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金庫爾戰役英國是怎麼打贏法國的法國為什麼會失敗呢
英國長弓手擅長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免自己的弱點。他們選擇的戰場都是崎嶇的小徑、丘陵或狹窄的區域。騎兵根本無法在這個戰場上沖刺,他們的機動性也非常有限。每次戰斗前,英國長弓兵都會優先考慮有利的地形,能夠從容射擊。然而,失去機動能力的騎兵就像活目標一樣,被其他人屠殺。他們在沖向英軍前線之前被射中刺蝟。可以說,在百年戰爭中,法國的重裝騎士們不得不面對籠罩在藍天上的箭影和他們咆哮時發出的尖銳聲音。
阿金庫爾戰役後,英國長弓手聞名於世,這讓所有法國騎士聞之色變。但事實上,英國軍隊之所以能夠贏得這場戰斗,不僅僅是因為長弓的一個分支。法國發動正面進攻時,戰場前沿的英國騎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這些重甲騎士的掩護,長弓將被近身的法國軍隊屠殺。因此,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的勝利實際上是所有兵種不顧一切、協同合作的結果。
2. 阿金庫爾戰役: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
阿金庫爾戰役是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輸得最慘的一場戰役。
這場戰役中充斥著各種陰差陽錯,法國的少爺貴族們硬是把本屬於法蘭西的一場大勝變成了慘敗,甚至扭轉了兩國的國運。
1415年8月,英國國王亨利五世率領一萬多名以長弓手為主的部隊在諾曼底登陸,希望復制當年愛德華三世的輝煌。
但是此次征戰開局頗為不順,9月份的哈福婁圍攻戰中英軍打了一個慘勝,雖然最終攻下該城,但本方也折損4000,幾乎減員了一小半的兵力。更郁悶的是,英國士兵不是倒在敵人的兵器之下,而是因為瘧疾。瘧疾這種傳染病對於軍隊的威脅一直延續到了二十世紀,甚至可以影響戰爭的勝負。可以說,在很多情況下,軍隊最大的威脅不是敵國軍隊,而是小小的蚊子(瘧疾通過蚊子叮咬傳染)。
如此嚴重的減員之下,亨利五世對於後面的勝利不抱任何希望了,不得不灰溜溜地率領剩下的5000長弓兵和900騎兵,打算撤退回英格蘭。他戰前對貴族們誇下海口攻打法國一定會如何如何,如果他就這么打道回府,可以想見國內那些野心勃勃的貴族們會怎麼對他,亨利五世的國王之路估計要到頭了。
法國方面,精神病國王的病也是一陣一陣的,這陣子恰好比較清醒,他向全國發出號召,放下一切爭端,共御外辱,誓讓入寇的英酋有來無回。國王都發話了,大義當前,哪個貴族也不會公然說不去打仗,紛紛表態響應國王的號召。
此時,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又猶豫了。因為英國人並不像他們所吹噓的那樣勢如破竹,圍攻一個城市就傷亡慘重,雖然不是戰損而是因為疾病,但是讓勃艮第公爵心中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英國佬行么?最終,無畏的約翰打算觀望一下,雖然同意他的部下參加這次國王的召集,但他自己沒有出席,也禁止他的兒子參加法國陣營。他的想法是:如果英國人再打敗仗,秘密同盟就當沒這回事;如果英國人能逆轉局勢,再跟進不遲。
奧爾良派要藉助打擊英軍獲得大義制高點,以便獲得更多法國人的支持,從而壓倒勃艮第派。因此,奧爾良方面對於國王的號召十分重視,派出了三位公爵。但是,這三位的爵位雖高,但是都是蔭襲祖業,且幾乎沒有行伍經驗。為首的是24歲的奧爾良公爵查理,他的軍事經驗完全來自於貴族間的騎士比賽,他的老爹被勃艮第公爵派人刺殺,因此與勃艮第派之間苦大仇深,互相不使絆子就不錯了,協同作戰是不可能的。
王室方面派出皇室總管,大元帥和十字弓兵部隊司令三名大臣組成指揮部,這三位經驗豐富,制訂了非常詳盡的作戰計劃,基本就是延續查理五世時期的大元帥杜·蓋克蘭的「費邊戰術」的思想,用飢餓折磨英國人,最後再用謹慎的作戰方式徹底擊潰對手。
最先與英國人周旋的是三位老臣和他們帶領的不到八千人的部隊。這支部隊把亨利五世折磨得夠嗆,法國人的跟隨且騷擾的戰術很成功,英國人打也不是,走也不是,被拖得疲憊不堪,而且全軍陷入飢餓狀態。
隨著勃艮第人、奧爾良人以及各個貴族帶著部隊趕到交戰地點,法國人的部隊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大貴族少爺們帶著手下趕來,指望分一杯羹撈點功勛,還有很多其他中小貴族也湊過來,指望著一戰成名。到24日為止,法軍人數已經飈升到2-3萬,更多的部隊還在源源開來。年輕氣盛的公爵們根本不服從老臣的指揮,吵吵嚷嚷地要求指揮權。看到這種情況,大元帥表示:
各位爵爺們啊,就不勞動你們的貴體了,只要帶著你們的兵在旁邊壓陣,看老臣把英酋擒來可好?
年輕的公爵們來了就是為了搶功勛摘桃子的,眼看己方人馬高出敵人三倍,而且敵軍還是疲餓交加,採用既有的騷擾戰術太猥瑣,簡直有辱法蘭西騎士的威名。他們心裡合計:這仗誰去打都贏啊,打下來就是天大的功勞!不能聽這老東西的,這仗我們來打!爵大一級壓死人,公爵多大啊,無奈之下,三位老臣也只得同意公爵們的安排。
於是,這樣一支亂糟糟、龐大臃腫指揮不靈的部隊,在缺乏經驗又心高氣傲的年輕指揮官的帶領下,開上了戰場。
25日清早,法國年輕的貴族們起床了,照例用葡萄酒提神,一邊嘲笑著英國佬的「大麥湯」(啤酒),對於相熟的貴族相互問好,有仇的則互相翻白眼,然後在侍從幫助下慢條斯理披掛整齊,跨到馬上。這群爵爺們看上去不像是來打仗,倒像是來打獵或者郊遊的。
英軍方面,亨利五世幾乎陷入了絕境。被至少3倍於己方的法軍切斷了回家的路,部隊被傷病和飢餓折磨著,英國軍隊已經4天未有正規的伙食供應,並因缺少遮掩,士兵們不得不在昨夜淋雨。這些英國兵身上濕漉漉的,肚裡空空,又累又餓又冷,士氣低落到了極點。面對這樣一支英軍,如果法國人再有耐心一點圍困個兩三天,都不用打,他們自己就崩潰了。
亨利五世曾經想和法國人談判,可惜遭到拒絕。高傲的法國貴族放出話來:我們要把這些英國農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來,讓他們永遠沒法用弓!亨利五世也是個狠人,他橫下一條心:媽了個蛋的,回去要面對貴族無窮無盡的叛亂,成天提心吊膽也是生不如死;豁出去了,跟法國佬拼了,大不了一死,也決不受法國佬羞辱!
戰前,亨利五世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戰前動員演講:「凡是今天與我一起流血的,都是我的兄弟!不論出身怎樣低微卑賤,今天的洗禮將使他成為真正的貴族!讓我們用信仰作為盔甲,把生死託付給上天,聖母與聖喬治將與我們同在!天意指引著英格蘭!」
英軍全軍上下變成了一支哀兵,想活著回家見到親人,大家就拚命效死力吧!
英法兩軍相隔約1000碼,隔著一片麥田擺好陣勢。法國人把軍隊分為三線,第一線兩翼是重裝騎兵(左1600,右800),中間是4000下馬的重裝步兵。第二線是3000至5000重裝步兵。在這兩線間配置了近5000弓弩手,還有幾門大炮。第三線是被爵爺們拋下,無人指揮的近萬下馬騎兵。英軍面向北一線排開,兩翼是長弓手,中間是下馬的重裝步兵,英軍兩翼與兩側的樹林相接。
英國自從愛德華三世發明了防守反擊的陣型,一直都是等著敵人先攻。法國人知道英國人長弓厲害,打死也不先進攻。於是兩軍陷入了詭異的大眼瞪小眼的狀態:
如此循環了不知多少輪,4小時過去了,最後還是餓著肚子的英軍先動了。媽的,不動不行啊,三天沒吃上一頓正經飯,本來就餓得不行,越站越餓,再餓下去弓都快拉不開了。他們推進到距離敵人250碼至300碼的地方,差不多正好是長弓有效射程內,他們停下來,長弓手將事先准備的尖木樁插入地面,在陣地前面排出一道密密的柵欄。在把木樁固定好後,英國長弓手開始向法國陣地發射密集的箭雨。
法軍這下不動不行了,總不能站在原地當靶子吧!第一線兩翼的重騎兵發起沖鋒。按照作戰計劃,他們應該從兩側夾擊英軍。但實際上英國人的兩翼都是樹林,夾擊是無法實現的,最佳的方案是繞過樹林,從後方突擊英軍。但是頭腦發熱的指揮官哪管那麼多,可惡的英國佬就在前面那麼近的地方,一個沖鋒過去就能全部踏平!可是,在松軟的麥田上沖鋒,重騎兵連人帶馬還有一身盔甲重量很大,馬蹄陷入松軟的地面很深,跑起來非常吃力,有人連人帶馬摔倒,有人被箭矢射翻。不過,如今法軍重騎兵都已經採用了防護性能更好的板甲,跟克雷西會戰時直接被一排排地收割生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十五世紀全身板甲等到好不容易跑到對方陣地前才發現,我勒個去,地上還有排削尖的木樁。右翼副指揮官威廉爵士一馬當先,想縱馬躍過這道籬笆,如果沒穿鎧甲又在堅硬的地面的話,可能還能做到這一點,但是現在全身重甲又加了好幾十斤重量,地面又軟,馬根本躍不起來,於是很不幸的,他的坐騎剛好撞上一根木樁,於是他從馬鞍上一頭扎在泥地里,在恢復知覺前就被英國人幹掉了。剩下的騎士看到指揮官戰死,自己估計也躍不過去,還是別送死了,掉頭跑吧!右翼的沖鋒就這么虎頭蛇尾結束了,左翼的情形也大同小異。
於是,法國人的騎兵掉頭撤退,嚴格說來他們並不是撤退,而是毫無秩序的亂跑,將正在行進的主力重裝步兵的隊形沖了個亂七八糟。「這些膽小的倫巴底和加斯科涅鄉巴佬!」里奇蒙伯爵的掌旗官在事後忿忿回憶,「他們的亂來搞砸了整場戰斗!」史學家們也大多贊同這一觀點。第一波騎兵的胡亂沖鋒是輸掉整場戰斗的關鍵。他們現在無法控制受傷後到處亂竄的坐騎,在自己人的隊伍中亂沖亂撞。事後證明,那些插在地面上的削尖的木樁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亨利五世是史料中記載的第一個在歐洲使用拒馬的人。
諷刺的是,現代史學家認為,亨利很有可能是從阿金庫爾戰役之前指揮法軍的法國大元帥早先的軍事著作中,了解到拒馬這種東西及其使用方法,而拒馬是奧斯曼帝國常用的戰場工具。
法軍第二線的重步兵軍團一邊躲避著炮彈一樣撞來的己方騎兵,一邊相互推搡。由於戰場兩邊都是樹林,中間寬度有限,法國士兵人又多,只能採用異常密集的陣型,面對己方騎兵的沖擊根本就躲閃不開,這種沖撞造成的效果就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法國人一倒一大片。亨利五世一看有機可趁,命令英國長弓手壓上去繼續放箭,法國人更加混亂不堪。雖然他們所穿的板甲防護能力比以前的鎖鏈甲要好得多,但是長弓手距離很近(50碼),殺傷力強勁,法國人仍然出現了很大的傷亡。
好不容易雙方開始短兵相接,英國遵循克雷西戰役的傳統,用手持重劍的下馬騎士掩護長弓手,劍砍在敵人身穿的板甲上,邦邦直響,但如果沒有砍到鎧甲的接縫或關節處,卻很難砍進去造成什麼傷害;而法國的騎士們更多使用長戟,盡管比馬上使用的尺寸稍有縮短,他們還是發現陣列太密集,並沒有足夠的空間揮動它,這玩意不掄開了打,對於穿著重甲如同鐵罐頭一樣的敵人來說,實在殺傷力有限。戰場是片麥田,被這么多人踐踏後腳下變得泥濘不堪,穿著重甲就更容易滑倒,如果有人遠遠望向戰場,就是一群鐵罐頭們一邊摔跤一邊互相用手中的傢伙砸來砸去,大家防具都不錯,武器都不算太趁手,砸半天也死不了幾個。只有個別力氣大的,使用戰錘大斧等重武器,才能造成可觀的殺傷。
在這場亂斗中,英國人最初被敵人的數量壓制,遭受了一定的損失。最大的損失是約克公爵,他的頭盔被戰錘之類的重武器敲扁,顱骨被打得粉碎。亨利五世自己也差點遭到相同的命運,圍在他身邊的十八個侍從全部戰死,有人用戰錘在他頭上也重重地來了一下,幸好沒有砸得太結實,只是把他砸得眼冒金星,可能有點輕微腦震盪。亨利五世在這樣的亂戰中居然還戴著王冠,估計是為了凝聚本方為數不多的士氣,但也使他成為所有法國人的目標。
就在此時,英國的長弓手紛紛扔掉弓箭,抄起手頭的各種武器,包括匕首、砍刀和手斧,參與肉搏。這些輕型的裝備此刻顯得極為有效,而且他們沒有盔甲的拖累,不會陷到泥中,他們輕而易舉的把重裝騎士絆倒在地,然後把匕首從盔甲縫隙中 *** 去,對方就失去戰鬥力了。就這樣,法國主力部隊的第一陣被打退了。
這些法國的年輕貴族有不少是第一次上戰場,他們還以為戰場上應當遵循中世紀的傳統,或者像他們平時經常進行的比武比賽那樣,只要向對方交出手套就算認輸,對方應該用紳士的風度接受投降,因此一看形勢不利於己方就紛紛投降。比如阿拉貢公爵在筋疲力盡後掀起面罩,向對方一個看來有相同階級的爵士遞出手套。可是英國人才不管那麼多,斜刺里過來一個英國士兵,一劍劈下,這位公爵就直挺挺的死去了。估計臨死前他腦子里最後一個念頭是:這些英國人怎麼一點騎士風度都不講?
法軍第一陣潰退下來步兵又撞進第二陣中,使得前面所述的混亂和悲劇再次重演。此時法國的第三陣依然完好無損,他們目瞪口呆地看著戰局發展,前兩陣都敗了,我們怎麼辦?第三陣大都是許多小貴族拼湊起來的,頭一次見識到真正的戰場,都被眼前的殺戮嚇傻了。不知是誰帶頭喊了一聲,第三陣不戰自潰,四散逃命去了!
戰斗終於結束了,絕處逢生的英國人欣喜若狂,開始打掃戰場,掌旗官拿出賬簿,記錄俘虜的姓名和階級,開始盤算贖金的數目。這時意外發生了,一個報信兵飛馬趕來報告說:大事不好,我軍營地被劫!在法國人的作戰計劃中並沒有這種枝節,史學家相信這是當地一些小領主自行發起的,他們帶領當地的600多個農民劫掠了英國大營,搶走了一切貴重物品。其中包括亨利的一頂王冠,幾把裝飾華麗的大劍。
但是這一信息給了亨利五世一個錯覺:法國人太狡猾了,居然正面佯攻,把我們拖在這里,然後派主力襲營!這下完蛋了,恐怕命就要交代在這兒了!絕望之下,他下了殺俘的命令!老子死在這里,也要讓法國人陪葬!我們五千多人,每人平均殺一個也就夠本了!
所有的英國騎士都拒絕執行這種不名譽的任務——除了騎士精神之外,更多的是為了贖金。於是任務的執行者交給了兩百名長弓手。這些人出身都是英國農民,根本不認識那些花里胡哨的貴族紋章,國王說要殺那就殺唄!他們掏出護身匕首,從俘虜面罩的眼縫中 *** 去,方便快捷又冷酷無情。
法國貴族俘虜們一臉慒逼,這是神馬情況?連忙用法語大喊:請不要動手!我的家人會出很多錢來贖我!可是動手的這些前英國農民更是一臉慒逼,在英國只有貴族才懂法語,底層人民只會英語,因此他們根本不明白這些法國佬嗚哩哇啦地在說什麼,依然在高效而冷酷地執行著國王的命令。可憐這些身上穿著重甲而手無寸鐵的貴胄們,連抵抗的機會都沒有,就做了一群農民兵的刀下之鬼。
這就好比王撕蔥閑的沒事去打仗,本來以為是去鍍鍍金,沒想到玩大發了,被蠻夷土著俘虜了。他伸出一個手掌,極為霸氣地說:把我放了,5個億就是你的。可是對方根本聽不懂中文,還以為是要扇自己一個嘴巴,不僅沒手下留人,還多捅了兩下。
要知道,那時候的法國貴族都是十分講信譽的,說一是一。後來英國人勒索贖金的時候,放了一個伯爵回去傳信,這位伯爵傳完信後自己又回到英國軍中,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家人還沒有交夠贖金,自己逃跑是不名譽的。這些前英國農民千里當兵只為財,他們事後肯定痛心疾首:曾經有一個走向人生巔峰的機會擺在我面前,可是我沒有珍惜;如果我能聽得懂法語,只要我刀子做做樣子比劃一下,自己下半輩子以及子孫後代都不用再當農民了。而這些死去的法國貴族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也懊悔不已:如果早知今日,事先學兩句英語,也不會這樣稀里糊塗地掛了!
等殺到快差不多的時候,又來了一個報信兵,說:大營沒事了,只是一幫烏合之眾來搶劫而已。聽到這個消息,亨利五世趕緊制止那些行刑手。既然沒事了,就不能再殺貴族了,那都是大筆大筆的贖金啊!
可是法國方面悲劇了,法國此役損失過萬,其中貴族比例高得驚人:共死亡了5000名大小貴族,包括3名公爵,5名伯爵和90名男爵,其中大部分都是作為俘虜被處死的。另有1000多名貴族被俘,包括大元帥(未被贖出,1421年死在英國)和奧爾良公爵,加上一些小兵步卒。英國方面總傷亡不到二百人,戰死的貴族只有13人!爵位最高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約克公爵,長弓手戰死者在100人左右。
對於亨利五世來說,法國貴族簡直都是活雷鋒!來跟我唱:
亨利帶兵去法國,圍(城)了;痢疾桿菌耍流氓,慘了!遇上一群法國人,送上俘虜幾千人,好了!
就在出征之前,亨利五世剛剛挫敗了約克公爵的弟弟劍橋伯爵理查搞得旨在推翻國王的「南安普頓陰謀」,並把參與謀反的幾個貴族處死,這才把國內局勢勉強壓了下去。如果不打這一仗,亨利五世損失了4千人再一無所獲地返回英國,那幫本來就懷有反心的英國貴族還不蹦上天啊!那樣的話,亨利五世的王位估計就保不住了。更諷刺得是,如果不是貴族少爺們瞎攪和,讓大元帥帶隊,亨利五世恐怕再也沒機會回英國了。
法國貴族們不僅在亨利五世窘迫至極的情況下送上了這樣一個大勝,還恰好除掉了亨利五世最想幹掉又不能自己出手的約克公爵,對他來說,這真是一場完美的戰役——除了因為一時驚慌殺俘而損失了大量的贖金!
3. 阿金庫爾大戰多慘英國人為什麼能砍殺5000多名法國貴族呢
說到法國,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法國打不過就投降的本領。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面對德軍的進攻僅僅就堅持了一個月就亡國了。法國軍隊的實力也是讓人很懷疑的,但法國並非天生懦弱。他們在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中的表現也非常勇敢。然而,法國的勇氣有時是有勇無謀的。阿金庫爾戰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阿金庫爾戰爭中,法國被英國打敗,並且犧牲了5000多名貴族。
法國軍隊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損失慘重,這是一種恥辱。更不用說法國軍隊的第一和第二大軍在這場戰斗中崩潰了,第三大軍乾脆一鬨而散也是四處逃竄。光是戰死者就難以想像。法國軍隊損失了1.8萬多人,這是歐洲軍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失敗。
4. 英法阿金庫爾戰役是怎樣的
阿金庫爾戰役(又譯:阿讓庫爾戰役)發生於1415年,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英軍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1:3的人數劣勢擊潰法軍,並且隨後在1419年收服了整個諾曼底。 1415年10月25日阿金庫戰役(Battle of Agincourt): 英王亨利五世(Henry V)以6000人對法軍20000-30000人,法王查理六世(Charles VI)未在場指揮。 英軍一個月前剛剛經過哈福婁圍攻戰,傷亡達4,000人。英王亨利五隱蔽在木樁叢中的英國長弓手箭不虛發,阿金庫爾戰役(又譯:阿讓庫爾戰役)發生於1415年,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英軍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1:3的人數劣勢擊潰法軍,並且隨後在1419年收服了整個諾曼底。
5. 英法阿金庫爾戰役是怎樣的阿金庫爾戰役法蘭西為何戰敗
在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當中,英國以損失100人的代價換取了15000多法軍的大勝,同時這也贏得了英法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優勢,更是讓整個歐洲都發現英國長弓手的厲害。此戰後的半個多世紀里,法國人吸取了教訓,在與英格蘭人的戰斗中靈活的運用突襲戰與游擊戰,使得自己的騎兵發揮出了最大的優勢。而在正面的戰場上,多使用大炮來遏制英國的長弓兵。漸漸的,整個局勢開始對法蘭西有利。到了15世紀,英軍在法國的領土已經被限制在幾座城市,往日的優勢基本喪失殆盡,法國人占據了上風。
為了改變這個局勢,1415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再度率領大軍渡過英吉利海峽,攻打法國,可是呢,開局不順,在攻城戰中就拖延日久,還因為疾病損失了一半的人手,因為這種不利情況,亨利五世決定轉向英格蘭在法國的基地之一加萊行軍。但是法軍一路上圍追堵截,將英軍通向加萊的路堵上了。
當時的情況是,英軍有5000長弓兵和不到1000的下馬騎士,而法軍有7000熱那亞弩手,11000騎兵,18000下馬騎士和步兵,總兵力是英軍6000不到,法軍36000,1比6的比例,這比克雷西的英軍法軍兵力比例還要懸殊。更嚴重的是,在克雷西戰役中,英軍選擇一座山作為戰場,居高臨下發揮了長弓兵的射程優勢,而這次沒有山地可選,而且法軍軍中還有火炮和火槍兵,這是之前多年法軍壓制長弓兵的利器。
怎麼看英軍必敗無疑,唯一的機會大概就是在開戰前突然下了一場暴雨,路面泥濘難行,限制了騎兵的行動,但是就算如此,法軍的步兵數量也遠遠多於英軍整體。
面對危局,亨利五世排出傳統的英軍陣列,長弓兵列前,下馬騎士保護,和當年的克雷西戰役無異,唯一的區別就是長弓兵帶了許多尖木樁,列在長弓兵前面,作為柵欄,防止騎兵沖擊。
而法軍這邊,人多勢眾,但是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法王查理六世不在陣中,由皇室總管德勒伯爵查理.阿布萊特和大元帥布錫考特帶領,等於是雙頭指揮,不過就演算法王在估計也沒用,法國貴族的不聽指揮是出了名的,法王查理六世還有精神病,根本不能帶兵。而這兩位指揮官也不能約束法國貴族,開局就出了問題。
按照當時一般的規則,都是由遠程部隊先行進攻,然後步兵或者騎兵見機行事,而法軍不知是不是吸取了克雷西戰役中弩兵被長弓兵擊敗撤退中造成混亂的經驗,或者根本就是自行其事,直接對英軍開始了沖擊。
因為地面泥濘,法國重騎兵前行極其困難,而且就算沖擊到戰線前面,因為木樁的阻礙,也無法進行沖鋒,很多騎士強行沖鋒的結局就是撞在木樁上,死去或者被英格蘭的步兵擊敗。很快,第一波的騎兵沖鋒失敗,而且最悲慘的是,法軍兩位總指揮都在第一波沖鋒中一個被殺一個被俘,可以說後面的戰斗完全是由法軍各部自己選擇的結果。
第一波的失敗造成的問題很多,比如說這波失敗的進攻讓整個系統都遭遇了混亂,第二波進軍的步兵主力要躲避第一波的潰兵和無人指揮的戰馬,而且原本應該壓制對方射手的弩兵和炮兵根本無法使用,因為他們被騎兵和步兵夾在中間,根本無法射擊,就算射擊,也生怕射到自己人,實際上隨著總指揮官的失陷,他們根本無人指揮了。
而且英軍那邊的長弓兵也得到了加強,原本長弓兵射程很遠,但是穿甲能力不如十字弓,但是現在的長弓兵使用了穿甲箭,這些穿甲箭能射穿法軍騎士的盔甲,或者從盔甲的縫隙中射入,第一波騎兵就是很多死在這些箭下,而第二波法軍的重裝步兵依然要面對這一切,而且因為地面泥濘,穿著重甲的法軍步兵行動緩慢,這讓他們暴露在長弓兵箭雨下的時間更長了。
不過,事實充分證明了重裝步兵對付長弓兵還是最有效果的,盡管在行軍中損失極大,但是當法軍步兵沖擊到英軍戰線時,還是動搖了整個英軍陣線,英王亨利五世因為沖在最前線,身邊的侍衛全部戰死,頭盔還挨了一下,要是亨利五世在這次沖擊後戰死局勢就完全不同了,可惜這次沖擊很快就結束了,因為5000長弓兵此時已經丟下弓箭,拿起斧頭等武器加入戰斗,這對於已經力竭的法軍是致命一擊,法軍由此潰敗。而後面雖然還有很多法軍,但是因為指揮官都失陷在之前的戰斗中,他們在目睹了這殘酷的一切後,根本不敢繼續進攻直接撤退了。
這次戰役中英軍的損失要大於克雷西戰役,雖然英軍說自己的損失不到200,只有十多個騎士戰死,但是考慮到約克公爵戰死,亨利五世的侍衛全部戰死,所以英軍的損失應該還是很大的,不過應該也就是在幾百,畢竟英軍總兵力也不到6000。另外一邊,法軍的失利比克雷西戰役還慘,1萬多士兵戰死,而且其中有5000貴族,這基本可以說法軍貴族的一半,甚至可以說整個敢於戰斗的法軍全死光了,剩下的法國人都是因為害怕而逃跑的,尤其當亨利五世命令殺死戰俘的時候更是如此。日後的法國人在心理上已經畏懼英國人,雖然英王對法國王位的窺視因為亨利五世死於查理六世之前而沒有得逞,但是法國人對英國人的畏懼直到十多年後聖女貞德的出現才徹底改變。
6. 具有絕對優勢的法軍,為何會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敗給英軍呢
公元1415年8月,英國國王亨利五世親自率領英軍主力一萬兩千人從英格蘭起行,在橫渡英吉利海峽之後攻入了法國本土,並對第一個戰略目不熬哈弗勒爾城發動了猛攻。哈弗勒爾城位於法國的西北部地區,是諾曼底地區最為重要的一個港口。
10月中下旬,法軍的前鋒部隊已經追上了英軍的後為部隊,並發生了小規模沖突,但並沒有升級成全面戰爭。幾天後,當英軍前進至阿金庫爾地區時,發現法軍早已經出現在了行軍路線的前方,雙方的交戰已經無法避免。
7. 阿金庫爾戰役,英軍是如何以1:3的人數劣勢擊潰法軍的
了解歐洲歷史的人都知道,英法兩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在在打仗,這段時間也被稱為“英法百年戰爭”,提到英法百年戰爭,不得不說的就是阿金庫爾戰役,這場戰斗英軍以少勝多,可以說是非常經典。那麼為什麼英軍僅靠不到6000人就擊敗了法國18000人呢?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地理位置優勢、雙方兵種的差異、官兵組成不同。
最後不得不提的就是雙方戰士的身份,英國的軍隊主要是徵召來的平民百姓,沒有社會地位,而在法國一邊則大部分是貴族,在受盡壓迫的百姓眼中,不管哪國的貴族都是一些有錢有勢的敗類,殺一個少一個,這種鮮明的等級差異激發了英軍的鬥志,而法國軍隊的貴族多半都是貪生怕死之徒,看到情勢不對慌忙逃竄,反而傷亡慘重。
8. 阿金庫爾戰役中英國的對手是誰
是法國。
戰役發生時間:1415年的10月25日。戰役地點:法國,加來,阿金庫爾。戰役參戰方:英格蘭王國對戰法蘭西王國。戰役結果:英軍決定性勝利,阿金庫爾戰役是歷史上英法百年戰爭里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參戰雙方是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戰場上英軍6000~9000,法軍12000~36000。最終英軍死112,法軍陣亡7000~10000,並且有1500戰士被俘,英軍得到了決定性勝利。
法國勝利的原因:
首先,法國人在明知道英國長弓兵的射程要優於法國弓兵的情況下,但卻並沒有讓己方弓兵運動到射程范圍之內。相反,法軍指揮官讓所有的作戰部隊都暴露在英國長弓兵的打擊范圍之內,這就等於主動為自己創造了劣勢。
其次,法軍沒有合理發揮自身的優勢。法軍本應當合理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優勢,迂迴到英軍的側翼和身後進行打擊。如此,英軍的長弓兵便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戰鬥力。然而這些固執的法國貴族騎士卻以這樣作戰"不光彩"為由,堅持要和英軍面對面沖突。
再加上戰場環境過於惡劣,根本不適合騎兵沖鋒,所以法國人在第一階段處於下風也算得上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法軍意識到騎兵已經無法在泥濘的路面上發揮優勢時,許多騎士便選擇下馬與英軍展開肉搏戰。
然而在肉搏之前,法軍必須徒步穿過戰場的中心。在這期間,很多騎士就倒在了英軍的箭矢之下。阿金庫爾戰役的失利,使法國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此戰法軍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騎士,僅僅是參與到戰役中的法國貴族就死傷了五千餘人,另外還有一千五百名騎士成為了英軍的階下囚。
戰爭結束後,亨利五世還曾下令屠殺法軍戰俘,這對法軍的士氣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反觀英軍,僅僅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一百餘人,和法軍的傷亡數量形成了驚人的對比。毋庸置疑的是,英軍獲得了阿金庫爾戰役的完勝。
阿金庫爾戰役結束後,英國長弓兵名揚天下,使所有的法國騎士聞之色變。但實際上,英軍之所以能夠獲得這場戰役的勝利,並不單純是長弓兵一個兵種的功勞。當法軍發起正面沖擊時,橫在戰場前端的英國騎士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這些身著重甲的騎士的掩護,長弓兵必然會受到已經近身的法軍的屠戮。所以說,英軍能夠獲得阿金庫爾戰役的勝利,其實是各兵種奮不顧身、通力配合的結果。
9. 什麼叫阿金庫爾戰役
是1415年的10月25日在法國聖波爾縣(現加來海峽省)阿金庫爾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交戰雙方分別是亨利五世率領的英格蘭王國軍與夏爾·德·阿爾布雷特伯爵、讓·勒曼格爾元帥指揮的法蘭西王國軍[1],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英軍以由步兵弓箭手為主力的軍隊於此擊潰了法國由大批貴族組成的精銳部隊,為隨後在1419年奪取整個諾曼底奠定基礎。這場戰役成為了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也對後世戰爭的依靠火力范圍殺傷對手密集陣形這種戰術留下了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