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有多少動物泛濫

英國有多少動物泛濫

發布時間:2022-12-28 09:38:19

Ⅰ 那些國家為了保護動物而獵殺該動物的天敵,而導致該種動物嚴重泛濫,後又因其他原因導致數量銳減

據報道,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之前的1000多年中,英國各地的野生鹿已基本絕跡;自19世紀末以來,由於野生天敵狼和棕熊從英國土地上消失,導致野生鹿只數量激增,目前已達到「泛濫」程度。

專家指出,如今英國各地共有六種野生鹿,數量巨大,不但對各地牧場、林野、農場造成「災難性」破壞,還是每年平均14000起公路交通事故和450人員死亡的肇事責任者。

由於英國各地植被遭到鹿群的嚴重破壞,也造成諸如夜鶯等鳥類的生存受到威脅。有些種類的鹿群甚至大膽地闖入居民區覓食,對民眾生命財產造成威脅。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農林學專家多爾曼博士說:「由於沒有自然界的天敵,人類獵殺是唯一可以控制野生鹿數量的辦法,不過人類目前做的還很不夠。」

他還指出,只有及時大規模獵殺才是最人道的解決辦法,否則一旦野生植被被完全破壞,鹿群徹底失去食源,則到時大面積鹿群飢荒死亡更加殘酷。
多爾曼博士還認為,英國人有喜歡狩獵的傳統,因此鼓勵人們獵鹿和吃鹿肉是個一箭雙雕的好辦法。「我們不應該因為鹿可愛就捨不得,」多爾曼博士說。 「人類需要食肉,我們獵鹿而食也沒有浪費。」

Ⅱ 英國為什麼沒有大型動物

在澳大利亞的洞穴深處,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巨型動物的化石,從而向世人揭開了一個已經消失了的遠古時代的動物世界……
進化之迷
澳大利亞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卻是世界上的哺乳動物之鄉,有袋動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類哺乳動物中,有兩類生活在這里。一是有袋動物,如袋鼠和樹袋熊。二是單孔目動物,以鴨嘴獸和針鼴鼠為代表,單孔目動物與爬蟲類及鳥類一樣,是靠產卵來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動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盤類哺乳動物,包括從老鼠、鯨類到人類在內的諸多哺乳動物。為什麼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會在澳大利亞占據進化優勢?這是一個有著1億年悠久歷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幾年裡,古生物學家們才成功的勾畫出了一幅澳大利亞獨特的生物進化史祥圖。讓我們先從亮顆牙齒化石的故事說起,1992年在世界兩個不同地方發現的兩顆牙齒解決了兩個久而未決的疑問。為什麼單孔目動物沒有利用大陸連在一起的機會離開澳大利亞?又為什麼胎盤類哺乳動物同樣沒有利用這個機會進入澳大利亞呢?
直到白堊紀的某個時期(1.46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岡瓦納古大陸超大陸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陸原先都是連在一起的。一條森林帶從澳大利亞東南部開始,穿過南極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學家認為在那個時候,三大類哺乳動物的早期形式已經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單孔目動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亞也沒有既不會飛又不會游的哺乳動物(會飛的有蝙蝠,會游水的有儒艮),除嚙齒類動物之外(大約是500萬年之前到達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動物都是由人類在大約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帶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顆牙齒解答了第一個問題,這顆牙齒是在6300萬年前至61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的。這顆牙齒的發現說明,單孔目動物確實在別處生活過,古生物學家確認這顆牙齒是屬於一隻鴨嘴獸的,是一個已經滅絕了的物種,被稱為巴塔哥尼亞鴨嘴獸。
澳大利亞昆士蘭出土的牙齒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胎盤類哺乳動物確實到過澳洲,一些專家認為,這顆牙齒屬於原始的、不會飛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一種古有蹄類動物,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測定,這顆牙齒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萬年前。最近的一些發現也證實了其他早期胎盤類哺乳動物也在澳洲生活過。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學家兼古生物學家蒂姆•弗蘭納里將澳洲和南美洲三類哺乳動物的進化史比作一場競賽。單孔目動物在三者中有著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對能量的需要也較低,在澳大利亞繁盛起來,但在南美洲卻輸掉了這場競賽。胎盤類哺乳動物是三者中新陳代謝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興旺起來,卻在澳大利亞落敗。有袋動物的新陳代謝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兩個大陸都未輸掉這場競賽,但顯然在澳洲更為繁榮興盛。是什麼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進化之路?這要從澳洲於4500萬年至3800萬年前與南極大陸——澳洲與岡瓦納古陸的最後聯系時發生的故事說起。
與南極大陸分開後,澳洲開始了向北緩慢的漂移,這個過程至今還在繼續。澳洲脫離岡瓦納古陸獨自向北漂移這一地質變化是澳洲大陸充滿了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過程中,澳洲大陸的氣候經歷了從溫暖潮濕的「溫室」氣候到寒冷乾燥的「冰室」氣候周而復始的變化,大約在2300萬年前至1500萬年前,澳洲大陸經歷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溫室期,多樣性的有袋動物物種大爆發,那時出現的一種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屬動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動物。1500萬年前之後,氣溫開始下降,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這段時間內,澳大利亞的氣候開始變得乾燥起來,澳洲大陸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區變成了半乾旱的牧草地。4000萬年的歲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經歷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陸卻正在熱帶溫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雖然在「溫室」氣候和冰室氣候間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卻保持著基本穩定的氣候環境。而此時,繼續向南移動的南極洲卻凍成了一片堅冰,北美洲和歐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難。在過去的6000萬年裡,澳洲大陸在地質學上一直處於一個平靜的時期,而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大陸所沒有的。但是沒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動,澳洲的土壤無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貧瘠的。所有這些因素,對於澳洲的野生生命有著重要的影響。有袋動物以其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和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樣體形的胎盤類哺乳動物更容易生存和繁榮起來。其他一些動物,包括雷鳥和火烈鳥,隨著湖泊的乾涸以及蒼翠的植被變成了稀疏的乾草地而遭至滅絕。結果,倖存下來動物的個頭越長越大 ,也許是因為植被的質量越來越差,個頭大的動物可以吃得多來彌補食物營養的不足。於是,當人類在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澳洲土地上到處都漫遊著大批巨型動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獅
澳大利亞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經滅絕了的袋獅。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盡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類型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了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像,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只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大利亞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大利亞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亞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Ⅲ 英國人在1859年帶了24隻兔子去澳洲,為啥引發百年災難

凡是到過澳大利亞的朋友都知道,這里的人最喜歡的動物是袋鼠。袋鼠已成為這個國家的標志,到處都能見到袋鼠的痕跡。比如白色袋鼠圖表示澳航,綠色袋鼠圖指澳大利亞製造。至於公路兩邊大量的袋鼠指示牌,那是提醒司機此處有袋鼠出沒,請小心駕駛。

四、播撒毒葯。

在上述措施都失敗後,惱羞成怒的澳洲人下了狠手,在草場上播撒毒葯。但這是一個玉石俱焚的策略。兔子倒是被毒殺了不少,同時其他生物也跟著遭殃,澳洲的整個生物鏈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系統也遭受滅頂之災。政府不得已放棄了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

五、生物滅兔。

到了20世紀中葉,澳洲政府終於想到了利用生物方法對付兔子。科學家從美洲引進了一種依靠蚊子傳播的病毒——粘液瘤病毒,它的天然宿主是兔子,能在兔子內產生一種黏液瘤,這對兔子來說是致命的。同時,這種病毒對於人、畜以及澳大利亞的其他野生動物完全無害。

黏液瘤病毒一經引進,很快便在整個兔群中傳播開來,兔子的死亡率達到了99.9%。不過,隨著兔子體內抗體的產生,這種病毒對兔子的致死率已逐年下降,澳政府為此投入巨資,正在研製新型的生物方法。

澳大利亞這場持續百年的“人兔大戰”註定將持續下去。究竟鹿死誰手,我們拭目以待。

Ⅳ 英國野雞泛濫成災破壞當地生態系統,為何當地人很少吃它

因為英國人不懂得怎麼吃野雞。

即使有人專門狩獵和殺死野雞,他們仍然無法跟上他們的繁殖速度,收效甚微。為什麼野雞這種在中國瀕臨滅絕的物種在英國泛濫?原因很簡單,英國人不知道如何吃野雞。眾所周知,我國的野雞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原因是中國人吃得太多了。由於屬於山珍寶,因此營養價值較高,而且肉質還是很好吃。它一直是我們人民心目中的財富,也是由於飲食失控,我國的野雞數量急劇下降。也許有些人知道,由於這個原因,現在在山上很難看到散落在山上的野雞。

Ⅳ 動物數量低到一定程度就會消失,為何5隻野兔在澳洲卻泛濫成災了

我們知道動物在極其缺少的情況寫可能會導致滅絕,因為數量過低所以瀕臨滅絕,那動物界中的近親如果互相繁衍會不會導致後代們都不健康呢?這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我國的華南虎就因為數量稀少而面臨滅絕,但是為什麼在澳洲的五隻兔子卻能泛濫成災呢?

近親繁殖是好是壞在這幾年都引起人們的熱烈討論,有人覺得動物之間近親繁殖並沒有什麼壞處,雖然會有幾只不健康,但是剩下的都沒問題,並且有可能誕生下比母體更優秀的物種。覺得近親繁殖不好的則說因為生下來的會有不良變異。

但是近親是針對那些產量少的動物來說,對於那種產量很多的動物,近親就是一個偽命題。而這個問題,只需要將種族繁衍下去就不會有近親繁衍這種問題了。

讀者們覺得動物界中近親繁衍是好是壞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筆者。

Ⅵ 殺出國門,走向世界,有哪些為國爭光的入侵動物

中國大閘蟹入侵「嚇壞」德國 損失高達8000萬歐元

好吧,上面只是條賺眼球的新聞,下面開始正文。

先說明一下,「入侵」這個概念還包含了「不小心引入」、「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等含義,但「影響和破壞」這個界限實在太難界定了,所以我下面所列舉的只是「從中國引進到國外的物種,且有野生種群」的例子,有已經被認定為「入侵」的,我會特別標記出來。

1、山羌,就是我們所說的麂子,廣泛分布於華南,台灣有亞種分布。現在在荷蘭、英國、愛爾蘭有分布。維基鏈接:Reeves's muntjac

2、獐,本來分布於中國和韓國,現在在英國、法國、美國都有野生種群,且在英國有點泛濫的意思,但在我國現在可是二級保護動物。維基鏈接:Water deer

3、鱅魚,花蓮,著名的中國四大家魚之一,現在成功入侵美利堅等其餘70多個國家,幾乎全面佔領密西西比河。維基鏈接:Bighead carp

4、黑魚,這傢伙幾乎是肉就吃,所以在東亞廣泛分布,並不僅限於中國。後來作為食用魚引入美國,流出後泛濫成災,絕對當之無愧的入侵物種,甚至被老外拍成電影。維基鏈接:Snakehead (fish)

5、黑家鼠,是的,就是黑老鼠,這種老鼠本來是亞洲物種,但是後來,因為生命力太頑強,通過陸路過了中近東,佔領歐洲和非洲,再漂洋過海佔領了澳大利亞和美洲。現在已經是世界公民了。維基鏈接:Black rat

6、山雉,土點的叫法叫地雞、長尾雞,中文學名叫白冠長尾雉,中國本土鳥類,19世紀被引入歐洲,現在在法國和捷克有種群分布。維基鏈接:Reeves's Pheasant

7、老頭魚,土點叫山胖頭,學名叫葛氏鱸塘鱧,原分布於我國黑龍江、俄羅斯、朝鮮等地,後來開始蔓延至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維基鏈接:Chinese sleeper

8、麥穗魚,我國東部土著物種,先是入侵雲貴高原,在滇池等湖泊造成大量種群滅絕案件,然後又入侵歐洲,現在在羅馬尼亞等國肆虐。維基鏈接:Stone moroko

9,主角登場!大閘蟹!傳說中的河蟹,亮閃閃的中華絨螯蟹,具體不解釋了,看開頭的新聞吧!維基鏈接:Chinese mitten crab

我看到這個問題時第一感覺就是提問題的人的想法或思維有些狹窄,物種入侵,與國家榮譽沒有一點點關系,帶來不了任何榮譽感,物種入侵是一個生態學問題,我們不能帶著政治色彩看待這個事情,我們更應該去關心物種入侵帶來的危害,如何避免自己成為一個物種擴散者,比如放生巴西龜和隨意放生「清道夫」。

看著漂滿江面的水葫蘆,河岸被釣魚人釣上來的滿地發臭的清道夫,河塘里到處泛濫的羅非魚,幾乎所有水果都有果蠅蛆,草地上隨處可見的紅火蟻……不勝枚舉。這些物種都為它們的祖國爭光了!它們的原生國得到了什麼利益,取得了什麼榮耀?外來物種的入侵對本土環境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希望大家都重視,也希望不要用戲虐的口吻來探討這個嚴肅的問題。

咱是老百姓,不懂得這些……謝謝兩位邀請

標題有意思,但國內還不是照樣被國外生物入侵了。想想是因為外國人少?不對,我們才14億,外國人有56億。是我們擁有的土地太少了,而外面的世界卻是地廣人稀,人均自然資源豐富,所以就放任自由了。

亞洲鯉魚,包括鱅,鰱,草,鯉四大淡水魚,讓不食用的美國人頭痛不已,觸手無策,用盡各種辦法反而讓其不斷壯大,澎勃發展。

生物入侵不以國界劃分,對於非本地生態系統的生物轉移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都稱為生物入侵。而且絕大多數人是分不清哪些是本地原生生物、哪些是外來生物的。

如果真的按照國界劃分,中國恐怕是受生物入侵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其他答主已經提到了很多著名的例子,筆者再補充一些案例。

1、 光肩星天牛

出生於中國韓國。在美國和英國也截獲木質包裝材料中發現。在物種首次進入美國大約10年後,它們大量出現在紐約和芝加哥。據估計,在澳大利亞引入兩到三年之後,即在2001,也在澳大利亞發現了它。

2、 乳漿大戟

原產於歐洲和溫帶的亞洲,除澳大利亞外,全世界都發現了一品紅(多葉光澤漆)。這種入侵植物形成了一種替代植物的樹蔭,也吸收了養分和水分。它的毒素能使植物不能生長其他植物。

3、 千屈菜

短腿千屈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葉輪生。種子繁殖或無性繁殖(無性繁殖)。任何陽光明媚的部分濕地容易被侵襲,注意到令人不安的裸露的土壤其種子萌發提供理想環境和促進整個萌發過程。

4、 台灣乳白蟻

台灣乳白蟻原產於台灣和日本、中國東部。台灣的白蟻具有很強的破壞性,也被稱為「超級白蟻」。台灣白蟻可能包含數百萬個體,而其他白蟻只有幾十萬。

台灣白蟻蔓延到日本和夏威夷周圍的17世紀到19世紀後期,在上世紀50年代,南非和斯里蘭卡報道這一物種的存在。六十年代以後,出現在美國、德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南卡羅來納州。1980,佛羅里達州也發現了乳白蟻,其中包括世界上100大入侵物種。

以上。

其他答案答的都是什麼,禍害別的國家算為國爭光么?

要我說,為國爭光,走向世界的只有我們的國寶大熊貓,從精神上擊敗外國人,讓他們心甘情願把錢交出來。

全世界都想要大熊貓,對不起,國家規定,只能借不能買,所有權歸我國所有,每年出幾百萬租金租我們的國寶,還要蓋宮殿養著。

生出來小熊貓,對不起,還是我們的,還回來。

逼全世界簽訂不平等條約。

什麼你不想簽?對不起,關系不好我還不給你們。想要熊貓,先簽個幾百億投資再考慮。

好不容易借到熊貓,花幾百萬蓋熊貓館,各國人民排隊買票看熊貓,大熊貓要回國了,所有外國人含淚相送。

這才是為國爭光

黑海脈紅螺入侵黑海

中國脈紅螺入侵黑海,依仗個大皮厚,生存能力極強,在黑海中稱王稱霸,成為入侵生物之老大,黑海諸國,莫可奈何,只得萬里飛書,求助中國吃貨,消滅脈紅螺,保一方平安。

茲有江湖令下:凡中國吃貨盡知,採取直赴黑海捕撈、啟動市場緊急收購等諸多手段,或圍魏救趙、或暗渡陳倉,或中路突破,總之用最有成效的手段,解黑海之危,滅脈紅螺於黑海之濱,揚中華吃貨濟危扶困之美德。

目標,將脈紅螺在黑海區域吃成象金絲猴、華南虎、安哥洛卡象龜一樣瀕臨滅絕動物。

現將脈紅螺相關情報,告知天下:
脈紅螺,海螺的一種,在我國的分布極為廣泛,主要集中在黃海、渤海。脈紅螺的螺殼非常堅硬,喜歡在近海岸生活,通常棲息在水深3 15米之間水域,藏匿在海泥、泥沙和碎貝殼底質區域。脈紅螺的食性較雜,幼螺通常是以各種海洋藻類為食,長到一定的長度後主要攝食蛤蜊、蟶子等,以及各類動物的屍體。黑海原先盛產牡蠣和雙貝殼類水生動物,自從脈紅螺進入黑海以後,大量的牡蠣被吃,所以險些造成黑海牡蠣絕收,給黑海周圍的漁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另告知中,脈紅螺是較稀少的美味,在中國已經享譽千年,螺肉肉質細嫩,脆鮮相間,其味道特別鮮美,是沿海漁民特別喜歡的海產,脈紅螺富營養成分非常豐富,有6種氨基酸是人類不但合成的。脈紅螺在中國的海產品市場,非常受民眾的喜愛,根本就不夠賣。同時,脈紅螺也是漁民主要捕撈的經濟海產品之一,從每年的3月份一直捕到11月中旬,但野生的脈紅螺卻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為脈紅螺都非常受吃貨歡迎,尤其是一些海鮮自助或者海鮮火鍋,對脈紅螺的需求量很大。現在的脈紅螺野生的極少了,市場上幾乎全是養殖的,大約30元一斤。有們吃貨知道此事後,飛書傳信:「多好的美味啊!我們海邊人的最愛。要近30元一斤呢,在我們的海邊永遠不會泛濫,那很快就被瘋搶了。」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這才是我們吃貨的英雄本色,把泛濫黑海的脈紅螺滅了,「吃貨」火速馳援,過不了多久,黑海的脈紅螺便會煙消雲散。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解決鄰邦因避免牡蠣被脈紅螺吃掉而減產造成的經濟損失,而且還能把國內的脈紅螺價格給拉下來。你說,這是不是湊四合六的好買賣?

放眼世界,類似黑海的生物入侵災難此起彼伏。荷蘭的牡礪之災剛剛結束,大閘蟹又在美國的五大湖裡鬧事;中國鯉魚把加拿大的各種魚類幾乎全部放倒,根本沒有天敵。看樣子,吃貨們戰斗正未有窮期呀!不過,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個首要問題。有些國家老能「裝」了,我們且冷眼旁觀,哪能輕易出手?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諸們吃貨即將遠行,願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江湖路遠,就此別過!

願一切安好,後會有期!

入侵國外的四大家魚和大閘蟹。。。。

Ⅶ 什麼動物超級泛濫

當某種動物泛濫成災時,一些國家和地區一般會採取合法的獵殺政策。

在亞洲鯉魚和牛蛙相繼在美國部分地區泛濫成災後,黑熊也因為數量太多而成為讓新澤西州頭疼的「害獸」,其中今年已經有至少75頭黑熊因為入侵人類的居住地而被實施安樂死。為了控制「熊口數量」,當地政府近日大力鼓勵獵人進山捕殺黑熊。當某種動物的數量急劇增加,以致影響生態平衡或危害、威脅農牧業以及人類安全時,一些國家和地區一般會採取合法的獵殺政策,鼓勵獵人合理獵殺「害獸」,這樣的例子不少。

美國允許獵殺有威脅猛獸

原因:威脅人類或家畜生命

最近幾年來,由於保護措施得力,美國西部的大型野生動物數量持續增加,美洲豹、狼和熊都呈現出「家丁興旺」的趨勢,很多猛獸開始頻繁光顧人類的聚集區。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林業部門決定,允許西部部分州的獵人從空中射擊猛獸並且使用誘餌來毒殺可能會對人類或家畜生命造成威脅的猛獸。

20世紀中葉,美國西部的野生狼群一度因為人類過度捕殺而面臨絕跡。後來,美國開始執行嚴格的「禁獵」措施,並且從加拿大引進大量的「移民狼」,這種動物的數量逐漸回升。從2006年開始,美國內政部將控制保護狼群數量的工作移交給了相關的州政府。很快,美國艾達荷州有關部門就下令,允許獵人捕殺51頭野狼,從而保證當地野生鹿類動物的數量迅速增加,進而滿足各種合法狩獵者的需要和保證本州經濟的發展。另外,一些官員強調,由於來自加拿大的「移民狼」身材比本土美國狼更大,因此它們對當地野生和家養動物構成的威脅也更大,因而必須成為首批被獵殺的目標。

此外,另一種可被美國人合法獵殺的猛獸是美洲豹,其中僅僅在美國西部的俄勒岡州境內,目前就生活著3000-5000頭美洲豹。這種兇猛的大型貓科動物甚至會在居民區和學校附近出沒。很多人抱怨,自家飼養的寵物貓、狗和山羊被美洲豹吃掉,還有些馬匹受傷。為了控制這種動物的數量,美國政府出資3萬美元在各地設立陷阱捕殺美洲豹。

近日,為了控制「熊口數量」,新澤西州政府大力鼓勵獵人進山捕殺黑熊,並向獵熊者發布「熊肉烹調指南」,其中包括如何烹制燒烤熊肉裡脊這樣的「大菜」。據悉,新澤西州從2010年開始重新允許民眾獵殺黑熊。在臨近新澤西的紐約州,2013年有1358頭黑熊被合法獵殺(2007年為1117頭)。當地政府允許每個獵人每年最多獵殺一頭黑熊。從今年5月開始,紐約州的合法獵熊期長達10年(僅在每年9月有16天狩獵期)。

英國獵殺5000隻獾

原因:預防牛結核病

2013年8月-9月,為防控在英國流行的牛結核病,專業獵手在英格蘭西部兩個郡獵殺5000隻獾。據英國全國農場主聯合會介紹,獵殺行動集中於格洛斯特郡和薩默塞特郡這兩個疫情「重災區」,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負責執行,並嘗試採用「安全、人道和高效」的方法實施。

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大臣歐文·佩特森表示,牛結核病在英國蔓延,給畜牧業和乳製品行業帶來巨大損失。從澳大利亞、愛爾蘭等國的經驗來看,僅靠目前的防控措施仍然不夠,而有效疫苗尚在研發中,因此獵殺野生獾以切斷致病菌傳播渠道的嘗試「十分重要」。

牛結核病是由牛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野生獾可以攜帶並傳播其致病菌。英國政府從2012年10月開始計劃獵獾行動,以期有效控制疫情,減少損失。據統計,2012年,僅英格蘭地區就因牛結核病宰殺銷毀了約2.8萬頭牛。

義大利抓捕「兔崽子」

原因:嚴重影響航班起降

義大利也遭遇過兔災。米蘭市的野兔堪稱「精力旺盛」的典範,這些兔子每天似乎就喜歡做一件事情:交配。如此瘋狂的舉動造成當地野兔數量大增,眾多兔子甚至「公然佔領」了米蘭機場跑道及其臨近的草地,同時嚴重影響導航雷達系統的正常運行,結果造成眾多航班因無法順利起降而被迫延誤。

針對這種狀況,米蘭當局於2007年開展了一場「抓兔子」運動,以便將這些猖狂無比的「兔崽子」趕出機場跑道。他們在機場周邊拉網,將包括跑道、飛機棚、停機坪在內的4平方公里的區域圍起來。為了確保戰果,他們甚至關閉機場3小時以上,以抓捕更多的「俘虜」。200多名志願者揮舞手臂,吹著哨子,將兔子們從地洞裡面驚擾出來,然後將它們趕到事先布置好的網里。這些「俘虜」隨後被裝在木籠子里送走。此後,米蘭市每半年開展一次這樣的行動,以便有效控制「兔口」。

Ⅷ 英國的兔子是怎樣泛濫成災的

1859年,英國人奧斯汀給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帶去了24隻兔子,放養了13隻。另一種說法是,帶去的兔子是5隻,1863年一場火災使它們從籠中「勝利大逃亡」,成為野兔。由於當地的優越條件,例如牧草豐美,加上兔子的繁殖力強——一對兔子3年可繁殖1300隻,使澳大利亞南部2/3的土地被它們佔領,1950年已經發展到7.5億只。10隻兔子可吃掉一隻綿羊的草,使新威爾士州的羊從1360萬只減少到360萬只。為了防止兔子的危害,昆士蘭州築建了長1.3萬千米的防兔鐵絲網,但無濟於事。

Ⅸ 有哪些動物在國外泛濫,卻在國內被吃成了瀕危

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假高粱、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馬纓丹、三裂葉豚草、大薸、加拿大一枝黃花、蒺藜草、銀膠菊、黃頂菊、土荊芥、刺莧、落葵薯、桉樹枝癭姬小蜂、稻水象甲、紅火蟻、克氏原螯蝦(小龍蝦)、蘋果蠹蛾、三葉草斑潛蠅、松材線蟲、松突圓蚧、椰心葉甲。

Ⅹ 殺出國門,走向世界,有哪些動物為國爭光

‍‍有些在中國安安分分,甚至有些需要靠人工養殖才能活的下去的餐桌動物,在其他國家竟泛濫成災。中華絨螯蟹隨海船移植至德國,然後沿萊茵河傳布,今已遍及許多歐洲國家的水域,引起了與當地物種競爭的關切,其挖洞的性質還會損害和堵塞排水系統。蟹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對皮膚的角化有幫助;對兒童的佝僂病,老年人的骨質疏鬆也能起到補充鈣質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英國有多少動物泛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墨脫和印度哪裡交界 瀏覽:994
義大利的物價為什麼便宜 瀏覽:64
伊朗火車價格多少錢 瀏覽:195
為什麼很多潮汕人都在印尼 瀏覽:974
改造後義大利風情區有哪些高科技 瀏覽:42
中國最美楓葉林在哪裡 瀏覽:930
中國哪裡沒有木薯 瀏覽:806
印尼白燕窩多少一克 瀏覽:814
伊朗感染病毒肺炎多少人 瀏覽:177
伊朗超推遲比賽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953
伊朗國土面積多大有多少人口 瀏覽:588
伊朗男女多少歲可以領結婚證 瀏覽:920
印度偉哥在國內怎麼銷售 瀏覽:607
印度花生乾果怎麼樣 瀏覽:131
伊朗的盟國有多少個 瀏覽:712
印尼燕窩產量怎麼樣 瀏覽:927
印尼留學簽證需要准備什麼 瀏覽:637
義大利語等級考試哪個好考一些 瀏覽:35
歷史學專業去義大利哪個學校 瀏覽:790
印度的瑪薩拉粉是什麼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