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俾斯麥號在被擊沉時共中了多少枚炮彈
在沉沒前,「俾斯麥」號抵擋住了90發左右英國戰列艦主炮炮彈和310發左右其它炮彈的直接命中(只有四發擊穿其主裝甲帶),同時承受了6-8枚各型魚雷的打擊。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於漢斯·布洛姆造船廠建造,以德國前首相俾斯麥名字命名的俾斯麥級戰列艦首艦。該艦艦長241.55米,艦寬36米,最大吃水9.99米,標准排水量41,637噸,滿載排水量50,300噸,最高航速30.12節,最大續航力8,500海里。艦上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12門105毫米副炮和36門機關炮,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戰列艦之一。
俾斯麥號戰列艦於1936年7月開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當時德國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戰列艦。1941年5月26日,俾斯麥號遭到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起飛的劍魚攻擊機的空襲,遭魚雷擊傷舵機後被英軍以優勢兵力擊沉 。
(1)英國艦隊打了多少炮彈擴展閱讀:
英海軍調集42艘戰艦圍殲「俾斯麥」號,其中包括2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巡洋艦和5艘戰列艦。5月25日,負傷的「俾斯麥」號為了掩護「歐根親王」號南下執行海上襲擊任務,轉變航向,朝追擊的英艦沖來交戰。晚10時,天空烏雲籠罩,狂風呼嘯。英「勝利」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起飛了9架雙翼劍魚攻擊機但投下的9枚魚雷,僅命中1枚,且未炸到要害部位 。
5月26日凌晨3時,為了切斷「俾斯麥」號的去路,英薩默維爾海軍中將率戰列巡洋艦「聲望」號、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和2艘巡洋艦,離開了直布羅陀港。傍晚,「俾斯麥」號被英空軍海防隊的飛艇發現。狡猾的呂特晏斯做了各種佯攻均未擺脫。「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接到飛艇的報告後,立即起飛了15架「劍魚」式飛機,在暮色中魚雷轟炸機對「俾斯麥」號進行輪番攻擊。俾斯麥防空火力薄弱在加上火控難以配合防空炮。英軍順利地投中了2枚魚雷,其中1枚炸毀了右舷的方向舵,「俾斯麥」號失去了控制,已無法逃避英國艦隊的尾隨攻擊 。
1941年5月27日晨,英軍的主力追擊艦隊趕到,包括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與羅德尼號戰列艦,於8早晨點左右進入射程,兩艦迅速接近,英艦用其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轟擊俾斯麥號。俾斯麥號由於舵機失靈,航向不定,還擊效果不佳。在撤退無望並失去包括八門主炮在內的大部分火炮裝備的情況下,德軍幾乎放棄了抵抗 。
絕望的呂特晏斯在給希特勒的電報中說:「艦已不堪操縱,將戰至最後一顆炮彈。」希特勒回電:「戰列艦『俾斯麥』號全體將士們,全德國與你們同在。拿出你們堅決的勇氣來,把能做的盡力而為。」最後,該艦在戰斗到最後選擇了自沉[32]。
10時39分,俾斯麥號終於沉沒於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前後,英國皇家海軍投入了大量軍艦,包括多達8艘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2艘航空母艦,即皇家海軍約半數的力量圍剿俾斯麥。
最後一戰由主力艦隊的羅德尼破壞了俾斯麥的全部主炮塔後,與親王一同抵近至數千米處射擊,使俾斯麥完全喪失抵抗能力,最終俾斯麥號戰列艦沉入大西洋 。德國海軍包括海軍上將呂特晏斯在內的2200名官兵全部隨艦沉沒溺斃而亡。
❷ 脾斯麥號在被擊沉時共中了多少枚炮彈
1941年5月26日,俾斯麥號再遭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劍魚」式魚雷轟炸機空襲,被3枚魚雷擊中,其中1枚擊中艦尾,沉重的結構受到損壞後向下壓迫到舵機,導致俾斯麥號的舵角卡死在15度。這使俾斯麥號已無法迴避英國艦隊的攻擊(在海流和風的影響下,俾斯麥只能向北北西方向前進,而這是英軍的包圍網中央),速度再度降低,而且很難控制航向。
1941年5月27日晨,英軍的主力追擊艦隊趕到,包括英王喬治五世號與羅德尼號戰列艦及巡洋艦、驅逐艦,用炮彈、魚雷輪番對操縱失靈的「俾斯麥」號進行輪番攻擊。於八點左右俾斯麥號進入戰列艦主炮射程,兩艦迅速接近,並用其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轟擊俾斯麥號。俾斯麥,前後火控站先後被擊破,甚至在前20分鍾內艦艏的兩門主炮就先後報廢。事實上,從戰斗開始,到戰斗結束,俾斯麥號一直只攻擊羅德尼號,但是14.96英寸炮無法貫穿「BIG SEVEN」中以驚世駭俗防護能力著稱的納爾遜級戰列艦羅德尼號。俾斯麥號中彈26枚,加上至少1枚魚雷。最後的一枚16英寸炮彈是在極近的距離發射的(大約3,000碼)。但直到10時25分俾斯麥號仍然沒有沉沒,甚至引擎尚在運轉。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德國人試圖自沉軍艦以避免被俘獲。英國多塞特郡號重巡洋艦隨後在近距離發射了3枚魚雷,全部命中。10時36分,俾斯麥號終於沉沒於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永不沉沒的戰艦」沉沒了,大西洋海成為它的水下墳墓 。英軍指揮官托維上將在戰斗後說:「就像一戰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一樣,俾斯麥號進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戰斗,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敵人,以至於在她沉沒時她的旗幟還在飛揚。」
❸ 在真實二戰中,戰列艦的艦炮打戰列艦命中率多高
其低無比,參考幾次戰例就清楚了
英國艦隊圍攻俾斯麥的時候,是打死靶,兩膄戰列艦發射了大約400發炮彈,命中率不過10%
瓜島之戰,南達克他號出了問題,被日本人猛打,命中率還是不過10%最後時刻,華盛頓號在雷達幫助下,在一萬米不到的距離上打了霧島的死靶,命中率還是只有20%出頭一點
萊特灣大海戰,美國艦隊吊打西村的BB命中率還是不到10%
❹ 英國按艦炮的數量將戰艦分成了哪些等級
在17世紀之前,帆船上雖早已安裝了火炮,並設置了供射擊用的舷窗,但是舷炮的射擊仍十分笨拙。當時的火炮是從陸上移到戰艦上的,也安裝有木輪,因而發射時會產生很強的後坐力。為了制止艦載炮身的後坐,火炮往往被緊緊地固定在船的艙壁上,炮管則通過舷窗伸出船舷外,使得裝填彈葯十分困難,尤其是在激烈的海戰中,裝填彈葯簡直無法進行。
17世紀初期,艦炮射擊技術出現了一項重要革新,即用繩子來制止火炮後坐,這使得從炮門起,有很長一段炮身能夠留在船艙內,裝填炮彈變得簡單易行了。
1652~1678年,為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英國同荷蘭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海上戰爭。英國統帥是作戰經驗和謝練經驗極其豐富的將領羅伯特·布萊克,他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舷側炮戰船的作戰特點,確立了艦隊縱列這一戰術思想。年,英國海軍頒布了兩個在海軍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其一是《航行中艦隊良好隊形教範》,規定了在航行中保持良好隊形、指揮統一、完整的聯絡方法等重要內容;其二是《戰斗中艦隊良好從形教範》,第一次作出了組成縱隊戰斗隊形的規定。依據這一規定,作戰時將所有艦只以一定的間隔排成千個縱隊,戰斗時每次只有一艘戰艦用舷側炮向敵艦射擊,其餘各艦迅速裝填彈葯。一艘艦射擊完畢後,第二艘進行射擊,一艘接一艘依次進行。這種隊形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舷側炮的威力。與此同時,指揮官可根據作戰意圖對秩序井然的隊形中的艦船實施有效的指揮,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在此基礎上,英國海軍頒布了《艦隊隊列條令》和《艦隊戰斗條令》,在海軍戰術上改變了以往海戰中無戰斗隊形,以單艦格鬥、炮擊和接舷戰為主的混戰狀況,轉而採用縱列編隊、首尾相接、搶占敵艦上風、以炮戰為主的戰斗手段。
正是這一時期,採用縱列隊形進行作戰的主力艦船被稱作為「戰列艦」。因為,只有噸位較大、艦炮較多的艦船,才有充分的能力堅持在戰斗隊列上。那時,英國按艦炮的數量將戰艦分成了6個等級:第一級90們炮以上;第二級80門~90門炮;第三級50門~80門炮;第四級38門~50門炮;第五級18門~38門炮;第六級18門炮以下。其中,前三級船在戰斗編隊中適於作戰,因而歸人戰列艦。第四級為快速帆船或巡航艦,這些快速帆船可以說是巡洋艦的鼻祖,它們一艘只有一層炮甲板,配備50門左右的火炮,這些戰船噸位小、火力弱,無力參加大型戰斗,主要擔負巡邏、警戒、偵察、護衛等任務。
❺ 英國皇家海軍艦隊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隊-「無敵」級航空母艦
英國是航空母艦的發祥地,它的航母在二戰中有過出色表現。戰後英國國力日衰,再也無力建造象美國那樣的大型核動力航母,但相信航母實力的皇家海軍又不想放棄這個海戰法寶,萬般無奈之下的皇家海軍只好採取了折中之策:用所謂的「全通甲板巡洋艦」來代替傳統的艦隊型航母,這就是後來的「無敵」級輕型航母,它的出現與「鷂」式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研製成功不無關系。
該級航母共建三艘:R05「無敵」號,1973年7月開工,1980年7月服役;R06「卓越」號,1976年10月開工,1982年6月服役;R07「皇家方舟」號,1978年12月開工,1985年11月服役。其中,第一艘在維克斯船廠建造,後兩艘在斯旺·亨特船廠建造。
「無敵」級全長206.6米,寬27.7米,標准排水量16000噸,滿載排水量20300噸,主機為4台「奧林普斯」TM-3B型燃汽輪機(這是世界上首次將燃汽輪機作為航母主機),總功率112000馬力,雙軸雙槳,最大航速28節,18節時續航力7000海里,全艦編制人員1051名,其中艦員685人,航空人員366人。其建成時的標准載機為8架「海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和12架「海王」直升機。
「無敵」級與常規航母一樣,其上層建築集中於右舷側,裡面布置有飛行控制室、各種雷達天線、封閉式主桅和前後兩個煙囪。其飛行甲板長168米,寬32米,飛行甲板下面設有7層甲板,中部設有機庫和4個機艙。機庫高7.6米,佔有3層甲板,長度約為艦長的75%,可容納20架飛機,機庫兩端各有一部升降機。防空武器為艦首的1座雙聯裝「海標槍」中程艦空導彈發射架。電子設備有:1部1022型對空搜索雷達;1部992或996R對海搜索雷達;2部1006或1007導航雷達;2部909火控雷達(用於「海標槍」);1部2016艦殼聲吶。 「無敵」級最大的特點是應用了「滑躍」跑道,這是皇家海軍中校道格拉斯·泰勒的創造。所謂滑躍起飛,就是將飛行跑道前端約27米長的一段做成平緩曲面,向艦首上翹,「無敵」號和「卓越」號的上翹角度為7度,「皇家方舟」號為12度。「海鷂」艦載機通過滑躍甲板起飛,在滑跑距離不變的情況下可使飛機載重增加20%;載重量不變的情況下可使滑跑距離減少60%。這一起飛方式後來被各國的輕型航母普遍採用。
「無敵」級在服役之後參加了多次實戰行動。1982年「無敵」號參加英阿馬島之戰,暴露出預警能力不足的缺陷。戰後皇家海軍為每艘航母配備了3架「海王」AEW預警直升機,每架直升機配備1部「搜水」雷達,當飛行高度為1500米時,警戒半徑為160千米。後來「無敵」號又率先加裝了3座美製「密集陣」6管20mm近防系統,但仍感近防能力不足,在此後的大改裝中又加裝了3座荷蘭的「守門員」7管30mm近防炮,並裝上了「海蚊」誘餌發射系統和新型的966對海警戒雷達和2016艦殼聲吶。1994年2月,「卓越」號完成了相同的改裝。1997年,「皇家方舟」號在進行這一輪改裝時,又將滑躍跑道上翹角提高到13度。
為了應付冷戰後形勢的需要,皇家海軍正式組建了三軍聯合快速部署部隊,並決定在航母上部署空軍的「鷂」式攻擊機和陸軍直升機。1997年底,皇家空軍的「鷂」GR7攻擊機正式上艦。1998年1月18日,「無敵」號搭載7架「鷂」GR7攻擊機和12架「海鷂」FA2戰斗機出航,開始執行混合配置後的首次作戰使命--配合美軍對伊拉克實行空中打擊。
1998年夏,皇家海軍2艘航母參加了北約「堅定決心」聯合演習。這一次,「卓越」號搭載1個由「鷂」式攻擊機和「海鷂」式戰斗機組成的混編大隊,「無敵」號則搭載1個海陸軍混合直升機大隊和700名海軍陸戰隊員,從而全面實現了「由海向陸」的作戰概念,「無敵」級航母又承擔起新的作戰使命。
最新一輪改裝已經開始。1998年年中,「卓越」號進行了為期7個月的前甲板延伸工程。其「海標槍」防空導彈被拆去,增加了一塊400餘平方米的甲板面積,原「海標槍」的彈葯庫被改裝成「鷂」GR7的軍械艙,這樣,「鷂」式飛機上艦就更加方便了。
世界首艘戰列巡洋艦「無敵」號在世界艦船發展史上,戰列艦和巡洋艦幾乎同時產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昔日,它們曾經顯赫一時,主宰著海戰的舞台。而作為大艦巨炮的戰列巡洋艦(排水量2萬噸左右、主炮口徑305毫米)誕生於20世紀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它是英、德水面艦隊的主力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列巡洋艦也曾活躍在海戰一線。戰列巡洋艦的全盛期還是比較短暫的,它作為一類艦種早已消亡,但它畢竟在艦船史上留下了「輝煌」,使艦艇愛好者對其種種史聞興趣不減,而該類艦在設計、性能上的特點,也是艦船技術人員值得借鑒的。
世界首艘戰列巡洋艦是英國的「無敵」號(INVINCIBLE),為時任英國海軍總司令(1904~1911年、1914~1915年)沙·約翰·費歇爾的構想。費歇爾熱衷於單一大口徑炮艦由來已久,在1903年的夏季,他就設想把正常排水量1.59萬噸、裝備16門254毫米口徑主炮、航速21節的戰列艦和正常排水量1.59萬噸、裝備16門234毫米口徑主炮、航速25.5節的裝甲巡洋艦的主炮口徑統一為305毫米。1904年在他就任海軍總司令僅二個月,就使這單一口徑的巨炮設想在新造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上首先實現。英國海軍這一「理想戰列艦」的設計藍圖出自義大利著名工程師托里奧·坎奈貝爾蒂上校之手,1906年按照這一藍圖建造的大艦巨炮型「無畏」號戰列艦下水,在世界海軍裝備發展史上成為一座里程碑。「無畏」號戰列艦排水量1.79萬噸,配置10門305毫米口徑巨炮,5具水下魚雷發射管,水線部分、主炮塔等處敷設有279毫米的裝甲,航速21節。
1905年初,在建造「無畏」級戰列艦的同時,英國海軍艦艇設計委員會以搭載305毫米艦炮的裝甲巡洋艦為母型,提出了體現費歇爾的「戰斗巡洋艦」思想的戰列巡洋艦設計方案。當時,基本設計方案有5個(如表1所示),最終採用的是E方案,並賦予戰列巡洋艦以下3方面的主要任務:
1.突破敵方由輕型艦艇組成的警戒屏障進行強行偵察;
2.作為戰列艦艦隊的前衛和後衛給以主力支援;
3.跟蹤追擊海戰中撤退脫逃的敵艦。
在基本設計方案中,首批戰列巡洋艦上相當重視艏、艉火炮的布置。主機選用熱效率高、可靠性好的輕型蒸汽輪機,減少了蒸汽鍋爐的數量,設備重量比往復式蒸汽機大幅度降低。同時,煙囪由4個合並為3個。輸出功率由「無畏」級戰列艦的23000軸馬力增加到41000軸馬力,航速由21節提高到26.5節。首批3艘戰列巡洋艦於1906年4月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奧爾西庫船廠開工,首艦「無敵」號於1904年下水、1908年3月竣工,後2艘艦分別命名為「不屈」號和「不撓」。當初,此類型艦艇歸裝甲巡洋艦艦種,在1912年才將此型艦另定名為戰列巡洋艦艦種(BattleCruiser),以後,則把「無敵」級譽為世界上第一批戰列巡洋艦。
「無敵」級的裝備和性能
「無敵」級戰列巡洋艦裝備4座雙聯裝305毫米口徑主炮炮塔,艦艇中部2座炮塔前後成梯形布置,當一舷的炮不能使用時,另一舷的炮旋轉30°就能發揮作用。艏炮的中心高度是9.4米,舯部左右舷炮是8.5米,艉炮6.4米。385千克的炮彈以831米/秒的初速發射,艦炮最大仰角13.5°,最大射程1.5萬米(根據彈頭形狀可達1.72萬米)。平時每門炮裝載炮彈80發,戰時110發。最初炮塔是電動式,因在使用中不方便,1914年3月在朴茨茅斯船廠改為與其他艦艇一樣的液壓式。沒有中間炮和副炮。為了對付魚雷艇,配置了16門102毫米速射炮,在每座炮塔上各配了2門,在前後上層建築上各配了4門。另外,在1914~1915年相繼拆除了艏艉主炮塔的速射炮(共4門),所以,此後「無敵」級戰列巡洋艦的102毫米速射炮實際上是12門。在對空武器上也得到加強,布置了1門76毫米高射炮。
「無敵」號在舷側水線以下布置了4具450毫米口徑的魚雷發射管,在艦尾布置了1具,共裝載魚雷14枚。防護甲板材料以「克魯普」耐磨鎳鉻滲碳鋼為主,水線部分厚度為152毫米,主炮塔基礎及周圍厚度為178毫米,炮塔防護罩外厚76毫米,前指揮塔周圍厚254~178毫米,後指揮塔周圍厚152毫米,兩指揮塔的防護罩處厚51毫米。作為機器重量增加的補償,與一般戰列艦相比,其裝甲顯然薄了一些。 初穩心高如按正常排水量狀態時的1.2米、滿載排水量狀態時的1.5米計算的話,以後則隨著重量的變化,初穩心高分別為1.1米和1.4米,橫搖周期約14秒。
全艦設鍋爐艙4個,其中3個位於舯部2號炮塔的前方,另一個在後方。採用亞羅公司的水管式鍋爐,壓力17.6千克/厘米2,共31台。其中1號鍋爐艙7台,其他3個鍋爐艙各8台。平時以煤炭作為燃料,特別需要時則在爐膛內的燃煤上噴灑重油進行混合燃燒,沒有專用的燃油鍋爐。主機是2組「帕森斯」蒸汽輪機,2台高壓機驅動外側的2個推進器,2台低壓機驅動內側平時巡航用的推進器。該艦裝載燃煤2997噸、重油738噸,在專燒燃煤時,航速15節時的續航距離為4480海里;煤與重油進行混合燃燒時,航速15節時的續航距離達6020海里以上。海上試航時,當主機功率為46500軸馬力,轉速達到295轉/分時,航速達到26.64節(排水量1.74萬噸)。
「無敵」級的船型是重視航海性和居住性的長艏樓型,干舷高度是當時最高的。為了減輕1號煙囪的煤煙對艦橋的影響,1915年又延長了1號煙囪,其他2艦分別在1910年和1911年延長。外觀上前後配置了三腳桅,在當時可謂精悍威武。
「無敵」級的榮與悲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和德國海軍經過十多年的你追我趕已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當時,英國擁有各種新舊戰列艦68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魚雷艇301艘以及78艘潛艇。德國有各種戰列艦40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和魚雷艇144艘、潛艇28艘。大戰爆發時,雙方的賭注都押在當時最強大的海上霸王——戰列巡洋艦上,結果英國建有9艘,德國只有4艘。
1914年12月8日,以「無敵」級「無敵」號和「不撓」號戰列巡洋艦為主的英國艦隊與德國艦隊在福克蘭海進行了炮戰,最終使德國馮·斯佩艦隊全軍覆沒。激戰中,「無敵」號主炮共發射了513發炮彈,「不撓」號主炮共發射了661發炮彈。擊沉2艘德國最強大的戰列巡洋艦時,射程在11000~14600米,分別命中炮彈40發左右。這次海戰以英國艦隊「無敵」級戰列巡洋艦大捷告終。
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海大戰爆發,英國艦隊旗艦「無敵」號自仗火力強、航速快,沖得位置太前,遭到德艦瘋狂的炮擊。德艦「德·佛林格爾」號戰列巡洋艦的一枚穿甲彈引燃「無敵」號的彈葯庫,激烈的爆炸使「無敵」號及艦上官兵共赴黃泉,葬身海底。世界首艘戰列巡洋艦就此走完了它壯烈的一生
❻ 俾斯麥到底被英國艦隊打了多少炮彈才沉的 位置在那
1941年5月24日在丹麥海峽遭到英國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攔截。在丹麥海峽海戰中,雙方交火六分鍾後,「俾斯麥」號在15000米的距離上命中了「胡德」號,「胡德」號彈葯庫發生發生爆炸沉沒。隨後五分鍾「威爾士親王」號受傷退出戰斗,「俾斯麥」號則被「威爾士親王」號擊傷,導致一個鍋爐艙進水航速下降為28節,燃油艙漏,水上飛機彈射裝置損壞,被迫終止作戰行動,駛往法國。英國海軍調集主力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擊沉「俾斯麥」號。當日夜間「勝利」號航空母艦起飛的魚雷轟炸機攻擊了「俾斯麥」號,一枚魚雷擊中了「俾斯麥」號舯部,但爆破威力被其TDS(魚雷防禦系統)完全吸收,沒有造成內艙傷害。「俾斯麥」號曾一度甩掉了英國海軍的跟蹤,但26日重新被發現,遭到英國海軍「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起飛"劍魚"式魚雷轟炸機攻擊。一枚魚雷擊中了「俾斯麥」號艉部,方向舵被卡死,迫使「俾斯麥」號以螺旋槳速差來保持航向,航速降為7節,為英國艦隊追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5月27日,「喬治五世」號和「羅德尼」號為首的英國艦隊追上了喪失了操控能力的「俾斯麥」號。經過數小時的激戰,10時40分,「俾斯麥」號沉沒於距法國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在沉沒前,「俾斯麥」號抵擋住了90發左右英國戰列艦主炮炮彈和310發左右其它炮彈的直接命中(只有四發擊穿其主裝甲帶),同時承受了6-8枚各型魚雷的打擊。再加上自行打開通海閥兩小時後沉沒。其強大的威力和防護性能給英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被丘吉爾譽為「造艦史上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