處理後的麵包,非常美味可口,尤其適合搭配汁多的肉類。另外一個與約克郡布丁搭配的是香腸,它們合二為一時還有一個美名叫「蟾蜍在洞」(Toad in the hole),也是英國經典晚餐的食物搭配。除此之外,在英格蘭北部的小酒館和咖啡館里,布丁被放進碗里,再配上燉肉、豆子、蔬菜及醬料,一盤地道的本地美食就成了!
英國最著名的菜就要算是炸魚和薯條了。它有英國國食之稱。源於歐洲英倫島裹上美味的漿粉再炸制的方法,食用時配上香脆的薯條和各種時令蔬菜沙拉。幾百年前的漁人為保持從深海中捕撈上來的野生魚的肉質新鮮度,發明了這種做法。
不管各國人民如何看待這道「名菜」,它都掛著「英國名菜」的標簽越走越自信,而且還有發揚光大的趨勢。全境有1.1萬多家炸魚薯條店,這道快餐每年大約能賣出2.55億份。這一傳統美食是將魚(一般是鱈魚和 黑線鱈)兩面裹粉後煎炸,再配上比美式薯條更加粗厚的英式薯條。進餐時的傳統配料包括鹽、醋、番茄醬或蛋黃醬沙司以及豌豆糊。
去英國各地看看,每個地方的炸魚和薯條味道都有不一樣,有的地方薯條綿軟微濕,有的薯條偏硬質一點。而有的地方魚偏清淡,有的地方魚重油一些。總之,離海遠一些的地方,對於這道菜把控能力要弱一些。建議大家到臨海城鎮感受一下最美味的炸魚和薯條。當然中國人的胃更偏愛清粥一碗,加榨菜或腐乳。
Aubergine(茄子):不用懷疑,就是我們常說的茄子,只是個頭比中國茄子大很多,水分也更少,更硬一些。美式英語和澳大利亞英語稱為「Eggplant」;
Bangers(香腸):也在口語中常被稱為Sausages;
Bap(軟麵包卷):大又寬,且柔軟的麵包卷;
Black Pudding(黑香腸);一種香腸,原料有豬血等;
Bun(麵包卷):甜的麵包卷,比如奶油麵包卷等;
BYO(自帶):就餐時自帶飲料;
Corkage(開瓶費):不要以為只有中國才有「開瓶費」;
Cream Tea(奶油茶點):一份茶+一份帶果醬/奶油的烤餅;
Fish Fingers(凍魚條):帶有麵包屑的魚片,經常是以冷凍狀態出售;
Greasy Spoon(廉價小吃店):一般用於口語之中;
Pimms(飄仙酒):烈酒+檸檬+薄荷+新鮮水果調制而成;
Shepherd』s Pie(肉餡土豆泥餅):一層碎肉牛肉洋蔥,一層土豆泥,烘烤而成的餅;
Shout(請客喝酒):通常是一群人,輪流請喝酒,口語;
Snug(雅室):酒吧里的小隔間;
Treacle(糖蜜):黑色糖漿。
㈦ 當「中國豬蹄」在英國火起來後,為何會愁壞了華人
這是因為中國的豬蹄在英國火起來之後,國人就會很少吃到自家的豬蹄了。
㈧ 吃的歷史:英法餐桌上的豬肉
亞歷克西·索耶爾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法國籍主廚,他在倫敦的「改革俱樂部」專門為上流 社會 的紳士們做飯,但是他同樣對工人階級的飲食頗感興趣,包括忍受飢荒的愛爾蘭農民和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士兵的伙食。他非常成功地出版了適合 社會 各階層的食譜書,《振興烹飪:全新簡明的烹飪書》針對上層或中上層階級,因此豬肉難成主角。「有些人喜歡豬肉,」他寫道,「但是除了填塞鼠尾草和洋蔥做成烤肉外,豬肉不會成為主菜。」然而,他依然給出「六種在主菜中搭配使用豬肉的新方法」,強調必須在特定的季節使用(從十月到次年三月),包括鮮火腿配羅伯特醬汁【註:Robert Sauce,從法餐五大基礎醬汁褐醬派生出的褐色芥末醬】、炸火腿佐番茄醬和醋汁、豬頸肉佐奶油醬或褐醬以及烤乳豬。
《現代家庭主婦》則是針對中產階級讀者所寫,索耶爾這次更注重節儉並更多使用豬肉入菜。主菜中只有13道豬肉菜,而牛肉和小牛肉菜卻有30道,羊肉和羊羔肉菜也有25道,豬肉菜包括烤豬腿、烤豬脊、烤排骨和烤乳豬,洋蔥芥末醬烤豬腰肉或脖頸肉,或搭配烤土豆、洋蔥和蘋果;物美價廉的吃法有蠶豆煮培根肉和時蔬煮咸豬肉。有趣的是,火腿比鮮肉更受歡迎,索耶爾認為「它是非常受歡迎的菜餚……上至貴族廚房,下到農家廚房,多達五十種烹制火腿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種菜餚」,例如火腿可以做成熱菜——澆汁或撒麵包屑。
索耶爾還為富裕的工人階級寫了一本食譜書《一先令菜譜》(先令,以前的英國貨幣單位)。這本比較前兩本書,豬肉出現的次數更多些。他主要推薦採用更廉價的豬肉部位,而且蔬菜的份量要多於豬肉。另外一本食譜書《標准烹飪》則是針對經濟狀況略差的階層——「工匠、技工和佃農」——使用大量豬肉但是主要強調如何更節儉的方式,使用有限的豬肉以維持更長久的生活,例如豌豆湯中的培根,胡蘿卜湯中的火腿,豌豆泥中用來調味的培根,印度烤玉米糊。
十九世紀英國倫敦作家伊莎貝拉·貝頓編纂並發行《貝頓夫人的居家指南》,書中搜集了全英國家庭主婦的食譜,因此這本書應該可以准確地反映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中產階級的居家飲食。她鄙視豬的又懶又饞和雜食的習性,可又不得不誇獎豬肉的優點:「雖然我討厭豬,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家畜可以與豬肉相提並論——能做出菜品繁多的宴席,而且豬油依舊是煎炸和烘烤中必不可少的食材。」
她提供了二十五道豬肉食譜,這與羊肉的數量相當,但是遠遠少於牛肉的數量。其中一部分做法是高級菜餚,例如烤豬腰和烤豬腿,澆汁腌火腿和精緻擺盤的烤乳豬,跟其他歐洲地區一樣,得搭配著蘋果醬汁食用。特別是烤豬肉的做法是典型的英式風格——連肉帶皮一起烤——烤熟的豬肉上帶著脆皮。豬皮在烤炙前得提前用刀劃開,以避免其收縮而使豬肉變形,上菜時先剔掉脆皮,然後切成又薄又脆的細條,並擺放在烤肉旁。法國和美國的做法則是去掉豬皮,在烤炙時塗抹油脂使得烤肉色澤光亮。
除此以外,貝頓夫人還提供了大量菜單,以供家庭聚餐和正式宴請時參考。晚宴是維多利亞時代一項重要的身份象徵:中產階級家庭的目標是每月舉行一次晚宴,上層階級則是每周一次;中產階級不得不在第二天繼續食用隔夜剩菜。豬肉絕對不是書中精緻菜單里的首選,但依然時常出現,因為她招待十八人的奢華晚宴包括四道主菜共二十多盤菜,所以豬肉通常是以配菜的形式點綴其間,例如小牛肉是主菜,配菜是火腿餡餅,以及用菜花裝飾的烤火腿。普通家庭的晚宴通常是兩道主菜和餐後甜點,更突顯豬肉占更重要的地位。
查爾斯·狄更斯的妻子,凱瑟琳·狄更斯在1852年出版了狄更斯家宴菜單合集,後人可以很好地了解,十九世紀中期富裕的中上階層家庭的生活——他們是很喜歡社交和宴請的。菜單合集包括72套適合2-3人享用的晚宴菜單,39套4-5人菜單,32套6-7人菜單,25套10人菜單和5套20人菜單。
在72套2-3人享用的菜單里,狄更斯夫人相對簡單地只准備了湯或魚肉,兩道肉菜搭配蔬菜或土豆配菜,以及一至兩道飯後甜品。鮮豬肉或腌豬肉出現在不少菜單里,但數量卻少於禽肉、羊肉和牛肉。在這72套菜單中,其中有12套的主菜是豬肉:肋排、培根、腌豬肉、小牛肝和培根、煮豬肘和培根碎牛肉或羊肉。而71套適合4-7人享用的的菜單中,通常包括烤禽肉、羊肉或牛肉,即便是最高級的烤乳豬也僅僅出現過一次,而且還是與烤牛肉、海鮮菜和其它三道肉類主菜共同出現在精緻晚宴的餐桌上,不過,狄更斯夫人經常用豬肉做配菜,特別是適合8-20人享用的菜單中,目的是湊足28盤菜餚。
在訪問法國時,狄更斯夫人在巴黎的一家餐廳發現一道將松露塞入蹄膀的菜餚,而後在1854年將這道菜添加到自己的晚宴菜單中。她對火腿的品質非常挑剔,有一次她在度假途中從倫敦訂了一隻火腿,然後分別用三頓飯將這只火腿吃完:第一晚的主菜是燉蹄膀,在下一餐中則做成火腿切片,最後一頓飯將剩下的火腿與小牛肉一同絞碎做成小餡餅的餡料。
法國人同樣對「豬肉作為宴會主菜」沒什麼興趣,他們更青睞豬肉以外的肉類,而且鮮肉在高級烹飪中並不常見。奧古斯特·埃斯科菲爾在他的《現代烹飪藝術完整指南》(1903)中,明確指出「豬肉更常用於資產階級或家庭烹飪,而不是在專業廚房裡。」事實上,得虧火腿具有烹飪價值,否則豬肉在法國古典廚房中幾乎無立足之地,也只有火腿才能為烹飪提供寶貴資源,無論這火腿來自於巴約訥、約克、布拉格還是威斯特法倫地區。
盡管如此,美國法餐權威食譜書《掌握法國烹飪技藝》中還是收錄幾種烤豬肉和豬排的食譜,烤乳豬的做法比較中世紀的食譜則是略簡單些,但是有更具創意的熟火腿做法,比如莫爾旺燒火腿:先在砂鍋中煸炒胡蘿卜和洋蔥,然後上蓋火腿片,加入香葉、香料、白葡萄酒和高湯,小火慢燉兩個小時;在熱爐中上漿撒糖粉;然後收汁,加入蘑菇、青蔥、馬德拉醬汁和奶油,再燉五分鍾。豬肉在法餐中更常於給其它菜餚提味,例如鹹肉、火腿或培根常用在蔬菜湯、法式鹹派、砂鍋烤雞、燉牛肉和紫甘藍等菜餚;碎火腿或豬絞肉可作為牛肉卷的餡料,或用在去骨羊肉或烤小牛肉這兩道菜里。
法國人在很久以前就發現,用一點點豬肉便可以和豆子一起做成一頓飯。阿爾薩斯燉菜其實是一道窮吃,僅用一磅的咸豬肉或熏豬肉,便可與大量蔬菜做出物美價廉的主菜。卡酥來砂鍋是相對精緻些的「豬肉燉豆子」,茱莉亞·切爾德的做法,先是將白腰豆與培根、洋蔥、煮豬皮和香葉一起小火慢燉;大塊去骨羊肉與砸碎的羊骨和洋蔥在豬油中煎出梅拉德的香氣;燉羊肉時鍋里放羊骨、大蒜、番茄和香葉,再倒入白葡萄酒和高湯,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後將骨頭撈出丟棄;將煮好的豆子倒回鍋中煮5分鍾,然後將整鍋燉菜盛入砂鍋。此時砂鍋內有羊肉和培根,甚至還有烤豬裡脊和煎過的肉腸,最上面鋪滿豆子,將燉肉時的肉湯倒入砂鍋,撒上麵包屑和歐芹碎,再淋上烤豬肉時收集的油脂。最後,將盛滿燉菜的砂鍋,在爐中以中火烘烤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