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英國
一個小小的細節也許是這次戰爭最好的注腳:拿破崙曾嘲笑英國是一個「小店主」的國家,但是這位法國英雄卻沒有想到,無論自己用多麼強大的力量,採取什麼嚴格的封鎖措施,也難以阻擋「小店主」國家的產品湧入它要去的地方。拿破崙更不願承認,即便是自己的軍隊與英國人面對面作戰時,法國人身上穿的軍服,也都是來自英帝國的棉紡織品。
事實上,在戰爭中,英國為參戰國提供了軍服、槍炮和其他產品,而整個歐洲正是這些產品的消費者。因此當戰爭結束後,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產業大國。
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業優勢,英國開始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率先採用取消貿易限制的辦法來擴大國外市場,也就是用取消別國產品輸入英國的限制,來換取別國取消對英國產品的限制。自由貿易成為英國的國策。「英國製造」從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場里長驅直入。
應該引起注意的是,這種經濟的自由化是在英國早已取得了在工業領域絕對的領先地位後才得以實現的。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後,我們才進入了自由貿易的時代。
為了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英國用武力迫使一個又一個國家打開了大門,迅速擴張成為一個「太陽不落的帝國」。在這個帝國里,一個以英國為核心的商業貿易圈逐漸形成。英國的經濟學家傑文斯1865年曾這樣描述:
「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有我們的牧羊場;秘魯送來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我們的棉花長期以來栽培在美國南部,現已擴展到地球每個溫暖地區。」
居高臨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擴張,反過來又極大地推動了英國工業化的進程。到19世紀中期,英國往昔那種田園詩般的風情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忙忙碌碌的世界。鄉村建起了灰暗的廠房,城鎮豎起了高聳的煙囪,工廠里回盪著機器的轟響,高爐前迸射著鐵水的光亮。1850年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60%;鐵產量超過了世界上所有國家鐵產量的總和;煤佔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棉布佔全球的一半以上。
工業化進程,也改變了英國人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時間第一次被精確到以秒為單位,而火車和汽船則開始代替馬車和帆船。1814年,世界上第一個蒸汽火車頭在英國誕生;1830年,蒸汽機車開始在世界上第一條投入運營的鐵路上奔跑;到1851年,英國已經擁有22個鐵路網路,鐵路總長度約13000公里,相當於今天中國6條京廣鐵路。
普魯士的國王曾羨慕地說,「不列顛……的經濟地位發展到了國民生產和國民財富為古往今來任何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高度。」
我們可以這么說,就是沒有工業革命,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它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當時就是英國一個國家能夠對抗整個世界。工業革命呢,還使英國走進了現代化的大門,使英國成為第一個現代化國家。這也就迫使整個世界追隨著英國向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因此,我們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英國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潮流,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
這里曾經有一座563米長的巨型建築,但令人惋惜的是,1936年的一場大火把它徹底毀滅了。今天,殘存的雕塑只能靜靜地佇立在風中,面對每日緩緩升起的朝陽,追憶往昔,感嘆世事的滄桑。
水晶宮,它始建於1850年,完全用鋼鐵骨架和平板玻璃組裝而成,在19世紀中葉,水晶宮是歐洲最宏偉和最富想像力的建築。
1851年5月1日,來自世界25個國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匯集在它的穹頂下。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聚會,人們相聚目的是為了展示進步和繁榮,155年前那次盛會的准確名稱是: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當時的中國人把它翻譯為「炫奇會」。
倫敦博覽會開幕以後,可以說是人潮湧動,展出的展品可以說是不勝枚舉,除了藝術品,和來自國外的各種動植物以外,主要展出的是英國的工業產品,包括輪船的模型啊,機車的模型啊,還有各式各樣的機床,這標志著英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也標志著英國的工業革命取得了成功。
萬國博覽會開幕式成為整個倫敦的節日,萬眾喧騰中,前來剪綵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反復使用一個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興奮情緒:榮光、榮光、無盡的榮光。
這位18歲登基時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女王,一直到82歲才去世,命運似乎要讓她完整地見證和享有英國的榮光,維多利亞女王伴隨英國走完了19世紀。這位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王,除了養育九個孩子、懷念早逝的丈夫、讓遍布歐洲皇室的子孫們稱她為「歐洲的祖母」外,在國事上,被認為幾乎什麼都不做。而恰恰是這位看起來什麼都不做的女王,讓那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了力量,開啟了至今都讓英國人津津樂道的維多利亞時代。
1851年5月1日,女王懷著從未有過的驕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宮。晚上回來後,42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道: 「我們歷史上最隆重的日子,最美麗最堂皇的日子。」
然而,就在英帝國看似如日中天的時候,太陽已經在悄悄傾斜。越來越龐大的殖民地在為英國提供巨大的發展資源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拴在它身上的巨大包袱。隨著世界范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逐漸高漲,這個包袱終於壓彎了帝國的腰身。
到1850年以後,人們發現要是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的話,新增的殖民屬地對帝國本身而言並沒有多大價值;他們只是增加了帝國需要管理和保護的資源數量而已。因此到了19世紀下半葉,從事統計工作的人就指出了不列顛帝國的回報率或是利潤率實際上非常之小。
到了20世紀40年代,英國做出了選擇。它或者可以繼續為其大國的地位和海外殖民地花費大量的金錢,或者將資金用於本國的發展。它選擇了後者。最後,大英帝國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
也正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德國和美國迎頭趕了上來,開始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流,更為棘手的問題是,自由經濟模式與生俱來的缺陷,在20世紀給英國,也給世界帶來慘痛而深刻的教訓。
總結:剛開始是非常好的,越後就越顯現出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缺陷。
②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自由貿易的國家。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為什麼
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19世紀產業革命以後,英國經濟競爭力大大增強。為了擴大市場,追求高額利潤,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確立單方面的自由貿易政策,並通過各種渠道推行,甚至通過戰爭,強加給戰敗的國家。
英國拓展亞洲和非洲市場,要求各國開放貿易和投資市場;1840年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以炮艦政策逼迫中國開埠通商;向美國、德國等國家發放出口信貸,鼓勵各國購買英國的機車、船舶和設備,對海外投資予以保護。英國於1846年廢除《穀物法》,免除農產品進口關稅;1853年開放殖民地市場,解散特權貿易公司;1854年廢除航海條例,實行航運自由;1859年改革關稅制度,逐步取消進口關稅,廢除出口稅;
1860年取消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英法兩國簽訂自由通商條約,條約包括航運、投資、貿易等內容,以後又有英意、英荷、英德等自由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較之壟斷貿易政策,比較容易被各國和殖民地國家接受,以往的不平等貿易增加了平等的成分,各國貿易政策逐步由對抗轉向包容,自由貿易成為趨勢。
(2)英國怎麼走上自由貿易的擴展閱讀:
在20世紀初期,隨著英國經濟競爭力的下降和大危機的降臨,自由貿易政策被超保護貿易政策取代。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成為經濟強國。為了對外擴張,美國從二次戰前的貿易保護主義轉向自由貿易政策,並推動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推行貿易自由化,把單邊的自由貿易政策演變為多邊的自由貿易政策。隨著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1995年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取代1948年生效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使多邊的自由貿易政策得到加強。
世界貿易組織建立以來,貿易自由化成為世界貿易政策主流。從整體看,它促進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經濟貿易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由於發展不平衡和經濟日益相互依靠,自由貿易政策帶有被迫性,貿易夥伴被迫就貿易利益進行協商和談判,達成貿易協議,享受權利並履行義務。在自由貿易政策實施中,受到國家利益的驅使,一般重視權利的享受,疏於義務的履行,出現管理失衡的狀態,影響了貿易協議的真正落實。
③ 指出英國歷史上貿易政策的倆次重大調整及其原因
(1)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美、德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原因:19世紀中期,英國是世界工廠,自由貿易政策對英國更為有利;美、德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有利於保護相對落後的本國工業。貿易保護,政府幹預。要擺脫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困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4)貿易自由化。推動世界貿易的增長和成員國經濟的發展。 第一問「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英國和美、德在19世紀實行的貿易政策及其原因。」有的學生不能從材料中提煉和概括,而是不加思考的抄襲材料。第二問「根據材料二,指出這一時期國際貿易關系的特點和主要原因。」有的學生不能對貿易關系特點進行完整概括。不能運用材料中所給的時間提示,分析造成各國貿易關系特點的原因。第三問「根據材料三,概括二戰後美國與歐共體之間的貿易關系。」 對美國與歐共體之間的貿易關系概括不全面、不準確,不能完整地寫出競爭和合作,而是抄襲材料中的語言,或者用冗長的文字來表達。第四問「根據材料四,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有什麼積極作用?」 不能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回答「促進了世界貿易增長」。
④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原因
英國是最早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它最先完成產業革命,是19世紀最強大的工業國家,1850年其工業產量佔世界30%。同時英國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國,版圖佔地球陸地面積四分之一,殖民地面積超過本土10倍。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商品銷向全世界,原料、食品購自全世界。這就決定英國必須沖破國內保護貿易的限制,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
⑤ 英國施行自由貿易的原因
英國的時代是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英國的興盛是由自由資本主義支撐的。因此,打破大陸封鎖,「不僅是不列顛的軍隊的勝利,也是市場經濟的勝利。」而在拿破崙看來,這只不過是「小店主」的勝利。1852年英國議會曾發表一項原則聲明,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英國靠「自由放任」達到興盛的頂峰,因此也希望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永遠保持下去。但時代終究變化了,到19世紀下半葉時,自由資本主義走向了終結。英國人不得不承認,自由放任過時了。霍布豪斯在《自由主義》一書中這樣說:「19世紀可被稱為自由主義時代,但是到了這個世紀的末葉,這項偉大運動卻大大地衰落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那些代表自由主義思想的人都遭到了毀滅性的失敗。……它正在對自己失去信心。它的使命似乎已經完成。」自由主義正在被拋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古典自由主義向新自由主義轉變。所謂古典自由主義,即斯密和李嘉圖等人提出的、反對國家干預的自由放任學說,它是19世紀英國政府制訂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但是,面對19世紀後期的強烈的市場競爭和英國經濟優勢地位的喪失,以及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工業化負面問題的加重,古典自由主義指導思想開始受到質疑。從某種意義上說,在英國經濟地位下降的同時,古典自由主義的主流地位也在發生動搖和變化。特別是當德國等新興國家依靠國家支持,經濟實力迅速發展甚至超過英國的時候,新自由主義社會思潮和政策主張也開始在英國出現。人們一般將牛津大學教授托馬斯·格林看成新自由主義的奠基人,他最早提出了積極自由的概念,並主張用政府幹預式的自由代替放任主義式的自由,認為國家權力的增加並不意味著對個人自由的損害,積極自由不是削弱而是促進人的道德自由。格林的思想意味著英國哲學在相當程度上認同了德國哲學的理念,而德國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在本質上是國家主義的。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霍布豪斯認為,以平等為基礎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社會條件和公共福利的改進,將使個人獲得更大的安全保障,自由也將隨之增加。國家應該採取積極的干涉措施,通過有效的改革活動為自由提供基本的社會條件。霍布豪斯指出,自由主義之所以在1910年前後能夠絕處重生,原因在於「與社會主義交換思想的過程中吸取了不止一個教訓」,從格拉斯頓傳統出發的自由黨人已在很大程度上認識到:「自由貿易雖然為繁榮奠定了基礎,但是並沒有使大廈落成。」1936年約翰·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提出了著名的凱恩斯理論。該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英國從斯密就開始的自由主義理論傳統,提出利用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即通過刺激消費達到充分就業,從而消除貧困。國家的作用在凱恩斯的理論中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標志著自由放任時代在英國的徹底結束。
第二,無形帝國向有形帝國轉變。政治家思想的轉變很好地迎合了新自由主義思想,突出體現在帝國問題上。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失去了工業壟斷的地位,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的商品越來越多地擠進國際市場;而且,德國和法國甚至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國家都在拚命爭奪或者保住自己的殖民地。在這種情況下,自由貿易和開放英帝國的市場是否更有利於其他國家?更重要的是,英國要不要與其他國家爭奪更多的殖民地,即使承受負擔也在所不惜?這一問題在19世紀最後30年中一直是議會兩大政黨最大分歧所在。自由黨政府所堅持的傳統「自由帝國政策」越來越受到質疑,保守黨的有形帝國政策似乎更受青睞。但不管是哪一種帝國,英國人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不要用戰爭和生命來換取。而正是戰爭使英國從帝國的地位上滑落下來,一戰加速了英國從無形帝國向有形帝國的轉變。在戰爭中,英國被迫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轉而實行對經濟的直接控制,保證國家按照戰爭需要來組織生產。因為戰爭,金本位被中止,平衡財政被破壞,自由貿易政策被更改,而這三者正是戰前維持無形帝國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對於英國這樣一個島國來說,自由貿易是它的立國之本,帝國則是維系貿易順利進行的保證。當英國強大之時,無論是無形帝國還是有形帝國政策都可以保證其在全世界的貿易優勢地位,但如果國力下降到與其他國家差不多時,無形帝國論的基礎就失去了,即使有悖於自由放任的思想,英國最終選擇有形帝國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第三,自由貿易政策被終止。關稅是自由貿易的核心問題,即使一戰使英國在經濟上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風光無限,但它仍在力圖堅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到1931年9月止,仍有80%以上的進口商品免稅。不過在30年代大蕭條的打擊下,英國的金本位制已形同虛設,自由貿易政策實在是難以為繼了,英國被迫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1932年議會通過《進口關稅法》,規定除小麥、肉類和英國不生產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進口商品都要徵收進口稅。該法案的出台,標志著英國實行幾個世紀的自由貿易原則被放棄了。內維爾·張伯倫私下說:只有《進口關稅法》這樣的政策才能夠救帝國。甚至連保守黨領袖斯坦利·鮑德溫都說,自由放任已經走到盡頭,就如同奴隸貿易一樣。自由貿易是英國經濟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國在19世紀稱霸世界的經濟哲學。自由貿易政策的終止,標志著英國衰落了,屬於不列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⑥ 18世紀英國從重商主義發展到自由貿易的原因
英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保護性的重商主義,是因為土地貴族長期掌權,是為了保護土地貴族的利益,保護國內市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日顯,它阻礙了商品流通,阻礙了與國際市場的交流與競爭,越來越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18世紀中葉,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廠手工業,英國的工業產品競爭力、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增強,強大的工業已經不再需要國家來保護了。
1832年議會改革後,工業資產階級上台掌權,他們便開始了爭取廢除一系列重商主義法律的斗爭,以便積極應對國際競爭,維護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
⑦ 19世紀的英國,靠自由貿易走向巔峰,為何又走向衰落
因為英國大多數的殖民地都走向了獨立自由。
英國自海上的馬車夫荷蘭等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衰落之後,他就嶄露頭角,經過了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更加的厲害,他們的工業能力達到了當時的頂級,也正是因為工業革命,使他把所有的資源目標盯上了別的國家。
英國走向衰敗,大部分原因還是來源於他的殖民地,印度逐漸想要獨立,英國沒有辦法,那個時候已經天高皇帝遠,英國雖然在這里有後備力量,但是面對著土生土長的印度人還是占據下風的,所以殖民地走向了自由,英國走向了衰落。